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鲟鱼基因组大小、倍体的特性及鲟形目细胞进化的探讨 被引量:33
1
作者 张四明 晏勇 +3 位作者 邓怀 汪登强 危起伟 吴清江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00-206,共7页
采用Feulgen-显微分光光度计方法,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3.22pg/2C)测定了长江白鲟、达氏鲟、中华鲟、史氏鲟和北美匙吻鲟的体细胞基因组大小(DNA含量)。结果表明,上述五种鲟鱼DNA含量分别为4.11、8.26、9.07、6.07和3.96Pg。... 采用Feulgen-显微分光光度计方法,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3.22pg/2C)测定了长江白鲟、达氏鲟、中华鲟、史氏鲟和北美匙吻鲟的体细胞基因组大小(DNA含量)。结果表明,上述五种鲟鱼DNA含量分别为4.11、8.26、9.07、6.07和3.96Pg。长江白鲟和北美匙吻鲟均属于四倍体鱼类,分布在长江水系的中华鲟和达氏鲟两种鲟属鱼类为八倍体类型。史氏鲟初步判断为八倍体。据分析可能存在四倍体的类型。根据所得到的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DNA含量和染色体资料,分析了鲟形目鱼类在细胞遗传上的进化特点。鲟形目鱼类全为多倍体起源的鱼类,在鲟形目的两科(白鲟科和鲟科)六个属中,除鲟属外,其他五个属均为四倍体,而鲟底已发现有四倍体、八倍体、十二倍体和十六倍体。说明在细胞水平的染色体加倍与鲟形目鱼类各科、属分化没有直接联系,只在鲟形目形成的早期和鲟形目形成后的鲟属种间分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鲟底鱼类的染色体剧烈分化可能是造成现今鲟属种类数最多(占整个鲟形目鱼类的65%以上)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形目 基因组大小 倍体 细胞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种鲟形目鱼类线粒体DNA的PCR-RFLP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汪登强 危起伟 +1 位作者 王朝明 罗晓松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3-389,共7页
以白鲟科和鲟科的13种鲟鱼为研究对象,设计7对特异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线粒体DNA(mtDNA),扩增片段大小在2~3kb,总长度约为整个mtDNA的97%。同时利用3个限制性内切酶,即MboⅠ、CfoⅠ和HaeⅢ对13种鲟形目... 以白鲟科和鲟科的13种鲟鱼为研究对象,设计7对特异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线粒体DNA(mtDNA),扩增片段大小在2~3kb,总长度约为整个mtDNA的97%。同时利用3个限制性内切酶,即MboⅠ、CfoⅠ和HaeⅢ对13种鲟形目鱼类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总共检出233条电泳带,其中209条有多态现象,表明鲟形目鱼类mtDNA存在广泛变异。但是各个扩增片段的变异程度并不相同,其中NADH脱氢酶亚基基因的RFLP多态性较丰富,其次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基因,而两个rRNA基因最贫乏。说明在鲟形目鱼类mtDNA的进化中NADH脱氢酶亚基基因速率最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基因次之,rRNA基因最慢。分子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鲟科的6种鱼与匙吻鲟和白鲟分成两大支;鲟科中两种鳇鱼没有聚到一起,支持了鳇鱼不能作独立分类单元的观点。本研究旨为鲟形目鱼类遗传和进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形目 线粒体DNA PCR—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形目鱼类rDNA扩增及限制性位点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汪登强 危起伟 +1 位作者 罗晓松 方耀林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5-890,共6页
使用长PCR技术扩增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15个种的核糖体DNA(rDNA)18S rRNA基因与28S rRNA基因之间约2.5 kb的片段,并用7个限制性内切酶对该片段进行限制性位点分析。结果显示,使用LATaqDNA聚合酶及GCBuffer结合长PCR技术能够很好地... 使用长PCR技术扩增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15个种的核糖体DNA(rDNA)18S rRNA基因与28S rRNA基因之间约2.5 kb的片段,并用7个限制性内切酶对该片段进行限制性位点分析。结果显示,使用LATaqDNA聚合酶及GCBuffer结合长PCR技术能够很好地扩增鲟形目鱼类的rDNA。根据酶切图谱可确定93个限制性位点,其中21个为保守位点,72个多态信息位点。HhaⅠ酶切的带型在所有个体中完全一致,提示这些位点对保持rDNA的功能有重要作用。一些酶的酶切产物长度之和大于扩增产物的长度,暗示鲟形目鱼类个体内存在多个rDNA等位基因。对种间遗传距离进行计算,并构建UPGMA分子系统树,发现鲟科鱼类的系统关系与以往研究有较大差别,这可能是受个体内rDNA等位基因存在的影响,说明用酶切片段来重建鲟科鱼类的系统树不太可靠。文中还讨论了高GC含量模板的PCR扩增和rDNA在鲟形目分子系统关系中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形目 RDNA PCR 限制性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鲟形目主要种类生物学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曾龙 罗相忠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3期238-242,共5页
鲟鱼类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一目。鲟鱼类广泛分布在北半球,中国鲟鱼类计2科3属8种,俄罗斯鲟鱼类计1科3属14种;欧洲(含俄罗斯欧洲部分)鲟鱼类计1科2属9种;北美鲟鱼类计2科3属9种。鲟鱼类系世界名贵经济鱼类之一,有着重要的... 鲟鱼类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一目。鲟鱼类广泛分布在北半球,中国鲟鱼类计2科3属8种,俄罗斯鲟鱼类计1科3属14种;欧洲(含俄罗斯欧洲部分)鲟鱼类计1科2属9种;北美鲟鱼类计2科3属9种。鲟鱼类系世界名贵经济鱼类之一,有着重要的渔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生物学 鲟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鲟形目鱼类亲缘关系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四明 邓怀 +1 位作者 汪登强 吴清江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1999年第9期818-823,共6页
为阐明鲟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中华鲟、达氏鲟、史氏鲟、意大利鲟、短吻鲟、长江白鲟和匙吻鲟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13个引物在每个种共产生127个信息座位。按UPGMA聚类法构建这7种鲟形目鱼类的分... 为阐明鲟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中华鲟、达氏鲟、史氏鲟、意大利鲟、短吻鲟、长江白鲟和匙吻鲟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13个引物在每个种共产生127个信息座位。按UPGMA聚类法构建这7种鲟形目鱼类的分子系统树。分子系统树首先分成两大支,即长江白鲟和匙吻鲟为一支,其他5种鲟科鱼类为对应的另一支。在5种鲟科鱼类中,我国3种鲟科鱼类中华鲟、达氏鲟和史氏鲟聚在一起,与意大利鲟和短吻鲟分开。我国3种鲟科鱼类又可分成两小支,中华鲟和达氏鲟为一支与史氏鲟相对应。由分子系统树得到的各个种类的亲缘关系较好地反映了被研究种类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分子系统学 亲缘关系 鲟形目 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鲟形目主要种类生物学 被引量:4
6
作者 罗相忠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27,共4页
世界鲟鱼类计2科6属26种,分布在欧洲水域的有1科2属8种。也即欧洲鳇、俄罗斯鲟、裸腹鲟、闪光鲟、小体鲟、波斯鲟、大西洋鲟及意大利鲟。本文就欧洲鲟形目5种主要种类生物学概述如下。1欧洲鳇Husohuso(Linnae... 世界鲟鱼类计2科6属26种,分布在欧洲水域的有1科2属8种。也即欧洲鳇、俄罗斯鲟、裸腹鲟、闪光鲟、小体鲟、波斯鲟、大西洋鲟及意大利鲟。本文就欧洲鲟形目5种主要种类生物学概述如下。1欧洲鳇Husohuso(Linnaeus,1758)11形态与食性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鲟形目 生物学 欧洲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鲟形目主要种类生物学
7
作者 罗相忠 《现代渔业信息》 1999年第10期12-15,共4页
世界鲟鱼类计2科6属26种,分布在北美洲水域的有2科3属9种。在鲟科中有鲟属6种,铲鲟属2种;在白鲟科中有匙吻鲟属1种。北美鲟鱼类主要为3种,即高首鲟、美洲鲟和匙吻鲟。其次是湖鲟、大西洋鲟和太平洋鲟,其他鲟类有短吻鲟、密西西比铲鲟和... 世界鲟鱼类计2科6属26种,分布在北美洲水域的有2科3属9种。在鲟科中有鲟属6种,铲鲟属2种;在白鲟科中有匙吻鲟属1种。北美鲟鱼类主要为3种,即高首鲟、美洲鲟和匙吻鲟。其次是湖鲟、大西洋鲟和太平洋鲟,其他鲟类有短吻鲟、密西西比铲鲟和密苏里铲鲟。本文就北美洲鲟形目3个主要种类的生物学作扼要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 鲟形目 种类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形目鱼类重要形态与生态特征的演化格局与适应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姜明 刘焕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32-1947,I0022-I0025,共20页
文章从GenBank下载得到27种鲟形目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以多鳍鱼为外类群,构建鲟形目鱼类分子系统树。以此为基础,采用系统发育比较方法(Phylogenetic comparative methods,PCMs)分析鲟形目鱼类的12个形态、生态特征的宏进化格局,重... 文章从GenBank下载得到27种鲟形目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以多鳍鱼为外类群,构建鲟形目鱼类分子系统树。以此为基础,采用系统发育比较方法(Phylogenetic comparative methods,PCMs)分析鲟形目鱼类的12个形态、生态特征的宏进化格局,重建祖先特征状态,分析特征的系统发育限制性,以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8个特征(生活习性、身体大小、背鳍条数、臀鳍条数、背鳍后骨板数、臀鳍后骨板数、鳃耙数和卵径)的演化受到系统发育限制,说明这些特征的演化与系统发育相关,受到强烈的自然选择作用;另外有4个特征(食性、雌性初次性成熟年龄、雄性初次性成熟年龄和产卵间隔时间)的演化不受系统发育的限制,而表现为对环境的适应。祖先状态重建分析显示,鲟形目鱼类许多特征的演化格局表现为:祖先种呈现中间状态,然后分别向变大或变小两个方向演化,例如身体大小、背鳍条数、臀鳍条数和初次性成熟年龄等。在适应策略上表现为一些基础形态特征不容易发生变化,如鳃耙数和卵径等;但食性、性成熟年龄、卵径和产卵间隔时间这些生态习性特征容易发生变化,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为理解鲟形目鱼类宏进化机制和进行物种保护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形目 特征演化 系统发育信号 宏进化 祖先状态重建 适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形目鱼类染色体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曾庆凯 杜合军 杨菁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34-740,共7页
染色质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核内染色质凝缩呈线状,对碱性染料较为敏感,此时称其为染色体[1]。对染色体玻片标本和染色体照片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各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形态特征进行观测... 染色质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核内染色质凝缩呈线状,对碱性染料较为敏感,此时称其为染色体[1]。对染色体玻片标本和染色体照片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各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形态特征进行观测、描述和分组,确定其染色体组型,是染色体研究的基本方式。此外,通过不同的显带方式对染色体形态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也是常用的染色体研究方法。染色体研究有助于探明生物遗传组成、遗传变异规律和发育机制,染色体研究结果对真核生物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性别遗传机理、基因组数、物种起源与进化和种族关系鉴定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形目 染色体 染色体显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鲟形目鱼类的寄生虫及病害 被引量:6
10
作者 苏培义 《鱼类病害研究》 1994年第2期1-7,共7页
关键词 鲟形目 鱼类 寄生虫 病害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鲟形目鱼类的寄生虫及病害 被引量:5
11
作者 苏培义 《重庆水产》 1993年第1期44-50,共7页
关键词 鲟形目鱼类 疾病 敌害生物 寄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形目鱼类和渔业 被引量:3
12
作者 解玉浩 《鲑鳟渔业》 1991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鲟形目鱼类和渔业.包括三部分:1.鲟形目的种类和分布:2.鲟形目的生物学特征;3.世界上鲟鱼和白鲟渔业,并着重讨论该鱼类资源在我国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 资源开发利用 鲟形目鱼类 种类 分布 生物学特性 鱼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种鲟形目鱼类mtDNA ND4L-ND4基因的序列变异及其分子系统学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四明 张亚平 +7 位作者 郑向忠 陈永久 邓怀 汪登强 危起伟 张云武 聂龙 吴清江 《中国科学(C辑)》 CSCD 1999年第6期607-614,共8页
鲟形目鱼类是一类在鱼类乃至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古老濒危鱼类 ,长期悬而未决的系统演化关系为世人瞩目 .采用DNA测序技术首次测定了包括中国特有鲟形目鱼类在内的 1 2种鲟形目鱼类的mtDNAND4L和ND4基因 ( 70 3bp)的序列 ... 鲟形目鱼类是一类在鱼类乃至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古老濒危鱼类 ,长期悬而未决的系统演化关系为世人瞩目 .采用DNA测序技术首次测定了包括中国特有鲟形目鱼类在内的 1 2种鲟形目鱼类的mtDNAND4L和ND4基因 ( 70 3bp)的序列 ,并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 .从分子系统学的角度得出了如下结论 :( 1 )鳇属可以归并到鲟属 ;( 2 )达氏鲟与中华鲟的亲缘关系最近 ,很有可能为中华鲟的一陆封类型 ;( 3)环太平洋地区的鲟科鱼类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 4)ND4L和ND4基因是进行鲟形目鱼类系统演化研究很好的遗传标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形目 MTDNA ND4L ND4 分子系统学 DNA序列
原文传递
我国的鲟形目鱼类
14
作者 张春光 叶恩琦 《大自然》 1994年第3期33-33,共1页
鲟形目鱼类(Acipenseriformes)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大多数鱼类一样,在分类学上属硬骨鱼(Actinopterygii),又因其内骨骼多为软骨,体表多被复着硬鳞,亦将其列为软骨硬鳞类(Chondroslei)。鲟形目鱼是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鱼类中最原始的... 鲟形目鱼类(Acipenseriformes)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大多数鱼类一样,在分类学上属硬骨鱼(Actinopterygii),又因其内骨骼多为软骨,体表多被复着硬鳞,亦将其列为软骨硬鳞类(Chondroslei)。鲟形目鱼是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它们的化石最早发现于中生代三叠纪初(大约2亿年前)的地层,很多种类在地球演变的长河中灭绝了,只有极少数残存至今,而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目前全世界已为人们认识的共有25种,其中我国分布的有8个种。在我国的辽宁和河北也曾于晚侏罗到白垩纪地层中发现过它们的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鲟形目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鱼类名录Ⅱ鲟形目、骨舌鱼目 海鲢目、北梭鱼目、鳗鲡目、鲱形目、鼠鳝目
15
作者 李明德 《天津水产》 2001年第3期13-19,共7页
鲟形目2种4属9种。骨舌鱼目3科5属8种。海鲢目2科2属2种。北梭鱼目3科5属6种。鳗鲡目11科55属150种。鲱形目4科24属64种。鼠鳝目2科2属2种。关键词鱼类名录分布中国鲟形目鳗鲡目、鲱形目。
关键词 东海 南海 台湾海峡 北梭鱼 鱼类名录 鳗鲡 鲟形目 康吉鳗 海鲢
原文传递
施氏鲟的核型及DNA含量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宋苏祥 刘洪柏 +2 位作者 孙大江 范兆廷 桂建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8,共4页
采用体内注射小牛血清、肾组织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了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Brandt)的染色体,并进行了核型分析。施氏鲟二倍体的染色体为238±8条,其核型为78m+12sm+2... 采用体内注射小牛血清、肾组织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了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Brandt)的染色体,并进行了核型分析。施氏鲟二倍体的染色体为238±8条,其核型为78m+12sm+28st,t+120±mc,NF:328±。以外周血红细胞为样本,鸡的红细胞为对照,用美国产的FACStarPlus流式细胞仪测定了施氏鲟二倍体细胞核的DNA含量,其DNA含量为鸡的5.06倍,绝对含量为11.73±0.68p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纲 鲟形目 施氏 DNA含量 染色体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类线粒体基因组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及系统演化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申欣 田美 +3 位作者 孟学平 程汉良 彭永兴 李士虎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13-418,共6页
鲟形目鱼类9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高度保守,均编码37个基因,长度为16 438bp(达氏鲟)~16 760bp(欧洲鳇)。主编码链的A+T含量为53.3%(密苏里铲鲟)~54.6%(中华鲟和匙吻鲟)。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atp6、atp8、cob、cox1、cox3、nad1... 鲟形目鱼类9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高度保守,均编码37个基因,长度为16 438bp(达氏鲟)~16 760bp(欧洲鳇)。主编码链的A+T含量为53.3%(密苏里铲鲟)~54.6%(中华鲟和匙吻鲟)。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atp6、atp8、cob、cox1、cox3、nad1、nad3、nad4和nad4L)编码氨基酸数目相同,分别为227、55、380、517、261、324、116、460和98个。15个主编码基因的差异位点分析表明,在鲟形目鱼类分子生态和群体遗传的研究中,nad5、nad4、cox1和cob基因是理想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分析其不同物种和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在9种鲟形目鱼类中,遗传距离最小的是中华鲟与俄罗斯鲟(0.0070),遗传距离最大的是闪光鲟与白鲟(0.1777)。2个科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远大于科内部的遗传距离,因此支持传统的科级分类。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结果表明,鲟形目鱼类分为2支:鲟科的7个物种和匙吻鲟科的2个物种分属2个类群(BPN=100,BPM=100,BPP=100),这与经典的系统分类观点一致。隶属于鲟属的中华鲟、俄罗斯鲟及闪光鲟与欧洲鳇聚类,支持率非常高(BPN=100,BPM=100,BPP=100),而将同为鲟属的高首鲟和达氏鲟排除在外,从而表明,线粒体基因组的数据支持将欧洲鳇并入鲟属。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支持鲟科内部的亲缘关系为:{[(中华鲟+俄罗斯鲟)+闪光鲟]+欧洲鳇}+(高首鲟+达氏鲟),密苏里铲鲟与它们关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形目 线粒体基因组 选择压力 分子标记 遗传距离 系统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鱼养殖常见疾病及防治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移斌 夏永涛 +3 位作者 赵蕾 曹海鹏 胡鲲 杨先乐 《水产养殖》 CAS 2013年第2期46-48,共3页
鲟鱼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硬磷总目、鲟形目(Acipenseriibrmes)。我国的鲟类有2科3属8种,长江水系的有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白鲟(Psephurus ghutius)和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黑龙江水系的有施氏鲟(Acipen... 鲟鱼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硬磷总目、鲟形目(Acipenseriibrmes)。我国的鲟类有2科3属8种,长江水系的有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白鲟(Psephurus ghutius)和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黑龙江水系的有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养殖 常见疾病 防治 黑龙江水系 硬骨鱼纲 长江水系 鲟形目 中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伯利亚鲟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养殖介绍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移斌 夏永涛 +2 位作者 曹海鹏 邱军强 杨先乐 《水产养殖》 CAS 2013年第11期17-20,共4页
鲟隶属于硬骨鱼纲,辅鳍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是大型的、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现存鲟形目鱼类共计2科6属25种,我国的鲟类有2科3属8种,
关键词 西伯利亚 生物学特性 淡水经济鱼类 养殖 硬骨鱼纲 鲟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匙吻鲟全人工繁殖技术规程 被引量:4
20
作者 丁庆秋 万成炎 +3 位作者 易继舫 刘文成 潘磊 胡传林 《水产养殖》 CAS 2011年第9期26-27,共2页
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隶属于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匙吻鲟科(Polyodontidae),广泛分布于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大型河流及附近的海湾沿岸地带,在美国的商业捕捞和游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于1988年首次从美国引... 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隶属于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匙吻鲟科(Polyodontidae),广泛分布于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大型河流及附近的海湾沿岸地带,在美国的商业捕捞和游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于1988年首次从美国引进匙吻鲟,因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很快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匙吻 全人工繁殖 技术规程 北部地区 生长速度 经济价值 鲟形目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