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飞朗RAM-2-OR+REM-2拉曼调测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国卫 《中国新通信》 2020年第4期128-128,共1页
山西电力英飞朗波分运城东新建项目中遇到RAM+REM拉曼放大器组合配置用于200km以上线路开通,总结本次超长距OTC开通调测的经验供后续工程参考。
关键词 英飞朗 DTN/OTC RAM-2-or REM-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O_(2)”地浸采铀含矿层防堵技术研究
2
作者 王亚安 李星浩 +5 位作者 姚益轩 原渊 苏学斌 阙为民 谭亚辉 王嗣晨 《铀矿冶》 CAS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某试验采区运行约200 d,注液井注液压力提高至1.65 MPa,平均注液量下降了51.87%,周边含矿层堵塞严重。计算表明,当由天然流场条件转变为抽注浸出流场条件时,地下水流速可快速提高几十、上百倍,水力冲刷作用是抽液井周边含矿层中碎屑析... 某试验采区运行约200 d,注液井注液压力提高至1.65 MPa,平均注液量下降了51.87%,周边含矿层堵塞严重。计算表明,当由天然流场条件转变为抽注浸出流场条件时,地下水流速可快速提高几十、上百倍,水力冲刷作用是抽液井周边含矿层中碎屑析出的动力学条件;浸出液经地表过滤、树脂床吸附后,尾液中含有的矿物碎屑和化学沉淀物在注液井周边含矿层中再沉积,是导致含矿层堵塞的直接原因;矿层堵塞以机械堵塞为主,化学堵塞为辅。根据含矿层最大孔喉直径的研究结果,结合井下电视观察以及浸出液、洗井水中颗粒物粒度、洗井水沉降干渣化学组成分析,确定矿物碎屑主要是黏土粉砂粒级碎屑,化学沉淀物主要有CaCO_(3)、MgCO_(3)、Fe(OH)_(3)及少量FeCO_(3)。以“防堵”为切入点,增设了水力旋流器,耦合“自然沉降—旋流分离—机械筛滤”地表固液分离系统,取得了明显防堵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采铀 “CO_(2)+O_(2)” 含矿层 堵塞 固液分离 水力旋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w(SiO_(2))铁精矿高温烧结性能研究与优化配矿
3
作者 李浩鸣 杨永昇 +3 位作者 唐银华 杨永斌 聂绍昌 彭志伟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3,共11页
本文以新钢4种不同w(SiO_(2))的铁精矿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同化性能、液相流动性能、烧结体固结强度和铁酸钙生成特性等高温烧结性能,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现场生产方案进行优化配矿烧结试验。结果表明:在固定碱度为1.95的条件下,随着铁精... 本文以新钢4种不同w(SiO_(2))的铁精矿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同化性能、液相流动性能、烧结体固结强度和铁酸钙生成特性等高温烧结性能,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现场生产方案进行优化配矿烧结试验。结果表明:在固定碱度为1.95的条件下,随着铁精矿中w(SiO_(2))提高,液相生成温度降低,液相生成量显著增加,液相流动性改善,但w(SiO_(2))过高会对同化性能和烧结体固结强度产生负面影响;合理调控w(SiO_(2))是优化烧结成矿过程的液相特性以及改善烧结矿质量的关键;通过优化精矿配比使含铁原料的w(SiO_(2))分数由3.90%提高至3.99%,烧结机利用系数提高0.25 t/(m^(2)·h),烧结矿成品率和转鼓强度分别提高5.91%和8.12%,固体燃料消耗则降低5.59 kg/t,烧结矿指标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精矿 高温烧结性能 SiO_(2)含量 液相 优化配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铁山式铁矿选矿过程中K_(2)O含量走向分析
4
作者 钟志刚 王红 刘升 《甘肃冶金》 2024年第3期16-19,共4页
针对镜铁山式难选氧化铁矿矿石特点及酒钢选矿厂现有工艺流程,为减少酒钢高炉吨铁碱金属负荷,尤其是K_(2)O含量,确保后续烧结及炼铁工序顺利进行,对选矿不同工艺流程中的原矿矿石性质进行研究,发现K_(2)O主要赋存矿物为白云母,镜铁山矿... 针对镜铁山式难选氧化铁矿矿石特点及酒钢选矿厂现有工艺流程,为减少酒钢高炉吨铁碱金属负荷,尤其是K_(2)O含量,确保后续烧结及炼铁工序顺利进行,对选矿不同工艺流程中的原矿矿石性质进行研究,发现K_(2)O主要赋存矿物为白云母,镜铁山矿经筛分分为强磁粉矿和块矿,块矿经过焙烧抛废后其K_(2)O含量基本稳定在0.405%,满足炼铁精矿质量要求;强磁粉矿中K_(2)O含量较高,通过考察现场强磁选流程,发现立环机及筒式磁选机对脉石矿物白云母具有一定的分选作用,在对设备运行参数进行调整后可进一步将K_(2)O富集在尾矿中,最终可获得铁精矿品位44.90%,回收率59.71%,K_(2)O品位为0.362%的合格铁精矿,为适时控制难选氧化铁矿石选别产品综合铁精矿质量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铁山式难选氧化铁矿石 碱负荷 K_(2)O 粉矿 强磁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硫铁矿石预热氧化焙烧过程中SO_(2)的释放及原位固定研究
5
作者 陈晓娇 高文君 赵娜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5-249,共5页
在弱磁性难选高硫铁矿石的还原焙烧前进行预热氧化焙烧可以有效脱硫,为后续获得低硫铁精矿创造条件。为了更高效、低成本地解决脱硫问题,开展焙烧过程中硫的迁移、释放和固硫机理等研究至关重要。研究以硫含量2%的赤铁矿石样品为对象,... 在弱磁性难选高硫铁矿石的还原焙烧前进行预热氧化焙烧可以有效脱硫,为后续获得低硫铁精矿创造条件。为了更高效、低成本地解决脱硫问题,开展焙烧过程中硫的迁移、释放和固硫机理等研究至关重要。研究以硫含量2%的赤铁矿石样品为对象,开展氧化焙烧温度、气体流量对SO_(2)释放规律的影响试验,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焙烧熟料的物相组成和SO_(2)的释放机理。研究表明,添加20%固硫剂CaO的固硫效率达77.10%;DFT理论计算出SO_(2)在CaO(100)表面的吸附能为-74.856 kcal/mol,电子转移量为0.284 e;态密度分析揭示了反应机理:S原子与CaO表面O原子之间发生了更大程度的电子转移,形成了较强的化学键。研究结果为实现脱硫从末端治理向过程控制的转变提供了基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铁矿石 SO_(2)释放 氧化焙烧 固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p-Down技术控制图法评定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铁矿中SiO_(2)的不确定度
6
作者 冯丽丽 丁仕兵 +3 位作者 徐小茗 管嵩 吴雅俊 宋飞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96-99,共4页
依据标准GB/6730.62—2005《铁矿石钙、硅、镁、钛、磷、锰、铝和钡含量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铁矿石中SiO_(2)含量。将SiO_(2)质量分数为8.78%的含砷铁矿标准样品YSBC 14721—98作为质控样品,不同人员不同时间对铁矿质... 依据标准GB/6730.62—2005《铁矿石钙、硅、镁、钛、磷、锰、铝和钡含量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铁矿石中SiO_(2)含量。将SiO_(2)质量分数为8.78%的含砷铁矿标准样品YSBC 14721—98作为质控样品,不同人员不同时间对铁矿质控样品进行测量得到20个数据,离群值检验后,依据国标GB/T 27407—2010和GB/T 27411—2012中评定过程进行Top-Down技术控制图法不确定度评定。期间精密度在重复性和再现性标准偏差之间,评价合理;平均偏倚和“0”没有显著性差异,无需校正。检测某铁矿样品,SiO_(2)质量分数5.24%,由期间精密度带来的不确定度为0.0256%,由偏倚带来的不确定度为0.0313%。由这两项合成的标准不确定度u为0.0404%,取包含概率p=95%,包含因子k=2,扩展不确定度U为0.08%。评定方法既得到了不确定度,又和日常质控结合起来,保证了检测质量,值得实验室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Down技术 控制图法 不确定度 铁矿 SiO_(2)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FeS_(2)强化褐铁矿型红土镍矿固态还原富集镍钴的研究
7
作者 肖仁栋 陈靖 +4 位作者 胡美世 许斌 罗骏 张鑫 饶明军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4,共5页
以NaFeS_(2)为添加剂,研究了NaFeS_(2)用量对红土镍矿固态还原-磁选富集镍、钴及红土镍矿还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FeS_(2)添加量增加,还原过程红土镍矿的软熔特性温度相应降低,还原所得Ni-Co-Fe合金颗粒随之增大;添加10%NaFeS_... 以NaFeS_(2)为添加剂,研究了NaFeS_(2)用量对红土镍矿固态还原-磁选富集镍、钴及红土镍矿还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FeS_(2)添加量增加,还原过程红土镍矿的软熔特性温度相应降低,还原所得Ni-Co-Fe合金颗粒随之增大;添加10%NaFeS_(2)时,镍、钴的富集和回收效果好,红土镍矿经压团于1100℃还原60 min,再经磨矿-磁选可获得Ni、Co、Fe品位分别为7.89%、0.66%、74.01%,Ni、Co、Fe回收率分别为97.13%、86.78%、35.81%的优质镍钴铁粉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镍矿 添加剂 还原焙烧 NaFeS_(2) 镍钴铁粉 固态还原 磁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O_(2)浸铀过程中矿物溶解量与沉淀量的逆向平衡模拟
8
作者 杨诗琪 刘金辉 +3 位作者 阳奕汉 李鹏 徐奇 李光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78-2289,共12页
CO_(2)+O_(2)地浸过程中浸出剂与含矿层矿物相互作用后再将铀从矿石中浸出的同时,由于地下水矿化度不断增高又会产生化学沉淀,导致含矿层堵塞。本文以纳岭沟铀矿现场动态地浸(现场浸出)试验与室内静态浸出试验(常温常压)数据为基础,在... CO_(2)+O_(2)地浸过程中浸出剂与含矿层矿物相互作用后再将铀从矿石中浸出的同时,由于地下水矿化度不断增高又会产生化学沉淀,导致含矿层堵塞。本文以纳岭沟铀矿现场动态地浸(现场浸出)试验与室内静态浸出试验(常温常压)数据为基础,在确定典型浸出剂渗流路径与参与水文地球化学反应的矿物相及反应方向基础上,采用PHREEQC软件对CO_(2)+O_(2)浸铀过程中矿物溶解量与沉淀量进行逆向平衡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铀浸出过程中,钾长石、钠长石和钙长石发生了溶解,其在室内静态浸出试验条件下,60~170 d的溶解量分别为0.2~0.26、2.91~3.26、4.58~5.39 mmol/L;在现场浸出条件下的溶解量分别为0.14~1.42、0.27~1.68、0.23~0.75 mmol/L。浸出过程中,伊利石、方解石和三水铝石形成了沉淀,室内浸出条件下,60~170 d的沉淀量分别为5.36~5.9、9.77~11.7、0.40~0.53 mmol/L;现场浸出条件下,其沉淀量分别为0.35~2.79、0.05~1.34、0.39~2.84 mmol/L。以上结果表明,CO_(2)+O_(2)浸铀过程中含矿层的堵塞矿物主要是伊利石、方解石和三水铝石,长石发生黏土化蚀变和方解石沉淀是造成含矿层堵塞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O_(2)地浸采铀 含矿层堵塞 逆向模拟 溶解量 沉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浸出中低品位磷块岩富集P_(2)O_(5)的新工艺研究
9
作者 王建蕊 张松 张杰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3,共8页
贵州织金中低品位含稀土型磷矿石中P_(2)O_(5)的质量分数为15.47%,其主要矿物成分为氟磷灰石、胶磷矿、白云石、石英等属难选磷矿石。采用传统的选矿方法不能对该类磷矿石中的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进行有效分离,为解决这一难题,利用相对... 贵州织金中低品位含稀土型磷矿石中P_(2)O_(5)的质量分数为15.47%,其主要矿物成分为氟磷灰石、胶磷矿、白云石、石英等属难选磷矿石。采用传统的选矿方法不能对该类磷矿石中的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进行有效分离,为解决这一难题,利用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乳酸作为浸出剂对矿石中的碳酸盐组分进行选择性溶解,其中有用组分磷灰石因不溶于乳酸而得以保留,过滤除去滤液后,达到富集P_(2)O_(5)的目的。系统考察了乳酸质量分数、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液固质量比、矿石粒度等因素对P_(2)O_(5)富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乳酸质量分数为9%、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3 h、液固比(体积质量比,m L/g)为30∶1、矿石粒度为0.075~<0.09 mm的条件下,获得的磷精矿中P_(2)O_(5)质量分数为33.99%,达到了市场要求的磷矿石品位。利用乳酸选择性浸出磷矿石中碳酸盐脉石组分从而富集P_(2)O_(5)的工艺,具有富集率高、工艺简便、经济节能等特点,可有效提高含稀土磷矿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品位含稀土磷块岩 乳酸 选择性浸出 富集 P_(2)O_(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rldview2数据在西昆仑老并—赞坎矿集区铁矿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玉海 王辉 +1 位作者 王俊峰 张少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20-222,共3页
赞坎—老并矿集区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属于西昆仑成矿带塔合曼—西若达坂铁矿成矿区,研究区高寒缺氧,地形切割强烈,人烟稀少,交通极为不便,面积性的野外矿产地质调查工作面临挑战,难以获取系统、全面、翔实的资料(王俊峰等,2013)。遥... 赞坎—老并矿集区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属于西昆仑成矿带塔合曼—西若达坂铁矿成矿区,研究区高寒缺氧,地形切割强烈,人烟稀少,交通极为不便,面积性的野外矿产地质调查工作面临挑战,难以获取系统、全面、翔实的资料(王俊峰等,2013)。遥感技术作为当今矿产调查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越来越得到重视,特别是高分辨率的WorldView-Ⅱ数据能够提供全色0.46 m和多光谱1.84 m遥感数据,拥有八个波段,为其在矿产地质调查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可能(杨金中等,2015;王辉等,2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rldview 2 铁矿 老并—赞坎 西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试剂2-(5-碘-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矿石中的钴 被引量:6
11
作者 韩权 霍燕燕 +2 位作者 陈国珍 杨娜 杨晓慧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2-474,共3页
对新试剂2-(5-碘-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5-I-PADMA)与钴(Ⅱ)的显色反应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pH为4.2~9.2时,钴(Ⅱ)与试剂形成1∶2红紫色配合物,配合物有两个吸收峰,分别位于554 nm和602 nm处;钴配合物形成后非常稳定,当... 对新试剂2-(5-碘-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5-I-PADMA)与钴(Ⅱ)的显色反应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pH为4.2~9.2时,钴(Ⅱ)与试剂形成1∶2红紫色配合物,配合物有两个吸收峰,分别位于554 nm和602 nm处;钴配合物形成后非常稳定,当以无机酸酸化,由于质子化作用,配合物转化成另一种具有较高吸收特性绿蓝色稳定的双质子化型体,其吸收峰分别红移至568 nm和614 nm,适宜的酸浓度范围分别为:0.3~7.0 mol/L盐酸、0.3~6.0 mol/L高氯酸、0.3~4.2 mol/L硫酸和0.7~7.3 mol/L磷酸。配合物表观摩尔吸光系数6ε14 nm为1.21×105L/(mol.cm)。钴含量在0~0.5μg/mL内遵循比尔定律。方法简便,快速,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已成功地应用于矿样中微量钴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碘-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 矿石 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法改性锰矿自水中吸附去除Ni^(2+)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颖莉 于化江 +1 位作者 马子川 贾密英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6-108,共3页
以草酸法改性锰矿和天然锰矿为吸附剂,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投加量对Ni2+吸附去除率的影响,并测定了饱和吸附量。结果表明,Ni2+的吸附-pH曲线呈"S"形特征,对Ni2的吸附去除率随吸附时间的延长和改性锰矿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 以草酸法改性锰矿和天然锰矿为吸附剂,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投加量对Ni2+吸附去除率的影响,并测定了饱和吸附量。结果表明,Ni2+的吸附-pH曲线呈"S"形特征,对Ni2的吸附去除率随吸附时间的延长和改性锰矿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在25℃、吸附体系pH=7.0、吸附剂浓度为0.2g/L的条件下,草酸法改性锰矿和天然锰矿对Ni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2.3mg[Ni2+]/g和11.6mg[Ni2+]/g,提高了约2.8倍。改性锰矿有望成为处理含Ni2+废水的新型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法改性锰矿 天然锰矿Ni^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硝基-2-吡啶偶氮)-2,7-萘二酚吸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钴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家娟 白育伟 +1 位作者 刘彬 王晓玲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394-396,共3页
报道了 1 (5 硝基 2 吡啶偶氮 ) 2 ,7 萘二酚与钴的显色反应 ,结果表明 ,在Tween 80存在下 ,pH 5 .2 6.5时试剂与钴形成稳定的蓝色配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 63 5nm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6.44× 10 4 L·mol- 1·cm- 1... 报道了 1 (5 硝基 2 吡啶偶氮 ) 2 ,7 萘二酚与钴的显色反应 ,结果表明 ,在Tween 80存在下 ,pH 5 .2 6.5时试剂与钴形成稳定的蓝色配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 63 5nm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6.44× 10 4 L·mol- 1·cm- 1,配合物中钴与试剂的组成比为 1∶2 ,钴浓度在 0 5 μg/10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方法用于标准钢、金川精矿等试样中钴的测定 ,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光光度法 1-(5-硝基-2-吡啶偶氮)2 7-萘二酚 矿物 测定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地区多金属矿NLSD-2孔综合地球物理测井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周新鹏 项彪 +9 位作者 邹长春 李建国 赵斌 肖昆 刘东明 侯颉 孙少伟 汪振斌 黄波 尹道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86-694,共9页
NLSD-2孔是在南岭东段于都赣县矿集区盘古山示范区部署的南岭地区第二口科学钻孔———金属异常验证孔,终孔深度2012.12m,全井段实施了连续取芯和综合地球物理测井作业,测井项目包括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速度、密度、井径... NLSD-2孔是在南岭东段于都赣县矿集区盘古山示范区部署的南岭地区第二口科学钻孔———金属异常验证孔,终孔深度2012.12m,全井段实施了连续取芯和综合地球物理测井作业,测井项目包括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速度、密度、井径、井斜、井温、超声波成像、极化率、磁化率和井中三分量磁测等,原位获取了钻孔剖面的各种物理化学参数、钻孔几何形态及井壁图像。综合利用各种测井资料,并结合岩芯编录资料,对全井段岩性、金属矿化带和断裂破碎带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伽马、声波速度和密度测井对该钻孔的岩性响应明显,通过制作岩性识别交会图,可识别出钻孔剖面的主要岩性;该钻孔的多金属矿化主要有白钨矿化、黑钨矿化、黄铁矿化、闪锌矿化、辉钼矿化等,在测井图中表现为高极化率、低电阻率、磁异常垂直分量ΔZ及水平分量模差ΔH’异常的组合特征,据此能够有效地划分和评价矿化带;断裂破碎带的测井响应特征为井径扩大,电阻率、声波速度、密度减小,超声成像呈暗色条带,这些特征可作为找矿辅助标志。实践证明综合测井资料在深部找矿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 多金属矿 NLSD-2 地球物理测井 综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光度法测定铁矿石中的钒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华 贺晓东 +3 位作者 王毓鑫 高华 贺晓东 王毓鑫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04年第2期45-46,共2页
在pH =6 .5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 ,钒 (V)与 4 (2 吡啶偶氮 ) 间苯二酚生成紫色络合物 ,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5 5 0nm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5 .2 8× 10 4L/ (mol·cm) ,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 0~ 10 0 μg/ (5 0mL) ,测定... 在pH =6 .5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 ,钒 (V)与 4 (2 吡啶偶氮 ) 间苯二酚生成紫色络合物 ,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5 5 0nm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5 .2 8× 10 4L/ (mol·cm) ,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 0~ 10 0 μg/ (5 0mL) ,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2 .4 0 %~ 3.2 0 % ,回收率为 97.0 %~ 10 2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光度法 铁矿石 含量测定 钢铁 生产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2)CO_(3)对红土镍矿的H2还原影响规律与作用机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白亚东 杨颂 +2 位作者 刘守军 刘兴阳 齐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74-2786,共13页
以红土镍矿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添加Na_(2)CO_(3)对红土镍矿的H_(2)还原影响规律。对还原焙烧矿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质谱联用(TG-MS)等技术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还原温度为1000℃,还原时间为90 min,H_(2... 以红土镍矿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添加Na_(2)CO_(3)对红土镍矿的H_(2)还原影响规律。对还原焙烧矿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质谱联用(TG-MS)等技术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还原温度为1000℃,还原时间为90 min,H_(2)浓度为45%(体积分数),Na_(2)CO_(3)的添加量为15%(质量分数)时,可得镍品位为3.02%、镍回收率96.75%的精矿。Na_(2)CO_(3)对红土镍矿的修饰作用机理的本质为,Na_(2)CO_(3)中的Na+通过与红土镍矿中的Mg-Si-O以及Ni-Mg-O体系发生反应,取代全部Ni^(2+)以及部分Mg^(2+),从而破坏硅镍酸盐及硅镁酸盐的结构,进而使赋存于硅酸盐类中的镍元素被释放出来,有利于后续镍的富集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镍矿 Na_(2)CO_(3) H_(2) 还原焙烧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矿尾矿去除水中Cu^(2+)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田玉红 毛文洁 +1 位作者 刘正西 霍杰 《广西工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50-52,70,共4页
本文主要进行了锰矿尾矿对CU-(2+)的吸附性能研究,实验表明锰矿尾矿对CU-(2+)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吸附规律符合兰格缪尔(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和弗因德利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pH值对锰矿尾矿的吸... 本文主要进行了锰矿尾矿对CU-(2+)的吸附性能研究,实验表明锰矿尾矿对CU-(2+)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吸附规律符合兰格缪尔(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和弗因德利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pH值对锰矿尾矿的吸附能力具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 尾矿 吸附 CU^2+ PH值 铜(Ⅱ) 实验研究 等温吸附方程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兰坪铅锌银铜矿田含烃富CO_2成矿流体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5
18
作者 薛春纪 陈毓川 +2 位作者 杨建民 王登红 徐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4-253,共10页
在流体包裹体显微冷热台系统观测基础上,通过显微激光拉曼探针揭示出兰坪中—新生代盆地内金顶及外围矿床成矿主阶段原生流体包裹体含烃富CO_2,成分变化大。流体成分的耦合关系研究,并配合O、C同位素分析认为成矿流体中部分CO_2来自地幔... 在流体包裹体显微冷热台系统观测基础上,通过显微激光拉曼探针揭示出兰坪中—新生代盆地内金顶及外围矿床成矿主阶段原生流体包裹体含烃富CO_2,成分变化大。流体成分的耦合关系研究,并配合O、C同位素分析认为成矿流体中部分CO_2来自地幔,部分是沉积地层中碳酸盐岩和有机质分解成因,H_2O和烃主要起源于大气成因盆地卤水和地层有机质。地幔源CO_2对贱金属元素的搬运可能贡献突出,而烃类对金属元素的沉淀意义重大。成矿流体成分具有幔源(富CO_2和金属元素)和壳源(盆地流体富烃类和H_2O)两种流体混合的特征,暗示不同性质流体的混合可能是成矿作用基本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银铜矿田 流体包裹体 云南 成矿流体 含烃富CO2 壳幔流体混合 兰坪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法改性锰矿吸附水中Cu(NH_3)_4^(2+) 被引量:7
19
作者 马子川 王颖莉 +1 位作者 贾密英 王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2-74,96,共4页
以草酸法改性锰矿为吸附剂吸附模拟废水中的Cu(NH3)42+,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率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并与天然锰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锰矿对Cu(NH3)42+的吸附率-pH曲线均呈“M”形,但同一pH下改性锰矿的吸... 以草酸法改性锰矿为吸附剂吸附模拟废水中的Cu(NH3)42+,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率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并与天然锰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锰矿对Cu(NH3)42+的吸附率-pH曲线均呈“M”形,但同一pH下改性锰矿的吸附率明显提高;温度为25℃、pH为7.0时,用量为0.3 g/L的改性锰矿对Cu(NH3)42+的吸附在60 min达到平衡,吸附率为91%;2种锰矿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 ir和Freund lich方程,按Langmuir方程,上述条件下改性锰矿对Cu(NH3)42+的饱和吸附量以Cu2+计为70.4 mg/g,比天然锰矿提高了89.25%。用草酸法改性锰矿处理含Cu(NH3)42+废水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法改性锰矿 天然锰矿 Cu(NH3)4^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硝基-4-甲基-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激光热透镜光谱法测定矿石中钯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权 陈虹 +3 位作者 霍燕燕 杨晓慧 何亚萍 翟云会 《冶金分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69,共5页
利用He-Ne激光器,观测了2-(5-硝基-4-甲基-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5-NO3-4-Me-PADMA)与Pd(Ⅱ)形成络合物的激光热透镜效应。结果表明,在1.8mol/LH2SO4介质中,并在50%丙酮(体积分数,其作用是增强热透镜信号强度)存在的情况下,5-NO3-... 利用He-Ne激光器,观测了2-(5-硝基-4-甲基-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5-NO3-4-Me-PADMA)与Pd(Ⅱ)形成络合物的激光热透镜效应。结果表明,在1.8mol/LH2SO4介质中,并在50%丙酮(体积分数,其作用是增强热透镜信号强度)存在的情况下,5-NO3-Me-PADMA与Pd(Ⅱ)反应形成蓝绿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峰位于623nm处,与所用He-Ne激光器输出波长632.8nm接近,据此建立了激光热透镜光谱法(TLS)测定痕量钯的新方法。实验表明,热透镜信号强度与Pd(Ⅱ)质量浓度在5~250ng/mL范围内符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9,方法检出限为1.5ng/mL。该法不仅灵敏度高,而且选择性佳,800倍量的Fe^3+、Co^2+和Cu^2+,500倍量的Ni^2+等常见金属离子以及25倍的Pt(Ⅳ),10倍量的Au(Ⅲ)、Rh(Ⅲ)、Ru(Ⅲ)和Os(Ⅷ),5倍量的Ir(Ⅲ)等贵金属离子不干扰钯的测定。将实验方法应用于矿石中痕量钯的测定,测得结果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57%~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热透镜光谱法(TLS) 2-(5-硝基-4-甲基-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 矿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