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1910-193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发展流变——以《新青年》同人群体、“新月派”和“独立评论派”的结构分析为视角 被引量:7
1
作者 董国强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0-59,共10页
关键词 1910—1930年代 中国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发展 流变史 新月派 独立评论派 《新青年》 《新月》 《独立评论》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世》与1930年代中国现代传记的发展
2
作者 张立群 何方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60,共8页
1934年于上海创刊的《人间世》小品文半月刊在推动1930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发展过程中曾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今人志”“人物”等系列栏目设计,刊发名家自述性文字,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人间世》呼应了当时渐成声势的“传记热”,在“他... 1934年于上海创刊的《人间世》小品文半月刊在推动1930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发展过程中曾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今人志”“人物”等系列栏目设计,刊发名家自述性文字,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人间世》呼应了当时渐成声势的“传记热”,在“他传”、自传书写和保存传记性资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呈现《人间世》与1930年代中国传记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丰富、深化我们对现代传记历史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世》 1930年代 现代传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科书如何兼顾地域特点和城乡差异:1910-1930年代的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心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9-123,共5页
1910-1930年代,主要受"实用主义"及"儿童中心"、"生活本位"等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界在教科书内容如何兼顾地域特点与城乡差异以促进儿童发展上做过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学者们围绕教科书内容应符... 1910-1930年代,主要受"实用主义"及"儿童中心"、"生活本位"等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界在教科书内容如何兼顾地域特点与城乡差异以促进儿童发展上做过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学者们围绕教科书内容应符合儿童未来还是当下的生活经验、公共的还是地方的经验等问题展开了争论,提出了不要任何教科书而由教师自行编写、不要流行的教科书而由各地自行编写、以流行教科书为本而酌情增删、书局编印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书局编印偏向农村版的教科书等各种解决办法,同时也指出无论哪一种办法都有一定的利弊。在实践探索方面,除了多数教科书注意文字和插图内容的普适性以适合各地共同使用外,还有人专门编写了内含某一区域内容以适合单一区域使用的教科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10-1930年代 教科书 地域特点 城乡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经济建设成就在1930年代中国的舆论传播效应
4
作者 阎书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30,共13页
1930年代,中国社会形成了以苏联经济建设为榜样的思潮。这源于苏联一五、二五计划建设成就在中国的舆论传播效应。苏联经济建设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涉及社会各方面人员,但国人传播苏联经济建设信息有其特定的时代视角、倾向与国别语境,... 1930年代,中国社会形成了以苏联经济建设为榜样的思潮。这源于苏联一五、二五计划建设成就在中国的舆论传播效应。苏联经济建设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涉及社会各方面人员,但国人传播苏联经济建设信息有其特定的时代视角、倾向与国别语境,因而苏联经济建设信息在各类社会人员中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反应。在日本侵华造成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期望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和精神,加快中国的经济建设。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国人传播的苏联经济建设信息不免存在相当的片面性。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成功之路由此进入中国建设工业化国家发展轨道的预盼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将为之而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 苏联经济建设 中国舆论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移与坚守——1930年代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政治姿态考辨
5
作者 张玲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9-94,共6页
主张文学远离政治、强调文学的独立性是作家沈从文一贯的创作原则,然而事实上,他的言论主张与文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却形成了一种悖论。1934年之前的作品看起来是与政治无关联的纯文学写作,但之后的作品中政治意识却颇为浓厚,无论是对政... 主张文学远离政治、强调文学的独立性是作家沈从文一贯的创作原则,然而事实上,他的言论主张与文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却形成了一种悖论。1934年之前的作品看起来是与政治无关联的纯文学写作,但之后的作品中政治意识却颇为浓厚,无论是对政治有意地“远离”,还是主动地“迎合”,沈从文在1930年代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这种行动和思想上的矛盾复杂性,实际上都是沈从文针对“政治”的某种姿态,与其一直坚守的政治文化意识并不矛盾。文章试图通过分析1930年代前后期沈从文在“文学”与“政治”之间游移与坚守的精神表现以及所遭遇的精神困境,对沈从文这一时期政治姿态的变化作出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 沈从文 政治姿态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婴1930年代小说风格论
6
作者 都雪莹 董卉川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2-100,共9页
黑婴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其1930年代的小说创作却并非局限于新感觉主义,而是呈现出共时矛盾的特征。他在此阶段不仅创作了大量洋溢着浪漫伤感情绪的新感觉主义小说,同时也进行了以描摹普通民众人生与命运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小说... 黑婴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其1930年代的小说创作却并非局限于新感觉主义,而是呈现出共时矛盾的特征。他在此阶段不仅创作了大量洋溢着浪漫伤感情绪的新感觉主义小说,同时也进行了以描摹普通民众人生与命运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这种共时矛盾的文学风格的形成,与黑婴的个人经历以及南洋经验密切相关,值得引起学者们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婴 1930年代 现代小说 文学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化与造境——何其芳1930年代小说、戏剧综论
7
作者 毕文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6-43,共8页
作为1930年代文学场域的代表性作家,何其芳在其小说、戏剧作品中呈现的诗化风格成为其标志性的文学姿态。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何其芳1930年代的小说、戏剧创作凝练为青春主题的书写形态,他将诗歌写作中的美学意象铺陈为短篇历史小说... 作为1930年代文学场域的代表性作家,何其芳在其小说、戏剧作品中呈现的诗化风格成为其标志性的文学姿态。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何其芳1930年代的小说、戏剧创作凝练为青春主题的书写形态,他将诗歌写作中的美学意象铺陈为短篇历史小说《王子猷》的诗意化历史情调,以诗作《预言》入小说的尝试丰富了何其芳的文学体验。戏剧《夏夜》在空间造境上以现实生活的时空为背景,着力构建“心灵的语言”,也为何其芳1930年代的文学探索提供了经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浮世绘》则延续了何其芳唯美的写作气质,又在反思自我与时代的关系上有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1930年代 《王子猷》 《夏夜》 《浮世绘》系列 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业之难:1930年代初中国纺织女工的工作画像
8
作者 王文浩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9-64,共6页
193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中国纺织女工的工作与生存境遇颇为严苛。不少纺织工厂随意延长工作时间,榨取女工的绝对剩余价值,几乎没有给予女工丝毫的劳动保障,生育保护措施更为缺乏。资本主义工厂内盛行的“包身工”“养成工”... 193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中国纺织女工的工作与生存境遇颇为严苛。不少纺织工厂随意延长工作时间,榨取女工的绝对剩余价值,几乎没有给予女工丝毫的劳动保障,生育保护措施更为缺乏。资本主义工厂内盛行的“包身工”“养成工”等制度,迫使大量纺织女工坠入苦难深渊。普遍存在的男女同工不同酬问题,不仅损害了女工的职业权益,又使得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更加青睐“耐用”又“廉价”的女工,招致男子的不满,形成两性职业竞争。随着大萧条在全球蔓延、战争原因导致日资纺织厂减产停业,以及延及数省的水旱灾害等引发大规模失业浪潮,使得在业工人的职业压力倍增,激化了业已存在的两性职业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 纺织女工 职业竞争 妇女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0年代桐城派的存在与转型——以《青鹤》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6
9
作者 魏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68,共9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拉开了新文学的帷幕。在其后的文学史叙述中,代表着"旧文学"的桐城派在1920年代走向没落衰亡。但揆之以史实,在1930年代的上海,仍然活跃着一个阵容庞大的包括桐城派在内的古文圈子,这一情形透过... "五四"新文化运动,拉开了新文学的帷幕。在其后的文学史叙述中,代表着"旧文学"的桐城派在1920年代走向没落衰亡。但揆之以史实,在1930年代的上海,仍然活跃着一个阵容庞大的包括桐城派在内的古文圈子,这一情形透过《青鹤》杂志的作者圈和其所刊载文章可以看得很清楚。通过对《青鹤》主编、作者及文章著述等与桐城派有渊源关系的史实分析,可以说明在1930年代,桐城派依然存在,且在现代学术体制下表现出种种方向上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1930年代 《青鹤》 陈灨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忘记自己是女性”——从谢冰莹、冯铿创作看1930年代左翼女性的从军想象 被引量:7
10
作者 常彬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9-64,共6页
1930年代女性创作表现女人从军从政等雄强特点的,大多出自左翼女性笔下。她们以"忘记自己是女性"作为突破传统性别局限、参与国民革命战争的心理定位,超越并反抗社会性别对女性的强制性规定,以新国民身份承担与男子同等的社... 1930年代女性创作表现女人从军从政等雄强特点的,大多出自左翼女性笔下。她们以"忘记自己是女性"作为突破传统性别局限、参与国民革命战争的心理定位,超越并反抗社会性别对女性的强制性规定,以新国民身份承担与男子同等的社会责任。但这种新身份的获得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再没有比女战士、女革命者更能代表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力量;另一方面,这些介入男性领地的女人以抹杀性别差异为代价,通过对男性气质的刻意模仿,达到"像男人"的目的,这是在对传统性别规定的反叛中以另一种形式失落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 左翼女性 从军想象 男性化标尺 否定性别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0年代统制经济思潮中的苏联计划经济形象 被引量:4
11
作者 阎书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3-95,共13页
1930年代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浓厚的统制经济思潮。论者所言统制经济概念笼统,包括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干预政策、德意法西斯主义国家统制经济、苏联计划经济诸方面。随着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在中国影响的扩大,苏联计划经济... 1930年代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浓厚的统制经济思潮。论者所言统制经济概念笼统,包括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干预政策、德意法西斯主义国家统制经济、苏联计划经济诸方面。随着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在中国影响的扩大,苏联计划经济越来越成为时人关注的中心论题。时人对苏联计划经济虽不乏反思,但推崇与宣扬占居主流。人们虽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各方面均有深入了解,力主将此种体制引入中国,但多不主张全盘引进此种体制,所言统制经济包含大量非苏联因素。此种思想态势呈现出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认知的矛盾与多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 中国思想界 统制经济 计划经济 苏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0年代左联与京派视阈中的乡村差异 被引量:3
12
作者 顾金春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50-55,共6页
在左联与京派的创作中,乡村呈现出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风景与面貌。在左联作家的视阈中,乡村落后衰败,阶级对立尖锐,充满着山雨欲来的骚动不安;而在京派作家的笔下,乡村则往往风景优美,人与人和谐相处,充满了诗情画意与审美的情调。左联... 在左联与京派的创作中,乡村呈现出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风景与面貌。在左联作家的视阈中,乡村落后衰败,阶级对立尖锐,充满着山雨欲来的骚动不安;而在京派作家的笔下,乡村则往往风景优美,人与人和谐相处,充满了诗情画意与审美的情调。左联重视文学的阶级意识,强调文艺作为意识形态应该在社会革命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京派坚持文学的独立性,注重情趣与审美,追求人生艺术化。不同的文学观念最终形成了不同的乡村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 京派 左联 乡村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0年代中期红四方面军对川西北及康北土司政策及其演变 被引量:3
13
作者 田利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8-176,共9页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川西北地区并将川陕苏区扩大到茂县、汶川、松潘、理县及大小金川流域,红军在所占领地区瓦解土司政权,解放"娃子",夺取土司控制的粮食,分掉大土司的土地房屋,赢得了各族民众支持,但却遭...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川西北地区并将川陕苏区扩大到茂县、汶川、松潘、理县及大小金川流域,红军在所占领地区瓦解土司政权,解放"娃子",夺取土司控制的粮食,分掉大土司的土地房屋,赢得了各族民众支持,但却遭到了川西北土司土官一致强烈的对抗。1936年初,红四方面军转战并进入康北地区以后,将打击土司的政策调整为联合或者中立土司的政策,以致康北地区出现了部分土司喇嘛支持红军或保持中立的情况。这一政策转变,直接原因在于共产国际政策的调整,根本原因则是红四方面军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当然,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性质、革命政策的惯性以及康北的客观形势使红四方面军不可能与土司实现真正的联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中期 川西北 康北 红四方面军 土司政策 政策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0年代沪上文坛独特的“新感觉”——南洋华侨作家黑婴的“乡愁”书写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慧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110,共9页
史称"新感觉派"后起之秀的黑婴是唯一一位跻身于1930年代中国主流文坛的南洋华侨作家。这位生于荷印棉兰,长于广东梅县,深造于"魔都"上海的新一代南洋华侨,在"民国时态"浓郁的南洋氛围中登陆沪上文坛。... 史称"新感觉派"后起之秀的黑婴是唯一一位跻身于1930年代中国主流文坛的南洋华侨作家。这位生于荷印棉兰,长于广东梅县,深造于"魔都"上海的新一代南洋华侨,在"民国时态"浓郁的南洋氛围中登陆沪上文坛。在此跨文化的激烈碰撞与深度融合中,黑婴经由"乡愁"的激发与引领,讲述了新一代南洋华侨青年的苦难、迷惘以及艰难的蜕变。今天看来,这种包含着独特生命体验和丰富历史痛感的文化乡愁,正是南侨作家黑婴在"华文文学"和"海派文学"的脉络之外,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真正而独特的"新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 1930年代 沪上文坛 黑婴 南侨作家 “民国时态” 乡愁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秩序的骚动与城市公共空间被侵占后的社会回应——1930年代成都驱逐扬州妓女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常宝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1-105,共5页
旧时成都的娼妓史久有时日,只是到了近代,受到外力的冲击,其土著娼妓营业运作才有了一种趋新的变化。当对娼业变化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客籍娼妓(以江苏籍扬州妓女为例),给当时相对闭塞的成都带来了一种另类文化的视觉冲击,尤其她们在城... 旧时成都的娼妓史久有时日,只是到了近代,受到外力的冲击,其土著娼妓营业运作才有了一种趋新的变化。当对娼业变化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客籍娼妓(以江苏籍扬州妓女为例),给当时相对闭塞的成都带来了一种另类文化的视觉冲击,尤其她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以自己的方式生存时,却在有意无意中挑战了当时当地的传统势力(精英代表),或者是挤占了传统理念下本不应属于她们的领域,她们必然会受到当地主流文化的排斥,至最终双方在争取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中相互妥协时,纷争始弭。从中不难看出:对客妓的排斥似乎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典型展示,然实质上恰恰反映了扬州妓女这类不速之客光顾成都之后引发秩序的骚动,由是刺激城市公共空间被侵占后相关群体的社会回应,其被驱逐是必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公共空间 驱逐 秩序 扬州妓女 193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0年代中期川西北及康北红色政权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田利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41,共9页
自1935年4月到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及康北一带滞留一年有余,先后建立了松理茂赤区、金川赤区、康北赤区,建立了川西北及康北中共地方党组织、格勒得沙革命党、波巴依得瓦革命党,同时建立了一个大区级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自1935年4月到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及康北一带滞留一年有余,先后建立了松理茂赤区、金川赤区、康北赤区,建立了川西北及康北中共地方党组织、格勒得沙革命党、波巴依得瓦革命党,同时建立了一个大区级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及5个省级政权,包括格勒得沙共和国和波巴依得瓦共和国。通过对川西北及康北红色政权组织的细致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及康北红色政权建设中事实上摒弃了列宁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格勒得沙共和国、波巴依得瓦共和国及茂县、绥靖回民苏维埃政权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最早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中期 川西北及康北地区 中共地方党组织 苏维埃政权 民族区域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都形象:以1930年代南京建筑为中心 被引量:2
17
作者 薛恒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8,共7页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为了树立新的国都形象,在首都规划和建筑中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的指导思想。为此,在南京的机关公务、文教科学等建筑中新建了大批具有"民族文化"形式的建筑,成为南京新都建筑的主导。但由于建筑...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为了树立新的国都形象,在首都规划和建筑中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的指导思想。为此,在南京的机关公务、文教科学等建筑中新建了大批具有"民族文化"形式的建筑,成为南京新都建筑的主导。但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等多种原因,西式风格的建筑在南京也不断出现,由此造就出参酌古今、兼容中外、主流与多样并存的南京建筑风格,展现出1930年代民国首都民族化、国际化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都形象 1930年代 南京 民国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0年代中国现代作家群落背景下的书评创作 被引量:2
18
作者 顾金春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1,共6页
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书评应见解独立,客观公正。然而在1930年代左联作家群落、《现代》作家群落和京派作家群落的书评创作中,书评写作成为文学群落一种重要的凝聚方式,同一群落成员之间往往通过书评创作来互相赞誉,表达共同价值信仰或... 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书评应见解独立,客观公正。然而在1930年代左联作家群落、《现代》作家群落和京派作家群落的书评创作中,书评写作成为文学群落一种重要的凝聚方式,同一群落成员之间往往通过书评创作来互相赞誉,表达共同价值信仰或者相近的写作旨趣,从而宣扬和建构所属作家群落的价值观和文学观。1930年代现代作家群落冲突的文化环境背景下的书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群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 作家群落 书评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画报”中的“港市想象”——以1930年代的《青岛画报》为中心 被引量:2
19
作者 国家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1-85,共15页
1930年代的《青岛画报》与施政者追求的"治世"理想步调一致,借助频繁出现的"意象"——泳装少女、运动中的青少年、展览会盛况——将青岛想象成乱世中国里一处"世外桃源",进而使这种城市精神区别于北平的... 1930年代的《青岛画报》与施政者追求的"治世"理想步调一致,借助频繁出现的"意象"——泳装少女、运动中的青少年、展览会盛况——将青岛想象成乱世中国里一处"世外桃源",进而使这种城市精神区别于北平的陈滞与上海脂粉气十足的"摩登",在建设"本位文化"的同时提供了完成"现代性"的另一种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 青岛 “港市想象” 《青岛画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文学:1930年代文学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玮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5-149,共5页
1930年代中后期,较少政治倾向的纯文学十分繁荣,拥有大量的出版空间,在各个体裁领域均有丰硕成果。如果文学的外部环境保持稳定,纯文学完全有可能继续发展下去,成为文坛主流,但这种可能性因为抗战的发生而没有变为现实。对于这种可能性... 1930年代中后期,较少政治倾向的纯文学十分繁荣,拥有大量的出版空间,在各个体裁领域均有丰硕成果。如果文学的外部环境保持稳定,纯文学完全有可能继续发展下去,成为文坛主流,但这种可能性因为抗战的发生而没有变为现实。对于这种可能性的揭示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文学 1930年代 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