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4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粘膜下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发生学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三申 张云汉 +5 位作者 王江 杨怀华 赵子贞 肖郑生 郭梅 张立新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7年第3期68-70,共3页
观察了12例粘膜完整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发生。结果:12例标本中有6例食管粘膜上皮为单纯增生,5例为不典型增生,1例为原位癌。这些病变与粘膜下的浸润性鳞癌无任何过渡关系。在9例标本中发现食管粘膜固有... 观察了12例粘膜完整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发生。结果:12例标本中有6例食管粘膜上皮为单纯增生,5例为不典型增生,1例为原位癌。这些病变与粘膜下的浸润性鳞癌无任何过渡关系。在9例标本中发现食管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腺体有单纯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并可见不典型增生向鳞状细胞癌过渡的现象。结果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不仅可起源于粘膜上皮,而且还可能来自食管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细胞 组织发生 食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于食管粘膜下鳞状细胞癌临床特征分析
2
作者 张三申 韩孝存 +5 位作者 邢海平 张云汉 王江 郭梅 赵子贞 杨怀华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18-320,共3页
目的 探讨源于食管粘膜下鳞癌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生物学特性。方法 分析病理证实的 2 7例源于食管粘膜下鳞癌的 X线、内镜及临床特征 ,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患者吞咽障碍轻微 ,进展缓慢。内镜示肿物向食管腔内不同程度隆起 ,表面... 目的 探讨源于食管粘膜下鳞癌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生物学特性。方法 分析病理证实的 2 7例源于食管粘膜下鳞癌的 X线、内镜及临床特征 ,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患者吞咽障碍轻微 ,进展缓慢。内镜示肿物向食管腔内不同程度隆起 ,表面被覆食管粘膜 ;X线示食管腔内呈偏心性、坡状充盈缺损 ,局限性僵硬或轻度狭窄。淋巴结转移率为 5 5 .6 %。术后随访 1~ 4年 ,转移率为 47.8% ,其 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 10 0 %、70 .6 %、31.3%和11.1%。结论 源于食管粘膜下的鳞癌症状轻 ,病程长 ,淋巴结及肺转移率高 ,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诊断 预后 食管粘膜下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中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及甲基转移酶的表达及意义
3
作者 魏娉 姜琳娜 +2 位作者 安欣 尹峰 何鹏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D(KMT2D)在原发性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食管BSCC患者47例,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D(KMT2D)在原发性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食管BSCC患者47例,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PD-L1、KMT2D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COX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PD-L1、KMT2D在原发性食管BSCC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PD-L1和KMT2D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肿瘤位置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食管BSCC患者PD-L1与KMT2D表达呈正相关(P<0.01)。生存分析结果表明,PD-L1高表达组和PD-L1低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2.5%(2/16)、41.9%(13/31),两组间累积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MT2D高表达组和KMT2D低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7.2%(5/29)、55.6%(10/18),累积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为III~IV期、浸润深度为T4、存在淋巴结转移、PD-L1高表达及KMT2D高表达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D-L1、KMT2D高表达与原发性食管BSCC患者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有望成为食管BSCC预后和诊断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D 原发性食管基底细胞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组织定居记忆T细胞分布浸润特征及与免疫治疗预后的关系研究
4
作者 钟守平 胡艳正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1-16,共6页
目的探究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组织定居记忆T细胞(TRM)的分布浸润特征,进一步分析TRM细胞浸润与ESCC免疫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的30例ESCC患者癌灶组织和癌旁组... 目的探究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组织定居记忆T细胞(TRM)的分布浸润特征,进一步分析TRM细胞浸润与ESCC免疫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的30例ESCC患者癌灶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及外周静脉血样本;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样本中CD103^(+)CD8^(+)TRM细胞分布、表达浸润及免疫检查点分子[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3(Tim-3)]表达情况。另选取同期术前接受新辅助免疫检查点PD-1抑制剂治疗的86例ESCC患者,取术后组织标本检测CD103^(+)CD8^(+)TRM细胞浸润水平,分析其与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的30例ESCC患者样本结果发现:①CD103主要定位于肿瘤浸润性CD8^(+)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ESCC癌灶组织中CD103^(+)细胞大多共表达CD8^(+)细胞,癌旁组织中CD103^(+)细胞大多数则不共表达CD8^(+)细胞。②ESCC癌灶组织中CD103^(+)CD8^(+)TRM细胞占CD8^(+)T细胞的比例为76.9%±4.4%,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65.8%±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107,P<0.001)。③ESCC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CD103^(+)CD8^(+)TRM细胞浸润比例为64.8%±4.3%,明显高于癌旁浸润淋巴细胞(34.6%±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175,P<0.00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几乎不表达。④ESCC癌灶组织CD103^(+)CD8^(+)TRM细胞中免疫检查点分子PD-1和Tim-3高表达。术前接受新辅助免疫检查点PD-1抑制剂治疗的86例ESCC患者样本结果发现:①免疫治疗有效组CD103^(+)CD8^(+)TRM细胞浸润比例为76.5%±7.3%,明显高于免疫治疗无效组的58.7%±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26,P<0.001)。②CD103^(+)CD8^(+)TRM细胞高浸润组较低浸润组具有更高的累积总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2.635,P<0.05)。结论ESCC组织中CD103^(+)CD8^(+)TRM细胞表达及浸润高于癌旁组织,其高浸润患者具有更好的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生存,可作为新的生物学指标为临床预测ESCC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组织定居记忆T细胞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外泌体miR-124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5
作者 赵薇 崔雯瑄 +6 位作者 黄焙炫 尚晓雅 王振达 杜彦艳 赵红峥 焦文静 马鸣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8,共13页
目的:通过筛选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血清外泌体(Exo)中高表达的微小RNA(miRNA)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Exo来源的miRNA是否具有成为ESCC临床辅助诊断标志物的潜力。方法:采集2021年12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河北医科... 目的:通过筛选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血清外泌体(Exo)中高表达的微小RNA(miRNA)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Exo来源的miRNA是否具有成为ESCC临床辅助诊断标志物的潜力。方法:采集2021年12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45例ESCC初诊患者和50例健康受试者的血清及相关临床资料,分别作为ESCC组和对照组。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和qPCR法筛选、鉴定出ESCC患者血清表达升高的候选miRNA-miR-1246,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miR-1246对ESCC的诊断效能,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ESCC患者临床特征进展的关系,χ^(2)检验分析其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离纯化受试者血清中的Exo并进行表征验证,qPCR检测Exo中miR-1246的表达。常规培养ESCC KYSE150和KYSE30细胞,用Lipofectamine 2000分别将mimics-NC、miR-1246 mimics转染至KYSE150细胞,将inhibitor-NC和miR-1246 inhibitor转染至KYSE30细胞,分别记为mimics-NC、miR-1246mimics、inhibitor-NC和miR-1246-inhibitor组。用mimics-NC和miR-1246 mimics组KYSE150细胞来源的Exo处理KYSE150和KYSE30细胞。用CCK-8法、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WB法检测Exo标志物及各组细胞中上皮间皮转化相关蛋白及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TET2)和细胞黏附分子1(CADM1)蛋白的表达。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246与TET2和CADM1的靶向结合关系。结果:生物信息学筛选ESCC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最为显著的miRNA为miR-1246。试验提取患者的血清Exo符合典型Exo表征。Ⅰ~Ⅱ期ESCC患者血清Exo-miR-124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受试者(P<0.01);Ⅲ~Ⅳ期ESCC患者的血清Exo-miR-1246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中的Exo-miR-1246对ESCC有较高的辅助鉴别诊断价值(P<0.05),并且Exo-miR-1246对ESCC患者临床进展的辅助诊断效能高于CEA与SCC-Ag(P<0.05),三者联合检测会进一步提高辅助诊断患者分期效能(P<0.01)。Exo-miR-1246可能是ESCC患者临床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Exo-miR-1246表达水平与ESCC的T分期、N分期和临床分期有关联(P<0.01)。过表达miR-1246可促进E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上皮间质转化和抑制凋亡而抑制miR-1246则相反。数据库数据分析发现,TET2和CADM1是miR-1246的靶基因,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1246可直接与TET2和CADM1 mRNA结合并抑制其表达(P<0.01)。用过表达miR-1246的细胞来源的Exo处理KYSE150和KYSE30细胞与在其中过表达miR-1246的作用一致。结论:Exo来源的miR-1246具有成为ESCC临床辅助诊断标志物的潜力,其可能通过调控TET2和CADM1的表达水平来影响ESCC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miR-1246 食管细胞 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 细胞黏附分子1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TAP通过m^(6)A修饰增强MAP3K9 mRNA稳定性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6
作者 潘英杰 孙姗 +6 位作者 杨航 谭劲松 陈巧玲 赵全能 杨蜜 刘康 宋桂芹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1相关蛋白(WTAP)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手术切除的31对ESCC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常规培养食管癌细胞KYSE30、KYS...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1相关蛋白(WTAP)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手术切除的31对ESCC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常规培养食管癌细胞KYSE30、KYSE410、KYSE150、KYSE510、TE-1和正常人食管上皮细胞HET-1A,用转染试剂将si-NC、si-WTAP#1和si-WTAP#2核酸转染至KYSE150和KYSE510细胞中,实验分为si-NC、si-WTAP#1和si-WTAP#2组,用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WTAP和MAP3K9 mRNA的表达,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敲减WTAP表达对E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和凋亡的影响,WB法检测各组ESCC细胞中WTAP、MAP3K9、EMT及MAPK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ESCC组织中WTAP蛋白的表达,甲基化RNA免疫共沉淀(MeRIP)-qPCR实验检测ESCC细胞MAP3K9 m^(6)A水平,放线菌素D实验检测MAP3K9的mRNA的稳定性,用数据库数据分析WTAP的表达、靶基因、功能富集和互作RNA。结果:WTAP在ESCC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P<0.05或P<0.01或P<0.001)且与分化程度有关联(P<0.01);在KYSE150和KYSE510细胞中成功地敲减了WTAP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或P<0.001);敲减WTAP可明显抑制KYSE150和KYSE510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或P<0.01或P<0.001),促进KYSE150和KYSE510细胞凋亡(P<0.05或P<0.01),敲低WTAP后MAP3K9的m^(6)A水平显著下降(P<0.05),其mRNA表达水平及mRNA稳定性均显著降低(P<0.05);数据库数据分析显示,WTAP靶基因富集于MAPK信号通路;敲减WTAP后KYSE150和KYSE510细胞中MAP3K9、p-ERK、N-cadherin和MMP9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WTAP在ESCC组织和细胞中呈高表达且与其分化相关,其通过m^(6)A修饰促进MAP3K9 mRNA稳定性,激活MAPK通路进而促进ESCC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细胞 肾母细胞瘤1相关蛋白 N^(6)-甲基腺苷 增殖 迁移 侵袭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组测序分析GATAD2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
7
作者 李强明 白玉 +3 位作者 张静 姚文健 王建军 魏立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GATAD2A调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关键基因和通路,探讨GATAD2A在ESCC中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ESCC细胞株KYSE-150,分为敲低组(转染GATAD2A-siRNA)和对照组(转染NC-siRNA)。转染60 h取2组细胞...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GATAD2A调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关键基因和通路,探讨GATAD2A在ESCC中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ESCC细胞株KYSE-150,分为敲低组(转染GATAD2A-siRNA)和对照组(转染NC-siRNA)。转染60 h取2组细胞,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检测mRNA表达,应用R软件DEGseq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应用R软件的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应用STRING 12.0在线软件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使用Cytoscape软件的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得分最高的关键子网络,使用CytoHubba插件对关键子网络中的基因进行节点度计算,筛选PPI网络核心位置的节点基因,并对节点基因进行GO/KEGG分析。自TCGA数据库收集82例ESCC患者癌组织PPI分析中节点度≥10的基因表达以及预后数据,以基因表达的中位数为阈值将ESCC患者分为高、低表达组,比较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的总生存期,筛选出影响预后的基因作为关键基因。自TCGA数据库选取ESCC患者癌组织GATAD2A及关键基因的表达数据,采用Spearman法分析GATAD2A与关键基因表达的相关性。自GTEx数据库收集正常食管组织关键基因的表达数据,与ESCC组织进行比较。结果 (1)敲低组与对照组差异表达基因有888个。与对照组比较,敲低组表达上调基因275个,表达下调基因613个。(2)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显示,前1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外刺激反应、细胞因子生成的正向调控、上皮细胞增殖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前1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相关miRNA等通路中富集。GSEA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DNA合成与复制、细胞周期相关通路中富集。(3)PPI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共包括1 903条边缘数和486个节点基因。关键子网络包括160条边缘数和35个节点基因。GO/KEEG分析发现,节点基因主要在细胞周期调控、缺氧反应、细胞黏附等生物学过程相关。(4)PPI关键子网络筛选出13个节点度≥10的基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EGFR低表达组(EGFR表达<6.98)中位总生存期(3.99年)长于EGFR高表达组(EGFR表达≥6.98)(2.09年)(P=0.047),mTOR低表达组(mTOR表达<3.21)中位总生存期(3.73年)长于mTOR高表达组(mTOR表达≥3.21)(1.78年)(P=0.022)。ESCC组织EGFR、mTOR表达[5.30(4.47,6.38)、4.45(4.12,4.78)]均高于正常食管组织[4.44(4.14,4.70)、4.39(4.05,4.64)](U=31 720.00、52 290.00,P均<0.05)。ESCC组织GATAD2A表达为5.93(5.55,6.38),与EGFR、mTOR表达均呈正相关(r=0.295,P=0.007;r=0.398,P<0.001)。结论 GATAD2A调控ESCC的机制可能与激活EGFR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细胞 KYSE-150细胞 GATAD2A 转录组测序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miR-let-7a-5p靶向调控SNAP23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发展的研究
8
作者 陈娇 刘清 +3 位作者 黄丛改 郑树涛 刘涛 卢晓梅 《癌变.畸变.突变》 2025年第1期63-71,共9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 miR-let-7a-5p靶向调控突触体相关蛋白23(SNAP23)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展的机制。方法:在人类癌症差异表达的miRNA数据库(dbDEMC)中分析了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let-7a-5p的表达水平,在人类癌症miRNA... 目的:探讨微小RNA miR-let-7a-5p靶向调控突触体相关蛋白23(SNAP23)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展的机制。方法:在人类癌症差异表达的miRNA数据库(dbDEMC)中分析了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let-7a-5p的表达水平,在人类癌症miRNA的交互式分析和可视化数据库(CancerMIRNome)中,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对数秩检验探讨了食管癌组织中miR-let-7a-5p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人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SHEE和ESCC细胞系中miR-let-7a-5p的表达;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技术,构建miR-let-7a-5p过表达的稳定转染细胞株;分别采用EdU细胞增殖实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在dbDEMC和CancerMIRNome数据库中分析miR-let-7a-5p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在ENCORI、Diana Tarbase、miRDB数据库寻找miR-let-7a-5p的下游靶基因。Western blot法检测SNAP23蛋白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miR-let-7a-5p和SNAP23的靶向关系。结果:在食管癌组织中,miR-let-7a-5p的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降低,其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呈正相关(HR=0.57,P<0.05)。与人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SHEE相比,ESCC细胞系中miR-let-7a-5p呈低表达(P<0.01)。与对照组相比,增强miR-let-7a-5p表达后,ESCC细胞系TE-13的增殖、集落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受到抑制(P<0.05或P<0.01)。在ESCC患者的外周血中,miR-let-7a-5p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增加(P<0.01)。分泌蛋白SNAP23被预测出是miR-let-7a-5p的下游靶基因。过表达miR-let-7a-5p后SNAP23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let-7a-5p可下调野生型-SNAP23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P<0.01)。结论:miR-let-7a-5p通过靶向下调SNAP23的表达,抑制ESCC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细胞 miR-let-7a-5p 突触体相关蛋白23 侵袭转移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莲胶囊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效果及对VEGF和肿瘤标志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付琦 林春茂 刘涛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9期72-74,78,共4页
目的观察参莲胶囊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标志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2023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与合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食管鳞状细... 目的观察参莲胶囊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标志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2023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与合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51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4例。2组患者均使用卡瑞利珠单抗免疫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莲胶囊治疗。比较2组近期疗效,治疗6、9、17周期时VEGF、肿瘤标志物水平,治疗前与治疗17周期时免疫功能指标,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59%vs.91.67%,χ^(2)=0.159,P=0.690)。治疗前与治疗6周期,2组VEGF、CA125、CA19-9、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周期,联合治疗组VEGF、CA19-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CA125、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7周期,联合治疗组VEGF、CA125、CA19-9、CE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17周期,2组CD3+、CD4+、CD8+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81%vs.20.83%,χ^(2)=0.038,P=0.846)。结论采用参莲胶囊联合卡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可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使患者VEGF和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降低,改善免疫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细胞 晚期 参莲胶囊 卡瑞利珠单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标志物 免疫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0
作者 乐梓阳 胡毅 +1 位作者 刘烨 王艳华 《巴楚医学》 2025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通过调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的生长、增殖、存活和代谢,参与ESCC的转移、侵袭及血管生成。本文主要简述了ESCC的发病机理,尤其是PI3K/Akt/mTOR信号...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通过调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的生长、增殖、存活和代谢,参与ESCC的转移、侵袭及血管生成。本文主要简述了ESCC的发病机理,尤其是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ESCC进展的关系,以及当前以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为靶点的新药研发进展,以期为ESCC相关研究和新治疗策略的构筑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食管细胞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T2A抑制剂阻断食管鳞状细胞癌进展及其对下游信号网络的影响
11
作者 肖远帆 陈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3,共8页
目的:探索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2(MAT2A)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的作用,以及MAT2A抑制剂PF9366对ESCC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用人ESCC细胞KYSE450、KYSE510、KYSE180和KYSE410及正常食管上皮细胞(NEEC),通过ELISA实验验... 目的:探索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2(MAT2A)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的作用,以及MAT2A抑制剂PF9366对ESCC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用人ESCC细胞KYSE450、KYSE510、KYSE180和KYSE410及正常食管上皮细胞(NEEC),通过ELISA实验验证S-腺苷甲硫氨酸(SAM)在细胞中的产生情况。分别用0、5、10和25μmol/L PF9366处理KYSE450、KYSE510细胞,通过ELISA实验、MTS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F9366对ESCC细胞甲硫氨酸(MET)活性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采用RNA-seq实验观察PF9366对KYSE450细胞下游促癌信号通路的影响。构建KYSE450、KYSE510细胞移植瘤小鼠模型,观察PF9366对荷瘤小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ESCC细胞中的MET活性显著高于NEEC(均P<0.01)。使用PF9366后,KYSE450、KYSE510细胞SAM活性均显著降低(均P<0.01),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均P<0.01),其抑制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均P<0.05)。RNA-seq分析表明,PF9366处理后的ESCC细胞中,有20个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相关的信号通路被下调。荷瘤小鼠实验表明,PF9366能显著抑制ESCC细胞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均P<0.0001)。结论:MAT2A抑制剂PF9366能抑制ESCC细胞中SAM的产生、抑制细胞增殖并激活下游关键促癌信号网络,提示MET代谢关键酶MAT2A是治疗ESCC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细胞 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2 甲硫氨酸代谢 PF936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CXC亚家族受体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12
作者 李少军 郭楠楠 +3 位作者 冯磊 张承 曲利 唐健 《空军航空医学》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亚家族受体4(CXC subfamily receptor 4,CXCR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arcinoma,ESCC)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及其对ESCC细胞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GTEx数据集中有关C...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亚家族受体4(CXC subfamily receptor 4,CXCR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arcinoma,ESCC)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及其对ESCC细胞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GTEx数据集中有关CXCR4在ESCC(82例)及正常组织(1456例)的表达。收集9例新鲜ESCC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110例石蜡包埋的ESCC标本和35个配对的癌旁组织,通过用qRT-PCR分析9个ESCC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的CXCR4mRNA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XCR4在110例ESCC和35例配对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为CXCR4低表达组(46例)和CXCR4高表达组(64例),比较年龄、性别、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在2组间的差异及临床意义。采用CCK-8试剂、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对敲减CXCR4表达后的细胞,进行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检测。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法、免疫荧光法、Transwell实验检验敲减CXCR4表达后对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结果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结果显示,TCGA+GTEx数据集中ESCC组织CXCR4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t=9.524,P<0.001);qRT-PCR分析结果显示,ESCC组织中的CXCR4 mRNA水平高于癌旁组织(t=9.967,P<0.001)。WB检测结果显示,ESCC组织中的CXCR4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t=5.742,P=0.007)。CXCR4低表达组(46例)和CXCR4高表达组在TNM分期、N分期和生存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25、13.628、5.673,P<0.001、<0.001、=0.021)。CCK-8实验结果显示,si-CXCR4转染组细胞的OD值在48 h和72 h时均低于si-NC转染组(P=0.019、0.013)。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si-CXCR4转染组的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均低于si-NC转染组(t=5.790、4.075,P=0.005、0.008)。此外,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敲减CXCR4后,E-钙粘蛋白表达的荧光强度增加,波形蛋白的荧光强度降低,并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诱导的EMT过程。敲减CXCR4后,迁移结果显示si-CXCR4转染联合SDF-1处理组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均低于si-NC转染联合SDF-1处理组(F_(组别)=14.290、6.944,P=0.008、0.044)。结论 敲减CXCR4能抑制ESCC细胞的迁移、侵袭及EMT进程。CXCR4在ESCC组织中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可作为ESCC的预后因素和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细胞 CXCR4 上皮-间质转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13
作者 徐赐淼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2期54-56,共3页
目的:探究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泗洪县分金亭医院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86例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两组均... 目的:探究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泗洪县分金亭医院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86例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两组均实施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术前应用新辅助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特瑞普利单抗。比较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mRNA、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mRNA表达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PD-1 mRNA、PD-L1 mRNA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D-1 mRNA、PD-L1 mRNA水平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临床获益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调控PD-1/PD-L1水平,提高临床获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细胞 特瑞普利单抗 胸腹腔镜食管根治术 新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头侧癌旁组织与切缘组织的CT影像组学对比研究
14
作者 苟月芹 高丹 +1 位作者 欧静 陈天武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25-131,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CECT)的影像组学模型鉴别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NACI)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头侧癌旁组织与切缘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家医疗中心的188例接受NACI并经病理证实的ESCC病人的CECT特征和临床资料。将来自A...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CECT)的影像组学模型鉴别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NACI)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头侧癌旁组织与切缘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家医疗中心的188例接受NACI并经病理证实的ESCC病人的CECT特征和临床资料。将来自A中心的138例病人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97例)和内部验证集(41例),来自B中心的50例病人作为外部验证集。采用3D-Slicer开源软件在CECT影像勾画4个头侧癌旁组织(P1、P2、P3和P4)与切缘组织(P5)的感兴趣区(ROI)(分别距肿瘤上缘1、2、3、4、5 cm),Pyrdiomics软件包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将4处头侧癌旁组织获得的特征分别与切缘组织特征进行配对,用以鉴别两者,即P1、P2、P3、P4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筛选训练集中的最优影像组学特征,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影像组学模型的鉴别效能。结果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及外部验证集中,P1组模型的AUC分别为0.831、0.820、0.787,P2组模型的AUC分别为0.809、0.797、0.769。P1组、P2组模型均有较好的鉴别效能(均AUC>0.76),且P1组模型的AUC值均分别大于P2组模型。结论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对鉴别NACI后ESCC头侧癌旁组织(P1和P2)与切缘组织具有较好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细胞 新辅助化疗 免疫治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钟对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精准诊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5
作者 杨凯 孙沫逸 +33 位作者 李龙江 唐瞻贵 郭伟 任国欣 张志伟 唐洪 张杰 孙志军 席庆 李春洁 黄欣 武和明 尚伟 孟箭 李吉辰 马洪 朱桂全 李一 李尧旭 何海涛 张富贵 章杰 赵丹 孙德平 吕晓强 陈丹 张福军 陈睿 李雅冬 张劲松 付小娟 项立 李受益 尹仕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6,共8页
研究表明,口腔黏膜细胞的生理稳态受到生物钟的调控,生物钟异常或紊乱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生物钟的研究将为口腔鳞癌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模式带来全新的认识。但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人们对生物钟的理解和认识还很有限。鉴于... 研究表明,口腔黏膜细胞的生理稳态受到生物钟的调控,生物钟异常或紊乱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生物钟的研究将为口腔鳞癌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模式带来全新的认识。但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人们对生物钟的理解和认识还很有限。鉴于作为医学研究第四维度的生物钟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在总结目前生物钟在人口腔鳞癌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物钟作用的科学原理和自身长期的研究经验,归纳推荐了生物钟对口腔颌面部鳞癌的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研究的共识意见,希望能为生物钟或昼夜节律在口腔颌面部鳞癌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提供参考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 昼夜节律 细胞 口腔 颌面部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调LINC00963靶向miR-511-3p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16
作者 郑云鹏 李旭阳 +2 位作者 贾苇雪 李冬芹 尹光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究下调LINC00963靶向miR-511-3p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检测正常皮肤细胞HaCaT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A431、SCL-1中LINC00963、miR-511-3p的表达。应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LINC00... 目的:探究下调LINC00963靶向miR-511-3p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检测正常皮肤细胞HaCaT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A431、SCL-1中LINC00963、miR-511-3p的表达。应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LINC00963、miR-511-3p的靶向关系。A431细胞分别转染si-LINC00963及其阴性对照(si-NC)、miR-511-3p及其阴性对照(miR-NC)、si-LINC00963+anti-miR-NC及si-LINC00963+anti-miR-511-3p,采用MTT和Transwell法分别评估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CNA、MMP2、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与HaCaT相比,A431、SCL-1中LINC00963表达水平上调,miR-511-3p表达水平下调(P<0.05)。LINC00963可靶向负调控miR-511-3p(P<0.05)。下调LINC00963或过表达miR-511-3p降低细胞增殖率,减少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降低PCNA、MMP2、MMP9蛋白表达;抑制miR-511-3p可逆转下调LINC00963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下调LINC00963可能通过上调miR-511-3p的表达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C00963 miR-511-3p 皮肤细胞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ysoPC、Tau与GDF-1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17
作者 朱江 宋冬惠 +1 位作者 杨学明 吴森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4,共5页
目的 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微管相关蛋白Tau与生长分化因子-10(GDF-1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2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为研究组,并取同期10... 目的 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微管相关蛋白Tau与生长分化因子-10(GDF-1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2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为研究组,并取同期100例口腔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LysoPC、Tau与GDF-10表达情况,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LysoPC、Tau与GDF-10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生存情况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研究组病理组织中Tau与GDF-10表达阳性率、血清LysoPC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LysoPC、Tau与GDF-10低表达患者的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占比高于高表达组(均P<0.05)。128例患者随访5年,生存86例(67.19%),死亡42例(32.81%)。LysoPC、Tau与GDF-10水平均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均P<0.05,r=-0.597、-0.622、-0.656)。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LysoPC、Tau与GDF-10低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高表达者(均P<0.05)。LysoPC、Tau与GDF-10高表达是患者预后保护因素,淋巴结转移、高临床分期是预后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LysoPC、Tau与GDF-10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中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其中低表达者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磷脂酰胆碱 微管相关蛋白Tau 生长分化因子-10 口腔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肌动蛋白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
18
作者 郭金兰 张晓宁 +1 位作者 江佳慧 袁涛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37,共6页
目的 探讨α-肌动蛋白1(ACTN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50例CSCC患者(CSCC组)和10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对CSCC患者术后进行随... 目的 探讨α-肌动蛋白1(ACTN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50例CSCC患者(CSCC组)和10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对CSCC患者术后进行随访并分为预后不良组(n=69)和预后良好组(n=81),预后不良组中69例CSCC患者根据ACTN1中位表达水平分为ACTN1低表达组(n=35)和ACTN1高表达组(n=34)。logistic回归分析CSC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预测CSC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临床效能采用ROC曲线分析,K-M曲线分析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与CSC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中位时间的关系。纳入40例CSCC患者作为独立验证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比较ACTN1在CS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CSCC组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分别为(4.56±1.02)和(12.12±2.26)ng/mL,与对照组相比,CSCC组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7,P <0.001)。预后不良组肿瘤直径≥5 cm、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浸润深度为脂肪下层、有淋巴结转移占比及血清ACTN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OR=3.253)、ACTN1(OR=2.894)是CSCC患者术后出现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预测CSCC患者术后发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11,当截断值为13.19 ng/mL,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8%和92.12%。ACTN1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发生预后不良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18.5个月,相对于ACTN1低表达组,ACTN1高表达组发生预后不良的中位时间显著缩短(HR=6.627,P <0.001)。40例CSCC组织中ACTN1高表达32例,ACTN1低表达8例;CSCC癌旁组织中ACTN1高表达11例,ACTN1低表达29例,与癌旁组织相比,ACTN1高表达率在CSCC组织中显著升高(χ~2=22.175,P <0.001)。结论 CSCC患者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CSCC患者术后评估预后的一项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细胞 α-肌动蛋白1 淋巴结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鳞状细胞癌自噬相关长链非编码RNA预后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19
作者 余长云 张倩倩 +4 位作者 张彩 薛彬彬 张晨 曹华 吉倩婧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4期577-582,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基于自噬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喉鳞状细胞癌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图谱数据库中获取了111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12例附近正常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包括mRNA与lncRNA)。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基于自噬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喉鳞状细胞癌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图谱数据库中获取了111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12例附近正常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包括mRNA与lncRNA)。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筛选出与自噬相关的lncRNA;随后对这些筛选出的lncRNA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从而识别出与喉鳞状细胞癌独立预后相关的自噬相关lncRNA,并建立相应的预后模型。通过绘制风险评分曲线、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风险模型与喉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联性。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8个自噬相关的lncRNA(LPP-AS2、AC007405.3、AL391244.1、AL513318.2、AC008280.3、AF001548.2、AC012640.2、LINC00324)与喉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独立相关。风险评分曲线和生存状态散点图结果表明,风险评分越高,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病死率也随之增加。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高风险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低风险患者(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自噬相关lncRN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3。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风险评分与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具有独立相关性(P<0.001)。结论本研究选出的8个相关于自噬的lncRNA,为喉鳞状细胞癌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构建的预后模型对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lncRNA 自噬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
20
作者 陶冶 徐培 +2 位作者 倪成励 陈国庆 赵丽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92-98,共7页
目的探讨口腔卫生状况及慢性病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23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者200例为对照组,收集研究... 目的探讨口腔卫生状况及慢性病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23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者200例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既往疾病史、肿瘤家族史、饮食习惯、口腔卫生、饮茶史和吸烟史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风险和慢性病、口腔卫生习惯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性别、饮酒状况和吸烟状况进行分层,且对高血压、复发性口腔溃疡和不良修复体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BMI、婚姻状况、肿瘤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高血脂家族史、糖尿病、高血脂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高血压家族史、不良修复体、目前牙齿数(颗)、刷牙频率、看牙周期、复发性口腔溃疡、高血压、吸烟、饮酒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次口腔检查周期不低于5年、每日刷牙频率超过1次为保护因素;复发性口腔溃疡、不良修复体和当前牙齿颗数少于20颗或20~27颗、高血压、吸烟、饮酒是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发现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保护因素为每次看牙医周期不低于5年、刷牙频率超过1次/日;而危险因素则包括复发性口腔溃疡、不良修复体以及当前牙齿颗数少于20颗或20~27颗。经分层分析,发现复发性口腔溃疡能够使非饮酒者和非吸烟者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风险增加。在非饮酒和非吸烟者中,高血压能够使OSCC的发病风险升高;而在女性人群中,合并高血压者的OSCC风险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卫生状况和慢性疾病与OSCC发病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不良修复体、复发性口腔溃疡和高血压可能是OSCC的危险因素,不同亚组的患者可能需要个性化的口腔健康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口腔卫生 口腔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