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种快速扩弓方式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效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韩磊 鲁桐 +1 位作者 朱培香 李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22-1432,共11页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骨支抗式和牙支持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颅颌面骨缝、骨骼点、骨骼及上颌牙列的作用效果,以指导临床上选择合适的牵引方式及位置。方法·选取一名替牙列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上颌发育不足的...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骨支抗式和牙支持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颅颌面骨缝、骨骼点、骨骼及上颌牙列的作用效果,以指导临床上选择合适的牵引方式及位置。方法·选取一名替牙列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上颌发育不足的青少年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建立上颌复合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颅颌面骨缝、骨骼点、骨骼及上颌牙列),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骨支抗式、牙支持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三维有限元模型,而后将前述模型组装成为上颌复合体和骨支抗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1)、上颌复合体和牙支持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2)。依次根据扩弓方式、牵引位置的不同,在模型1、2中分别建立以下工况:①根据扩弓方式,将模型1设置为A组,模型2设置为B组。②根据牵引位置,将上述2组继续分为试验组Ⅰ组(牵引钩位于双侧尖牙颊侧)、Ⅱ组(牵引钩位于双侧第一前磨牙颊侧)和Ⅲ组(牵引钩位于双侧第二前磨牙颊侧)。同时,分别将A、B组中不联合前方牵引设置为对照组(即为A0组、B0组)。采用图表分析的方法对A、B组在不同牵引位置时的颅颌面骨缝应力分布特征,以及颅颌面骨骼点、颅颌面骨骼及上颌牙列的位移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在颅颌面骨缝应力分布特征方面,A、B组中翼突上颌缝的等效应变最大,且随着牵引位置的后移其等效应变均逐渐增加;AⅠ组各骨缝的最大主应变大于BⅠ组。在颅颌面骨骼位移趋势方面,随着牵引位置的后移,在水平向上A、B试验组的鼻骨和上颌骨均向右移动且位移趋势逐渐减小,在矢状向上该2组的鼻骨均向后移动且位移趋势均减小、上颌骨均向前移动且位移趋势均增大,在垂直向上该2组的鼻骨均向下移动且位移趋势逐渐减小、上颌骨均向上移动且位移趋势逐渐减小。在颅颌面骨骼点(ANS、PNS)位移趋势方面,A组中上颌平面(ANS-PNS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且随着牵引位置的后移该平面顺时针旋转趋势减小;而B组中ANS-PNS平面发生逆时针旋转,且随着牵引位置的后移该平面逆时针旋转趋势更加明显。在上颌牙列位移趋势方面,A、B试验组的中切牙在水平向、矢状向、垂直向上的位移均为负值,即存在远中、唇向、伸长的位移趋势,第一磨牙在水平向上的位移均为负值,即存在颊向位移趋势;且随着牵引位置的后移,中切牙牙冠的唇向移动趋势增大,第一磨牙牙冠从远中移动变为近中移动。结论·临床上前方牵引位置放于后侧有利于上颌骨前移;骨性Ⅲ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可选择不同的扩弓方式联合前方牵引,在实现上颌骨前移的同时实现上颌平面的有利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支抗式快速扩弓 牙支持快速 前方牵引 三维有限元分析 性Ⅲ类错[牙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