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分布对椎体压缩性骨折修复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阿卜杜吾普尔·海比尔 库提鲁克·守克尔 +2 位作者 阿里木江·玉素甫 林航 吐尔洪江·阿布都热西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15-2022,共8页
背景:虽然研究表明,骨水泥的对称分布可以减少术后椎体再次骨折并有助于改善预后,但是进行经皮椎体成形过程中获得更好的骨水泥分布仍然是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的:探讨骨水泥分布对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疗效的影响,以提供有... 背景:虽然研究表明,骨水泥的对称分布可以减少术后椎体再次骨折并有助于改善预后,但是进行经皮椎体成形过程中获得更好的骨水泥分布仍然是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的:探讨骨水泥分布对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疗效的影响,以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防止术后椎体再次骨折。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行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193例患者,根据术后骨水泥分布分为Ⅰ组(骨水泥不接触上端和远端端板,n=59)、Ⅱ组(骨水泥只接触上端板或只接触下端板,n=80)和Ⅲ组(骨水泥同时接触上端和远端端板,n=54)。对比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总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骨水泥注射量、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局部后凸角、损伤椎体及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等,记录所有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与结论:(1)Ⅲ组患者术后1年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Ⅰ组和Ⅱ组损伤椎体再次骨折发生率、总椎体骨折发生率高于Ⅲ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3)3组患者其余指标,包括骨水泥渗漏、腰痛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末次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目测类比评分、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局部凸角、手术时间、总住院费用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4)提示与骨水泥不接触上端和远端端板组和骨水泥只接触上端板或只接触下端板组相比,骨水泥同时接触上端和远端端板组患者可获得更好的长期预后,而且骨水泥同时接触上端和远端端板能够明显降低损伤椎体及总椎体骨折发生率,医生术中应充分掌握骨水泥的弥散情况,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从而有助于减少未来再发生骨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 经皮椎体成形 骨水泥 骨水泥弥散 椎体再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对磷酸钙骨水泥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卢雨征 熊英杰 +11 位作者 单验博 叶健廷 武艳斌 宋继鹏 张垚 林万程 瓮琪瑞 程萱 孟昊业 许文静 彭江 丁立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5994-6002,共9页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差、成骨能力弱等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及成骨能力而备受青睐,同时其纤维结构能够加强材料的力学强度。目的:探究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力...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差、成骨能力弱等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及成骨能力而备受青睐,同时其纤维结构能够加强材料的力学强度。目的:探究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效果。方法:将不同质量百分比(0%,10%,20%)的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分别加入磷酸钙骨水泥固相中,与液相混合后固化48 h,得到磷酸钙骨水泥与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复合磷酸钙骨水泥,表征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凝固时间及离子析出情况。将3组骨水泥浸提液分别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通过CCK-8检测、活死染色、鬼笔环肽染色评估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成骨诱导后,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RUNX2免疫荧光染色及RT-PCR检测评估材料的成骨诱导能力。结果与结论:①随着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加,骨水泥的抗压强度与抗弯强度均升高,凝固时间延长;将骨水泥浸泡于模拟体液中均可检测到硅离子、钙离子、磷离子析出,并且随着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加,骨水泥释放的硅离子、磷离子质量浓度升高,钙离子质量浓度降低;②活死染色、鬼笔环肽染色结果显示,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对MC3T3-E1细胞无毒性作用;CCK-8检测结果显示,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③随着骨水泥中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加,MC3T3-E1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细胞外钙沉积均增加,RUNX2蛋白表达增加,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桥蛋白、RUNX2 mRNA表达增加;④结果表明,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可增强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与成骨诱导能力,其中以20%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骨水泥 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 磷酸钙骨水泥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后骨水泥外漏原因及治疗策略
3
作者 陈小光 刘福全 张德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311-3317,共7页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骨质疏松性脊柱椎体压缩骨折作为其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便。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骨水泥外漏作为...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骨质疏松性脊柱椎体压缩骨折作为其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便。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骨水泥外漏作为该手术的一个潜在风险,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后骨水泥外漏的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骨科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2个月随访结果分为骨水泥外漏组(n=27)和无骨水泥外漏组(n=73)。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术后骨水泥外漏的影响因素,用以构建术后骨水泥外漏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行骨水泥外漏治疗后,观察术前、术后3 d、术后12个月时,27例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与结论:①27例骨水泥外漏患者中,24例均为椎间盘终板内渗漏,无明显症状及不适,无需特殊处理;1例发生肺栓塞,请呼吸科协助处理得以好转;2例有症状,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骨水泥取出术;②CT值、骨折严重程度、骨水泥黏度、皮质断裂、骨水泥注入量是术后发生骨水泥外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③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区分度均较好,且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性;④对于27例术后骨水泥外漏患者,术后3 d、术后12个月时,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的Oswesry功能障碍指数显著低于术后3 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黏度、皮质断裂、CT值、骨折严重程度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发生骨水泥外漏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疏松性椎体压缩 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外漏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骨水泥强化联合短节段经皮骨水泥螺钉内固定治疗Ⅱ期Kümmell病
4
作者 盛文博 刘丙立 +2 位作者 李四波 敖荣广 禹宝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4期7286-7292,共7页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Ⅱ期Kümmell病常存在术后疼痛缓解不佳、骨水泥弥散差、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较高等问题。有研究显示,伤椎骨水泥强化联合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固定治疗伴神经症状的Kümmell病具有较好的疗效。目的:比...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Ⅱ期Kümmell病常存在术后疼痛缓解不佳、骨水泥弥散差、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较高等问题。有研究显示,伤椎骨水泥强化联合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固定治疗伴神经症状的Kümmell病具有较好的疗效。目的:比较椎体骨水泥强化联合短节段经皮骨水泥螺钉内固定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Ⅱ期Kümmell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Ⅱ期Kümmell病患者49例,其中男15例,女34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试验组(n=23)与对照组(n=26),试验组患者接受椎体骨水泥强化联合短节段经皮骨水泥螺钉内固定手术,对照组患者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6周、12周、6个月、12个月的脊柱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比,术后1周、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腰椎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均完成术后12个月以上随访,对照组中有5例发生相邻椎体骨折、3例发生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试验组中有1例出现术后切口并发症;②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脊柱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均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周、6周、12周、6个月、12个月的脊柱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6周、12周、6个月、12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腰椎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周、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腰椎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相比,椎体骨水泥强化联合短节段经皮骨水泥螺钉内固定治疗Ⅱ期Kümmell病可以更好地恢复患椎高度、维持伤椎形态、改善脊柱功能、减轻腰部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ümmell病 短节段内固定 椎体骨水泥强化 椎体后凸成形 骨水泥螺钉 工程化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方开口与前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比较
5
作者 董伟鑫 储振涛 +3 位作者 胡勇 赖欧杰 袁振山 孙肖阳 《中国骨伤》 2025年第2期128-133,共6页
目的:比较侧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和前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 目的:比较侧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和前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62例行双侧PKP治疗胸腰段(T11-L2)单节段OVCFs的患者资料。按术中使用骨水泥注射器不同,将患者分为侧方开口组29例和前方开口组33例,其中侧方开口组男6例,女23例,年龄(73.32±9.11)岁;前方开口组男7例,女26例,年龄(71.29±10.39)岁。观察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折节段(T11-L2)、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类型(分叶型、弥散型)、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15.37±3.03)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D、骨折节段、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方开口组和前方开口组在术后3 d、6个月VAS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是两组在术后3 d、6个月时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11-L2单节段OVCF患者行双侧PKP手术时,采用侧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能达到与前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治疗同样的临床疗效,并且对骨水泥分布和渗漏问题的改善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 质疏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注射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
6
作者 李卫新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5期57-60,共4页
目的:观察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8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 目的:观察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8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低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骨折椎体后凸Cobb角、骨折椎体高度、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骨折椎体后凸Cobb角均小于术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骨折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低于对照组的34.15%(1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可提高骨折椎体高度,减小骨折椎体后凸Cobb角,降低ODI、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低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疏松性胸腰椎 高黏度骨水泥 低黏度骨水泥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高度 腰椎功能 COBB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单侧椎弓根外入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后骨水泥的弥散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立创 杨雯 +5 位作者 丁广江 李培坤 肖忠宇 陈营 方雪 张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0-808,共9页
背景:目前已有的临床研究认为,椎弓根外入路与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治疗均可改善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生活质量,相较于椎弓根入路相比,椎弓根外入路的穿刺角度更加自由,可通过调整穿刺外倾角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弥散效果。目的:... 背景:目前已有的临床研究认为,椎弓根外入路与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治疗均可改善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生活质量,相较于椎弓根入路相比,椎弓根外入路的穿刺角度更加自由,可通过调整穿刺外倾角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弥散效果。目的:通过量化骨水泥弥散效果,对比个体化单侧椎弓根外入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80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双侧椎弓根组(n=40)接受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手术,单侧椎弓根外组(n=40)接受个体化单侧椎弓根外入路椎体成形手术。术后3 d内拍摄患椎正侧位X射线片,评估骨水泥弥散效果、弥散类型。术前及术后1 d、7 d、1个月,评估患者目测类比评分、骨折周围压痛阈值、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与结论:①单侧椎弓根外组患者骨水泥弥散效果优于双侧椎弓根组(P<0.001),骨水泥灌注量多于双侧椎弓根组(P<0.001);双侧椎弓根入路组骨水泥弥散类型主要集中在Ⅰ型和Ⅲ型,单侧椎弓根外组骨水泥弥散类型主要集中在Ⅰ型和Ⅱ型,两组骨水泥弥散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②两组患者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术前(P<0.001),术后骨折周围压痛阈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治疗后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骨折周围压痛阈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表明,个体化单侧椎弓根外入路椎体成形手术可获得更好的骨水泥弥散效果,并且治疗效果与经典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手术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压缩性 经皮椎体成形术 双侧椎弓根入路 单侧椎弓根外入路 骨水泥弥散 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克氏针结合骨水泥外固定治疗拇指近节指骨骨折
8
作者 杨家康 李青松 +1 位作者 季亮 王祥 《实用骨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克氏针结合骨水泥外固定治疗拇指近节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10月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采用经皮克氏针结合骨水泥外固定治疗的30例拇指近节指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57岁,平均... 目的探讨经皮克氏针结合骨水泥外固定治疗拇指近节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10月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采用经皮克氏针结合骨水泥外固定治疗的30例拇指近节指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57岁,平均(36.2±18.3)岁。采用美国手外科学会标准测量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motion,TAM),测量手指捏力并与健侧进行对比,采用100 mm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满意程度。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2~15个月,平均(13.5±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4~6周,平均(5.6±1.8)周。末次随访时,患侧拇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达到健侧的(97.5±2.6)%、(96.3±3.6)%;按照TAM标准,优20例,良10例。末次随访时,患侧拇指捏力达到健侧的(98.3±1.8)%。患者满意程度(96.3±3.4)mm。结论对于拇指近节指骨骨折,特别是骨折较复杂或粉碎性不稳定骨折,采用经皮穿针结合骨水泥外架固定,其疗效较好、安装简便、组织创伤、并发症少,且固定坚强,患者被允许进行早期关节活动,益于拇指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近节指 外固定架 骨水泥 克氏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人工椎体重建技术在骨水泥强化手术失败翻修病例中的应用
9
作者 周一峰 赵兴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探讨前路伤椎次全切除、骨水泥清除、人工椎体植入、前路或后路内固定在骨质疏松骨折经骨水泥强化治疗失败后需要翻修的病例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应用前路手术翻修治疗10例骨水泥强化治疗失败的患者,其中... 目的:探讨前路伤椎次全切除、骨水泥清除、人工椎体植入、前路或后路内固定在骨质疏松骨折经骨水泥强化治疗失败后需要翻修的病例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应用前路手术翻修治疗10例骨水泥强化治疗失败的患者,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55~83岁。翻修原因:术后感染2例,术后神经症状3例,术后椎体塌陷导致后凸畸形5例。其中L_(1)2例,L_(2)4例,L_(3)3例,L_(4)1例。初次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2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8例。二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的时间为1~13个月。所有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翻修术前均行X线、CT和MRI检查。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10例均成功施行手术,9例行前路重建+后路经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内固定术;1例患者行前路重建+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前路手术时间90~190 min,前路术中出血130~480 ml。所有患者未出现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大血管损伤、腹腔脏器损伤、切口感染出血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10例获得随访,时间3~2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人工椎体移位、切割、松动等并发症。VAS术前4~8分,末次随访2~3分;ODI评分术前17%~37%,末次随访2%~16%。5例后凸畸形翻修角度明显纠正。与手术前比较,VAS和ODI改善。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除、人工椎体植入,不仅可清除骨水泥,实现有效清创和直接减压;而且重建前中柱支撑,恢复椎体高度和局部曲度,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完成了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因此对于骨水泥强化术失败需要翻修的患者,前路手术是一个理想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重建 人工椎体 质疏松性 骨水泥强化 翻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和椎间盘高度的影响
10
作者 杨博 徐希彦 +3 位作者 李越飞 文涛 王力强 李必浩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5年第5期673-67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相对适宜的骨水泥注入量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和椎间盘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2022年该院收治的90例胸腰段单一椎体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PVP。根据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分为A组(注...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相对适宜的骨水泥注入量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和椎间盘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2022年该院收治的90例胸腰段单一椎体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PVP。根据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分为A组(注入骨水泥4~5 mL,30例)、B组(注入骨水泥>5~6 mL,30例)、C组(注入骨水泥>6~7 mL,30例)。选取术前、术后12个月作为观察时间点进行MRI检查,并采用Pfirrmann分级对术椎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分级评估,观察各组PVP术后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和椎间盘高度的差异。结果因部分患者未完成随访或再次发生其他节段椎体骨折而退出,最终A组纳入26例,B组纳入26例,C组纳入27例。3组术后12个月椎间盘退变程度和椎间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VP中,4~7 mL骨水泥注入量在术后早期随访期间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和椎间盘高度改变均无明显差异。术中的关注重点或许更应该集中在骨水泥的分布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疏松症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间盘退变程度 椎间盘高度 骨水泥 注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经皮椎体强化术中不同骨水泥填充量及分布形态的有限元分析
11
作者 包雄 吴枭 +3 位作者 唐锡杰 张友高 蔡进奎 李章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06-2014,共9页
背景:采用双侧经皮椎体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作者发现当骨水泥注射总量达4 mL及以上时会在X射线片上呈现不同的分布形态,然而关于骨水泥分布形态对骨折椎体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鲜有报道。目的:利用有限元法进一步探讨骨水... 背景:采用双侧经皮椎体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作者发现当骨水泥注射总量达4 mL及以上时会在X射线片上呈现不同的分布形态,然而关于骨水泥分布形态对骨折椎体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鲜有报道。目的:利用有限元法进一步探讨骨水泥填充量及分布形态对骨折椎体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建立L_1-L_3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在L_2节段模拟椎体压缩骨折,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上分别模拟4 mL及6 mL骨水泥注入量及双侧部分融合(FH型)、完全融合(FO型)、对称分离(SA型)、非对称分离(SN型)4种骨水泥分布形态,共获得9组模型。在相同边界条件下进行三维有限元求解,比较L_2骨折椎体的应力及位移。结果与结论:(1)9组模型的最大应力均集中于L_2骨折区域,各骨水泥填充骨折模型的L_2最大应力和最大位移均小于无骨水泥填充骨折模型,说明骨水泥填充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效;(2)与4 mL骨水泥填充相比,6 mL骨水泥填充在提高骨折椎体稳定性的同时可显著降低骨折椎体应力,增强椎体强度;(3)在相同运动状态下,FH型组骨折椎体应力均为最小,其次为SA型组,该两组接近,FO型组骨折椎体应力最大,在侧弯动作中尤为明显,可能与骨水泥团块形状导致侧方应力集中有关;FH型组骨折椎体位移最小,FO型组骨折椎体位移最大;(4)结果显示,增加骨水泥注入剂量可以降低骨折椎体应力,提高稳定性,但会增加渗漏风险;双侧对称弥散分布骨水泥(FH型、SA型)在恢复椎体强度及稳定性上均优于完全融合、非对称分离骨水泥,因此,临床上行双侧经皮椎体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时,首先保证双侧对称弥散分布,优先推荐双侧部分融合型分布,可获得合适的应力刺激及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质疏松 椎体压缩 经皮椎体强化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弯角椎体骨水泥注射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上1/3压缩骨折
12
作者 李唐波 张楠 +4 位作者 郝国兵 刘昆 乔林 朱泽兴 宋迪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5977-5984,共8页
背景:经皮弯角椎体成形具有创伤小、骨水泥弥散分布均匀等优点,但用于治疗椎体上1/3压缩性骨折是否安全有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究经皮弯角椎体骨水泥注射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上1/3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 背景:经皮弯角椎体成形具有创伤小、骨水泥弥散分布均匀等优点,但用于治疗椎体上1/3压缩性骨折是否安全有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究经皮弯角椎体骨水泥注射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上1/3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6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上1/3压缩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32例采用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治疗(观察组),34例采用“双侧垂直错位穿刺法”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角,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注射量及骨水泥弥散分布评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且均未发生骨水泥过敏、骨水泥栓塞、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②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及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均优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优于术后第1天(P<0.05);③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两组间骨水泥注射量及骨水泥弥散分布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经皮弯角椎体骨水泥注射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上1/3压缩性骨折能有效缓解疼痛、维持椎体高度,且能减少手术时间及骨水泥渗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弯角椎体成形 经皮椎体成形 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 椎体上1/3压缩性 骨水泥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疗效及骨水泥渗漏危险因素分析
13
作者 侯明远 王志龙 +4 位作者 姜方舟 王泽锐 梁逸宁 李一兵 左太阳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1,共6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波消融(MW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近期疗效并分析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应用CT引导下MWA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瘤50例74...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波消融(MW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近期疗效并分析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应用CT引导下MWA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瘤50例74节椎体,采用疼痛数字评定量表评分(NRS)、吗啡日消耗量(DMC)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评价近期临床疗效,术后CT定期复查评价局部肿瘤控制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纳入性别、年龄、脊柱转移瘤的最大径、转移瘤类型、原发癌Tomita分类、受累椎体水平、骨水泥注射量、注射侧向、病理性骨折和椎体后壁破裂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评估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前、术后1天、1周和1、3、6个月随访NRS分别为(7.24±1.41)、(4.76±1.45)、(3.42±1.34)、(2.86±0.90)、(2.20±0.57)、(1.66±0.72)分;术前、术后1天、1周和1、3、6个月随访DMC分别为(110.40±94.61)、(66.10±51.23)、(47.30±37.49)、(32.90±22.84)、(25.60±18.97)、(15.36±13.43)mg;术前、术后1周和1、3、6个月ADL分别为(40.80±11.45)、(53.20±6.68)、(60.40±5.14)、(62.90±4.75)、(64.80±4.51)分。术前及术后6个月内随访NRS、DMC、AD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影像检查随访,有46例患者肿瘤得到控制,局部肿瘤复发率为8%(4/50)。在74节椎体中有17(22.97%)节椎体发生轻度骨水泥渗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病理性骨折(OR=9.581,95%CI=2.292~40.055,P=0.002)及椎体后壁破裂(OR=5.105,95%CI=1.041~25.022,P=0.044)是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性骨折(OR=35.333,95%CI=4.029~309.840,P=0.001)是皮质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血管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椎体后壁破裂(OR=48.400,95%CI=4.725~495.753,P=0.001)是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WA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瘤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术后6个月内呈进一步改善趋势;联合治疗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病理性骨折及椎体后壁破裂是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转移瘤 疗效 骨水泥渗漏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线控推注骨水泥设备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14
作者 谭树森 宋若先 +6 位作者 李秉胜 张雷 单群群 张学三 张政 荣辉 韩康 《创伤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 探讨和总结远程线控推注骨水泥设备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12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52例,男性18例,女性34例;年龄59~84岁,平均67.6岁;摔... 目的 探讨和总结远程线控推注骨水泥设备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12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52例,男性18例,女性34例;年龄59~84岁,平均67.6岁;摔伤32例,搬运重物6例,砸伤7例,无明显诱因7例。根据推注骨水泥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手动控制螺旋推进器注射骨水泥;观察组23例采用远程线控推注设备控制螺旋推进器注射骨水泥,具体操作是将螺旋推进器固定于控制舱前端,开机后使用线控操作板控制螺旋推进器注射骨水泥。分析术前、术后3 d VAS,术中C型臂曝光次数,骨水泥分布率、骨水泥推注时间、推注量等指标。结果 两组在术后3 d VAS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骨水泥注射时间更短[(187.0±14.1)s vs.(239.7±23.7)s]、骨水泥填充量更少[(4.50±0.64) mL vs.(6.21±1.01)mL]、C型臂曝光次数更少(8.4±1.6 vs.11.4±1.8)、骨水泥分布率更高[(82.96±6.29)%vs.(75.24±4.75)%],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两种推注方式的近期手术效果相比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在减少患者、医护人员所受辐射,缩短骨水泥注射时间方面优势更为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椎体成形术 远程线控 骨水泥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疗效的影响
15
作者 杨昌宇 林盛财 +1 位作者 钟顺萍 叶俊华 《现代临床医学》 2025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骨科采用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伤椎内骨水泥分布不同形态将患者分为团块状组(n=34... 目的:探讨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骨科采用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伤椎内骨水泥分布不同形态将患者分为团块状组(n=34)和海绵状组(n=46)。比较两组不同时段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及相邻椎体再次骨折例数、伤椎相邻节段平均椎间盘高度及伤椎区域Cobb角变化。结果:末次随访时,团块状组VAS、ODI评分高于海绵状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上下椎间盘平均高度低于海绵状组,伤椎区域后凸Cobb角大于海绵状组(均P<0.05)。结论: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早期不同骨水泥分布形态均可获得较好疗效,但中后期骨水泥呈海绵状分布的疗效优于团块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分布形态 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 COBB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导航模板与个性化定制骨水泥假体治疗肱骨外科颈病理性骨折一例
16
作者 程钊才 赵羽 +1 位作者 侯光志 李进 《海南医学》 2025年第2期272-276,共5页
本文报道了一例少见的肱骨外科颈病理性骨折(Neer分型Ⅳ型)患者的治疗过程。笔者基于3D打印技术,设计并制作了肱骨近端个性化假体模型,并使用骨水泥构建假体行半肩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5年,患者疼痛显著缓解,功能恢复良好,满意度较高。... 本文报道了一例少见的肱骨外科颈病理性骨折(Neer分型Ⅳ型)患者的治疗过程。笔者基于3D打印技术,设计并制作了肱骨近端个性化假体模型,并使用骨水泥构建假体行半肩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5年,患者疼痛显著缓解,功能恢复良好,满意度较高。本病例的成功治疗表明3D打印技术结合骨水泥假体能够为复杂的外科颈骨折治疗提供有效的替代方案,尤其适用于无法通过传统内固定术重建的重度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该技术展示了在关节置换领域的重要潜力,为复杂病例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颈 病理性 3D打印 骨水泥假体 肩关节置换 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骨水泥治疗跟骨骨折术后感染的疗效分析
17
作者 孔弘扬 姜磊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治疗跟骨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例跟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创面植入的方法治疗,观察感染控制情况、骨折及创面愈合情...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治疗跟骨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例跟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创面植入的方法治疗,观察感染控制情况、骨折及创面愈合情况、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跟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骨折及创面愈合良好,其中23例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满意,3例功能预后较差。结论抗生素骨水泥治疗跟骨骨折术后感染具有很好的疗效,能有效控制感染、促进创面及骨折愈合,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治疗跟骨骨折术后感染的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骨水泥 术后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水泥注入器与螺旋推进器在PVP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18
作者 魏敏 《贵州医药》 2025年第2期292-294,共3页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应用骨水泥注入器与螺旋推进器两种骨水泥注入方式的临床效果及差异。方法 将235例接受基于PVP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螺旋推进器组(n=121)和骨水泥注入器组(n=114)。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应用骨水泥注入器与螺旋推进器两种骨水泥注入方式的临床效果及差异。方法 将235例接受基于PVP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螺旋推进器组(n=121)和骨水泥注入器组(n=114)。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疼痛评分、穿刺操作疼痛评分、穿刺并发症、骨水泥注射时疼痛评分、术后椎体恢复质量、骨水泥弥散分型、骨水泥渗漏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比较有差异(P<0.05);螺旋推进器组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的疼痛程度和出血量也更低,且螺旋推进器组在穿刺过程中以及骨水泥注射过程中的疼痛程度较低,骨水泥呈团块型的占比低于骨水泥注入器组,螺旋推进器组骨水泥弥散型占比高于骨水泥注入器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 在PVP中应用螺旋推进器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且经螺旋推进器灌注的骨水泥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螺旋推进器 骨水泥注入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骨水泥成形术临床应用进展
19
作者 徐斌 朱青松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1期1739-1742,共4页
腰椎间盘骨水泥成形术在腰椎间盘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全面阐述其临床应用进展,涵盖适应症拓展、手术技术革新、临床疗效评估、并发症管理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为高龄椎间盘病变合并椎间不稳患者提供一个新思路和选择,... 腰椎间盘骨水泥成形术在腰椎间盘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全面阐述其临床应用进展,涵盖适应症拓展、手术技术革新、临床疗效评估、并发症管理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为高龄椎间盘病变合并椎间不稳患者提供一个新思路和选择,也为脊柱外科医生深入探究该技术提供参考。Lumbar disc osteoplasty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diseases. 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elaborates on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gress, covering the expansion of indications, sur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complication managem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providing a new idea and choice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vertebral disc lesions combined with intervertebral instability, and als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spinal surgeons to explore this technology in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病 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 临床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植入与骨水泥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20
作者 董玉欣 朱宝权 +3 位作者 孙志乾 李茹雪 李帅 李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与骨水泥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脊柱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而未施行骨水泥治疗的16例(22节椎体)患者为观察组,进行骨水泥治疗患者而未施行^(125)I粒...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与骨水泥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脊柱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而未施行骨水泥治疗的16例(22节椎体)患者为观察组,进行骨水泥治疗患者而未施行^(125)I粒子植入的16例(21节椎体)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比较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卡式功能状态评分(KPS)、癌痛复发住院时间、生存期状况等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近、远期疗效差异性。结果32例患者均分别进行了相应的手术治疗,并进行了7~35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KPS评分、VAS评分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后3天、1个月、3个月的KPS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部分缓解(PR)率分别为68.8%、25.0%,疾病稳定(SD)率分别为25.0%、56.3%,疾病进展(PD)率分别为6.3%、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总生存期(OS)分别是27.3个月、19.5个月,平均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6.4个月、1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癌痛复发住院时间分别为15.9天、18.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骨水泥成形术与^(125)I粒子植入术均是治疗脊柱骨转移瘤可行、有效的方式,与骨水泥成形术相比,^(125)I粒子植入术可以更有效减轻癌痛、延长生存期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植入 骨水泥成形术 椎体转移 疗效评价 介入性 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