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淀粉芽胞杆菌PHODG36菌剂的研制及其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病增产效果 被引量:11
1
作者 赵卫松 郭庆港 +6 位作者 张晓云 王培培 苏振贺 胡卿 鹿秀云 马平 李社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1-387,共7页
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PHODG36是一株具有抑菌和促生作用的多功能菌株。本研究以菌株PHODG36原粉为有效成分、滑石粉为填料研制了不同芽胞浓度的微生物菌剂,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菌剂拌种处理马铃薯种薯后对其出苗的... 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PHODG36是一株具有抑菌和促生作用的多功能菌株。本研究以菌株PHODG36原粉为有效成分、滑石粉为填料研制了不同芽胞浓度的微生物菌剂,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菌剂拌种处理马铃薯种薯后对其出苗的影响,在冀北和冀南地区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该菌剂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PHODG36菌剂外观为浅黄色粉末,无团块。该菌剂平均粒径D50为(38.25±0.46)μm,p H为(6.65±0.15),贮藏后未出现结块和发粘现象,浓度介于1.5×109~2.0×1010 CFU/g。与空白对照和化学药剂相比,不同浓度菌剂拌种处理后校正出苗率之间差异不显著,而菌剂随着浓度的增加,校正出苗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地区的田间试验表明,PHODG36菌剂在1.5×109~1.0×1010 CFU/g对感病品种黄萎病的病情指数防效为43.08%~58.46%,增产率为8.29%~30.37%;对抗病品种主要表现为增产作用,增产率介于1.85%~9.0%。综合分析表明,菌剂使用浓度为1.5×109~1.0×1010 CFU/g能够有效降低黄萎病的发生,节约投入成本,且增产作用明显。研究结果为黄萎病的防控提供绿色产品,并为该菌剂进一步的大面积推广示范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胞杆菌 马铃薯黄萎病 出苗 防治效果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昌地区马铃薯黄萎病菌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丽丽 符桂华 +4 位作者 马金贵 日孜旺古丽 郎玉瑶 帕提古丽 李克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7-672,共6页
【目的】对新疆乌鲁木齐及昌吉多个马铃薯产区范围内的马铃薯黄萎病菌进行分离和鉴定,明确其种类和分布。【方法】采用常规分离培养法分离、纯化菌株,参照Koch's法则回接验证,对确认为马铃薯黄萎病菌的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 【目的】对新疆乌鲁木齐及昌吉多个马铃薯产区范围内的马铃薯黄萎病菌进行分离和鉴定,明确其种类和分布。【方法】采用常规分离培养法分离、纯化菌株,参照Koch's法则回接验证,对确认为马铃薯黄萎病菌的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子鉴定。【结果】引起本地马铃薯黄萎病的病菌有两种: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Berthold)和大丽轮枝菌(V.dahliae Kleb.),其中,大丽轮枝菌分布范围相对较广,是引起马铃薯黄萎病的主要病原。【结论】明确了乌昌地区马铃薯黄萎病的致病菌株的种类,并获得菌株为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黄萎病 病原鉴定 黑白轮枝菌 大丽轮枝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生物杀菌剂防治马铃薯黄萎病 被引量:12
3
作者 鹿秀云 赵卫松 +10 位作者 白颖 马丽 张丽红 商俊燕 苏振贺 郭庆港 张晓云 王培培 闫磊 马平 李社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0-287,共8页
马铃薯黄萎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土传兼种传维管束病害,危害大且防治困难。利用活体微生物杀菌剂是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评价了微生物杀菌剂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出苗和生长的安全性,在河北省... 马铃薯黄萎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土传兼种传维管束病害,危害大且防治困难。利用活体微生物杀菌剂是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评价了微生物杀菌剂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出苗和生长的安全性,在河北省马铃薯主产区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该制剂有效防治马铃薯黄萎病的使用方法和适宜施用剂量,并在河北省涞源县、围场县和永年区3县区分别开展了田间示范应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15、30和45 kg/hm2拌种处理对马铃薯出苗安全,对马铃薯生长没有不良影响;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在围场县试验田中,该制剂30 kg/hm2拌种处理单独使用或30 kg/hm2拌种加15 kg/hm2初花期滴灌使用均能显著减轻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生,分别增产15.53%和17.10%;在新乐市试验田,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30 kg/hm2拌种处理显著增加马铃薯产量16.38%。田间示范应用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30 kg/hm2拌种处理在涞源县和围场县防治马铃薯黄萎病效果显著,防效分别为84.22%和72.93%,两地分别显著增产24.30%和9.27%;在邯郸市永年区,相比化学药剂对照处理,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30 kg/hm2拌种处理显著增加马铃薯产量19.73%。本研究表明,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黄萎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和显著的增产效果,为该制剂在马铃薯生产中高效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黄萎病 枯草芽胞杆菌 大丽轮枝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亿CFU/g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对马铃薯黄萎病和疮痂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晓云 丛蓉 +6 位作者 赵卫松 曲远航 苏振贺 郭庆港 鹿秀云 李社增 马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黄萎病和疮痂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土传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但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本研究以枯草芽胞杆菌HMB26553和解淀粉芽胞杆菌PHODG36为有效成分,通过对润湿剂、分散剂及紫外保护剂的筛选,确定了30亿CFU/g芽胞杆菌... 黄萎病和疮痂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土传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但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本研究以枯草芽胞杆菌HMB26553和解淀粉芽胞杆菌PHODG36为有效成分,通过对润湿剂、分散剂及紫外保护剂的筛选,确定了30亿CFU/g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的配方(质量分数):HMB26553菌株母药10%、PHODG36菌株母药10%、润湿剂LT-5691%、分散剂MF 2%、紫外保护剂抗坏血酸1%和滑石粉76%。该制剂芽胞数量37.6亿CFU/g,杂菌率2.8%,pH 7.8,细度98.2%,干燥减量1.6%,润湿时间95.7 s,悬浮率80.7%。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该可湿性粉剂15~45 kg/hm^(2)拌种处理对马铃薯出苗安全,对生长无不良影响,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45.1%~47.4%。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该可湿性粉剂15~45 kg/hm^(2)拌种处理能显著减轻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其中30 kg/hm^(2)拌种处理防治效果高达72.0%,增产率达15.5%。不同地区的田间示范试验应用结果表明:该可湿性粉剂30 kg/hm^(2)拌种处理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50.8%~62.1%,疮痂病为63.9%~65.7%,增产率为14.3%~29.4%。本研究结果表明,30亿CFU/g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能有效防治马铃薯土传病害且增产作用明显,为该制剂在马铃薯生产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胞杆菌 可湿性粉剂 马铃薯黄萎病 马铃薯疮痂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治马铃薯黄萎病芽胞杆菌种子处理剂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赵卫松 李社增 +5 位作者 鹿秀云 郭庆港 王培培 苏振贺 张晓云 马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59-767,共9页
芽胞杆菌属菌株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本研究以枯草芽胞杆菌NCD-2和解淀粉芽胞杆菌Ba-2为有效成分开展了防治马铃薯黄萎病的种子处理剂研制。通过对载体、助剂种类及其比例的优化,明确种子处理剂的配方为:载体滑石粉75... 芽胞杆菌属菌株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本研究以枯草芽胞杆菌NCD-2和解淀粉芽胞杆菌Ba-2为有效成分开展了防治马铃薯黄萎病的种子处理剂研制。通过对载体、助剂种类及其比例的优化,明确种子处理剂的配方为:载体滑石粉75%、菌株NCD-2原粉13.33%、菌株Ba-2原粉6.67%、分散剂B3.50%、润湿剂B1.50%;制备的种子处理剂外观为浅黄色粉末,无团块。该菌剂粒径D50为36.78μm,p H 6.85,贮藏后未出现结块和发粘现象,浓度介于1.5×10^9~2.0×10^9 CFU/g。作物安全性试验表明,种子处理剂用量在1~4 kg/667 m^2拌种马铃薯种薯,校正出苗率与空白对照差异不显著;进一步研究以4 kg/667 m^2拌种薯块不同时间对出苗的影响,明确拌种后不宜长时间放置,以2 d内播种为宜。两年多地田间试验表明,种子处理剂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48.58%~72.82%,增产为5.52%~14.32%。综合分析表明,该菌剂能够有效防治马铃薯黄萎病发生,且增产作用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为该菌剂进一步的大面积推广示范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胞杆菌 种子处理剂 马铃薯黄萎病 防治效果 增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山旱地区马铃薯黄萎病防治的拌种药剂筛选 被引量:4
6
作者 韩升高 张治军 +1 位作者 任正军 叶彩萍 《陕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14-16,20,共4页
为了选出陕北山旱地区有效防治马铃薯黄萎病拌种药剂在生产中应用,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甲霜双霉威、杜邦克露、甲霜.锰锌、多菌灵、农用链霉素等5种药剂进行马铃薯种子处理对马铃薯黄萎病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农用... 为了选出陕北山旱地区有效防治马铃薯黄萎病拌种药剂在生产中应用,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甲霜双霉威、杜邦克露、甲霜.锰锌、多菌灵、农用链霉素等5种药剂进行马铃薯种子处理对马铃薯黄萎病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农用链霉素进行马铃薯拌种对黄萎病的防治优于其他常规药剂,校正缺苗率0.4%、发病率2.19%、病情指数0.79,增产率达56.69%,防治黄萎病效果最好。其次杜邦克露+农用链霉对马铃薯种子拌种、甲霜.锰锌+农用链霉素对马铃薯种子拌种分别为校正缺苗率5.7%、2.4%、发病率4.6%、3.9%、病情指数1.8、1.51、增产率达47.24%、35.7%,防治黄萎病效果较好,增产效果明显。甲霜双霉威+农用链霉对马铃薯种子拌种没有明显增产作用,同时造成缺苗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旱地区 马铃薯黄萎病 药剂拌种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七省(自治区)马铃薯黄萎病病情及优势病原菌致病力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社增 周洪友 +9 位作者 鹿秀云 年冠臻 郭庆港 赵卫松 东保柱 申建芳 王培培 张晓云 闫磊 马平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6-665,共10页
2013-2016年,对我国内蒙古、河北、甘肃、黑龙江、山西、宁夏和云南7省(自治区) 53县市245块马铃薯种植田黄萎病的发生、病样采集和病原分离开展了研究工作,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病原菌分类地位,并通过温室试验研究了主要病原菌大... 2013-2016年,对我国内蒙古、河北、甘肃、黑龙江、山西、宁夏和云南7省(自治区) 53县市245块马铃薯种植田黄萎病的发生、病样采集和病原分离开展了研究工作,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病原菌分类地位,并通过温室试验研究了主要病原菌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6省(自治区)内蒙古、河北、甘肃、黑龙江、山西和宁夏属于马铃薯黄萎病病区,云南省属于无病区;(2)引起我国马铃薯黄萎病的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两种,占比分别为75.5%和24.5%,大丽轮枝菌为相对优势病原菌种类;(3)根据病原菌种类可将我国北方6省(自治区)病田划分为大丽轮枝菌病田、黑白轮枝菌病田及两菌混生病田。其中甘肃为大丽轮枝菌病田,宁夏为混生病田,山西为大丽轮枝菌病田和混生病田,内蒙古、河北和黑龙江3种病田均存在。两菌混生病田中各类病原菌属于单独侵染致病。(4)聚类分析表明来自甘肃、河北和内蒙古3省(自治区)马铃薯的82个大丽轮枝菌菌株在马铃薯上的致病力至少可以分为3个聚类组,相应菌株的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均值聚类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应可分为强、中、弱3个致病力类型,并确定了相应95%置信区间,其中强致病力菌株在3省(自治区)供试病原菌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33%、21.74%和10.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黄萎病 发生 大丽轮枝菌 黑白轮枝菌 致病力
原文传递
马铃薯健株与黄萎病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对碳源利用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卫松 郭庆港 +7 位作者 苏振贺 王培培 董丽红 胡卿 鹿秀云 张晓云 李社增 马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6-309,共14页
【目的】通过研究马铃薯健康植株与黄萎病株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差异,明确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黄萎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为最终从微生物生态学的角度解释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生原因及其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北... 【目的】通过研究马铃薯健康植株与黄萎病株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差异,明确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黄萎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为最终从微生物生态学的角度解释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生原因及其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北省坝上地区马铃薯健株与黄萎病株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高通量测序(Illumina MiSeq)技术检测根际土壤中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ITS基因拷贝数量并分析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合冗余分析(RDA)明确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同时利用Biolog-ECO平板法比较健株与黄萎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生与土壤中大丽轮枝菌ITS基因拷贝数量存在相关性,在病株根际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高,而在健株根际土壤中未检测到病原菌。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病株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低于健康植株,但多样性差异不显著。在群落组成的门水平上,与健株根际土壤相比,病株根际土壤中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丝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相对丰度上升幅度分别为20.68%和16.16%,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下降51.43%。在属水平上,病株根际土壤中轮枝菌属(Verticillium)、青霉属(Penicillium)、维希尼克氏酵母属(Vishniacozyma)、红酵母属(Rhodotorula)和芽枝霉属(Cladosporium)的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增加倍数分别为71.96、3.62、6.11、15.38和6.24倍,而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Guehomyces、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赤霉属(Gibberella)、曲霉属(Aspergillus)菌群的相对丰度下降幅度分别为45.10%、61.41%、96.87%、45.85%和44.39%。真菌群落组成与土壤养分的冗余分析(RDA)表明,健株根际土壤优势群落的相对丰度(如小不整球壳属、Guehomyces、葡萄穗霉属、赤霉属、曲霉属)与硝态氮、有机质和pH呈正相关,而黄萎病株根际土壤优势群落的相对丰度(如轮枝菌属、链格孢属、刺盘孢属、被孢霉属、腐质霉属、青霉属、维希尼克氏酵母属、红酵母属和芽枝霉属)与无机磷和速效磷呈正相关。不同根际土壤的AWCD值表明,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高于健株。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健株相比,病株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显著提高,而对氨基酸类、胺类、碳水化合物类、聚合物类和双亲化合物类碳源利用能力差异不显著。【结论】病株的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降低和群落结构改变是马铃薯黄萎病发生的重要特征,其中轮枝菌属菌群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是最主要特征,并且真菌群落结构受土壤养分影响。同时,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碳源利用能力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根际土壤 真菌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土壤养分 Biolog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促生防病芽胞杆菌配比筛选
9
作者 张晓云 丛蓉 +5 位作者 赵卫松 苏振贺 郭庆港 张丽红 李社增 马平 《植物医学》 2024年第6期75-83,共9页
为筛选出枯草芽胞杆菌HMB26553与解淀粉芽胞杆菌PHODG36在马铃薯上促生防病的最佳配比组合,本研究采用种薯浸泡和盆栽浇灌2种试验方法,测定了2个供试菌株不同比例配比组合对马铃薯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生作用;通过抑菌圈试验和盆栽浇灌试... 为筛选出枯草芽胞杆菌HMB26553与解淀粉芽胞杆菌PHODG36在马铃薯上促生防病的最佳配比组合,本研究采用种薯浸泡和盆栽浇灌2种试验方法,测定了2个供试菌株不同比例配比组合对马铃薯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生作用;通过抑菌圈试验和盆栽浇灌试验,探究了这些不同比例配比组合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及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促生试验结果表明,组合6(HMB26553∶PHODG36=50∶50,V∶V)对马铃薯的促生效果最好,种薯芽长、幼苗株高、茎粗、叶片叶色值、植株鲜质量和植株干质量分别为3.37 cm、20.75 cm、2.26 mm、61.71、9.54 g和1.05 g,均显著优于单一菌剂处理及对照.抑菌防病试验结果表明,组合6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达到21.33 mm,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达到46.90%,均显著优于单一菌剂处理.本研究明确了HMB26553菌株与PHODG36菌株促生防病的最适配比,为马铃薯黄萎病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研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比比例 促生作用 马铃薯黄萎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黄萎病病原菌营养亲和群、生理小种、交配型鉴定以及致病力差异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晓军 张键 +3 位作者 张贵 张园园 周洪友 赵君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12-1219,共8页
为明确引起马铃薯黄萎病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遗传变异和致病力的差异,对从内蒙古及其周边地区马铃薯发病株上分离得到的29株大丽轮枝菌的营养亲和群、生理小种和交配型进行了测定,利用伤根接种法进行致病力分化研究。结... 为明确引起马铃薯黄萎病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遗传变异和致病力的差异,对从内蒙古及其周边地区马铃薯发病株上分离得到的29株大丽轮枝菌的营养亲和群、生理小种和交配型进行了测定,利用伤根接种法进行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29株马铃薯大丽轮枝菌菌株被划分为VCG2B、VCG4B和VCG4A三个营养亲和群,其菌株数分别为11、2和16株;供试的29株菌株均鉴定为单一的2号生理小种和MAT1-2-1交配型。供试的29株大丽轮枝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NCP-1菌株的致病力最强,病情指数为83.33;而NWS-5菌株的致病力最弱,病情指数仅为10.85;不同营养亲和群菌株的平均致病力也存在显著差异,VCG4B型菌株的平均致病力最高,平均病情指数为67.18;其次为VCB2B型菌株,平均病情指数为42.50,而VCG4A型菌株致病力最弱,平均病情指数仅为20.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黄萎病 营养亲和群 生理小种 交配型 致病力分化
原文传递
宁夏马铃薯黄萎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寄主范围测定 被引量:6
11
作者 景瑞 赵方杰 +4 位作者 刘一凡 商文静 沈瑞清 郭青云 胡小平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9,共9页
为明确引起宁夏马铃薯黄萎病病原菌种类,本试验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宁夏马铃薯主栽地区固原和西吉的27株马铃薯黄萎病标样进行了分离,共获得11株分离物。采用形态学并结合肌动蛋白(ACT)、延伸因子-1α(EF1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为明确引起宁夏马铃薯黄萎病病原菌种类,本试验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宁夏马铃薯主栽地区固原和西吉的27株马铃薯黄萎病标样进行了分离,共获得11株分离物。采用形态学并结合肌动蛋白(ACT)、延伸因子-1α(EF1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色氨酸合成酶(TS)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11株分离物均被鉴定为非苜蓿轮枝菌(Verticillium nonalfalfae)。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轮枝菌能够侵染马铃薯植株幼苗并引致典型的黄萎病症状。非苜蓿轮枝菌对茄科、菊科、豆科、十字花科、葫芦科和锦葵科等6科13种双子叶作物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其对西葫芦、黄瓜、茄子、烟草、豇豆、棉花和向日葵的致病性强,对番茄、辣椒、生菜和白菜致病力弱且发病缓慢,对西蓝花和苜蓿无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黄萎病 病原鉴定 非苜蓿轮枝菌 寄主范围
原文传递
枯草芽孢杆菌对马铃薯黑痣病和黄萎病的防效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武建华 吕文霞 +3 位作者 刘广晶 胡俊 孙彦敏 刘智慧 《中国马铃薯》 2019年第2期101-109,共9页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重茬种植现象普遍,黑痣病与黄萎病危害严重。目前主要应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造成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对一些作物土传病害防治效果较好,为明确其对马铃薯黑痣病和黄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重茬种植现象普遍,黑痣病与黄萎病危害严重。目前主要应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造成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对一些作物土传病害防治效果较好,为明确其对马铃薯黑痣病和黄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与应用方法,在重茬地进行了田间防治和马铃薯根围土壤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马铃薯黑痣病、黄萎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枯草芽孢杆菌与有机肥混合沟施(每667 m^2沟施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10 kg+有机肥500 kg)对马铃薯块茎黑痣病防治效果最佳,达到了63.65%,枯草芽孢杆菌与化学药剂混合拌种(每667 m^2种薯用枯草芽孢杆菌粉剂500 g+3%中生菌素43 g+70%甲基硫菌灵107 g拌种)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效达到了38.72%。这2种处理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也最为明显,分别增产20.00%和22.66%。对不同生育期马铃薯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分析得知,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没有显著效果。化学药剂拌种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马铃薯黑痣病 马铃薯黄萎病 防效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P标记的马铃薯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凯 东保住 +4 位作者 张贵 张键 张园园 周洪友 赵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93,共6页
为了研究马铃薯黄萎病菌的侵染机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转入马铃薯黄萎病菌VD012中,经过潮霉素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和分子鉴定,获得了47株有绿色荧光信号的阳性转化子。随机挑取8株阳性转化子,以野生... 为了研究马铃薯黄萎病菌的侵染机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转入马铃薯黄萎病菌VD012中,经过潮霉素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和分子鉴定,获得了47株有绿色荧光信号的阳性转化子。随机挑取8株阳性转化子,以野生型菌株为对照,对转化子的菌落形态、菌丝的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含量和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株阳性转化子中有3株微菌核产生的数量明显高于野生型,1株转化子微菌核产生量低于野生型菌株;各阳性转化子的生长速率和野生型菌株差异不显著;阳性转化子的产孢量与对照相比,有2株差异不显著。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保湿培养8 h,所有阳性转化子的平均萌发率低于野生型菌株。相比对照,粗毒素的含量表现为升高趋势的转化子有7株,1株表现为下降趋势。致病力测定的结果表明,致病力增强的转化子有1株,2株转化子的致病力呈现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GFP标记转化子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兰花轮作及其残体还田对土壤中病原菌微菌核数量、黄萎病发生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东 句梦娜 +3 位作者 赵远征 张倩 孟焕文 周洪友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97-1303,共7页
为明确西兰花轮作及其残体还田对土壤中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微菌核数量、马铃薯黄萎病发生以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分别于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镇元山子农场人工病圃和锡林郭... 为明确西兰花轮作及其残体还田对土壤中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微菌核数量、马铃薯黄萎病发生以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分别于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镇元山子农场人工病圃和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菜园村自然病圃开展田间试验,利用NP-10培养基测定不同处理土壤中的大丽轮枝菌微菌核数量,并对马铃薯地上叶片和地下块茎上黄萎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以及马铃薯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以马铃薯连作方式为对照,西兰花轮作及其残体还田后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数量明显减少,其中在人工病圃于7、8和9月调查时分别降低了8.46%、36.41%和36.27%,在自然病圃于7、8和9月调查时则分别降低了7.22%、38.06%和48.84%;马铃薯地上叶片和地下块茎上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降低,在人工病圃对黄萎病的防效为32.91%和54.82%,在自然病圃对黄萎病的防效为46.72%和34.78%;马铃薯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均有所提高,在人工病圃分别增产27.74%和40.08%,在自然病圃分别增产7.12%和8.77%。表明西兰花作为理想的轮作作物可应用于马铃薯黄萎病的有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兰花轮作 马铃薯黄萎病 微菌核 病害防治 大丽轮枝菌
原文传递
大丽轮枝菌假定蛋白VDAG_07165的功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大会 张丽华 +3 位作者 赵志博 龙友华 胡小平 樊荣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88-1600,共13页
土传病原真菌大丽轮枝菌寄主范围广,引起的黄萎病危害程度重、防控难度大。对病菌重要致病蛋白的挖掘和功能研究有望为病害防治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通过前期蛋白质组测序鉴定到一个未知功能结构域DUF1620家族蛋白VDAG_07165在大丽轮枝菌... 土传病原真菌大丽轮枝菌寄主范围广,引起的黄萎病危害程度重、防控难度大。对病菌重要致病蛋白的挖掘和功能研究有望为病害防治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通过前期蛋白质组测序鉴定到一个未知功能结构域DUF1620家族蛋白VDAG_07165在大丽轮枝菌对马铃薯根部初侵染阶段高表达。缺失VDAG_07165基因导致大丽轮枝菌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率和穿透力均显著降低,对马铃薯植株的致病力显著减弱。由此说明,假定蛋白VDAG_07165可在侵染早期通过调控大丽轮枝菌分生孢子的产生、萌发和穿透能力参与该菌对寄主的致病过程。本研究首次探明了DUF1620家族蛋白在土传病原真菌大丽轮枝菌分生孢子产生和侵染中的作用,为挖掘未知功能的新基因及其在真菌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马铃薯黄萎病 DUF1620家族蛋白 分生孢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