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秦至元中国地图测绘的辉煌及其遗憾 被引量:3
1
作者 牛汝辰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02-203,170,共3页
此文是作者继前几年发表《清代测绘科技的辉煌及其历史遗憾》一文的续文。此文回顾了自秦代至元代我国地图测绘的主要成就,特别是我国领先于世界的地图成果,这包括秦代大型地形模型图,东晋裴秀的"制图六体",宋代的石刻《禹迹... 此文是作者继前几年发表《清代测绘科技的辉煌及其历史遗憾》一文的续文。此文回顾了自秦代至元代我国地图测绘的主要成就,特别是我国领先于世界的地图成果,这包括秦代大型地形模型图,东晋裴秀的"制图六体",宋代的石刻《禹迹图》和地形模型图,元代朱思本的画方地图《舆地图》和札马鲁丁的世界第一个地球仪等。可以说自秦至元我国的地图测绘技术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图测绘 科技史 制图六体 禹迹图 舆地图 地球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户时期《享保日本图》的绘制研究--兼及其与康熙《皇舆全览图》之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萨日娜 关增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83,共9页
文章研究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数学家建部贤弘绘制于1717~1728年间的《享保日本图》,考察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传播的西方测绘技术对日本的影响。又通过比较《享保日本图》和清代《皇舆全览图》,分析二者的绘图人员以及... 文章研究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数学家建部贤弘绘制于1717~1728年间的《享保日本图》,考察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传播的西方测绘技术对日本的影响。又通过比较《享保日本图》和清代《皇舆全览图》,分析二者的绘图人员以及他们在制图过程中使用的数学方法,展示了18世纪初中日两国地图测量技术的发展程度,考察了《享保日本图》对近代日本制图事业的影响。文章肯定了这一时期,在地图测绘原理上,欧洲人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在地图测绘实践上,中国由于当时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走在了世界前列。文章得出结论认为:知识的传播和交流在推动科技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同的国度里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权力和技术的一时结合,终究代表不了历史整体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时期 建部贤弘 《享保日本图》 清初测绘技术 《皇舆全览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禹迹图》研究综述 被引量:3
3
作者 闫婷婷 《河西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3-68,共6页
《禹迹图》是一幅反映宋代地理全貌的地图,在我国地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历史价值。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禹迹图》的关注颇多,取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作者、成图时间、史料价值及其蕴含思想等方面,对《禹迹图... 《禹迹图》是一幅反映宋代地理全貌的地图,在我国地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历史价值。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禹迹图》的关注颇多,取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作者、成图时间、史料价值及其蕴含思想等方面,对《禹迹图》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在深入探索《禹迹图》背后思想和以该图为切入点进行多学科交流等方面尚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迹图》 沈括 地图研究 绘图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余光中诗歌中的土地意识 被引量:2
4
作者 沈玲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39,共4页
以土地记忆为内核,以地理意象的乡愁式咏叹来实现对土地记忆的地理归依,从而对抗现有地理秩序与空间的区域矛盾,是余光中通过诗歌作品欲寻求的历史与文化认同的主要通道。他将对故土大陆的热爱与地域文化的冲突凝结为作品之魂,热衷于&qu... 以土地记忆为内核,以地理意象的乡愁式咏叹来实现对土地记忆的地理归依,从而对抗现有地理秩序与空间的区域矛盾,是余光中通过诗歌作品欲寻求的历史与文化认同的主要通道。他将对故土大陆的热爱与地域文化的冲突凝结为作品之魂,热衷于"对脚下这块土地历史"进行追寻。余光中的"地理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人本意识层面产生的自我内在的地理感,这是与生俱来的类似基因的一种土地意识情结;二是游历于异域而产生的区域空间的地理感,这是第一层面在空间向度上的延展;三是在异族文化层面产生的历史文化的地理感,这是第一层面在时间向度上的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社会心理 土地 地图 乡愁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李渔一辩——张缙彦案、《铁冠图》作者考辨 被引量:1
5
作者 孙福轩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73-78,共6页
李渔是明末清初颇受非议的一个文人形象,尤其是他与张缙彦、刘正宗一案的关联以及《肉蒲团》《铁冠图》的写作等问题,更是历史、文学史上的疑案。在结合作品分析、历史资料、行文风格和文人交往等内容的基础之上,可以大体推断:李渔和张... 李渔是明末清初颇受非议的一个文人形象,尤其是他与张缙彦、刘正宗一案的关联以及《肉蒲团》《铁冠图》的写作等问题,更是历史、文学史上的疑案。在结合作品分析、历史资料、行文风格和文人交往等内容的基础之上,可以大体推断:李渔和张缙彦案并没有太多瓜葛,也并不是《铁冠图》的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张缙彦 铁冠图 考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璞版《山海经》中次一经是从北次二经脱落下来的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红旗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1年第1期13-16,共4页
郭璞整理的《山海经》简称郭版《山海经》,目前流传的各种《山海经》版本绝大多数都源自郭版《山海经》。有必要指出的是,郭版《山海经》存在着若干重大错误和缺陷。笔者经过长期深入考证发现,郭璞版《山海经》中次一经是从北次二经脱... 郭璞整理的《山海经》简称郭版《山海经》,目前流传的各种《山海经》版本绝大多数都源自郭版《山海经》。有必要指出的是,郭版《山海经》存在着若干重大错误和缺陷。笔者经过长期深入考证发现,郭璞版《山海经》中次一经是从北次二经脱落下来的,原版中次一经已经失传,其记述的地理方位大体在今日汉水上游及其支流丹水一带。上述考证成果已被应用到巨画《帝禹山河图》(五藏山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的创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郭璞 错误 中次一经 北次二经 考证 帝禹山河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博物院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藏本之诠注
7
作者 阙维民 《历史地理研究》 2020年第3期99-113,155,共16页
利玛窦于1608年"木刻墨印+彩色摹绘"的纸质本《坤舆万国全图》,在1922年被发现并入藏北京历史博物馆,1933—1936年间转藏于南京中央博物院,即今南京博物院。从公展记录、摹本比较、现有刊版、图幅尺寸、成图形式、成图底版、... 利玛窦于1608年"木刻墨印+彩色摹绘"的纸质本《坤舆万国全图》,在1922年被发现并入藏北京历史博物馆,1933—1936年间转藏于南京中央博物院,即今南京博物院。从公展记录、摹本比较、现有刊版、图幅尺寸、成图形式、成图底版、摹绘底本、独特价值8个方面可以发现:(1)"南博本"的发现与公展,开启了中国学术界对利氏世界地图研究的现代新篇章;(2)新发现了有关"南博本"的中外史料;(3)"南博本"的成图形式为"木刻墨印+彩色摹绘"的纸质本;(4)"南博本"与"理格本"有差异;(5)1602年的原刻版与私刻版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博物院 利玛窦 《坤舆万国全图》 “南博本” 摹绘本 木刻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文化对宋代测绘科技的驱动 被引量:1
8
作者 牛汝辰 朱杰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41-244,共4页
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闻名于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指出"每当人们研究中国文献中考察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宋代创造了领先世界的包括测绘科技在内的辉煌科技成就,... 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闻名于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指出"每当人们研究中国文献中考察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宋代创造了领先世界的包括测绘科技在内的辉煌科技成就,其中中国四大发明的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都出现宋代。笔者认为,推动宋代测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代理学(新儒学)的繁荣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宋代 测绘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禹迹图的文化价值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邱志荣 张卫东 戴秀丽 《中国水利》 2022年第11期63-64,共2页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禹迹”以多元的形式记录了大禹的历史及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介绍了绍兴市编制禹迹图的创新实践、第一部《中国禹迹图》编制的历程及主要成果,总结分析了禹迹研究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文化价值...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禹迹”以多元的形式记录了大禹的历史及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介绍了绍兴市编制禹迹图的创新实践、第一部《中国禹迹图》编制的历程及主要成果,总结分析了禹迹研究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文化价值及重要意义,并对下一步禹迹研究方向提出思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迹图 文化价值 水文化 创新和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段鹏瑞踏勘察隅南境史实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昭义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18年第3期9-21,108,共13页
在英国和英属印度酝酿实施战略边界之际,在西藏与川滇边即将发生遽变前夕,段鹏瑞于宣统二年(1910年)踏勘察隅,他在绘制的舆图中对中国插旗为界的标记,他对下察隅村落的人口、地亩、牲畜、税收记录,是中国中央政府通过西藏地方政府对下... 在英国和英属印度酝酿实施战略边界之际,在西藏与川滇边即将发生遽变前夕,段鹏瑞于宣统二年(1910年)踏勘察隅,他在绘制的舆图中对中国插旗为界的标记,他对下察隅村落的人口、地亩、牲畜、税收记录,是中国中央政府通过西藏地方政府对下察隅实施有效管理和确证中国领土主权的珍贵历史证据,更是匡正斥谬探寻历史真相的珍贵历史文献。在踏勘察隅的过程中,段鹏瑞绘制的《闷空全境舆图》和《杂瑜全境舆图》中均标有程凤翔部队竖立龙旗的地址,这是显示察隅为中国固有领土的珍贵历史文献。段鹏瑞舆图中对中国在察隅地区插旗为界的标记,关于下察隅地区人口税收记载,与英国方面的文档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证明中国对这一地区的领土主权是不能撼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界 察隅南界 段鹏瑞 边界踏勘 舆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中国古籍《山海经》复原绘制的中国4200年前的古地图 被引量:1
11
作者 重构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9年第1期1-3,F0002,共4页
中国在4200年前的帝禹时代,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考察活动,上述考察成果被记录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里。目前流传的《山海经》一书是公元前1世纪汉朝学者刘秀等人校定的。中国学者王红旗对《山海经》进行了长达三十... 中国在4200年前的帝禹时代,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考察活动,上述考察成果被记录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里。目前流传的《山海经》一书是公元前1世纪汉朝学者刘秀等人校定的。中国学者王红旗对《山海经》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认为《山海经》一书是由帝禹时代(4200年前)的《五藏山经》、夏代(约4200~3500年前)的《海外四经》、商代(约3500~3000年前)、周代(约3000~2200年前)的《海内五经》合辑而成。《五藏山经》共记述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26条山脉的447座山,以及相关的水系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人文活动场景95处,其内容来自帝禹时代所进行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为了根据中国古籍《山海经》复原绘制出当时的自然地理图和人文地理图,王红旗与夫人孙晓琴(中国女画家)合作,自1995年起,创作并绘制有数百幅山海经神异图(包括白描画和水彩画)、约百幅国画山海经动物人物图,以及丙烯画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和山海经人类文明场景复原图组画。1999年9月9日,中国著名女画家孙晓琴历经5年,根据《五藏山经》的记载,以及王红旗所进行的地理方位考证研究成果,绘制出巨画《帝禹山河图》。该作品画面高539厘米、宽779厘米,将《五藏山经》所描述的所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全部绘制在画面之上。《五藏山经》和《帝禹山河图》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尤其是地理学、地图制图学的重大贡献,它们有助于我们今天的人类了解4200年前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五藏山经》 《帝禹山河图》 《海内五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间《舆地图》源流考思
12
作者 陈佳荣 《海交史研究》 2014年第2期36-43,共8页
元明之际,中国有多种重要地图均名为《舆地图》。笔者认为,这些同名地图都源出于朱思本的《舆地图》。
关键词 《舆地图》 朱思本 清浚 李泽民 乌思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域下鱼鳞总图的复原与数据库建设——以晚清兰溪县城坊与汤溪县寺平庄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义敏 叶凯 +1 位作者 余康 王俏涵 《档案学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102,共7页
数字人文将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人文研究相融合,为古文书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鱼鳞图册作为官府征收赋税而攒造的地籍档案,详载字号、土名、四至、图形、亩分等信息,兼具空间关系与属性信息,是系统的地理信息数据。在整理鱼鳞图册的基础... 数字人文将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人文研究相融合,为古文书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鱼鳞图册作为官府征收赋税而攒造的地籍档案,详载字号、土名、四至、图形、亩分等信息,兼具空间关系与属性信息,是系统的地理信息数据。在整理鱼鳞图册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档案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首次将晚清兰溪县城坊与汤溪县寺平庄鱼鳞图册上所绘的六千余号细图拼合,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鱼鳞总图复原的步骤和方法,创建鱼鳞总图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交叉学科 鱼鳞图册 鱼鳞总图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原文传递
河图、河患与河臣——台北故宫藏于成龙《江南黄河图》与康熙中期河政 被引量:4
14
作者 席会东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0-138,共9页
河图在清代尤其是康熙朝的河患治理和河政运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江南黄河图》是由康熙帝亲自授命、由河道总督于成龙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绘制而成的。为解决河臣董安国误筑拦黄坝所引发的黄河河患,康熙帝于康... 河图在清代尤其是康熙朝的河患治理和河政运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江南黄河图》是由康熙帝亲自授命、由河道总督于成龙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绘制而成的。为解决河臣董安国误筑拦黄坝所引发的黄河河患,康熙帝于康熙三十八年三月第三次南巡阅河,并授命河臣于成龙、内务府官员董殿邦等人绘制黄河图,其后他还亲自创制立体"清口图",这几幅类型多样的河图都在康熙中期的河政运作中得到了充分运用。于成龙绘呈的《江南黄河图》曾经康熙帝与大学士等朝臣研读讨论,是河道总督于成龙和康熙帝之间、康熙帝和大学士之间、大学士和九卿、詹事、科道之间沟通河务的桥梁,以及清廷进行河政决策的重要依据。此图表现了康熙中期河政党争、康熙帝南巡、于成龙治河等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康熙中期的舆图绘制机制和河政运作,在清代河政史、水利史和地图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黄河图》 河政 康熙帝 于成龙 董殿邦
原文传递
日本东福寺栗棘庵所藏《舆地图》再探
15
作者 龚缨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4,27,共11页
日本东福寺栗棘庵收藏的《舆地图》是一幅南宋石刻地图的拓片,而不是木刻印本。图面残存的注记达2600余条,在中国现存明代之前的古地图中,是注记数量最多、历史及地理信息最丰富的单幅地图。仅就东北地区而言,这幅地图上的“灶洞山”“... 日本东福寺栗棘庵收藏的《舆地图》是一幅南宋石刻地图的拓片,而不是木刻印本。图面残存的注记达2600余条,在中国现存明代之前的古地图中,是注记数量最多、历史及地理信息最丰富的单幅地图。仅就东北地区而言,这幅地图上的“灶洞山”“簇宫”“阿水谷河”等地名,以及关于“御寨新京”“木叶山”等地的长段注记,都是其他文献中所没有的。《舆地图》的来源目前尚不清楚,但肯定不是黄裳所绘《地理图》。《舆地图》的价值表明,中国古代地图文化的成就可能要远远超出我们现有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棘庵 《舆地图》 惠晓 绍昙 黄裳《地理图》
原文传递
明代《蒙古山水地图》探微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晓东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7-110,148,共4页
《蒙古山水地图》的发现意义非凡,林梅村先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同名专著,但其有关地图绘制年代和依据的观点存疑,值得商榷。本文认为,《蒙古山水地图》的绘制时间在弘治之后,嘉靖二十一年之前;地图绘制应依... 《蒙古山水地图》的发现意义非凡,林梅村先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同名专著,但其有关地图绘制年代和依据的观点存疑,值得商榷。本文认为,《蒙古山水地图》的绘制时间在弘治之后,嘉靖二十一年之前;地图绘制应依据一个文本,这个文本是《西域土地人物略》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山水地图》 绘制年代 《西域土地人物略》
原文传递
传教士与康熙朝蒙古舆图的绘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N.哈斯巴根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2-96,共5页
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清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经纬度测定和舆图绘制活动,其结果就是代表当时世界最高水准的《皇舆全览图》的完成。此次活动主要由雷孝思、白晋、杜德美等耶稣会传教士具体负责完成。在当时实测过的全国631处地... 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清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经纬度测定和舆图绘制活动,其结果就是代表当时世界最高水准的《皇舆全览图》的完成。此次活动主要由雷孝思、白晋、杜德美等耶稣会传教士具体负责完成。在当时实测过的全国631处地方的经纬度中,蒙古地方就占据了93处。从最近公布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河套图》、《色楞厄河图》来看,此次测量的准确度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皇舆全览图》 《河套图》 《色楞厄河图》
原文传递
哥廷根大学藏李明徹《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泓彬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7,共13页
现藏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图书馆的《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为清代广州道士李明徹所绘的全国总图。该图是李明徹在中国澳门向来华西人习得经纬度绘图法后,参照《嘉庆会典舆图》《乾隆十三排图》《西域闻见录》等材料绘成,绘制时间为1825... 现藏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图书馆的《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为清代广州道士李明徹所绘的全国总图。该图是李明徹在中国澳门向来华西人习得经纬度绘图法后,参照《嘉庆会典舆图》《乾隆十三排图》《西域闻见录》等材料绘成,绘制时间为1825年前后。李明徹绘制时参考不同材料进行选择与整合,力求精确反映清代疆域地理,但也因此造成一定的绘制误差。该图绘成后,先在来华新教传教士内部流传,继而为英国东印度公司负责人部楼顿所获,并在1844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员会议上展示,后入藏哥廷根大学。《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作为清代全国总图绘制形式转型的缩影,其背后所呈现的是时人疆域认同的重塑与地理观念的更迭。透过该图还可窥见西方绘图技法东传、清朝地理信息西传的知识环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 李明徹 全国总图 知识来源 知识环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