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友病性肌骨假肿瘤骨骼变化的影像学特点
1
作者 田楠 李兴杰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1年第5期788-789,共2页
目的探讨血友病性肌骨假肿瘤(HPOM)骨骼变化的影像学特点。方法以80例HPOM患者为对象,A型60例(75.00%)、B型20例(25.00%)。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结果80例HPOM患者中,单发骨病变20例(25.00%),多发骨病变20例(25.00%),多处肌肉/骨病变4... 目的探讨血友病性肌骨假肿瘤(HPOM)骨骼变化的影像学特点。方法以80例HPOM患者为对象,A型60例(75.00%)、B型20例(25.00%)。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结果80例HPOM患者中,单发骨病变20例(25.00%),多发骨病变20例(25.00%),多处肌肉/骨病变40例(50.00%)。影像学检查显示80例HPOM患者中囊样型10例(12.50%);囊样膨胀型30例(37.50%),其中软组织肿块形成20例(25.00%),累及关节5例(6.25%);纯溶骨型5例(6.25%),骨膜增生型20例(25.00%),骨皮质受压型15例(18.65%)。结论HPOM患者骨骼影像学病变变化多样,CT密度及MRI信号改变具有不同时期血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性肌骨假肿瘤 骨骼变化 影像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构成中的骨骼变化法则在艺术衍生品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溢之 《美术教育研究》 2019年第17期68-69,共2页
该文从平面构成的原理出发,阐述如何在艺术衍生品设计中利用平面构成骨骼变化法则,使艺术衍生品设计更具趣味与美感,以及更好地成为传递艺术品精神内涵的载体。
关键词 艺术衍生品 平面构成 骨骼变化法则 重复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腭开展后的骨骼变化及两种开展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刘红彦 闫燕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1999年第1期35-38,共4页
上颌腭开展涉及后牙的颊向运动及腭中缝打开等变化,这些变化与开展力中正畸力与矫形力所占比例有关,并有多种开展装置与之相应。如固定式快速螺旋开大器(RME)和四角簧开大器(Quad-helix)等。此外还有多种扩腭中缝装... 上颌腭开展涉及后牙的颊向运动及腭中缝打开等变化,这些变化与开展力中正畸力与矫形力所占比例有关,并有多种开展装置与之相应。如固定式快速螺旋开大器(RME)和四角簧开大器(Quad-helix)等。此外还有多种扩腭中缝装置如可摘式树脂基托快速螺旋开大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开展 骨骼变化 腭中缝分离 开展方法 螺旋扩大器 形运动 临床应用 矫形力 正畸 上颌复合体
原文传递
脊髓损伤大鼠远端神经元及骨骼肌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毓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6期686-688,695,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大鼠远端神经元及骨骼肌变化情况,以期为临床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30只大鼠为研究对象,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对照组为正常大鼠,手术组行椎板切除术,脊髓损伤组行胸10完全脊髓损伤。在...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大鼠远端神经元及骨骼肌变化情况,以期为临床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30只大鼠为研究对象,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对照组为正常大鼠,手术组行椎板切除术,脊髓损伤组行胸10完全脊髓损伤。在制成模型后1周、2周、4周、12周、24周观察大鼠坐骨神经-运动终板-内侧腓肠肌形态变化情况。结果脊髓损伤电镜下坐骨神经术后12周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崩解,崩解髓鞘板层清晰,术后24周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已模糊、碎裂髓鞘增多,薄髓和无髓神经纤维12周后增多;腓肠肌光镜下术后12周局部肌细胞边界清楚,多数模糊,肌细胞核相对聚集,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术后24周肌细胞融合,细胞核密集,融合细胞间见有空隙,结缔组织增生明显;电镜下运动终板术后12周突触皱褶和突触前后膜不可辨,突触结构紊乱,肌纤维明暗带清晰,z线不连续,高倍镜下突触皱褶未见,突触前后膜不可辨,可见类圆形突触小泡和细小颗粒,肌板结构清晰。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在损伤平面以下周围神经、运动终板、骨骼肌在形态上会发生规律性变化,12周后显著变化,24周后则毁损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远端神经元 骨骼变化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大鼠远端神经元及骨骼肌变化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解金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6期92-93,108,共3页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大鼠远端神经元及骨骼肌变化情况。方法 2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假手术组行椎板切除术,脊髓损伤组行胸10完全脊髓损伤,在制成模型后1、2、4、12、24周观察大鼠坐骨神经-运动终板-内...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大鼠远端神经元及骨骼肌变化情况。方法 2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假手术组行椎板切除术,脊髓损伤组行胸10完全脊髓损伤,在制成模型后1、2、4、12、24周观察大鼠坐骨神经-运动终板-内侧腓肠肌形态变化情况。结果脊髓损伤组电镜下坐骨神经术后12周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崩解,其板层结构清晰,有髓神经纤维髓鞘于术后24周模糊、碎裂髓鞘变多,12周后无髓神经纤维及薄髓增多;术后12周腓肠肌光镜下局部肌细胞多数模糊,但边界清楚,结缔组织增生明显,肌细胞核相对聚集;肌细胞于术后24周融合,融合细胞间有空隙,细胞核密集,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术后12周电镜下运动终板突触前后及皱褶膜不可分辨,肌纤维明暗带清晰,突触结构紊乱,z线不连续,高倍镜下突触前后膜不可辨,突触皱褶未见,可见类圆形细小颗粒及突触小泡,肌板结构清晰。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在损伤平面以下周围神经、运动终板、骨骼肌在形态上会发生规律性变化,12周后显著变化,24周后则毁损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大鼠 远端神经元 骨骼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定量分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骼肌—竖脊肌横断面积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尹玲玲 黄伟 +2 位作者 高琼 石鹏 李勋济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14期2127-2129,共3页
目的探究CT定量分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骨骼肌—竖脊肌横断面积变化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9月于我院行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检查明确诊断的COPD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均行肺功能测定及CT定量分析。... 目的探究CT定量分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骨骼肌—竖脊肌横断面积变化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9月于我院行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检查明确诊断的COPD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均行肺功能测定及CT定量分析。分析患者一般资料、骨骼肌—竖脊肌横断面积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28例患者中男74例,女54例;年龄(62.38±1.37)岁;体重(57.86±3.62)kg;呼吸困难测量评分(mMRC)0分37例、1分54例、2分25例、3分12例、4分0例;Charlson并发症指数为(6.03±0.85);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为(47.29±8.37)%;竖脊肌横断面积为(29.79±6.04)cm^(2)。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OPD患者竖脊肌横断面积与年龄、体重、呼吸困难测量评分(mMRC)、Charlson并发症指数、FEV_(1)/FVC呈正相关(r=20.364、3.689、20.394、20.263、4.284,P均<0.05)。结论采用CT定量分析可有效评估COPD患者骨骼肌—竖脊肌横断面积变化情况,并依据骨骼肌—竖脊肌横断面积的变化判断患者病情严重性,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骨骼肌-竖脊肌横断面积变化 CT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瘤骨骼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蔡东风 《医学文选》 2000年第6期946-947,共2页
关键词 骨髓瘤 骨骼变化 病理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帽Twin-block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患者软硬组织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吕冬 顾鑫宇 +4 位作者 李琥 邵胜 王震东 林汤毅 侯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2-546,共5页
目的 :分析头帽Twin-block矫治器对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的颌骨生长以及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3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平均分为3组,每组12例;第1组(R组)使用头帽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第2组(T组)使用传统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第3... 目的 :分析头帽Twin-block矫治器对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的颌骨生长以及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3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平均分为3组,每组12例;第1组(R组)使用头帽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第2组(T组)使用传统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第3组(C组)为对照组,选择同样条件的初诊检查后未治疗者。3组纳入标准相同: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4.5°,前牙覆盖≥6 mm,覆≥3 mm,下颌后缩。分别于治疗前后或观察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与T组相比,R组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上唇审美平面距(Ls-E)、下唇审美平面距(Li-E)、上切牙露齿度(U1-Stms)、上颌6到FHp距离(U6-FHp)的减少量△R更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6到CFH距离(U6-CFH)、下颌平面角(SN-MP)、上颌平面角(PP-SN)的增加量更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头帽Twin-block矫治器能促进下颌骨生长,同时能够有效抑制上颌骨发育,矫治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改善上下颌骨关系,改善患者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帽-Twin-block矫治器 骨性Ⅱ类错[牙合] 骨骼变化 软组织侧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_3的吸收 被引量:3
9
作者 宋国麟 施倩文 N.E.Ward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4年第3期27-31,共5页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2 5 -羟维生素D3在肠道中的吸收与胆酸的分泌和胶粒形成 /脂肪吸收无关。新生雏鸡力求使其幼稚的消化系统与快速发育的骨骼相协调。 2 5 -羟维生素D3可在典型的生产条件下为雏鸡提供极大的好处 ,这不仅表现在早期 。
关键词 维生素D3 吸收机制 25-羟维生素D3 雏鸡 雏火鸡 胶粒 胆盐 脂肪 骨骼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IT对Sarcopenia进程中MG29蛋白及心肺耐力影响的综述
10
作者 张一民 杨中亚 +3 位作者 苏浩 孔振兴 倪震 蒋中业 《体育科学研究》 2017年第3期59-63,共5页
相关研究表明,强度间歇训练(HIIT)会延缓骨骼肌增龄性退变(Sarcopenia),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影响骨骼肌收缩机能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抗阻运动,对HIIT认识有限。此外,HIIT已被证明改善心肺耐力具有高效性和安全性,... 相关研究表明,强度间歇训练(HIIT)会延缓骨骼肌增龄性退变(Sarcopenia),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影响骨骼肌收缩机能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抗阻运动,对HIIT认识有限。此外,HIIT已被证明改善心肺耐力具有高效性和安全性,但对其改善心肺耐力的机制有不同观点。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进一步明确MG29蛋白及骨骼肌收缩机能的变化规律并探讨HIIT对其影响,以期从MG29蛋白及骨骼肌机能的角度论述HIIT对心肺耐力的影响机制,为运动影响心肺耐力相关因素及机制的研究方向给出建议,从而使HIIT能更好地应用于大众健身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间歇训练 骨骼肌增龄性变化 MG29蛋白 心肺耐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受体在骨骼肌运动适应性变化中的作用及机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尹利军 王晓慧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32-140,共9页
运动诱导的骨骼肌适应性变化是骨骼肌在受到长期运动刺激后出现骨骼肌质量、快慢肌纤维比例、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自噬和氧化代谢水平以及骨骼肌运动损伤后修复等方面的变化,导致肌肉肥大、氧化代谢能力提高,从而提高运动能力。核受... 运动诱导的骨骼肌适应性变化是骨骼肌在受到长期运动刺激后出现骨骼肌质量、快慢肌纤维比例、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自噬和氧化代谢水平以及骨骼肌运动损伤后修复等方面的变化,导致肌肉肥大、氧化代谢能力提高,从而提高运动能力。核受体是一类配体依赖性的转录因子,主要包括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Rev-Erbα以及孤儿核受体Nur77、Nor1和雌激素相关受体等,它们在运动诱导的骨骼肌适应性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可通过影响快肌肥大促进抗阻运动对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增强、慢肌纤维比例的增加以及慢肌线粒体合成、自噬和氧化代谢酶的提高等途径促进耐力运动对肌肉耐力的增强等。该文就以上核受体在骨骼肌运动性适应中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这对理解运动增加骨骼肌质量、提高线粒体数量和功能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运动防治肌肉流失、改善骨骼肌代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受体 运动 骨骼肌适应性变化
原文传递
应用数字X射线摄影(DR)诊断颈椎病患者临床效果
12
作者 纪钰铭 马秋华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4年第14期136-138,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对颈椎病患者采用数字X射线摄影技术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本中心收治的15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经数字X射线摄影技术等进行诊断,确诊为颈椎病,对其采用数字X射线摄影技术进行检查,将... 目的:探讨分析对颈椎病患者采用数字X射线摄影技术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本中心收治的15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经数字X射线摄影技术等进行诊断,确诊为颈椎病,对其采用数字X射线摄影技术进行检查,将获取的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确认对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数字X射线摄影技术对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对比确诊结果差异较小,对患者颈部骨骼变化的检出率对比确诊结果差异较小,对颈椎双边征以及椎间孔狭窄的检出率对比确诊结果差异较小,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X线摄影技术对黄韧带肥厚的检出率较确诊结果更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椎病患者采用数字X线摄影技术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诊断,且能够准确识别其颈部骨骼变化,检出特异性征象,这样不仅能够对患者有效确诊,还可以为制定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使患者能够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数字X线摄影技术 特异性征象 颈部骨骼变化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teoinductivity assay of the variability of repeated extractions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from bovine bone at different times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侦明 Sean AF Peel Cameron ML Clokie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4年第5期301-307,共7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ctivity of repeated extracts of bone matrix and the production of purified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BMPs). Methods: BMPs were extracted 1- 4 times from fresh bovine cortical bone by the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ctivity of repeated extracts of bone matrix and the production of purified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BMPs). Methods: BMPs were extracted 1- 4 times from fresh bovine cortical bone by the modified Urist’s method, with each collected precipitate separated and lyophilized as partially purified BMPs. Another fresh bovine bone was extracted three times and the precipitates were mixed and lyophilized. Meanwhile,the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activity was measured by an in vitro assay employing cultured C2C12 mouse myoblast cells through the osteoinductivity of bovine BMPs extracted four times at days 1, 4, 7, and 14,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MPs quantities and costing during extraction processes was analyzed.Results: The BMPs purified and the cost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r=(0.969)). To separate and lyophilize each collected precipitate as partially purified BMPs raised the cost, and mixed precipitates also cost much. ALP activities of the 1st and mixed extractions of BMPs were shown to be highly osteoinductive and keep a significantly high level (P<(0.05)-(0.01)) 4 days after culturing, compared with the 2nd, 3rd and 4th extractions, especially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 more times the extraction was done, the less activity of BMPs was shown and more costing was. The x-ray and histological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the 1st extraction of BMPs induced more ossicles and new bone formation.Conclus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MPs enhanced the abilities of osteoinductivity in C2C12 culture in vitro. The first extraction of BMPs from bone is fitfull, the second extraction should be enough, while, the 3rd and 4th extractions are unnecessary for they cost more and waste more time, say nothing of mixed ext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EXTRA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