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全球化背景下后9.11时期英国伦敦掠影——解读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 |
朱晓琴
|
《长春大学学报》
|
2012 |
3
|
|
2
|
防灾能力:新世纪城市现代文明的标志——美国“9.11”事件警示的安全思考 |
金磊
|
《福建建筑》
|
2002 |
2
|
|
3
|
席瓦和她的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9.11”事件后发出的不同声音 |
赵冰冰
刘兵
|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7
|
|
4
|
“9.11”事件之后俄罗斯的活力与乏力 |
吕庆春
|
《西伯利亚研究》
|
2004 |
1
|
|
5
|
“9.11”以来美国意识形态输出的动力因素探析 |
张玉春
董德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6
|
当前国外政治地理学边境安全研究进展 |
李灿松
胡志丁
葛岳静
别乾龙
|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
2014 |
24
|
|
7
|
“9·11”以来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战略浅论 |
董德
侯惠勤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8
|
论《特别响,非常近》的创伤书写 |
朱桂成
彭莉莉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4
|
|
9
|
美国纽约州华人的空间分布研究 |
陈雅淑
张昆
|
《西北人口》
CSSCI
|
2008 |
4
|
|
10
|
从9·11报道谈英语报刊新闻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
于杰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8 |
9
|
|
11
|
论WTO环境下西部吸引风险投资发展旅游业 |
顾华详
|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4
|
|
12
|
论《安德鲁的大脑》中的叙事治疗机制 |
袁源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13
|
影响当代东南亚海盗兴衰的变量研究 |
许可
|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
2009 |
1
|
|
14
|
“9·11”事件后美国穆斯林族群政治文化生态考察 |
林玲
|
《中国穆斯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5
|
“9·11事件”后美国刑事司法政策的变化及启示 |
刘方权
|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 |
4
|
|
16
|
论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反恐合作机制、过程与成效 |
安高乐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17
|
“9·11”事件以来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 |
宫玉涛
|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8
|
“9·11”事件与建筑综合防灾设计问题研究:美国世贸中心坍塌三周年回望 |
金磊
|
《建筑创作》
|
2004 |
0 |
|
19
|
美俄地缘政治态势的变迁 |
张玉国
|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0 |
|
20
|
浅谈“9·11”事件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
徐娟
|
《科教导刊》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