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30篇文章
< 1 2 2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省级监察委员会立法权问题的法治省思
1
作者 王圭宇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5,共10页
伴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在国家监察委员会已然获得监察法规制定权的背景下,是否应当赋予省级监察委员会以监察规章制定权便成为一个亟待回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且形成了“肯定论”和“否定论”两种不同的观点。立法权限... 伴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在国家监察委员会已然获得监察法规制定权的背景下,是否应当赋予省级监察委员会以监察规章制定权便成为一个亟待回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且形成了“肯定论”和“否定论”两种不同的观点。立法权限的转移、立法效率的考量、观照地方实际、立法中的“配备”惯例、监察机关系统纵向上的领导关系、纪检监察联合发文的需要等支持理由,为主张省级监察委员会应当享有监察规章制定权的观点提供了充分论证。赋予省级监察委员会以监察规章制定权,具有理论、制度和实践上的正当性。基于监察法治原理,赋予省级监察委员会以监察规章制定权,既需要从实体层面提供解决方案,又需要从程序层面进行程序设计,还需要构建监察规章的双重备案审查机制,从而确保地方监察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法 省级监察委员会 立法权 监察规章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的理论和实践反思
2
作者 卫跃宁 刘帅 《北方论丛》 2025年第1期97-103,共7页
监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以来,涉及职务犯罪的刑事诉讼程序日趋呈现“监察主导”的态势,监察权主体对于被调查人“入罪”或者“出罪”乃至整个刑事案件走向的把控具有相当的前端主导力,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外界对监察证据的过度焦虑。监察证... 监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以来,涉及职务犯罪的刑事诉讼程序日趋呈现“监察主导”的态势,监察权主体对于被调查人“入罪”或者“出罪”乃至整个刑事案件走向的把控具有相当的前端主导力,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外界对监察证据的过度焦虑。监察证据因其所处的程序环境特殊而与刑事证据存在诸多不同,传统的刑事证据理论站在诉讼法的立场对“前监察时代”的纪委办案证据有着较为成熟的制度安排和理论自信,却在崭新的监察权面前缺乏解释的张力。司法实践中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一体互认的默契正在形成,与其固守刑事证据在法律规定层面上的“纸面优势”,倒不如强化和完善监察证据的取证规范,提高监察证据的质量,探索一条既能守牢权利保障底线,又能满足现实办案需要的中间道路,最终实现职务犯罪刑事司法的公平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证据 刑事证据 衔接 独立监察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公司法》下审计委员会的规范阐释与制度构建
3
作者 叶林 钱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5-36,共12页
新《公司法》虽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但相关规则需要解释和补充。审计委员会被置于强制与自治的交织中,新《公司法》对其机构设置、权力配置等方面均存在强制性要求。审计委员会承接监事会职权,但其职权不仅区别于“审计”,也与我国既有... 新《公司法》虽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但相关规则需要解释和补充。审计委员会被置于强制与自治的交织中,新《公司法》对其机构设置、权力配置等方面均存在强制性要求。审计委员会承接监事会职权,但其职权不仅区别于“审计”,也与我国既有实践中的审计委员会的职权存在差别,其在承接监事会职权时需要进行适应性改造,聚焦于财务监督职能。针对审计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目前区分公司类型的做法较为可取,但未来还需要在灵活性和任意性等方面设计特殊规则;而审计委员会的选任方式可以采取“董事会提名成员、股东会确认”的方式。最后,审计委员会原则上以集体会议方式行使权力,因而需要对议事规则进行补充;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当享有收集信息的个人权力,实现监督效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公司法》 审计委员会 监事会 监督权 人员组成 议事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构投资者网络抱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非线性影响
4
作者 关鑫 李枫园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4,共11页
随着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注意力基础观,采用2010-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机构投资者视角考察网络抱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网络抱团对企业数字... 随着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注意力基础观,采用2010-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机构投资者视角考察网络抱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网络抱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非线性影响,呈现出“U”形变化趋势。调节效应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强化该“U”形关系。机制分析表明,当持股比例小于8.5%时,机构投资者网络抱团通过策略合谋效应抑制企业数字化转型;当持股比例大于8.5%时,机构投资者网络抱团通过监督治理效应和资源协同效应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异质性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团体类别、企业类型、信息环境不同,机构投资者网络抱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也呈现差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 网络抱团 数字化转型 策略合谋 监督治理 资源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强监管与企业现金持有
5
作者 彭玉镏 杜小玲 陈永良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8,共17页
在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的形势下,金融监管的经济效应值得重视。基于2006-2022年我国银行业行政处罚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银行监管处罚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监管处罚降低了企业现金持有,该结论在缓解内生性问题和经过... 在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的形势下,金融监管的经济效应值得重视。基于2006-2022年我国银行业行政处罚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银行监管处罚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监管处罚降低了企业现金持有,该结论在缓解内生性问题和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银行监管处罚主要通过强化银行作为企业债权人的监督作用和提高现金持有的边际成本降低企业现金持有。异质性分析表明,银行监管处罚降低企业现金持有在企业产权性质、资产特征、持有长期金融股权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银行监管处罚促使企业减少货币资金但增加交易性金融资产,降低了企业现金持有的金融收益。本研究对完善金融监管、加强银行合规审慎经营和优化企业现金持有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强监管 现金持有 银行监管处罚 监督效应 成本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监察“责令候查”措施的功能定位、构设维度和价值目标
6
作者 李蓉 彭翊航 《党内法规研究》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责令候查措施作为2024年修改的《监察法》增设的监察强制措施,旨在通过轻微限制被调查人的人身自由以保障监察程序的顺利进行。在监察制度中,应将责令候查措施定位为一种非羁押性监察强制措施和监察调查手段,从完善监察强制措施体系、... 责令候查措施作为2024年修改的《监察法》增设的监察强制措施,旨在通过轻微限制被调查人的人身自由以保障监察程序的顺利进行。在监察制度中,应将责令候查措施定位为一种非羁押性监察强制措施和监察调查手段,从完善监察强制措施体系、实现监察调查权和保障被调查人权利三个维度进行制度构设,并以加强人权保障、推进程序顺畅和优化流程衔接作为其应然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法 责令候查 监察调查 监察强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集群的风电机组异常状态检测方法
7
作者 于华楠 李靖雨 +2 位作者 王鹤 李石强 边竞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94,共9页
针对风电机组异常状态的检测问题,提出了考虑相似机组运行状态的风电机组异常检测方法。基于滑动时窗和K-means聚类算法对风电机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风电机组动态集群方法,进而建立了考虑时空相关性的风电机组集群。提出基于自适... 针对风电机组异常状态的检测问题,提出了考虑相似机组运行状态的风电机组异常检测方法。基于滑动时窗和K-means聚类算法对风电机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风电机组动态集群方法,进而建立了考虑时空相关性的风电机组集群。提出基于自适应权重与Levy飞行策略的北方苍鹰优化(WLNGO)算法;利用五折交叉验证(5CV)改进WLNGO算法,得到WLNGO-5CV算法,并利用该算法对核极限学习机(KELM)的超参数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出WLNGO-5CV-KELM回归模型。结合滑动时窗对相似机组预测残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实时预警阈值,消除了工况等因素对风电机组的影响,能够对目标风电机组进行可靠的异常检测。通过对中国东北某风电场的实际数据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WLNGO-5CV-KELM回归模型 时空相关性 动态集群 异常状态监测 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行ESG偏好与企业绿色转型——基于供应链关联溢出的新视角
8
作者 李素梅 尚达 《金融监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共19页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践行ESG理念不仅有助于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有鉴于此,本文以2013—2022年我国上市企业和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基于媒体报道,使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商业...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践行ESG理念不仅有助于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有鉴于此,本文以2013—2022年我国上市企业和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基于媒体报道,使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商业银行ESG指数。据此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ESG偏好能够显著促进借款企业绿色转型,且该赋能作用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周期,既具有始端提质增效的绿色治理优化,也具有末端低碳减排的绿色创新增长。机制分析表明,银行ESG偏好具有融资效应和监督效应,不仅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来释放企业绿色转型潜力,还可以通过增强管理层绿色认知、提高企业绿色管理能力推进企业绿色转型进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银行ESG偏好具有显著的供应链溢出现象,能够通过“融资链”和“监督链”来推动借款企业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企业的绿色转型。异质性分析表明,对重污染企业、低政府绿色补贴类企业,以及金融资源较为匮乏、公众环境关注度较低的地区,银行ESG偏好对企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ESG偏好 企业绿色转型 融资效应 监督效应 供应链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监察制度对现代监察法治建设的启示——从平遥察院谈起
9
作者 白丽云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7-19,共3页
平遥察院是我国现存规制最完善、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级察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时2000余年,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对于监督百官、激浊扬清、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政治架构中成功的顶层设计,是国家... 平遥察院是我国现存规制最完善、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级察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时2000余年,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对于监督百官、激浊扬清、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政治架构中成功的顶层设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颇具特色的制度。应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借鉴、吸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有益做法,摒弃其弊端与不足,全面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完善中国特色监察官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察院 监察法治 国家治理体系 巡视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监察“禁闭”措施的功能定位与规范适用
10
作者 穆远征 张惠茹 《党内法规研究》 2025年第1期122-128,共7页
监察人员作为专责行使监察权的主体,理应受到更严格的监督。《监察法》第64条新增监察禁闭作为专门适用于监察人员的强制措施,具备对特定人员的人身强制性和临时羁押性。从价值维度分析,监察禁闭在体系上完善了监察强制措施,规定了对监... 监察人员作为专责行使监察权的主体,理应受到更严格的监督。《监察法》第64条新增监察禁闭作为专门适用于监察人员的强制措施,具备对特定人员的人身强制性和临时羁押性。从价值维度分析,监察禁闭在体系上完善了监察强制措施,规定了对监察人员调查的特殊强制措施,体现了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为保障禁闭措施在实践中准确适用,应明确适用对象具备的特殊性、适用标准兼具“实质性+程序性”的前置性条件,并加强适用期间被禁闭人的人权保障,以期发挥禁闭措施的最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调查 禁闭措施 自我革命 人权保障 腐败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察法》基本原则适用的方法论进路
11
作者 韦冉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22-128,共7页
监察法基本原则在监察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纪检监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监察法时,其作用发挥并没有达到预期,存在对监察法规则的浅层理解和同其他法律体系间的机械衔接问题。事实上,监察法基本原则对于监... 监察法基本原则在监察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纪检监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监察法时,其作用发挥并没有达到预期,存在对监察法规则的浅层理解和同其他法律体系间的机械衔接问题。事实上,监察法基本原则对于监察法具体规则的理解和解释,对于公法部门间的体系性思维,对于监察法规则的价值补充等均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有必要重视监察法基本原则的适用,重视监察法基本原则和监察法律目的之间的关联关系,以规范公权力行使的实质价值为据,通过内在体系解释和价值补充方法,阐发监察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法 基本原则 法律方法 公法体系 司法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行ESG表现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银企双侧机制检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娜 胡丽宁 《财经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9,共11页
以我国商业银行和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银企信贷联系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探究了银行ESG表现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银行ESG表现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机制分析表明,在银行端,ESG表现能够提升银行流动性创造水... 以我国商业银行和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银企信贷联系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探究了银行ESG表现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银行ESG表现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机制分析表明,在银行端,ESG表现能够提升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优化信贷配置,增强信贷监督能力;在企业端,银行ESG表现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管理层环保意识,从而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生积极作用。此外,银企ESG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能够强化银行ESG表现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银行ESG表现的促进作用在民营及中小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本文拓展了银行ESG微观经济后果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对于促进我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实体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ESG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资源效应 监督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监察“强制到案”措施的性质特征、功能定位与规范运行
13
作者 罗珊 刘怡君 《党内法规研究》 202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由于监察强制措施的类型亟待完善,监察机关缺乏轻重衔接的人身强制措施体系,监察留置的定位和功能出现偏差,《监察法》新增了监察强制到案等措施。强制到案属于监察强制到案措施、非羁押性监察强制措施,具有临时性、强制效力较弱、适用... 由于监察强制措施的类型亟待完善,监察机关缺乏轻重衔接的人身强制措施体系,监察留置的定位和功能出现偏差,《监察法》新增了监察强制到案等措施。强制到案属于监察强制到案措施、非羁押性监察强制措施,具有临时性、强制效力较弱、适用对象特定等特点。监察强制到案能够保障调查程序的顺利推进,弥补监察强制到案手段的缺失,体现了人权保障的价值目标。新修改的《监察法》还从构成要件、运行程序、权利保障等多个层面对监察调查强制到案的运行进行了规范,旨在保障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推动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调查 强制到案 监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反滥用公权力为基石准确理解监察法的概念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青林 《东方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0,共14页
监察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并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和构成都具有重要的法理意义。《监察法》及相关监察法规颁布和实施的目的与公权力密切相关,但并非是对所有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监察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并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和构成都具有重要的法理意义。《监察法》及相关监察法规颁布和实施的目的与公权力密切相关,但并非是对所有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公权力的规范运行以及对国家公权力的监督都构成监察法的调整对象。与设立公权力屏障的其他监督公权力的法律不同,监察法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制止和处理公权力被滥用。行使公权力的人员是监察法中的监察对象。完全监察对象是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不完全监察对象是其他行使公权力的人员,附随监察对象是行使公权力的没有资格行使公权力的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法 反滥用公权力 公职人员 完全监察对象 不完全监察对象 附随监察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建设工程施工和监理单位协同安全管理研究
15
作者 雪克来提·亥依热特 甘晓畅 +1 位作者 王健 吴易来 《建筑经济》 2025年第1期83-89,共7页
本文聚焦于新能源建设工程中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安全管理协作,以西藏昌都光伏发电项目为例,在分析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施工与监理单位的协同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并从环境管理、技术管理、组织管理、施工管理等方面详细阐释该... 本文聚焦于新能源建设工程中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安全管理协作,以西藏昌都光伏发电项目为例,在分析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施工与监理单位的协同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并从环境管理、技术管理、组织管理、施工管理等方面详细阐释该体系安全管理中关键环节的具体做法,并总结协同安全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希望为新能源建设工程的协同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推进新能源建设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建设工程 施工和监理单位 协同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财产”作为监察对象识别标准的规范研究
16
作者 张增辉 谭波 《南都学坛》 2025年第1期84-95,共12页
“公权”作为监察对象的单一识别标准并不能满足后监察体制改革时代的发展要求。公权力机关的组织都是人员与财物的组合体,故而从宪法规定的“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出发,需要以“财物”这一全新视角来重新考量监察对象。在宪法... “公权”作为监察对象的单一识别标准并不能满足后监察体制改革时代的发展要求。公权力机关的组织都是人员与财物的组合体,故而从宪法规定的“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出发,需要以“财物”这一全新视角来重新考量监察对象。在宪法概念“公共财产”的统领之下,各个部门法中关于“公共财产”类似概念呈现出“物”和“财”两大特性,这也是监察法领域中“国家资财”概念所包含的两大特性。进而可以考虑将“公共财产”作为监察对象识别标准之一,搭配“公权”进行监察对象的综合识别。这样不仅可以从监察法领域回应宪法中关于“保护公共财产”的条文规定,还能达到精准拓展、识别监察对象,助力实现国家监察全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对象 宪法概念 公共财产 识别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察建议制度的认知偏差及其规制路径
17
作者 郭新雨 《河北法律职业教育》 2025年第2期46-51,共6页
在监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监察建议作为监督体系中重要的末端治理向前端预防导向的监督工具,在实践运行中由于涉及众多部门、单位,面临着制度运行中不同机关单位对于监察建议认知偏差的问题。这些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概念界定不清、功... 在监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监察建议作为监督体系中重要的末端治理向前端预防导向的监督工具,在实践运行中由于涉及众多部门、单位,面临着制度运行中不同机关单位对于监察建议认知偏差的问题。这些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概念界定不清、功能认知偏差以及性质理解误区等方面,认知偏差的存在不仅会削弱监察机制的效能,还可能导致监察权力的不当扩张,进而挑战法治原则。在此背景下,通过纠纷文书中各个主体的不同态度,深入分析监察建议制度运行中认知偏差的成因,并对认知偏差进行针对性规制,通过规范化监察建议的制发程序、明确其合理的适用范畴,并推广使用格式化文本等措施,确保监察建议在法律框架内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监察建议制度的立法目的,避免监察权力过度扩张,从而促进监察工作的法治化与规范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法 监察建议 监察实践 法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察建议的适用事由及其范围限定
18
作者 陈辉 宋亚炯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23-134,共12页
监察建议的适用事由,即提出监察建议的具体情形或条件。《监察法》对监察机关提出监察建议的事由规定较为笼统,从权力规制层面看,应对监察建议的适用事由加以明确和限定。国家监察委员会的相关释义及一些地方监察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是对... 监察建议的适用事由,即提出监察建议的具体情形或条件。《监察法》对监察机关提出监察建议的事由规定较为笼统,从权力规制层面看,应对监察建议的适用事由加以明确和限定。国家监察委员会的相关释义及一些地方监察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是对《行政监察法》中“监察建议事由”条款的移植,可将其概括为“纠正违法型事由”“侵犯利益型事由”“人事处理型事由”“督促处罚型事由”“完善廉政制度型事由”等类型。基于监察建议与行政监察建议在属性及功能定位、效力和范围等方面的差异,不能也不宜以《行政监察法》的相关规定界定监察建议的适用事由。合理设定监察建议的事由,一方面要考量监察建议制度的功能能否实现,另一方面要确保监察建议不得侵犯其他权力的核心领域。除“完善廉政制度型事由”外,其他四类事由均存在适用范围宽泛的问题,需要从适用条件、建议内容、对象及程序等方面予以限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委员会 《监察法》 监察建议 适用事由 合理限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察委员会处置权的规范分析
19
作者 陈辉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7-77,共11页
监察法文本中虽无“处置权”的表述,且涉及“处置”的条款众多,但基于法释义学的分析,可以厘清立法中两种不同“处置”概念的关系和“证立处置权”这一法律概念。监督权、调查权和处置权各自承载不同的功能,且具有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 监察法文本中虽无“处置权”的表述,且涉及“处置”的条款众多,但基于法释义学的分析,可以厘清立法中两种不同“处置”概念的关系和“证立处置权”这一法律概念。监督权、调查权和处置权各自承载不同的功能,且具有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三权”一体共同塑造了完整的监察权形态。作为法定职权的处置权,在创设方面应当遵循法律保留原则。处置权是监督权与调查权的后位性权力,具有一定的强制执行力。监察委员会的政治与法律双重属性特征,决定了处置权兼具政治权力与法律权力属性。与监督权和调查权相比,处置权在属性特征上还体现为其兼具实体权力与程序权力、判断权与监督权的双重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委员会 监察权 处置权 权力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法系监察法律制度发展研究
20
作者 朱海龙 《河北法律职业教育》 2025年第2期39-45,共7页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监察制度作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绵至今。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时代的矛盾,从思想、体制和法律三条路线,推动监察体系辩证发展。哲学分歧影响监察思想,儒家与墨家的人性论哲学分别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角度影...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监察制度作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绵至今。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时代的矛盾,从思想、体制和法律三条路线,推动监察体系辩证发展。哲学分歧影响监察思想,儒家与墨家的人性论哲学分别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角度影响古代监察思想,两种思想相互碰撞辩证发展,推进古代监察思想实现蜕变。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形态改变监察制度,受限于物质原因,古代中央王朝无法高效率地监察地方政府,只能权力层层分派以达到监察目的,中央与地方关于权力的“量子纠缠”推动着中央与地方监察制度的发展。现实政治需求催生监察法律,统治阶级为将监察制度固定,颁布了一系列监察法律。三条路线相互交合、几种矛盾紧密关联,共同推进古代监察制度质变为新时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监察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监察制度 中国监察法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