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6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资源融入地方初中音乐课程的价值及教学策略——以鲁西南鼓吹乐为例
1
作者 徐睿涵 沙莎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4期179-182,共4页
鲁西南鼓吹乐是我国非遗音乐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传承人和家族的不懈努力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就目前而言,非遗音乐文化与我国现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扩大学生... 鲁西南鼓吹乐是我国非遗音乐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传承人和家族的不懈努力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就目前而言,非遗音乐文化与我国现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扩大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都发挥作用。因此,各地区中学已经陆续探索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模式,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良性发展机制。本文以鲁西南的鼓吹乐文化为例,通过讨论非遗音乐资源融入地方初中音乐课程的背景和价值,提出有效教学策略,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事业和教育事业双向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态传承 “非遗”资源 鲁西南鼓吹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润疆视域下吐鲁番鼓吹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
作者 陈萌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4期41-44,共4页
文化润疆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赋予了文化在实现稳疆兴疆中的基础性地位。为此,笔者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进行探究,调查了吐鲁番鼓吹乐的传承与发... 文化润疆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赋予了文化在实现稳疆兴疆中的基础性地位。为此,笔者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进行探究,调查了吐鲁番鼓吹乐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承与发展 鼓吹乐 基础性地位 吐鲁番市 视域下 进行探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时代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鼓吹乐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分析
3
作者 李琦 陈罗庚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21期122-124,共3页
山东鼓吹乐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且内涵丰富,在民间风俗仪式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通过对鼓吹乐的发展历程、流派、艺术特点、乐器种类、演奏曲目以及乐曲来源等方面的分析,对鼓吹乐的内容进行详细探讨,并且通过鼓吹乐在具体民间风俗仪式... 山东鼓吹乐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且内涵丰富,在民间风俗仪式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通过对鼓吹乐的发展历程、流派、艺术特点、乐器种类、演奏曲目以及乐曲来源等方面的分析,对鼓吹乐的内容进行详细探讨,并且通过鼓吹乐在具体民间风俗仪式当中的应用,来具体介绍山东鼓吹乐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鼓吹乐 民间风俗仪式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奏笙鼓可传悲意 鸣管笛堪寓哀情——解读山东鼓吹乐在丧葬礼俗中的文化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孙云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82-84,96,共4页
鼓吹乐与民间礼俗共存而行,鼓吹乐的兴盛与衰亡,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标示,尤其是丧葬礼俗作为俗典礼仪的重要环节,从古到今都与鼓吹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缘在何处?本文拟就山东鼓吹乐在丧葬礼俗中的应用,来管窥这一古老乐种所透出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 鼓吹乐 山东鼓吹乐 丧葬礼俗 文化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鼓吹乐考索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跞 《音乐时空》 2014年第6期80-82,共3页
鼓吹乐历代被认为是最"接地气"的民间音乐形式,其发展自汉代伊始就逐渐地发展成为民间鼓吹乐和宫廷鼓吹乐两种形式。鼓吹乐发端于汉代,这是先汉本土音乐发展的奠基、外族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发展的推动、乐府的推动等多重原... 鼓吹乐历代被认为是最"接地气"的民间音乐形式,其发展自汉代伊始就逐渐地发展成为民间鼓吹乐和宫廷鼓吹乐两种形式。鼓吹乐发端于汉代,这是先汉本土音乐发展的奠基、外族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发展的推动、乐府的推动等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民间鼓吹和宫廷鼓吹在使用场合、乐器配置、用乐作用等都各有不同且各有特点,它们共同推动了历代鼓吹乐的繁荣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鼓吹乐 兴起缘由 民间鼓吹乐 宫廷鼓吹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德州鼓吹乐的现状看鲁北鼓吹乐的演变与发展
6
作者 马立婧 《艺术探索》 2010年第5期44-46,共3页
德州鼓吹乐是一种源于民间的传统音乐,作为鲁北鼓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奏风格吹打并重、吹咔结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鲁北鼓吹艺术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唢呐 鼓吹乐 鲁北鼓吹乐 艺术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户与鼓吹乐 被引量:16
7
作者 项阳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4-96,共13页
鼓吹乐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深远的大的音乐种类。自乐籍制度建立之后,在各个朝代无论是宫廷、地方官府、军旅之中演奏鼓吹乐的均是在籍的乐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乐籍制度与鼓吹乐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现今传统音乐中的许多“... 鼓吹乐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深远的大的音乐种类。自乐籍制度建立之后,在各个朝代无论是宫廷、地方官府、军旅之中演奏鼓吹乐的均是在籍的乐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乐籍制度与鼓吹乐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现今传统音乐中的许多“乐种”均可视为鼓吹乐在演化过程中的变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吹乐 中国 传统音 艺术 籍制度 艺术形态 艺术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鼓吹乐起源说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珉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4-69,共6页
在西周时期 ,统治阶级注重礼乐制度并把音乐歌舞的表演作为祭祀天神、宗祖的重要礼仪 ,这就使得鼓吹乐这个乐种在西周朝廷施用的祭祀礼仪的音乐表演中应运而生。
关键词 鼓吹乐起源 西周 秦汉年间 《诗经》 《周礼》 《尚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魏以来北方鼓吹乐横吹乐及其南传考论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怀荣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8,共7页
鼓吹乐和横吹乐本是汉代军乐。其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变化,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区别不是绝对的。东汉时鼓吹乐和横吹乐均隶属于黄门鼓吹署,后清商曲和杂舞曲从黄门鼓吹署中独立出来,鼓吹成为短箫铙歌和横吹曲的通名。再后... 鼓吹乐和横吹乐本是汉代军乐。其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变化,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区别不是绝对的。东汉时鼓吹乐和横吹乐均隶属于黄门鼓吹署,后清商曲和杂舞曲从黄门鼓吹署中独立出来,鼓吹成为短箫铙歌和横吹曲的通名。再后来横吹曲又从鼓吹曲中分出,狭义的鼓吹曲便成了短箫铙歌的专称。北方的鼓吹乐和横吹乐,分别在汉代和东晋南渡后就已开始传到南方。虽然鼓吹乐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用于娱乐,但南传之后直至刘宋之前,主要使用于朝廷礼仪活动中,在娱乐场合非常少见。从宋代起,横吹乐也开始用于朝廷正式礼仪,并与鼓吹乐一起成为日常娱乐的重要节目。随着鼓角横吹曲在粱初南传并被采入梁代乐府,鼓吹乐和横吹乐开始对文人拟乐府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门鼓吹 鼓吹乐 横吹 梁鼓角横吹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眼睛与蓝眼睛——比评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与钟思第《采风——新旧中国的民间艺人生活》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小玲 吴凡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14,共4页
同样是民族音乐学领域的著作,同样带有一代学术中坚的放眼世界的开阔思路,同样关注一个地区之中的传统乐种,黑眼睛与蓝眼睛的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不同层面上的研究各取所需、尽显其能.虽然两位学者的偏重不甚相同,但是给民族音乐学... 同样是民族音乐学领域的著作,同样带有一代学术中坚的放眼世界的开阔思路,同样关注一个地区之中的传统乐种,黑眼睛与蓝眼睛的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不同层面上的研究各取所需、尽显其能.虽然两位学者的偏重不甚相同,但是给民族音乐学界带来的活力以及对于新生代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振涛 《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会》 钟思第 《采风——新旧中国的民间艺人生活》 民族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鼓吹乐社与寺院艺僧制度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振涛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3-97,共5页
寺院道观中豢养着大批演奏音乐的僧人道士,老百姓把这些穿袈裟的人都笼而统之地称为“和尚”,但按照传统制度,他们属于供养庙的下层僧侣阶层,而不是供养佛的上层僧侣。依附寺院、以技艺维生的下层僧侣与知识僧侣分属两种性质的社会阶层... 寺院道观中豢养着大批演奏音乐的僧人道士,老百姓把这些穿袈裟的人都笼而统之地称为“和尚”,但按照传统制度,他们属于供养庙的下层僧侣阶层,而不是供养佛的上层僧侣。依附寺院、以技艺维生的下层僧侣与知识僧侣分属两种性质的社会阶层,这是宗教戒律中和尚不事俗务与音乐活动的历史制度。杨荫浏与查阜西把北京智化寺演奏音乐的僧侣称为“艺僧”,而不称和尚,是深谙传统、颇有道理的用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院制度 艺僧制度 民间鼓吹乐 师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画像看鼓吹乐的形态特征及功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冯建志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6-39,共4页
汉代距今二千余年,音乐资料多流传遗失,留存至今的大多是汉代鼓吹乐的歌辞,而在我国汉代画像石砖中,却存有大量的鼓吹乐的图像,为今人步研究汉代鼓吹乐提供了重要依据。汉代鼓吹乐主要是由吹奏乐器排箫、笙、竽、笳、角和打击乐器鼓、... 汉代距今二千余年,音乐资料多流传遗失,留存至今的大多是汉代鼓吹乐的歌辞,而在我国汉代画像石砖中,却存有大量的鼓吹乐的图像,为今人步研究汉代鼓吹乐提供了重要依据。汉代鼓吹乐主要是由吹奏乐器排箫、笙、竽、笳、角和打击乐器鼓、铙等构成,主要用于礼仪、军乐、宴乐、歌舞伴奏以及大型广场演出。其形成确立了我国音乐艺术雅俗共赏的历史地位以及功能多样、多民族音乐融会发展的特点,并作为一种器乐合奏的形式为以后历代各种乐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特征 功用 汉画像 汉代 鼓吹乐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鼓吹乐溯流探源及实名之辨 被引量:9
13
作者 孙云 《音乐探索》 2005年第2期9-16,共8页
本文针对以往学术界有关鼓吹乐的起源提出质疑,溯流探源,实名之辨,对鼓吹乐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详细地梳理,着重指出鼓吹乐的起源由来已久,它追溯于远古,酝酿于先秦,得名于秦汉,传承于万代。从昔日的皇宫贵族到今日的庶民百姓,瞬间的美感... 本文针对以往学术界有关鼓吹乐的起源提出质疑,溯流探源,实名之辨,对鼓吹乐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详细地梳理,着重指出鼓吹乐的起源由来已久,它追溯于远古,酝酿于先秦,得名于秦汉,传承于万代。从昔日的皇宫贵族到今日的庶民百姓,瞬间的美感经验凝聚着多少年的沧桑巨变,独有的艺术价值在新的世纪向现实洞开,在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中独树一帜,在传统音乐的河流中奔腾向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吹乐起源 溯流探源 实名之辨 历史脉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鼓吹乐的民族音乐学考察与保护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锋 左建新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2期299-301,共3页
秦皇岛鼓吹乐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民族音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抚宁县鼓吹乐对中国传统音乐学、律学、音乐史学、民俗学等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从音乐文化人类学、艺术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对秦皇岛... 秦皇岛鼓吹乐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民族音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抚宁县鼓吹乐对中国传统音乐学、律学、音乐史学、民俗学等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从音乐文化人类学、艺术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对秦皇岛鼓吹乐的历史文化起源、流派、乐曲分类及其社会功用与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与研究,并对其发展与传承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与建议,使得秦皇岛鼓吹乐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得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 鼓吹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学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宁鼓吹乐现状调查 被引量:3
15
作者 杜滇峰 周大明 《大舞台》 2011年第7期192-194,共3页
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音乐,是中国代表性演奏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曾形成为重要的乐种。抚宁鼓吹乐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00多年,是鼓吹乐在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支,也是河北省民间器乐中最具代表性的鼓吹乐种之一;
关键词 鼓吹乐 中国音 调查 现状 发展史 打击 吹奏 民间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至此:鼓吹乐及其乐人地位变迁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文武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8-73,共6页
"鼓吹"在中国历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种。自汉代被乐府雅化进入宫廷之后,迅速成为礼仪之乐,担任鼓吹的乐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倡乐,而是能鼓吹又能护卫的"良家子弟"。此后,礼乐制度尽管有所变化,但直至明代中期,鼓... "鼓吹"在中国历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种。自汉代被乐府雅化进入宫廷之后,迅速成为礼仪之乐,担任鼓吹的乐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倡乐,而是能鼓吹又能护卫的"良家子弟"。此后,礼乐制度尽管有所变化,但直至明代中期,鼓吹仍是官方重要的礼仪之乐。至明中晚,曾维系千年之久的礼乐制度已名存实亡,鼓吹下移民间。特别是江浙一带,随着江南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以及佛道等宗教对世俗生活的浸淫,世俗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民俗,民间婚丧嫁娶等仪礼之中大量使用鼓吹乐。鼓吹手的地位也因此下移,由官入民,成为普通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吹乐 地位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传承中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与身份呈现——以郓城县鲁西南鼓吹乐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宗建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21-27,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变迁发展有着以"人"为主体的传承特点。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传承人体系之外,民间依然生存着非代表性传承人的非遗传承边缘群体。这类群体虽然生存于政府传承人体系之...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变迁发展有着以"人"为主体的传承特点。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传承人体系之外,民间依然生存着非代表性传承人的非遗传承边缘群体。这类群体虽然生存于政府传承人体系之外,却在一定程度上因其淳朴的乡土气息,与民间受众群体联系最为密切。对郓城县鲁西南鼓吹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案调查,为我们呈现出边缘群体在传统民间文化行为中的生存现状及受众群体对其身份的基本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边缘群体 生存状况 身份呈现 鲁西南鼓吹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四品乐文献考辨——兼论黄门鼓吹乐和短箫铙歌乐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骜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4-142,共9页
东汉四品乐,是东汉初期礼乐重建的重要成果,也是西汉宫廷音乐历经王莽乱政和多年战乱之后的宝贵遗存。关于东汉四品乐的情况,在袁宏《后汉纪》和《后汉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从现存佚文来看,其在蔡邕所撰《东观汉记·礼乐志》... 东汉四品乐,是东汉初期礼乐重建的重要成果,也是西汉宫廷音乐历经王莽乱政和多年战乱之后的宝贵遗存。关于东汉四品乐的情况,在袁宏《后汉纪》和《后汉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从现存佚文来看,其在蔡邕所撰《东观汉记·礼乐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遗憾的是该书唐以后亡佚,存世佚文对四品乐的具体名目说法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吹乐 考辨 文献 《后汉书》 《后汉纪》 宫廷音
原文传递
新疆伊犁维吾尔族鼓吹乐考略 被引量:5
19
作者 韩育民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8-11,共4页
纳格拉鼓的祖源羯鼓自南北朝经西域传入内地,盛行于唐朝。纳格拉的制作材料经历了从古代的木制鼓梆到铁制共鸣体的过程,演奏方式从“两面相击”演变到“一面相击”。苏尔奈是鼓吹乐中的吹奏乐器,最早源自阿拉伯,后又传入西域。西迁伊犁... 纳格拉鼓的祖源羯鼓自南北朝经西域传入内地,盛行于唐朝。纳格拉的制作材料经历了从古代的木制鼓梆到铁制共鸣体的过程,演奏方式从“两面相击”演变到“一面相击”。苏尔奈是鼓吹乐中的吹奏乐器,最早源自阿拉伯,后又传入西域。西迁伊犁的维吾尔族在继承了原有的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历经600多年,兼容并蓄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完整的十二套鼓吹乐,并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本文主要阐释流行在伊犁地区维吾尔族十二套鼓吹乐的历史以及纳格拉和苏尔奈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维吾尔族 鼓吹乐 考略 纳格拉 苏尔奈 演变过程 民族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非遗项目鲁西南鼓吹乐的文化特点——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伊双来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江静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60-261,共2页
鲁西南鼓吹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文章通过对其代表性传承人伊双来的采访,探究鲁西南鼓吹乐生存的现状流派,记录鲁西南地区的完整的丧葬仪式,研究传承艺人的传承方式,对伊双来的艺术成就进行总结。针对鲁西南鼓吹乐... 鲁西南鼓吹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文章通过对其代表性传承人伊双来的采访,探究鲁西南鼓吹乐生存的现状流派,记录鲁西南地区的完整的丧葬仪式,研究传承艺人的传承方式,对伊双来的艺术成就进行总结。针对鲁西南鼓吹乐传承不容乐观的现状,对如何抢救保护鲁西南鼓吹乐、改善传承艺人的生存现状等提出具体措施,让鲁西南鼓吹乐这个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永远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西南鼓吹乐 伊双来 唢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