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6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使用降噪耳机隔离术中噪声对食管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宋芬 刘晓杰 刘玥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4-710,共7页
目的探讨降噪耳机隔离术中噪声对食管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平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择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食管或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年龄≥18岁... 目的探讨降噪耳机隔离术中噪声对食管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平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择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食管或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年龄≥18岁,性别不限,ASAⅠ-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全身麻醉下手术中使用降噪耳机来降低噪声强度,对照组不进行噪声隔离,记录术中平均噪声强度和噪声强度≥70 dB的术中时间比例。观察并比较的主要结局指标是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测量的术后24 h恢复质量,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48 h的QoR-15评分;术后拔管即刻、离开复苏室时、术后24 h、48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VAS)测量的静息和运动诱发疼痛评分,术中与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消耗量;术后48 h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评估的睡眠质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4 h的QoR-15评分显著升高[(123.43±5.92)vs.(119.75±6.62),t=3.211,P=0.002]。观察组术后拔管即刻静息VAS评分[1(0,3)vs.2(2,3),Z=-3.755,P<0.001]与运动VAS评分[2(1,3)vs.3(2,3),Z=-2.959,P=0.00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离开复苏室时、术后24 h、48 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芬太尼用量显著降低[(0.23±0.05)vs.(0.27±0.06),t=3.515,P=0.01],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48 h内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PSQ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40±2.57)vs.(6.63±3.23),t=2.313,P=0.022]。结论在全身麻醉食管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降噪耳机进行术中噪声隔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提高术后恢复质量、缓解术后疼痛和降低镇痛药物总消耗量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全身麻醉 术后恢复质量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复合外泌体构建组织工程尿道
2
作者 王丹 朱小军 +1 位作者 李志成 李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4907-4914,共8页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已被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可用于尿道的修复重建,但其单独应用时存在宿主细胞生长缓慢、支架血管化不足而成活困难、重建尿道狭窄梗阻等问题,仅适用于较短的尿道狭窄。目的:探讨应用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复...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已被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可用于尿道的修复重建,但其单独应用时存在宿主细胞生长缓慢、支架血管化不足而成活困难、重建尿道狭窄梗阻等问题,仅适用于较短的尿道狭窄。目的:探讨应用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复合外泌体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可行性。方法:从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分离提取外泌体;制备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将外泌体负载于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上。将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外泌体(PKH26染料标记)复合物与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12 h,观察细胞摄取外泌体情况。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分3组培养:空白组常规培养,对照组加入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实验组加入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外泌体复合物,通过划痕实验、成管实验、血管生成因子分泌检测评估血管生成情况。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长段(3 cm)尿道缺损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干预(n=10):单独材料组植入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对照组植入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实验组植入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外泌体复合物,植入后12周进行尿道造影、尿动力学检查及重建尿道切片病理观察。结果与结论:(1)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中的外泌体可被脐静脉内皮细胞摄取。(2)与空白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材料可促进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迁移、成血管能力以及成血管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的分泌(P <0.05)。(3)尿道造影结果显示,单独材料组10只兔均出现尿道狭窄,对照组10只兔中2只出现尿道狭窄,实验组10只兔均未出现尿道狭窄。尿动力检查结果显示,单独材料组兔材料植入后12周的最大尿道压高于术前(P <0.05),对照组、实验组兔植入后12周的最大尿道压均低于空白组(P <0.05)。苏木精-伊红、Masson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单独材料组可见明显的再生上皮层、少量的皮下平滑肌与血管,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伴有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可见较完整的再生上皮与少量胶原,可见大量的皮下血管与平滑肌,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实验组可见完整的再生上皮层与大量的皮下血管、平滑肌,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实验组AE1/AE3、ɑ-平滑肌肌动蛋白、CD31阳性表达均高于单独材料组、对照组(P <0.05)。(4)结果表明,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外泌体组织工程尿道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来修复尿道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损伤 尿道狭窄 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 细胞外基质 外泌体 组织工程尿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按压在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
3
作者 卢磊 毕小刚 +1 位作者 张艳 田丰 《四川医学》 2025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研究腹部按压在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84例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2)与试验组(n=42),对照组行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试验组行腹部... 目的研究腹部按压在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84例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2)与试验组(n=42),对照组行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试验组行腹部按压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50.34±8.71)min较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65.77±11.08)min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平均病灶切除时间(31.30±5.70)min较对照组平均病灶切除时间(48.64±8.08)min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1.9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6.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灶完整切除率均为100%,两组间病灶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按压可明显缩短胃角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手术时间和病灶切除时间,不增加手术并发症,且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腹部按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使用自控式水囊体验的质性研究
4
作者 包莲 秦小欢 +4 位作者 杨玲玲 王怡君 高欣 张诞萍 倪燕丽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1期558-564,共7页
目的:描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使用自控式水囊的体验,旨在为该人群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田野式访谈,按照目的抽样法,于2024.01~2024.06选取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内镜中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复诊治疗50例患者进行访谈,并以内容分... 目的:描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使用自控式水囊的体验,旨在为该人群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田野式访谈,按照目的抽样法,于2024.01~2024.06选取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内镜中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复诊治疗50例患者进行访谈,并以内容分析法归纳和提炼主题。结果:提炼出5个主题及11个亚主题;生理不适感(身体层面不适感、迫切渴望拔除气囊)、心理不适感(病耻感、焦虑)、生活质量下降(生活习惯改变、睡眠质量降低)、期待社会支持(期待理解和尊重、依赖家庭支持、渴望社会支持)、疾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预后的认知较差、水囊使用依从性)。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使用自控式水囊的患者除了对疾病焦虑外,对于水囊的使用、使用注意事项以及过程中的各种支持仍有较高的需求。未来应制定多方位干预措施,促进其更好地疾病康复、尽快恢复正常生活。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experience of using a self controlled water balloon af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nursing care for this population. Method: Fiel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using purposive sampling. From January 2024 to June 2024, 5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follow-up treatment af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at the Endoscopy Center of Dongfang Hospital in Shanghai were selected for interviews. Cont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summarize and extract themes. As a result, 5 themes and 11 sub-themes were extracted: Physiological discomfort (physical discomfort, an urgent desire to remove the balloon), psychological discomfort (sense of shame, anxiety), decreased quality of life (changes in daily habits, reduced sleep quality), expectation of social support (desire for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reliance on family support, longing for societal support), and inadequate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oor prognosis awareness, compliance with balloon usage). Conclusion: Patients who use self controlled water balloon af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still have a high demand for the use of water sacs, precautions, and various supports during the process, in addition to disease anxiety. In the future, multi-facet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developed to promote better disease recovery and prompt resumption of normal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自控式水囊 质性研究 田野式访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消化道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人社交回避与苦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黄小莉 钟倩 +1 位作者 黄蓉蓉 胡瀚方 《循证护理》 2025年第4期734-738,共5页
目的:对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上消化道早癌(EUGC)病人的社交回避和苦恼现状进行调查,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行ESD的上消化道早癌病人285例为调查对象,采用临床资料调查问卷、社交回避... 目的:对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上消化道早癌(EUGC)病人的社交回避和苦恼现状进行调查,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行ESD的上消化道早癌病人285例为调查对象,采用临床资料调查问卷、社交回避和苦恼量表(SA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病耻感体验问卷(CESQ)、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85例上消化道早癌ESD术后病人的SADS得分为(15.97±4.18)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耻感与SADS得分呈正相关(r=0.522,P<0.05),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SADS得分呈负相关(r值为-0.431,-0.38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术后化疗和(或)放疗、术后并发症、病耻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是上消化道早癌ESD术后病人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上消化道早癌ESD术后病人社交回避和苦恼处于中等水平,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术后化疗和(或)放疗、术后并发症、病耻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是其社交回避和苦恼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早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社交回避 影响因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前列腺段尿道黏膜下绿激光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
6
作者 王继业 陈世康 +2 位作者 孙康龙 张建华 汪威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5年第3期215-218,F0003,共5页
目的 探讨经前列腺段尿道黏膜下绿激光汽化术(TUSVT-GLD)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取经超声及临床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21例,均采用TUSVT-GLD手术方案治疗,评估术式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 目的 探讨经前列腺段尿道黏膜下绿激光汽化术(TUSVT-GLD)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取经超声及临床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21例,均采用TUSVT-GLD手术方案治疗,评估术式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生活质量评分(QoL)及前列腺体积等指标。结果 21例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管1~5 d,平均留置时间(2.95±0.74)d,其中术后3 d内拔除导尿管后自行通畅排尿19例(90.14%),所有患者未发生再次尿潴留,无明显血尿。术后3个月随访,均无尿失禁和排尿困难,只有1例(4.76%)发生逆行射精;TUSVT-GLD术后患者的IPSS评分和QoL评分低于术前,Qmax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56、14.95、-8.15,P均<0.05);术后患者的前列腺体积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P>0.05)。结论 TUSVT-GLD术后排尿功能改善明显,且能有效降低术后尿失禁、膀胱颈口挛缩、逆行射精的发生,在术后安全性上展现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前列腺段尿道黏膜下绿激光汽化术 前列腺增生 绿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对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朱吉玥 张波 +1 位作者 李亚茹 黄留业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6-723,共8页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时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时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收住院且行ESD治疗的235例早期CRC患者的相关资料,绘制ROC曲线分析SIRI等炎性指标对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所得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入组患者中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率为26.38%(62/235),炎性指标SIR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早期CRC患者RSD术后的非治愈性切除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SIRI(AUC=0.704)的预测价值更高,年龄、家族史、癌胚抗原(CEA)、SIRI、SII是影响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选取年龄、家族史、CEA、SIRI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741(0.675~0.806),应用Bootstrap法检验预测模型,决策曲线提示模型的预测价值良好。结论SIRI相对于SII在预测早期CRC患者ESD术后的非治愈性切除中具有更高的价值,年龄、家族史、CEA、SIRI、SII是影响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中年龄、家族史、CEA、SIRI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 早期结直肠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非治愈性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早期癌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陈俊旭 张小梦 +4 位作者 张宗霞 陈恋 柳亚茹 任宏飞 张铭光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0-53,57,共5页
目的分析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术后疼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精准的疼痛干预方法、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满意度、促进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 目的分析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术后疼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精准的疼痛干预方法、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满意度、促进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消化道早期癌患者31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以及疼痛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探讨消化道早期癌ESD术后疼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消化道早期癌ESD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为33.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术后有无胃管、手术范围、手术时长、麻醉时长、术前有疼痛病史、术后有发热、术后有出血对ESD术后患者发生疼痛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部位和华西心情指数(HEI)是ESD术后发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不同手术部位疼痛分布不同,食管ESD术后疼痛好发于胸部,胃ESD术后疼痛好发于上腹部,肠ESD术后疼痛好发于下腹部。结论诊断为食管恶性肿瘤、HEI评分越高、手术部位位于食管、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越长、术后有胃管、术前有疼痛病史、术后有发热及出血的消化道早期癌患者ESD术后更易发生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早期癌 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 疼痛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胃黏膜组织黏膜下注射取材方法的建立
9
作者 黄瑾 张德兴 +3 位作者 赵晓波 张瑾 杨建武 孙培鸣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5年第1期32-34,F0002,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胃黏膜组织黏膜下注射取材方法,并与传统方法比较。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传统方法取材组和黏膜下注射取材组,记录并比较2组胃黏膜大体形态、取材时间及取材胃黏膜重量,HE染色观察胃黏膜取材效果。结果:黏膜下注射取... 目的:建立大鼠胃黏膜组织黏膜下注射取材方法,并与传统方法比较。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传统方法取材组和黏膜下注射取材组,记录并比较2组胃黏膜大体形态、取材时间及取材胃黏膜重量,HE染色观察胃黏膜取材效果。结果:黏膜下注射取材组胃黏膜组织的完整性好于传统方法取材组。黏膜下注射取材组胃黏膜重量高于传统方法取材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8.4±71.88mg vs 636.2±76.44mg,P=0.016)。黏膜下注射取材组取材时间短于传统方法取材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4±0.68min vs 6.56±0.83min,P=0.008)。组织学观察黏膜下注射取材组胃黏膜的完整性和精确性好于传统方法取材组。结论:黏膜下注射取材法是可行性较好的大鼠胃黏膜取材方法,可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注射 黏膜 取材方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检查术与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增强超声内镜检查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
10
作者 覃家凭 姚朝光 +2 位作者 陈丽芬 黄理 程读创 《中国内镜杂志》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US)与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增强超声内镜检查术(CE-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上消化道SMT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EUS和以六氟化硫微泡为造影剂的CE-...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US)与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增强超声内镜检查术(CE-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上消化道SMT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EUS和以六氟化硫微泡为造影剂的CE-EUS,分析EUS和以六氟化硫微泡为造影剂的CE-EUS下的上消化道良性SMT和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图像特征。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EUS、以六氟化硫微泡为造影剂的CE-EUS单独检查,以及两者联合检查,在上消化道良性SMT和GIST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82例上消化道SMT经影像学检查和手术结果证实,肿瘤位于食管上段、食管中段、食管下段、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的占比分别为7.32%、10.98%、10.98%、4.88%、29.27%、26.83%、6.10%和3.66%。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良性SMT 51例,占比62.20%;GIST 31例,占比37.80%。其中,良性SMT主要位于食管和胃部,并以平滑肌瘤最为多见;GIST主要位于胃部,并以胃底和胃体多见。良性SMT组回声均匀、表面黏膜光滑和边缘规则占比明显高于GIS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T组多普勒丰富血流信号和起源于固有肌层占比明显高于良性S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回声性质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SMT组同质性强化占比明显高于GI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T组动脉期高增强、静脉期弥漫性增强和不规则血管占比明显高于良性S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US鉴别诊断GIST和良性SMT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64.52%、74.51%和70.73%,以六氟化硫微泡为造影剂的CE-EUS分别为90.32%、88.24%和89.02%,两者联合检查分别为100.00%、90.20%和93.90%。结论EUS与以六氟化硫微泡为造影剂的CE-EUS,对上消化道良性SMT和GIST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检查术(EUS) 造影增强超声内镜检查术(CE-EUS)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 六氟化硫微泡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对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
11
作者 尹志静 于海林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5期51-53,共3页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句容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9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切除组[48例...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句容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9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切除组[48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和剥离组(48例,采用ESD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病灶切除情况,术前和术后7 d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切除组比,剥离组患者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手术时间更长,术后出血量更少,垂直切缘阴性率、侧切缘阴性率、整块切除率、治愈切除率均更高;与术前比,术后7d两组患者血清CA125水平、NLR均降低,剥离组均较切除组更低(均P<0.05);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采用EMR治疗比,采用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疗效更佳,能显著缩短禁食和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出血,提高切除率,有更好的肿瘤控制和降低机体炎症程度的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糖类抗原125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腹腔镜根治术用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12
作者 郑舒丹 杨柳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腹腔镜根治术用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选取苏州市立医院在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15例。根据手术方法ESD手术和腹腔镜根治术分为ESD组(57例)和对...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腹腔镜根治术用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选取苏州市立医院在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15例。根据手术方法ESD手术和腹腔镜根治术分为ESD组(57例)和对照组(58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肿瘤标志物、应激水平、疼痛程度、并发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失血量、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72-4(CA72-4)、癌胚抗原(CEA)水平均较术前下降(P<0.05),但两组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肽Y、皮质醇水平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术后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48 h,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术前逐渐升高,但观察组术后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SD和腹腔镜根治术用于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均有较好疗效,可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预后较好,但ESD较腹腔镜根治术所用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临床手术创伤较小,可促进术后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根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结直肠癌 肿瘤标志物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大内镜引导下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症及癌前病变的效果
13
作者 凌佛鑫 付彦平 刘美红 《中外医药研究》 2025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评估放大内镜引导下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症及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东莞东华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60例消化道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接受... 目的:评估放大内镜引导下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症及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东莞东华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60例消化道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接受放大内镜引导下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切除效果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结果:试验组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完整性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放大内镜引导下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症及癌前病变的效果显著,可提高切除效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早期癌症 消化道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放大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的标准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
14
作者 李坚 王丽芬 楼海斌 《中国现代医生》 2025年第2期69-71,87,共4页
目的总结标准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1日至2023年6月1日于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ESD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 目的总结标准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1日至2023年6月1日于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ESD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6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接受ESD治疗的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12月1日至2023年6月1日接受ESD治疗的3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标准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插管方式、手术时间、术区暴露满意度、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实施标准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效果良好,可增加术区暴露满意度、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不适,有助于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下咽癌 围手术期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临床效果
15
作者 刘彦攀 蒋健 戈弋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 观察丹参酮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7月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与曲安奈德组,各40例。曲安奈德组予以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 目的 观察丹参酮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7月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与曲安奈德组,各40例。曲安奈德组予以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联合治疗组在曲安奈德组基础上予以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口腔黏膜灼痛、张口受限、纤维条索)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黏膜病损面积、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曲安奈德组(97.50%vs. 80.00%,χ^(2)=4.507,P=0.034)。治疗12周后,2组症状评分、VAS评分低于治疗前,黏膜病损面积小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降低/缩小幅度大于曲安奈德组(P<0.01);2组血浆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低于曲安奈德组(P<0.01)。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曲安奈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0%vs. 10.00%,χ^(2)=0.457,P=0.499)。结论 丹参酮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可提高临床效果,减轻疼痛,缩小黏膜病损面积,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患者病情恢复,且用药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丹参酮 曲安奈德 症状评分 血液流变学 疼痛程度 黏膜病损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系统癌前病变及癌症早期的临床效果
16
作者 李义安 张伟 《中国医学创新》 2025年第4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系统癌前病变及癌症早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82例消化系统癌前病变及癌症早期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系统癌前病变及癌症早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82例消化系统癌前病变及癌症早期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观察组行ES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病灶切除情况、应激水平、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灶完整切除率、侧切缘阴性率、垂直切缘阴性率均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穿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消化系统癌前病变及癌症早期效果更佳,可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更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其操作难度大,术后穿孔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 癌前病变 癌症早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贾儒渊 樊志惠 +4 位作者 王朝凤 赵立俊 曹文娟 佟建丽 徐丹丹 《中国医药》 2025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分析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于抗栓治疗背景下接受ESD治疗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SD后是否发生出血分为术后未... 目的分析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于抗栓治疗背景下接受ESD治疗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SD后是否发生出血分为术后未出血组(34例)和术后并发出血组(6例)。统计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40例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发生率为15.0%(6/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病变深度、术中出血量与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有关(均P<0.05);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病理类型与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无关(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病变深度、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3 cm、黏膜下层病变、术中出血量≥800 ml是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比值比=7.001、6.802、11.101,95%置信区间:1.502~32.592、1.464~31.615、1.931~63.852,均P<0.05)。结论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受肿瘤大小、病变深度、术中出血量影响,临床须加以重视。为降低出血风险,需在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中慎重考虑抗栓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抗栓治疗 出血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应用艾司奥美拉唑对胃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关出血的影响分析
18
作者 游海翔 刘伙莲 游小妹 《北方药学》 2025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探究艾司奥美拉唑(Esomeprazole Sodium,ES)术前应用对胃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相关出血的影响。方法:应用抽签法将148例研究对象(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在连江县医院行ESD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 目的:探究艾司奥美拉唑(Esomeprazole Sodium,ES)术前应用对胃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相关出血的影响。方法:应用抽签法将148例研究对象(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在连江县医院行ESD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74例,术后ES 80mg静注,8mg/h维持72h)与探究组(74例,常规组基础上术前24h静推ES,40mg/次,2次/d)。结果:探究组总有效率(97.30%)高于常规组(86.49%)(P<0.05);探究组术中胃液pH值、术后3d胃液pH值均高于常规组;探究组术后3d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红蛋白降低值、总出血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探究组Forrest分级优于常规组(P<0.05);探究组术后3周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术前应用ES对ESD急性出血预防具有积极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促进胃肠道症状消除,手术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奥美拉唑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出血 消化道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点式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消化内镜中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中的应用
19
作者 武桃梨 关记飞 《海南医学》 2025年第6期889-893,共5页
目的探讨焦点式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消化内镜中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于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 目的探讨焦点式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消化内镜中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于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焦点式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均护理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出院前)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得分、心理应激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得分]和生理应激指标[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β-内啡肽(β-EP)]水平;出院前,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指标;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HPLP-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HPLP-Ⅱ评分中的营养、压力管理、健康责任、体育运动、人际关系、精神成长及总分分别为(21.44±2.67)分、(18.52±3.21)分、(36.14±3.54)分、(28.45±3.25)分、(18.66±3.58)分、(18.57±2.66)分、(141.55±8.9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65±2.68)分、(14.27±3.35)分、(30.22±2.91)分、(21.26±3.12)分、(14.14±2.95)分、(14.35±2.48)分、(116.47±6.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HADS评分、Cor、NE、β-E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HADS评分为(12.88±1.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52±1.68)分,Cor、NE、β-EP水平分别为(207.58±11.13)nmol/L、(75.21±7.18)pg/mL、(25.46±2.58)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5.47±11.43)nmol/L、(85.45±7.24)pg/mL、(31.77±2.9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36±0.15)d、(0.97±0.12)d、(1.65±0.45)d、(6.23±1.5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04±0.17)d、(1.65±0.21)d、(1.98±0.39)d、(10.78±2.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点式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消化内镜中心ESD患者中的应用,可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减轻心理及生理应激反应,促进术后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消化内镜 焦点式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切缘阳性预测模型构建
20
作者 曹娟 陈瑶莉 +1 位作者 刘朝辉 吴海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5年第2期197-200,共4页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早期预测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实施ESD治疗的结直肠癌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早期预测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实施ESD治疗的结直肠癌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切缘阳性数据,将水平切缘与垂直切缘均阴性者纳入切缘阴性组(123例);水平切缘阳性、垂直切缘任一阳性及无法判断者均纳入切缘阳性组(62例)。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切缘阳性的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校正曲线、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决策曲线(DCA)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185例标本中共有62例切缘阳性,其中垂直切缘阳性和水平切缘阳性分别为10例和52例,切缘阳性率为33.51%。切缘阳性组肿瘤形态(腔内突出)、组织长径≥2 cm、纤维化分型F2型、碘染不染区多发、术中标记前碘染占比高于切缘阴性组(P<0.05);切缘阳性组的抬举征低于切缘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形态(腔内突出)、纤维化分型F2型、术中标记前碘染是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组织长径、抬举征、碘染不染区与切缘状态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影响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切缘阳性列线图模型,绘制DCA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的临床适应性较高。采用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区分度,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60(0.802~0.907),敏感度98.39%,特异度57.72%;H-L偏差性检验(χ^(2)=9.521,P=0.132),显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经Bootstrap自主抽样法(B=1000)进行内部验证,验证后的列线图模型C-index值为0.841(95%CI 0.785~0.902),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结论 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切缘阳性率较高,其中肿瘤形态(腔内突出)、纤维化分型F2型、术中标记前碘染是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临床适应性、应用效能较好,但误诊率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 癌前病变 切缘阳性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