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错那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变质作用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丁慧霞 张泽明 +2 位作者 李梦梅 牛志祥 张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357-2376,共20页
位于造山带核部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是由印度大陆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经历变质作用的产物,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理想载体。本文对造山带东段错那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上部构造层位的正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 位于造山带核部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是由印度大陆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经历变质作用的产物,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理想载体。本文对造山带东段错那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上部构造层位的正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锆石与独居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石的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钛铁矿,保留有深熔作用的结构特征。岩石中的石榴石具有生长成分环带。相平衡模拟表明,岩石的峰期变质条件为710~750℃和9.0~10.5kbar,具有一个顺时针型变质作用P-T轨迹,其进变质过程以升温、升压和部分熔融为特征,退变质作用为降温、降压过程。锆石与独居石U-Pb定年表明,这些正片麻岩具有510~490Ma的原岩年龄,和27~11Ma的退变质时间。本研究表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上部构造层位经历了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与部分熔融,为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变质作用 部分熔融 渐新世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聂拉木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上部韧性变形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小兵 刘小汉 +4 位作者 LELOUP P.H. MAHEO G. PAQUETTE J.L. 张鑫刚 周学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562-1574,共13页
藏南拆离断层系(STDS)为低角度正断层,其上盘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下盘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厘定与STDS有关的变形时限,对深入理解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形机制与构造演化具重要意义.聂拉木拆离断层(ND)(86°E)位于STDS中段(81&#... 藏南拆离断层系(STDS)为低角度正断层,其上盘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下盘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厘定与STDS有关的变形时限,对深入理解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形机制与构造演化具重要意义.聂拉木拆离断层(ND)(86°E)位于STDS中段(81°~89°E),ND下盘不同构造位置(即采样点位与ND的构造距离)的变形花岗质岩脉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构造特征,锆石-独居石U-Th/Pb年龄可以不同程度地厘定变形时间:(1)样品T11N37(ND下盘约350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27.4±0.2Ma;(2)样品T11N32(ND下盘约140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22.0±0.3Ma;(3)样品T11N25(ND下盘约15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17.1±0.2Ma,结合ND下盘冷却历史和T11N25变形温度,认为其变形最晚开始时间约为16Ma.年代学结果表明,变形作用的最晚开始时间由下盘往拆离面逐渐变年轻.因此提出ND下盘变形迁移的新模式,即ND下盘在约27.5Ma之前开始纯剪切为主的变形作用,随后变形以约0.3mm/a的速率向拆离面移动,并于约18Ma在藏南拆离断层剪切带(STDsz)底部转化为简单剪切变形为主.由于ND变形结束于14~13Ma,这意味着北向剪切作用的持续时限小于约5Ma,对下地壳流动模型提出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上部(UHCS) 藏南拆离断层剪切带(STDsz) 聂拉木拆离断层(ND) 锆石-独居石U-Th/Pb年龄 变形迁移
原文传递
亚东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部分熔融的时限:来自乃堆拉混合岩锆石U-Pb年代学的约束 被引量:4
3
作者 苟正彬 刘函 +2 位作者 段瑶瑶 李俊 张士贞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894-2904,共11页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由中-高级变质岩和淡色花岗岩组成,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天然实验室.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混合岩和淡色花岗岩中锆石和独居石的定年结果往往是分散的,对这些定年结果的解释还存在争议,严重制约了对高喜马...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由中-高级变质岩和淡色花岗岩组成,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天然实验室.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混合岩和淡色花岗岩中锆石和独居石的定年结果往往是分散的,对这些定年结果的解释还存在争议,严重制约了对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变质、部分熔融作用的起始时间和持续过程的理解.对造山带中段亚东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上部构造层位的乃堆拉混合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乃堆拉混合岩暗色体给出了29.1~24.7 Ma的进变质和部分熔融的时间,混合岩浅色体获得了25.0~13.7 Ma的退变质和熔体结晶的时间,表明亚东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部分熔融作用大约开始于30 Ma并持续到13 Ma,暗示它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亚东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发生部分熔融的时间明显早于藏南拆离系和主中央断裂开始活动的时间,部分熔融可能在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俯冲过程中就已经发生了.相关成果为建立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型提供了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部分熔融 持续过程 混合 锆石U-PB 地质年代学
原文传递
高喜马拉雅混合岩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永鑫 杨晓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1-277,共17页
混合岩是深熔作用的存在标志,对研究中下地壳深熔作用机制、地壳流变以及造山带演化和花岗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西藏林芝地区和聂拉木地区的混合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岩相学特征显示,研究区的混... 混合岩是深熔作用的存在标志,对研究中下地壳深熔作用机制、地壳流变以及造山带演化和花岗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西藏林芝地区和聂拉木地区的混合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岩相学特征显示,研究区的混合岩可划分为浅色体、中色体和暗色体3个基本组成部分。对三者切割分离,分别进行了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浅色体由迁移的熔体结晶形成;中色体可以是未发生熔融的原岩,也可以经由未发生迁移的熔体与熔融残留体反应形成;暗色体是由迁移汇集后的熔体与中色体反应形成。由于聚集的熔体可以为暗色矿物的结晶提供良好的结晶空间和物质来源,因此暗色体多数以窄条带产出于浅色体边缘。浅色体和暗色体通常具有岩浆岩的结构,矿物粒径粗大且分布不具有定向性,这是其区别于中色体的重要特征。浅色体显示出明显Eu正异常,暗示长石大量参与了部分熔融过程,并且初始熔体在近源区的冷凝过程中长石优先结晶。浅色花岗岩的Eu负异常可能与熔体在源区的长石结晶有关。退变质反应有可能使部分熔融反应形成的矿物完全消失,因此不宜将反应矿物存在与否作为发生过脱水熔融的判别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 深熔作用 暗色体 浅色体 中色体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喜马拉雅中段基性捕虏体的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鑫刚 刘小汉 +1 位作者 刘小兵 周学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8-289,共12页
西藏南部聂拉木—樟木剖面出露的高喜马拉雅变质带主要由副变质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其次为伟晶岩和淡色花岗侵入体,区域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我们对其中的变质基性捕虏体进行详细的变质作用研究,内容包括变质矿物组合,矿物变质反... 西藏南部聂拉木—樟木剖面出露的高喜马拉雅变质带主要由副变质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其次为伟晶岩和淡色花岗侵入体,区域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我们对其中的变质基性捕虏体进行详细的变质作用研究,内容包括变质矿物组合,矿物变质反应结构和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条件分析。基性捕虏体中的石榴子石角闪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均保存了两期变质矿物组合。温度与压力计算结果表明,石榴子石角闪片麻岩早期变质阶段(M1)温度约为829℃,压力为7.3 kbar;晚期(M2)变质温度为625℃,压力为4.3 kbar。斜长角闪片麻岩所经历的早期变质阶段(M1)温度约为776℃、压力约为10.6 kbar;晚期(M2)变质温度超过692℃,压力为7.4 kbar。石榴子石角闪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捕虏体均记录了典型的顺时针P-T轨迹,表明高喜马拉雅变质带曾向北俯冲到下地壳深度,之后被抬升到地表剥蚀出露。变质基性捕虏体的研究说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经历过较高温度—压力的变质作用,支持了其沿着藏南拆离系和主中央逆冲断裂系向南挤出的大地构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聂拉木-樟木剖面 基性捕虏体变质作用 角闪 P-T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亚东混合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苟正彬 刘函 +3 位作者 李俊 张士贞 赵晓东 王生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9-287,共9页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广泛发育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混合岩,是研究地壳部分熔融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尽管观察表明,藏南许多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具有一定的时空联系,但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是否具有成因联系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藏南亚...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广泛发育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混合岩,是研究地壳部分熔融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尽管观察表明,藏南许多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具有一定的时空联系,但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是否具有成因联系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藏南亚东地区的混合岩中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亚东混合岩主要是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具有(近)原地熔融的特征,熔融方式以白云母和黑云母脱水熔融为主,并叠加了分离结晶作用。亚东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在成因上具有紧密联系。相关认识为建立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型提供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 淡色花岗 部分熔融 成因联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