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6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黛玉与香菱的灵肉对照与正副体关系
1
作者 岑群霞 李卫东 《曹雪芹研究》 2025年第1期45-56,共12页
本文探讨《红楼梦》中黛玉与香菱的人物关系。结果发现:一、香菱首先是黛玉的对照体,两者常表现为同一事物或关系的灵和肉两个层面,即与宝玉情爱的灵肉两面、与薛蟠关系的灵肉两面,以及所患疾病的灵肉两面。二、从两者的命运遭遇、诗词... 本文探讨《红楼梦》中黛玉与香菱的人物关系。结果发现:一、香菱首先是黛玉的对照体,两者常表现为同一事物或关系的灵和肉两个层面,即与宝玉情爱的灵肉两面、与薛蟠关系的灵肉两面,以及所患疾病的灵肉两面。二、从两者的命运遭遇、诗词修为和女红等方面可知,香菱又是黛玉的副体,有时相助黛玉展现其真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黛玉 香菱 灵肉两面的对照体 正副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笨拙·穿凿·含蓄——读香菱的三首咏月诗
2
作者 何修才 《语文天地》 2004年第3期5-6,共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六册《香菱学诗》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48回,文中有香菱两首写得“不好”的咏月诗。文末,作者写她又“忽于梦中得了八句”,这便是到第49回出现的第三首“好”的咏月诗。这三首诗都咏月,又都是七律,但写得有优...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六册《香菱学诗》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48回,文中有香菱两首写得“不好”的咏月诗。文末,作者写她又“忽于梦中得了八句”,这便是到第49回出现的第三首“好”的咏月诗。这三首诗都咏月,又都是七律,但写得有优劣差等,细细玩味,别有一番意趣。下面试作比较鉴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菱 咏月诗 高中 语文 人教版 第六册 香菱学诗》 《红楼梦》 阅读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菱:另一块“补天之石” 被引量:3
3
作者 邹自振 陈建芳 《闽江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51-56,共6页
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香菱是特殊而重要的一位。可以认为香菱是宝玉之外另一块“补天 之石”,应从文本意蕴、文本结构、作者创作等方面来论述、把握这一人物。
关键词 香菱 “补天之石” 意蕴 结构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香菱百年研究综述 被引量:1
4
作者 郑琦 《镇江高专学报》 2018年第1期11-15,共5页
自小说《红楼梦》诞生以来,关于十二钗副册之首香菱的研究便从未停止,主要围绕5个方面,即姓名研究、香菱之呆、香菱学诗、结局探佚、情解石榴裙,作了大量的研究。
关键词 香菱 《红楼梦》 香菱学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香菱的艺术形象及其思想内涵 被引量:5
5
作者 谢德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1-76,共6页
香菱是曹雪芹笔下一位具有隐喻意义的重要人物,是除秦可卿外又一个"兼美"的形象。在香菱兼具"才、情、美、德"的艺术形象背后,隐藏着作者"守理衷情"的人生理想。香菱的悲剧是封建伦理道德"存天理、... 香菱是曹雪芹笔下一位具有隐喻意义的重要人物,是除秦可卿外又一个"兼美"的形象。在香菱兼具"才、情、美、德"的艺术形象背后,隐藏着作者"守理衷情"的人生理想。香菱的悲剧是封建伦理道德"存天理、去人欲"思想下全体女性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香菱 艺术形象 思想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浑沌:“钗黛合一”的另一种可能——香菱形象的深层内涵兼论湘云 被引量:3
6
作者 赵继承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8-43,共6页
香菱是《红楼梦》极尽笔墨刻画出的重要女性之一,但其在小说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一直以来却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我们将从分析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反映的人物关系入手,以秦可卿为介入点,重新梳理香菱与钗黛的关系,并最终... 香菱是《红楼梦》极尽笔墨刻画出的重要女性之一,但其在小说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一直以来却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我们将从分析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反映的人物关系入手,以秦可卿为介入点,重新梳理香菱与钗黛的关系,并最终得出结论:香菱与秦可卿分别代表了"钗黛合一"的一个极点、一种可能。如果说秦可卿预示了"钗黛合一"的社会化归宿,香菱则将之导向自然化的极致,回归人的自然本性,借用道家的思想来说就是回归浑沌。香菱的不幸遭际凸现出曹雪芹对道家返璞归真理想的反思和否定。而湘云与香菱这两个同被称为"呆""憨"的人在精神上以及作者赋予她们的形象内涵上的关联及差异亦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香菱 钗黛合一 浑沌 湘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菱:从女性符号到结构符号——论《红楼梦》的叙事结构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雷 张璐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88-91,共4页
探索了《红楼梦》中赋予香菱的独特命运。她的名字和遭遇,构成了对存在于文本之内与文本之外的女性的集体命运的象征。香菱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女性符号的同时,随着命运的迁延转化为小说结构的符号。“香菱“这一角色几乎贯穿于红楼... 探索了《红楼梦》中赋予香菱的独特命运。她的名字和遭遇,构成了对存在于文本之内与文本之外的女性的集体命运的象征。香菱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女性符号的同时,随着命运的迁延转化为小说结构的符号。“香菱“这一角色几乎贯穿于红楼始终,成为文本叙事结构的或隐或现的构建者、连缀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香菱 叙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中香菱的三个名字 被引量:1
8
作者 袁锦贵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1期171-171,共1页
关键词 《红楼梦》 香菱 曹雪芹 甄士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真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以《香菱学诗》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冯渊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7,共5页
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取主要靠语文课堂,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取决于教师教的是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篇课文到底要教什么,在今天也许不应该再是一个问题,但观察现实的语文课堂,发现在确定教学内容时,... 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取主要靠语文课堂,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取决于教师教的是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篇课文到底要教什么,在今天也许不应该再是一个问题,但观察现实的语文课堂,发现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许多现象还是常常出人意表之外。不知是因为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太突出,还是因为语文这门学科的内涵不确定,同一篇课文,语文教师在选择教什么时,仍存在严重的歧异现象。不同的教师依据自己对文本解读的角度和层次,选择了适合自己特色但未必合宜的教学内容,这个普遍发生的问题不解决,想改善阅读教学的生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似乎很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 香菱学诗》 语文教师 语文能力 教学个性 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得残荷听雨声——英莲·香菱·秋菱 被引量:2
10
作者 孔令彬 《河西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7-11,共5页
《红楼梦》中人物的命名大都体现了作者的精心艺术构思,解读《红楼梦》不能仅读其写实层面,必须同时留意其隐喻性,或者回味其隐喻性。小说中香菱这个人物的三个名字既概括了她曲折坎坷的一生命运,又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 《红楼梦》 命名 寓意 香菱形象 人说 隐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诗之道与“红楼神韵”——《香菱学诗》的教学启示与文学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希凡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香菱学诗》 《红楼梦》 文学解读 教学启示 创作心态 大观园 曹雪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香菱亦主亦仆的身份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宇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63-65,共3页
香菱不仅是《红楼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是与作品结构紧密相关的要素。一方面,她命运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女子下凡历劫悲剧结局的预告;另一方面,她以独特的身份联系起了主与仆这两种阶层女子的内心思想和外在行动。曹雪芹从这个角... 香菱不仅是《红楼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是与作品结构紧密相关的要素。一方面,她命运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女子下凡历劫悲剧结局的预告;另一方面,她以独特的身份联系起了主与仆这两种阶层女子的内心思想和外在行动。曹雪芹从这个角度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本文即从此处加以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菱 双重身份 命运缩影 思想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学传薪 文章津逮——读《香菱学诗》札记 被引量:1
13
作者 戴建华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高中 语文教学 《红楼梦》 香菱学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藕叶清香胜花气——论香菱名字的文化寓意与现实批判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涛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43-47,共5页
曹雪芹将屈子所创的美人香草意象象征手法运用到小说叙事之中,使喷勃着"烈香"的"金桂"与弥散着"清香"的"莲菱"形成了一组相互对峙的象征性意象,其中蕴藏着浓缩了的文化信息和一番"微言大... 曹雪芹将屈子所创的美人香草意象象征手法运用到小说叙事之中,使喷勃着"烈香"的"金桂"与弥散着"清香"的"莲菱"形成了一组相互对峙的象征性意象,其中蕴藏着浓缩了的文化信息和一番"微言大义"。香菱的血脉及文化渊源来自于具有高人逸士身份的甄士隐,而"金桂"象征着世俗文化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高人逸士正是曹雪芹正邪二赋所来的"与世难容""有命无运"的人物,他们与世俗的文化价值相抵触,深受其压抑,而"莲菱"意象与"金桂"意象正完成了这样一种象征喻示。在这种象征意象背后,是审美文化与价值观的巨大差异,而曹雪芹正是通过意象暗寓褒贬,寄托他的文化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香菱名字 象征意象 文化寓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红楼梦》评点论香菱及其“有命无运”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红梅 刘佳禾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20-126,共7页
香菱幼遭尘劫,薄命一生。清代《红楼梦》评点予以充分关注。关于名义,"英莲"即"应怜"。"香菱"即"相怜";或者"香菱"即镜,"风月宝鉴"所自出。"秋菱"即"秋老... 香菱幼遭尘劫,薄命一生。清代《红楼梦》评点予以充分关注。关于名义,"英莲"即"应怜"。"香菱"即"相怜";或者"香菱"即镜,"风月宝鉴"所自出。"秋菱"即"秋老菱枯",指受金桂虐遇。三个名字三段生活,亦有关照群芳之处。关于形貌,香菱之美全由侧面绘出,"一击两鸣法"尤为精彩。关于性情,一云"呆头呆脑",娇憨妩媚;一云"慧心人",宜其工诗。关于换裙,是说香菱"有一片私情欲诉",而宝玉"只以得心为乐"或曰意淫。关于命运,备受折磨、蹂躏之苦,扶正后难产而死。关于意蕴,香菱关乎全书女子,又为黛玉影身,还入园使盛以悟宝玉。从"托言寓意"论,香菱的"有命无运"隐喻丰富,清代评者多有发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红楼梦》评点 香菱 有命无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憨”论“呆”话人生——史湘云和香菱的遭际警示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志尧 《闽江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30-34,共5页
“憨湘云醉眠芍药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是曹雪芹亲笔写就的一大回文章。之所以在湘云的名字前加一个“憨”字 ;在香菱的名字前冠一个“呆”字 ,决非指这一时一事 ,而是对二人全部人生的综合考察评判和高度概括之后得出的最正确最形象... “憨湘云醉眠芍药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是曹雪芹亲笔写就的一大回文章。之所以在湘云的名字前加一个“憨”字 ;在香菱的名字前冠一个“呆”字 ,决非指这一时一事 ,而是对二人全部人生的综合考察评判和高度概括之后得出的最正确最形象的结论 ,意在告诉读者 ,无论在何种时代或何种地方 ,也无论环境条件如何 ,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要做到知人识己 ,善待自我 ,否则 ,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憨湘云 香菱 生平遭际 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问题解决的图式建构型写作——《香菱学诗》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贺克春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5年第5期26-28,31,共4页
写作是社会生活和个人感受在书面表达方面的反映,它与写作者的阅历与经验密切相关。《香菱学诗》是写作教学的经典案例,充分展示了写作实质就是"模仿→类推→创造"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和怎样传授这些知... 写作是社会生活和个人感受在书面表达方面的反映,它与写作者的阅历与经验密切相关。《香菱学诗》是写作教学的经典案例,充分展示了写作实质就是"模仿→类推→创造"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和怎样传授这些知识。本文从问题解决的图式建构策略的角度,运用图式理论分析了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如何积累语感图式、构建认知和心理图式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阐述了作文不仅能教而且还能教好的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菱学诗 写作教学 图式建构 问题解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菱学诗”的写作学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方乐 《文教资料》 2007年第23期96-97,35,共3页
"香菱学诗"是展现作者慧心与写作技巧的重要回目。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对诗歌创作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它所宣示的写作学意义主要体现于对写作主体的研究,尤其强调写作主体的生活积累、阅读经验、写作情感的... "香菱学诗"是展现作者慧心与写作技巧的重要回目。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对诗歌创作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它所宣示的写作学意义主要体现于对写作主体的研究,尤其强调写作主体的生活积累、阅读经验、写作情感的培养、写作原理的把握等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菱学诗 写作学 写作主体 写作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香菱——兼论曹雪芹的反谶语选择 被引量:3
19
作者 冯军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12-14,26,共4页
在《红楼梦》中香菱地位卑微,命运坎坷,她出现的时间、地点与她相关的事件对整部作品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她沟通了神话与现实,在全篇中奠定的是悲剧的基调;作为第一个薄命女儿、第一个家庭历劫、第一对薄命鸳鸯的承受者,她奠定的又是作... 在《红楼梦》中香菱地位卑微,命运坎坷,她出现的时间、地点与她相关的事件对整部作品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她沟通了神话与现实,在全篇中奠定的是悲剧的基调;作为第一个薄命女儿、第一个家庭历劫、第一对薄命鸳鸯的承受者,她奠定的又是作品结构模式。同时香菱也涵盖了黛玉、宝钗、可卿的某些特质,而作者对她的反谶言选择更加深了悲剧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菱 悲剧基调 反谶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