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5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茶鲜叶中7种农药残留
1
作者 史彦会 刘萌 庄须珍 《现代食品》 2025年第1期213-215,共3页
建立QuEChERS结合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茶鲜叶中7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根据基质和农药的性质,选择净化条件,采用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种农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平均回收... 建立QuEChERS结合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茶鲜叶中7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根据基质和农药的性质,选择净化条件,采用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种农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平均回收率在78.21%~98.58%,相对标准偏差为2.00%~5.87%。该方法高效简便,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满足分析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叶 农药残留 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叶1号’异地生长鲜叶品质成分研究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霈菲 吕杨俊 +7 位作者 宿迷菊 蒋玉兰 潘俊娴 王盈峰 赖建红 夏兵 张士康 朱跃进 《茶叶》 2024年第2期77-82,共6页
从2021年开始,项目组连续三年对安吉‘白叶1号’捐苗种植地的贵州普安、雷山、沿河,湖南古丈,四川青川三省五县和安吉原产地的茶树生长习性和品质进行跟踪研究。本文总结2023年春浙江、贵州和湖南茶鲜叶品质主要成分,按安吉白茶采摘标... 从2021年开始,项目组连续三年对安吉‘白叶1号’捐苗种植地的贵州普安、雷山、沿河,湖南古丈,四川青川三省五县和安吉原产地的茶树生长习性和品质进行跟踪研究。本文总结2023年春浙江、贵州和湖南茶鲜叶品质主要成分,按安吉白茶采摘标准采一芽二叶,分析了鲜叶中水浸出物等主要理化成分的含量以及异地生长的‘白叶1号’茶鲜叶品质差异。结果显示,2023年春茶‘白叶1号’异地与原产地鲜叶理化成分在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原产地的水浸出物总量>42%,游离氨基酸含量>4.5%,茶氨酸含量>2.5%;茶苗受捐地水浸出物含量>37%,游离氨基酸含量>5.5%,茶氨酸含量>3.0%;非基地水浸出物含量>36%,游离氨基酸含量>4.0%,茶氨酸含量>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号 异地 鲜叶 长势 理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紫楠、闽楠与四川峨眉桢楠鲜叶精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孟中磊 梁瑞龙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19年第2期1-8,13,共9页
采集广西紫楠、闽楠和四川峨眉桢楠鲜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楠叶精油,测定精油得率,并通过GC-MS方法分析精油成分。试验结果表明广西资源产紫楠的鲜叶精油含量最高,资源产闽楠鲜叶精油与四川峨眉桢楠鲜叶精油中所含挥发性成分最为接近。
关键词 紫楠鲜叶 闽楠鲜叶 桢楠鲜叶 精油 水蒸气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鲜叶保鲜运输环境参数优化比较
4
作者 夏晶晶 王飞仁 +2 位作者 刘东峰 郭嘉明 陈劲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209,共8页
茶鲜叶在采后的色泽劣变与失水主要与贮青温度、湿度和机械损伤等有关。为了明确这些因素影响采后茶鲜叶外观与相关品质变化的规律,该文以一芽二叶“英红九号”作为试验材料在可调控环境保鲜实验平台与振动试验台中开展了两组试验,每个... 茶鲜叶在采后的色泽劣变与失水主要与贮青温度、湿度和机械损伤等有关。为了明确这些因素影响采后茶鲜叶外观与相关品质变化的规律,该文以一芽二叶“英红九号”作为试验材料在可调控环境保鲜实验平台与振动试验台中开展了两组试验,每个试验组在贮存期间对茶青的质量损失率、含水率、L^(*)、a^(*)、b^(*)色差参数进行收集。第一组试验研究氧气浓度、控湿,控温对茶鲜叶品质的影响变化。该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低氧范围控制对茶鲜叶质量损失率差异最大为1.51%。常温组对比控温组的质量损失率增加了22.50%。第二组试验探究不同低温范围、振动以及湿度对茶鲜叶品质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机械振动会显著的加快茶鲜叶外观品质和含水率的变化,47.67 Hz振动频率处理的茶鲜叶质量损失速率在48 h后可达71.74%,含水率降至8.20%,同时茶鲜叶的叶色劣变严重。另外,在15~18℃的贮存温度下可以有效的降低茶鲜叶色泽的劣变和失水速率,更低的贮存温度范围对茶鲜叶外观和含水率变化影响不显著。控湿结果表明,85%~90%的控湿范围可以在储运后期显著降低茶鲜叶的质量损失速率和外观劣变。该文的研究结果可为茶鲜叶保鲜环境的精准调控提供参考,对减少茶鲜叶损耗,保证制作成茶质量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叶 温控 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鲜叶色泽和化学成分与红茶适制性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曹挥华 江新凤 +3 位作者 李琛 张贱根 王礼献 童忠飞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157,共9页
该研究以白叶1号、紫娟、黄金菊、福鼎大白茶4个茶树品种为材料,观察茶树芽叶性状,测定其鲜叶生化成分含量,分析不同色素含量与生化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并制成红茶进行审评检验。结果显示,叶绿素a含量最高的为紫娟(1.21 mg/g),花青素含... 该研究以白叶1号、紫娟、黄金菊、福鼎大白茶4个茶树品种为材料,观察茶树芽叶性状,测定其鲜叶生化成分含量,分析不同色素含量与生化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并制成红茶进行审评检验。结果显示,叶绿素a含量最高的为紫娟(1.21 mg/g),花青素含量最高的为紫娟(8.86 mg/g),分别为白叶1号、黄金菊和福鼎大白茶的29.53、6.47和4.32倍。相关性分析表明,色素含量与氨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对茶树鲜叶色素含量、生化成分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代表“色素因子”、“生化因子”、“滋味因子”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6.90%,可以很好地分析不同颜色(品种)鲜叶制成的红茶质量,鲜叶品质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紫鹃(T2)>黄金菊(T3)>福鼎大白茶(T4)>白叶1号(T1),与制成的红茶感官审评结果一致。紫鹃茶树品种具有高绿叶素a、叶绿叶素b、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含量及高酚氨比,适合加工红茶,适制红茶品种能通过鲜叶的色素含量、生化成分含量的高低来判断。综合分析,该研究能为不同色泽茶树新梢的适制性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鲜叶 色泽 相关性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提采动作的便携式名优茶鲜叶采摘机
6
作者 王洪成 白子豪 +6 位作者 徐海浩 徐凯 黄阿龙 王泽恩 万菲 张俐楠 吴立群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1172,共12页
为缓解以龙井为代表的名优茶鲜叶采摘完全依赖人工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鲜叶-老叶物理特性差异的鲜叶采摘方法,通过纯机械的弹性结构和柔性采摘单元实现鲜叶的自动化采摘。首先对鲜叶-老叶在生长高度、表观形态和茶叶茎断裂强度等物理特... 为缓解以龙井为代表的名优茶鲜叶采摘完全依赖人工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鲜叶-老叶物理特性差异的鲜叶采摘方法,通过纯机械的弹性结构和柔性采摘单元实现鲜叶的自动化采摘。首先对鲜叶-老叶在生长高度、表观形态和茶叶茎断裂强度等物理特性差异进行研究,作为采摘机结构和拉拔力参数设计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受茶农手工采摘鲜叶时的“提采”动作启发,提出基于鲜叶上下表面摩擦力差异的鲜叶采摘机构,并对其进行采摘过程的动力学仿真分析;依据仿真结果,分别采用硅胶和特氟龙膜作为与鲜叶上下表面接触的柔性材料,结合动底板弹性结构、提供可调的拉拔力以避免采摘过程中鲜叶受损。茶园试验结果表明,当采摘力设置为3.0 N时采摘效果较好,鲜叶茎断裂位置取决于鲜叶茎断裂强度最小的位置,与人手工采摘时的断裂位置一致,鲜叶采净率约40%,老叶误采率约7%,茶叶损伤率约5%,采摘效率约1.44 kg·h^(-1)(相当于3个熟练采茶工)。该研究结果可为鲜叶的全自动机器采摘提供技术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优茶 采茶机 鲜叶 摩擦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种树种鲜叶凋落物和枯叶凋落物持水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龙瑜 范淇玮 +3 位作者 黄春应 李荟星 余鑫 郑文辉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6-356,共11页
为全面认知凋落物在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中的作用,对鲜叶凋落物和枯叶凋落物的持水能力进行比较研究。采用室内浸提法,对南方9种常见树种鲜叶凋落物、枯叶凋落物的持水特征和失水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鲜叶凋落物、枯叶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差... 为全面认知凋落物在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中的作用,对鲜叶凋落物和枯叶凋落物的持水能力进行比较研究。采用室内浸提法,对南方9种常见树种鲜叶凋落物、枯叶凋落物的持水特征和失水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鲜叶凋落物、枯叶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9种树种鲜叶凋落物、枯叶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分别在92.36%~237.36%、204.78%~504.88%之间;9种树种鲜叶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均小于其枯叶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在失水的前12 h,大多数树种鲜叶凋落物的失水率大于其枯叶凋落物的失水率;在失水40 h时,大多数树种鲜叶凋落物的失水率小于其枯叶凋落物的失水率。鲜叶凋落物的最大持水能力主要与叶面积呈正相关,与叶形指数呈负相关;枯叶凋落物的最大持水能力与比叶面积呈正相关,与密度呈负相关。总体而言,鲜叶凋落物的持水能力弱于枯叶凋落物,但由于其现存量大,鲜叶凋落物的持水能力在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中的作用不能被忽视。在构建森林水文模型时需纳入鲜叶凋落物的持水能力,以便更精确估算凋落物在森林水文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水性能 鲜叶凋落物 凋落物 片性状 全球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内含物质与根际细菌群落的关联性分析研究
8
作者 翟玉珂 符文杰 +5 位作者 黄芳芳 陈毅欣 李勤 黄建安 白思蕾 刘仲华 《茶叶通讯》 2024年第3期330-339,共10页
为探究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内含物质与其根际细菌群落的相关性,以‘保靖黄金茶1号’和‘桃源大叶’为试验品种,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测定茶树鲜叶内含成分,利用微生物组学鉴定其根际细菌群落。结果共鉴定出‘保靖黄金茶1号’和‘桃源大... 为探究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内含物质与其根际细菌群落的相关性,以‘保靖黄金茶1号’和‘桃源大叶’为试验品种,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测定茶树鲜叶内含成分,利用微生物组学鉴定其根际细菌群落。结果共鉴定出‘保靖黄金茶1号’和‘桃源大叶’鲜叶中显著差异化合物53个,其根际差异细菌群落11种。进一步通过关联性分析确定了‘保靖黄金茶1号’和‘桃源大叶’鲜叶差异内含成分与根际差异细菌群落显著性相关。该研究可为探究根际微生物对茶树鲜叶质量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鲜叶 内含成分 根际细菌群落 关联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阳群体种鲜叶萎凋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9
作者 齐玉岗 徐婷 +1 位作者 何竹梅 纪昌中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93-197,共5页
以紫阳群体种1芽1叶(以下简称叶)为原料,研究紫阳群体种鲜叶萎凋过程中生化成分变化情况,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75%~80%的条件下进行室内自然萎凋,摊叶厚度2~3 cm,分别在萎凋0、8、10、12、14、16、18、20 h时取样并微波固样,磨碎测... 以紫阳群体种1芽1叶(以下简称叶)为原料,研究紫阳群体种鲜叶萎凋过程中生化成分变化情况,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75%~80%的条件下进行室内自然萎凋,摊叶厚度2~3 cm,分别在萎凋0、8、10、12、14、16、18、20 h时取样并微波固样,磨碎测定其生化成分含量。紫阳群体种鲜叶萎凋过程中萎凋叶水浸出物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不同萎凋时间其含量差异不显著;萎凋叶茶多酚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在萎凋8~20 h时不同萎凋时间茶多酚含量差异不显著,含量趋于稳定,在整个萎凋期间,茶多酚含量下降了5.60%;萎凋叶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与萎凋12 h相比,萎凋20 h的萎凋叶可溶性糖含量上升了14.63%;萎凋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从萎凋开始至萎凋结束,其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了18.02%;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75%~80%条件下,紫阳群体种鲜叶在萎凋18~20 h时达到萎凋适度。萎凋过程中,水分在生化成分变化过程中同时作为反应物和反应介质,萎凋叶含水量变化对茶叶生化成分产生了重要影响,应采取合理措施,协调萎凋叶含水量和生化成分含量变化情况,使其达萎凋最适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阳群体种 萎凋过程 鲜叶 生化成分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化主要产茶区域鲜叶品质成分评价
10
作者 方辉韩 苏祝成 +7 位作者 吴一鸣 邵晨阳 吕岷泽 王燕飞 林钰虹 邹欢 吴水女 魏然 《中国茶叶加工》 2024年第1期62-67,共6页
为评估开化不同区域环境条件下茶树鲜叶的品质特征,同时为不同品种原料的适制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选取开化五个主要产茶区的3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冷冻干燥固样后,分别对其非挥发性物质及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生长的... 为评估开化不同区域环境条件下茶树鲜叶的品质特征,同时为不同品种原料的适制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选取开化五个主要产茶区的3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冷冻干燥固样后,分别对其非挥发性物质及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生长的同一茶树品种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存在一定的差异,大部分鲜叶原料适制绿茶。在挥发性组分方面,不同区域所产群体种、福鼎大白茶和翠峰其挥发性物质差异明显,分别鉴定得到11种、7种、14种关键差异性挥发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鲜叶 品质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2023年雅安市名山区茶农鲜叶收入抽样调查分析
11
作者 郭磊 夏家英 《中国茶叶》 2024年第12期64-68,共5页
为了准确掌握茶农鲜叶收入情况及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从2012年开始,雅安市名山区农业农村局连续12年开展全区茶农鲜叶收入抽样调查,实行茶叶生产实时记帐式管理,全面了解茶农鲜叶产量和产值。调查显示,受各因素影响,鲜叶产量偶有波动,但... 为了准确掌握茶农鲜叶收入情况及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从2012年开始,雅安市名山区农业农村局连续12年开展全区茶农鲜叶收入抽样调查,实行茶叶生产实时记帐式管理,全面了解茶农鲜叶产量和产值。调查显示,受各因素影响,鲜叶产量偶有波动,但总体呈现增长趋势;鲜叶价格,采工费、肥料投入、农药等投入费用,以及毛收入、纯收入等收入情况整体呈增长趋势。通过调查分析科学研判茶叶生产状况可以得出,名山区茶农收入总体多年呈增长趋势,茶叶产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茶产业是富民增收的稳定产业。调查结果可为茶农、茶企生产提供科学数据,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山区 鲜叶收入 产量 产值 价格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成熟度烤烟鲜叶素质及其判别函数研究
12
作者 肖庆礼 李昌根 +5 位作者 彭奎 袁明 何蓉 谭奇忠 王建林 傅佩周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20-124,共5页
本文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基地单元烤烟品种K326为试验原料,研究不同部位、不同成熟度烟叶的单叶重、SPAD值和叶片厚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中部叶3项指标差异性明显,上部叶中单叶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部叶和上部叶中S... 本文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基地单元烤烟品种K326为试验原料,研究不同部位、不同成熟度烟叶的单叶重、SPAD值和叶片厚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中部叶3项指标差异性明显,上部叶中单叶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部叶和上部叶中SPAD值差异显著。以单叶重、SPAD值和叶片厚度为自变量,成熟度为因变量,建立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并对其判别效果进行检验:中部叶中,对CM3烟叶的判别准确率最高,为70.7%;其次为CM1烟叶,为65.6%;最低是CM2烟叶,准确率为59.2%;整体准确率为65.1%。上部叶中,对BM3烟叶判别的准确率为98.8%,BM2烟叶准确率为40.0%,BM1烟叶准确率为56.1%,整体准确率为6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成熟度 鲜叶素质 SPAD值 片厚度 Fisher线性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鲜叶氟含量调查分析
13
作者 韩淑君 王艳 +3 位作者 王立 王也 李素媛 赵素洁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5期97-100,共4页
为探究茶叶鲜叶氟含量情况,本研究采集了不同叶位、生长阶段、季节和地区的茶叶鲜叶,经杀青烘干处理,采用沸水浴浸泡提取氟化物,选择电极法测定氟离子,通过数据比对和分析,探究了茶叶鲜叶氟含量、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叶... 为探究茶叶鲜叶氟含量情况,本研究采集了不同叶位、生长阶段、季节和地区的茶叶鲜叶,经杀青烘干处理,采用沸水浴浸泡提取氟化物,选择电极法测定氟离子,通过数据比对和分析,探究了茶叶鲜叶氟含量、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叶位鲜叶的氟含量呈线性变化规律:新芽尖<第1叶<第2叶<第3叶<第4叶;不同叶龄鲜叶氟含量整体呈线性变化规律:1芽1叶<1芽2叶<1芽3叶<1芽4叶<1芽5叶。茶叶鲜叶嫩叶氟含量低于老叶氟含量;随着叶龄的增长,茶叶鲜叶氟含量呈现上升趋势。该研究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含量 鲜叶 控氟 氟离子选择电极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茶鲜叶中多种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14
作者 史彦会 刘萌 庄须珍 《中国食品工业》 2024年第2期93-95,共3页
本文旨在建立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茶鲜叶中6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根据基质和农药的性质,优化提取和净化条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02μg/mL~0.5μg/mL,6种农药在茶叶鲜叶基质中呈现良好... 本文旨在建立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茶鲜叶中6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根据基质和农药的性质,优化提取和净化条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02μg/mL~0.5μg/mL,6种农药在茶叶鲜叶基质中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加标浓度在5μg/kg~50μg/kg,6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在83.3%~95.5%,相对标准偏差在5.32%~11.45%。该方法高效简便且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满足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叶 农药残留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叶自动化摊放贮青机研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叶阳 林智 +4 位作者 尹军峰 权启爱 罗列万 袁海波 吴利方 《中国茶叶》 2007年第5期13-15,共3页
目前生产中传统的鲜叶摊放方式主要有3种。第一种方式是将鲜叶原料直接摊放在地上或其他物料上,这种方式极为原始落后,不仅无法保证鲜叶的卫生质量,而且还会对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在生产中应严格禁止;第二种是在地... 目前生产中传统的鲜叶摊放方式主要有3种。第一种方式是将鲜叶原料直接摊放在地上或其他物料上,这种方式极为原始落后,不仅无法保证鲜叶的卫生质量,而且还会对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在生产中应严格禁止;第二种是在地面铺上竹编篾垫或直接放置软匾、勃篮等,再在上面摊放鲜叶,这是一种传统的摊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叶摊放 自动化 鲜叶原料 卫生质量 质量安全 产品 传统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EM的机采茶鲜叶振动式分级机分级参数优化 被引量:8
16
作者 吕昊威 武传宇 +4 位作者 涂政 陈建能 贾江鸣 陈之威 叶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针对目前机采茶鲜叶分级设备存在的分级效率低、对鲜叶损伤大等问题。以振动式机采茶鲜叶分级机为试验对象,提出了一种茶鲜叶粘弹性物料建模方法,并以振动频率、振动方向角、振幅为自变量,以筛分率、优质茶筛分率为目标优化值,基于EDEM... 针对目前机采茶鲜叶分级设备存在的分级效率低、对鲜叶损伤大等问题。以振动式机采茶鲜叶分级机为试验对象,提出了一种茶鲜叶粘弹性物料建模方法,并以振动频率、振动方向角、振幅为自变量,以筛分率、优质茶筛分率为目标优化值,基于EDEM软件对其进行仿真试验,运用响应面优化法得到优化参数为振动频率29.0 Hz、振幅9.0 mm、振动方向角34.7°。在此参数下,仿真试验得到的筛分率为75.38%,优质茶筛分率为95.65%。根据最优参数组合开展仿真与样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样机验证试验得到的筛分率为71.07%,优质茶筛分率为93.26%。结合仿真试验和样机试验结果,筛分率的准确性达到93.9%,而优质茶筛分率的准确性达到97.4%。基于响应面分析法的仿真优化参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此最优参数下,分级机具有较好的分级效果。本研究可以为机采茶鲜叶分级设备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茶鲜叶 振动分级机 鲜叶物料建模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优茶机采鲜叶分级技术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张兰兰 董迹芬 +3 位作者 唐萌 蔡维秩 温正军 骆耀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3-598,共6页
用滚筛机(6CXF-70大宗茶鲜叶分级机,MCF自制名优茶鲜叶分级机),平面圆筛机(浙茶精766)、风选机(FX450型)等不同茶叶分级机械对相同机采鲜叶原料进行分级,鲜叶原料在不同筛孔、风力条件下,按芽叶大小、轻重归类,实现大小芽叶分离,测定经... 用滚筛机(6CXF-70大宗茶鲜叶分级机,MCF自制名优茶鲜叶分级机),平面圆筛机(浙茶精766)、风选机(FX450型)等不同茶叶分级机械对相同机采鲜叶原料进行分级,鲜叶原料在不同筛孔、风力条件下,按芽叶大小、轻重归类,实现大小芽叶分离,测定经分级后得到的各类芽叶机械组成,比较分级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用机器采摘的茶青机械组成中标准芽叶的比例(质量分数,下同)为23.54%,粗老芽叶的比例为43.33%,其他碎片的比例达到33.13%。该鲜叶不能作为名优茶生产。经滚筛机分级,在相同分级区段内,MCF分级机分级获得的标准芽叶比率较6CXF-70大宗茶鲜叶分级机高19%,且各筛孔下得到的原料等级界限清楚。利用不同筛孔分层设置的平面圆筛机分级原料,各层级中均有标准芽叶和其他芽叶混杂的情况,不能较好地分离出鲜叶中的标准芽叶。风选机分级能较好地清除机采鲜叶内其他碎片,但标准芽叶和粗老芽叶分离效果不明显;MCF和风选组合分级效果提高。机采鲜叶先经MCF分级,再风选处理,标准芽叶比例提高了16%,其他碎片比例下降了23%,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标准芽叶和其他碎片混杂。然而先风选再MCF组合分级,分级效果不理想;但是调整自制分级机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等级差异明显的芽叶。综上,利用滚筛、平面圆筛、风选等方法可以使机采鲜叶原料在一定程度上按大小归类,不同方法分级差异大,其中滚筛分级是3种分级方法中可获得相对整齐、标准芽叶较多的分级方法,利用自制的名优茶鲜叶分级机(MCF)与风选组合分级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叶 机采 分级 筛分 风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鲜叶和凋落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7
18
作者 曾昭霞 王克林 +5 位作者 刘孝利 曾馥平 宋同清 彭晚霞 张浩 杜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07-1914,共8页
研究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物新鲜叶片与凋落叶的元素化学计量学性状,对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桂西北喀斯特区分别选取了3个原生林群落与3个次生林群落,研究其建群种植物新鲜叶片和凋落叶的C、N、P元素含量... 研究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物新鲜叶片与凋落叶的元素化学计量学性状,对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桂西北喀斯特区分别选取了3个原生林群落与3个次生林群落,研究其建群种植物新鲜叶片和凋落叶的C、N、P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发现,6个群落建群种新鲜叶片C、N、P含量(其平均含量分别为404.3、22.5、1.75 mg/g)均大于凋落叶(平均含量分别为376.5、19.0、1.35 mg/g),鲜叶C:N、C:P、N:P比值(均值分别为17.8、244.9、13.8)均小于凋落叶(均值分别为19.3、315.3、16.3)。6种植物新鲜叶片N、P含量大于凋落叶,而N:P比小于凋落叶,表明喀斯特区植物对N的再吸收率大于P。3个原生林群落建群种鲜叶与凋落叶的平均C、N含量均大于次生林,而P含量则略小于次生林;原生林鲜叶与凋落叶的C:N比均小于次生林,C:P、N:P则大于次生林,推测次生林相对于原生林有更快的生长速率。原生林鲜叶N:P比为13—15之间,次生林鲜叶N:P比为11—12之间,次生林鲜叶与凋落叶的N:P比均小于原生林,说明原生林凋落物分解相对较慢,原生林能相对多的保留养分以供植物吸收,更能适应喀斯特石生环境。植物鲜叶和凋落叶的C:N与N:P比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叶片养分元素间具有共变的特性;叶片N、P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植物N:P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高等陆生植物C-N-P元素计量的普遍规律,体现了植物群落对环境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喀斯特 鲜叶 凋落 原生林 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鲜叶萎凋过程中儿茶素和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丽丽 宋振硕 +3 位作者 陈键 杨军国 张应根 陈林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56-862,共7页
以肉桂、水仙等10个茶树品种春季新梢(采摘嫩度为1芽2、3叶和中小开面2~4叶)为供试材料,在控温控湿(22~22℃、RH 35%~45%)条件下萎凋,于鲜叶萎凋失水减重率为0、15%、30%、45%、60%时取样,检测其儿茶素和生物碱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以肉桂、水仙等10个茶树品种春季新梢(采摘嫩度为1芽2、3叶和中小开面2~4叶)为供试材料,在控温控湿(22~22℃、RH 35%~45%)条件下萎凋,于鲜叶萎凋失水减重率为0、15%、30%、45%、60%时取样,检测其儿茶素和生物碱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萎凋失水率为30%~45%范围内,供试茶样中儿茶素组分含量及总量具有最大值,说明萎凋前期促进儿茶素的转化形成;随着萎凋失水程度加重,儿茶素组分EGCG、EC和ECG含量及其总量呈现先增后减、总体减少趋势,EGC和TB含量以逐步减少为主,而CAF含量和生物碱总量则表现为逐渐增加趋势,而且1芽2、3叶各组分变化幅度大于中小开面2~4叶;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结果,即110份供试茶样均可按芽叶嫩度分成1芽2、3叶型和中小开面2~4叶型2种类型,基于萎凋工序分类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供试茶样的儿茶素和生物碱在萎凋期间含量呈现递变性增减趋势,表明萎凋过程是儿茶素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长时间缓慢氧化和降解的过程。因此萎凋工序对儿茶素和生物碱含量有一定影响,可通过调节鲜叶萎凋失水程度来调控二者的含量及组成比例,从而为茶叶风味品质调整及其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叶 萎凋 儿茶素 生物碱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茶鲜叶全氮含量 被引量:26
20
作者 胡永光 李萍萍 +3 位作者 母建华 毛罕平 吴才聪 陈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21-2825,共5页
为快速无损监测茶树氮素营养及其生长状况,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茶鲜叶全氮含量的预测模型。以茶鲜叶为对象,田间试验使用便携式光谱仪采集叶片漫反射光谱信息,通过不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建立茶鲜叶全氮含量预测的光谱模型。... 为快速无损监测茶树氮素营养及其生长状况,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茶鲜叶全氮含量的预测模型。以茶鲜叶为对象,田间试验使用便携式光谱仪采集叶片漫反射光谱信息,通过不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建立茶鲜叶全氮含量预测的光谱模型。试验共采集111个样品,其中86个样品作校正集,25个样品作预测集。通过一阶导数与滑动平均滤波相结合的预处理方法,用7个主成分建立的偏最小二乘模型最好,其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为0.0973,预测集的相关系数为0.8881,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1304,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339%。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很好地预测茶鲜叶全氮含量,对于快速实时监测茶树长势和施肥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回归 鲜叶 全氮含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