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鳄梨蒂腐病毛色二孢属真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徐璐茜
高银洁
叶倩倩
贺瑞
王萌
杨叶
-
机构
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
海南大学生命健康学院
-
出处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7,共11页
-
基金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RC45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60653)。
-
文摘
由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 spp.)真菌引起的蒂腐病是对采后鳄梨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为明确鳄梨蒂腐病原群体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及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在鳄梨蒂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海南和云南省鳄梨种植区的101个蒂腐病菌菌株对6种内吸性杀菌剂的敏感性,以优势种L. pseudotheobromae建立该种群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对蒂腐病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强烈的抑制活性,其平均EC_(50)值分别为(0.06±0.04)、(0.72±0.49)、(0.86±0.98)和(1.25±1.38)μg/mL。其中优势种L. pseudotheobromae对上述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均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可将相应的平均EC_(50)值作为鳄梨蒂腐病菌对上述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基线。分别有4%和8%的菌株其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_(50)值大于5μg/mL;91%和100%的菌株对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敏感性很低,平均EC_(50)值分别高达(371.03±353.38)和(622.86±771.28)μg/mL,且为非正态分布。同时,针对上述可能已产生抗药性的菌株的靶标基因进行了测序和表达量分析,qRT-PCR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靶标基因CYP51未发生任何点突变,但经药剂处理12 h后,抗性菌株CYP51基因表达量较敏感菌株显著上调,推测该基因的过表达与病原菌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形成有关;然而,抗性菌株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靶标基因Cyt b却既没有发生点突变也没有呈现过表达,因此其抗药性形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研究表明,我国鳄梨蒂腐病菌对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非常敏感,2种杀菌剂可考虑作为鳄梨蒂腐病防治的优先候选药剂,但该病原菌对另外2种供试杀菌剂的潜在抗性也不容忽视。
-
关键词
鳄梨蒂腐病
毛色二孢属
内吸性杀菌剂
敏感性
抗药性
-
Keywords
avocado stem-end rot
Lasiodiplodia spp.
systemic fungicides
sensitivity
fungicide resistance
-
分类号
S436.67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S481.4
[农业科学—农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