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调查与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牛鹏飞 韩竹军 +2 位作者 郭鹏 李科长 吕丽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8-570,共23页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表现,其宽度是活断层"避让带"和工程抗震设防重要的指示参数.无人机等测量手段的发展为获取地表破裂带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精细测量破裂带宽度、分析破裂带宽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限定合...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表现,其宽度是活断层"避让带"和工程抗震设防重要的指示参数.无人机等测量手段的发展为获取地表破裂带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精细测量破裂带宽度、分析破裂带宽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限定合理的活断层"避让带"提供了有利条件.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冷龙岭与托莱山断裂阶区部位产生了显著的左旋走滑型地表破裂带.基于震后获取的高精度无人机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文中在门源地震地表破裂带全段精细解译的基础上,沿走向间隔100 m测量了251个宽度数据,R1破裂带最大宽度为209.78±14 m,平均宽度为42 m,R2破裂带最大宽度为115.31±15.72 m,平均宽度为26.14 m.宽度沿走向具有差异性,这主要受控于同震变形强度、破裂带几何结构以及地表第四系松散层发育状况;具体表现为同震位移量大、阶区等复杂几何结构以及穿过第四系松散层区段的破裂带比同震位移量小、平直段以及基岩区段的破裂带要宽.通过对去除离散值后的破裂带宽度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出95.4%和68.2%置信区间的有效宽度分别是70或50 m.在工程抗震设防中,若走滑型活断层评估的最大潜在震级与此次门源地震震级相近(~M 7.0),根据建(构)筑物类别,建议确定"避让带"宽度时参考本文获得的破裂带有效宽度(70或50 m).对于单一走滑型错动面发育地段,按建(构)筑物类别向两侧各扩展35或25 m即可;而对于活断层斜列阶区、平行断层围限区、走向弯曲区和双陡倾角错动面发育地段,在这些复杂几何结构分布范围的基础上需要各向两侧扩展35或25 m.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建(构)筑物选址避让走滑型断层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型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活断层"避让带"宽度 门源m_(s)6.9地震 工程抗震设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同震位移场及其发震断层形变破裂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煜航 梁诗明 +9 位作者 郝明 葛伟鹏 李长军 宋尚武 张迎峰 华俊 陈俊先 梁洪宝 朱爽 甘卫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9-601,共13页
利用冷龙岭-托莱山断裂及其附近震前和震后GNSS观测资料,处理获取了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同震位移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获取了地震同震破裂滑动分布图像,基于上述结果探讨了本次地震发震断层形变破裂特征,对比了区域震间与同震变形特征... 利用冷龙岭-托莱山断裂及其附近震前和震后GNSS观测资料,处理获取了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同震位移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获取了地震同震破裂滑动分布图像,基于上述结果探讨了本次地震发震断层形变破裂特征,对比了区域震间与同震变形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在距震中约90 km范围内产生了10 mm及以上的同震永久变形,距震中160~200 km的GNSS连续站记录到的同震变形则十分微弱,总体在毫米级以下;(2)同震位移图像呈现典型的左旋走滑型同震变形模式.在距震中约3 km破裂带南侧的测站,其同震位移为近东向,大小445.9±3.3 mm,而在破裂带远场则呈现出典型的与左旋走滑型地震匹配的“四象限”对称分布的挤压或拉张尾端变形特征;(3)同震位移量以冷龙岭断裂-托莱山断裂为界,南北两盘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南盘变形运动大于北盘;(4)托莱山断裂西段同震位移总体表现出随震中距减小而增大的“弹性回跳”现象,但其跨断层近场测站却并不服从上述同震变形特征,指示其并未参与此次地震破裂,考虑到托莱山断裂西段显著的左旋剪切应变能积累背景,其未来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形变 2022门源地震m_(s)6.9地震 祁连山活动构造带 GNss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研究 被引量:41
3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冯丽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和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矩心深度,计算了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地震震源机制两个节面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结果表明:门源MS6.9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为7.8 km,震源矩心深度为4 km,地震序列的优势初始破裂深度主要介于7—8 km之间,而MS≥3.4余震的震源矩心深度为3—7 km;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震后24个小时内的地震序列长度约为25 km,与地表破裂带的长度大体一致,整体地震序列长度约为30 km,其中1月8日MS6.9主震和MS5.1余震位于余震区西段,1月12日MS5.2余震位于余震区东段。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为走向290°、倾角81°、滑动角16°,节面Ⅱ为走向197°、倾角74°、滑动角171°,根据余震展布的总体趋势估计断层面走向为290°,表明此次地震为近乎直立断层面上的一次左旋走滑型事件;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显示这些地震主要为走滑型地震,P轴走向从余震区西段到东段之间大体呈现NE向到EW向的变化。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638,而在节面Ⅱ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522,表明这两个节面均非构造应力场的最大释放节面,这与2016年门源MS6.4地震逆冲型震源机制为构造应力场的最优释放节面有着明显差异。结合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和余震展布,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冷龙岭断裂西段,其地震断层错动方式为左旋走滑。根据重定位结果、震级-破裂关系以及剪应力结果,本文认为门源地区存在一定的应力积累且应力未得到充分释放,该地区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滑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重力场动态变化 被引量:9
4
作者 赵云峰 祝意青 +3 位作者 隗寿春 刘芳 梁伟锋 孙和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7-2351,共15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开展了多期流动重力观测,并观测到震中附近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我们曾利用震中附近重力场变化信息在地震前对发震地点进行了较为准确的预测.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绝对重力、...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开展了多期流动重力观测,并观测到震中附近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我们曾利用震中附近重力场变化信息在地震前对发震地点进行了较为准确的预测.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绝对重力、相对重力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缘2018—2021年间的重力观测数据进行整体处理,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门源M_(S)6.9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地震剪切波分裂、地壳裂隙及饱和度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门源M_(S)6.9地震前2年累积重力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四象限分布特征,震中位于重力变化的四象限中心零等值线附近;(2)地震前重力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的关系、地震剪切波分裂产生的慢波时间延迟持续时间与震级的关系显现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明地下流体运移可能是地震前观测到的重力变化的主要成因;(3)本次震中东南侧的显著重力变化延伸到了冷龙岭断裂东段至海原断裂一带,后期仍需要关注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中期预测 重力变化 四象限分布 流体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深部构造背景浅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王琼 肖卓 +2 位作者 武粤 李抒予 高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1-222,共12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境内的托莱山—冷龙岭断裂附近发生了门源MS6.9地震。结合地壳厚度、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等资料探讨了门源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揭示了门源地震的发震位置与地壳结构变化的密切关联。结果显示: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地壳厚... 2022年1月8日青海境内的托莱山—冷龙岭断裂附近发生了门源MS6.9地震。结合地壳厚度、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等资料探讨了门源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揭示了门源地震的发震位置与地壳结构变化的密切关联。结果显示: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地壳厚度和vP/vS值都出现快速空间变化的区域;大约在10—20 km深度范围内,震源位于P波速度从浅到深由高速变低速的垂向过渡区,同时也是S波速度和泊松比分布呈现明显横向变化的过渡区域,震源下方存在明显的低速区;冷龙岭断裂两侧相速度的方位各向异性变化比较明显。1月12日的MS5.2余震震中紧邻2016年MS6.4地震震中,揭示出2022年门源MS6.9地震及其余震活动导致了冷龙岭断裂比较充分的破裂,两次门源地震主震之间及邻区短时间内难以积累更大能量,因而短时间内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持续向北扩展所导致的地表隆升和地壳增厚是该地区强震频发的主要构造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震源深度 速度结构 泊松比 地壳厚度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M_(S)6.9青海门源地震震前三维地壳变形与应变分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长军 郝明 +1 位作者 李煜航 宋尚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6-588,共13页
2022年01月08日在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的青海门源县发生了M_(S)6.9强震,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该地区的三维地壳变形特征和强震孕育背景鲜有研究.本文基于高精度的GPS和水准等大地测量资料,厘定了该区域主要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并分析了此次... 2022年01月08日在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的青海门源县发生了M_(S)6.9强震,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该地区的三维地壳变形特征和强震孕育背景鲜有研究.本文基于高精度的GPS和水准等大地测量资料,厘定了该区域主要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并分析了此次地震之前的三维地壳变形特征和强震孕育背景.研究结果表明,(1)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地壳变形呈现出较强的左旋剪切和缩短变形,且地壳缩短主要以垂直隆升的形式实现;(2)托莱山断裂的走滑、缩短和垂直速率分别为2.5±0.3 mm·a^(-1)、1.3±0.4 mm·a^(-1)和1.2±0.6 mm·a^(-1),高于其北侧的民乐-大马营断裂的1.1±0.3 mm·a^(-1)、0.8±0.3 mm·a^(-1)和0.5±0.5 mm·a^(-1),冷龙岭断裂的走滑和缩短速率分别为3.1±0.7 mm·a^(-1)和3.0±0.6 mm·a^(-1),结合应变率场,表明该区域地壳变形满足连续-弥散变形模式;(3)此次门源地震震前剪应变和压性面应变明显积累,其中部分压性面应变被2016 M_(S)6.4地震所释放,而在托莱山和冷龙岭断裂以南地区垂直变形并不显著,震前应变持续增加.此外,GPS速度剖面揭示出托莱山断裂存在明显的震间闭锁,其闭锁深度为15.0±7.8 km,表明其具有发生强震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m_(s)6.9门源地震 三维地壳变形 应变分配 GPs和水准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前青海地区地下流体群体异常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磊 高小其 +3 位作者 苏维刚 赵玉红 李霞 冯丽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5-249,共5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中位置(37.77°N,101.26°E),震源深度为10 km。此次地震造成地表破裂长约22 km,地震震中位于门源县皇城蒙古族乡附近,距门源县城54 km,西宁、...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中位置(37.77°N,101.26°E),震源深度为10 km。此次地震造成地表破裂长约22 km,地震震中位于门源县皇城蒙古族乡附近,距门源县城54 km,西宁、兰州等地有明显震感。研究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柴达木-祁连地块、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的交会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地下流体 异常特征 群体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变化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樊文杰 冯丽丽 +3 位作者 李霞 何畅 廖晓峰 姚休义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4-750,共7页
基于甘青川地区的14个地磁台站秒采样资料,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在2021年10月底出现了地磁极化超阈值高值异常变化,异常台站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和四... 基于甘青川地区的14个地磁台站秒采样资料,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在2021年10月底出现了地磁极化超阈值高值异常变化,异常台站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和四川地区,异常出现后73天发生了门源地震,震中位于极化高值异常阈值线附近。研究还发现,此次地磁极化异常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化特征,时间上,不同台站极化异常具有较好的时间同步性;空间上,极化异常高值区呈现出沿震中附近出现后不断扩展最终再向震中收缩的特点。此外,各地磁极化异常台站的归一置零极化值、异常持续时间与震中距存在较好的负相关性,异常台站距离地震震中越近,其归一置零极化值越高,异常持续时间也越长,这一特征符合地震电磁扰动信号的衰减特征。根据极化异常和地震的时空关系分析认为,此次地磁极化高值异常对应了之后在异常高值区边缘发生的门源M_(S)6.9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 高值异常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后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果 孙浩越 +3 位作者 吕丽星 冉洪流 周庆 周介元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8-315,共8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MS6.9地震,该地震造成冷龙岭断裂西端错断了兰新铁路大梁隧道,导致铁路长期停运,经济损失巨大。制定隧道修复方案时,需对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进行评估。结合近年来冷龙岭断裂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采...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MS6.9地震,该地震造成冷龙岭断裂西端错断了兰新铁路大梁隧道,导致铁路长期停运,经济损失巨大。制定隧道修复方案时,需对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进行评估。结合近年来冷龙岭断裂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采用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方法评估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考虑不确定因素影响,同时采用3名研究者提供的震级与最大位错量经验关系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不同经验关系式会对评估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根据确定性方法得到的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为2.32~4.36 m,均值为3.57 m。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结果随着超越概率的降低而增大,50年超越概率2%、100年超越概率2%和100年超越概率1%的结果均值分别为1.82 m、3.17 m、4.61 m。相较于确定性方法,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可提供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位错参数,以供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采用。此外,对于地震活动性强的断裂,可采用低超越概率下的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结果,该结果可能会大于确定性方法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冷龙岭断裂 水平位错 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地电场频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莹莹 安张辉 +1 位作者 侯泽宇 付阿龙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0-690,共11页
应用最大熵谱法研究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震中周围松山、山丹、高台、瓜州地电场台站的观测数据,分析地震发生前后地电场功率谱密度变化。结果表明:(1)门源地震发生前,松山等4个台站的地电场低频成分功率谱密度值出现增大... 应用最大熵谱法研究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震中周围松山、山丹、高台、瓜州地电场台站的观测数据,分析地震发生前后地电场功率谱密度变化。结果表明:(1)门源地震发生前,松山等4个台站的地电场低频成分功率谱密度值出现增大的现象;(2)4个台站在门源地震前谱值变化的时间基本同步;(3)结合微裂隙机制及“多点场”观点,对比分析认为震源孕育激发的电磁辐射是造成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地电场 功率谱密度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门源M_(S)6.9和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序列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令媛 解孟雨 臧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距离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震中约33km,两次门源地震均发生在冷龙岭断裂附近,但在震源机制、主发震断层破裂过程及地震序列余震活动等方面显著不同。针对两次门源地震序列...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距离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震中约33km,两次门源地震均发生在冷龙岭断裂附近,但在震源机制、主发震断层破裂过程及地震序列余震活动等方面显著不同。针对两次门源地震序列的比较分析,对研究冷龙岭断裂及其附近区域强震序列和余震衰减特征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对比分析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和2016年门源M_(S)6.4地震余震的时空演化特征,发现二者在震源过程和断层破裂尺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发震断层破裂充分,震后能量释放充分,余震丰富且震级偏高;而后者发震断层未破裂至地表,余震震级水平偏低。综合分析两次门源地震序列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认为其可能与地震发震断层的破裂过程密切相关,且同时受到区域构造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门源m_(s)6.4地震 冷龙岭断裂 余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序列特征及强余震判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娜 张晓清 胡维云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4期15-22,共8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M_(S)6.9地震,基于青海地震台网对此次地震序列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整体上呈西段NWW、东段SE向的带状分布,且序列衰减较缓慢。另外,基于同一构造历史地震类比、h值、等待时...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M_(S)6.9地震,基于青海地震台网对此次地震序列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整体上呈西段NWW、东段SE向的带状分布,且序列衰减较缓慢。另外,基于同一构造历史地震类比、h值、等待时间法等进行分析,认为门源M_(S)6.9地震序列为主—余型;根据祁连地震带中东段5级以上地震最大余震发震时间统计和震级差特征分析认为,门源M_(S)6.9地震的最大余震已经发生,即2022年1月12日18时20分的M_(S)5.2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地震序列 强余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前后垂直形变
13
作者 张四新 郝明 +1 位作者 贾鹏 侯伯文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240-242,共3页
1研究背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37.77°N,101.26°E),震源深度为10 km,这是继1986年8月26日门源M_(S)6.4地震(37.70°N,101.50°E)和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 1研究背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37.77°N,101.26°E),震源深度为10 km,这是继1986年8月26日门源M_(S)6.4地震(37.70°N,101.50°E)和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37.68°N,101.62°E)之后该区域发生的又一次6级以上强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门源m_(s)6.9地震 跨断裂水准 垂直形变 童子坝水准 大梁水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孕震环境和冷龙岭断裂分段延展特征 被引量:17
14
作者 赵凌强 孙翔宇 +4 位作者 詹艳 杨海波 王庆良 郝明 刘雪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36-1546,共11页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北纬37.77°,东经101.26°)发生6.9级地震,发震断裂为祁连—西海原断裂冷龙岭段(以下简称冷龙岭断裂),这是冷龙岭断裂继2016年1月21日M_(S)6.4地震之后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中强地震.本...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北纬37.77°,东经101.26°)发生6.9级地震,发震断裂为祁连—西海原断裂冷龙岭段(以下简称冷龙岭断裂),这是冷龙岭断裂继2016年1月21日M_(S)6.4地震之后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中强地震.本文在三条跨过冷龙岭断裂不同区段的大地电磁剖面数据三维反演出的电性结构约束下,解译出该断裂不同区段的深部延展特征,并进一步探讨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动力学模式和孕震构造模型.冷龙岭断裂整体上表现为延伸至下地壳的大型高低阻电性边界带的特征,符合以往大地电磁探测结果约束的大型走滑断裂带的电性结构特点.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和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均发生在冷龙岭附近的高低阻体边界带并靠近高阻一侧.冷龙岭断裂西段构造较为复杂,主断裂为近直立的电性边界带,北侧的肃南—祁连断裂和民乐—大马营断裂是其伴生断裂并分担了逆冲分量,断裂中东段表现为单一向南倾向的电性边界带.冷龙岭断裂自西向东运动性质存在着以走滑为主向逆冲兼具走滑转变的趋势,这与2022年M_(S)6.9地震和2016年M_(S)6.4地震两次地震显示出不同发震机制相符合.结合研究区GPS和精密水准场资料分析,冷龙岭断裂是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扩展应力转化为南东向迁移和逃逸的核心区域,这种应力方向转变导致冷龙岭断裂发生强烈左旋走滑作用是发生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的动力学来源.随着青藏高原北东向推挤作用的持续进行以及冷龙岭断裂在南北两侧表现为重要物性差异带的特点,判断该断裂未来依旧是强震孕育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大地电磁三维反演 冷龙岭断裂 孕震模式 古浪推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门源M_(S) 6.9地震前乐都逸出气氡异常特征分析
15
作者 刘磊 苏维刚 +2 位作者 赵玉红 李霞 冯丽丽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453-455,共3页
1异常出现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在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 6.9地震(37.77°N,101.26°E),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前乐都逸出气氡呈现异常变化,具体变化如下:2021年9月15日-21日出现大幅上升变化(图... 1异常出现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在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 6.9地震(37.77°N,101.26°E),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前乐都逸出气氡呈现异常变化,具体变化如下:2021年9月15日-21日出现大幅上升变化(图1),截至21日,最大上升幅度约为360 Bq/L,22日起数据呈波动下降趋势,至9月30日,下降幅度约230 Bq/L,之后逸出气氡逐步回返恢复,总体呈上升-下降变化,异常持续约20天,异常结束93天后发生门源M_(S) 6.9地震,异常测项距震中169 km。本文通过异常客观性调研和历史震例对比分析,研究乐都逸出气异常与此次门源地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逸出气氡 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数据约束的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颜丙囤 季灵运 +3 位作者 蒋锋云 殷海涛 陈其峰 连凯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0-457,共8页
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道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得青海门源2022年1月8日M_(S)6.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其震源参数,利用分布滑动模型确定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 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道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得青海门源2022年1月8日M_(S)6.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其震源参数,利用分布滑动模型确定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沿NWW-SEE方向分布;断裂带南缘升轨影像和降轨影像最大视距分别为61 cm和62 cm,断裂带北缘升轨影像和降轨影像最大视距地表形变量分别为43 cm和56 cm。InSAR同震形变场断裂尺度模型断层长30 km,宽18 km,最大滑移量3.5 m;断层滑动分布模型表明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地震。结合冷龙岭断裂的运动特征和几何特征,初步确定此次M_(S)6.9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冷龙岭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同震形变 sentinel-1A INsAR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门源M_(S)6.9地震跟踪分析及决策过程回溯——一次有意义的短临预测预报尝试
17
作者 屠泓为 冯丽丽 +15 位作者 刘磊 马震 黄浩 张晓清 李霞 苏维刚 赵玉红 张丽峰 张朋涛 袁伏全 孙玺皓 刘文邦 李启雷 杨晓霞 余娜 胡维云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247-251,共5页
1研究背景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的跟踪及预报过程,是一次长、中、短、临结合的较为成功的地震预测预报探索,也是在地震系统多年来面临重大压力下的一次成功尝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意义和科学探索意义。主要因素如下:①门... 1研究背景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的跟踪及预报过程,是一次长、中、短、临结合的较为成功的地震预测预报探索,也是在地震系统多年来面临重大压力下的一次成功尝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意义和科学探索意义。主要因素如下:①门源6.9级地震发生在青海省及全国年度会商会确定的危险区内,表明了从中长期背景。下的正确研判;②在震前即2021年9月以来异常持续增多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些异常的变化引起了青海地震台高度关注,经过持续跟踪分析并及时向青海省地震局分管领导和主管领导汇报,引起了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并多次参加会商会共同研判震情;③根据会商结论,青海省地震局撰写专题纪要及时向中国地震局及青海省政府进行汇报和报送,引起了中国地震局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和工作推动;④相关预测预报、风险评估、震情通报等工作的及时推动,同时本次地震未造成人员的伤亡,受到了各层级领导的表扬和肯定,为地震系统争得了较好的正面影响和荣誉,尤其是得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的联合发文表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震前跟踪分析及决策过程回溯 一次有意义的预测预报尝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与发震机制 被引量:14
18
作者 袁道阳 谢虹 +10 位作者 苏瑞欢 李智敏 文亚猛 司国军 薛善余 陈干 刘炳旭 梁淑敏 彭慧 段磊 魏拾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9-244,共16页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N37.77°,E101.26°)发生了M_(S)6.9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震后现场考察确认,本次地震震中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冷龙岭断裂与托勒山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部位,上述断裂均为全新...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N37.77°,E101.26°)发生了M_(S)6.9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震后现场考察确认,本次地震震中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冷龙岭断裂与托勒山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部位,上述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地震形成了两条地表破裂带,总长度约31 km.其中,北侧主破裂带主要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东起硫磺沟脑,向西穿过道沟,至下大圈沟止,长度约22 km,野外测量并经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校核后,最大水平位错量约2.6±0.3 m,并向两端逐渐衰减,宏观震中位于硫磺沟大拐弯至道沟以东一带.南西侧的次级破裂带分布在托勒山断裂东段上,东自大圈窝,断续向西过羊肠子沟,至大西沟止,长度约9 km,最大水平位错量约1.0±0.1 m,二者之间呈左阶斜列,最小阶距约1.0 km.本次地震地表破裂习性以左旋走滑为主略具逆冲分量,各次级破裂呈左旋左阶拉张或左旋右阶挤压的雁列式组合,形成了典型的走滑断错地貌,如左旋断错纹沟、河床、牧区铁丝网围栏、道路路基、车辙、便道和动物脚印等,同时还形成了典型的挤压脊或鼓包、张性裂隙和断层陡坎等,其走滑破裂样式典型而丰富.综合本次地震地表破裂展布和余震活动所反映的深部构造特征表明,其发震构造应以冷龙岭断裂西段为主,托勒山断裂东段参与,在其构造转换部位形成不连续的Y字型分叉的地震地表破裂图像.这次地震是继1986年门源M_(S)6.4和2016年门源M_(S)6.4地震沿冷龙岭北侧次级断裂活动之后,发生在冷龙岭主干活动断裂带上的一次强烈地震,未来应重点关注祁连—海原断裂带尤其是西段的大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冷龙岭断裂 托勒山断裂 地震地表破裂带 左旋走滑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初步调查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盖海龙 李智敏 +1 位作者 姚生海 李鑫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8-255,共18页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发生M_(S)6.9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的祁连-柴达木次级地块的北部、托莱山断裂带和冷龙岭断裂带的交会部位。此次地震是进入2022年以来全球震...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发生M_(S)6.9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的祁连-柴达木次级地块的北部、托莱山断裂带和冷龙岭断裂带的交会部位。此次地震是进入2022年以来全球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青海省境内继2021年5月22日玛多M_(S)7.4地震后又一次6.0级以上地震,同时也是继1986年8月26日和2016年1月21日2次门源6.4级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高、地表破裂最长的地震事件。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余震分布的基础上,我们第一时间对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野外考察。初步调查表明,此次门源M_(S)6.9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度>22km,由北支主破裂和南支次级破裂组成。其中,北支主破裂带沿广义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长度>18km,主体呈295°走向,最大同震水平位错位于中部硫磺沟一带(37.799°N,101.2607°E),水平最大位错量约3.1m,向两端逐渐衰减;南支的次级破裂分布在广义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托莱山断裂东段局部段上,长约4km,呈275°走向,水平位错约1.0m,构成与主破裂带西段左阶斜列的次级分支破裂。南、北2支破裂段之间以拉张阶区斜列。整个地表破裂主要由线性剪裂隙、斜列张裂隙和张剪裂隙、挤压鼓包等多种构造类型组合而成。同震地表破裂具有典型的左旋走滑运动性质,同时兼有逆冲分量,最大垂直位错为0.8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冷龙岭断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 6.9地震地表破裂考察的初步结果及对冷龙岭断裂活动行为和区域强震危险性的启示 被引量:34
20
作者 韩帅 吴中海 +1 位作者 高扬 卢海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 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断块内部,仪器震中位于海原活动断裂系西段的冷龙岭断裂带上,是该断裂系自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后再次发生M>6.5的强震。考察结果的初步总结表明,此次门源地震产生...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 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断块内部,仪器震中位于海原活动断裂系西段的冷龙岭断裂带上,是该断裂系自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后再次发生M>6.5的强震。考察结果的初步总结表明,此次门源地震产生了呈左阶斜列分布、总长度近23 km的南北两条破裂,在两者之间存在长约3.2 km、宽近2 km的地表破裂空区。南支破裂(F_(1))出现在托来山断裂的东段,走向91°,长约2.4 km,以兼具向南逆冲的左旋走滑变形为主,最大走滑位移近0.4 m。北支主破裂(F_(2))出现在冷龙岭断裂的西段,总长度近20 km,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呈整体微凸向北东的弧形展布,包含了走向分别为102°、109°和118°的西、中、东三段,最大走滑位移出现在中段,为3.0±0.2 m。此外,在北支主破裂中—东段的北侧新发现一条累计长度约7.6 km、以右旋正断为主的北支次级破裂(F_(3)),累计最大走滑量约0.8 m,最大正断位移约1.5 m。综合分析认为,整个同震破裂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具有双侧破裂特点,宏观震中位于北支主破裂的中段,其地表走滑位移很大可能与震源破裂深度浅有关,其中的右旋正断次级破裂可能是南侧主动盘向东运移过程中拖曳北侧块体发生差异运动所引起的特殊变形现象。印度与欧亚板块近南北向强烈碰撞挤压导致南祁连断块沿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向东挤出,从而引发该断裂系中的托来山断裂与冷龙岭断裂同时发生破裂,成为导致此次强震的主要动力机制。在此大陆动力学背景下,以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为主边界的祁连山断块及其周边的未来强震危险性需得到进一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冷龙岭断裂 同震地表破裂带 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统 祁连山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