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发脑梗死患者的创伤后成长现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梅俊 陈长芳 +2 位作者 刘莉 韩艳 何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79-82,共4页
目的 探讨首发脑梗死患者的创伤后成长(PTG)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38例首发脑梗死患者,进行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 目的 探讨首发脑梗死患者的创伤后成长(PTG)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38例首发脑梗死患者,进行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测评。根据PTGI测评结果将PTG患者纳入PTG组(90例)和非PTG患者纳入非PTG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情况、PSSS评分、CD-RISC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TG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学历、家庭经济情况、病程、后遗症及PSSS评分、CD-RIS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OR=1.411,95%CI:1.064~1.871)、病程(OR=1.295,95%CI:1.040~1.613)、PSSS评分(OR=1.969,95%CI:1.192~3.252)、CD-RISC评分(OR=2.117,95%CI:1.288~3.480)是PTG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通过有效干预PTG的影响因素,有望提高首发脑梗死患者社会支持及心理弹性,从而促进PT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脑梗死 创伤后成长 社会支持 心理弹性 情感体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件相关电位P300、MoCA的检测对首发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评价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陈隐漪 马先军 +1 位作者 王长德 王利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7期121-123,共3页
反复脑梗死后出现血管性痴呆已被业内人士所熟知和认可,但此时进行相关的治疗,其治疗效果差强人意。究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脑梗死后忽略了可能出现的血管认知功能障碍(VCI)。因此,本文拟对首次脑梗死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的筛查、评... 反复脑梗死后出现血管性痴呆已被业内人士所熟知和认可,但此时进行相关的治疗,其治疗效果差强人意。究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脑梗死后忽略了可能出现的血管认知功能障碍(VCI)。因此,本文拟对首次脑梗死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的筛查、评估及探讨促使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而希望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卒中患者真正获得全方位的康复,最终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P300 MOCA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晓玲 王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4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首发脑梗死并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病情与卒中部位关联性。方法选取首发脑梗死50例,依据抑郁自评量表,统计卒中后抑郁发生情况,并分析与脑卒中部位相关性。结果 50例患者中,6例PSD,占12%。前部、左侧、皮质卒中病发PSD率...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首发脑梗死并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病情与卒中部位关联性。方法选取首发脑梗死50例,依据抑郁自评量表,统计卒中后抑郁发生情况,并分析与脑卒中部位相关性。结果 50例患者中,6例PSD,占12%。前部、左侧、皮质卒中病发PSD率高于后部、右侧、皮质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首发脑梗死的部位有密切关联,但卒中部位并非唯一引发PSD的因素,其属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需深入研究,以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脑梗死 卒中后抑郁 卒中部位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KAP理论指导的护理模式在中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林萃 宋菲 杜玲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年第12期41-44,共4页
目的探究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理论指导的护理模式对中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四川省科学城医院的115例中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 目的探究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理论指导的护理模式对中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四川省科学城医院的115例中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IKAP理论指导的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为94.55%,优于对照组的80.00%(P<0.05)。2组在护理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比同期对照组低(P均<0.05)。2组在护理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运动功能、躯体平衡、日常生活能力等)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P均<0.05)。结论IKAP护理模式可提高中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脑梗死 中老年 IKAP护理模式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的首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逯青丽 王静 +7 位作者 刘仲仲 刘佩 刘燕 常乔乔 蔺雪梅 史亚玲 王芳 吴松笛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1期1131-1136,共6页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情况。方法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4所三级甲等医院确诊的首发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伴AF分为非AF组和AF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情况。方法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4所三级甲等医院确诊的首发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伴AF分为非AF组和AF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特征和1年不良预后[卒中复发(脑梗死和脑出血)、预后不良(mRS 2~5分)和全因死亡]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F对首发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结果共1564例首发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AF组113例(7.2%),非AF组1451例(92.8%)。AF组平均年龄[71.18±12.66岁vs 63.25±12.46岁,P<0.001]、BMI[24.0(22.0~25.5)kg/m^(2)vs 23.4(21.1~24.6)kg/m^(2),P=0.004]、目前仍吸烟比例(11.5%vs 26.6%,P=0.002)、入院NIHSS评分[7(3~12)分vs 4(2~6)分,P<0.001]、继发肺炎比例(17.7%vs 3.7%,P<0.001)、入院48 h不能行走比例(54.0%vs 32.9%,P<0.001)、吞咽障碍比例(14.2%vs 6.4%,P=0.001)、LDL-C(2.44±0.71 mmol/L vs 2.65±0.86 mmol/L,P=0.016)、INR(1.21±0.52 vs 1.02±0.13,P<0.001)和血小板计数[(164.91±47.55)×10^(9)/L vs(192.58±59.98)×10^(9)/L,P<0.001]等指标与非AF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组患者的1年预后不良风险(OR 2.25,95%CI 1.10~5.23,P=0.022)和死亡风险(OR 3.28,95%CI 1.48~7.28,P=0.004)较非AF组升高,两组卒中复发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14,95%CI 0.34~3.85,P=0.833)。结论西安地区伴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部分临床特征显著区别于非AF组,1年预后不良风险和死亡风险均显著升高。建议开展区域内AF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以规范高危患者的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首发脑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卒中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路径在首发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张树珍 谢桂珍 唐群英 《齐鲁护理杂志》 2014年第7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首发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脑梗死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干预,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育;比较两组教育前后疾病知识知晓率、神经...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首发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脑梗死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干预,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育;比较两组教育前后疾病知识知晓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再发住院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出院时,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入院时升高,且实验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入院时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教育后,实验组健康教育知识知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6个月内复发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首发脑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可提高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首发脑梗死 健康教育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发病率及氟西汀抗抑郁治疗疗效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孟庆莲 田金水 +2 位作者 袁玉洁 李素娟 付凤伟 《当代医学》 2010年第28期41-43,共3页
目的调查并分析我院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并观察氟西汀对脑梗死后抑郁的治疗作用及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方法选取首次发作急性脑梗死的28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 目的调查并分析我院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并观察氟西汀对脑梗死后抑郁的治疗作用及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方法选取首次发作急性脑梗死的28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对全部脑梗死患者进行测评。HAMD>8分的患者被诊断为卒中后抑郁,并收入本次对照研究。将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氟西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随机分配64例患者。治疗组患者口服氟西汀20mg/d,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2个月采用HAMD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确定氟西汀抗抑郁治疗的作用和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次研究的289例首发脑梗死的患者中,172例HAMD>8分的患者被诊断为卒中后抑郁,发病率为59.5%,其中7例患者的HAMD评分>35分,重度抑郁的发生率为2.42%。与不加干预的对照组相比,氟西汀干预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和2个月的HAMD和NIHS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中,首发脑梗死患者的卒中后抑郁发病率与国内报道相近;氟西汀应用后,可以显著减轻脑梗死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脑梗死 氟西汀 抗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药师干预在首发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吴琪 魏艳芳 +2 位作者 吴静 康林泉 刘梅娟 《中国民康医学》 2019年第10期15-16,24,共3页
目的:观察临床药师干预在首发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初发脑梗死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名。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临床药师干预。随访12个月... 目的:观察临床药师干预在首发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初发脑梗死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名。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临床药师干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用药依从性、漏服率、脑梗死复发率、再住院率、血压控制达标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用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药物漏服率低于对照组(P<0.05);12个月后观察组的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复发率、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出院指导基础上采用临床药师干预在首发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率,降低药物漏服率、脑梗死复发率和再入院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出院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干预 首发脑梗死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脑梗死中无症状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郑文进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11-212,共2页
关键词 首发脑梗死 无症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脑梗死与复发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指标对比研究
10
作者 池兴旺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第7期30-31,共2页
目的 对比研究首发脑梗死患者与复发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指标水平.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的是2017年6月~2019年1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2例脑梗死患者,首发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51例),复发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5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24小... 目的 对比研究首发脑梗死患者与复发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指标水平.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的是2017年6月~2019年1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2例脑梗死患者,首发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51例),复发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5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24小时的动态血压监测,对比两组血压指标水平、血压昼夜节律与血压晨峰.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压指标水平、血压昼夜节律与血压晨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较于首发脑梗死患者,复发患者的各项血压指标水平更高,临床需加强对脑梗死患者血压水平的监测,预防其病情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脑梗死 复发 血压指标 危险因素 血管疾病 动态血压监测
原文传递
早期康复训练结合个性化护理在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11
作者 李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127-130,共4页
探究脑梗死患者使用早期康复训练+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126例老年首发脑梗死患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早期康复训练+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相关指标。结果 护理后,观察... 探究脑梗死患者使用早期康复训练+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126例老年首发脑梗死患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早期康复训练+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相关指标。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各项临床恢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早期康复训练予以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增强肢体功能恢复力,改善生活品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训练 个性化护理 老年首发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性脑梗死对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杨艳 谭泽峰 +1 位作者 徐安定 杨万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84-587,共4页
目的观察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对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起病14 d内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MRI将患者分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伴随SCI和不伴随SCI两组。认知功能评定采用北京... 目的观察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对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起病14 d内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MRI将患者分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伴随SCI和不伴随SCI两组。认知功能评定采用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和简明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分别在卒中后2周及3个月进行。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和3个月,SCI组与非SCI组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比例分别为(54.7%、76.4%;54.1%、66.7%),血管性痴呆比例分别为(28.3%、11.8%;13.5%、7.4%),MoCA评分中位数分别为(19、22;22、25),P值均>0.05;SCI病灶数量是卒中后3个月痴呆的危险因素(OR=1.22,95%CI 1.02~1.45);卒中后3个月SCI组总体认知功能及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无显著改善,P值均>0.05。结论 SCI病灶数量是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痴呆的危险因素,SCI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 首发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首发脑梗死急性期证候要素提取及证型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桂倩 章轶立 +2 位作者 张寅 魏戌 谢雁鸣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98-2201,共4页
目的:探究首发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运用SPSS 21.0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收集93个症状条目的KMO检验统计量为0.694,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9 509.084(P<0.05)。应用主成分分析方... 目的:探究首发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运用SPSS 21.0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收集93个症状条目的KMO检验统计量为0.694,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9 509.084(P<0.05)。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21个公因子,对病性相同的证候要素进行合并后得到6个公因子为风、火、痰、瘀、气虚、阴虚,聚类分析得到5大类中医证候:第一类为肝肾阴虚和气滞血瘀合而为病,第二类为脾肾阳虚和风火上扰合而为病,第三类为痰热腑实和心脾两虚合而为病,第四类为痰火瘀闭证,第五类为痰浊瘀闭证。结论: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可以通过首发脑梗死急性期症状间的复杂关系,定性、定量化地凝练该病中医证候要素,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提供工作基础与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脑梗死急性期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证候要素 证候分型
原文传递
首发脑梗死急性期伴认知障碍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靳春凤 梁庆成 吴云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3年第5期294-296,共3页
目的探讨首发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最终发展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与某些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针对首发脑梗死急性期(10 d内)的患者,采集其性别、年龄、蒙特利尔认知评分(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等... 目的探讨首发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最终发展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与某些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针对首发脑梗死急性期(10 d内)的患者,采集其性别、年龄、蒙特利尔认知评分(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等相关指标,并对MOCA评分<26分的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观察随访后可临床诊断VD的患者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随访后患者分为恶化VD组和改善正常组。两组脑梗死急性期的MOCA评分,恶化组(12.95±4.16)分;改善组(21±2.49)分,全天收缩压压波动均值,恶化组(40±16.75)mmHg;改善组(25±10.13)mmHg,两指标差异均明显(P<0.05)。两组患者受教育程度比较(P=0.015<0.05),两组间差异明显。其余指标差异均不明显。结论首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MOCA评分,全天收缩压波动均值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VD的发生。低学历可能是促使VD形成的显著相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脑梗死急性期 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痴呆 预测指标
原文传递
尤瑞克林治疗首发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
15
作者 刘艳华 《中外医疗》 2013年第17期97-97,99,共2页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在治疗首发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该院自2009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首发性首发脑梗死患者共92例,将其随机分成尤瑞克林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每组患者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在治疗首发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该院自2009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首发性首发脑梗死患者共92例,将其随机分成尤瑞克林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每组患者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尤瑞克林。治疗14d为1个周期,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量表评价,并据此测定治疗的效果。结果总显效率治疗组为87.8%,高于对照组的34.8%(P<0.01)。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以后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在治疗首发性脑梗死患者中,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少,临床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首发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首发急性脑梗死病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杨万勇 谭泽锋 +1 位作者 辛秀峰 徐安定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318-3320,共3页
目的探讨伴有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首发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TOAST病因学分型各亚型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单中心队列研究,先行头颅MRI判断患者是否有SCI病灶,再将125例首发ACI患者分为伴SCI组(SCI组)... 目的探讨伴有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首发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TOAST病因学分型各亚型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单中心队列研究,先行头颅MRI判断患者是否有SCI病灶,再将125例首发ACI患者分为伴SCI组(SCI组)和不伴SCI组(无SCI组)。采用TOAST病因学分型方法,观察各亚型在伴有SCI的ACI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合并SCI组74例(59.2%)CE亚型所占比例最少。高龄和糖尿病史是伴有SCI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CE亚型是其保护因素。结论高龄或有糖尿病史的首发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合并SCI,应对该类患者进行早期认知功能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 首发急性 病因学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首发脑梗死后抑郁与病变部位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红梅 《职业与健康》 CAS 2014年第16期2334-2335,2338,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首发脑梗死后抑郁与病变部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将2007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8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记录产生抑郁焦虑情况的患者比例;并比较不同脑梗死部位的患者抑郁比例及评分情况。结果... 目的研究急性首发脑梗死后抑郁与病变部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将2007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8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记录产生抑郁焦虑情况的患者比例;并比较不同脑梗死部位的患者抑郁比例及评分情况。结果 48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中有34例患者产生抑郁焦虑情况,占70.83%;其中脑左部梗死患者中患抑郁焦虑的人数最多,共有16例,占47.06%;不同脑梗死部位的患者抑郁评分不同,其中脑左部梗死患者的抑郁评分最高,与前、右部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后部相比差距虽较大,但经组间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工作的脑梗死患者发生抑郁的情况不同。结论脑左部急性首发脑梗死的患者发生抑郁的可能性最大,且抑郁程度最严重。性别、年龄、工作等社会因素也是影响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首发脑梗死 病变部位 抑郁
原文传递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首发及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晓玉 郝新宇 马丽峰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974-97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与首发及复发性脑梗死相关性。方法:将就诊于天津市北辰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51作为脑梗死组,将同期体检中心的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既往疾病史... 目的:探讨血清中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与首发及复发性脑梗死相关性。方法:将就诊于天津市北辰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51作为脑梗死组,将同期体检中心的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既往疾病史,收集所有受试者血液标本,比较两组MHR比值。将脑梗死组分为首发脑梗死及复发脑梗死,其中复发患者51例为复发组,100例为首发脑梗死组,比较首发及复发组MHR的差异。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及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分别记录轻度及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首发、复发脑梗死例数,分别比较两组MHR在首发及复发脑梗死组是否有差异。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组在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单核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脑梗死组较首发脑梗死组在年龄、单核细胞计数、MHR、糖尿病均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复发组MHR较首发组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中复发及首发组M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及MHR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MHR作为新的炎性标记物对脑梗死首发及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脑梗死 复发 炎性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功能对首发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情绪-社交孤独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19
作者 李冠伟 张志霞 +1 位作者 刘芳玲 宋洪燕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年第19期3634-3639,共6页
目的:探究家庭功能对首发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情绪-社交孤独的影响,以确定护理干预策略。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首发脑梗死患者共160例为研究对象,借助一般资料问卷调查患者相关信息,采用... 目的:探究家庭功能对首发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情绪-社交孤独的影响,以确定护理干预策略。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首发脑梗死患者共160例为研究对象,借助一般资料问卷调查患者相关信息,采用情绪-社交孤独量表、家庭关怀度问卷进行评价,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首发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情绪-社交孤独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经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首发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情绪-社交孤独的影响因素,据此确定护理干预策略。结果:首发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情绪-社交孤独评分为(26.58±6.25)分,家庭关怀度问卷评分为(7.42±1.45)分;单因素分析显示,首发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情绪-社交孤独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学历状况、职业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卒中后遗症、日常活动能力、与照顾者关系、自尊水平、社会支持(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首发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情绪-社交孤独量表4个分量表与家庭关怀度问卷5维度均呈负相关性(r=-0.337~-0.195,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首发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情绪-社交孤独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年龄≥60岁、离职或退休、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日常活动能力较差、自尊低水平、社会支持低水平、家庭关怀度(P<0.05)。结论:家庭功能与首发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情绪-社交孤独呈负相关性,且患者康复期情绪-社交孤独影响因素复杂,临床应积极开展护理宣教,强化护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脑梗死 情绪-社交孤独 家庭功能 护理干预
原文传递
葛根总黄酮与丹参酮治疗首发急性脑梗死后情感障碍患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殷建 《海峡药学》 2015年第7期154-155,共2页
目的探讨葛根总黄酮与丹参酮用于首发急性脑梗死后情感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的88例首发急性脑梗死后情感障碍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法分成两个组,对照组44例给予丹参酮ⅡA,而观察组44例给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葛根总黄酮与丹参酮用于首发急性脑梗死后情感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的88例首发急性脑梗死后情感障碍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法分成两个组,对照组44例给予丹参酮ⅡA,而观察组44例给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患者治疗后NHISS评分、Barthel指数及HAMA评分和HAMD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8.64%,较对照组61.36%显著增加,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HAMA评分和HAMD评分分别为(6.10±0.83)、(78.19±7.54)、(8.66±1.13)、(7.34±0.97),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且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葛根总黄酮用于首发急性脑梗死后情感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总黄酮 首发急性 情感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