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还乡叙事及意义建构
1
作者 张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99-102,共4页
现实生活、时代环境与文学创作有密切的关联,是作家进行叙事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时局处于持续的动荡中,工农群体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具有强烈政治觉悟的左翼作家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时代使命,... 现实生活、时代环境与文学创作有密切的关联,是作家进行叙事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时局处于持续的动荡中,工农群体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具有强烈政治觉悟的左翼作家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时代使命,他们借助文学创作表达革命诉求、传递革命理想,在叙事作品中塑造了具有进步思想的阶级群像,透过这些作品能够看到作家为寻找乡村新秩序构建途径所作出的种种探索。以左翼文学的叙事图式为研究核心,分析其多元化的还乡叙事模式及书写意义的建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左翼文学 叙事模式 意义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文学价值论争的理论逻辑及其影响
2
作者 李明彦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5,共9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掀起了文学价值的讨论热潮,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外部关系世界,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虚构空间上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文学自身的审美性。三种理论实际...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掀起了文学价值的讨论热潮,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外部关系世界,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虚构空间上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文学自身的审美性。三种理论实际上对应着文学的现实维度、意义维度、审美维度这三种本体特性,是文学本质特征在价值论上的具体体现。价值论争经历了由外在向内在转移、由宏观向微观转移的视野变化,三种观点最终合流,在80年代末期形成文学价值综合论。总体来看,80年代的文学价值论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催生了20世纪90年代“文论失语症”“审美意识形态论”“躲避崇高”等理论话题的提出与讨论,并且讨论形成的各个理论分支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文学多元发展态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文学价值论争 理论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瘦鹃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新论——以新发现的集外文和文本修改现象为中心
3
作者 周彦杉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8,共7页
近来,笔者发现了两篇周瘦鹃的集外文。这两篇文章在可查阅的《周瘦鹃研究资料》《周瘦鹃文集》《周瘦鹃年谱》,以及周瘦鹃在1950—1980年代出版的散文小品集中,均未收录。本文将对这两篇集外文进行释读,发掘其被遮蔽的意义,补证文学史... 近来,笔者发现了两篇周瘦鹃的集外文。这两篇文章在可查阅的《周瘦鹃研究资料》《周瘦鹃文集》《周瘦鹃年谱》,以及周瘦鹃在1950—1980年代出版的散文小品集中,均未收录。本文将对这两篇集外文进行释读,发掘其被遮蔽的意义,补证文学史的已有研究。另外,周瘦鹃初刊在香港《大公报》上的作品编入选集后也存在修改,解读这些修改现象背后的原因,归纳其从属的类型,探寻入集前后目标读者群的转变,都有助于揭示作家的政治立场与审美偏好。一直以来,学界把周瘦鹃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视为铁板一块,没有根据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分区,也没有总结其阶段性创作风貌。因此,本文将从周瘦鹃的两篇集外文和其他文本入集前后的修改入手,在重新评价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基础上,把握重要时间节点,爬梳、细化其晚年的创作,试图做出新的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外文 周瘦鹃 香港《大公报》 审美偏好 文本修改 创作风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时间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广东幼儿教育发展研究
4
作者 高亚丽 《科学咨询》 2025年第1期262-267,共6页
为了梳理清楚20世纪50年代广东幼儿教育的发展阶段、总结凝练其发展的成效和不足之处,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档案资料查询及历史人物访谈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建立与整顿、稳步增加、全民托幼热三个阶段。... 为了梳理清楚20世纪50年代广东幼儿教育的发展阶段、总结凝练其发展的成效和不足之处,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档案资料查询及历史人物访谈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建立与整顿、稳步增加、全民托幼热三个阶段。幼儿教育在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托幼组织区分不明确、托幼组织小学化、保育条件落后、总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也为未来的幼儿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广东省 幼儿教育 发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郑州发展变迁的记录者和见证者——20世纪50年代《郑州日报》历史价值初探
5
作者 高丽佳 《新闻传播》 2025年第3期62-64,共3页
《郑州日报》是中共郑州市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7月1日。它见证着共产党领导下新郑州的发展变迁,记录着郑州百姓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豪迈激情,是研究50年代郑州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的珍贵资料。本文详细梳理了《... 《郑州日报》是中共郑州市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7月1日。它见证着共产党领导下新郑州的发展变迁,记录着郑州百姓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豪迈激情,是研究50年代郑州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的珍贵资料。本文详细梳理了《郑州日报》的创办历程、选题特色及当时的社会影响,最后提出50年代《郑州日报》所具备的三个历史价值,即档案保存价值、史料研究价值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郑州日报》 新郑州 历史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20世纪80年代西方生态思想著作的译介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生
6
作者 向洁茹 《鄱阳湖学刊》 2025年第1期90-97,159,共9页
对中国本土生态文学的史论建构是厘清生态文学概念内涵、挖掘本土生态文学特性的关键路径。以往学界多认为20世纪80年代西方生态思想著作的译介是中国本土生态文学创作发轫的重要推力,但这一论断遮蔽了文学翻译与创作场域本身的复杂性,... 对中国本土生态文学的史论建构是厘清生态文学概念内涵、挖掘本土生态文学特性的关键路径。以往学界多认为20世纪80年代西方生态思想著作的译介是中国本土生态文学创作发轫的重要推力,但这一论断遮蔽了文学翻译与创作场域本身的复杂性,忽视了对中国本土思想传统和时代语境的全面考察。事实上,中国的生态意识觉醒及相关环保实践早在西方生态思想著作译入之前就已有丰富积累,以宣传环境保护政策为主旨的文学创作也不罕见,它们均为中国本土作家的生态文学创作提供了最初的知识储备,更以其特定方式奠定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创作机制。整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的萌芽不仅仅是创作者在外来生态思潮冲击下突然转变的结果,而且是与中国学界“走向世界”愿景密切相关的文化实践。借由具有世界意义的鲜明的生态意识,中国当代作家在生态文学创作中开辟了一条既能为主流话语认可,又能同步西方、融入世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西方生态思想著作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70年代上海第七印绸厂马王堆系列印花绸设计的考述与反思 被引量:1
7
作者 龚建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6,I0002,共10页
此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上海第七印绸厂设计、生产的马王堆系列印花绸为案例,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客观、系统地阐述了此系列印花绸设计的历史背景、设计过程,对现代丝绸印花设计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同时也探讨了其对今天如何运... 此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上海第七印绸厂设计、生产的马王堆系列印花绸为案例,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客观、系统地阐述了此系列印花绸设计的历史背景、设计过程,对现代丝绸印花设计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同时也探讨了其对今天如何运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设计的诸多启示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70年代 上海第七印绸厂 马王堆系列印花绸 创新设计 考述与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读经”论争与经学最终回归学术
8
作者 王川 马正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9,共11页
“读经”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却在近代受到全方位质疑且数度跌入谷底。清末民国社会各界围绕是否“读经”产生了三次大范围论争。三次论争,均与中外政局密切相关,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次论争,相较... “读经”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却在近代受到全方位质疑且数度跌入谷底。清末民国社会各界围绕是否“读经”产生了三次大范围论争。三次论争,均与中外政局密切相关,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次论争,相较前两次论争,已是“读经”退出政治、教育制度层面,逐渐从民众社会生活层面淡化阶段。此时,研读儒家经籍渐趋进入“经学史”时代,向具有现代意义的史学、哲学、文学分化,回到学术本身,成为“专家之学”这一最终归途。此次“读经”与否的论争,使得各界对“经”之认识与以往的打破阶层壁垒、经世致用期待进一步拉开距离,是近代中国学术转型、思想革新及社会生产力逐渐变革的潜在标志,亦为中西对话背景下的重要论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制度性“读经” 史学 专家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育系科调整的回顾与反思
9
作者 侯怀银 尹雪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44,共9页
高校教育系科调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造旧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育系科调整主要经历了初步调整、全面布局、重构发展和独立探索四个阶段。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 高校教育系科调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造旧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育系科调整主要经历了初步调整、全面布局、重构发展和独立探索四个阶段。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新教育、提高教师的整体质量,由于受到苏联师范院校改革经验以及重新确定学科职能因素的影响,教育系科的发展模式、分布结构、职能规定和专业设置都发生了重大调整。此次调整不仅整合了教育系科发展的现有资源,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系科的发展基础,同时也形塑了当今教育系科资源的学校区域和结构上的差异性。吸取20世纪50年代系科调整的经验,高校教育系科调整应由政府主导,联系学校和地方实际需要,注重发展模式的构建和分布结构的规划,同时全面考虑职能定位、科学规范设置专业,以及重视系科建设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教育系科 系科调整 高等院校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禺《日出》“戏剧二版”之谜——兼及新文学作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改本的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
10
作者 段美乔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7,共8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较高社会、政治地位的新文学作家,其作品大多存在重大修订,版本情况颇为复杂。尽管现当代离我们如此之近,但一些版本资料已经进入到一个说不清楚的阶段。同时学界对这一时期的修改本大多采用“忽略不计”的态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较高社会、政治地位的新文学作家,其作品大多存在重大修订,版本情况颇为复杂。尽管现当代离我们如此之近,但一些版本资料已经进入到一个说不清楚的阶段。同时学界对这一时期的修改本大多采用“忽略不计”的态度。本文通过对围绕曹禺《日出》“戏剧二版”的诸多疑问的讨论,力图展现诸修订版本生成过程背后隐含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闻出版机构以及文化组织结构的变动,探讨新文学作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改本的文学史、文化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 《日出》“戏剧二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修改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精神自我呈现的工具——穆齐尔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奥“体育热”的思考
11
作者 徐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40,共11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和奥地利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体育热潮,这股热潮折射了两国当时的社会思想和文化状态,因此体育本身也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公共讨论的一个议题。穆齐尔将这种“体育热”现象视为时代精神自我呈现的工具,他在小说、戏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和奥地利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体育热潮,这股热潮折射了两国当时的社会思想和文化状态,因此体育本身也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公共讨论的一个议题。穆齐尔将这种“体育热”现象视为时代精神自我呈现的工具,他在小说、戏剧、报刊文章等作品中对该现象做了大量观察和思考,直接或间接回应和反思了当时流行的诸种体育话语。他对公共话语中宣扬的体育的进步和解放力量持怀疑态度,反对赋予体育过多过高的价值,但他也承认个人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只不过这种意义应以“精神”的存在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齐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体育热 现代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广西农村经济调查流派现存资料管窥
12
作者 徐毅 褚不染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1-39,共9页
近代中国的农村经济危机和西方现代调查理念的传入共同促成了贯穿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村调查热潮,作为构成此次调查热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本土的农村经济调查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其间广西积极引入各个农村... 近代中国的农村经济危机和西方现代调查理念的传入共同促成了贯穿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村调查热潮,作为构成此次调查热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本土的农村经济调查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其间广西积极引入各个农村调查流派的调查理念与方法,同时推动本土调查人才的培养和农村经济调查的创新发展,最终形成了一批反映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广西农村经济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和理论成果,这些调查资料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近代广西爆发农村经济危机的深层致因,另一方面为20世纪上半叶的广西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学理依据,不仅为后世了解近代广西农村经济状况提供了相对全面的一手资料,而且能为当今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经济危机 广西农村经济调查 流派 调查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60年代外销绒织物设计特征探微
13
作者 龚建培 王继胜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37,共9页
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丝绸新品种、新花样开发设计的高峰时期之一,外销绒织物设计在这个时期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以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刊印的《新品种》系列丝绸样本为基本线索,围绕不同类型绒织物的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工艺特... 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丝绸新品种、新花样开发设计的高峰时期之一,外销绒织物设计在这个时期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以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刊印的《新品种》系列丝绸样本为基本线索,围绕不同类型绒织物的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工艺特征等展开探索和研究。着重对经起绒织物、纬起绒织物、素绒织物上的印花、雕绒及静电植绒织物的经典样本进行起绒工艺、纹样设计、艺术特征的分析,探讨此时期绒织物发展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60年代 外销 绒织物 设计观念 设计方法 工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演进与观念变迁:重审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世界文学观
14
作者 张珂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58-162,共5页
世界文学观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演进既是新时期以来时代文化心理诉求的一种表征,又是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意识的必然反映。从学术史层面来看,这与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建制和研究范式在中国的设置和发展有着密切关联... 世界文学观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演进既是新时期以来时代文化心理诉求的一种表征,又是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意识的必然反映。从学术史层面来看,这与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建制和研究范式在中国的设置和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它所表征的“世界文学热”也直接影响了21世纪以来我们对世界文学的理解和思考。从比较文学的学科视角出发,联系当今的世界文学理论热潮,聚焦和反思20世纪80年代中国语境中的世界文学观,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学观在当代中国的演进历程及其与世界的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观 比较文学学科 20世纪80年代 中国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西欧服饰时尚发展与中国外销印花绸设计范式的“革命性”转换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秋华 龚建培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0,共7页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外销印花绸从零售市场为主的“匹料化”设计,向以服装流行趋势、服用性为主要目的“件料化”设计转换的关键时期。此研究以西欧服饰时尚的变革为基本历史情景,以国内外历史文献为依据,探讨了引发中国外销印花绸设计...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外销印花绸从零售市场为主的“匹料化”设计,向以服装流行趋势、服用性为主要目的“件料化”设计转换的关键时期。此研究以西欧服饰时尚的变革为基本历史情景,以国内外历史文献为依据,探讨了引发中国外销印花绸设计范式“革命性”转换的主要外因与内因,以及我国外销印花绸设计范式在观念、模式、方法等方面转换的主要途径、特征和相关影响,为中国现代丝绸设计史研究提供了典型的线索和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西欧服饰时尚 外销印花绸 设计范式 “革命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态史视域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体育教师负面情绪的表征与缘由
16
作者 陶恩海 程传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25,共9页
文章以心态史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考据等研究方法探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体育教师负面情绪的表征与缘由,以推进对近代体育教师群体的研究。研究认为该群体负面情绪主要表现在:对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的抱怨、对学校体育硬... 文章以心态史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考据等研究方法探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体育教师负面情绪的表征与缘由,以推进对近代体育教师群体的研究。研究认为该群体负面情绪主要表现在:对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的抱怨、对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与体育经费匮乏的不满、对体育教学实施困难的诉苦、对专业发展的迷茫与无助、对疲于应付校内人际关系的无奈。其负面情绪出现的缘由:物质层面,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经费的相对匮乏,导致中小学体育教师工资偏低、体育经费不足,体育场地扩充受限;制度层面,课程制度设计为体育课、体育教师提供支持不足,相关法规出台的滞后性与执行不到位使学校体育长期自由散漫,影响体育教学;精神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束缚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课、体育教师难以获得各方认可,以报纸等纸质媒体为主导的舆论营造了歧视体育教师的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心态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体育教师 负面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社会学视角下20世纪80年代印花纹样设计研究
17
作者 程灵 林竟路 《设计》 2024年第15期53-57,共5页
为探究20世纪80年代印花纹样的设计关系,以期为时下设计面对沿用题材,国外流行趋势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提供借鉴。文章从设计社会学视角,对印花纹样设计的社会关系、本体特征、设计社会学价值展开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印花纹样设... 为探究20世纪80年代印花纹样的设计关系,以期为时下设计面对沿用题材,国外流行趋势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提供借鉴。文章从设计社会学视角,对印花纹样设计的社会关系、本体特征、设计社会学价值展开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印花纹样设计发展受国家重视、市场追求、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在题材、造型、色彩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反映出时代工艺技术的发展、政策导向、大众审美、更是民族和时代进步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印花纹样 设计社会学 社会关系 设计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陈设瓷造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泽瑜 《陶瓷》 CAS 2024年第1期45-47,118,共4页
主要运用图像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在对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陈设瓷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从文献中提取大量关于90年代景德镇陈设瓷造型的数据与图像,将这些造型的整体以及局部的形态样式进行比较、分析、归类后,研究得出景德镇90年代陈设瓷... 主要运用图像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在对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陈设瓷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从文献中提取大量关于90年代景德镇陈设瓷造型的数据与图像,将这些造型的整体以及局部的形态样式进行比较、分析、归类后,研究得出景德镇90年代陈设瓷造型趋向简洁化以及个性化的特征,旨在探索这一时期陈设瓷的造型规律及现象,为学习和研究景德镇陈设瓷造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 20世纪90年代 陈设瓷 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折叠叙事
19
作者 韩春燕 刘巧妮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7-164,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叙事呈现出“折叠”的特点。时间在多维度的演进中往返于历史与现实,二者互相隐喻。在村庄的内部,传统与现代力量的碰撞使其展现出多层次的文化特点。叙事时空的折叠让作品的内容得到了延展,从而更富有张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叙事呈现出“折叠”的特点。时间在多维度的演进中往返于历史与现实,二者互相隐喻。在村庄的内部,传统与现代力量的碰撞使其展现出多层次的文化特点。叙事时空的折叠让作品的内容得到了延展,从而更富有张力。同时,“城市”成为作家审视乡土的重要参照空间,在城乡关系巨变的时代背景下让乡土拥有被言说的无限可能。以“折叠”切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可以理解20世纪末乡土社会的复杂变迁以及不同作家的文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乡土小说 叙事时间 叙事空间 折叠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前期乡村干部思想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农村建党为中心
20
作者 何志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23,共13页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结束后,中国农村经济形态通过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不仅是所有制形式的重大变更,更是农民在思想层面对社会主义的调适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首先是针对...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结束后,中国农村经济形态通过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不仅是所有制形式的重大变更,更是农民在思想层面对社会主义的调适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首先是针对乡村中的关键群体——积极分子和乡村干部的思想改造。土地改革结束后开展的农村建党,借助在建党训练班和互助合作运动中吸收党员、建立支部并积极发挥作用的方式,在思想层面对入党积极分子和乡村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的率先转变为此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初期 乡村干部 思想改造 建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