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全血HIV-1 DNA定量检测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与病程监测中的应用性研究
1
作者 冯长华 齐晓彤 +3 位作者 胡塔 路亮 郑扬云 胡主花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42-144,151,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外周全血HIV-1 DNA定量检测与其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外周全血中HIV-1 DNA定量检测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作用。方法对南昌地区部分艾滋病筛查实验室送检的65例HIV-1抗体筛查有反应的样品,分别进行HIV-1抗... 目的通过研究外周全血HIV-1 DNA定量检测与其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外周全血中HIV-1 DNA定量检测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作用。方法对南昌地区部分艾滋病筛查实验室送检的65例HIV-1抗体筛查有反应的样品,分别进行HIV-1抗体确证、HIV-1 DNA定量和HIV-1 RNA定量检测、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并将HIV-1 DNA与其他各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5例HIV-1抗体筛查有反应样品经免疫印迹法(WB)确证:50例为HIV-1抗体阳性,11例为HIV-1抗体不确定,4例为HIV-1抗体阴性。50例HIV-1抗体阳性的受检者中,检出HIV-1 DNA的有45例,检出HIV-1 RNA的有33例;11例HIV-1不确定受检者中,有6例同时检出HIV-1 DNA和HIV-1 RNA,其余均未检出HIV-1 DNA和HIV-1 RNA;4例HIV-1抗体阴性受检者中,HIV-1 DNA和HIV-1 RNA均未检出。56例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HIV-1 DNA的量值与HIV-1 RNA的量值呈显著性正相关(r=0.417,P=0.001),与CD4+T淋巴细胞数值呈显著性负相关(r=-0.29,P=0.03),与CD8+T淋巴细胞数值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r=0.249,P=0.064)。结论外周全血HIV-1 DNA定量检测可为艾滋病早期感染诊断,监测艾滋病病程进展及高效抗病毒治疗疗效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病毒储存库 脱氧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病毒1型母婴传播回顾性追踪调查 被引量:90
2
作者 李关汉 梅珊 +12 位作者 魏飞力 冯鑫 曹韵贞 程何荷 何云 顾丽芳 孙峰 周曾全 杨欣平 段松 段一娟 王世一 佟伟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年第4期204-207,215,共5页
目的 了解中国艾滋病病毒1型(HIV-1)母婴传播的现状,特别是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预防阻断工作提供背景资料。方法 以地方卫生防疫和医疗机构的哨点监测、产前筛查、日常检测和门诊中发现的HIV-1阳性孕产妇为对象,对... 目的 了解中国艾滋病病毒1型(HIV-1)母婴传播的现状,特别是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预防阻断工作提供背景资料。方法 以地方卫生防疫和医疗机构的哨点监测、产前筛查、日常检测和门诊中发现的HIV-1阳性孕产妇为对象,对其所生子女进行追踪调查和检测。结果 对来自云南、河南、新疆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7例HIV-1阳性母亲所生的94名儿童进行追踪,最后追踪到75例母亲及其所生的80名儿童,HIV-1母婴传播发生率为35.0%(28/80)。而河南省的母婴传播率为41.7%(10/24),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为33.3%(11/33)和27.3%(3/11)。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母亲的感染途径、生产胎次和喂养方式对HIV-1母婴传播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其中输血传播、初产和母乳喂养是高危因素。相应的母婴传播率分别为45.5%、39.2%和36.2%,而性传播、多胎生产及人工喂养分别为32.1%、25.9%和22.2%,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研究表明,中国HIV-1母婴传播率与亚非发展中国家相似,而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对相关的高危因素(如孕妇的感染途径,特别是输血传播)有必要作进一步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1 母婴传播 调查 发生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毒1型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小鼠血清活性动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彭宗根 陈鸿珊 滕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14-517,共4页
目的:观察艾滋病毒1型逆转录酶(HIV-1RT)抑制剂在小鼠血清中的活性动态,探讨其在药效评价中的可应用性。方法:不同途径给予小鼠已知和未知HIV-1RT抑制剂后,在不同时间取血分离血清,体外测定血清抑制 HIV-1RT的活性。结果:正常小鼠血清... 目的:观察艾滋病毒1型逆转录酶(HIV-1RT)抑制剂在小鼠血清中的活性动态,探讨其在药效评价中的可应用性。方法:不同途径给予小鼠已知和未知HIV-1RT抑制剂后,在不同时间取血分离血清,体外测定血清抑制 HIV-1RT的活性。结果:正常小鼠血清有非特异性抑制HIV-1RT的活性,经稀释后可排除;非核苷类RT抑制剂可在体外直接测定小鼠体内用药后的血清抑制HIV-1RT活性和动态,核苷类RT抑制剂的血清抗HIV-1RT的活性可测出,但血清活性不如非核苷类药物为高,主要因核苷类药物的活性物质是其三磷酸盐,在细胞内转化后形成。此种体外测定小鼠用药后血清活性的体内体外结合的实验方法,简便快速,可初步分析药物与血清蛋白的结合率以及估算其生物利用度和清除率。结论:体内与体外相结合的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小鼠血清活性的测定方法,可应用于非核苷类HIV-1RT抑制剂的药效评价,对于核苷类HIV-1RT抑制剂,取血时间要长,并同时测定血清在细胞内的活性,以便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1逆转录酶抑制剂 血清 药效评价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艾滋病病毒1型流行毒株V_3环序列变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赵全壁 潘品良 +4 位作者 温宁 邢辉 陈钊 魏民 邵一鸣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年第4期208-211,共4页
目的 研究中国艾滋病病毒1型(HIV-1)毒株V3环序列的变异性。方法 对中国1996~2000年491例HIV-1感染者env基因C2-V3区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测序,测得的序列经DNA软件编辑后,用Wisconsin公司GCG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从核酸序列可... 目的 研究中国艾滋病病毒1型(HIV-1)毒株V3环序列的变异性。方法 对中国1996~2000年491例HIV-1感染者env基因C2-V3区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测序,测得的序列经DNA软件编辑后,用Wisconsin公司GCG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从核酸序列可以看出,V3环的核苷酸存在着点突变和基因的漂移。各亚型流行株V3顶端的四肽特征主要为:GPGQ 72.6%,GPGR 13%,GPGK 7.6%,其它形式6.7%。在V3环氨基酸序列11、25位点未同时出现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基因离散率的分析表明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结论 中国V3环顶端四肽序列主要为GPGQ,从1990的10%、1993年的29%上升到2000年的72.6%。而GPGR则从1990年的80%、1993年的57%下降到2000年的13%。更加证明了在中国存在着HIV-1毒株V3区顶端四肽由GPGR向GPGQ漂移的现象。从V3环序列的高度变异性分析表明中国正处于HIV快速流行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1 V3环 变异 漂移 基因离散率 AI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Tat参与艾滋病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怡姝 唐申北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3年第4期11-13,34,共4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早期合成的Tat不仅是感染细胞中病毒复制所必需,而且感染细胞分泌的细胞外Tat可以诱导靶细胞上该病毒辅助受体的表达,促进病毒的播散,并对不同类型的未感染细胞有多种作用,在艾滋病相关疾病,如卡波济肉瘤、神经...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早期合成的Tat不仅是感染细胞中病毒复制所必需,而且感染细胞分泌的细胞外Tat可以诱导靶细胞上该病毒辅助受体的表达,促进病毒的播散,并对不同类型的未感染细胞有多种作用,在艾滋病相关疾病,如卡波济肉瘤、神经紊乱、免疫缺陷等的病理机制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 TAT 艾滋病 感染细胞 病毒复制 HIV-1 AIDS 神经毒性 致癌原性 免疫抑制原性 反式激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毒人群尿液、血液平行检测艾滋病病毒1型抗体结果分析
6
作者 孙颂文 姚亚萍 +3 位作者 陈恩富 张宗祥 郑官增 邓晶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年第4期227-228,共2页
目的 利用吸毒人群尿液和血液标本比较不同方法检测艾滋病病毒1型(HIV-1)抗体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平行采集强制戒毒所234名吸毒者的尿液和血液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不同标本中HIV-1抗体。结果234人中5人血液标本HI... 目的 利用吸毒人群尿液和血液标本比较不同方法检测艾滋病病毒1型(HIV-1)抗体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平行采集强制戒毒所234名吸毒者的尿液和血液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不同标本中HIV-1抗体。结果234人中5人血液标本HIV-1抗体为阳性,其平行尿液标本中4人阳性,另1人蛋白印迹试验确认为阴性。结果显示:两种标本检测HIV-1抗体的符合率为99.6%。结论 尿液标本ELISA试剂的检测结果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毒者 尿液标本 血液标本 艾滋病病毒1抗体 艾滋病 AIDS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艾滋病病毒1型膜蛋白小鼠免疫后IFN-γ的表达
7
作者 吴岚 冯毅 +6 位作者 张旭东 刘颖 唐海丽 李红梅 邵一鸣 姚均 冯鑫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年第4期212-215,共4页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艾滋病病毒1型(HIV-1)Gp120膜蛋白免疫小鼠后的IFN-γ的表达。方法 构建表达HIV-1gp120基因的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与DNA疫苗联合免疫小鼠,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FN-γ的表达。结果 获得表达中国HI...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艾滋病病毒1型(HIV-1)Gp120膜蛋白免疫小鼠后的IFN-γ的表达。方法 构建表达HIV-1gp120基因的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与DNA疫苗联合免疫小鼠,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FN-γ的表达。结果 获得表达中国HIV-1流行株gp120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rVVgp120、rVVM304,能正确表达Gp120蛋白。与DNA疫苗p120-VRC、pM304-VRC联合免疫小鼠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到小鼠脾淋巴细胞能特异性的表达IFN-γ。结论 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成功检测到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特异性的表达IFN-γ,用此方法可方便快捷地检测小鼠的细胞免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仪 艾滋病病毒1疫苗 艾滋病 IFN-Γ 细胞因子 流式细胞仪 动物实验 细胞免疫 AI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载量检测对1型艾滋病病毒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赵自勇 孙振威 王勇军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1年第1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病毒载量检测对1型艾滋病病毒(HIV-1)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8例疑似艾滋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B检测,不确定患者进行病毒载量检测。根据随访结果确定HIV-1感染情况。结果经W... 目的探讨病毒载量检测对1型艾滋病病毒(HIV-1)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8例疑似艾滋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B检测,不确定患者进行病毒载量检测。根据随访结果确定HIV-1感染情况。结果经WB法诊断,128例疑似艾滋病患者确诊12例,不确定114例。其中114例进行病毒载量检测,检测值<检出限患者26例,占比22.81%,检测值>检出限患者88例,占比77.19%;114例患者进行首检筛查阳性后,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试验复检,复检结果出现双阳或单阳两种结果,对于病毒载量<检出限患者,双阳和单阳的患者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载量>检出限患者,双阳和单阳的患者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1抗体不确定患者可通过病毒载量检测进行鉴别,但必要时仍需根据随访结果以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艾滋病病毒 病毒载量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病期HIV-1感染者的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姚均 冯鑫 +2 位作者 张福杰 赵红心 蒋岩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6年第1期1-3,43,共4页
目的了解不同疾病阶段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和免疫学变化,探讨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核酸序列扩增技术(NASBA)、流式细胞仪和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正常人、38例HIV无症状感染者、24例... 目的了解不同疾病阶段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和免疫学变化,探讨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核酸序列扩增技术(NASBA)、流式细胞仪和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正常人、38例HIV无症状感染者、24例HIV有症状感染者和21例艾滋病(AIDS)病人的外周血浆病毒载量、T淋巴细胞亚群和Th1/Th2细胞因子浓度,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处于不同疾病阶段的HIV无症状感染者、HIV有症状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血浆病毒载量不同,3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艾滋病组的病毒载量为HIV-RNA 6.04±0.28 log/ml,远远高于HIV无症状组的3.84±0.26 log/ml。3组的CD4+细胞、CD4/CD8比值及IL-2浓度不断下降且明显低于正常人群(P<0.01),Th2细胞因子IL-4和IL-10则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显示:HIV-RNA与CD4+、CD4/CD8、IL-2,IL-2与IL-4、IL-10,IL-4与IFN-γ、CD4+细胞之间有高度直线负相关关系(P<0.001);HIV-RNA与IL-4、IL-10,CD4+与CD8+、CD4/CD8、IL-2,IL-2与IFN-γ,IL-4与IL-10之间有高度直线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不同病期的HIV-1感染者其病毒载量水平、免疫学状况有明显不同。当HIV-RNA升高,CD4+细胞、CD4/CD8比值下降和细胞因子由Th1型为主转变为以Th2型为主时,提示疾病处于进展中。因此,检测这些指标变化可为HIV的临床分期、判断预后和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病毒载量 T细胞亚群 TH1和TH2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A1号颗粒剂联合艾灸治疗艾滋病脾虚湿盛型腹泻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郑萌 欧小香 +1 位作者 张予晋 王军文 《湖南中医杂志》 2016年第2期5-7,共3页
目的:观察湘A1号颗粒剂联合艾灸治疗艾滋病脾虚湿盛型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艾滋病脾虚湿盛型腹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艾灸组、中药组与联合组3组,艾灸组单用艾灸治疗,中药组单用中药湘A1号颗粒剂治疗,联合组采用艾灸与中药湘A1号颗... 目的:观察湘A1号颗粒剂联合艾灸治疗艾滋病脾虚湿盛型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艾滋病脾虚湿盛型腹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艾灸组、中药组与联合组3组,艾灸组单用艾灸治疗,中药组单用中药湘A1号颗粒剂治疗,联合组采用艾灸与中药湘A1号颗粒联合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艾灸组与中药组疗效、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艾灸组、中药组疗效、症状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复发率,联合组低于艾灸组、中药组,且联合组与艾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组与中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湘A1号颗粒剂联合艾灸治疗艾滋病脾虚湿盛型腹泻疗效优于单纯口服湘A1号颗粒或单纯艾灸治疗,且复发率低,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腹泻 脾虚湿盛 中医药疗法 湘A1号颗粒剂 艾灸
原文传递
出入境人群艾滋病病毒env基因部分序列特征和亚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红 李韩平 +4 位作者 郭辉 张绍福 庄道民 陈健雄 周涵 《检验检疫科学》 2005年第6期15-16,共2页
〔目的〕对出入境人员中的HIV感染者进行病毒基因型测定,监测国内外流行的HIV毒株的状况及其变化。〔方法〕用RT-PCR或直接巢式PCR方法扩增HIV env基因C2-V3区及其邻近的基因片段,然后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国际标准亚型序列比较确... 〔目的〕对出入境人员中的HIV感染者进行病毒基因型测定,监测国内外流行的HIV毒株的状况及其变化。〔方法〕用RT-PCR或直接巢式PCR方法扩增HIV env基因C2-V3区及其邻近的基因片段,然后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国际标准亚型序列比较确定基因型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2003年确认的19例HIV阳性样品中有15例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确定为B亚型4例、B’亚型2例、D亚型2例、CRF01-AE重组亚型1例、CRF02-AG重组亚型6例。这些不同亚型的HIV-1感染者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6个国家。HIV-1基因型的分布与我国国内有很大不同。〔结论〕出入境人群中HIV-1基因种类多且复杂,监测出入境人群HIV基因型及其变化对于发现和鉴定新型变异毒株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基因 变异 出入境人群 核苷酸序列测定 ENV基因 艾滋病病毒 出入境 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感染者确认实验带型分析
12
作者 陈慧萍 罗小光 +1 位作者 汤恒 张险峰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2002年第2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艾滋病 诊断 HIV-1感染者 实验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流式细胞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IV-1感染者T淋巴细胞内病毒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褚福亮 张政 +2 位作者 刘庆峰 金磊 王福生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4年第5期321-322,325,共3页
目的 建立检测艾滋病病毒 1型 (HIV 1)感染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HIV 1的方法 ,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原位杂交半定量检测记忆性T细胞 (CD+ 4 CD45RO+ )内的HIV 1,同时测定HIV 1感染者外周血CD+ 4 T淋巴... 目的 建立检测艾滋病病毒 1型 (HIV 1)感染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HIV 1的方法 ,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原位杂交半定量检测记忆性T细胞 (CD+ 4 CD45RO+ )内的HIV 1,同时测定HIV 1感染者外周血CD+ 4 T淋巴细胞绝对数和血浆病毒载量。结果  7例病人中 6例有阳性结果 ,波动范围 0~6 2 9%。细胞内病毒含量的结果与血浆病毒载量完全一致。结论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内HIV 1的方法敏感性高 ,重复性好 ,检测速度快 ,可以成为评价艾滋病病程进展和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1 原位杂交 流式细胞仪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病毒-1型感染艾滋病患者载毒数量的作用及与常见机会感染发生的关系
14
作者 王政 杨海峰 +4 位作者 刘菲 刘永芳 梁爽 王辉 杨海峰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7年第10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艾滋病患者病毒载量的作用及与常见机会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艾滋病患者11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CD_4^+T细胞计数,采用全自动病毒载量仪检测患者HTV-1病毒载量。结果 110例患者中,HIV-1病毒...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艾滋病患者病毒载量的作用及与常见机会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艾滋病患者11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CD_4^+T细胞计数,采用全自动病毒载量仪检测患者HTV-1病毒载量。结果 110例患者中,HIV-1病毒载量(Log_(10))为1.43~6.51,平均为(4.41±1.02);CD_4^+T淋巴细胞<200个/μl者53例,≥200个/μl者57例。CD_4^+/T淋巴细胞<200个/μl患者HIV-1病毒载量明显高于CD_4^+T淋巴细胞≥200个/μl患者(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IV-1病毒载量与CD_4^+T淋巴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_s=-0.324,P<0.05)。病毒载量(Log_(10))<4.41组和≥4.41组口腔假丝酵母菌感染、细菌性肺炎、肺结核以及总机会感染发生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CD_4^+T细胞<200个/μl AIDS患者机会感染发生率为89.47%,明显高于≥200个/μl患者。结论 HIV-1感染AIDS患者病毒载量与机会性感染无明显关系,但与患者CD_4^+T淋巴细胞数有关,而CD_4^+T淋巴细胞数与机会性感染有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1 病毒载量 机会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病毒学家发现全新艾滋病毒亚型
15
作者 宋伟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6-86,共1页
关键词 病毒 法国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病毒 MICHAEL 美国加州大学 艾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印迹法试验出现gp160和p24带型与HIV-1感染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郑晓虹 张玮 +3 位作者 潘启超 宁镇 薛以乐 郑子佳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07年第7期334-336,共3页
关键词 gp160 免疫印迹法 HIV-1感染 P24 双带 试验 HIV抗体阳性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上海市男男性行为人群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周艳秋 郁晓磊 +7 位作者 吴健 陶静 郑敏 顾凯侃 鲍燕 孙丽敏 薛以乐 康来仪 《疾病监测》 CAS 2017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对上海市2013年新发现的男男性行为(MSM)人群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现况进行调查,为上海市老年人群医疗保障措施及艾滋病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知情同意前提下,对新发现HIV感染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 目的对上海市2013年新发现的男男性行为(MSM)人群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现况进行调查,为上海市老年人群医疗保障措施及艾滋病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知情同意前提下,对新发现HIV感染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样,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DNA测序与亚型鉴定。将52例≥50岁年龄组与591例<50岁年龄组人群做相应对比,揭示该人群人口学、行为学及基因亚型的分布特征。结果≥50岁MSM人群亚型分析结果以CRF01_AE为主,占48.1%(25/52),其次为CRF07_BC占26.9%(14/52),B亚型占11.5%(6/52),CRF08_BC占3.8%(2/52),01B亚型为9.6%(5/52)。CRF01_AE在≥50岁年龄组中的比例(48.1%)明显低于<50岁年龄组的63.8%(χ2=11.18,P<0.05),并且在病程进展及死亡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50岁年龄组可能更容易进展到艾滋病期。结论上海市≥50岁MSM人群感染者以上海本地户籍为主,虽然基因亚型也以CRF01_AE亚型为主,但基因亚型呈多样性。应重视该人群亚型的发展和演变,有针对性地加强本地户籍≥50岁男性艾滋病宣传、高危行为干预,制定科学并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男男性行为 艾滋病病毒1 重组体
原文传递
2016-2017年山西省太原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毒株基因特征及耐药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梅林 甘梦泽 +8 位作者 胡婧 赵启玉 孟德权 冯毅 韩红 阮玉华 韩婷 邵一鸣 邢辉 《疾病监测》 CAS 2020年第2期140-145,共6页
目的了解山西省太原市2016-2017年新报告未经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毒株亚型分布以及耐药毒株的传播。方法对太原市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新报告未经治疗的HIV/艾滋病患者(AIDS)进行调查。采集血样,提取RNA,获得pol区序列,构建系统... 目的了解山西省太原市2016-2017年新报告未经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毒株亚型分布以及耐药毒株的传播。方法对太原市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新报告未经治疗的HIV/艾滋病患者(AIDS)进行调查。采集血样,提取RNA,获得pol区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判定亚型。应用美国斯坦福大学HIVdb Program库进行耐药解读,并运用HyPhy 2.2.4软件和Cytoscape 3.6.1软件进行HIV-1分子网络分析。结果从调查的251名新报告未经治疗HIV/AIDS中获得227条pol区序列。发现太原市HIV-1毒株以CRF01AE亚型为主,占52.0%(118/227),其次为CRF07BC亚型占32.6%(74/227);2016-2017年新报告未经治疗HIV/AIDS中HIV-1耐药率为5.3%(12/227),针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耐药率为5.3%(12/227),针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耐药率为1.3%(3/227),未发现有蛋白酶抑制剂(PI)的耐药;按1.5%基因距离阈值构建分子网络入网率为40.1%(91/227),发现12个分子簇;亚型为CRF790107(P=0.01)的感染者入网率较高。结论太原市HIV-1流行毒株CRF01AE和CRF07BC两种亚型合计超过80%,针对NNRTI耐药率已超过5%;感染新型重组亚型CRF790107的感染者已形成簇传播,需加强该人群的调查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1 基因亚 耐药突变 分子网络
原文传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核心蛋白(p24)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保光 孟莉 +4 位作者 马贤凯 宋晓国 邹民吉 凌世淦 王嘉玺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0-118,共9页
在大肠杆菌中,利用新构建的含T7噬菌体g-10核糖体结合位点(RBS),以及λ噬菌体PR启动子的新型原核表达载体,通过表达gag-pol基因片段,获得了具有天然序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核心蛋白p24(... 在大肠杆菌中,利用新构建的含T7噬菌体g-10核糖体结合位点(RBS),以及λ噬菌体PR启动子的新型原核表达载体,通过表达gag-pol基因片段,获得了具有天然序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核心蛋白p24(CA)的高效表达。克隆的gag-pol基因片段在其阅读框架移位区域插入了4bp碱基,其表达的病毒蛋白酶在阅读框架上与gag一致,从而实现了对gag-pol融合蛋白的有效加工,产生成熟的核心蛋白p24及其它产物。重组p24以可溶形式存在,可以被抗p24的单克隆抗体特异识别。测定的N-端7个氨基酸序列与从病毒纯化的p24完全一致,在使用硫酸铵沉淀后,采用两步离子柱层析,可将重组蛋白纯化到95%以上的纯度。ELISA分析表明,纯化的p24可以作为特异性很强的试剂而用于HIV感染的诊断及病情的预后,并可用于p24的生化及结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1 核心蛋白 表达 纯化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ZM-b1细胞系检测我国HIV-1病毒表型耐药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孙坚萍 马丽英 +5 位作者 黄江虹 余小玲 徐维泗 纪燕 黄洋 邵一鸣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8年第5期439-441,449,共4页
目的利用TZM-b1细胞系检测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对逆转录酶抑制剂(AZT、d4T、ddI、NVP)的药物敏感性,并用该方法检测中国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表型耐药。方法用两种实验室适应毒株SF33和ⅢB来评价TZM-bl细胞方法的敏感性;用外周血单个核... 目的利用TZM-b1细胞系检测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对逆转录酶抑制剂(AZT、d4T、ddI、NVP)的药物敏感性,并用该方法检测中国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表型耐药。方法用两种实验室适应毒株SF33和ⅢB来评价TZM-bl细胞方法的敏感性;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法分离扩增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临床毒株;用TZM-b1法检测16例临床毒株对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表型耐药。结果AZT、d4T、ddI、NVP对SF33/ⅢB毒株的抑制50%病毒复制的药物浓度(IC_(50))分别为0.009/0.005μumol/L、0.125/0.113μmol/L、0.495/1.905μmol/L、0.093/ 0.045μmol/L。16例临床分离毒株中分别有13(81.396)株、13(81.396)株对AZT和NVP耐药。其中7株(53.8%)显示对AZT高度耐药;对NVP耐药的均为高度耐药,其中8株IC_(50)升高1000倍以上。结论TZM-b1细胞系可用来快速检测HIV-1病毒表型耐药。我国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表型耐药主要表现为对AZT和NVP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耐药 TZM-b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