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推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伍达 久毛措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127,156,共15页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经济社会经历“稳定发展到休养生息、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长足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的五个维度构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经济社会经历“稳定发展到休养生息、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长足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的五个维度构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1年的高质量发展状况可知,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应从发展格局、产业体系、乡村振兴、民生福祉、发展动力等维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经济 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朴 杨亚波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55,共13页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再谋划再部署,具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西藏提出的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对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藏时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具体部署,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再谋划再部署,具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西藏提出的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对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藏时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具体部署,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也是对党的二十大新使命的具体体现。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指标体系对“先行区”进行评价。根据发展效率、发展方式、发展目的、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发展环境等外延内容的理论分析,构建了6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和105个三级指标,以期实现对西藏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经济 先行区 高质量发展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
3
作者 陈爱东 王小娟 沈丹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86-92,共7页
新时代西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到西藏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通过对西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丰富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的阐述及深入分析西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优势、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提出... 新时代西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到西藏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通过对西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丰富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的阐述及深入分析西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优势、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提出了西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必须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建设好西藏安全和生态屏障,发挥好特殊支持政策和特色资源双优势,立足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构建西藏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高原经济 高质量发展 走在全国前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西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 被引量:2
4
作者 毛阳海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79-86,共8页
促进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聚焦西藏工作“四件大事”、着力创建“三区一高地”的战略任务之一。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时间还不长,其内涵意蕴、内在逻辑、目标评价和实践路径等诸多问题的研究还显得较为薄弱。本文阐述了西藏高原经... 促进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聚焦西藏工作“四件大事”、着力创建“三区一高地”的战略任务之一。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时间还不长,其内涵意蕴、内在逻辑、目标评价和实践路径等诸多问题的研究还显得较为薄弱。本文阐述了西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从本质特征、内涵意蕴、发展观演变、现实基础和现实需要、使命要求等多个维度揭示了其内在逻辑,基于总体思维和宏观角度,提出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别是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西藏经济的内生发展能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几条关键性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实基础 内在逻辑 实践路径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可持续性理论下生态文明与高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5
作者 杨露萍 乔鹏程 《西藏发展论坛》 2019年第4期34-40,共7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依靠高消耗和资本高投入,高原地区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虽然综合指数不断上升,然而,这个发展模式并不是很好,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则呈持续波动,总体下降趋势。环境约束已成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性制约条件。在新时... 自改革开放以来,依靠高消耗和资本高投入,高原地区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虽然综合指数不断上升,然而,这个发展模式并不是很好,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则呈持续波动,总体下降趋势。环境约束已成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性制约条件。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模式,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保护力度,增强全民生态忧患意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营造生态文明新风尚,提高生态文明与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高质量发展 可持续理论 高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小体量生态经济”发展思路与模式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孝德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4,共4页
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并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青海,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并举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目前,从发展生态经济新标准看,虽然正在兴起的青海省小体量的高原生态经济蕴含传统工业经济所没有的功能和成长优势,小体... 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并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青海,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并举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目前,从发展生态经济新标准看,虽然正在兴起的青海省小体量的高原生态经济蕴含传统工业经济所没有的功能和成长优势,小体量产业潜力巨大,但存在这一经济完善发展所需的制度体系创新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这一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高原小体量生态经济 资源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西藏要素禀赋分析与优化策略
7
作者 朱桂丽 严琪凇 《高原农业》 2025年第1期125-132,共8页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西藏经济由外延式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成为必然。在此背景下,基于2011-2020年西藏统计数据,遵循要素禀赋理论和经典柯布-道格拉斯增长模型,从资本禀赋、劳动禀赋、科...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西藏经济由外延式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成为必然。在此背景下,基于2011-2020年西藏统计数据,遵循要素禀赋理论和经典柯布-道格拉斯增长模型,从资本禀赋、劳动禀赋、科技禀赋和自然禀赋4个方面构建要素指标,分析西藏高原要素禀赋及结构关系,并从优化资本要素结构、提高劳动数量和质量、提高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转换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素禀赋优化策略,实现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禀赋 高质量发展 高原经济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高原地区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肖金锋 范明辉 +1 位作者 孙远慧 黄京金 《四川建材》 2021年第6期84-85,共2页
为充分利用高原优势,促进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交通便捷程度,本文从分析高原边坡稳定性入手,采用贝叶斯网络对影响高原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评定,由分析结果得出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再根据高原边坡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为充分利用高原优势,促进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交通便捷程度,本文从分析高原边坡稳定性入手,采用贝叶斯网络对影响高原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评定,由分析结果得出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再根据高原边坡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促进高原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地区经济发展 高原边坡稳定性 贝叶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西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
9
作者 李梦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第2期193-194,共2页
西藏地区受到传统历史,自然和地域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建立具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对西藏可持续发展具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针对西藏自身特点,对其建设高高原现代经济体系的内涵、必要性、目标以及实施路... 西藏地区受到传统历史,自然和地域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建立具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对西藏可持续发展具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针对西藏自身特点,对其建设高高原现代经济体系的内涵、必要性、目标以及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高原现代经济体系 高质量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现代农机推广对高原地区经济的助推作用
10
作者 泽仁卓嘎 《农家致富顾问》 2020年第16期247-247,共1页
在农业生产中不断推广农机设备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为实现增产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现代农机推广对高原地区经济的助推作用,本文主要从改善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在农业生产中不断推广农机设备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为实现增产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现代农机推广对高原地区经济的助推作用,本文主要从改善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帮助到相关人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推广 高原经济 劳动力 农业资源
原文传递
Glacier changes since the early 1960s, eastern Pamir, China 被引量:14
11
作者 ZHANG Zhen XU Jun-li +3 位作者 LIU Shi-yin GUO Wan-qin WEI Jun-feng FENG T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276-291,共16页
Glaciers in the eastern Pamir are important for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In the last 50 years,these glaciers have shrunk and lost ice mass due to climate change.In order to... Glaciers in the eastern Pamir are important for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In the last 50 years,these glaciers have shrunk and lost ice mass due to climate change.In order to understand recent glacier dynamics in the region,a new inventory was compiled from Landsat TM/ETM+ images acquired in2009,free of clouds and with minimal snow cover on the glacierized mountains.The first glacier inventory of the area was also updated by digitizing glacier outlines from topographical maps that had been modified and verified using aerial photographs.Total glacier area decreased by 10.8%±1.1%,mainly at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air temperature,although precipitation,glacier size and topographic features also combined to affect the general shrinkage of the glaciers.The 19.3–21.4 km^3 estimated glacier mass loss has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river runoff and water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change Glacier inventory Eastern Pamir Remote sensing Mass lo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发展高原特色经济
12
作者 杨珠生 《中国财政》 2000年第11期15-16,共2页
根据西部大开发规划和工作部署,青海省确定了'加强两个建设,发展四大特色经济'的基本思路。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资源特色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原特色旅游业。新阶段青海省农业综... 根据西部大开发规划和工作部署,青海省确定了'加强两个建设,发展四大特色经济'的基本思路。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资源特色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原特色旅游业。新阶段青海省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农业开发 高原特色经济
原文传递
发展高原牧区经济的新途径
13
作者 杨人立 陈浩 《阿坝科技》 1994年第1期26-30,共5页
关键词 高原牧区经济 畜牧业 草场发展 防疫工作 品种改良 畜产品加工 副产物加工 内脏加工
原文传递
Between and Within-Farm Variability in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and Status in the Central Highlands of Kenya
14
作者 J. M. Muthamia D. N. Mugendi +1 位作者 J. B. Kung'u B. Vanlauw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1年第2X期270-284,共15页
The processes of nutrient depletion and soil degradation within smallholder farms of central Kenya are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determined by both bio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A monitoring study involving n... The processes of nutrient depletion and soil degradation within smallholder farms of central Kenya are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determined by both bio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A monitoring study involving nutrient stocks, flows and balances was conducted in central Kenya to explore between and within-farm variability in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and identify spatial niches for targeting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were conducted and farms grouped into 3 farm types (rich, medium and poor). Nine case-study farms - three from each of the farm types -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50 farms studied, for detailed resource flow mapping. The farms were visited to record movement of nutrients inputs using a monitoring protocol covering soil, crops, livestock, and socio-economic aspects of the farm. Soil in different plots were sampled at a depth of 0-20 cm and analyzed for texture, pH, C, N, available P, exchangeable K+, Mg2+ and Ca2+. Results revealed that wealthy farmers added an average of 51.3 kg/ha N, 37 kg/ha P, and 244 kg/ha K, compared to 25.9 kg/ha N, 14.5 kg/ha P and 50.7 kg/ha K for the poor farmers. In all farm types, home fields received more nutrient inputs compared to the outfields. Consequently, maize grain yields, partial nutrient balances and soil nutrient stock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wealthy farms and home fields compared to poor farms and outfields,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different soil management strategies are required to achieve similar yields on the different field and farm types and avert soil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fertility home fields outfields soil degradation soil nutrient budge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ality oriented value and performance drivers
15
作者 Roland Jochem Dennis Geers 《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10年第10期52-63,共12页
The quality endeavors of an organization, like other enterprise activities, must be oriented towards the economic principles. This approach gives a way to many organizations to questio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quality... The quality endeavors of an organization, like other enterprise activities, must be oriented towards the economic principles. This approach gives a way to many organizations to questio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quality management contributes for the overall business success and to pin point the areas where particularly a high value or performance can be created in order to attain the maximum possible economic benefits out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Without including the answer of this question in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the resources can not be allocated optimally for the quality purpose.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create variety of effects that indirectly contributes towards the economic success and thus increase the company and stakeholder value. A closer look a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philosophy reveals eight major principles namely: customer focus, leadership, involvement of people, process approach, system approach to management, continual improvement, factual approach to decision making, mutually beneficial supplier relationships. These eight principles lead the efforts in the domain of quality management to project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ompany.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response relationship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in detail the indicators along the response relationships. They provide helpful clues and give an insight into the complex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the quality approaches on the path to the company's success. The following illustration depicts how the quality based activities generate the value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and a variety of indicators reflects how they indirectly add value to an organization and hence contribute to its economic suc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as strategic value driver external and internal quality effec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