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5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宽窄行中耕促茎节长根超高产麦类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程加省 郑树东 +4 位作者 乔祥梅 刘列 王志龙 王志伟 于亚雄 《种子科技》 2024年第5期55-57,共3页
为在位于低纬高原的云南精准挖掘小麦和大麦新品种高产潜力,为新品种示范推广提供参考,叙述了“宽窄行中耕促茎节长根法”栽培措施、“四定两不定”施肥技术和绿色防控集成综合配套技术,以期达到小麦和大麦超高产目标。
关键词 麦类 超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藜麦与麦类品种主要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黄世群 秦琳 +2 位作者 赵珊 仲伶俐 李曦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18-122,共5页
为全面了解藜麦的营养价值,以便在四川高海拔地区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对7个供试样品均采用国家食品标准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个供试样品营养丰富,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除水分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含量相对较高,脂肪和灰分... 为全面了解藜麦的营养价值,以便在四川高海拔地区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对7个供试样品均采用国家食品标准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个供试样品营养丰富,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除水分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含量相对较高,脂肪和灰分含量相对较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大麦和青稞差异不显著,其余均差异显著,小麦含量最高63.69%,黑藜麦含量最低55.74%,最大差值为7.95%;蛋白质含量依次为黑藜麦>红藜麦>白藜麦>黑青稞>大麦>小麦>青稞,均差异显著,黑藜麦最高为18.05%,青稞最低为8.30%,最大差值为9.75%;膳食纤维含量依次为青稞>大麦>小麦>黑青稞>白藜麦>黑藜麦>红藜麦,白藜麦和黑藜麦差异不显著,其他均差异显著,青稞最高为18.50%,红藜麦最低为5.33%,最大差值为13.17%;脂肪和灰分含量大多差异显著,脂肪最大差值为4.22%,灰分最大差值为2.22%。7个供试样品均含有16种氨基酸和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但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非必须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含量最大相差分别为:7.12%、2.83%、4.47%、1.60而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的总量占比藜麦均大于麦类,白藜麦占比最高为35.50%。采用WHO/FAO模式对供试样品进行理想蛋白人体必需氨基酸评价,藜麦SRC值均大于麦类作物,且白藜麦SRC值最大为78.28,与100最接近。7个供试样品均含有丰富的能维持人体正常需要的营养物质及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黑藜麦的氨基酸总量最高,口感相对较好,经必需氨基酸分析,白藜麦营养价值相对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麦类 营养成分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麦类作物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杉 王培营 +3 位作者 江晓东 蔡春昊 郑建杰 杨再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6期16-21,共6页
为研究不同麦类作物籽粒的灌浆特性,以小麦品种‘宁麦13’、大麦品种‘龙啤1号’和青稞品种‘昆仑15号’为试材,利用Logistic模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分析了3种作物粒重增长进程和灌浆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大麦和青稞千粒重... 为研究不同麦类作物籽粒的灌浆特性,以小麦品种‘宁麦13’、大麦品种‘龙啤1号’和青稞品种‘昆仑15号’为试材,利用Logistic模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分析了3种作物粒重增长进程和灌浆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大麦和青稞千粒重分别为51.60、49.01、46.43 g/(1000grain),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小麦籽粒有效灌浆时间为45.89 d,分别比大麦和青稞长9.84 d和3.59 d(P<0.05);小麦粒重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大麦和青稞,青稞与大麦无显著性差异。大麦籽粒平均灌浆速率为1.37 g/(1000grain·d),高于小麦和青稞18.10%和24.55%(P<0.05);大麦籽粒粒重快增期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显著高于小麦和青稞,青稞与小麦无显著性差异,但大麦在快增期灌浆速率下降最快。可见,小麦与大麦、青稞之间粒重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大麦与青稞之间粒重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籽粒的灌浆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LOGISTIC模型 灌浆速率 灌浆持续时间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类作物学报》再次入选北大核心期刊和CSCD源期刊
4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麦类作物学报》分别于2023年6月和12月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是自2000年以来《麦类作物学报》连续第11次获得此两项评价结果。目前,对于社会高度认可的“中文核心期刊”、CSCD、“中国... 《麦类作物学报》分别于2023年6月和12月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是自2000年以来《麦类作物学报》连续第11次获得此两项评价结果。目前,对于社会高度认可的“中文核心期刊”、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麦类作物学报》均已获选,这也是国家有关科技期刊评价机构对本刊学术质量及学术影响力高度认可的重要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CSCD 来源期刊 麦类作物 学术质量 学术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固碳研究进展
5
作者 詹圆 方嘉琪 +3 位作者 陈有军 田浩琦 周青平 汪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8,共8页
植物依靠光合作用生产人类所需的有机物,提高植物整体光合能力一直是促进作物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愈加频繁发生,植物光合能力受到干旱等逆境的严重胁迫,人类食物来源受到严重威胁。麦类作物在全世界扮... 植物依靠光合作用生产人类所需的有机物,提高植物整体光合能力一直是促进作物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愈加频繁发生,植物光合能力受到干旱等逆境的严重胁迫,人类食物来源受到严重威胁。麦类作物在全世界扮演着重要的粮食和饲料角色,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植物种类之一。已有研究发现,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具有较高效的光合作用,并且在干旱等逆境下比叶片更加稳定,对麦类作物籽实营养物质积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贡献能力、光合途径类型、呼吸CO_(2)再固定和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与发掘利用进行展望。结果表明,穗部器官是麦类作物重要的光合作用器官,对维持其在干旱等逆境胁迫下的整体光合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回顾和总结关于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固碳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充分挖掘穗部器官光合潜力、培育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穗部器官 光合固碳 C_(3)途径 C_(4)途径 光合贡献 干旱胁迫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6
作者 李金庆 王英超 +3 位作者 邵秀玲 季蕾 张静 尹伟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118-119,132,共3页
利用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β-tubulin一段保守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的检测,并进行特异性与灵敏度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可达5 pg/μL,适合于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β-tubulin基因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 特异性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类粮食3种检疫性病原真菌三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7
作者 李金庆 季蕾 +5 位作者 郭骁驹 邵秀玲 杨斌 孙民琴 张静 王云霞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99-108,共10页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Parastagonospora pseudonodorum)、小麦基腐病菌(Oculimacula yallundae)、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是麦类作物上的重要检疫性病原真菌。建立一种可以同时检测上述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三...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Parastagonospora pseudonodorum)、小麦基腐病菌(Oculimacula yallundae)、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是麦类作物上的重要检疫性病原真菌。建立一种可以同时检测上述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三重荧光PCR方法,可以实现进境麦类粮食中这3种病原真菌的快速准确检疫鉴定。在对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TUB2基因、小麦基腐病菌ITS1基因、小麦全蚀病菌EF1-α基因单重荧光PCR扩增引物与探针浓度优化的基础上,对三重荧光PCR扩增的引物与探针浓度进行优化,据此进一步对三重荧光PCR扩增程序的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建立了可同时检测上述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三重荧光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三重荧光PCR扩增时,TUB2基因、ITS1基因、EF1-α基因的引物与探针最优添加量分别为0.5、0.6和0.6μL,最优退火温度为60℃。特异性验证结果显示,3种靶标菌株均出现了显著扩增;而10株非靶标菌株均未出现扩增,结果为阴性。灵敏度验证结果显示,3种靶标病菌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41、39、45 fg/μL。本研究建立的三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够同时快速准确鉴定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小麦基腐病菌、小麦全蚀病菌,适用于口岸进境粮食这3种病原真菌的快速准确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荧光PCR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 小麦基腐病菌 小麦全蚀病菌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倍体麦类作物Wx蛋白检测的SDS-PAGE方法 被引量:54
8
作者 王子宁 郭北海 +2 位作者 李洪杰 张艳敏 温之雨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9-171,共3页
本文通过对小麦蜡质蛋白的实验和研究 ,详细论述了蜡质蛋白的特性、提取原理、电泳原理和检验原理。对多倍体麦类作物Wx蛋白亚基的检测 ,提出了应用效果良好的电泳系统 ,并就提取方法、凝胶配方和操作步骤进行了描述。本文还列出了部分... 本文通过对小麦蜡质蛋白的实验和研究 ,详细论述了蜡质蛋白的特性、提取原理、电泳原理和检验原理。对多倍体麦类作物Wx蛋白亚基的检测 ,提出了应用效果良好的电泳系统 ,并就提取方法、凝胶配方和操作步骤进行了描述。本文还列出了部分麦类作物蜡质蛋白亚基基本模式示意图和实验例证 ,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倍体麦类 WX蛋白 检测 SDS-P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类作物穗器官的光合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9
作者 王志敏 张英华 +1 位作者 张永平 吴永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36-139,共4页
由于麦类作物穗器官的光合作用在整株物质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籽粒产量具有重要贡献,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当前小麦高产和超高产探索中,穗茎非叶器官的光合优质。穗光合表现出明显的C4型或者C3~C4中间型特征,能够将籽粒呼吸释放的CO2重... 由于麦类作物穗器官的光合作用在整株物质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籽粒产量具有重要贡献,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当前小麦高产和超高产探索中,穗茎非叶器官的光合优质。穗光合表现出明显的C4型或者C3~C4中间型特征,能够将籽粒呼吸释放的CO2重新固定,对干旱高温的忍耐性明显强于叶片。本文从穗光合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穗光合组织结构和光合特性等方面综述了麦类作物穗器官光合性能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在小麦超高产实践中发挥非叶器官光合优势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性能 麦类作物 器官 超高产 籽粒产量 小麦 光合特性 组织结构 优势 物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麦类作物耐湿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0
作者 曹旸 蔡士宾 +2 位作者 朱伟 熊恩惠 方先文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 CAS CSCD 1996年第6期48-49,共2页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麦类作物耐温性研究进展概括和总结,指出:(1)麦类作物湿害症状多种多样,前期主要是出苗率低,苗瘦苗弱;中期主要是植株矮化,功能叶黄化,分蘖大量死亡,成穗率下降,根系受到伤害,而后期则表现叶片早衰早枯,...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麦类作物耐温性研究进展概括和总结,指出:(1)麦类作物湿害症状多种多样,前期主要是出苗率低,苗瘦苗弱;中期主要是植株矮化,功能叶黄化,分蘖大量死亡,成穗率下降,根系受到伤害,而后期则表现叶片早衰早枯,造成光合作用减弱,灌浆速度减慢,产量因此而受损;(2)湿害首先起因于根系缺氧,根系活力下降,吸收和功能减弱.其次无氧呼吸等产生的有毒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对根系正常生长产生毒害作用.随着根系吸收功能的下降以及土壤中营养成分的淋失,地上部水分和营养供应不足,给植株的正常生命活动带来严重影响;(3)在麦类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对湿害的敏感性不同。小麦在孕穗期最为敏感,而大麦则在拔节期和抽穗期;(4)温度是湿害程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温度越高,湿害越严重;(5)作物耐湿性是可遗传的,并且这种遗传性在麦类作物的种和品种间存在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耐湿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LLING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麦类作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锋 徐艳花 +4 位作者 董中东 许海霞 程西永 詹克慧 崔党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8-182,共5页
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等位变异创制和突变体快速鉴定技术,其实质是将传统的化学诱变方法和突变的高效筛选有效结合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其技术原理是将传... 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等位变异创制和突变体快速鉴定技术,其实质是将传统的化学诱变方法和突变的高效筛选有效结合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其技术原理是将传统的酶切技术与PCR技术相结合后采用红外双色荧光系统进行结果鉴定,从而筛选出相应的突变体。传统的TILLING技术主要用于筛选由人工诱导产生的突变体。Ecotilling技术由TILL-ING技术延伸而来,主要用于鉴定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突变体,其与传统的TILLING技术的区别主要为构建DNA池时略有差异。随着该项技术在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中的成功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其用于基因组较大的植物之中。本文对近年来TILLING技术在麦类作物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突变体库中的突变频率发现,经EMS处理的小麦等麦类作物突变体库中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因此相信,TILLING技术将会作为一种常规手段在麦类作物尤其是普通小麦改良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TILLING Ecotil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麦类作物非水力根信号与生活史对策 被引量:32
12
作者 李凤民 鄢珣 +1 位作者 郭安红 山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10-513,共4页
从植物非水力根信号的生理调节作用和生活史进化角度看 ,在水分亏缺条件下 ,自然选择会导致植物产生大量根系以增加对水分的竞争能力 ,而浅根系则可在干旱来临时 ,以快速反应的根信号来调节和平衡植株水分状况 ,度过干旱时期。但是 ,自... 从植物非水力根信号的生理调节作用和生活史进化角度看 ,在水分亏缺条件下 ,自然选择会导致植物产生大量根系以增加对水分的竞争能力 ,而浅根系则可在干旱来临时 ,以快速反应的根信号来调节和平衡植株水分状况 ,度过干旱时期。但是 ,自然选择压力下的植物特征往往不利于作物籽粒产量这一种群水平上的属性的改善。作物产量的提高过程是一个不断加强的人工选择过程。在作物生产中 ,作物水环境得到了改善 ,强大的多年生竞争者基本消失 ,为强化人工选择力度 ,提高作物产量 ,麦类作物的根信号作用应当有所消弱。据此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农田环境下 ,麦类作物根系的理想分布应当是深而窄幅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史对策 非水力根信号 作物产量 麦类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类作物青贮饲料营养价值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孙小凡 魏益民 +1 位作者 张国权 师俊玲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03年第4期27-29,共3页
以两个燕麦品种、两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从开花期每隔10d刈割1次,分别进行风干和青贮,分析了麦类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鲜草产量、青贮草产量、干草产量、干草粗蛋白产量、青贮草粗蛋白产量和青贮品质、营养成分等。结果表明:麦类作物不同生长... 以两个燕麦品种、两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从开花期每隔10d刈割1次,分别进行风干和青贮,分析了麦类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鲜草产量、青贮草产量、干草产量、干草粗蛋白产量、青贮草粗蛋白产量和青贮品质、营养成分等。结果表明:麦类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鲜草产量、青贮草产量、干草产量、干草粗蛋白产量、青贮草粗蛋白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燕麦的最佳青贮刈割期为开花后30d,小麦的最佳青贮刈割期为开花后20d;麦类作物粗蛋白含量随生长期的延长而递减,但不影响青贮粗蛋白总产量的增加,粗纤维含量随生长期的延长而递增;青贮后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青贮比风干能更好的减少麦类作物的营养损失,但粗纤维含量的增加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饲料 营养价值 燕麦 小麦 麦类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类作物化感作用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冬梅 沈荔花 +4 位作者 陈祥旭 林瑞余 孙红艳 何华勤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1053-1059,共7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麦类作物化感作用的新进展,着重介绍了小麦和大麦的化感作用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分子生物标记技术ISSR,分析了麦类化感作用的遗传多样性,并进一步阐明了小麦和大麦化感物质的研究现状...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麦类作物化感作用的新进展,着重介绍了小麦和大麦的化感作用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分子生物标记技术ISSR,分析了麦类化感作用的遗传多样性,并进一步阐明了小麦和大麦化感物质的研究现状。最后根据当前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化感作用基因表达与信号调控的分子生态学及根际生物学过程是未来麦类作物化感作用的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化感作用 小麦 大麦 种质资源筛选 ISSR分子标记 化感物质 分子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类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银岗 马翎健 +4 位作者 宋喜悦 王长有 张宏 吉万全 何蓓如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93-100,共8页
麦类作物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干旱、低温、盐碱等环境因子是麦类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对干旱、低温、盐碱等非生物胁迫抗性的遗传和分子技术研究,已确定了大批与这些抗性相关的基因的主效位点、数量位点(QTLs)和与胁迫反应... 麦类作物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干旱、低温、盐碱等环境因子是麦类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对干旱、低温、盐碱等非生物胁迫抗性的遗传和分子技术研究,已确定了大批与这些抗性相关的基因的主效位点、数量位点(QTLs)和与胁迫反应相关的基因序列。对这些基因位点、基因序列的关系及其功能的研究是进行麦类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改良的基础。本文从非生物胁迫抗性基因位点、与胁迫反应相关的基因序列、抗性基因位点分子基础、抗性基因功能验证、抗性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等五个方面对麦类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基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非生物胁迫 干旱 低温 盐碱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麦类种质抗旱性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 被引量:6
16
作者 郭莹 王振平 +3 位作者 吕迎春 虎梦霞 马小乐 杨芳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08-1219,共12页
为了解不同麦类种质的抗旱性,进一步发掘小麦近缘种的优势性状以改良小麦品种,2018—2019年在兰州新区和武威黄羊镇对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灌溉圃小麦、干旱半干旱圃小麦、合成小麦、硬粒小麦和小黑麦设置了正常灌溉和水... 为了解不同麦类种质的抗旱性,进一步发掘小麦近缘种的优势性状以改良小麦品种,2018—2019年在兰州新区和武威黄羊镇对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灌溉圃小麦、干旱半干旱圃小麦、合成小麦、硬粒小麦和小黑麦设置了正常灌溉和水分胁迫两种处理,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对心叶或旗叶进行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并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和产量测定,分析了不同生育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及其与抗旱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不同麦类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导致其抗旱性有差异。水分胁迫下,PSⅡ潜在活性(F_(v)/F_(o))、PSⅡ反应中心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F′_(q)/F′_(m))均较正常灌溉下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升高。随小麦发育进程推移,F_(v)/F_(o)、F_(v)/F_(m)、F′_(q)/F′_(m)呈先升后降的趋势,NPQ呈上升趋势。荧光参数的变化说明,干旱胁迫导致PSⅡ结构受损,反应中心受到破坏,光能转化效率降低,电子传递受阻。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灌浆期荧光参数与抗旱指数的关联度较高,其次为抽穗期、拔节期,各荧光参数与抗旱指数关联度为F_(v)/F_(m)>F′_(q)/F′_(m)>F_(v)/F_(o)>NPQ。基于农艺性状、抗旱指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得出不同麦类种质的抗旱性强度依次为小黑麦、干旱半干旱圃小麦、灌溉圃小麦、合成小麦;筛选出9份优异材料,可用于今后小麦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MMYT麦类种质 水分胁迫 叶绿素荧光参数 产量 抗旱指数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用麦类作物的生物量积累和营养品质动态变化规律 被引量:6
17
作者 游永亮 赵海明 +4 位作者 李源 武瑞鑫 刘贵波 周健东 陈俊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9-201,共13页
为了探究饲用麦类作物生物量积累和营养品质动态变化规律,2016-2018年在华北平原的河北衡水测定了黑麦、冬性饲用小黑麦、冬小麦、粮饲兼用型小黑麦、燕麦、青稞和春性饲用小黑麦7类麦类作物从拔节期至蜡熟期的生长发育进程、生物量和... 为了探究饲用麦类作物生物量积累和营养品质动态变化规律,2016-2018年在华北平原的河北衡水测定了黑麦、冬性饲用小黑麦、冬小麦、粮饲兼用型小黑麦、燕麦、青稞和春性饲用小黑麦7类麦类作物从拔节期至蜡熟期的生长发育进程、生物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黑麦、冬性饲用小黑麦、冬小麦和粮饲兼用型小黑麦一般在5月中下旬达到乳熟期,而燕麦、青稞和春性饲用小黑麦一般在6月上旬。7类麦类作物的平均生物量从拔节期的2.72×10^(3)kg·hm^(-2)增长到蜡熟期的10.19×10^(3)kg·hm^(-2),其中冬性饲用小黑麦在各个生育期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6类麦类作物(P<0.05),较其他6类麦类作物平均提高61.4%。7类麦类作物的粗蛋白含量随着生育期进程逐渐降低,淀粉含量逐渐升高,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开花期前逐渐升高,开花期后略有下降。采用Milk 2006综合评价7类麦类作物饲用品质显示,冬小麦从孕穗期后饲用品质优于其他6类麦类作物,吨干物质产奶量较其他6类麦类作物平均提高6.9%。综合生物量和饲用品质及生育期,冬性饲用小黑麦拔节期至蜡熟期hm;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其他6类麦类作物(P<0.05),较其他6类麦类作物平均提高46.3%,综合表现好,适于在华北平原大面积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麦类 生物量 营养成分 动态变化 Milk 200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射线慢照射麦类作物的损伤修复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佑良 魏敏 +2 位作者 杨平华 李品芳 刘虹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43-149,共7页
利用60Coγ圃慢照射麦类作物植株,在辐照当代籽粒灌浆期间,分期收取不同成熟度种子,测定其发芽率及变化。结果表明:因辐射损伤已失去生活力不能发芽的种子,在发育过程中,有许多又恢复发芽能力,说明麦类作物存在损伤修复。在... 利用60Coγ圃慢照射麦类作物植株,在辐照当代籽粒灌浆期间,分期收取不同成熟度种子,测定其发芽率及变化。结果表明:因辐射损伤已失去生活力不能发芽的种子,在发育过程中,有许多又恢复发芽能力,说明麦类作物存在损伤修复。在乳熟中期前后10天左右,损伤修复作用最强,但3种麦类作物损伤修复能力存在差异,其顺序是:大麦>小麦>小黑麦。文中提供了损伤修复的细胞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慢照射 发芽率 损伤修复 麦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麦类中赭曲霉毒素A 被引量:6
19
作者 樊祥 褚庆华 +1 位作者 周瑶 陈迪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284-286,共3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测定麦类样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方法.样品经V(乙腈):V(水)=84:16提取,多功能柱净化,C18色谱柱(4.6×250 mm,5μm)分离,V(水):V(乙腈):V(乙酸)=102:96:2作流动相,流速1.0 mL/min.... 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测定麦类样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方法.样品经V(乙腈):V(水)=84:16提取,多功能柱净化,C18色谱柱(4.6×250 mm,5μm)分离,V(水):V(乙腈):V(乙酸)=102:96:2作流动相,流速1.0 mL/min.结果表明,标准工作液在浓度1.0~50.0μg/L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0.9999,样品在3.0,10.0,50.0 ng/g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60%~85%,相对标准偏差为7.9%~8.8%(n=8),方法检出限为3.0 ng/g(S/N>10).本法快速、准确、操作简单,可满足大批麦类样品的检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柱 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 赭曲霉毒素A 麦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条件对麦类纹枯病发生趋势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居为民 高苹 武金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22,共3页
通过对气候条件与麦类纹枯病白穗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发现气候因子对江苏省麦类纹枯病发生有着显著影响 ,多雨、暖冬、春季温度偏低是利于纹枯病偏重发生的气候条件。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影响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关键气候因子的时间变化趋... 通过对气候条件与麦类纹枯病白穗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发现气候因子对江苏省麦类纹枯病发生有着显著影响 ,多雨、暖冬、春季温度偏低是利于纹枯病偏重发生的气候条件。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影响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关键气候因子的时间变化趋势 ,认为 80年代后期以来持续暖冬现象是纹枯病发生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纹枯病 气候条件 相关分析 发生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