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骨牵引复位及前路减压融合治疗下颈椎交锁型脱位 被引量:5
1
作者 吴焯鹏 匡光志 +1 位作者 关万宁 谢国均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3期57-58,共2页
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常合并严重的脊髓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创伤,它可造成高位截瘫甚至死亡,治疗十分困难。2002年1月至2008年8月我们采取颅骨牵引复位及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交锁型脱位19例,效果满意,报告... 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常合并严重的脊髓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创伤,它可造成高位截瘫甚至死亡,治疗十分困难。2002年1月至2008年8月我们采取颅骨牵引复位及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交锁型脱位19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折脱位 关节突交锁 骨牵引复位 融合治疗 前路减压 内固定治疗 脊髓损伤 严重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牵引复位控制装置辅助治疗跟骨骨折中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珂杰 张益舸 +1 位作者 赵镒汶 丁文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684-1689,共6页
目的探讨总结使用已获得专利的跟骨牵引复位控制装置在跟骨骨折手术中辅助治疗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本文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41足跟骨骨折患者。观察组20例21足跟骨骨折采用获得专利... 目的探讨总结使用已获得专利的跟骨牵引复位控制装置在跟骨骨折手术中辅助治疗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本文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41足跟骨骨折患者。观察组20例21足跟骨骨折采用获得专利的跟骨牵引复位控制装置辅助复位,而后使用锁定钢板固定;对照组20例20足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术后、术后1年及术后5年随访时行患足影像学检查,在影像学资料上按照比例尺测量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同时采用Maryland Foot Score、AOFAS及VAS评分系统对患足进行评分。结果本研究中40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40足获得术后5年规律随访,1例患者因为个人原因失访。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影像学与功能学指标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观察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未发现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跟骨骨折手术中使用跟骨牵引复位控制装置辅助复位,操作方便,效果确切。使用跟骨牵引复位控制装置辅助治疗跟骨骨折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牵引复位控制装置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牵引复位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体会
3
作者 赵明 李宏九 +1 位作者 黄霄汉 吕松峰 《中医正骨》 2001年第7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骨牵引复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牵引复位经皮螺纹针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117例报告
4
作者 徐明臣 邹风彩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69-69,共1页
关键词 骨牵引复位 经皮螺纹针内固定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动式骨牵引复位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21例报告
5
作者 苏杰 《武警医学》 CAS 1995年第6期326-326,共1页
滑动式骨牵引复位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21例报告武警广西总队医院外二科苏杰(南宁530003)1993年以来,我们采用滑动式骨牵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2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21例报告如下。... 滑动式骨牵引复位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21例报告武警广西总队医院外二科苏杰(南宁530003)1993年以来,我们采用滑动式骨牵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2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2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牵引复位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倪建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靖江市中医院2021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80例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数字编号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目的探讨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靖江市中医院2021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80例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数字编号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屈伸度、膝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屈伸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不仅可减轻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术后康复,还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膝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双反牵引微创复位内固定手术
原文传递
双向牵引闭合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42
7
作者 郑占乐 张飞 +3 位作者 何泽阳 于贤 吴涛 张英泽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491-492,F0003,共3页
胫骨平台骨折占成人全身骨折的1.66%,其中Schatzker 分型为Ⅱ~Ⅵ型的骨折占胫骨平台骨折的85.85%[1]。AO 分型41-B2~41-C3占胫骨近端骨折的43.79%[1]。此类骨折多伴有胫骨平台变宽和关节面塌陷,手术是治疗的首选,解剖复... 胫骨平台骨折占成人全身骨折的1.66%,其中Schatzker 分型为Ⅱ~Ⅵ型的骨折占胫骨平台骨折的85.85%[1]。AO 分型41-B2~41-C3占胫骨近端骨折的43.79%[1]。此类骨折多伴有胫骨平台变宽和关节面塌陷,手术是治疗的首选,解剖复位关节面、复位塌陷骨折、骨缺损区植骨后解剖接骨板固定是取得良好预后的重要因素[2]。既往的手术方法多为切开直视下掀起半月板,显露塌陷关节面,抬高塌陷关节面,然后植骨固定。这种手术方式具有切口大、组织损伤重、术后易关节粘连等缺点。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研制了双向牵引复位器和塌陷骨块顶起器,在 O 形臂术中 CT 辅助下完成微创治疗平台劈裂塌陷骨折1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牵引复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卧位骨盆牵引下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单纯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8
作者 高宏文 唐志荣 +2 位作者 陈景宇 顾海洋 张译文 《中医正骨》 2014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俯卧位骨盆牵引下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单纯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78例胸腰椎单纯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采用俯卧位骨盆牵引下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卧硬板床腰背部垫软枕治疗。2组患者均... 目的:探讨俯卧位骨盆牵引下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单纯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78例胸腰椎单纯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采用俯卧位骨盆牵引下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卧硬板床腰背部垫软枕治疗。2组患者均同时按照骨折三期辨证用药原则服用中药治疗,并进行腰背部功能锻炼。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2组患者脊柱后凸Cobb’s角和伤椎前缘高度,同时于治疗后6个月采用口述分级评分法评定患者的腰部疼痛情况,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患者的总体疗效。结果:①腰部疼痛。治疗组0级32例、1级8例、2级1例,对照组0级22例、1级12例、2级2例、3级1例。2组患者的腰部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治疗组=0.454,95%CI(0.389,0.519);R对照组=0.551,95%CI(0.466,0.636)]。②脊柱后凸Cobb’s角。治疗前后不同时间Cobb’s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18.40°±0.94°),(5.00°±0.92°),(4.30°±0.98°),(3.90°±0.45°),对照组:(18.10°±1.21°),(8.10°±1.02°),(7.80°±1.01°),(7.60°±0.82°),F=14.573,P=0.017];2组患者Cobb’s角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22.350,P=0.008),除治疗前外(t=0.973,P=0.139),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Cobb’s角均大于治疗组(t=20.573,P=0.007;t=22.840,P=0.005;t=22.350,P=0.003);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1.567,P=0.012)。③伤椎前缘高度。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伤椎前缘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11.70±0.78)mm,(18.90±0.22)mm,(18.90±0.26)mm,(18.90±0.36)mm,对照组:(11.70±0.68)mm,(13.10±1.02)mm,(13.90±0.23)mm,(13.90±0.24)mm,F=14.553,P=0.014];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14.670,P=0.016),除治疗前外(t=0.987,P=0.175),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伤椎前缘高度均小于治疗组(t=13.654,P=0.018;t=13.986,P=0.017;t=18.535,P=0.014);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2.597,P=0.011)。④总体疗效。治疗组治愈36例、好转3例、未愈2例,对照组治愈29例、好转4例、未愈4例。2组患者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治疗组=0.477,95%CI(0.425,0.529);R对照组=0.525,95%CI(0.455,0.596)]。结论:俯卧位骨盆牵引下手法复位可有效缓解胸腰椎单纯压缩骨折患者的腰背部疼痛症状,在纠正脊柱后凸畸形、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方面疗效优于卧硬板床腰背部垫软枕疗法,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压缩性 胸椎 腰椎 骨牵引复位 手法 治疗 临床研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颅骨牵引复位结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可复性寰枢关节脱位 被引量:5
9
作者 董革辉 蔡小军 +4 位作者 何斌 韩建华 李代君 夏本杰 申雄成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03-905,共3页
颅底凹陷症是指枕骨大孔周围颅底骨组织内陷进入颅腔,继而下方的寰枢椎,尤其是齿状突尖随之上升,造成枕骨大孔狭窄,继而引起脑干、延髓颈脊髓腹侧、小脑、后组颅神经(Ⅸ、X、Ⅻ)及周围血管受压的神经脊髓压迫综合征,常合并寰枢椎脱位... 颅底凹陷症是指枕骨大孔周围颅底骨组织内陷进入颅腔,继而下方的寰枢椎,尤其是齿状突尖随之上升,造成枕骨大孔狭窄,继而引起脑干、延髓颈脊髓腹侧、小脑、后组颅神经(Ⅸ、X、Ⅻ)及周围血管受压的神经脊髓压迫综合征,常合并寰枢椎脱位、寰椎枕骨化、寰椎后弓隐裂、齿状突发育畸形等枕颈部畸形,易导致脊髓受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治疗难度大、风险高;对于颅底凹陷症合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后路枕颈区减压复位固定融合术是较为公认的有效治疗术式之一.但如何获得成功复位,术前持续颅骨牵引可视为必要前提.笔者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例颅底凹陷症并寰枢椎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术前术中持续颅骨牵引复位并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1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骨牵引复位 有效治疗 寰枢关节脱位 可复性 枕颈融合术 后路 寰枢椎脱位
原文传递
牵引结合手法复位治疗不稳定型肱骨外科颈骨折89例
10
作者 谢学文 陈志维 +2 位作者 吴峰 侯蕾 江泽平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2-92,共1页
目的:观察牵引结合手法复位治疗不稳定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9例患者采用患肢牵引结合手法复位治疗,随访6~28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结果优67例,良16例,可6例,优良率为93.3%。结论:牵引结合手法复位是一种搡作简单、... 目的:观察牵引结合手法复位治疗不稳定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9例患者采用患肢牵引结合手法复位治疗,随访6~28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结果优67例,良16例,可6例,优良率为93.3%。结论:牵引结合手法复位是一种搡作简单、无创、有效的治疗不稳定型肱骨外科颈骨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髁颈 手法 骨牵引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卧位手法牵引复位在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志刚 翁伟 +1 位作者 杨红航 孙振国 《中医正骨》 2021年第6期64-66,69,共4页
目的:探讨侧卧位手法牵引复位在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4例,术中均采... 目的:探讨侧卧位手法牵引复位在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4例,术中均采用侧卧位手法牵引复位。男35例,女19例。年龄52~84岁,中位数72岁。骨折按照AO分型标准,A2型24例、A3型30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患肢完全负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术中经侧卧位手法牵引后骨折均成功复位。手术时间48~87min,中位数59min。术中出血量62~113mL,中位数85mL。切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34个月,中位数2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1~15周,中位数13周。患肢完全负重活动时间8~12周,中位数10周。末次随访时,本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92.61±5.53)分,优45例、良5例、可4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患肢短缩、髋内翻、感染、内固定物失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在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中采用侧卧位手法牵引复位,操作简单,复位效果好,损伤小,骨折愈合率高,患肢完全负重时间早,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间 折固定术 髓内 骨牵引复位 近端防旋髓内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轮悬吊牵引复位结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7
12
作者 洪海斌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08-113,共6页
目的:探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结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将收治的60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50~75(59.63±8.08)岁... 目的:探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结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将收治的60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50~75(59.63±8.08)岁;骨折按照AO分型,A2型25例,A3型5例;采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配合自制小夹板固定。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52~76(59.77±8.03)岁;按照AO分型,A2型24例,A3型6例;采用传统手法复位配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情况,并采用改良Green和O’Brien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13(11.90±0.80)个月;拆除夹板时间42~60(50.20±4.94)d,拆除夹板后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骨性愈合,关节面平整。观察组治疗前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4.57±1.16)mm、(12.83±3.25)°、(-21.17±3.36)°,治疗8周后分别为(10.10±1.75)mm、(24.30±3.16)°、(9.40±2.13)°;对照组治疗前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4.50±1.43)mm、(12.83±3.10)°、(-21.50±3.38)°,治疗8周后分别为(8.90±1.24)mm、(21.20±2.91)°、(6.16±2.94)°;治疗前两组桡骨高度、尺偏角和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桡骨高度、尺偏角和掌倾角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改良Green和O’Brien腕关节评分(90.97±7.92)分与对照组(84.77±9.1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7,P<0.05);其中观察组优18例,良10例,可2例;对照组优10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结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比传统手法牵引复位固定更具优越性,牵引稳定可靠,复位效果好,并能获得更好的腕关节功能,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牵引复位 小夹板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及骨牵引治疗股骨干骨折30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哲其 吴官保 《湖南中医杂志》 2007年第3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手法 骨牵引复位 小夹板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朗架牵引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志军 王贤月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39-140,14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布朗架牵引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方法应用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40例,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评定疗效。结果38例获得6~15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Harris功... 目的探讨应用布朗架牵引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方法应用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40例,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评定疗效。结果38例获得6~15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Harris功能评分结果显示,所有病人髋关节功能良好。结论PFNA是目前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牵引复位 折固定术 髓内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肖占宇 连涛 崔国航 《微创医学》 2019年第5期677-679,共3页
目的探讨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4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反牵... 目的探讨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4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SS、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S、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有利于减少术后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高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 双反牵引微创复位内固定 SchatzkerⅡ~Ⅳ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下颌骨骨折复位牵引器在坚固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16
作者 王俊海 张淑华 +1 位作者 赵玉良 刘祎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08年第31期3-4,共2页
目的评价自制下颌骨骨折复位牵引器在下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获国家专利的下颌骨骨折复位牵引器应用在进行坚固内固定手术的68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结果 68例患者术后切口无感染,均Ⅰ期愈合。全部病例恢复到术前... 目的评价自制下颌骨骨折复位牵引器在下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获国家专利的下颌骨骨折复位牵引器应用在进行坚固内固定手术的68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结果 68例患者术后切口无感染,均Ⅰ期愈合。全部病例恢复到术前咬合关系。68例术后X线复查未见骨折愈合不良或假关节形成。结论在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手术中应用自制下颌骨骨折复位牵引器能够使骨折复位更加接近于伤前的解剖形态,避免出现骨折线过紧或过松而发生(牙合)干扰问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疗效确切、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复位牵引 专利 坚固内固定术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伸牵引弹性按压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3
17
作者 何升华 马笃军 +2 位作者 余伟吉 王业广 孙志涛 《中医正骨》 2014年第3期25-29,共5页
目的:观察过伸牵引弹性按压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要求的9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卧硬板床,后背垫软枕。治疗组采用过伸... 目的:观察过伸牵引弹性按压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要求的9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卧硬板床,后背垫软枕。治疗组采用过伸牵引弹性按压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及治疗后6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s角、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伤椎前缘高度。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伤椎前缘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15.14±2.61)mm,(26.79±2.25)mm,(26.68±2.53)mm;对照组:(15.98±2.47)mm,(19.85±2.73)mm,(19.68±2.59)mm;F=22.532,P=0.031];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5.421,P=0.000);除治疗前外(t=2.138,P=0.261),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伤椎前缘高度均小于治疗组(t=4.063,P=0.000;t=6.124,P=0.000);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35.835,P=0.000)。②脊柱后凸Cobb’s角。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脊柱后凸Cobb’s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27.86°±1.81°),(8.24°±1.37°),(8.31°±1.63°);对照组:(27.43°±1.57°),(14.62°±1.55°),(14.75°±1.48°);F=22.462,P=0.021];2组患者脊柱后凸Cobb’s角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4.736,P=0.000);除治疗前外(t=1.729,P=0.186),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脊柱后凸Cobb’s角均大于治疗组(t=2.521,P=0.000;t=4.416,P=0.000);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39.421,P=0.000)。③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8.62±1.53)分,(2.05±1.64)分,(1.52±1.24)分;对照组:(8.58±1.73)分,(2.41±1.74)分,(1.78±1.36)分;F=29.361,P=0.003];2组患者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1.104,P=0.032);除治疗前外(t=0.482,P=0.763),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大于治疗组(t=1.116,P=0.024;t=1.048,P=0.041);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30.821,P=0.013)。④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治疗前后不同时间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79.68±4.21)分,(30.36±4.83)分,(21.23±4.61)分;对照组:(78.74±4.61)分,(33.72±5.72)分,(24.28±4.42)分;F=33.725,P=0.001];2组患者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3.672,P=0.048);除治疗前外(t=3.227,P=0.281),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大于治疗组(t=7.149,P=0.022;t=4.015,P=0.037);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26.815,P=0.027)。⑤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神经、脊髓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过伸牵引弹性按压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在恢复伤椎高度、纠正脊柱后凸畸形、缓解腰背部疼痛和恢复脊柱功能方面优于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而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压缩性 胸椎 腰椎 椎体成形术 骨牵引复位 治疗 临床研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 被引量:17
18
作者 朱治国 于远洋 +2 位作者 侯林俊 盖伟 杨勇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0期819-822,共4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103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其中男76例,女27例;年龄19~55岁,平均36岁.按照AO分型:A型64例,B型27例,C型12例;开放性骨折13...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103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其中男76例,女27例;年龄19~55岁,平均36岁.按照AO分型:A型64例,B型27例,C型12例;开放性骨折13例(Gustilo Ⅰ型5例,Ⅱ型8例).观察术后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采用膝关节HSS评分标准对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术中发生股骨颈骨折1例,股骨近端骨折1例,均于术中更换重建钉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术中发生腓总神经损伤1例,营养神经治疗4个月后恢复.10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22个月.全部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5个月.髋关节功能全部恢复正常,术后1年膝关节行HSS评分平均90.89±5.06.结论:注重手术操作,力求闭合复位,减少并发症,带锁髓内钉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牵引复位 折固定术 髓内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与骨牵引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维嘉 麦敏军 +1 位作者 刘永坤 高根平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通过对比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与骨牵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4项临床结果,评价两种治疗方法优劣,为胫骨骨折治疗提供选择依据。方法:1989年11月至2000年12月应用骨牵引方法治疗胫腓骨骨折(A组)108例,男76例,女32例;年龄29~66岁,平均(40.3&... 目的:通过对比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与骨牵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4项临床结果,评价两种治疗方法优劣,为胫骨骨折治疗提供选择依据。方法:1989年11月至2000年12月应用骨牵引方法治疗胫腓骨骨折(A组)108例,男76例,女32例;年龄29~66岁,平均(40.3±9.6)岁。按AO标准分型:A型48例,B型46例,C型14例;其中Gustio标准分型,Ⅰ型15例,Ⅱ型13例,ⅢA型2例。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应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B组)57例,男40例,女17例;年龄21~69岁,平均(38.1±8.9)岁。按AO标准分型:A型27例,B型22例,C型8例;其中Gustio标准分型,Ⅰ型7例,Ⅱ型6例,ⅢA型1例。对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屈膝活动度达到90°的时间、下床负重时间、并发症等4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骨折愈合时间A组平均(19.0±0.6)周,B组平均(14.0±0.5)周;关节活动度达到90°的时间A组平均(92.0±8.2)d,B组平均(39.0±6.1)d;下床负重时间A组平均(96.0±6.3)d,B组平均(38.0±6.5)d;并发症A组42例,B组6例,两组4项临床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优于骨牵引方法治疗。结论:应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并发症少,并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和负重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固定术 髓内 骨牵引复位 小夹板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牵开器辅助下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被引量:6
20
作者 高彦军 贾斌 +5 位作者 张勇 邱元洲 高迪 郑杰 马雪峰 刘彦勋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2期1045-1048,共4页
目的:探讨运用跟骨牵开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运用自行设计的跟骨牵开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39例(43足),其中男33例,女6例;年龄19~61岁,平均36.7岁。根据S... 目的:探讨运用跟骨牵开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运用自行设计的跟骨牵开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39例(43足),其中男33例,女6例;年龄19~61岁,平均36.7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9足,Ⅲ型24足。测量手术前后跟骨X线片,观察跟骨的高度、宽度、B觟lher角、Gissane角恢复情况,参照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的足踝临床评分系统(AOFAS)评定跟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9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4±3.1)个月。术后伤口均愈合,无皮缘坏死、感染病例。术前测量:跟骨高度平均(32.45±3.51)mm,跟骨宽度平均(41.60±2.42)mm,跟骨B觟lher角平均(8.64±13.2)°,跟骨Gissan角平均(136.35±15.23)°。术后测量:跟骨高度平均(43.62±1.02)mm,跟骨宽度平均(38.02±1.28)mm,跟骨B觟lher角平均(26.87±5.32)°,跟骨Gissane角平均(120.78±5.34)°,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功能和外观满意,AOFAS评分从术前(35.64±11.23)分提高到术后(76.18±9.87)分;优29足,良11足,可3足。结论:在牵开器辅助下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跟骨骨折的一种良好的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牵引复位 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