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药师参与藤黄微球菌致骨组织感染2例的诊疗过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田晓芳 张晓红 +1 位作者 史宗新 李兵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21期160-163,共4页
藤黄微球菌又称八叠球菌,属于细菌微球菌科微球菌属,是一种革兰阳性球菌,该菌主要分布于泥土、水等外界环境及正常人和动物的皮肤表面,一般不致病,但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患严重疾病时,可转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心内膜炎、败血症、颅内感... 藤黄微球菌又称八叠球菌,属于细菌微球菌科微球菌属,是一种革兰阳性球菌,该菌主要分布于泥土、水等外界环境及正常人和动物的皮肤表面,一般不致病,但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患严重疾病时,可转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心内膜炎、败血症、颅内感染、隧道感染、肾盂肾炎等[1-5],但其致骨组织感染的案例较少见。本研究报告临床药师参与2例藤黄微球菌致骨组织感染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以期为此类病例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感染 临床药师 藤黄微球菌 头孢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引流辅助治疗骨与软组织感染的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邢皓 孟庆峰 常正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1-626,共6页
背景: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骨与软组织感染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骨与软组织感染可累及包括骨膜、骨皮质、骨松质和骨髓在内的所有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如糖尿病足、骨髓炎、手术切口感染和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等均属此范畴,由于其... 背景: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骨与软组织感染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骨与软组织感染可累及包括骨膜、骨皮质、骨松质和骨髓在内的所有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如糖尿病足、骨髓炎、手术切口感染和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等均属此范畴,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且治疗困难,因而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是近年来用于伤口治疗的新兴技术,尤其在骨与软组织感染领域疗效显著。目的:综述近年国内外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骨与软组织感染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1990-2022年在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发表的相关中英文文献,英文检索词“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vacuum assisted closure,negative pressure,osteomyelitis,bone infection”;中文检索词“负压伤口疗法,局部负压疗法,负压包扎,负压封闭技术,机械力,骨髓炎,骨感染”。共检索到711篇相关文献,其中6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①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作为一种创面辅助治疗方式,相对于单一作用的传统敷料,其稳定创面、减轻水肿、降低细菌载荷、刺激肉芽组织和血管生成、改善组织灌注、调控末梢神经、调节生物免疫、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多重作用机制,能够更好地管理骨与软组织感染等复杂创面;②现有的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辅助治疗骨与软组织感染中具有显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软组织感染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 创面 细菌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芽孢梭菌致骨组织感染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李静 胡磊 +2 位作者 霍明 毛梦浙 甄健存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9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第三芽孢梭菌致骨组织感染的治疗方案,为类似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北京积水潭医院于2016年4月20日和2017年8月3日收治第三梭菌致骨组织感染患者2例,根据其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和治疗经过,并对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 目的:探讨第三芽孢梭菌致骨组织感染的治疗方案,为类似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北京积水潭医院于2016年4月20日和2017年8月3日收治第三梭菌致骨组织感染患者2例,根据其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和治疗经过,并对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综合文献及本院案例,共收集8例第三梭菌致骨组织感染病例,经彻底外科清创和敏感抗菌药物足疗程治疗后,均转归良好。结论:快速而准确的病原菌鉴定、充分的外科清创和足疗程的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对于第三芽孢梭菌致骨组织感染的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芽孢梭菌 骨组织感染
原文传递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学的影响及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郭志豪 刘槃 张天吉 《临床研究》 2016年第10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学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012年4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74例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观察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学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012年4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74例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再感染发生率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同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再感染发生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患者实施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感染率,促进患者康复,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慢性 及软组织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骨关节及软组织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冯彦华 崔硬铁 周晓康 《中国医药》 2021年第4期605-608,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骨关节及软组织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临床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骨一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7例骨关节及软组织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在入院后应... 目的探讨儿童骨关节及软组织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临床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骨一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7例骨关节及软组织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在入院后应用抗菌药物前抽取双份血培养标本和脓液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127例患儿中74例(58.3%)血培养或脓培养阳性。共培养出革兰阳性菌39株(52.7%),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1株(53.8%)、溶血性链球菌6株(15.4%)、表皮葡萄球菌5株(12.8%)、肺炎链球菌4株(10.3%)、人葡萄球菌3株(7.7%);革兰阴性菌31株(41.9%),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4株(45.2%),肺炎克雷伯菌6株(19.4%)、流感嗜血杆菌5株(16.1%)、铜绿假单胞菌4株(12.9%)、阴沟肠杆菌2株(6.5%);真菌4株(5.4%),为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各1株。所有患儿依据年龄可分为婴儿期(<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6岁)。13例婴儿期患儿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菌;幼儿期、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均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高度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95.2%(20/21),溶血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及人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菌谱类似;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高度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菌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铜绿假单胞菌则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结论儿童骨关节及软组织感染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注意留取病原学标本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没有获得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需经验用药,获得可靠的病原菌诊断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后改用敏感药物治疗,对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及软组织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包中民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6年第9期1625-1626,共2页
目的研究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虞城县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取并予以治疗的70例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以改良负压封闭引... 目的研究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虞城县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取并予以治疗的70例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以改良负压封闭引流为主要方案展开各项救治活动,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达到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观察组未出现再次感染情况出现,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再次感染,感染率14.29%,观察组再次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患者来说,以改良负压封闭引流展开各项救治活动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同时还能防止再次感染等情况出现,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治疗 慢性及软组织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逐瘀消肿膏外治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7
作者 陈再璋 《世界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3年第1期42-45,共4页
“骨病宁膏”原名“陈氏膏”,现已更名为“逐瘀消肿膏”。由山豆根、苦参、木芙蓉、木槿皮、栀子、大黄、金雀根、续断、桑寄生、皂角刺、当归、丹参、乳香、没药、血竭、珍珠等20余味中药加食用植物油熬制而成的外用膏药。药性平(中性... “骨病宁膏”原名“陈氏膏”,现已更名为“逐瘀消肿膏”。由山豆根、苦参、木芙蓉、木槿皮、栀子、大黄、金雀根、续断、桑寄生、皂角刺、当归、丹参、乳香、没药、血竭、珍珠等20余味中药加食用植物油熬制而成的外用膏药。药性平(中性),寒温互制,对皮肤疮(创)面无毒无刺激性,寒病热症皆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瘀消肿膏 外治 组织化脓性感染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搬运治疗胫骨大段骨及软组织缺损8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奇 李红 +6 位作者 方冰 饶放萍 刘胜才 周光宇 庄颖 韩东 刘建 《江西医药》 CAS 2010年第6期553-554,共2页
目的探讨胫骨大段骨及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环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搬运治疗8例胫骨大段骨及软组织缺损患者。结果随访18~28个月,平均随诊21个月,8例均获临床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3个月。根据Paley等骨与功能分级方法评价功... 目的探讨胫骨大段骨及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环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搬运治疗8例胫骨大段骨及软组织缺损患者。结果随访18~28个月,平均随诊21个月,8例均获临床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3个月。根据Paley等骨与功能分级方法评价功能本组病例优4例,良3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87.5%。结论此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好,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行外固定支架 搬运 大段及软组织缺损并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改良双套管脉冲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髓炎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斌 杨志刚 +3 位作者 杨晓斐 陈静 华皎 袁凤来 《骨科》 CAS 2017年第6期433-438,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双套管脉冲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骨折术后继发骨髓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5例骨折术后继发骨髓炎病人资料,行常规病灶清除术。根... 目的探讨改良双套管脉冲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骨折术后继发骨髓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5例骨折术后继发骨髓炎病人资料,行常规病灶清除术。根据术后处理方式分为两组:改良组15例采用双套管脉冲冲洗结合VSD持续引流7 d,对照组10例持续灌洗引流14 d。比较两组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局部炎症消退时间及复发率等。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为(52.2±8.7)min,与对照组的(50.4±10.6)min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46)。改良组的住院时间为(19.1±2.8)d、术后换药次数为(7.3±1.5)次、局部炎症反应消退时间为(24.9±2.6)d,优于对照组的(24.9±4.7)d、(21.8±4.5)次、(30.8±4.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在术后7 d、14 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起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两组病人均一期愈合,均无复发病例。术后6个月内,两组病人骨折愈合良好,均未发生再发骨折、骨不连等情况。结论改良双套管脉冲持续冲洗结合VSD法将可调控的脉冲冲洗技术与VSD技术相结合,能迅速控制炎症,有效促进骨髓炎清创术后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冲洗 与软组织感染 负压封闭引流 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庆大霉素抗菌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宝兴 张毓敏 +1 位作者 李春源 赖炽香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84-484,共1页
关键词 开放性 二期修复 复合庆大霉素抗菌 抗生素水泥 组织感染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渠道抗生素后期抗感染治疗的误区及新对策
11
作者 王贻青 王惠云 +1 位作者 吕东尧 王贻涛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6年第6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与软组织慢性感染 抗生素耐药 靶位论治 感染治疗新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 被引量:7
12
作者 熊家伟 陈剑锋 +3 位作者 梁杰 杜远立 王万宏 张坤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在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治疗中,改良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三峡大学人民医院骨科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52例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患者,依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26例。常规组实行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在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治疗中,改良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三峡大学人民医院骨科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52例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患者,依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26例。常规组实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应用改良VSD技术治疗。结果改良组治愈率高于常规组(96.15%vs 65.38%),再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组(3.85%vs 3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骨、软组织感染患者应用改良VSD技术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 慢性及软组织感染
原文传递
骨与软组织急性感染脉冲冲洗对创面病原菌的清除作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超 王刊石 赵磊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5894-5896,共3页
目的分析并探讨脉冲冲洗术清除骨与软骨组织急性感染创面致病菌的清除效果,从而更好的清除患者感染创面病原菌。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急性骨与软组织感染患者70例;首先进行常规清除之后,采用脉冲冲洗术进行冲洗,将术前、常... 目的分析并探讨脉冲冲洗术清除骨与软骨组织急性感染创面致病菌的清除效果,从而更好的清除患者感染创面病原菌。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急性骨与软组织感染患者70例;首先进行常规清除之后,采用脉冲冲洗术进行冲洗,将术前、常规清创后、脉冲冲洗后的渗出液作为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术前共检出病原菌7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37株、革兰阴性杆菌33株;常规清除术后共检出病原菌34株,革兰阳性球菌11株、革兰阴性杆菌23株,与术前相比病原菌显著下降(P<0.05),脉冲冲洗后共检测出病原菌6株,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各3株,两种菌均有显著下降(P<0.05),经脉冲冲洗后清除率达91.43%。结论脉冲冲洗术清除急性骨与软骨组织感染创面致病菌清除效果显著,且对革兰阳性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均有较强清除能力,临床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冲洗术 与软组织感染 病原菌 清除效果
原文传递
脉冲冲洗术治疗对急性骨与软组织感染患者炎性介质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齐然 马红霞 +2 位作者 王桂枝 贾春霞 邹吉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45-1348,共4页
目的分析脉冲冲洗术对急性骨与软组织感染患者炎性介质因子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6年5月218例骨与软组织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清除创面感染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组107例,以凡士林纱布覆盖的方式进行抗感染处理... 目的分析脉冲冲洗术对急性骨与软组织感染患者炎性介质因子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6年5月218例骨与软组织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清除创面感染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组107例,以凡士林纱布覆盖的方式进行抗感染处理;研究组111例,以脉冲冲洗术进行清创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炎性应激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细胞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血沉(ESR)与其他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表达的变化及创面正常愈合效果的比较。结果研究组炎性应激指标hs-CRP(2.31±0.56)pg/ml、IFN-γ(22.57±3.76)pg/ml、ESR(13.67±3.82)mm/h表达比传统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38.57±2.76)pg/ml表达比传统组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其他炎性因子IL-1β(3.21±0.83)pg/ml、IL-6(78.82±12.84)pg/ml、IL-8(81.46±13.76)pg/ml、IL-10(4.67±2.92)pg/ml表达均较传统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冲洗术在急性骨与软组织感染中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炎性应激因子与其他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是一种操作性较高的、对治疗感染有积极意义的临床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冲洗术 急性与软组织感染 炎性介质因子
原文传递
环形对口引流技术联合中药治疗骨与软组织感染9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茆军 邢润麟 +5 位作者 范东华 张立 丁亮 梅伟 黄正泉 王培民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46-48,共3页
目的:评价环形对口引流技术应用于治疗骨与软组织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2年9月至2017年2月在本科住院、采用环形对口引流技术联合中药治疗的骨与软组织感染患者9例:男3例,女6例;年龄35~81岁,中位数53岁。结果:9例患者感染均获... 目的:评价环形对口引流技术应用于治疗骨与软组织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2年9月至2017年2月在本科住院、采用环形对口引流技术联合中药治疗的骨与软组织感染患者9例:男3例,女6例;年龄35~81岁,中位数53岁。结果:9例患者感染均获得治愈。结论:环形对口引流技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护理便捷,适用于骨与软组织感染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软组织感染 髓炎 组织感染 环形对口引流 中医治疗
原文传递
两种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缓释球释放曲线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侯天勇 许建中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4年第4期349-352,共4页
目的制备两种不同的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Vanco-AB),对比其体外缓释性能和抗菌活性,探讨其在骨科抗感染治疗中的可能应用。方法应用滴注法制备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通过分别改变万古霉素和藻酸盐溶液的浓度,优选万古霉素含量高的微球,然... 目的制备两种不同的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Vanco-AB),对比其体外缓释性能和抗菌活性,探讨其在骨科抗感染治疗中的可能应用。方法应用滴注法制备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通过分别改变万古霉素和藻酸盐溶液的浓度,优选万古霉素含量高的微球,然后用不同浓度纤维蛋白凝胶包裹,通过检测各组万古霉素有效的释放时间来筛选适当包裹微球。结果随着万古霉素和藻酸盐溶液浓度的升高,微球中的万古霉素含量增高,16%藻酸盐和50 mg/mL万古霉素等体积混合液制备的微球中万古霉素含量最高,达(27.36±0.90)%。在前述微球的基础上,75 mg/mL纤维蛋白包裹的微球释放万古霉素的浓度可有效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19 d。结论优选后的FG-Vanco-AB可达到有效杀菌浓度的释放天数显著延长,增加了临床应用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缓释 纤维蛋白凝胶 骨组织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间充质干细胞在Vanco-AB-FG三维支架中的增殖和分化
17
作者 边巴罗布 侯天勇 +1 位作者 吴雪晖 许建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观察兔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BMSCs)在带有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的纤维蛋白凝胶(vancomycin alginate beads embedded in fibrin gel,Vanco-AB-FG)中增殖和成骨分化情况。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家... 目的观察兔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BMSCs)在带有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的纤维蛋白凝胶(vancomycin alginate beads embedded in fibrin gel,Vanco-AB-FG)中增殖和成骨分化情况。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家兔,通过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BMSCs。实验组:将兔BMSCs溶解于纤维蛋白原溶液中,以注射的方式均匀接种于Vanco-AB-FG内部构建组织工程骨;对照组:将BMSCs直接接种于Vanco-AB-FG复合物表面。测定生长曲线比较两组细胞增殖能力;通过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观察两组BMSCs成骨分化的情况。结果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早期(前7 d)处于三维生长模式的实验组细胞的增殖速度慢于处于二维生长环境的对照组,在5 d和7 d时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后期(9 d后)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检测显示实验组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在12 d达到峰值,为5.98 pg/(min.mg.cel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茜素红染色显示实验组Vanco-AB-FG复合物的内部和表面均有明显的钙化结节。结论 BMSCs可以在Vanco-AB-FG复合物内增殖和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抗生素缓释 骨组织感染 可注射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复合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系统体内释放实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廖红胜 刘勇 +3 位作者 杨述华 潘海涛 熊蠡茗 刘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2-824,共3页
目的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复合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系统(nano-HA/C-GM-DDS),观察其体内释药效力,以寻求更好的抗生素缓释系统。方法①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复合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系统;②体内释放实验:将nano-HA/C-GM-DDS聚合... 目的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复合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系统(nano-HA/C-GM-DDS),观察其体内释药效力,以寻求更好的抗生素缓释系统。方法①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复合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系统;②体内释放实验:将nano-HA/C-GM-DDS聚合物植入大鼠股四头肌,术后第1、3、5、7、9、12、18、24天各选6只大鼠,取股四头肌肌肉组织,用标准曲线计算出各标本药物浓度,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绘制nano-HA/C-GM-DDS的释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图,光镜下观察肌肉组织的炎性反应。结果术后第1天肌肉中nano-HA/C-GM-DDS庆大霉素质量浓度为(130.35±9.25)mg/L,其后逐渐下降,至术后第24天时肌肉中庆大霉素质量浓度仍可达(5.25±1.01)mg/L,局部组织中庆大霉素质量浓度仍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2 mg/L)以上。结论 nano-HA/C-GM-DDS在体内有较好的缓慢释放效应,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骨组织感染的生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释放系统 缓释制剂 纳米羟基磷灰石 胶原材料 骨组织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用药问答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莉 张明香 《中南药学》 CAS 2003年第3期182-183,共2页
4 中枢及骨组织感染时如何选用抗感染药物? 根据用药原则,治疗部位的抗感染药物浓度应大于对该细菌的MIC90时才能起到作用。
关键词 中枢 骨组织感染 感染药物 脑膜炎 脑脊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凝胶包裹的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的制备与优选 被引量:4
20
作者 侯天勇 吴雪晖 +2 位作者 许建中 李强 冯江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70-474,共5页
目的制备和优化纤维蛋白凝胶包裹的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fibrin-gel-coated vancomycin alginate beads,FG-Vanco-AB),探讨其在骨科抗感染治疗中的可能应用。方法应用滴注法制备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通过分别改变万古霉素和藻酸盐溶... 目的制备和优化纤维蛋白凝胶包裹的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fibrin-gel-coated vancomycin alginate beads,FG-Vanco-AB),探讨其在骨科抗感染治疗中的可能应用。方法应用滴注法制备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通过分别改变万古霉素和藻酸盐溶液的浓度,优选万古霉素含量高的微球;然后用不同浓度纤维蛋白凝胶包裹,通过检测各组万古霉素有效的释放时间来筛选适当包裹微球。结果随着万古霉素和藻酸盐溶液浓度的升高,微球中的万古霉素含量增高,16%藻酸盐和50mg/ml万古霉素等体积混合液制备的微球中万古霉素含量最高,达(27.36±0.90)%;在前述微球的基础上,用不同浓度纤维蛋白包裹的微球的缓释实验显示,75mg/ml纤维蛋白包裹的微球释放的万古霉素的浓度达到可有效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天数为19d。结论优选后的FG-Vanco-AB可达到有效杀菌浓度的释放天数显著延长,增加了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局部 迟效制剂 纤维蛋白组织黏着剂 骨组织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