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6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醉恢复室预约系统应用于术后患者管理的效果评价
1
作者 张晨 何苗 +1 位作者 果旭 康百慧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84,共5页
目的 :分析麻醉恢复室预约系统应用于术后患者管理的效果,以加快患者周转,并保障患者安全。方法 :以医院麻醉排班系统为支撑,构建麻醉恢复室预约系统,2023年6月将该系统应用于麻醉恢复室,比较系统应用前(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及应用后(... 目的 :分析麻醉恢复室预约系统应用于术后患者管理的效果,以加快患者周转,并保障患者安全。方法 :以医院麻醉排班系统为支撑,构建麻醉恢复室预约系统,2023年6月将该系统应用于麻醉恢复室,比较系统应用前(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及应用后(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患者平均等候时长、预约内容错误率、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 :应用麻醉恢复室预约系统后,患者平均等候时长由(13.26±3.44)min缩短至(8.89±2.83)min(P<0.05),预约错误率由0.84%降至0.37%(P<0.05),医护人员满意度由(2.70±0.81)分上升至(4.68±0.62)分(P<0.05)。结论 :麻醉恢复室预约系统优化了麻醉恢复室预约方式,有助于保障患者安全,加速患者周转,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预约系统 信息化 闭环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麻醉恢复室滞留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欧怡 韩佳 谢斌 《医学新知》 2025年第3期271-280,共10页
目的构建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患者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滞留预测模型,为PACU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1月在绵竹市人民医院行全麻L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 目的构建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患者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滞留预测模型,为PACU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1月在绵竹市人民医院行全麻L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和PACU期间临床资料,根据PACU停留时间是否超过1 h分为PACU滞留组和非滞留组。通过Lasso回归筛选变量后使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重抽样1000次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临床影响曲线分别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临床适用性和有效性。结果共纳入600例LC患者,104例发生PACU滞留。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钾离子(K+)浓度、气管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PACU期间恶心呕吐是PACU发生滞留的影响因素。预测模型的AUC为0.803[95%CI(0.755,0.85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与理想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0,P=0.572),基于Bootstrap重抽样1000次的结果显示,AUC为0.803[95%CI(0.756,0.853)];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基本拟合;临床决策曲线显示,预测概率的阈值在0.00~0.68范围时,根据模型的预测概率进行干预的临床净收益高于对所有人不进行干预和对所有人进行干预;临床影响曲线显示,当预测概率的阈值大于0.30后,每1000人中模型预测的PACU滞留人数和实际发生的PACU滞留人数出现重叠匹配。结论K+浓度、气管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PACU期间恶心呕吐是LC患者PACU发生滞留的影响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区分度、校准度、临床适用性和有效性较好,可为LC术后PACU滞留高风险患者的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麻醉恢复室 滞留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患者转出延迟的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胡敏 张婷婷 +1 位作者 王建武 张昱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50-55,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麻醉恢复室(PACU)全身麻醉患者转出延迟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PACU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转出延迟患者105例,采用1∶2匹配设计,选出符合条件的对照组210例,利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及麻醉临床信息系统收集... 目的探讨影响麻醉恢复室(PACU)全身麻醉患者转出延迟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PACU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转出延迟患者105例,采用1∶2匹配设计,选出符合条件的对照组210例,利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及麻醉临床信息系统收集患者各类临床手术相关数据。结果单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l^(-)、平均动脉压(MAP)、MAP>130 mmHg时间、全手术期平均心率、最高心率、全手术期总入量、全手术期总出量、输血量、PACU再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总去甲肾上腺素剂量、是否使用升压药物、术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术中动脉血氧分压、术中Na^(+)、术后Glu均是PACU全麻患者转出延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Na^(+)[OR=1.137(95%CI:1.056,1.223)]、术后PaCO_(2)[OR=3.602(95%CI:1.693,7.681)]、PACU再使用阿片类药物[OR=2.950(95%CI:1.460,5.959)]均是PACU全麻患者转出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及时监测术中Na^(+)、术后PaCO_(2)、PACU再使用阿片类药物及早期干预可降低PACU转出延迟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转出延迟 全身麻醉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手术患者全麻后麻醉恢复室低氧血症发生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黄伟 蔡鲤香 陈燕锋 《浙江创伤外科》 2025年第1期171-173,共3页
目的 探讨高龄手术患者全麻后麻醉恢复室低氧血症发生风险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行全麻手术老龄患者共135例,根据是否在麻醉恢复室发生低氧血症分组;比较发生组和未发生组临床特征资料,并采用Logistics... 目的 探讨高龄手术患者全麻后麻醉恢复室低氧血症发生风险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行全麻手术老龄患者共135例,根据是否在麻醉恢复室发生低氧血症分组;比较发生组和未发生组临床特征资料,并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多因素法评估全麻后麻醉恢复室低氧血症发生风险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135例患者全麻后在麻醉恢复室发生低氧血症54例,发生率为40.00%。发生组年龄、ASA分级Ⅲ级比例、合并高血压比例、术前血氧饱和度<95%比例、手术俯卧位比例、术中输血比例及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体温<36℃比例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组术中输液量和出血量均显著多于未发生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合并高血压、术前血氧饱和度及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体温均是高龄手术患者全麻后麻醉恢复室低氧血症发生风险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龄手术患者如合并高血压、术前血氧饱和度<95%或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体温<36℃则在全麻后更易在麻醉恢复室出现低氧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手术 全麻 麻醉恢复室 低氧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节护理在麻醉恢复室中的干预价值研究
5
作者 蓝小芳 覃健玲 杨洁雄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148-151,共4页
分析对麻醉恢复室接收的患者开展细节护理的实际价值。方法 从本院麻醉恢复室接诊的患者中挑选100例进行研究,均为全麻手术患者,来自2021年4月~2023年4月。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5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接受不同的护理服务,分... 分析对麻醉恢复室接收的患者开展细节护理的实际价值。方法 从本院麻醉恢复室接诊的患者中挑选100例进行研究,均为全麻手术患者,来自2021年4月~2023年4月。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5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接受不同的护理服务,分别是常规护理、细节护理,对比麻醉恢复期的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患者苏醒时间、苏醒后离开恢复室时间,观察组均比对照组用时更短,P<0.0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比焦虑、抑郁评分,护理干预前由于P>0.05,提示组间在这两个指标上差异没有统计性意义;经过干预后,两组的两项分值均比之前更小,观察组比对照组分值更低,由于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比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是4.0%,对照组是12.0%,P<0.05,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细节护理引入麻醉恢复室的护理管理中有助于减轻其负面心理,让患者更快苏醒,并能减少并发症风险,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患者 麻醉恢复室 细节护理 护理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范围综述
6
作者 顾金甜 张偌翠 《全科护理》 2025年第6期1018-1021,共4页
目的:探讨我国麻醉恢复室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模型。方法:聚焦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2024年3月1日,提取相关... 目的:探讨我国麻醉恢复室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模型。方法:聚焦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2024年3月1日,提取相关信息。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以三维质量理论为依据,将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分为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3大类;提取内容包括作者(文献发表时间)、地区、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指标内容。结论:我国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应注意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积极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护理质量 评价指标 范围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在麻醉恢复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7
作者 朱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153-156,共4页
观察麻醉恢复室患者应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起到的作用。方法 本文对麻醉恢复室患者加以研究,共计选取70例麻醉恢复室患者(2022年1月到2024年1月),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应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35例)联合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对两组分... 观察麻醉恢复室患者应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起到的作用。方法 本文对麻醉恢复室患者加以研究,共计选取70例麻醉恢复室患者(2022年1月到2024年1月),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应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35例)联合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对两组分别实施护理干预工作后,对患者护理结果加以观察。结果 观察组拔管(11.02±1.96)min,(6.30±1.02)min,(8.15±2.30)min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各项指标(72.65±1.18)mmHg,(112.30±2.38)mmHg,(70.15±2.30)次·min-1更低(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舒适度(16.84±0.32)分,(19.87±1.24)分,(98.74±6.85)分以及护理满意度更优(P<0.05)。结论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能够对麻醉患者起到更加理想的作用,可缩短患者苏醒回见,减少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时间,有利于降低应激反应,改善患者身心状态,提高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 麻醉恢复室 临床指标 应激反应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恢复室护士危机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8
作者 吴超瑜 刘尚昆 《护理学报》 2025年第3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护士危机管理能力构成要素,为构建全面系统的麻醉恢复室护士危机管理能力体系提供基础。方法基于4R危机管理模型,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对湖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5名麻醉恢复室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定向内...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护士危机管理能力构成要素,为构建全面系统的麻醉恢复室护士危机管理能力体系提供基础。方法基于4R危机管理模型,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对湖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5名麻醉恢复室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定向内容分析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归纳出规避防范能力(危机意识、慎独精神与伦理法规敏感性);识别干预能力(评估预警、知识储备与更新);响应救护能力(评判性思维、急救技能与配合、情绪控制与组织协调);调整优化能力(心理调适、事后关注与支持、反思总结)4个主题和10个亚主题。结论麻醉恢复室护士危机管理能力体系应以规避防范能力、识别干预能力、响应救护能力和调整优化能力为基础框架,其中规避防范能力和调整优化能力的内容及内涵应更为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护士 危机管理能力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适护理在骨科全麻手术患者术后麻醉恢复室复苏期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葛蓓 叶金灵 胡敏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2期235-236,共2页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骨科全麻患者术后麻醉恢复室复苏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126例骨科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舒适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舒适护理,比较两组的舒适度、不良护理事件。结果 舒适护理组的生理、环境...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骨科全麻患者术后麻醉恢复室复苏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126例骨科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舒适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舒适护理,比较两组的舒适度、不良护理事件。结果 舒适护理组的生理、环境、心理精神、社会文化舒适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舒适护理组的不良护理事件总发生率为4.7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6%(P <0.05)。结论 舒适护理可提高骨科全麻手术患者麻醉恢复室复苏期舒适度,减少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全麻手术 麻醉恢复室 舒适护理 不良护理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护理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麻醉恢复室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葛蓓 叶金灵 胡敏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3期365-366,共2页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麻醉恢复室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术患者86例,术后均进入麻醉恢复室,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常规护理+循证护理)和对照组(43例,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生理...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麻醉恢复室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术患者86例,术后均进入麻醉恢复室,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常规护理+循证护理)和对照组(43例,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生理功能、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出室时,观察组血压、呼吸、活动力、意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低于对照组的23.26%(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79.07%(P <0.05)。结论 循证护理可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麻醉恢复室患者的生理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全髋关节置换术 麻醉恢复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对麻醉恢复室全麻低体温患者复温效果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万代红 陈琳 汪晓玲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24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麻醉恢复室(PACU)全麻低体温患者复温效果的影响观察。方法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对低体温发生率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相关护理常规流程,全程监督反馈,进行质量改进。结果PACU全麻低体温发生率由49.83%降到了6.67%。结...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麻醉恢复室(PACU)全麻低体温患者复温效果的影响观察。方法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对低体温发生率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相关护理常规流程,全程监督反馈,进行质量改进。结果PACU全麻低体温发生率由49.83%降到了6.67%。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降低PACU全麻恢复期患者低体温发生率,达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麻醉恢复室 全身麻醉 低体温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在妇科麻醉恢复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2
作者 魏娇娇 袁亚苹 +2 位作者 张盼盼 侯丽莉 杨娟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12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妇科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tic care unit,PA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2021年11—1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妇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妇科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tic care unit,PA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2021年11—1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妇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比较2组患者苏醒速度、舒适度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PACU中的停留时间为(29.18±8.62)min,短于对照组的(33.58±11.1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PACU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可以缩短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围术期 麻醉恢复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护理对椎体骨折术后麻醉恢复室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影响
13
作者 陈丽萍 段华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3期369-370,共2页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对椎体骨折术后麻醉恢复室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椎体骨折手术患者82例,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41例,基础护理+优质护理)与对照组(41例,基础护理),比较两组负面情绪及疼痛情况...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对椎体骨折术后麻醉恢复室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椎体骨折手术患者82例,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41例,基础护理+优质护理)与对照组(41例,基础护理),比较两组负面情绪及疼痛情况、心率、血压、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优质护理组HAMD、 HAMA、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优质护理组苏醒期心率、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 <0.05)。优质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优质护理可改善椎体骨折术后麻醉恢复室患者负面情绪,减轻术后疼痛,避免生理、心理应激引起心率及血压波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椎体骨折 麻醉恢复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前健康宣教和麻醉恢复室优质护理对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14
作者 刘晓冉 何晓临 +1 位作者 张晓晴 高菲菲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0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讨麻醉前健康宣教和麻醉恢复室优质护理应用于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及对其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患者... 目的:探讨麻醉前健康宣教和麻醉恢复室优质护理应用于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及对其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实施麻醉前健康宣教联合麻醉恢复室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苏醒质量、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Steward苏醒评分量表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麻醉前健康宣教和麻醉恢复室优质护理应用于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中,可提高其麻醉苏醒质量,降低麻醉对其机体的影响,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麻醉前健康宣教 麻醉恢复室优质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馈控制在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患者躁动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15
作者 刘东 蔚慧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235-238,共4页
探讨了在麻醉恢复室对全身麻醉患者采用前馈控制护理策略以管理其躁动行为的成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月间,在本院麻醉恢复室接受全身麻醉的98例患者,并通过信封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 探讨了在麻醉恢复室对全身麻醉患者采用前馈控制护理策略以管理其躁动行为的成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月间,在本院麻醉恢复室接受全身麻醉的98例患者,并通过信封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则实施前馈控制护理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在恢复室的停留时长、气管插管拔除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以及躁动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在恢复室的停留时长、气管插管拔除时间以及意识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同时躁动的发生率也明显更低(P<0.05)。经过相应的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主观感受得分普遍提高,特别是观察组的得分比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麻醉恢复室对全身麻醉患者采取前馈控制护理方案能够取得确切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馈控制 麻醉恢复室 全身麻醉患者 躁动护理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麻醉恢复室中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
16
作者 刘守萍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4期30-32,共3页
目的:分析导致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麻醉恢复室(PACU)中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3年5—7月于青海红十字医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进入PACU时核心温度进行分组,分为低体温组(21例)... 目的:分析导致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麻醉恢复室(PACU)中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3年5—7月于青海红十字医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进入PACU时核心温度进行分组,分为低体温组(21例)和正常体温组(79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使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全身麻醉术后患者PACU中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麻醉时间≥4h、手术时间≥4h、术中输液量≥1000mL为全身麻醉术后患者PACU中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龄、麻醉时间≥4h和手术时间长、术中输液量多是导致全身麻醉术后患者PACU中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需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低体温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麻醉恢复室 低体温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年龄与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先才 孙艺 +2 位作者 蓝涛 蓝婷露 龚丽霞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4期2595-2598,共4页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病人年龄与术后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电子信息系统提取数据,选取2022年6月—2023年3月在医院手术的4795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限制性立方样条及线性回归模...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病人年龄与术后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电子信息系统提取数据,选取2022年6月—2023年3月在医院手术的4795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限制性立方样条及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全身麻醉病人年龄与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年龄对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有独立作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为连续变量时,模型Ⅰ中效应值(β)为0.63,95%CI[0.56,0.70],P<0.001;模型Ⅱ中β为0.44,95%CI[0.35,0.53],P<0.001;模型Ⅲ中β为0.41,95%CI[0.33,0.50],P<0.001;将年龄按65岁分层时,年龄≥65岁组与年龄<65岁组比较,模型Ⅰ中β为17.83,95%CI[15.24,20.41],P<0.001;模型Ⅱ中β为11.35,95%CI[8.58,14.12],P<0.001;模型Ⅲ中β为11.58,95%CI[8.87,14.30],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发现,年龄与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存在曲线关系,拐点分析得出拐点数值为65.653,即在约65岁时出现拐点。结论:全身麻醉病人年龄是影响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的独立因素,年龄与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之间呈现曲线关系,拐点在约65岁,年龄≥65岁的病人较年龄<65岁的病人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苏醒延迟 护理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术后患者手术室转至麻醉恢复室交接核查单的优化及应用
18
作者 向军霞 马秀丽 +2 位作者 康荣 冷菲 郭江红 《护理学报》 2024年第24期23-26,共4页
目的优化全麻术后患者手术室转至麻醉恢复室交接核查单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麻醉科140例全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科室传统交接单对患者进行交接;试验组优化全麻术后患者手术室转至麻醉恢复室交接核查单... 目的优化全麻术后患者手术室转至麻醉恢复室交接核查单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麻醉科140例全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科室传统交接单对患者进行交接;试验组优化全麻术后患者手术室转至麻醉恢复室交接核查单并应用于患者交接,采用边核查边打钩形式记录,交接时间控制在5 min内。比较2组交接中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交接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结论该核查单的应用能够规范交接流程,降低交接中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交接完整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核查单 患者交接 全麻术后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手持数码设备联合ABCDEFP模式在日间手术麻醉恢复室交接班中的应用
19
作者 刘萍 孙振涛 张艳云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4期4528-4533,共6页
目的 探讨移动手持数码设备(PDA)联合ABCDEFP模式在日间手术麻醉恢复室(PACU)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进行非同期对照试验,对照组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年8—10月术毕入PACU的100例患者,观察组为2023年11—12月术毕入PACU... 目的 探讨移动手持数码设备(PDA)联合ABCDEFP模式在日间手术麻醉恢复室(PACU)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进行非同期对照试验,对照组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年8—10月术毕入PACU的100例患者,观察组为2023年11—12月术毕入PACU的100例患者。对照组在PACU按照常规流程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接,观察组在PACU按照新设定的PDA联合ABCDEFP模式交接。比较两组从手术室转入PACU的交接质量评分、转入所用的时间以及转入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交接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转入的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A联合ABCDEFP的交接班模式有利于提高PACU护士的工作效率,改善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交接班 术后 患者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室转出延迟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荣 姚明 +4 位作者 盛晗 朱志红 周清河 周煦燕 杨国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5-58,63,共5页
目的构建与验证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室转出延迟的风险预测模型,为识别转出延迟高风险患者提供评估工具。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某三甲医院的手术患者511例,分为训练集361例和验证集150例。运用logis... 目的构建与验证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室转出延迟的风险预测模型,为识别转出延迟高风险患者提供评估工具。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某三甲医院的手术患者511例,分为训练集361例和验证集150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室转出延迟的风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在验证集中验证模型预测效果。结果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麻醉ASAⅢ级、低体温、高血压、术中出血>200 mL、中重度贫血5项因素为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室转出延迟的主要危险因素。使用这5项因素构建转出延迟风险预测模型,训练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05[95%CI(0.752,0.857)],最大约登指数为0.484;验证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28[95%CI(0.753,0.914)],最大约登指数为0.569,校准曲线为斜率近似于1的直线。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能为临床早期甄别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室转出延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全麻手术 麻醉恢复室 转出延迟 风险预测 列线图 低体温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