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鹦鹉洲湿地与外围河道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子
1
作者 韦梦琳 李法云 +3 位作者 洪天宇 吴海鹏 刘天依 赵坤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45,共17页
滨海湿地是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为探究滨海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差异及影响因子,本研究在上海鹦鹉洲湿地与外围城市河道共设置14个采样点分4个季节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97种,硅藻门和绿藻门种... 滨海湿地是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为探究滨海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差异及影响因子,本研究在上海鹦鹉洲湿地与外围城市河道共设置14个采样点分4个季节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97种,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最为丰富。鹦鹉洲湿地与外围河道共有种有61种(占总种类的62.9%),湿地特有种19种、外围河道特有种17种。种类数的季节差异显著,表现为夏季(89种)>冬季(68种)>秋季(49种)>春季(42种),四季共有种23种,夏季特有种12种,其他季节特有种仅2~3种。从生物量来看,鹦鹉洲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类型比外围河道表现出更多样的季节演替:湿地从春季到冬季表现为硅藻-蓝|裸|甲藻-隐藻-裸|绿藻的演替规律,而外围河道则表现为隐|硅藻-蓝藻-隐|硅藻-隐|硅藻的季节演替规律。鹦鹉洲湿地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为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外围河道主要优势种为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尖尾蓝隐藻、细小隐球藻、歪头颤藻(Oscillatoria curviceps)以及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水温、溶解氧、透明度、盐度及营养盐是影响上海鹦鹉洲湿地及外围河道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其中盐度是区分湿地与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的关键因子,水温与氨氮是区分四季浮游植物群落的关键因子。变差分解显示,环境因子对功能离散度(FDiv)的解释率(18.8%)显著高于对Shannon-Wiener多样性的解释率(10%),表明环境对物种生态位的筛选强于对物种个体的筛选。受环境影响不显著的功能均匀度(FEve)却受时间因子的显著影响,可能与季节更替过程中气象条件、水体生态系统营养级结构的变化、浮游生物群落季节性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等因素有关。功能丰富度(FRic)表明秋季是四季中浮游植物群落抗干扰能力最弱的季节,且湿地的抗干扰能力显著强于河道。环境因子对FRic的解释量(41.2%)显著高于对物种丰富度的解释量(16%),表明FRic的环境敏感性比物种丰富度高。本研究将对滨海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类型 功能多样性 分类回归树 变差分解 鹦鹉洲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的海岸带生态修复成效评估——以鹦鹉洲湿地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丁睿 陈雪初 +1 位作者 由文辉 屠佳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8,共11页
鹦鹉洲湿地自建成以来已开展了连续5年以上的实地调查和监测,结合长期监测数据构建科学系统的修复成效评价体系对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采用能值分析方法,通过实地调研、科学监测和查阅文献,搜集所需相关数据,构... 鹦鹉洲湿地自建成以来已开展了连续5年以上的实地调查和监测,结合长期监测数据构建科学系统的修复成效评价体系对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采用能值分析方法,通过实地调研、科学监测和查阅文献,搜集所需相关数据,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结构图和能值指标体系,对自然资产、生态服务等主要能值指标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不同修复时期湿地的功能表现.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鹦鹉洲湿地自然资产总能值为8.92×1016 sej,相当于能值–货币价值22.47万元,湿地生态服务总能值为8.88×1017 sej·a^(-1);实施生态修复后,鹦鹉洲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其自然资产和生态服务能值分别是修复前的5.01倍和5.73倍;鹦鹉洲湿地生态系统的能值自给率(emergy self-support ratio,ESR)为0.47,能值产出率(emergy yield ratio,EYR)和能值可持续指数(emergy sustainable index,ESI)分别为28.29和25.03,表明湿地产出效率高且可持续发展空间较大.研究显示:基于长期监测数据,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可较好地反映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所构建的评估体系及方法可为类似海岸带修复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生态修复 成效评估 能值分析 鹦鹉洲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成效评估——以鹦鹉洲湿地为例 被引量:19
3
作者 吴威 李彩霞 陈雪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8-108,共11页
鹦鹉洲湿地作为上海首个国家级人工海岸线修复试点项目已运行接近3年,现阶段了解工程修复成效对决策者、建设者和管理者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选取植物供给、水质净化、固碳、气候调节、抗风消浪、生物多样性维持、休闲娱乐... 鹦鹉洲湿地作为上海首个国家级人工海岸线修复试点项目已运行接近3年,现阶段了解工程修复成效对决策者、建设者和管理者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选取植物供给、水质净化、固碳、气候调节、抗风消浪、生物多样性维持、休闲娱乐和科研教育8项关键性评价指标,开展工程成效评估.评估结果显示,鹦鹉洲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437.6万元·a^-1,单位面积价值为18.9万元·hm^-2·a^-1,其中文化服务(45.6%)>调节服务(41.9%)>支持服务(12.4%)>供给服务(0.1%);实施生态修复后鹦鹉洲岸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提高,其服务类型以文化、生态为核心,服务区域具有本地化特点,对金山岸线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明显.本次研究成果直观显示了鹦鹉洲的修复成效,研究方法可为类似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的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洲湿地 海岸带 服务价值 工程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整治修复驱动下的城市滨海空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特征研究——以上海鹦鹉洲生态湿地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吴威 李彩霞 陈雪初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30,37,共8页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研究方法,从斑块类型级别和景观尺度级别,对以鹦鹉洲为代表的整治修复下的城市滨海空间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5年,鹦鹉洲受人工圈围影响,滨海空间由自然转向人工,景观格局指数也随之趋于简单,生态...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研究方法,从斑块类型级别和景观尺度级别,对以鹦鹉洲为代表的整治修复下的城市滨海空间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5年,鹦鹉洲受人工圈围影响,滨海空间由自然转向人工,景观格局指数也随之趋于简单,生态系统逐渐退化;2015—2018年,随着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展开,地块斑块类型指数上升,景观尺度上的SHDI和SHEI值也上升为1.58和0.81,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不断加强,湿地向复合型城市滨海空间转变;同时,对鹦鹉洲修复后的每个分区景观格局指数和分区景观风貌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优势斑块指数的变化对分区形象与功能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生态湿地 滨海空间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对鸟类多样性及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贺坤 张紫菀 +3 位作者 宋桉楠 沈启帆 汪嘉怡 陈雪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8-166,共9页
鹦鹉洲湿地是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的人工恢复盐沼湿地,通过综合的海岸带生态工程恢复原有的受损滨海生态系统.为评估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效以及不同湿地生境类型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2018年起在鹦鹉洲湿地内采用样线法开展鸟类... 鹦鹉洲湿地是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的人工恢复盐沼湿地,通过综合的海岸带生态工程恢复原有的受损滨海生态系统.为评估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效以及不同湿地生境类型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2018年起在鹦鹉洲湿地内采用样线法开展鸟类调查和研究,分析鸟类多样性、群落动态特征以及不同生境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内共记录鸟类14目32科67种,以雀形目鸟类种数最多,有18科42种.居留型主要以留鸟最多,共35种,冬候鸟24种,夏候鸟10种,旅鸟8种.有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中华攀雀(Remiz consobrinus)、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小䴙䴘(Tachybaptus ruficollis)、灰椋鸟(Spodiopsar cineraceus)、家燕(Hirundo rustica)及麻雀(Passer montanus)等为优势种.湿地鸟类物种数逐年增加,鸟类活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不同季节鸟类物种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鸟类个体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和春季,鸟类香农-维纳指数趋势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不同生境区域鸟类群落组成空间差异较为明显,自然湿地复合区的鸟类物种和个体数量最高,不同生境香农-维纳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自然湿地复合区、盐沼湿地恢复区、清水涵养区、草坪活动区和湿地净化展示区.实施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后,湿地鸟类多样性日益丰富,其中斑块类型丰富、镶嵌度高的湿地生境对鸟类多样性产生了更加积极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和海岸带湿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鹦鹉洲湿地 生境 季节 生态修复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恢复湿地对近岸水域水质的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春松 杨华蕾 +5 位作者 由文辉 何小燕 屠佳雨 潘利平 徐平 陈雪初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68,73,共5页
为了探究新恢复湿地对近岸水体的深度净化与水生态功能提升效果,于2017年8月—2019年4月对鹦鹉洲生态湿地各生态单元进出水水质进行监测,并分析了湿地内各个组块对污染物去除的贡献。结果显示,鹦鹉洲生态湿地对来水中NH4^(+)-N、NO2^(-... 为了探究新恢复湿地对近岸水体的深度净化与水生态功能提升效果,于2017年8月—2019年4月对鹦鹉洲生态湿地各生态单元进出水水质进行监测,并分析了湿地内各个组块对污染物去除的贡献。结果显示,鹦鹉洲生态湿地对来水中NH4^(+)-N、NO2^(-)-N和NO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9.2%、46.3%和52.9%,对溶解性无机磷(DIP)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和55%,对SS的平均去除率为59.6%;湿地不同区块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对多种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有效提升了水体透明度,深度净化了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恢复湿地 鹦鹉生态湿地 近岸水域 水质净化 海岸带整治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