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怀沙-怀九河市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资源保护 被引量:11
1
作者 邢迎春 赵亚辉 +6 位作者 李高岩 王玉凤 张春光 王宝利 常宝全 张利军 胡亚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9-37,共9页
怀沙河和怀九河是两条自然汇入北京怀柔水库的河流,被规划为北京市第一个市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2004年3月~2005年2月,作者对该保护区内野生鱼类资源进行了本底调查。调查区域内野生淡水鱼类共计24种(不计引入种),隶属于6目11... 怀沙河和怀九河是两条自然汇入北京怀柔水库的河流,被规划为北京市第一个市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2004年3月~2005年2月,作者对该保护区内野生鱼类资源进行了本底调查。调查区域内野生淡水鱼类共计24种(不计引入种),隶属于6目11科24属,以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主,多为山区溪流小型鱼类。鱼类物种多样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所不同,两河下游近水库河段物种多样性最高,这可能与两个不同生态环境交界处的边缘效应有关;其多样性在时间上春夏季高于秋冬季。结合区域内的生境特点,建议加强对核心区的保护力度,重新规划缓冲区和过渡区;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兼顾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达到人与资源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怀沙-怀九河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 鱼类物种多样性 时空变化 资源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干流禹门口至三门峡段鱼类物种多样性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媛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5期6721-6724,6727,共5页
为了解黄河干流禹门口至三门峡河段渔业资源现状,于2012年5~9月对此河段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鱼类种群数量较小,鱼类资源下降严重,渔获物组成趋于小型化。鱼类区系组成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分布不均匀;通过分析该河... 为了解黄河干流禹门口至三门峡河段渔业资源现状,于2012年5~9月对此河段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鱼类种群数量较小,鱼类资源下降严重,渔获物组成趋于小型化。鱼类区系组成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分布不均匀;通过分析该河段鱼类资源量衰退的原因,提出了针对该河段鱼类资源保护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干流 鱼类区系 鱼类物种多样性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流域河流生境破碎化对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陈艳 黄晓霞 王琇瑜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7年第3期62-68,共7页
珠江是中国南方第一大河,水能资源丰富,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众多鱼类,近年来珠江流域上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造成河流生境破碎,这将严重威胁到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基于此,在水资源分区的基础上将珠江流域划分为22个子流域,采用Shannon-... 珠江是中国南方第一大河,水能资源丰富,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众多鱼类,近年来珠江流域上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造成河流生境破碎,这将严重威胁到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基于此,在水资源分区的基础上将珠江流域划分为22个子流域,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研究鱼类物种的多样性,构建河流生境破碎化综合指数(P)研究珠江各流域河流生境破碎化程度,再运用空间叠加分析探究河流生境破碎化对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珠江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较高,珠江流域的22个子流域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达到4.539,有18个子流域Shannon-Wiener指数值均大于4(Shannon-Wiener指数值超过4就意味着鱼类物种多样极高)。(2)珠江流域河流生境破碎化综合指数值在0.141~3.484,均值为1.519,总体而言河流生境破碎程度较高;不同子流域的生境破碎程度差异较大,生境破碎化程度较高的子流域较多分布在中游。(3)通过对鱼类物种多样性与河流生境破碎度进行空间叠加后,发现较多子流域的鱼类物种多样性程度与河流生境破碎化程度均比较高,主要分布在北纬24°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流域 河流生境破碎化 鱼类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红树林区鱼类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映明 郑培珊 +5 位作者 刘妮 唐以杰 崔志民 黄飘平 黄芳 王晓萍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4-114,共11页
于2016年到2017年分4个季度对广东省8片红树林区中鱼类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发现鱼类83种,隶属于13目34科。8片红树林区渔获的鱼类多为小型鱼类或幼鱼,且优势种存在差异。各红树林区渔获的鱼尾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 于2016年到2017年分4个季度对广东省8片红树林区中鱼类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发现鱼类83种,隶属于13目34科。8片红树林区渔获的鱼类多为小型鱼类或幼鱼,且优势种存在差异。各红树林区渔获的鱼尾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差异显著。对8片红树林区渔获鱼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粤东的澄海澄饶围红树林和饶平浮任村红树林分为一组,中部珠三角的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和惠州大亚湾红树林公园分为一组,粤西的茂名市水东湾红树林和江门市广海湾红树林分为一组,而红树林面积较大的粤西廉江市高桥红树林观光旅游区与中部的珠海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分在一组。排序分析支持聚类分析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各红树林区渔获的鱼类尾数、捕获量、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与相应红树林区的面积、林区中乡土红树植物面积和水温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红树林 鱼类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明旺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第3期54-59,157,共7页
为对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环境质量做出更好的评估,分别于2016年3月,6月,7月就其鱼类资源特点及其分布格局等开展了3次调查。结果表明,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记录鱼类6目8科15属17种,鲤形目鲤科鱼类种数最为丰富,共9种,占... 为对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环境质量做出更好的评估,分别于2016年3月,6月,7月就其鱼类资源特点及其分布格局等开展了3次调查。结果表明,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记录鱼类6目8科15属17种,鲤形目鲤科鱼类种数最为丰富,共9种,占泸沽湖鱼类总种数的52.9%;土著鱼类仅2属4种,分别为泥鳅、厚唇裂腹鱼、宁蒗裂腹鱼、小口裂腹鱼。区系组成与云贵高原湖泊存在共同特点:种类贫乏,个体较小,生长稍慢。泸沽湖鱼类物种多样性匮乏、物种同域分化现象明显、鱼类特有性极强、物种群落脆弱性极高、物种组成自然性偏低。文中提出保护好鱼类产卵场,加强入湖河流的清淤治理,建立保育繁殖基地等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物种多样性 区系组成 同域分化 特有性 脆弱性 自然性 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及其邻近地区野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资源保育 被引量:25
6
作者 张春光 赵亚辉 +4 位作者 邢迎春 郭瑞禄 张清 冯云 樊恩源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7-604,共8页
作者2002-2010年间,连续多年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野生鱼类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采集,结合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馆藏鱼类标本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得出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分布过的鱼类计有93种,隶属于13目23科73属;去除引入种... 作者2002-2010年间,连续多年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野生鱼类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采集,结合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馆藏鱼类标本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得出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分布过的鱼类计有93种,隶属于13目23科73属;去除引入种,自然分布于该地区的原生野生鱼类为85种(包括经通海河流上溯至区域内的河口咸淡水、洄游性及原产但现为引入的物种),隶属于12目21科65属。目前,区域内自然—半自然水体中可以见到的野生鱼类计有49种(包括引入种6种),原生的野生鱼类为43种,隶属于6目12科36属。与历史记录相比,从目到种各分类阶元的消失率均超过40%,特别是原生野生鱼类的消失率更接近50%;伴随着大量土著鱼类的消失,物种组成的异质性明显降低,物种多样性下降的程度十分明显。自然环境持续干旱、兴修水利、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张和人口膨胀等引起的水域面积减小、原有水域环境的改变、过度捕捞等应是引起土著鱼类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能使原有土著鱼类资源尽快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建议进一步做好鱼类资源本底调查、进一步加强渔政管理包括对现有水生生物保护区的管理、筹建新的水生生物保护区、建立种质资源库、订立地方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加强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严控引入鱼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及其邻近地区 鱼类物种多样性 资源衰退 资源保护和恢复
原文传递
广西钦州港红树林区鱼类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德练 吴志强 +3 位作者 黄亮亮 常涛 耿俊杰 武文丽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5-142,共8页
根据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广西钦州港红树林区域的逐月采样数据,对该水域鱼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物种和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本文共发现鱼类65种,隶属于12目33科54属;以鲈形目为主,占总物种数的58.46%;虾虎鱼科占优势... 根据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广西钦州港红树林区域的逐月采样数据,对该水域鱼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物种和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本文共发现鱼类65种,隶属于12目33科54属;以鲈形目为主,占总物种数的58.46%;虾虎鱼科占优势,占总个体数的40.35%。研究区域内优势物种为青斑细棘虾虎鱼、乌塘鳢和眶棘双边鱼。相对于国内其它红树林区域,钦州港红树林区的鱼类物种数量较少。该红树林区鱼类群落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ma)范围为1.86~5.30,Simpson优势度指数(x)的范围为0.07~0.46,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2.10~4.05,Pielou均匀度指数(E)的范围为0.45~0.87;丰富度指数(Dma)、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的月度变化基本一致,而优势度指数(λ)与前几个指数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和保护现状提出对红树林区的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港 红树林 鱼类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黄浦江和苏州河上游鱼类多样性组成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45
8
作者 陈小华 李小平 程曦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1-196,共6页
为初步了解黄浦江和苏州河的鱼类多样性组成及其时空分布特征,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对黄浦江上游河段的淀峰、松浦大桥两个站点,以及苏州河上游河段的白鹤、黄渡两个站点进行了逐月的鱼类监测。四个站点共采集到鱼类44种,隶属10目14科3... 为初步了解黄浦江和苏州河的鱼类多样性组成及其时空分布特征,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对黄浦江上游河段的淀峰、松浦大桥两个站点,以及苏州河上游河段的白鹤、黄渡两个站点进行了逐月的鱼类监测。四个站点共采集到鱼类44种,隶属10目14科35属,其中苏州河上游30种,隶属6目10科25属,黄浦江上游39种,隶属10目13科32属。黄浦江上游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苏州河上游,白鹤、松浦大桥、淀峰之间的鱼类群落为中等相似,黄渡与松浦大桥、淀峰之间的鱼类群落为中等不相似。各站点的鱼类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秋季大于冬、春季。四个站点的鱼类均以杂食性和定居性的物种为主,杂食性鱼类物种数占51.5–62.5%。松浦大桥站的江海洄游性和河湖洄游性鱼类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站点。鱼类物种的时空重现率计算结果反映了黄浦江、苏州河上游各水域的鱼类群落具相对独立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恶化的水质问题和较差的水系连通度可能是影响苏州河上游鱼类多样性的关键因素,而黄浦江具更大水域面积,以及较好水质状况和水系连通度,有利于丰富鱼类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物种多样性 时空变化 黄浦江 苏州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拒马河北京段鱼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文波 李继龙 +6 位作者 李绪兴 刘宝祥 沈公铭 张晓惠 雷云雷 李小恕 贾静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5-181,共7页
根据2004年3月、7月和9月对拒马河北京段进行的鱼类调查结果,研究了拒马河北京段鱼类种类、分布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发现鱼类24种,隶属于3目8科24属,多为中底层小型鱼类,其中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为拒马河北京段... 根据2004年3月、7月和9月对拒马河北京段进行的鱼类调查结果,研究了拒马河北京段鱼类种类、分布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发现鱼类24种,隶属于3目8科24属,多为中底层小型鱼类,其中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为拒马河北京段内优势种类。将本次调查结果与历史资料比较后发现,拒马河北京段内鱼类的种类减少了3目5科18种,表明拒马河鱼类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亟待保护。水文条件变化、水利工程建设、过度捕捞和非法采砂是造成该区鱼类物种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针对该地鱼类物种减少,提出以下保护对策:(1)建立自然保护区;(2)限制水利工程的建设;(3)实施禁渔制度;(4)人工增殖放流;(5)增强民众保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马河 鱼类物种多样性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所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10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22年第12期76-77,共2页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在世界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鱼类分类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该研究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和分布数据,首次揭示世界...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在世界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鱼类分类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该研究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和分布数据,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分布格局 鱼类分类 海洋所 鲳属 鱼类物种多样性 分子系统学 物种界定 线粒体序列
原文传递
环境DNA揭示滨海电厂循环水通道中鲱科鱼类带来的潜在风险
11
作者 郑耿桦 尤亮 +9 位作者 冯庭有 张峰 肖勇军 赵晗宬 李坤焕 蔡润林 李平 王慧 刘文华 林剑青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3-23,共11页
鱼类堵塞滨海电厂循环水通道滤网或大规模进入循环水通道,将对滨海电厂的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重大经济损失.为了解滨海电厂循环水通道中鱼类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发现循环水通道中的潜在致灾物种,我们在夏季(6、7月)... 鱼类堵塞滨海电厂循环水通道滤网或大规模进入循环水通道,将对滨海电厂的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重大经济损失.为了解滨海电厂循环水通道中鱼类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发现循环水通道中的潜在致灾物种,我们在夏季(6、7月)、秋季(9、10月)、冬季(1月)分别利用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对汕头海门电厂循环水通道5个位点的鱼类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我们从69份eDNA样品中一共检测出32目,71科,138属,149种鱼类,其中鲱形目鱼类丰度最高,占鱼类read总数的24.85%.此外,相对丰度较高的物种为花莲沙丁鱼、褐菖鲉、斯氏凡鲻、白点蓝子鱼、褐篮子鱼、长头小沙丁鱼、裴济小沙丁鱼、平鲷、鲻鱼、岛侧带小公鱼等.各月份的鱼类Alpha多样性差异较大,9月份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物种数量和Chao1指数均是各个月份中最低的,前两者从夏季到冬季大体呈现V型变化,先下降再提升;后两者则在1月份再次下降.每个月份的优势物种组成呈现明显变化,在夏季,多种鲱科鱼类成为优势物种,这是一种常见的滨海电厂致灾鱼类物种,应当引起关注.本研究证明了eDNA技术用于监测滨海电厂鱼类多样性及其时空演变规律的可行性,揭示了滨海电厂冷却循环水系统中鲱科鱼类带来的风险,为控制和管理海洋鱼类对滨海电厂安全运行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滨海电厂 鱼类物种多样性 致灾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监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富亿 文波龙 +2 位作者 李晓宇 刘宏远 邹畅林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3-474,共22页
鱼类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水鸟的食物,鱼类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湿地中鸟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2013年,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该保护区中的湿地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东方白鹳(Cico... 鱼类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水鸟的食物,鱼类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湿地中鸟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2013年,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该保护区中的湿地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迁徙鸟类的重要停歇地。2017~2022年,采用内陆鱼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对该保护区中河流和湖泊的鱼类物种多样性组成和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利用2007~2011年和2017~2022年该保护区河流和湖泊的鱼类采样和调查数据以及文献资料,分析了鱼类物种多样性组成特点,探讨了鱼类物种的地理分布特征和鱼类群落结构动态,分析了其与鸟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7~2022年,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嫩江的5处江段和5座湖泊(鹅头泡、茨勒泡、哈尔挠泡、莫什海泡和月亮泡)中,共记录5目11科47属57种鱼类,2017~2022年的鱼类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比2007~2011年的分别减小了8.89%和16.53%;鱼类的种上分类阶元物种分布格局为鲤形目和鲤科占主体,具有东亚内陆鱼类组成的共同特点;鱼类物种的绝对特有性为5种,相对特有性为9.43%,鱼类相对特有性高于黑龙江水系的典型地理区;鱼类物种的绝对濒危性为5种,相对濒危性为9.43%,鱼类物种的相对濒危性低于黑龙江水系,但高于黑龙江水系的部分典型地理区;冷水性类群的物种数为10种,相对冷水种数为18.87%,都明显低于黑龙江水系及其典型地理区;土著鱼类由5个区系生态类群构成,北方类群物种数所占比例为28.30%,符合黑龙江水系内陆鱼类区系组成特点;2017~2022年的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比2007~2011年的分别增大了3.88%、1.88%和31.70%,鱼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的稳定性水平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物种多样性 鱼类特有性 鱼类濒危性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海苏州河治理中鱼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 被引量:9
13
作者 余宏昌 毕宝帅 +2 位作者 唐文乔 张亚 郭弘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42,共11页
为了评估近20年来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鱼类多样性的变化状况,本文于2019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苏州河13个断面的鱼类样本进行了采集,对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作了分析。结果显示,2次采集共获得鱼类样本10,102号,隶属于8目15... 为了评估近20年来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鱼类多样性的变化状况,本文于2019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苏州河13个断面的鱼类样本进行了采集,对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作了分析。结果显示,2次采集共获得鱼类样本10,102号,隶属于8目15科37属45种。夏季和秋季,上游8个断面的鱼类均为36种,下游5个断面则为12种和15种。从上游到下游,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总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夏秋两季上游断面共同的优势种为似鳊(Pseudobrama simoni),下游为鲫(Carassius aurat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全河段鱼类群落结构总体上并不稳定,特别是夏季的下游河段。Cluster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明显将鱼类群落分为上游群组(I)与下游群组(II),似鳊、泥鳅、鲫、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和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等是造成群组间差异性的主要分歧种。与2001年的43种、2006年的28种相比,本次调查的物种数出现了明显回升,特别是下游河段。这种上游鱼类向下游迁移的趋势,预示着下游中心城区与上游郊区河段的水质差别正在缩小,水生态系统恢复迹象明显。本文认为,上下游之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缩小以及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等在下游河段的出现,可作为苏州河综合整治效果的重要生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河 鱼类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指示鱼类
原文传递
Fish community diversity in the middl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4
14
作者 单秀娟 金显仕 +1 位作者 周志鹏 戴芳群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199-1208,共10页
The status of fishery stock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is far from ideal, mainly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e.g., pollution and overfishing). Thus, the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The status of fishery stock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is far from ideal, mainly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e.g., pollution and overfishing). Thus, the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have become critical and complex. The stability and balanced structure of the fish community is a bas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bottom trawls by the R/V Beidou in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in November 2006 and February 2007,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fish species and functional groups were analyzed. The research area was divided into offshore waters and inshore waters by the 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TWI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offshore waters and inshore waters and also varied with the survey time. The most abundant family was Sciaenidae and Teraponidae in November 2006, Sciaenidae, Engraulidae and Triglidae were most abundant in February 2007. The species belonged mainly to mobile piscivores (G6), benthivores/piscivores (G4), benthivores (G3) and planktivores (G1), and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November 2006 were commercial species (e.g. Larimichthys polyactis and Trichiurusjaponicus), but small-sized species were dominant in February 2007 (e.g., Harpadon nehereus, Benthosema pterotum, Champsodon capensis, and Acropoma japonieum). The species diversity showed a similar trend as the functional group diversity. Stations with higher diversity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inshore waters in February 2007, whereas higher diversity was found in offshore waters in November 2006. The highest biomass and species number were found in G6 group, followed by the G4, G5 and GI group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of each functional group showed the opposite trend as that of the biomass distribution. In addition, the size spectra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around 3-29 cm, and the individual number of fish species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body size, but the relative biomass showed a moderate fluctuation in each size class. These changes showed that species with faster growth rate and earlier maturity age became dominant in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So the variations 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ish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in maintaining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fishery resou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h community DIVERSITY functional group East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鱼类完整性指数的黄浦江水生态系统评价 被引量:22
15
作者 周天舒 张亚 +1 位作者 唐文乔 王丽卿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95-903,共9页
黄浦江是连接太湖与长江口的一条多功能平原感潮河流,流经上海市中心城区,干流长113.4 km。为从生态学角度揭示其污染程度,采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对其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作了评价。2013年11月和2014年7月,采用地笼网、三层刺... 黄浦江是连接太湖与长江口的一条多功能平原感潮河流,流经上海市中心城区,干流长113.4 km。为从生态学角度揭示其污染程度,采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对其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作了评价。2013年11月和2014年7月,采用地笼网、三层刺网和拖网对黄浦江7个断面作了相同努力量的样本采集,共获鱼类8 816尾。经鉴定有38种,隶属于6目12科,其中鲤形目24种,鲈形目7种,鲇形目4种。通过区分度分析和关联度筛选,构建了由9个指标组成的F-IBI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黄浦江上游水生态系统总体上处于"好"状态,中游及河口处于"一般"至"差"之间,而下游则较"差"。春季各有3个江段"好"或"差",1个江段"一般";秋季有4个江段"一般",2个江段"差",仅有1个江段"好"。评价还表明,黄浦江上游的3大支流中,由于承接太湖来水的斜塘呈"差",导致了为上海市提供约30%原水的松浦大桥断面呈"差"或"一般"状态。因此,保护淀山湖乃至太湖水质,是确保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原水安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物种多样性 生物完整性指数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上海黄浦江
原文传递
Long-term changes in the fishery ecosystem structure of Laizhou Bay,China 被引量:39
16
作者 JIN XianShi SHAN XiuJuan +3 位作者 LI XianSen WANG Jun CUI Yi ZUO T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366-374,共9页
Laizhou Bay provides a critical spawning and nursery habitat for many fishery species, including commercially important spe- cies, such as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and Larimichthys polyactis. The bay is severely stres... Laizhou Bay provides a critical spawning and nursery habitat for many fishery species, including commercially important spe- cies, such as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and Larimichthys polyactis. The bay is severely stressed due to high fishing pressur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Based on the long-term ecosystem surveys in Laizhou Bay during the main spawning period (May) of most fishery species from 1959 to 2008, the responses of the Laizhou Bay fishery ecosystem were analyzed here, including regime shift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biomass, species diversity, zooplankton, phytoplankton,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large-size and high economic value (e.g. Trichiurus haumela, L. polyactis) have been replaced by the short-lived, low-trophic-level planktivorous pelagic species (e.g. Setipinna taty, Engraulisjaponicus) since the 1980s, and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small-sized pelagic fishes have been recently replaced by invertebrates (e.g. Oratosquilla oratoria, Crangon affinis). The biomass of fishery resources declined continuously from 423.6 kg haul 1 h-1 in 1959 to 164.6 kg haul-l h i in 1982, 37.7 kg haul-1 h-1 in 1993, and less than 8 kg haul 1 h-a in 1998-2008. Moreover, the biomass of zooplankton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1959-2006, but showed a slight decline in 2008. The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increased from 1959 through 1982, decreased substantially in 1993, and increased again until 2004. More recently, however, the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was very low.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sea bottom temperature (SBT) in May increased by 0.23~C a-~ and 0.16~C a-~, respectively, during 1982-2008. The salinity in May showed large fluctuations and reached its lowest val- ues in 2004 and 2006. The ratio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to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ate (DIP) increased. However, the dissolved silicon (DSi):DIP and DSi:DIN ratios decreased to a low level during 1959-2008. These changes seri- ously impacted primary production, and cascade effects then change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fishery ecosystem. Fur- th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multiple stresses caused the alteration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Laizhou Bay fishery ecosystem. The top-down effect was identified as the main influence on the fishery species (at the top of the food chain) over the past five decades due to the increasing fishing pressure, whereas the bottom-up effect increased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due to the strong variations in th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term changes fishery ecosystem multi-stress Laizhou Ba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