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黏性碎屑流坡面运动过程数值模拟与检验 被引量:3
1
作者 季宪军 梁瑛 +3 位作者 欧国强 杨顺 王钧 陆桂红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02-2408,共7页
由无黏粗颗粒与黏性泥浆组成的黏性碎屑流,其运动过程会产生不连续变形,基于连续介质假定的流体理论无法描述。根据散体材料理论,在考虑黏性泥浆影响情况下,以PFC3D为平台,编写黏性碎屑坡面运动数值模型试验程序,根据泥浆(成都黏土,密度... 由无黏粗颗粒与黏性泥浆组成的黏性碎屑流,其运动过程会产生不连续变形,基于连续介质假定的流体理论无法描述。根据散体材料理论,在考虑黏性泥浆影响情况下,以PFC3D为平台,编写黏性碎屑坡面运动数值模型试验程序,根据泥浆(成都黏土,密度1.413 g/cm3)室内拉伸试验和旋转剪切试验结果,设置数值模型参数,开展黏性碎屑流坡面运动数值模型试验,再现黏性碎屑坡面运动过程及运动过程中不连续变形现象,并通过同尺寸黏性碎屑坡面运动物理模型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散体材料理论的PFC3D离散单元法能很好地再现黏性碎屑坡面运动过程及运动过程中不连续变形现象,为深入分析黏性泥浆介质影响下黏性碎屑坡面运动过程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碎屑流 数值模型试验 物理模型试验 PFC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浆对黏性碎屑流坡面运移过程的影响
2
作者 季宪军 梁瑛 +1 位作者 潘华利 欧国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1期88-92,共5页
[目的]分析泥浆对黏性碎屑流坡面运动形态、横向宽度、纵向运动距离及运动速度影响,为此类灾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制作黏性碎屑流实验模型,将不同含水率成都黏土泥浆与粗颗粒混合,制备黏性碎屑流试样,开展系列黏性碎屑流物理模型试验... [目的]分析泥浆对黏性碎屑流坡面运动形态、横向宽度、纵向运动距离及运动速度影响,为此类灾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制作黏性碎屑流实验模型,将不同含水率成都黏土泥浆与粗颗粒混合,制备黏性碎屑流试样,开展系列黏性碎屑流物理模型试验。[结果]随泥浆密度增大,粗颗粒间粘连作用增强,其运动形态由无黏碎屑流向黏性碎屑流再到整体块状运动形态转变;坡面横向宽度、纵向运移距离和速度随泥浆密度增加而减小;不同密度泥浆组成黏性碎屑流运动过程具有分类现象:密度低于1.413g/cm3时,速度随时间增长快,变化梯度较稳定;密度大于1.413g/cm3时,运动速度变化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前期速度随时间增长慢,变化梯度较小;后期速度随时间增长快,且较前阶段变化梯度有所增大,各高密度泥浆情况趋于一致。[结论]泥浆影响黏性碎屑流运移形态和运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碎屑流 运动形态 模型试验 泥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FC^(3D)黏性碎屑坡面运移动力过程阶段划分与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季宪军 梁瑛 +1 位作者 潘华利 欧国强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5-173,共9页
黏性碎屑流是常见崩滑灾害运移形式,其动力特性是此类灾害致灾过程中研究的关键环节。为探讨黏性碎屑流坡面运移全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在实验测定泥浆力学参数基础上,利用PFC3D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模拟黏性碎屑流坡... 黏性碎屑流是常见崩滑灾害运移形式,其动力特性是此类灾害致灾过程中研究的关键环节。为探讨黏性碎屑流坡面运移全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在实验测定泥浆力学参数基础上,利用PFC3D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模拟黏性碎屑流坡面运动全过程。通过监测颗粒间平均接触力、平均不平衡力及特定颗粒坡面运动过程空间位置、平动速率、转动速率等运动力学参数变化过程,将运移过程划分为启动、运移和堆积三阶段,结合颗粒间平均接触力及不平衡力变化过程,对各阶段动力学特性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各阶段内部平均接触力变化表现为,减小—增加—稳定;运动速率变化表现为,高频小幅波动及缓增速—低频大幅波动及快增速—高频小幅波动及减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碎屑流 运动过程 数值模拟 离散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