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重建技术指导下的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儿童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1
作者 黄白沙 黄艺文 董踌 《河北医学》 2025年第2期274-281,共8页
目的:探讨3D重建技术指导下的精准肝切除术在肝脏间叶性错构瘤(MHL)儿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我院102例MHL儿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1例。常规组给予常规精准肝切除术,3D组给予3D重建技术指导下的精... 目的:探讨3D重建技术指导下的精准肝切除术在肝脏间叶性错构瘤(MHL)儿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我院102例MHL儿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1例。常规组给予常规精准肝切除术,3D组给予3D重建技术指导下的精准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炎性应激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肝胆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生存质量[生存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1年,统计两组复发率。结果:3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手术时间、肝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d、7d 3D组CRP、IL-6、TNF-α、AST、ALT、TBIL、DBIL、IBIL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术后12h、24h、48h、72h VA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3D组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并发症发生率(3.92%)低于常规组(17.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重建技术指导下的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儿童MHL,可优化手术,降低炎性反应和疼痛程度,促进术后恢复,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远期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构瘤 肝脏 肝切除术 3d重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靶扫描及3D重建技术结合人工智能诊断肺结节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辉 张伟 时凤宝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48-150,156,共4页
目的探讨胸部CT靶扫描及3D重建技术及人工智能(AI)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疑似肺癌结节患者130例(178个肺结节),肺结节直径均小于3 cm。应用肺结节靶扫描、3D重建技术结合AI,对肺结节进行诊断,并与常规肺部CT扫描比较。评估其准... 目的探讨胸部CT靶扫描及3D重建技术及人工智能(AI)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疑似肺癌结节患者130例(178个肺结节),肺结节直径均小于3 cm。应用肺结节靶扫描、3D重建技术结合AI,对肺结节进行诊断,并与常规肺部CT扫描比较。评估其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结果肺结节靶扫描及3D重建技术结合AI检出肺结节准确度为91.01%,高于常规检查的77.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肺结节结节大小、结节密度CT值、结节最大直径/有效直径、结节面积、结节体积分别为(9.45±0.57)mm、(-275.28±-30.31)Hu、1.85±0.64、(46.72±6.69)mm^(2)、(192.86±20.90)mm^(3),与良性结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癌可疑结节应用CT靶扫描、3D重建技术及AI,能够获得肺结节更详细的信息,提高良恶性结节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3d重建技术 人工智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重建技术在早期肺癌外科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曾新敏 曾志良 +2 位作者 刘武 陈华 王晖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25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早期肺癌外科3D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早期肺癌患者100例,依据外科方法分为3D重建技术切除组、常规腔镜肺段切除组两组,各50例。统计分析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肺功能、... 目的研究早期肺癌外科3D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早期肺癌患者100例,依据外科方法分为3D重建技术切除组、常规腔镜肺段切除组两组,各50例。统计分析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肺功能、血常规指标、血清学营养指标、疼痛程度、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D重建技术切除组患者的胸管留置时间、卧床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腔镜肺段切除组(P<0.05)。3D重建技术切除组患者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VAS评分、HADS评分均低于常规腔镜肺段切除组(P<0.05),FEV_(1)、FEV_(1)%、FVC、PEF、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SF-36评分均高于常规腔镜肺段切除组(P<0.05)。3D重建技术切除组和常规腔镜肺段切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00%(12/50)、30.00%(15/50)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7,P>0.05)。结论早期肺癌外科3D重建技术切除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常规腔镜肺段切除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肺癌 外科 3d重建技术 腔镜肺段切除 炎性因子 肺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重建技术在脑动脉瘤诊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建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4565-4566,共2页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管腔局限性异常的扩张性病变,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约有50%患者可因此而死亡或者失去劳动能力[1],所以对脑动脉瘤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及临床意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一直是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管腔局限性异常的扩张性病变,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约有50%患者可因此而死亡或者失去劳动能力[1],所以对脑动脉瘤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及临床意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一直是脑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2]。常规的DSA技术是头部血管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但由于常规的DSA图像无法显示血管复杂的三维解剖特性,因此在临床诊疗中有很大的局限性[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重建技术 数字减影 脑动脉瘤 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结合3D重建技术引导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丁永宏 梁成 +1 位作者 唐路 周立平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5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结合3D重建技术引导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沭阳医院入住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手段不同分为对照组(普通内镜治疗)58例和观察...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结合3D重建技术引导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沭阳医院入住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手段不同分为对照组(普通内镜治疗)58例和观察组(神经导航结合3D重建技术引导神经内镜治疗)52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血肿清除率明显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30、3.032、17.592,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颅内再次出血、电解质紊乱及颅内感染的比例较小,且消化道出血者及颅内再次出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3、5.568,P<0.05)。术后随访半年,两组患者预后改良Rankin量表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1,P>0.05)。结论神经导航结合3D重建技术引导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可显著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 3d重建技术 神经内镜 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性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分析3D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胡华平 彭炳龙 +2 位作者 文毅英 敖沸 杨慧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31期46-49,共4页
目的:基于有限元分析3D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9年1月-2020年6月43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7... 目的:基于有限元分析3D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9年1月-2020年6月43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7月-2021年10月37例采用基于有限元分析3D重建技术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健侧和患侧下肢长度差、植骨愈合、假体位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健侧和患侧下肢长度差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植骨愈合率和假体位置吻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有限元分析3D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过程中可有效分析假体-骨界面的应力特征,并利用有限元分析的应力特征对假体进行再优化设计,显著提升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3d重建技术 髋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联合3D重建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何小琴 蔡璐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55-1459,共5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联合3D重建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在四川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45例行内镜微创手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取2021年7月—... 目的:探讨多模态联合3D重建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在四川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45例行内镜微创手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取2021年7月—2021年12月在四川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45例行内镜微创手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为试验组,给予多模态联合3D重建技术辅助手术。观察比较两组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得分高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人床头抬高角度越大,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越低,脑氧饱和度(rSO2)及脑组织氧分压(PbtO2)越高;与床头抬高0°、15°、30°时比较,床头抬高45°时脑灌注压(CPP)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联合3D重建技术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病人中,可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病人康复,有效改善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早期康复 围术期 多模态 3d重建技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重建技术在治疗高位复杂肛瘘中的临床应用
8
作者 程效林 王端平 +6 位作者 袁野 王子恒 隋玉梅 张碧瑶 张亚丽 姜秀峰 马文莉 《系统医学》 2023年第5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3D重建技术在治疗高位复杂肛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的高位复杂肛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3D重建技术辅助下手术方法治疗肛瘘,... 目的探讨3D重建技术在治疗高位复杂肛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的高位复杂肛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3D重建技术辅助下手术方法治疗肛瘘,对照组患者直接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治疗肛瘘,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出血、术后疼痛、住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5)。结论应用3D重建技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可以制订精准手术方案,提高手术质量和治疗效果,且预后效果理想,符合精准、微创的治疗理念,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高位复杂肛瘘的新型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复杂性肛瘘 3d重建技术 临床疗效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3D重建技术在骨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占峰 《医疗装备》 2017年第20期148-149,共2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3D重建技术在骨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骨关节骨折患者100例,均进行X线片检查及64排螺旋CT重建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X线片检查与64排螺旋CT3D重建技术的检查结果...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3D重建技术在骨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骨关节骨折患者100例,均进行X线片检查及64排螺旋CT重建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X线片检查与64排螺旋CT3D重建技术的检查结果。结果螺旋CT重建检查的检出率高于X线片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关节骨折中,使用螺旋CT重建检查及3D重建技术的检出率更高,能够检查患者的创伤情况,有利于医生实行救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3d重建技术 骨关节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重建技术在脑动脉瘤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0
作者 梁合 《甘肃科技》 2018年第15期125-126,共2页
观察3D重建技术用于脑动脉瘤介入术患者的实际效果,探讨该影像学诊断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脑血管检查的住院患者,均行3D重建(3D-DSA)及常规二... 观察3D重建技术用于脑动脉瘤介入术患者的实际效果,探讨该影像学诊断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脑血管检查的住院患者,均行3D重建(3D-DSA)及常规二维血管造影术(2D-DSA),对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准确率及显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98例患者中72例最终确诊为脑动脉瘤,其中采用2D-DSA检查出脑动脉瘤62例,3D-DSA检查出脑动脉瘤71例,两种检查手段在假阳性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假阴性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3DDSA的假阴性率显著低于2D-DSA(P<0.05)。此外,3D-DSA的成像清晰度明显高于2D-DS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重建技术用于脑动脉瘤介入术的术前诊断较少出现漏诊,且成像更为清晰,能够显示复杂的血管结构,对介入治疗有更高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重建技术 脑动脉瘤 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单明 王毅 +2 位作者 吕波 毛宏亮 程宏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MVD治疗的56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前行3D-TOF-MRA、3D-FIESTA扫描,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MVD治疗的56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前行3D-TOF-MRA、3D-FIESTA扫描,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影像重建,了解血管与神经的关系、责任血管走行并模拟手术;术中显微镜下不能充分暴露或操作困难时,应用神经内镜进行观察及操作。结果55例术中确认存在责任血管,其中12例在神经内镜下确认;1例术中未发现责任血管。53例术前三维重建影像发现的责任血管与术中发现一致;3例术前三维重建影像为阴性,包括术中证实为静脉压迫2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42例术后疼痛即刻消失,明显减轻13例,无变化1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4例、口周疱疹1例,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随访15~47个月,BNI疼痛分级Ⅰ~Ⅱ级53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有效率为94.6%。结论应用MVD治疗PTN时,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有助于术前明确责任血管及其走行,可模拟手术以优化手术规划,减少术中不必要的探查与牵拉。神经内镜可弥补显微镜视野盲区,有助于暴露责任血管,减少责任血管遗漏,并可辅助确认及调整棉片的位置,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3d-TOF-MRA 3d-FIESTA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 神经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模型重建技术结合思维导图在肝胆胰脾外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12
作者 莫金花 韦琴 +4 位作者 庞秋霞 吕静 罗晓君 刘振威 陈似霞 《微创医学》 2024年第3期335-339,共5页
目的探讨3D模型重建技术结合思维导图在肝胆胰脾外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3名肝胆胰脾外科护理专业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1)。对照组予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观察组予3D模型重建技术结合... 目的探讨3D模型重建技术结合思维导图在肝胆胰脾外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3名肝胆胰脾外科护理专业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1)。对照组予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观察组予3D模型重建技术结合思维导图法教学。对比两组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分数及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专业实习生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护理专业实习生对教学非常满意度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总体满意度(96.87%)与对照组(8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胆胰脾外科护理临床教学中应用3D模型重建技术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缩短护理专业实习生的学习时间,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其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专科护理书写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肝胆胰脾 3d模型重建技术 思维导图 临床带教 护理教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在原发性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强 杨岸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在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MVD治疗的200例HFS的病例资料。术前均行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指导MV...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在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MVD治疗的200例HFS的病例资料。术前均行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指导MVD。以术中发现为金标准。结果除1例阴性外,术中发现责任血管199例,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111例,小脑后下动脉52例,椎动脉(VA)29例,AICA联合VA有7例。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与术中发现一致性一般(κ值=0.326),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90%、100.00%和91.00%;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与术中发现一致性良好(κ值=0.651),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00%、100.00%和100.00%。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预测责任血管的效果明显优于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P<0.001)。200例术后随访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症状完全缓解142例(71.00%),部分缓解51例(25.50%),无变化7例(3.50%)。结论MVD治疗HFS术前应用3D Slicer软件根据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模拟手术路径,可以降低遗漏责任血管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3d-FIESTA 3d-TOF MRA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头皮动静脉瘘1例并文献复习
14
作者 王军成 李敏 +3 位作者 马毅哲 兰彦平 蒯涛 马东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548-551,共4页
目的总结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头皮动静脉瘘(sAVF)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15岁男性sAVF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文报道的病例为15岁男性,因发现右侧颞部头皮肿物15年伴增大1个月入院。右侧颞... 目的总结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头皮动静脉瘘(sAVF)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15岁男性sAVF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文报道的病例为15岁男性,因发现右侧颞部头皮肿物15年伴增大1个月入院。右侧颞部头皮肿物最初大小约1 cm,逐渐增至大约3 cm,皮肤颜色正常,可闻及明显血流冲击声,明显感觉到血流搏动。术前CTA检查可见右侧颞上线水平处头皮下粗大畸形血管团,颧弓水平处颞浅动脉与颞浅静脉之间不排除有瘘口存在。利用3D Slicer软件对CTA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显示颞浅动脉与颞浅静脉在颞上线水平处相沟通,明确诊断sAVF。术前充分评估后,选择显微手术彻底切除畸形血管团,出院后随访2年,头皮状况良好,无复发。结论根据CTA数据,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对明确sAVF瘘口有一定辅助作用,可协助明确诊断,辅助显微手术彻底切除动静脉瘘,达到治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动静脉瘘 显微手术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 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结合3D重建技术引导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影响
15
作者 王永彬 贾彦迅 尹轶广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结合3D重建技术引导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省故城县医院入住的HICH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普通内镜治疗组,58例)和...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结合3D重建技术引导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省故城县医院入住的HICH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普通内镜治疗组,58例)和观察组(神经导航结合3D重建技术引导神经内镜治疗组,5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t检验或χ^(2)检验)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7±0.21)h vs(2.13±0.32)h,t=3.130,P=0.002;(152.69±20.67)ml vs(165.48±23.28)ml,t=3.032,P=0.003;(89.75±3.86)%vs(70.35±7.06)%,t=17.592,P<0.001]。观察组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再次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77%vs 20.69%,χ^(2)=3.993,P=0.046;3.85%vs 20.69%,χ^(2)=5.568,P=0.018)。2组患者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导航结合3D重建技术引导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可以显著提高HICH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 3d重建技术 神经内镜 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原文传递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手术治疗枕骨大孔区硬脑膜动静脉瘘:附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6
作者 崔昊 王奎重 +3 位作者 王小刚 徐广振 王伯栋 朱伟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影像学特征以及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收治的1例枕骨大孔区DAVF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0岁男性,因双下肢麻木及疼痛不适1个月...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影像学特征以及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收治的1例枕骨大孔区DAVF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0岁男性,因双下肢麻木及疼痛不适1个月入院。脊柱MRI显示延髓至颈5水平颈髓异常信号。双侧颈内动脉、双侧颈外动脉、右侧椎动脉造影未发现异常,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枕骨大孔区DAVF,由脑膜后动脉多个分支供血,经小脑表面及数支硬脑膜迂曲扩张的皮质静脉引流汇入左侧横窦、岩上窦及基底窦,并可见迂曲的硬脊膜前、后静脉参与瘘口血液引流;左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靠近瘘口部位走行且迂曲。3D Slicer三维重建影像清晰显示DAVF的位置、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多模态重建显示瘘口位于枕部后正中枕骨大孔上区域并靠近硬脑膜。采取枕颈部后正中入路手术,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确认DAVF消失。术后3个月,双下肢麻木及疼痛感均有减轻;复查MRI显示脑干和脊髓水肿消失,DSA显示DAVF完全闭塞。结论枕骨大孔区DAVF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病人预后,应用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对DAVF进行精准定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手术时间并提高手术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动静脉瘘 枕骨大孔区 手术治疗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分析骨半规管及前庭导水管的解剖学意义
17
作者 航盖 冯煜 +5 位作者 谢杭 龚宇康 姚国杰 宋健 徐国政 谢天浩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分析骨半规管及前庭导水管的解剖学意义。方法收集40例(男女各20例)无内耳器质性病变的病人的80侧颞骨的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数据,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内听道重要解剖结构...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分析骨半规管及前庭导水管的解剖学意义。方法收集40例(男女各20例)无内耳器质性病变的病人的80侧颞骨的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数据,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内听道重要解剖结构三维空间定位数据。结果三维模型显示,内听道后唇呈椭圆形,后缘锐利,位置固定,较易识别。选择三维模型内听道后唇为P点,男性P点至前庭导水管的距离为(9.412±1.687)mm、至后半规管的距离为(10.422±1.701)mm;内听道的长度为(9.847±0.870)mm。女性P点至前庭导水管的距离为(9.068±1.133)mm、至后半规管的距离为(9.858±1.089)mm;内听道的长度为(8.727±0.964)mm。男性和女性上述测量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听道后壁至前庭导水管的距离比到后半规管更短,提示术中磨除内听道后壁时更容易导致前庭导水管的损伤。前庭导水管外口和内淋巴囊靠近内听道后壁的硬脑膜,提示术中剪开硬脑膜时应避免造成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半规管 前庭导水管 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 影像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数字扫描-3D数字重建-3D打印技术在地质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建秀 刘笑天 +4 位作者 居哲超 殷尧 吴林波 刘琦 杨坪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42期160-161,共2页
在地质工程教学中,需要讲授地质体的三维形态与结构特征,而传统的语言描述、图片展示、录影介绍不够直观明了。为充分满足课堂直观教学需求,基于3D数字扫描、3D数字重建、3D打印技术,对野外地质体结构进行扫描、重建和打印,用重建的3D... 在地质工程教学中,需要讲授地质体的三维形态与结构特征,而传统的语言描述、图片展示、录影介绍不够直观明了。为充分满足课堂直观教学需求,基于3D数字扫描、3D数字重建、3D打印技术,对野外地质体结构进行扫描、重建和打印,用重建的3D数字模型和3D打印模型表征野外地质体,用于课堂教学的实体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数字扫描技术 3d数字重建技术 3d打印技术 地质工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 slicer重建技术和神经内镜对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效果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金陆昊 孙晓阳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2年第12期1480-1483,共4页
目的 探究基于3D slicer重建技术和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效果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住院手术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神经内镜... 目的 探究基于3D slicer重建技术和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效果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住院手术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手术。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采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和观察组34例(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手术的基础上配合3D slicer重建技术辅助手术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7d的神经功能,并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内皮素(endothelin,E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住ICU时间、血肿消失时间、并发症(术后再出血、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治疗前后NIHSS评分情况及CRP、ET、IL-6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ICU住院时间、血肿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且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CRP、ET、IL-6、NSE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6指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CRP、ET、NSE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7d后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例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基于3 D slicer重建技术和神经内镜下手术对脑出血患者能有效的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ICU住院时间、血肿消失时间,降低其CRP、ET、NSE及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slicer重建技术 神经内镜 脑出血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D、3D重建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剑萍 孙勇 +5 位作者 张洋霖 徐勇辉 濮进敏 刘灿丽 严植 赵宁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2期2083-2085,共3页
目的探讨2D、3D重建在颅骨修补术前、后颅内情况,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计算机个性化设计钛网在临床的应用。方法 35例颅骨缺损患者行螺旋CT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行2D、3D重建,进行钛网修复体的个性化设计并应用于临床,分析颅骨修补术前、... 目的探讨2D、3D重建在颅骨修补术前、后颅内情况,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计算机个性化设计钛网在临床的应用。方法 35例颅骨缺损患者行螺旋CT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行2D、3D重建,进行钛网修复体的个性化设计并应用于临床,分析颅骨修补术前、后颅内的变化,术后并发症的表现。结果 35例患者修复体嵌合满意,钛网固定牢固,行修补术前脑膜弧线正常30例,脑膜凹陷5例,术后代骨板均无移位,硬膜外血肿1例,硬膜下血肿3例,头皮感染2例。结论2D、3D重建在颅骨修补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颅骨成形术 钛网 3d重建技术 颅内压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