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20年代的《娜拉》演出与五四精神传导
1
作者 王桂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5,共10页
易卜生的名剧《娜拉》经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洗礼,成为五四精神的象征,《娜拉》的舞台演出即是五四精神向社会传导的过程。1920年代,承载着个性解放思想和新兴话剧样式双重内涵的《娜拉》演出,从案头到舞台、从学校到社会、从... 易卜生的名剧《娜拉》经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洗礼,成为五四精神的象征,《娜拉》的舞台演出即是五四精神向社会传导的过程。1920年代,承载着个性解放思想和新兴话剧样式双重内涵的《娜拉》演出,从案头到舞台、从学校到社会、从禁演到公演、从女扮男装到男扮女装、从同性登台到男女合演,经历了曲折而繁难的过程,而在观演之间更是激发了有关中国观众配不配看新剧、易卜生是否适合中国、娜拉该不该出走等问题的论争。由1920年代的四种《娜拉》演出,我们可以清晰地透视五四精神向社会传导的路径及效果,进而重审五四精神的丰富性和启蒙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娜拉》演出 1920年代 五四精神 社会传导 启蒙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银行公会与1920年代北京政府内债整理 被引量:5
2
作者 郑成林 刘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在上海银行公会的呼吁和积极参与下,1920年代北京政府对内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日益严重的内债危机得以缓解,金融市场也日趋活跃。上海银行公会关于内债整理的意见和建议大多得到政府重视和采纳,在整理内债案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对... 在上海银行公会的呼吁和积极参与下,1920年代北京政府对内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日益严重的内债危机得以缓解,金融市场也日趋活跃。上海银行公会关于内债整理的意见和建议大多得到政府重视和采纳,在整理内债案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对银行业的投资经营也产生一定影响。在此过程中,上海银行公会逐渐意识到惟有建立稳固的整理内债基金才能真正维护行业利益和稳定金融市场,进而广泛联合金融界和社会各界的力量,筹建民间内债监督管理机关,希冀约束政府权力和规范金融运行秩序。这展现了中国近代商人团体"宽范围、多路径"的集体行动逻辑和制度诉求方式,以及中国近代国家与社会的多重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 上海银行公会 北京政府 安格联 内债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世中国商会的常态与变态:以1920年代的杭州总商会为例 被引量:18
3
作者 冯筱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5期196-205,共10页
本文以1920年代的杭州总商会为考察样本 ,通过分析它在这一阶段的活动 ,及其前后的角色转化 ,试图发现近世中国商会的某些共性以及个性。以杭州总商会的例子来看 ,它担当的角色主要有二 :对外是商人与政府间的协调机构 ;对内是各行业商... 本文以1920年代的杭州总商会为考察样本 ,通过分析它在这一阶段的活动 ,及其前后的角色转化 ,试图发现近世中国商会的某些共性以及个性。以杭州总商会的例子来看 ,它担当的角色主要有二 :对外是商人与政府间的协调机构 ;对内是各行业商人的自律组织。其多数成员的政治态度趋于保守 ,关注的焦点是商业经营环境的稳定和改善 ,如市场体系的安全、商业惯例的维护、税率的改良等。但当社会秩序面临危机时 ,商会也会出来应付变局 ,承担责任。甚至直接介入到政治变革的进程中。其社会角色发生被动变迁。但这种变化是商人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或者遭受强大的外在压力所致 ,而未必是其政治倾向的表现。常态与变态下商会的不同行为主要应从时势推动的角度去理解 ,不能被视为某种固定的集体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商会 常态 变态 1920年代 杭州总商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0年代我国现代大学学生自治制度研究——以国立东南大学为中心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雪蓉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1-117,共7页
1920年代,以东南大学为中心的中国现代大学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中,将美国的学生自治会制度引入高等教育的实践层面,并在国内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维护学生的权益、训练学生自治能力和辅助学校风纪上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另一方面发... 1920年代,以东南大学为中心的中国现代大学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中,将美国的学生自治会制度引入高等教育的实践层面,并在国内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维护学生的权益、训练学生自治能力和辅助学校风纪上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独立的能力和自治的精神,不仅增强了团体生活的经验,而且活跃了校园生活。但是学生自治会制度在实际的运作中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其间所引发的有关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的思考也是极其深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自治会 东南大学 192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愁乌托邦: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情感结构 被引量:5
5
作者 古世仓 桂尽贤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73,共8页
"乡愁"、"乌托邦"这两个概念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乡愁乌托邦作为1920年代的情感结构的核心概念,它具有两个向度:乡愁指向过去的乡土中国,乌托邦却指向未来社会制度、人类合理的生存状态。乡愁乌托邦其实就有了... "乡愁"、"乌托邦"这两个概念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乡愁乌托邦作为1920年代的情感结构的核心概念,它具有两个向度:乡愁指向过去的乡土中国,乌托邦却指向未来社会制度、人类合理的生存状态。乡愁乌托邦其实就有了过去和未来叠合在1920年代当下的特征。过去、未来和当下相互叠合的时间结构,城市和乡村的相互交织、紧密缠绕的空间结构,共同建构了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情感结构。关注乡土中"人"的生存状态、主体生命价值和对乡土的眷恋纠缠在一起,成为1920年代乡愁乌托邦的核心指向。这对全球语境下文学创作的本土化也具有一定的镜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乡土小说派 现代性 情感结构 乡愁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及1920年代女性文学综论 被引量:6
6
作者 常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22,共11页
"五四"及1920年代女性写作,是中国女性以"人"和"女人"的反叛性姿态参与反封建的历史进程,书写女性的觉醒与成长。由于性别体验和关注点的不同,她们的书写立场与男性先驱有所差异或同中有异:言说社会人生... "五四"及1920年代女性写作,是中国女性以"人"和"女人"的反叛性姿态参与反封建的历史进程,书写女性的觉醒与成长。由于性别体验和关注点的不同,她们的书写立场与男性先驱有所差异或同中有异:言说社会人生、关注下层苦难、反映军阀战争和北伐革命;以母亲名义书写自己、以爱化解人生、理性审视母爱;批判礼教罪恶和封建婚姻、关注弃妇命运;追求自由婚恋、大胆表露性爱、探求婚内主体情欲;反抗社会压抑的女同性恋准同性恋书写;"五四"爱情结局下的婚姻思考等。色彩纷呈的创作实绩,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及1920年代女性文学 性别体验与书写立场 女性觉醒与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0年代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同时传播的七本译著 被引量:4
7
作者 胡为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85,共6页
从1920年代开始,中国思想界在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同时,还翻译出版了不少外国学者撰写的解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考茨基的《阶级争斗》与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对于中国革命者接受阶级争斗理论和马列基本知识起了巨大作... 从1920年代开始,中国思想界在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同时,还翻译出版了不少外国学者撰写的解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考茨基的《阶级争斗》与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对于中国革命者接受阶级争斗理论和马列基本知识起了巨大作用;塞利格曼的《经济史观》与郭泰的《唯物史观解说》影响了李大钊、李达等对唯物观的理解;考茨基的《马克斯资本论解说》与马尔西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提供了《资本论》类比较难懂著作的通俗性解读,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影响了众多的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 马克思主义经典 七本译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0年代东南大学的董事会制度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雪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22-127,共6页
在现代中国,东南大学率先在国立大学中将美国的董事会制度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层面,并在国内造成很大的影响。董事会制度的设立,一方面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推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董事会与教授治... 在现代中国,东南大学率先在国立大学中将美国的董事会制度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层面,并在国内造成很大的影响。董事会制度的设立,一方面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推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董事会与教授治校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事会制度 东南大学 192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入与重塑:192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与民族主义思潮 被引量:1
9
作者 宋进 杨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128,222-223,共8页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致力于"救亡图存"的不同思想势力纷纷汇入民族主义思潮。思想主体的多元性使民族主义思潮呈现出复杂面相。至1920年代,民族主义已成为社会动员的普遍话语,政党也构成了主导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力...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致力于"救亡图存"的不同思想势力纷纷汇入民族主义思潮。思想主体的多元性使民族主义思潮呈现出复杂面相。至1920年代,民族主义已成为社会动员的普遍话语,政党也构成了主导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经过对民族主义拒斥到接纳的调适过程,成功融入了民族主义思潮。通过建构与批判的正反两方面行动,中国共产党围绕"帝国主义"本质及其在中国具体表征的批判,从"反对帝国主义"价值逻辑上重塑了民族主义思潮。1920年代中共的融入与重塑,使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获得了新的面貌,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主义思潮的主导,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 中国共产党 民族主义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和爱情的自喻化抒写——田汉1920年代的话剧创作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125-128,共4页
田汉喜欢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题材进行创作,这使他1920年代的剧作表现出很强的直喻性,从他的处女作《梵珴璘与蔷薇》到后来的《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古潭的声音》、《湖上的悲剧》、《南归》等剧作中,我们能看出田汉和他的苦难... 田汉喜欢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题材进行创作,这使他1920年代的剧作表现出很强的直喻性,从他的处女作《梵珴璘与蔷薇》到后来的《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古潭的声音》、《湖上的悲剧》、《南归》等剧作中,我们能看出田汉和他的苦难的主人公之间的密切贴合。田汉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对艺术和爱情进行了自喻化的书写,传达出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普遍具有的孤独和苦闷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汉 1920年代 话剧创作 自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0年代欧美传播思想承继变异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贺碧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6,共6页
1920年代传播研究兴起的前夜,有大量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从不同的观察立场和视角出发,对人的交流困境进行了探讨。在欧洲,"传播"的问题即"人"的问题。学者们无论来自何种学科,研究立场与方法存在怎样差别,他们的关注所... 1920年代传播研究兴起的前夜,有大量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从不同的观察立场和视角出发,对人的交流困境进行了探讨。在欧洲,"传播"的问题即"人"的问题。学者们无论来自何种学科,研究立场与方法存在怎样差别,他们的关注所在,始终是"人"以及"人的存在价值本身的唯一和不可证明性"。就美国本土而言,1922年李普曼《舆论学》的出版,1927年杜威《公众及其问题》的问世,使传播研究在美国发端。相较而言,杜威与欧洲思想的对接更为直接,在他那里,"传播"的问题依旧是人的问题,但与同时代欧洲学者的研究路径不同,他用"价值判断可测量"的逻辑和方法证明价值研究可行且有意义。价值、情感等因素变成了可量化、可证实的东西,从而失落了"传播"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之探讨本身。同时,这种论证法则也成为了美国传播研究对欧洲传播思想的创新和发明。这条线索,与李普曼成为美国传播研究从"交流"到"控制"的转向之关键点一起,一隐一显,成为美国传播研究共同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 传播 李普曼 杜威 价值可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0年代非基督教运动与许地山的回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伟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7-172,共6页
20世纪20年代,中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许多文化精英和社会团体都厕身其间。在运动伊始,许地山分别做了《宗教的生长与灭亡》(1922)、《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1923)的演讲,直接回应了非基督教运动,并参与了北京缸瓦市伦敦会... 20世纪20年代,中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许多文化精英和社会团体都厕身其间。在运动伊始,许地山分别做了《宗教的生长与灭亡》(1922)、《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1923)的演讲,直接回应了非基督教运动,并参与了北京缸瓦市伦敦会改建为中华教会这一基督教本色化过程。在运动高潮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许地山撰写《反基督教的中国》(1927),考察中国反基督教的原因和过程,检审中国的文化历史心理结构。在举国伐耶的时代,许地山保持了独立的思考,坚持神圣超越价值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地山 非基督教运动 民族主义 192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1920年代末期中国旧市民电影低俗性的样本读解——以1928年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情海重吻》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袁庆丰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30-32,36,共4页
在1932年中国左翼电影兴起之前,先进的文艺思想和社会理念并没有进入中国电影,具体地讲就是还没有进入1920年代的旧市民电影。因此,旧市民电影在1920年代传播的依然是传统观念指导下的旧思想、旧观念,但是却拥有数量巨大的观众群体;以... 在1932年中国左翼电影兴起之前,先进的文艺思想和社会理念并没有进入中国电影,具体地讲就是还没有进入1920年代的旧市民电影。因此,旧市民电影在1920年代传播的依然是传统观念指导下的旧思想、旧观念,但是却拥有数量巨大的观众群体;以《情海重吻》为代表的旧市民电影,是传统的、通俗的、大众的旧文学的电子影像版,因为整个故事浅显易懂,有着强烈的道德说教意味,为底层民众所喜闻乐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制高点 旧市民电影 旧文艺 低俗性 192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0年代美国股市由繁荣到萧条的一次轮回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书丽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35-40,共6页
一战成为美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契机,此后的美利坚成了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纽约开始取代伦敦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1920年代美国股市景气十足,迅速扩容的股市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表现为企业融资模式发生改变,能发行股票的... 一战成为美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契机,此后的美利坚成了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纽约开始取代伦敦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1920年代美国股市景气十足,迅速扩容的股市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表现为企业融资模式发生改变,能发行股票的企业更加倚重于股市筹措资金;公众持股增多,股权更加分散;股市的参与机构增多,尤其是商业银行涉身投资银行业务。1929年10月纽约证券市场崩盘,大萧条接踵而至,美利坚民族陷入一场空前的经济灾变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美国股市 融资模式 证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奠基——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正芒 张春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0,共10页
建党之初的19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进程中,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革命道路、军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就、积累了初步经验。这十来年的理论成就和实践经验,从一些大的方面为后来指导中国革命... 建党之初的19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进程中,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革命道路、军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就、积累了初步经验。这十来年的理论成就和实践经验,从一些大的方面为后来指导中国革命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总结和分析19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揭示其重要的奠基意义和学术价值,当能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成就与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政系与1920年代女子高等教育观——以燕京大学家政系为核心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育聪 高少锋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30-34,共5页
家政系是女子教育里特殊而又重要的一个科系。晚清到民国初期家政系的发展都反映了当时"良妻贤母"的教育观念。属于理学院的燕京大学家政系于1923年开办,其教学目标与教学设置都强调服务于社会而不仅限于家庭。与其他归属于... 家政系是女子教育里特殊而又重要的一个科系。晚清到民国初期家政系的发展都反映了当时"良妻贤母"的教育观念。属于理学院的燕京大学家政系于1923年开办,其教学目标与教学设置都强调服务于社会而不仅限于家庭。与其他归属于教育学院或文学院的家政系相比,燕京大学家政系更注重教授科学知识。它的设立有助于改变1920年代社会与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女性偏见,也有助于推动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观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政系 燕京大学 女子高等教育观 192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女性小说的书写基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郝丹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7-52,共6页
在女性小说创作领域,家庭是女作家们无法规避的无解之思。家庭观念的产生会受到社会历史环境、性别属性、作家成长背景的影响。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担当体现了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女性作家对女性社会身份的着意辨析。这一时段,女性... 在女性小说创作领域,家庭是女作家们无法规避的无解之思。家庭观念的产生会受到社会历史环境、性别属性、作家成长背景的影响。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担当体现了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女性作家对女性社会身份的着意辨析。这一时段,女性小说的主要内容体现为作家对于女性主体徘徊于"去留两难"这一现实景况的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 1920年代 1930年代 女性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0年代象征诗派艺术形态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振亚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年第4期119-123,共5页
象征诗派内向聚敛式的感知方式,实现了诗意的现代性转换;它以暗示与象征构筑的朦胧效应,它的音乐美与绘画美统一的形式自觉,它的翻新语言的陌生化革命,在促成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生长的同时,冲击了诗坛的无治困窘状态,为后来者留下了丰... 象征诗派内向聚敛式的感知方式,实现了诗意的现代性转换;它以暗示与象征构筑的朦胧效应,它的音乐美与绘画美统一的形式自觉,它的翻新语言的陌生化革命,在促成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生长的同时,冲击了诗坛的无治困窘状态,为后来者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 象征诗派 诗歌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 艺术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920年代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终结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尔铭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第5期13-20,共8页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教育会社,对推动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会社之一,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终结可谓当时教育界的一大憾事。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十二次年会的...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教育会社,对推动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会社之一,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终结可谓当时教育界的一大憾事。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十二次年会的夭折主要在于制度上的缺陷,但其终结却与当时国民党推行的党化教育有密切关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终因与当时的教育方针冲突而再难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国民党 党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0年代女作家群小说物象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柯贵文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34-37,93,共4页
1920年代女作家群小说物象分实象、比象、兴象三类,又以兴象为主,其中季节、水及花草树木等物象所占比重较大。实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比象在小说中的各类功能虽得到初步把握,但有待进一步拓展。物象的运用,明显地影响到女作家群小说的... 1920年代女作家群小说物象分实象、比象、兴象三类,又以兴象为主,其中季节、水及花草树木等物象所占比重较大。实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比象在小说中的各类功能虽得到初步把握,但有待进一步拓展。物象的运用,明显地影响到女作家群小说的文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女作家群 兴象 比象 现代小说 凌叔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