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8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CD1d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1
作者 刘传霞 陈欣 +4 位作者 王晓 李雪雯 李婷婷 翁长江 郑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20-1628,共9页
[目的]制备猪源CD1d的多克隆抗体,为探究猪CD1d蛋白在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了猪CD1d基因,并将其同源重组至pGEX-6p1载体中,构建了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C... [目的]制备猪源CD1d的多克隆抗体,为探究猪CD1d蛋白在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了猪CD1d基因,并将其同源重组至pGEX-6p1载体中,构建了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CD1d。将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并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表达的GST-CD1d重组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WB)方法鉴定,SDS-PAGE结果显示约50 ku处有一条明显的条带,该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然后利用谷胱甘肽琼脂糖亲和层析方法进行蛋白纯化,将纯化的GST-CD1d蛋白与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化后,将纯化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颈背部多点皮下注射,免疫剂量为200μg/只,首免后第3周和第5周分别进行二免和三免,均采用弗氏不完全佐剂乳化,方法和剂量与首免相同。三免后第7天,通过耳缘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首免后第7周进行第四次免疫,一周后心脏采血。该抗体经Protein G亲和层析纯化后冻存于-80℃冰箱。通过WB和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瞬时转染表达的外源CD1d蛋白和猪原代巨噬细胞(PAMs)表达的内源CD1d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定位情况。同样,制备的CD1d抗体可以将外源瞬时转染表达的CD1d通过IP拉下。为了探究CD1d在ASFV感染早期的情况,将ASFV接种于PAMs,制备ASFV感染0、15、30、60 min的样品,以CD1d为一抗,通过WB检测了CD1d蛋白的表达情况。在HEK293T细胞共转pCAGGS-HA-CD1d和pCAGGS-Flag-CD2v质粒,24 h后收取细胞裂解,加入Flag beads过夜结合蛋白,通过WB检测互作情况染,同时,质粒共转染于共聚焦小皿中的HEK293T细胞,用标签抗体对其进行孵育,选择相应的荧光二抗,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D1d与CD2v在细胞中共定位情况。采用Co-IP验证CD1d与ASFV外囊膜蛋白CD2v的相互作用。[结果]原核表达的GST-CD1d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在感受态细胞中,分子质量约为35 ku;实验兔4次免疫CD1d重组蛋白后采血并分离血清,纯化的抗体经SDS-PAGE检测在45和25 ku处各出现一条特异性条带,分别为CD1d抗体的重链与轻链。以纯化的CD1d蛋白作为免疫原制备的兔抗CD1d抗体包含重链和轻链,且具有较好纯度;该抗体能够通过WB和IFA鉴定瞬时转染的外源以及PAMs内源CD1d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定位。进一步检测结果显示,ASFV感染PAMs后,CD1d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并且WB和IFA结果显示CD1d与ASFV编码的外囊膜蛋白CD2v存在相互作用和共定位。[结论]通过原核表达技术制备了CD1d的抗体,为进一步探究CD1d蛋白在ASFV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d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非洲猪瘟病毒 Cd2v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D蛋白的优化表达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洁森 孙荣航 +3 位作者 邝燕齐 陈路漫 刘青 郭霄峰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641-4651,共11页
为进一步探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S蛋白的抗原表位及其功能,本试验通过优化S1D基因的密码子,构建了S1D基因未优化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S1D和已优化的pET-ΔS1D,并进行了诱导表达和纯化。使用SDS-P... 为进一步探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S蛋白的抗原表位及其功能,本试验通过优化S1D基因的密码子,构建了S1D基因未优化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S1D和已优化的pET-ΔS1D,并进行了诱导表达和纯化。使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验证S1D、ΔS1D蛋白在大肠杆菌内得到正确表达,利用Image J软件对S1D、ΔS1D蛋白表达量进行灰度扫描,通过t检验分析两者差异性。将纯化的ΔS1D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筛选及亚克隆,获得单克隆细胞株。利用体内诱生法制备抗PEDV S1D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腹水,使用ELISA、Western 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试验3种方法对腹水效价及特异性进行检测和验证。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表达S1D、ΔS1D蛋白的样品均在34 ku处出现正确的目的条带。t检验结果表明,S1D、ΔS1D两者蛋白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1)。ELISA结果显示,腹水的抗体效价达到了1∶1000000,腹水与PEDV病毒粒子和纯化后的ΔS1D蛋白反应均呈阳性,与PEDV N蛋白、pET-32a(+)空载体蛋白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和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oronavirus,SADS-CoV)5种病毒反应均呈阴性。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腹水与ΔS1D蛋白和PEDV S蛋白分别在34和180 ku处有特异性条带出现,与pET-32a(+)空载体蛋白、正常Vero细胞蛋白均无特异性条带出现。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腹水及阳性对照组均能使细胞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信号,而空白及阴性对照组均未见绿色荧光信号。密码子优化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显著提高重组蛋白的表达水平,本研究基于高效表达的ΔS1D蛋白,成功制备了1株能稳定分泌与PEDV 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为进一步探究PEDV S蛋白抗原表位及蛋白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原核表达 S1d蛋白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口蹄疫病毒1D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中的可溶性表达、纯化及电子显微镜检测
3
作者 郭玉堃 明胜利 +2 位作者 郭婉莹 杨国宇 郭豫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6-731,共6页
目的本实验旨在表达出高可溶性的A型口蹄疫病毒1D蛋白,并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测,以期望形成纳米样颗粒。方法根据A型口蹄疫病毒核酸序列,得到FMDV A/GDMM/CHA/2013株的1D蛋白基因,并进行截短和优化,共132个氨基酸;同时,从结肠弯曲杆菌(Camp... 目的本实验旨在表达出高可溶性的A型口蹄疫病毒1D蛋白,并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测,以期望形成纳米样颗粒。方法根据A型口蹄疫病毒核酸序列,得到FMDV A/GDMM/CHA/2013株的1D蛋白基因,并进行截短和优化,共132个氨基酸;同时,从结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coli)中分离得到135个氨基酸的铁蛋白(Fn)基因片段,将A型口蹄疫病毒1D蛋白与铁蛋白串联,设计并合成了口蹄疫病毒1D蛋白-铁蛋白片段,命名为CcFnt166AS。构建了CcFnt166AS融合Grifin、GST、MBP、Sumo、Thioredoxin、γ-crystallin、ArsC、PpiB、CeHSP17等9种不同可溶性标签的表达重组载体。分别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SDSPAGE电泳对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进行检测,筛选出高可溶性表达的CcFnt166AS融合蛋白。重组蛋白通过NiNTA Agarose亲和纯化,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成功构建9种CcFnt166AS表达载体;9个标签中,MBP与CcFnt166AS蛋白相融合的可溶表达效果最好,并获得了高纯度的MBP-CcFnt166AS重组蛋白质;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MBP-CcFnt166AS形成了纳米样颗粒。结论本实验建立了稳定获得CcFnt166AS重组蛋白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口蹄疫病毒 1d蛋白 蛋白 融合标签 可溶性 纳米颗粒 电子显微术 大肠埃希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片吸虫CatL1D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熙凤 孟庆玲 +5 位作者 乔军 陈英 钟文强 贡莎莎 黄运福 才学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绵羊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Fh)CatL1D蛋白的分子特征和免疫原性。【方法】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CatL1D基因,用相关软件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生物学信息。将CatL1D基因克隆入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Cat... 【目的】研究绵羊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Fh)CatL1D蛋白的分子特征和免疫原性。【方法】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CatL1D基因,用相关软件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生物学信息。将CatL1D基因克隆入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CatL1D,进行BamHⅠ/XhoⅠ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将pET-CatL1D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以纯化后的重组蛋白CatL1D为抗原免疫小鼠,利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分析其免疫原性。【结果】成功克隆了CatL1D基因,该基因全长981 bp,编码326个氨基酸,其中第21-79位氨基酸为组织蛋白酶前肽抑制剂结构域,第108-321位氨基酸为木瓜蛋白酶家族半胱氨酸蛋白酶保守结构域;CatL1D蛋白含有6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11个豆蔻酰化位点、1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含有10个优势抗原表位。成功构建了pET-CatL1D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出CatL1D重组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CatL1D分子质量为51 ku,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具有较强的反应原性。间接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CatL1D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可达1∶102 400,证实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结论】Fh重组蛋白CatL1D具有较强的抗原性,有开发为早期诊断抗原和亚单位疫苗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片吸虫 组织蛋白酶L1d 分子特征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核核糖核蛋白D1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5
作者 殷丽霞 杨晶晶 +3 位作者 牛民主 耿志军 李江艳 李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探讨小核核糖核蛋白D1(SNRP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ALCAN和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数据库分析SNRPD1在泛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胃癌预后的关系。回顾... 目的探讨小核核糖核蛋白D1(SNRP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ALCAN和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数据库分析SNRPD1在泛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胃癌预后的关系。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胃癌和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NRPD1的表达。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SNRPD1稳定高表达和低表达的BGC-823胃癌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和细胞克隆实验分析SNRPD1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改变,免疫印记法检测信号通路。结果UALCAN和GEPI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SNRPD1在胃癌(P<0.001)等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NRP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且表达量与胃癌患者癌胚抗原(P<0.001)、糖类抗原19-9(P<0.001)、G分期(P=0.042)、T分期(P=0.002)和N分期(P=0.027)呈正相关。SNRPD1高表达对胃癌远期预后具有预测价值(P<0.001),是胃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基因本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结果显示,SNRPD1生物学功能可能与调控细胞周期有关。CCK-8法和细胞克隆实验结果显示,上调SNRPD1可显著促进胃癌细胞增殖(P<0.001,P<0.001);免疫印迹法分析结果显示,上调SNRPD1使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6、G 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的表达显著增加(P<0.001,P=0.002),而干扰SNRPD1则结果相反(P=0.004,P<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SNRPD1加快胃癌细胞G 1/S期转变(P<0.001)。过表达SNRPD1可促进胃癌细胞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Akt)的表达(P=0.043,P<0.001),而干扰SNRPD1则抑制其表达(P均<0.001)。使用PI3K/Akt信号通路激动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干预后,显著促进了SNRPD1干扰组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P=0.002)。结论SNRPD1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其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并调控细胞周期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远期预后 小核核糖核蛋白d1 细胞周期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蛋白D1和细胞周期蛋白E1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先兆子痫的关联研究
6
作者 周韵哲 苗竣翔 +2 位作者 韦杰桦 陈立章 王婷婷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142-2148,共7页
背景先兆子痫(PE)是一种致命的多系统疾病,严重威胁妇女和胎儿的健康。目的探索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和细胞周期蛋白E1(CCNE1)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PE的关联,为PE病因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招募2020年10月... 背景先兆子痫(PE)是一种致命的多系统疾病,严重威胁妇女和胎儿的健康。目的探索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和细胞周期蛋白E1(CCNE1)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PE的关联,为PE病因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招募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和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就诊的202例PE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同期在该院产检且血压正常的400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CND1和CCNE1基因多态性与PE发生的关联,并计算调整后比值比(aOR)及95%置信区间(95%CI)。采用叉生分析探索基因-基因相加交互作用与PE的关联。使用3DSNP数据库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功能注释。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CND1 rs1352075位点携带CT/TT基因型孕妇发生PE的风险低于CC基因型(显性模型:aOR=0.44,95%CI=0.20~0.96,P<0.05)。CCNE1 rs3218070位点携带GG基因型孕妇发生PE的风险高于CC/GC基因型(隐性模型:aOR=4.31,95%CI=1.16~16.04,P<0.05)。3DSNP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rs1352075和rs3218070染色质开放区域中,与血管以及胎盘形成相关的细胞调控因子结合位点占比较高。交互作用分析显示,rs1352075和rs3218070位点间的相加交互作用与PE发生无关。结论CCND1 rs1352075位点携带CC基因型和CCNE1 rs3218070位点携带GG基因型可能与PE发生风险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兆子痫 细胞周期蛋白d1 细胞周期蛋白E1 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 病例对照研究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clin D1和FHIT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王喜英 冯育洁 +3 位作者 刘俊 孟健 高杰 薛敏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0-75,共6页
目的 探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Cyclin D1和FHIT在15例正常宫颈组织、30例CIN组织和40... 目的 探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Cyclin D1和FHIT在15例正常宫颈组织、30例CIN组织和40例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CIN和宫颈癌组织中Cyclin D1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升高(P<0.05);FHIT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降低(P<0.05)。宫颈癌组织中,伴有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患者中Cyclin D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FHIT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病理分型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yclin D1与FHIT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086,P<0.05)。结论Cyclin D1过表达及FHIT低表达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癌 细胞周期蛋白d1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周期蛋白D1信号通路探讨四君子汤加味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8
作者 黄川锋 张铮 +2 位作者 郭遂成 唐年亚 毕梦宇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32期3-6,共4页
目的:基于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信号通路探讨四君子汤加味(SJZJ)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A54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0只无特定病原体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JZJ低、中、高剂量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给予6、12、24 g/(kg·d)... 目的:基于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信号通路探讨四君子汤加味(SJZJ)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A54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0只无特定病原体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JZJ低、中、高剂量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给予6、12、24 g/(kg·d)的SJZJ和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 d后,取血制备含药血清。取对数生长期的NSCLC A549细胞,用胰酶消化后,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组及SJZJ低、中、高剂量组,SJZJ各组加入相应的含药血清,进行细胞培养。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SJZJ对A549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SJZJ高剂量组细胞克隆形成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SJZJ中剂量和高剂量组caspase-3活性高于生理盐水组,SJZJ高剂量组Bcl-2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SJZJ中剂量和高剂量组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更低(P<0.05);SJZJ高剂量组cyclin D2和CDK4蛋白表达水平更低(P<0.05);各组p57蛋白、miR-326的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SJZJ高剂量组CCND1 mRNA表达水平更低(P<0.05)。结论:SJZJ可能通过抑制CCND1信号通路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研究为SJZJ作为潜在的NSCLC治疗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并揭示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四君子汤加味 细胞周期蛋白d1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VCAN mRNA和CCND1 mRNA表达水平与病情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李洁茹 李婉 +1 位作者 徐晓坤 马圣宇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4-29,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多功能蛋白聚糖(VCAN)、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MM)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5月宿州市立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21例初次诊断MM患者(MM组)和10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根据国际分... 目的探讨外周血多功能蛋白聚糖(VCAN)、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MM)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5月宿州市立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21例初次诊断MM患者(MM组)和10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根据国际分期系统(ISS)将MM患者分为Ⅰ期组(n=46)、Ⅱ期组(n=41)和Ⅲ期组(n=34)。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VCAN mRNA,CCND1 mRNA表达水平,出院后随访24个月,统计MM患者生存情况。比较不同ISS分期MM患者外周血VCAN mRNA,CCND1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MM生存曲线,建立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影响MM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MM组外周血VCAN mRNA(2.69±0.63),CCND1 mRNA(3.29±0.63)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32±0.46,1.53±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659,25.473,均P<0.05)。Ⅲ期组外周血VCAN mRNA(3.05±0.31),CCND1 mRNA(3.75±0.21)表达水平高于Ⅱ期组(2.76±0.31,3.29±0.36),Ⅰ期组(2.36±0.25,2.95±0.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26~16.831,均P<0.05)。随访期间失访1例,死亡36例,存活84例。VCAN mRNA(57.63%),CCND1 mRNA(56.67%)高表达MM患者总生存率低于VCAN mRNA(81.63%),CCND1 mRNA(83.33%)低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27,10.820,均P<0.05)。死亡组年龄大于生存组(t=3.020),ISSⅢ期、骨髓浆细胞比例≥60%,染色体核型1q21+比例、外周血VCAN mRNA,CCND1 mRNA表达均高于生存组(t/χ^(2)=5.988~8.5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分析,ISSⅢ期、高表达VCAN mRNA,高表达CCND1 mRNA是MM患者随访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Wald χ^(2)=10.672,5.682,5.969,均P<0.05)。结论MM患者外周血中VCAN mRNA,CCND1 mRNA表达显著增高,且与高临床分期和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多功能蛋白聚糖 细胞周期蛋白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3、cyclin D1、P53、Ki-67蛋白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表达及其意义
10
作者 谭凤梅 曹彩霞 +4 位作者 宋小萍 王雪霁 肖红燕 李燕 刘瑞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因子3(Bcl-3)、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P53基因编码蛋白和增殖细胞核蛋白(Ki-67)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UDH)、柱状上皮病变(CCL)、非典型导管增...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因子3(Bcl-3)、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P53基因编码蛋白和增殖细胞核蛋白(Ki-67)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UDH)、柱状上皮病变(CCL)、非典型导管增生(ADH)和导管原位癌(DCIS)组织中Bcl-3、cyclin D1、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Bcl-3、cyclin D1、P53、Ki-67蛋白在UDH中均少量表达;在CCL、ADH和DCIS中均明显表达,且随着病变的级别升高,阳性率逐渐增高(P<0.05);Bcl-3、cyclin D1、P53和Ki-67蛋白在CCL、ADH和DCIS中着色强阳性(++~+++)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3、cyclin D1、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方面有较高应用价值,可显著提高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淋巴瘤因子3 细胞周期蛋白d1 P53基因编码蛋白 增殖细胞核蛋白 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16/18感染与膀胱癌组织cyclinD1、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11
作者 韩腾飞 李武学 胡楠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7期1115-1118,共4页
目的 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与膀胱癌组织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62例膀胱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半定量积分方法,检测HPV16/18、cyclinD1和P53蛋白在膀胱癌及癌旁... 目的 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与膀胱癌组织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62例膀胱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半定量积分方法,检测HPV16/18、cyclinD1和P53蛋白在膀胱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THPV16/18与cyclinD1、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膀胱癌组织中,HPV16/18、cyclinD1和P53蛋白的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HPV16/18、cyclinD1和P53蛋白阳性率病理分级高、临床分级高、有远处转移的膀胱癌组织分别高于病理分级低、临床分级低、无远处转移的膀胱癌组织(P<0.05);HPV16/18阳性组cyclinD1和P53蛋白阳性率高于HPV16/18阴性组(P<0.05);膀胱癌组织中HPV16/18表达与cyclinD1表达无相关性(P>0.05),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HPV16/18、cyclinD1和P53蛋白均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HPV16/18可以影响P53蛋白的表达,参与膀胱癌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膀胱癌 细胞周期蛋白d1 P53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组织中PLCD3和CCND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2
作者 刘雅琳 马旭 王佳安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1期46-52,共7页
目的:探究甲状腺癌(TC)组织中磷脂酶Cδ3(PLCD3)和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本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26例T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中切除的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为组织样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目的:探究甲状腺癌(TC)组织中磷脂酶Cδ3(PLCD3)和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本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26例T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中切除的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为组织样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C组织中PLCD3、CCND1表达水平;分析TC组织中PLCD3、CCND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T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TC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TC组织中PLCD3、CCND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PLCD3、CCND1 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的TC患者PLCD3、CCND1阳性表达比例明显高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及中高分化的TC患者(P<0.05)。PLCD3阳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40/93,43.01%)低于PLCD3阴性表达患者(25/33,75.76%)(χ^(2)=12.889,P<0.001);CCND1阳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41/96,42.71%)也低于CCND1阴性表达患者(24/30,80.00%)(χ^(2)=13.939,P<0.001)。PLCD3、CCND1、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是T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TC组织PLCD3、CCND1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其与TC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预测患者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酶Cδ3 细胞周期蛋白d1 甲状腺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clin D1 Cyclin E诊断乳腺癌的价值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13
作者 汤兰清 路彪 夏茂林 《安徽医学》 2025年第2期215-219,共5页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Cyclin E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及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乳腺癌组织和...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Cyclin E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及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yclin D1、Cyclin E之间相关性。使用Kappa一致性分析Cyclin D1、Cyclin E诊断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不同Cyclin D1、Cyclin E表达水平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结果 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乳腺癌组织中Cyclin D1阳性着色细胞占比与Cyclin E阳性着色细胞占比呈正相关(r=0.497,P<0.001)。以最终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yclin D1诊断乳腺癌与病理结果的Kappa值为0.663,一致性较高;Cyclin D1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04%、92.31%、83.17%、90.59%和78.05%;Cyclin E诊断乳腺癌与病理结果的Kappa值为0.567,一致性一般;Cyclin D1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9.62%、97.12%、78.37%、95.38%和70.63%。不同Cyclin D1表达水平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yclin D1表达水平乳腺癌患者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yclin D1、Cyclin E表达水平乳腺癌患者的4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clin D1、Cyclin E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均对乳腺癌有一定诊断价值,其阳性表达与患者恶性程度相关,但与预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d1 细胞周期蛋白E 乳腺癌 临床病理参数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clinD1联合CA72-4、胃蛋白酶原、CEA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14
作者 阮开学 陈芳 邓少琦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8期10-14,共5页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联合糖链抗原72-4(CA72-4)、胃蛋白酶原(PG)、癌胚抗原(CEA)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0月~2023年3月内镜中心常规行内镜检查的疑似胃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联合糖链抗原72-4(CA72-4)、胃蛋白酶原(PG)、癌胚抗原(CEA)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0月~2023年3月内镜中心常规行内镜检查的疑似胃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良性胃疾病组(n=54)及胃癌组(n=36),入选患者均接受Cyclin D1、CA72-4、PG、CEA检测,比较各组上述指标表达水平,分析各项指标与胃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胃癌组CEA、CA72-4、PGⅡ水平,Cyclin D1阳性率均高于良性胃疾病组,PGⅠ水平低于良性胃疾病组(P<0.05);TNM分期Ⅰ~Ⅳ期患者CEA、CA72-4、PGⅡ水平,Cyclin D1阳性率逐渐升高,PGⅠ水平逐渐降低(P<0.05);CEA、CA72-4、PGⅡ水平,Cyclin D1阳性率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PGⅠ水平与病理分期呈负相关(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5项指标单独检测对胃癌均具有诊断价值,但相较而言,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AUC更高,为0.906,约登指数为0.713,且敏感性、特异性均在85.00%以上。结论Cyclin D1联合CA72-4、PGⅠ、PGⅡ、CEA检测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较高,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d1 糖链抗原72-4 蛋白酶原 癌胚抗原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桑树叶片D1蛋白周转和叶黄素循环对PSⅡ的影响 被引量:28
15
作者 张会慧 张秀丽 +2 位作者 李鑫 许楠 孙广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9-106,共8页
采用抑制剂法研究盐胁迫下D1蛋白周转和叶黄素循环对桑树叶片PSⅡ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叶片在100mmol·L-1NaCl胁迫下保持较高的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具有完善的光破坏防御机制。通过硫酸链霉素(SM)抑制D1蛋白的周转和二硫苏糖... 采用抑制剂法研究盐胁迫下D1蛋白周转和叶黄素循环对桑树叶片PSⅡ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叶片在100mmol·L-1NaCl胁迫下保持较高的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具有完善的光破坏防御机制。通过硫酸链霉素(SM)抑制D1蛋白的周转和二硫苏糖醇(DTT)抑制叶黄素循环,损伤盐胁迫下桑树叶片的PSⅡ反应中心,加剧盐胁迫对桑树叶片PSⅡ反应中心的伤害,说明D1蛋白周转和叶黄素循环在保护盐胁迫下桑树叶片PSⅡ功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D1蛋白周转的保护作用大于叶黄素循环。DTT抑制盐胁迫下桑树叶片的叶黄素循环,却将PSⅡ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大部分以无效的荧光和热能形式耗散,减缓过剩激发能对PSⅡ反应中心的伤害程度。SM处理可抑制D1蛋白周转,减弱盐胁迫下桑树叶片以叶黄素循环为主的耗散非辐射能量的能力,降低过剩激发能的热耗散程度,导致叶片中的过剩光能(1-qP)/NPQ成倍积累,造成PSⅡ反应中心大量失活。因此,SM不但可抑制D1蛋白的周转,还可增强QB的还原程度,降低电子传递链上的电子传递,PQ库容量降低,减弱依赖PQ在类囊体膜两侧建立质子梯度(△pH)的能力,从而限制依赖于△pH的叶黄素循环。因此,盐胁迫下抑制D1蛋白的周转不但降低吸收光能后用于电子传递的比例,而且会破坏叶黄素循环耗散过剩的光能,这也是D1蛋白周转对PSⅡ的保护作用大于叶黄素循环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NACL胁迫 d1蛋白周转 叶黄素循环 PS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对水稻光合PSII系统伤害及其与叶绿体D1蛋白间关系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杨卫丽 黄福灯 +3 位作者 曹珍珍 雷炳婷 胡东维 程方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60-1068,共9页
以水稻结实期的人工控温试验测定不同温度处理下水稻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动态变化,并结合Western印迹与胶体金标记技术对叶肉细胞类囊体膜中D1蛋白的表达检测与活性定位,探讨了高温胁迫对D1蛋白存在形态与活性分布的影响,以... 以水稻结实期的人工控温试验测定不同温度处理下水稻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动态变化,并结合Western印迹与胶体金标记技术对叶肉细胞类囊体膜中D1蛋白的表达检测与活性定位,探讨了高温胁迫对D1蛋白存在形态与活性分布的影响,以及D1蛋白表达与叶片光合速率、PSII荧光参数的联系。结果表明,高温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PSII潜在活性(Fv/Fo)和PSII光能转化效率(Fv/Fm)降低,且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持续和叶片功能的衰退,类囊体膜结构损伤越严重,光能转化效率越低;在D1蛋白的两类存在形态中,非磷酸化D1蛋白和磷酸化D1蛋白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量均有所下降,但前者下降更明显;高温处理下控制D1蛋白表达的叶绿体psbA基因在转录水平呈下调表达,使D1蛋白合成及周转过程受到抑制,进而类囊体膜PSII反应中心的功能受损与叶绿体光合效率下降,揭示高温胁迫对叶片PSII系统的伤害受D1蛋白磷酸化过程和psbA基因表达变化的共同作用,进而影响不同水稻品种在高温胁迫下的光合速率和耐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温胁迫 PSII光合系统 d1蛋白 蛋白印迹 免疫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粉病菌侵染对黄瓜叶片光合电子传递及其PSⅡ功能蛋白D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沈喜 李红玉 +4 位作者 文雅 孟雪琴 周功克 张立新 梁厚果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6-549,共4页
本文研究了黄瓜(Cucumis sativus L.)感染黄瓜白粉病后,植物叶绿素含量、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反应中心D1蛋白的变化。被感染的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而且Chlb比Chla敏感。全链电子传递速率受到抑制,PSⅡ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与全... 本文研究了黄瓜(Cucumis sativus L.)感染黄瓜白粉病后,植物叶绿素含量、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反应中心D1蛋白的变化。被感染的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而且Chlb比Chla敏感。全链电子传递速率受到抑制,PSⅡ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与全链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但PSⅠ电子传递速率却未受到抑制。由于PSⅡ的光合反应中心D1蛋白含量变化与PSⅡ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类似,推测D1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是引起电子传递活性波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白粉病 类囊体膜 d1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强光胁迫对砂梨叶片光合作用、D1蛋白和Deg1蛋白酶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计玮玮 邱翠花 +2 位作者 焦云 郭延平 滕元文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94-799,共6页
【目的】研究夏季高温强光下砂梨叶片光合特征的变化,探讨梨光抑制的分子机制。【方法】以1年生‘翠冠’和‘圆黄’梨的盆栽苗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夏季晴天高温强光对气体交换参数和光响应曲线的影响,以及D1蛋白、Deg1蛋白酶含量和PsbA m... 【目的】研究夏季高温强光下砂梨叶片光合特征的变化,探讨梨光抑制的分子机制。【方法】以1年生‘翠冠’和‘圆黄’梨的盆栽苗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夏季晴天高温强光对气体交换参数和光响应曲线的影响,以及D1蛋白、Deg1蛋白酶含量和PsbA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翠冠’和‘圆黄’梨叶片在夏季晴天中午高温强光的双重胁迫下,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表观量子效率(AQY)、D1蛋白和Deg1蛋白酶含量显著下降,而PsbA mRNA积累增加。到了17:00,‘翠冠’的D1蛋白、Deg1蛋白酶含量得到恢复,Pn略有回升,而‘圆黄’未出现明显的恢复迹象。【结论】高温强光下2个梨品种的叶片均发生了光抑制,低含量的Deg1不是降解D1蛋白的主要蛋白酶。高温强光诱导的D1蛋白净含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D1蛋白合成在翻译阶段受到了抑制。从下午的光合和D1蛋白的恢复来看,‘翠冠’梨的PSII比‘圆黄’梨更抗高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梨 高温强光 d1蛋白 deg1蛋白 PS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锈病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片光合功能及光合功能蛋白D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沈喜 李红玉 +3 位作者 贾秋珍 冯汉青 李敏权 粱厚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9-676,共8页
测定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感染小麦条锈病后的光合常数,以及叶绿素含量、类囊体膜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合反应中心D1蛋白的变化。实验显示,条锈病侵染导致感病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降低;抗病小麦经侵染后净光合速率... 测定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感染小麦条锈病后的光合常数,以及叶绿素含量、类囊体膜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合反应中心D1蛋白的变化。实验显示,条锈病侵染导致感病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降低;抗病小麦经侵染后净光合速率却有恢复过程,叶绿素含量先降后升。此外,感病小麦叶片被侵染后全链电子传递速率受到抑制,PSII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与全链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但PSI电子传递速率受到的影响较小;抗病小麦小麦叶片被侵染后电子传递速率所受影响较小。同时发现,病程中,感病和抗病小麦PSII的光合反应中心D1蛋白含量变化总是与PSII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类似,推测D1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是引起PSII电子传递活性与全链电子传递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条锈病 光合作用 电子传递 PSII d1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外源油菜素内酯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和D1蛋白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4
20
作者 马野 原换换 +6 位作者 裴新涌 冉午玲 樊晓聪 郑博元 毛俊 杨青华 邵瑞鑫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8-124,共7页
为了揭示干旱胁迫下外源油菜素内酯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保护机制,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以驻玉309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油菜素内酯(BR)预处理及20%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后玉米幼苗的生长参数、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D1... 为了揭示干旱胁迫下外源油菜素内酯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保护机制,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以驻玉309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油菜素内酯(BR)预处理及20%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后玉米幼苗的生长参数、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D1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干旱胁迫处理(PEG)相比,BR+PEG处理的玉米苗株高增加45.87%,根长增加20.56%,总干物质积累增加8.01%,叶片相对含水量提高4.50%,叶绿素a含量增加26.32%,光合参数(Pn、Gs、Ci、Tr)分别提高9.57%,38.23%,30.19%,28.12%,光合系统Ⅱ(ΦPSⅡ)活性提高了20.48%,最大光化学效率提高了0.66%,光合系统Ⅱ绝对电子传递速率(ETR(Ⅱ)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 ETR(Ⅱ))分别提高20.40%和31.02%;D1蛋白含量增加37.34%(P<0.05)。说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喷施BR可以改善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减缓光合系统的损伤,促进D1蛋白质的稳定,从而提高玉米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幼苗 干旱胁迫 外源油菜素内脂 光合作用 d1蛋白 调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