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LC测定仙鹤草中山奈酚-3-O-(6-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 被引量:2
1
作者 赵艳霞 陈芳 邓雁如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3期644-646,共3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仙鹤草药材中山奈酚-3-O-(6-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依利特ODS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30:70),流速为1.0mL min-1,柱温...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仙鹤草药材中山奈酚-3-O-(6-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依利特ODS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30:70),流速为1.0mL 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315nm。结果:山奈酚-3-O-(6-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的线性范围为1.272—8.904μg·mL-1(r=0.9999);加样回收率为100.5%,RSD为1.94%。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重复性好,为仙鹤草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鹤草 山奈酚 - 3 - O - ( 6 - p - 酰基) - D -吡喃葡萄糖苷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O-(E)-香豆酰基-乌索酸通过调控JNK/SAPK通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凋亡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宏婷 王存琴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2-726,共5页
目的:实验以MDA-MB-231为研究对象,观察27-O-(E)-香豆酰基-乌索酸(DY-17)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方法:采用MTT检测12,24,36,48,60,72 h细胞增殖活性。采用荧光染色技术检测DY-17诱导凋亡实验。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MDAMB-231的凋亡坏死率。采... 目的:实验以MDA-MB-231为研究对象,观察27-O-(E)-香豆酰基-乌索酸(DY-17)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方法:采用MTT检测12,24,36,48,60,72 h细胞增殖活性。采用荧光染色技术检测DY-17诱导凋亡实验。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MDAMB-231的凋亡坏死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照组、EGF组、EGF+DY-17 40μmol·L-1组、EGF+SP600125组的JNK,磷酸化JNK,Bax,剪切PARP和剪切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DY-17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呈剂量和作用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DY-17(20,40μmol·L-1)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坏死率分别为31.86%,49.91%,荧光显微镜下DY-17(20,40μmol·L-1)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发生凋亡坏死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EGF组磷酸化JNK蛋白表达上调;与EGF组比较,EGF+DY-17组磷酸化JNK蛋白表达下调。与EGF组比较,EGF+DY-17组Bax,剪切PARP和剪切caspase-3蛋白表达均上调。结论:DY-17通过调控JNK/SAPK通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7-O-(E)-酰基-乌索酸 MDA-MB-231 JNK/SAPK通路
原文传递
独活化学成分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杨秀伟 郭庆梅 +1 位作者 张才煜 张本刚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389-392,共4页
目的研究我国中药材GAP基地产独活(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和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独活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 目的研究我国中药材GAP基地产独活(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和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独活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川白芷素(Ⅰ),当归醇A(Ⅱ),胡萝卜苷(Ⅲ),异紫花前胡苷(Ⅳ),腺苷(V),3-O-反式香豆酰基奎宁酸(Ⅵ),3-O-反式阿魏酰基奎宁酸(Ⅶ)和蔗糖(Ⅷ)。结论化合物Ⅰ,Ⅵ和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齿毛当归 独活 川白芷素 3-O-反式酰基奎宁酸 3-O-反式阿魏酰基奎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至草中两种黄酮苷类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李佳 陈玉婷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 研究夏至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硅胶柱色谱和葡聚糖凝胶柱法对夏至草的黄酮部分进行分离 ,应用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出 2种黄酮类成分 ,分别鉴定为 7 O (6″ 反式 对 香豆酰基 ) β D 半乳糖 芹菜素苷 (I) ,7 O (3... 目的 研究夏至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硅胶柱色谱和葡聚糖凝胶柱法对夏至草的黄酮部分进行分离 ,应用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出 2种黄酮类成分 ,分别鉴定为 7 O (6″ 反式 对 香豆酰基 ) β D 半乳糖 芹菜素苷 (I) ,7 O (3″ ,6″ 二 反式 对 香豆酰基 ) β D 半乳糖 芹菜素苷 (II)。 结论 I和II均为新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至草 黄酮 7-O-(6“-反式-对-酰基)-β-D-半乳糖芹菜素苷 7-O-(3” 6“-二-反式-对-酰基)-β-D-半乳糖-芹菜素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谱柱分类数据库用于指导天然药物化学对照品色谱纯度测定时色谱柱理性选择(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明娟 戴忠 +3 位作者 马双成 金红宇 HOOGMARTENS Jos ADAMS Erwin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6-202,共7页
由于中药化学对照品多数来源于动植物药材,很容易混有结构类似物,故有机杂质测定是可能影响其化学对照品赋值准确性的关键风险因素。中药化学对照品的有机杂质测定通常采用药典收载或文献报道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这些方法通常仅规定"... 由于中药化学对照品多数来源于动植物药材,很容易混有结构类似物,故有机杂质测定是可能影响其化学对照品赋值准确性的关键风险因素。中药化学对照品的有机杂质测定通常采用药典收载或文献报道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这些方法通常仅规定"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无适宜色谱柱的品牌信息,或者实验室无文献所用的色谱柱品牌,而目前市场上已有800多种品牌的C18柱,生产工艺的不同导致不同品牌C18柱的选择性有差异,甚至差异显著。这很容易出现由于色谱柱选择不适宜而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的风险。该文采用国外色谱柱分类数据库指导对照品纯度考察时色谱柱的理性选择,尽可能减少色谱柱盲选可能导致的纯度结果不准确的风险。首先,用数据库挑选2根选择性差异显著的色谱柱(选择性因子F≥6)进行平行实验,以尽可能反映采用不同品牌色谱柱可能出现的分离效果差异。如果这2根色谱柱的分离效果及纯度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则可以交叉验证该对照品纯度测定的准确性。否则需要从数据库中选择另外1根与之前试验中分离效果更好、选择性相似的色谱柱进行纯度结果验证。在N-反式-p-对香豆酰基酪胺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首批对照品的纯度考察中,使用了上述策略并验证了其有效性和科学性,计划推广应用至更多的中药化学对照品,特别当其可能含碱性或弱酸性化合物时,更应该尝试采用本文推荐的色谱柱选择策略交叉验证其纯度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化学对照品 色谱纯度 色谱柱理性选择策略 色谱柱分类数据库 N-反式-P-对酰基酪胺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药材细叶铁线莲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屏 包温根其其格 +2 位作者 吉日木巴图 青格勒 包保全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7-369,共3页
目的以芹菜素和芹菜素-7-O-β-D-(-6"-p-香豆酰基)-葡萄糖苷为指标性成分,建立蒙药材细叶铁线莲的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薄层鉴别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氯仿-甲醇-甲酸(4∶0.5∶0.2)为展开剂,3%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显色,置紫外灯... 目的以芹菜素和芹菜素-7-O-β-D-(-6"-p-香豆酰基)-葡萄糖苷为指标性成分,建立蒙药材细叶铁线莲的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薄层鉴别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氯仿-甲醇-甲酸(4∶0.5∶0.2)为展开剂,3%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显色,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含量测定采用ODS填充的色谱柱,乙腈-2%醋酸水溶液(30∶70)为流动相,335nm下测定。结果薄层色谱方法斑点清晰,专属性强。HPLC含量测定法,芹菜素和芹菜素-7-O-β-D-(-6"-p-香豆酰基)-葡萄糖苷均在0.05~1.60μg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RSD为0.33%)和100.5%(RSD为0.29%),在6批次药材中的含量分别为0.181~0.368 mg·g-1和0.819~2.030 mg·g-1。结论此方法可有效鉴别细叶铁线莲,准确测定药材中芹菜素和芹菜素-7-O-β-D-(-6"-p-香豆酰基)-葡萄糖苷的含量,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叶铁线莲 芹菜素 芹菜素-7-O-β-D-(-6"-p-酰基)-葡萄糖苷 薄层鉴别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中药荔枝核中两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兴前 刘博 聂晓勤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55-55,共1页
利用色谱分析方法从荔枝核里分离得到L 1和L 2两个化合物 ,经质谱、红外光谱和氢核磁共振谱鉴定 ,确定L 1为 5 氧 对 香豆酰基奎尼酸甲酯 ,L 2为原儿茶酸。它们均系首次从荔枝核里分出。
关键词 荔枝核 5-氧-对-对酰基奎尼酸甲酯 原儿茶酸 中药 化学成分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色法测定板栗花中总黄酮的含量 被引量:7
8
作者 马宏峰 高丽梅 +2 位作者 赵光云 吴立军 高慧媛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0年第10期25-28,共4页
目的:探索板栗花中总黄酮醇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并建立板栗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1%AlCl3甲醇溶液为显色剂,山柰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为对照品,采用比色法测定。结果:山柰酚-3-O-[6″-O-反式-... 目的:探索板栗花中总黄酮醇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并建立板栗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1%AlCl3甲醇溶液为显色剂,山柰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为对照品,采用比色法测定。结果:山柰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检测浓度在0.008~0.048mg.mL-1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A=19.089C+0.0263(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6.54%,RSD=0.63%(n=6),用乙醇提取法提取的板栗花中总黄酮含量达6.92mg·g-1。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板栗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花 山柰酚-3-O-[6″-O-反式-对-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 总黄酮 比色法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花鬼针草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万仲贤 吴建国 +3 位作者 吴飞 郑良栋 覃鸿恩 吴锦忠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391-1394,共4页
目的:研究白花鬼针草醇提物的化学成分。方法:以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色谱及C18反相硅色谱分离纯化白花鬼针草醇提物的化学成分,以1H-NMR、13C-NMR以及质谱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白花鬼针草醇提物中分离、纯化、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 目的:研究白花鬼针草醇提物的化学成分。方法:以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色谱及C18反相硅色谱分离纯化白花鬼针草醇提物的化学成分,以1H-NMR、13C-NMR以及质谱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白花鬼针草醇提物中分离、纯化、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3′-二甲醚-7-O-β-D-吡喃酮葡萄糖苷(1)、奥卡宁4′-O-β-D-(2″,4″,6″-三乙酰基)-吡喃酮葡萄糖苷(2)、4-O-(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3)、4-O-(2″-O-乙酰基-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4)、邻苯二甲酸异丙酯(5)、原儿茶酸(6)。结论:6个化合物均首次从白花鬼针草中分离得到,其中,槲皮素-3,3′-二甲醚-7-O-β-D-吡喃酮葡萄糖苷(1)、4-O-(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3)、4-O-(2″-O-乙酰基-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4)、邻苯二甲酸异丙酯(5)4个化合物属于首次从鬼针草数药用植物植物中分离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鬼针草 化学成分 槲皮素-3 3′-二甲醚-7-O-β-D-吡喃酮葡萄糖苷 奥卡宁4′-O-β-D-(2″ 4″ 6″-三乙酰基)-吡喃酮葡萄糖苷 4-O-(6″-O-对-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 4-O-(2″-O-乙酰基-6″-O-对-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 邻苯二甲酸异丙酯 原儿茶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精中1个新的苯骈呋喃型木脂素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辉 朱莹 +4 位作者 孔江波 孙彦君 高丽 卞华 冯卫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研究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反相制备型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地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目的研究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反相制备型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地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黄精根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精新木脂素苷A(1)、(+)-异落叶松脂素-9′-O-β-D-葡萄糖苷(2)、反式-N-p-香豆酰基酪胺(3)、3-(4-羟基苯基)-N-[2-(4-羟基苯基)-2-甲氧基乙基]丙烯酰胺(4)、3-(4-羟基-3-甲氧基苯基)-N-[2-(4-羟基苯基)-2-甲氧基乙基]丙烯酰胺(5)。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苯骈呋喃型木脂素,命名为黄精新木脂素苷A,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苯骈呋喃型木脂素 黄精新木脂素苷A (+)-异落叶松脂素-9′-O-β-D-葡萄糖苷 反式-N-p-酰基酪胺
原文传递
藏药独一味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爱军 任凤霞 赵毅民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研究独一味(Lam iophlomis rotate)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技术分离化学成分,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栀苷甲酯(1),6,7-二羟基香豆素(2),咖啡酸(... 目的研究独一味(Lam iophlomis rotate)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技术分离化学成分,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栀苷甲酯(1),6,7-二羟基香豆素(2),咖啡酸(3)、3,4-二羟基苯甲酸(4),芹菜素-7-O-β-D-(-6″-p-香豆酰基)-葡萄糖苷(5),丁香酸(6),木犀草素(7),连翘酯苷B(8),花蕊酯苷(9)。结论化合物2~6为首次从独一味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一味 6 7-二羟基 芹菜素-7-O-β-D-(-6″-p-酰基)-葡萄糖苷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HPLC同时测定不同产地茄根中2种苯丙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晶 顾宇凡 +8 位作者 李曼曼 苏小琴 霍会霞 张静 黄正 张倩 赵云芳 李军 屠鹏飞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300-2304,共5页
建立同时测定茄根中2种苯丙酰胺类成分N-反式-对香豆酰基去甲辛弗林和N-反式-对香豆酰基酪胺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 C18色谱柱(4.6 mm × 250 mm,5 μm);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 建立同时测定茄根中2种苯丙酰胺类成分N-反式-对香豆酰基去甲辛弗林和N-反式-对香豆酰基酪胺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 C18色谱柱(4.6 mm × 250 mm,5 μm);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300 nm。结果表明,N-反式-对香豆酰基去甲辛弗林和N-反式-对香豆酰基酪胺色谱峰分离良好,分别在2.84-68.16,3.10-74.40 mg·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99.30%,102.8%。该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茄根药材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根 N-反式-对酰基去甲辛弗林 N-反式-对酰基酪胺 苯丙酰胺衍生物 高效液相色谱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畲药紫玉兰花蕾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婷婷 武海波 +1 位作者 王文蜀 蓝晓聪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97-1399,共3页
目的研究畲药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花蕾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色谱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紫玉兰干燥花蕾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 目的研究畲药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花蕾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色谱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紫玉兰干燥花蕾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单木质醇葡萄糖苷(1)、(1S,3R)-1-(3,4-二甲氧基-苯基)-2-[4-(3-羟基-丙基)-2-甲氧基-苯氧基]-丙烷-1,3-二醇(2)、3′,4-O-二甲基雪松素(3)、4-O-甲基雪松素(4)、β-胡萝卜苷(5)、β-谷甾醇(6)和山柰酚-3-O-(6″-反式-对-香豆酰基)-α-D-甘露吡喃糖苷(7)。结论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紫玉兰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7为首次从木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其完整13C-NMR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药 紫玉兰 4-O-甲基雪松素 Β-谷甾醇 山柰酚-3-O-(6″-反式-对-酰基)-α-D-甘露吡喃糖苷
原文传递
茶条槭叶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14
作者 毕武 申洁 +2 位作者 姜保平 肖培根 何春年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6380-6387,共8页
目的研究茶条槭Acer tataricum subsp.ginnala树叶8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实验采用硅胶,ToyopearlHW-40c、SephadexLH-20凝胶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应用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 目的研究茶条槭Acer tataricum subsp.ginnala树叶8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实验采用硅胶,ToyopearlHW-40c、SephadexLH-20凝胶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应用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并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从茶条槭叶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aplexinB(1)、3″-O-galloyl-benzyl-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没食子酸甲酯(3)、没食子酸(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来苏糖苷(7)、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α-L-鼠李糖苷(8)、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9)、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槲皮素-3-O-(2″,6″-二-O-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12)、3,6-di-O-没食子酰基-1,5脱水葡萄糖醇(13)、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α-L-阿拉伯糖苷(14)、山柰酚-3-O-(2″-没食子酰基)-α-L-鼠李糖苷(15)、山柰酚-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16)、槲皮素(17)、山柰酚(18)、1-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9)、茶条槭素B(20)、茶条槭素C(21)、茶条槭素A(22)、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23)。结论化合物1、2、10、12、16、19为首次从本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2、10、12、16、19同时为本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8、12、14~16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条槭 α-葡萄糖苷酶 槲皮素-3-O-(2″ 6″-二-O-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 山柰酚-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 1-p-酰基-β-D-葡萄糖苷
原文传递
菟丝子雌激素样作用质量标志物的筛选及含量测定 被引量:25
15
作者 孙向明 宋辉 +4 位作者 阎新佳 胡扬 徐蓓蕾 赵丽珠 李文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671-2679,共9页
目的初步筛选黑龙江产小粒菟丝子雌激素样作用的质量标志物,为后续实验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对菟丝子提取物进行定性分析,并建立菟丝子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 目的初步筛选黑龙江产小粒菟丝子雌激素样作用的质量标志物,为后续实验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对菟丝子提取物进行定性分析,并建立菟丝子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以小鼠子宫系数、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清雌激素水平评价不同极性部位的雌激素样活性,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构建化学物质组与雌激素效应的组-效相关性,筛选质量标志物,并建立其中5个质量标志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在正、负离子扫描模式下共发现10个与菟丝子雌激素样作用相关的指标成分,分别为金丝桃苷、紫云英苷、豆甾醇、新菟丝子苷C、芹菜素、山柰酚、6-O-反式-对香豆酰基-呋喃果糖-(2→1)-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异鼠李素和2,6-十八碳二炔酸。对其中5个质量标志物进行了含量测定,质量分数分别为金丝桃苷(2.753±0.097)mg/g、槲皮素(1.139±0.107)mg/g、芹菜素(1.104±0.047)mg/g、山柰酚(1.144±0.079)mg/g、异鼠李素(0.697±0.074)mg/g。结论基于组-效关联思路可初步发现黑龙江产小粒菟丝子的质量标志物,所建立的质量标志物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菟丝子 雌激素样作用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质量标志物 金丝桃苷 紫云英苷 甾醇 新菟丝子苷C 芹菜素 山柰酚 6-O-反式-对酰基-呋喃果糖-(2→1)-吡喃葡萄糖苷 槲皮素 异鼠李素 2 6-十八碳二炔酸
原文传递
唐古特白刺果实酚酸类化学成分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蒋思绒 王路雅 +5 位作者 贾雯靖 伍立 梅丽娟 邵赟 陶燕铎 岳会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19-1727,共9页
目的对蒺藜科白刺属植物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果实中酚酸类成分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MCI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结合NMR和MS等波谱学数据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对... 目的对蒺藜科白刺属植物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果实中酚酸类成分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MCI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结合NMR和MS等波谱学数据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对化合物的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抑制活性进行筛选,并对活性较好的化合物进行蔗糖酶和麦芽糖酶分子对接分析。结果从唐古特白刺果实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O-对香豆酰基-α-槐糖(1)、6’-O-对香豆酰基-β-吡喃葡萄糖基-(1-2)-α-甘露糖(2)、4-羟基苯甲酸(3)、香草酸(4)、原儿茶酸甲酯(5)、对香豆酸(6)、咖啡酸(7)、6-O-对香豆酰基-D-半乳糖(8)、反式-4-O-β-D-吡喃喃葡糖基阿魏酸(9)、cynarin(10)、芍药苷(11)。化合物7对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_(50))值分别为809.1和768.5μmol/L,化合物10的IC_(50)值分别为473.3和114.3μmol/L;分子对接显示化合物7对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结合自由能分别为-27.6和-25.5 kJ/mol,化合物10的结合自由能分别为-36.8、-36.4 kJ/mol。结论化合物1和2是新化合物,并分别命名为香豆酰苷A和香豆酰苷B;化合物5、8~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化合物7和10对蔗糖酶和麦芽糖酶都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特白刺 酚酸 蔗糖酶 麦芽糖酶 酰苷A 酰苷B 原儿茶酸甲酯 6-O-对酰基-D-半乳糖
原文传递
软枣猕猴桃果实中1个新的降倍半萜苷类化合物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胜峰 刘宏 +2 位作者 张晓玲 李丹毅 李占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9-306,共8页
目的研究软枣猕猴桃Actinidiaarguta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软枣猕猴桃75%工业乙醇冷浸提取物的正... 目的研究软枣猕猴桃Actinidiaarguta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软枣猕猴桃75%工业乙醇冷浸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共分得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6R,9R)-三羟基-大柱香波龙烷-4,7E-二烯-3-酮-9-O-β-D-吡喃葡萄糖苷(1)、(6S,9R)-玫瑰花苷(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3)、紫云英苷(4)、香草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5)、1-O-feruloyl-β-D-glucopyranoside(6)、阿魏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7)、红景天苷(8)、3-hydroxy-1-(4-O-β-D-glucopyranosyl-3-methoxyphenyl) propan-1-one(9)、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0)、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11)、5-O-阿魏酰基奎宁酸甲酯(12)、5-O-香豆酰基奎宁酸甲酯(13)、咖啡酸(14)和原儿茶酸(15)。结论化合物1为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甲基环己烯型降倍半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软枣猕猴桃苷A;化合物2、5和7~13为首次从猕猴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软枣猕猴桃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枣猕猴桃 大柱波龙烷型降倍半萜 软枣猕猴桃苷A 黄酮苷 草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 5-O-酰基奎宁酸甲酯
原文传递
小花鬼针草中1个新的橙酮苷类化合物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传厚 朱彦军 +2 位作者 于绍华 蒋海强 周洪雷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5389-5394,共6页
目的对小花鬼针草Bidens parviflora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对小花鬼针草8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及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小花鬼针草80... 目的对小花鬼针草Bidens parviflora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对小花鬼针草8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及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小花鬼针草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6-O-(4″-O-乙酰基-6″-O-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6,7,3′,4′-四羟基橙酮(1)、奥卡宁-4′-O-β-D-(6″-乙酰基)-葡萄糖苷(2)、7,3′,4′-三羟基-6-O-(4″,6″-二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橙酮(3)、6,7,3′,4′-四羟基橙酮(4)、异奥卡宁(5)、丁香酸-4-O-α-L-鼠李吡喃糖苷(6)、奥卡宁-4′-O-β-D-(6″-反式-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7)、奥卡宁-4′-O-β-D-(4″-乙酰基-6″-反式-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4′-二甲醚-7-O-芸香糖苷(9)、cordifolioidyne B(10)。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鬼针草苷I,化合物6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他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鬼针草 Z-6-O-(4″-O-乙酰基-6″-O-p-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6 7 3′ 4′-四羟基橙酮 异奥卡宁 酸-4-O-α-L-鼠李吡喃糖苷 槲皮素-3 4′-二甲醚-7-O-芸糖苷 鬼针草苷I
原文传递
鬼针草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曹园 瞿慧 +2 位作者 姚毅 刘志辉 方祝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3435-3439,共5页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鬼针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5-O-β-...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鬼针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1)、奥卡宁-4′-O-β-D-(2″, 4″, 6″-三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2)、奥卡宁-4′-O-β-D-(3″,4″-二乙酰基-6″-反式-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金丝桃苷(9)、芦丁(10)、柚皮素(11)、芹菜素(12)、槲皮素(13)、5, 7-二羟基色原酮-7-O-β-D-葡萄糖苷(14)、咖啡酸(15)、没食子酸(16)、β-谷甾醇(17)、胡萝卜苷(18)。结论 化合物1和11为首次从鬼针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4、15、18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针草 槲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 奥卡宁-4′-O-β-D-(3″ 4″-二乙酰基-6″-反式-对-酰基)-吡喃葡萄糖苷 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 柚皮素
原文传递
浙麦冬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小辉 袁名睿 +4 位作者 陆礼和 梅双喜 杨增明 崔涛 董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7-353,共7页
目的研究浙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的化学成分,为浙麦冬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硅胶、HPD100大孔吸附树脂、ODS、Sephadex LH-20凝胶等多种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MS、NMR等现代波谱分析技术... 目的研究浙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的化学成分,为浙麦冬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硅胶、HPD100大孔吸附树脂、ODS、Sephadex LH-20凝胶等多种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MS、NMR等现代波谱分析技术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浙麦冬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hiluone E (1)、N-反式-对-香豆酰基章鱼胺(2)、柳杉二醇(3)、(22S)-胆甾-5-烯-1β,3β,16β,22-四醇1-O-α-L-吡喃鼠李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4)、11-桉叶烯-4β,9β-二醇(5)、3-桉叶烯-1β,11-二醇(6)、capillosanane Z (7)、4-羟基苯乙醇(8)、腺苷(9)、龙脑7-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己二酸二乙基己酯(11)、N-顺式-对-香豆酰基章鱼胺(12)、烟曲霉三唑酯A(13)、1-羟基-2-O-β-D-吡喃葡萄糖基-4-烯丙基苯(14)、3-O-α-L-吡喃鼠李糖基-1-O-磺酰基-(25S)-鲁斯可皂苷元(15)、(+)-丁香脂素(16)、苏式-愈创木基甘油8’-香草酸醚(17)、osmanthuside H (18)。结论化合物1、5~8、11~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麦冬 shiluone E N-反式-对-酰基章鱼胺 柳杉二醇 11-桉叶烯-4β 9β-二醇 3-桉叶烯-1β 11-二醇 capillosanane Z (+)-丁脂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