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凿冲顶式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韩游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13期65-67,共3页
目的分析骨凿冲顶式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例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骨凿冲顶式上颌窦底内提升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种植体成功留存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治疗前后剩... 目的分析骨凿冲顶式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例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骨凿冲顶式上颌窦底内提升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种植体成功留存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治疗前后剩余骨高度(RBH)、上颌窦底提升高度(SLH)、上颌窦内移植物吸收高度(GR)、上颌窦宽度(SW)及种植体根尖上骨高度(BHA)。结果治疗后,RBH(7.89±1.72)mm高于治疗前的(2.73±0.65)mm,SLH(4.85±1.62)mm及GR(1.45±0.16)mm低于治疗前的(1.93±0.28)、(1.93±0.2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HA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SW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患者共58枚种植体,57枚种植体成功存留,存留率为98.3%;其中2例患者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1例患者发生种植体松动,并发症发生率为8.3%。结论骨凿冲顶式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其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操作简便,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凿冲顶式上颌窦底内提升术 上颌后牙区高度不足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凿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临床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邵健 慕童 +4 位作者 冷娜 张鑫 李欣 张鸿鹏 李昀生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19-224,共6页
目的:探讨在垂直骨高度不足的上颌骨后部缺牙区,采用骨凿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手术植骨与无植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40名,随机分为植骨组(种植体植入前添加骨移植材料)和无植骨组(种植体植入前不添... 目的:探讨在垂直骨高度不足的上颌骨后部缺牙区,采用骨凿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手术植骨与无植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40名,随机分为植骨组(种植体植入前添加骨移植材料)和无植骨组(种植体植入前不添加骨移植材料)(n=20),术后6、12、24、36个月复查,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对种植体存留率、边缘骨吸收及窦底提升后新骨形成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患者上颌窦底提升术后3年,两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平均边缘骨吸收植骨组和无植骨组分别为(1.08±0.77)mm、(1.06±0.10)mm(P>0.05),上颌窦内骨获得量分别为(3.01±0.83)mm、(2.76±0.68)mm(P>0.05)。6、12、24个月时,两组间的边缘骨吸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窦内骨获得量6、12个月植骨组高于无植骨组(P<0.05),24个月植骨组和无植骨组分别为(3.13±0.81)mm、(2.71±0.70)mm(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上颌窦底骨获得量与剩余牙槽嵴高度无相关性(-0.414),而与上颌窦高度有显著相关性(0.506)。结论:植骨与否对上颌窦底提升远期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Summers骨凿行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常晓峰 贺龙龙 王晓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0-692,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不植骨的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OSFE)应用在重度萎缩(余留牙槽嵴高度<6 mm)的上颌后牙区种植方案中的可能性。方法:对1名缺牙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月锥体束CT资料进行分析,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不植骨的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OSFE)应用在重度萎缩(余留牙槽嵴高度<6 mm)的上颌后牙区种植方案中的可能性。方法:对1名缺牙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月锥体束CT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窦底的影像学变化。结果:通过OSFE技术植入2颗10 mm种植体,未作骨移植。6月后完成二期手术,随后完成固定义齿修复,随访观察2年,种植体正常行使功能。影像学检查显示上颌窦底发生改建,提升区域有新骨形成。结论:使用Summers骨凿技术可以在RBH高度小于6 mm的病例完成上颌窦底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OSFE Summers 锥体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林国芬 谭包生 +2 位作者 单志钢 耿威 罗晨晨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31-235,共5页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采用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植骨与不植骨同期种植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完成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种植修复病例91例,男35例,女56例,随机分为2组,植骨组47例,植入57颗种植体;不植骨组44例,植入种植体51...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采用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植骨与不植骨同期种植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完成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种植修复病例91例,男35例,女56例,随机分为2组,植骨组47例,植入57颗种植体;不植骨组44例,植入种植体51颗,共植入108颗种植体。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11mm,提升幅度为2~6mm。平均随访56.8个月。35例患者(41颗种植体)于后期随访中行锥形束CT(CBCT)和根尖片,观察种植体新骨形成量和种植体突出窦底高度,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植骨组7颗种植体脱落,存留率为87.7%;不植骨组3颗种植体脱落,存留率为94.1%。CBCT扫描显示,提升幅度为2~4mm时,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为(2.7±1.3)mm,不植骨组为(2.4±1.5)mm,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升幅度为4~6mm时,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为(3.5±1.3)mm,不植骨组为(1.3±0.4)mm,植骨组比不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显著增加。结论:在上颌后牙缺失区采用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是安全可行的,植骨材料对于促进新骨形成并非必须,然而提升幅度较大时,植骨能获得更多的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压上颌窦底提升 存留率 形成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牙源性上颌窦炎患牙拔除后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修复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朱韵莹 刘芸 +4 位作者 徐婷 刘珍珍 曹少萍 王张嵩 武东辉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3期202-208,共7页
目的探讨伴有牙源性上颌窦炎(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OMS)患牙拔除后因骨量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上颌后牙区患牙无保留... 目的探讨伴有牙源性上颌窦炎(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OMS)患牙拔除后因骨量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上颌后牙区患牙无保留价值且确诊为OMS,拔牙后6~8个月骨高度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同期种植45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随机纳入上颌后牙区患牙无保留价值但未诊断为OMS,拔牙后6~8个月因种植区域骨高度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同期种植48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部分上颌窦底骨质不连续及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4 mm的病例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共13例,其余32例行穿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对照组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4 mm的病例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共8例,其余40例行穿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术后6~8个月行二期修复治疗。种植术后21 d、3个月、8个月及修复后每6个月进行随访,修复后24个月比较2组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inus bone gain,SBG)、种植体尖端成骨高度(apical bone height,ABH)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arginal bone loss,MBL)情况。结果研究组45例种植术前上颌窦黏膜厚度均值(1.556±0.693)mm,大于对照组(1.229±0.4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上颌窦底提升术均无上颌窦黏膜穿孔。修复后24个月,研究组SBG、ABH和MBL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OMS的患牙拔除后,上颌窦炎症减退、缺牙区骨质高度和密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及种植修复,可以达到与非OMS患牙拔除后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种植修复同样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上颌窦炎 拔牙 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 穿嵴上颌窦底提升 种植修复 上颌窦黏膜厚度 上颌窦内成高度 种植体尖端成高度 种植体边缘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KIT联合上颌窦冲顶在上颌窦底内提升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安勇 周尚敏 +2 位作者 杨小东 腾立钊 刘世锋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17年第2期60-63,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安全、舒适、微创的上颌窦底内提升方法。方法:对采用CAS-KIT联合上颌窦冲顶在上颌窦底内提升中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共27枚种植牙均成功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牙,无1例出现上颌窦穿孔。结论:CAS-KIT联合上... 目的:探索一种安全、舒适、微创的上颌窦底内提升方法。方法:对采用CAS-KIT联合上颌窦冲顶在上颌窦底内提升中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共27枚种植牙均成功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牙,无1例出现上颌窦穿孔。结论:CAS-KIT联合上颌窦冲顶在上颌窦底内提升中具有较好的优越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工具盒 牙种植 奥齿泰 上颌窦底提升 Summers 代用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压法和冲顶法提升上颌窦底的短期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6
7
作者 秦晓丹 韦红霞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887-888,共2页
目的比较水压法和冲顶法提升上颌窦底并植入种植体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上颌后牙缺失区需种植修复患者30例,剩余牙槽嵴高度均不足,需提升上颌窦底,随机分为水压法组和冲顶法组,每组15例。水压法组采用水压法,同期植入种植体16颗,冲顶... 目的比较水压法和冲顶法提升上颌窦底并植入种植体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上颌后牙缺失区需种植修复患者30例,剩余牙槽嵴高度均不足,需提升上颌窦底,随机分为水压法组和冲顶法组,每组15例。水压法组采用水压法,同期植入种植体16颗,冲顶法组采用冲顶法,同期植入种植体15颗。术后评估手术舒适度,3个月后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3-12个月,观察种植体的稳定性、骨结合和种植体周围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提升高度为2-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利用VAS卡测量疼痛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骨吸收高度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无上颌窦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及修复体无松动、脱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成功率100%。结论水压法和冲顶法提升上颌窦底并植入种植体均取得了较好的短期临床疗效,但水压法术中患者疼痛指数小,操作安全系数更高,骨吸收高度更小,更具临床优越性,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压法 冲顶 上颌窦底提升 CAS工具盒 挤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升法在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磊 陈斌科 《浙江创伤外科》 2022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探究冲顶提升法和工具提升法在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本院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口腔科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2例采用冲顶提升法,另外42例采用CAS-kit工具提升法。记录... 目的探究冲顶提升法和工具提升法在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本院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口腔科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2例采用冲顶提升法,另外42例采用CAS-kit工具提升法。记录两组患者种植位点术前、术后和术后1个月的提升前后的窦底高度、提升幅度及骨结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工具提升组患者的术前骨高度低于冲顶提升组,术后骨高度高于冲顶提升组,骨高度的提升幅度更大(P<0.05);冲顶提升组的术中穿孔发生率高于工具提升组(P<0.05);冲顶提升组和工具提升组同期植入种植体后上颌窦炎、创口裂开、术后感染和骨结核失败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冲顶提升法和工具提升法法为当前主要的上颌窦底内提升方法,工具法的黏膜穿孔的风险显著降低,对骨高度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可降低患者的不适感,更有效地提升牙槽骨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顶提升 工具提升 上颌窦底提升 高度 黏膜穿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牙槽嵴剩余骨高度行单纯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修复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封伟 刘贺 +2 位作者 郑海英 孙园园 耿进友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613-616,共4页
目的探讨上颌窦底不同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特别是RBH <5 mm时采用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接受上颌后牙区单纯冲顶式上颌窦内提... 目的探讨上颌窦底不同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特别是RBH <5 mm时采用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接受上颌后牙区单纯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患者30例,均同期植入4.5 mm×8.0 mm型号Ankylos种植体。根据牙槽嵴RBH分为3 mm≤RBH <5 mm组(15例)与5 mm≤RBH <8 mm组(15例),在术后即刻、4个月(二期)、6个月(修复前)测量种植体稳定性,同时在术后即刻、6个月、12个月测量RBH变化。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术后即刻、4个月、6个月的种植体稳定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RBH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单纯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在3 mm≤RBH <5 mm时仍可获得良好的种植体稳定性,短期观察修复效果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顶上颌内提升 种植体稳定性 剩余高度 Ankylos种植体
原文传递
新型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骨凿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楚德国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51-155,共5页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骨凿(Chu Deguo Osteotome)及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初步评价该新型骨凿及术式应用于剩余牙槽骨高度〈6m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上颌后牙缺失患者6名(21-57岁,平均37.17±12.9...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骨凿(Chu Deguo Osteotome)及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初步评价该新型骨凿及术式应用于剩余牙槽骨高度〈6m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上颌后牙缺失患者6名(21-57岁,平均37.17±12.92岁),术前CBCT测量种植位点剩余牙槽骨高度。应用新型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骨凿进行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窦底提升后的空间内植入Bio-Oss骨粉,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术后即刻拍摄曲面体层放射片或CBCT对上颌窦底提升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剩余牙槽骨高度2.90-5.99mm,平均4.55±1.15mm。6名患者7个上颌窦提升位点同期植入种植体6颗,延期植入1颗。植入种植体长度平均11.42±0.20mm。上颌窦底提升高度8.58-12.69mm,平均10.38±1.44mm。术后曲面体层放射片或CBCT显示所有种植位点上颌窦底提升区域均形成一外形连续界限清晰的"帐篷状"隆起,未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结论新型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骨凿及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可应用于剩余牙槽骨高度〈6mm患者。与传统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比较,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具有对上颌窦底黏膜提升面积大、提升幅度高、创伤小、更安全等优点,就提升幅度而言可以达到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 穿牙槽嵴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 剩余牙槽高度
原文传递
牙槽骨严重吸收患者不同种植修复方式的修复效果比较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悦 郭振兴 +3 位作者 王蕾 丁锋 陈旭涛 宋应亮(指导)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03-208,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对牙槽骨严重吸收患者采用不同种植修复方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因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牙槽骨高度(RBH)≤5 mm需行骨凿式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同期植骨、植入种植体且已完成冠修复的患者53例,共... 目的:对比分析对牙槽骨严重吸收患者采用不同种植修复方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因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牙槽骨高度(RBH)≤5 mm需行骨凿式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同期植骨、植入种植体且已完成冠修复的患者53例,共植入种植体69枚,冠修复方式分别为粘结固位39枚,螺丝固位30枚。收集各患者术后即刻及戴牙后1、2、3年的影像学资料,测量其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及种植体根尖骨高度,记录各复查时间点种植体周围的牙周临床指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其不同修复方式之间的效果。结果:螺丝固位组与粘结固位组在负载后1、2、3年时两组的近远中边缘、根尖骨吸收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牙周探诊深度相比,除舌侧远中位点为粘结固位组大于螺丝固位组(P<0.05)外,其余各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均在5以上(P>0.05)。结论:对于RBH≤5 mm的患者,采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是可行的;若冠修复方式选择合适,无论是粘结固位还是螺丝固位均能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严重萎缩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 螺丝固位 粘结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