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喷雾干燥法制备食叶草蛋白粉工艺优化及其营养价值评价
1
作者 张芳 《现代食品》 2025年第1期53-56,共4页
为优化喷雾干燥法制备食叶草蛋白粉工艺并评价其营养价值,以集粉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进风温度、蛋白质浓度、进料流量和糊精添加量对集粉率的影响,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50℃、蛋白质... 为优化喷雾干燥法制备食叶草蛋白粉工艺并评价其营养价值,以集粉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进风温度、蛋白质浓度、进料流量和糊精添加量对集粉率的影响,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50℃、蛋白质浓度35%、进料流量10 mL·min^(-1)、糊精添加量4%。该条件下,集粉率达33.6%,产品中必需氨基酸含量达到34.05 g/10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蛋白 喷雾干燥 氨基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益生菌对食叶草全混合饲料发酵品质和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
2
作者 李勇 赵庆枫 +4 位作者 王赛赛 王泽仁 张伟彬 王汝都 高延玲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0,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复合益生菌对食叶草全混合饲料发酵品质和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设置2组,每组5个重复,对照组不添加益生菌,复合益生菌组添加0.05%复合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屎肠球菌)。两组饲料均在室温(平均气温1... 试验旨在探究复合益生菌对食叶草全混合饲料发酵品质和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设置2组,每组5个重复,对照组不添加益生菌,复合益生菌组添加0.05%复合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屎肠球菌)。两组饲料均在室温(平均气温15~25℃)下持续发酵14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复合益生菌组显著提高发酵饲料色泽评分、气味评分、pH值评分和总评分(P<0.05),显著提高乳酸、乙酸、丙酸、总氮、粗蛋白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pH值、丁酸、氨氮、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和氨氮/总氮(P<0.05)。与对照组相比,复合益生菌发酵组显著提高了瘤胃液乙酸、丙酸、戊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液pH值和氨氮含量(P<0.05)。研究表明,在食叶草全混合发酵饲料调制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屎肠球菌,可以提高发酵饲料感官评分和营养价值,改善饲料发酵品质和瘤胃发酵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益生菌 食叶草 发酵品质 体外发酵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叶草蛋白的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研究
3
作者 高思聪 黄文选 +1 位作者 黄志超 缪铭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食叶草是一种潜在的优质植物蛋白质来源,该研究旨在优化食叶草蛋白的提取工艺,实现食叶草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采用乙醇预处理结合碱溶酸沉法提取食叶草蛋白,并采用响应面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溶温度81.12... 食叶草是一种潜在的优质植物蛋白质来源,该研究旨在优化食叶草蛋白的提取工艺,实现食叶草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采用乙醇预处理结合碱溶酸沉法提取食叶草蛋白,并采用响应面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溶温度81.12℃,加碱量10.57 g/L,料液比1∶34.04(g∶mL),pH 3.5。在此条件下,食叶草蛋白得率为(63.26±1.01)%,纯度为(81.63±2.35)%。对食叶草蛋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圆二色谱结果显示食叶草蛋白的α-螺旋和无规卷曲含量较高,分别为36.1%和52.5%,这可能表明其表面疏水性较高;荧光光谱显示食叶草蛋白在345 nm出现最大荧光吸收峰,表明其色氨酸残基微环境非极性较强;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食叶草蛋白较为聚集,呈堆积状。通过考察食叶草蛋白的功能性质,发现其在碱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乳化性,但起泡性较差。该研究将为食叶草蛋白在后续食品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叶蛋白 提取工艺 结构特征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叶草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威 蔡卫佳 +2 位作者 王昊 罗桂杰 刘旭 《中国农学通报》 2025年第3期36-41,共6页
文章从营养价值、安全性、蛋白质及活性物质提取工艺、食用和保健品、饲用、土壤改良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简述了食叶草的研究现状。食叶草的营养、保健、食用、饲用和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价值较高,但人们对食叶草的认可度较低,相关基础和应用... 文章从营养价值、安全性、蛋白质及活性物质提取工艺、食用和保健品、饲用、土壤改良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简述了食叶草的研究现状。食叶草的营养、保健、食用、饲用和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价值较高,但人们对食叶草的认可度较低,相关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发展缓慢。提出3点建议来促进食叶草相关研究和产业发展:通过宣传、生产食叶草高价值产品等提高人们对食叶草的认可度;加快食叶草引种栽培研究,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加强食叶草在畜牧和土壤改良方面的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研究现状 认可度 引种栽培 集约化 规模化 应用技术 研究进展 盐碱地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叶草蛋白的提取工艺及其与乳化剂相互作用研究
5
作者 郭孝文 刘昆仑 +1 位作者 刘颖 张智勇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1,共9页
采用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法提取食叶草蛋白,并从多糖和脂质中选择最佳乳化剂与食叶草蛋白相互作用,以提高其稳定性。当纤维素酶添加量为33 U/g、料液比为1∶25(g/mL)、提取时间为60 min、提取温度为46.8℃、超声功率为150.4 W、超声时间... 采用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法提取食叶草蛋白,并从多糖和脂质中选择最佳乳化剂与食叶草蛋白相互作用,以提高其稳定性。当纤维素酶添加量为33 U/g、料液比为1∶25(g/mL)、提取时间为60 min、提取温度为46.8℃、超声功率为150.4 W、超声时间为7.5 min时,食叶草蛋白提取率最高。食叶草蛋白-大豆卵磷脂的复合物(EPLC)最小粒径为154.6 nm,复合物粒径与分散性指数(PDI)为0.32;最小PDI为食叶草蛋白-壳聚糖复合物(EPCS),粒径为191.1 nm。EPLC的溶解度最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食叶草蛋白与5种乳化剂形成了复合物,EPLC的效果优于其他4种复合物。综上所述,超声结合纤维素酶法可有效提高食叶草蛋白提取率,大豆卵磷脂与食叶草蛋白形成的复合物可有效改善其功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蛋白 提取工艺 大豆卵磷脂 复合物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叶草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6
作者 何曾杨 李鑫垚 +2 位作者 邹剑锋 孙梦姗 曾建国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7-21,共5页
为探究食叶草种子萌发特性,筛选适宜的萌发条件,试验以食叶草种子为材料,研究浸种温度、浓硫酸浸种时长、赤霉素浸种浓度、培养温度、干旱胁迫、去皮程度和去皮方式对食叶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以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这3个指标来... 为探究食叶草种子萌发特性,筛选适宜的萌发条件,试验以食叶草种子为材料,研究浸种温度、浓硫酸浸种时长、赤霉素浸种浓度、培养温度、干旱胁迫、去皮程度和去皮方式对食叶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以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这3个指标来评估种子萌发性能。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和干旱胁迫是影响食叶草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5℃,使用25%的PEG-6000溶液浸泡会显著降低种子的发芽率;45℃温水浸种有助于提高种子的发芽率;食叶草种子种皮较薄,不需要额外的物理或化学去皮处理。综上,食叶草播种时应优先考虑培养温度和水分条件,其次为浸种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种子萌发 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叶草降糖大米的研制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7
作者 金敬红 张子昂 +1 位作者 姚正颖 李楠楠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6期183-189,共7页
目的 开发一种以食叶草为营养补充剂的人造降糖大米,优化其配方并分析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及感官品质。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人造降糖大米的配方参数,以玉米直链淀粉和大米淀粉为主要原料,食叶草为功能性添加剂。通过酶标... 目的 开发一种以食叶草为营养补充剂的人造降糖大米,优化其配方并分析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及感官品质。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人造降糖大米的配方参数,以玉米直链淀粉和大米淀粉为主要原料,食叶草为功能性添加剂。通过酶标仪检测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估样品的降糖效果,并依据感官评价方法对其进行食品感官分析。结果 食叶草水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较高,半数抑制浓度(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值为1.189 mg/mL,接近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的抑制效果。优化配方生产的食叶草人造降糖大米在感官评价中表现出色,具有良好的风味、口感及外观。结论 食叶草具有优异的营养价值和潜在的降糖活性。基于其开发的人造降糖大米既满足糖尿病患者的特殊需求,也为健康食品市场提供了新选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降糖大米 糖尿病 Α-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叶草的营养价值及其在肉羊瘤胃中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春旭 陈渤 +7 位作者 周威 陈东 李琴 张乃锋 屠焰 毕研亮 成述儒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89-3796,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食叶草的营养价值及其在肉羊瘤胃中的降解特性,为食叶草在反刍动物饲粮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在采用化学分析法测定食叶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基础上,采用尼龙袋法,以装有瘤胃瘘管的3头成年肉羊为试验动物,测定食叶草中4种常... 本试验旨在研究食叶草的营养价值及其在肉羊瘤胃中的降解特性,为食叶草在反刍动物饲粮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在采用化学分析法测定食叶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基础上,采用尼龙袋法,以装有瘤胃瘘管的3头成年肉羊为试验动物,测定食叶草中4种常规营养成分在2、4、6、12、24、36、48 h时的瘤胃降解率和降解参数。结果表明:新鲜食叶草中初水分含量为91.12%,食叶草干物质(DM)中有机物(OM)含量达到96.99%,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含量分别为31.43%和2.45%,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分别为31.75%和25.45%,钙(Ca)、磷(P)含量分别为0.51%和0.40%。食叶草DM、CP、NDF、ADF 48 h的瘤胃降解率分别为81.05%、82.88%、60.70%、58.57%,有效降解率分别为56.13%、58.93%、36.36%、34.94%。综上可知,食叶草的CP含量较高,NDF和ADF含量较低,主要营养成分在肉羊瘤胃中有较高的降解率,可作为优质饲草来源在反刍动物养殖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营养价值 肉羊 尼龙袋法 瘤胃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叶草粉对面团及面条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梁靖 刘学强 +1 位作者 邢芮蓁 郝建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67-74,共8页
为探究食叶草粉对面团及面条品质的影响,在小麦粉中添加食叶草粉(0~40%),考察了不同比例混合粉的糊化性质、热力学特性、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及面条品质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食叶草粉添加量为20%时,混合粉膨胀势的变化最大,从7.44 g/g增大... 为探究食叶草粉对面团及面条品质的影响,在小麦粉中添加食叶草粉(0~40%),考察了不同比例混合粉的糊化性质、热力学特性、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及面条品质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食叶草粉添加量为20%时,混合粉膨胀势的变化最大,从7.44 g/g增大到11.52 g/g;食叶草粉添加量为40%时,混合粉的回生值从1303 cP降低到399 cP。食叶草粉的添加量与面团的黏弹性模量呈正相关,与蒸煮品质呈负相关。当食叶草粉添加量为10%时,面条蒸煮损失率为3.28%,弹性和咀嚼性分别为14.68、2519.94 g,与纯小麦面条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添加比例超过20%时,面条蒸煮损失率急剧增大。因此,食叶草粉添加量为10%时面条品质最优。该研究为食叶草粉在食品行业中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面团 面条 品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叶草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氨基酸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淳新月 任顺成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0,47,共8页
食叶草是一种蛋白含量较高的新食品原料,为探究食叶草蛋白的应用价值,对食叶草基本成分进行测定,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食叶草蛋白,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其提取工艺,并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氨基酸... 食叶草是一种蛋白含量较高的新食品原料,为探究食叶草蛋白的应用价值,对食叶草基本成分进行测定,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食叶草蛋白,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其提取工艺,并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食叶草中蛋白含量可达30.00%左右,在料液比1∶25 g/mL、提取液pH 10.0、提取温度40.0℃的条件下,食叶草蛋白提取量为101.33 mg/g;凝胶成像仪显示食叶草蛋白有3条清晰的条带,分子质量分布在55.2、40.8、15.6 kDa附近,主要集中在55.2 kDa附近;食叶草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显示,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较高,胱氨酸、蛋氨酸含量较低,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4.42%。食叶草蛋白氨基酸种类齐全且模式优良,营养价值较高,可作为人类膳食蛋白质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蛋白质 提取 SDS-PAGE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叶草不同部位营养成分分析
11
作者 胡锦瑞 李鑫垚 +2 位作者 凌浩 曾建国 刘秀斌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18-124,共7页
研究旨在比较食叶草的叶、根、茎和种子的营养成分及抗营养因子含量,对食叶草不同部位进行初步营养价值评价。选取不同批次食叶草样品,分别测定叶、根、茎和种子4个部位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生物活性成分及抗营养因子... 研究旨在比较食叶草的叶、根、茎和种子的营养成分及抗营养因子含量,对食叶草不同部位进行初步营养价值评价。选取不同批次食叶草样品,分别测定叶、根、茎和种子4个部位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生物活性成分及抗营养因子含量。结果显示:食叶草不同部位(叶、根、茎和种子)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叶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最高,达到30.15%、3.71%、13.78%。食叶草矿物质元素种类丰富,叶、根、茎和种子4个部位的钙、磷、锰、铁、铜、硒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锌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叶的锰、铁、铜、硒含量最高,分别为170.06、921.92、11.31、0.33 mg/kg。种子部位的锌含量最高,为6.95 mg/kg。在食叶草叶、根、茎和种子中均检测出了17种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2种半必需氨基酸,8种非必需氨基酸;通过比较可知,叶、根、茎和种子4个部位的17种氨基酸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叶中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半光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含量均高于其他部位。食叶草叶、根、茎和种子4个部位的总黄酮和总酚酸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叶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9.8 mg/g;种子中的总酚酸含量最高,为4.48 mg/g。食叶草叶、根、茎和种子4个部位的草酸和植酸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单宁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叶的草酸含量和植酸含量最高,为103.22、67.52 mg/g,单宁含量最高在种子部位,为2.79 mg/g。与7种常见饲料相比,食叶草叶中CP含量高于2种能量饲料和3种粗饲料,粗纤维含量高于2种能量饲料和2种蛋白饲料,低于粗饲料;粗灰分含量均高于其他7种常见饲料,Fe、Mn元素含量均高于7种常见饲料。综上所述,食叶草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7种常见饲料相比,部分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在蛋白源饲料原料资源开发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粗蛋白 粗脂肪 总黄酮 总酚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叶草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功能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瑞芳 刘瑶 +5 位作者 赵玲玲 胥伟 郭丹郡 朱玲娇 易阳 王宏勋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66-75,共10页
为提高食叶草蛋白的综合利用率,以食叶草为原料,利用超声辅助碱溶酸沉法提取蛋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蛋白质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NaCl浓度、pH和温度对其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食叶草蛋白含量的影响因素为提取... 为提高食叶草蛋白的综合利用率,以食叶草为原料,利用超声辅助碱溶酸沉法提取蛋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蛋白质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NaCl浓度、pH和温度对其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食叶草蛋白含量的影响因素为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在料液比为1∶80、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0.5 h的最佳条件下,食叶草蛋白的含量为(59.23±0.64)%,提取率为(64.30±1.26)%。当NaCl浓度为0.1 mol/L时,食叶草蛋白的溶解性有最大值(24.90±1.70)%,而持水性有最小值(2.95±0.05)%,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随NaCl浓度的增加无显著变化。当pH为1.0时,食叶草蛋白的持水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均有最大值,分别为5.05±0.40 g/g、(95.07±5.96)%和(48.89±3.07)%。在20~50℃,食叶草蛋白各项功能特性随温度升高而提高。与大豆分离蛋白相比,食叶草蛋白展现出良好的溶解性、持油性、起泡性及其起泡稳定性。实验为食叶草蛋白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推动了食叶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蛋白 提取工艺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收时间对食叶草产量及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13
作者 周丽 凌浩 +2 位作者 李鑫垚 杨子辉 曾建国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1期85-91,共7页
为明确食叶草适宜的采收时间,探究其生长期间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以食叶草为试验材料,食叶草开花后全部刈割,之后每3 d采样1次,共采样8次,研究不同采收时间(2023年5月21日、5月24日、5月27日、5月30日、6月2日、6月5日、6月8日和6... 为明确食叶草适宜的采收时间,探究其生长期间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以食叶草为试验材料,食叶草开花后全部刈割,之后每3 d采样1次,共采样8次,研究不同采收时间(2023年5月21日、5月24日、5月27日、5月30日、6月2日、6月5日、6月8日和6月11日)食叶草生长指标、常规营养成分、主要碳水化合物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时间的延长,食叶草单株鲜重、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株高、叶长、叶宽和开展度增加,鲜草产量从5月21日的0.09 kg/m^(2)增加到6月11日的2.87 kg/m^(2)。随着采收时间的延长,食叶草粗蛋白含量先增加后减少,6月5日粗蛋白含量最高,为34.02%。总氨基酸含量在5月21日和5月24日采收时较高,其次为6月5日和6月8日。随着采收时间的延长,食叶草可溶性糖含量大致呈现下降的趋势,5月21日采收时含量最高(3.50%),6月11日含量最低(0.28%)。随着采收时间的延长,食叶草淀粉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6月2日采收时含量最高(10.58%),5月21日采收时含量最低(7.10%)。不同采收时间食叶草营养成分含量不同。综合考虑食叶草的生长指标、营养成分含量、相关效益等,建议在开花全部刈割后18~21 d采收食叶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采收时间 生长指标 产量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立地条件对食叶草智能日光温室穴盘育苗生长发育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芬 何倩 +3 位作者 王可壮 王安民 王辅 靳雪琴 《现代农业装备》 2024年第1期90-94,共5页
采用食叶草智能日光温室穴盘育苗的试验方法,分析了食叶草苗期的生长特性及立地条件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率平均值为95.14±4.86%;立地条件对食叶草的出苗率、株高、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的生长有显著影响,立地条件较好的... 采用食叶草智能日光温室穴盘育苗的试验方法,分析了食叶草苗期的生长特性及立地条件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率平均值为95.14±4.86%;立地条件对食叶草的出苗率、株高、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的生长有显著影响,立地条件较好的穴盘,生长较快;食叶草日光温室穴盘育苗的苗高、最大叶长、最大叶宽与育苗时间的拟合发现存在一定的关系,相关性较好;苗高、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在育苗初期与立地条件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苗高在育苗的中后期与立地条件相关性不显著,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在育苗后期与立地条件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可在育苗的前期和中期交换穴盘位置,确保幼苗长势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立地条件 食叶草 日光温室 基质穴盘育苗 生长发育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叶草多酚超声提取工艺优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研究
15
作者 王龙霞 纵伟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4年第5期61-66,共6页
该研究采用超声提取食叶草多酚,并研究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超声提取食叶草多酚的最优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超声功率250 W、提取时间31 min。在此条件下多酚得率为(12.55±... 该研究采用超声提取食叶草多酚,并研究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超声提取食叶草多酚的最优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超声功率250 W、提取时间31 min。在此条件下多酚得率为(12.55±0.26)%。食叶草多酚具有较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为1.73 mg/mL。研究结果可为食叶草多酚的提取及其功能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多酚 超声提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乳酸菌剂和糖蜜对不同含水量食叶草青贮发酵品质及体外干物质消失率的影响 被引量:22
16
作者 周昕 黄秋连 +2 位作者 王健 张嘉宾 曹阳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94-1606,共13页
本试验探讨添加乳酸菌剂和糖蜜对不同含水量食叶草(Rumex hanus by.)青贮发酵品质及体外干物质消失率的影响,旨在探索高品质食叶草青贮技术并高效利用粗饲料资源。本试验以食叶草为青贮原料,采用双因素(含水量×添加剂)完全随机试... 本试验探讨添加乳酸菌剂和糖蜜对不同含水量食叶草(Rumex hanus by.)青贮发酵品质及体外干物质消失率的影响,旨在探索高品质食叶草青贮技术并高效利用粗饲料资源。本试验以食叶草为青贮原料,采用双因素(含水量×添加剂)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青贮时将含水量分别调整为65%、60%和55%,并分别进行添加乳酸菌剂Master-LP(LP)、乳酸菌剂Chikuso-1(LAB-1)、乳酸菌剂Master-AC(AC)、糖蜜(M)和无添加(C,对照)处理,发酵30 d后分析食叶草青贮的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体外干物质消失率等。结果显示:1)60%组的粗蛋白质与粗脂肪含量、产气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失率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与65%组和55%组差异显著(P<0.05)。2)与无添加的对照相比,青贮时添加乳酸菌剂和糖蜜显著降低了pH(P<0.05),显著提高了乳酸含量和产气量(P<0.05);此外,LP组和LAB-1组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LP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LAB-1组的产气量和LP组的体外干物质消失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考虑,食叶草在含水量为60%时,添加乳酸菌剂Chikuso-1或乳酸菌剂Master-LP有利于调制出较高品质的食叶草青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含水量 乳酸菌 糖蜜 发酵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盐碱地食叶草根系形态分布适应策略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志新 郑旭 +4 位作者 陈来宝 于泳鑫 张凤华 李鲁华 王家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27,共13页
为明确食叶草根系应对盐碱胁迫表现的形态适应策略,采用剖面法对新疆石河子垦区盐碱地食叶草进行根系剖面采集,分析不同时期食叶草根系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探究食叶草根系形态分布及对盐碱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食叶草根系显著... 为明确食叶草根系应对盐碱胁迫表现的形态适应策略,采用剖面法对新疆石河子垦区盐碱地食叶草进行根系剖面采集,分析不同时期食叶草根系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探究食叶草根系形态分布及对盐碱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食叶草根系显著降低了根系周围土壤电导率,与根长、根生物量增加显著正相关。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根长、根生物量、根体积等指标呈现下降趋势,7-10月,0~20 cm土层根系生长最快,根体积增加了71.26%。水平距离上,25~35 cm内根系较5~25 cm生长缓慢,密集程度低,从而规避高盐区域并提高营养吸收能力。细根(d≤2 mm)是食叶草根长增加的主要体现,占总根长90%以上。食叶草根系在盐碱地中形成了抵抗胁迫并增强自身抗逆性的形态适应策略,主要表现为根系快速向深层拓展,距植株水平距离0~15 cm内侧根密集且快速增加。研究结果为干旱区盐碱地治理过程耐盐植物管理与配置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形态 盐碱地 食叶草 根系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叶草的营养活性成分含量及生物活性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宪秀 何涛 +4 位作者 杨帆 汪翀 周怡 沙如意 毛建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7-315,共9页
为探究食叶草的开发应用价值,测定了食叶草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含量,并通过检测食叶草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还原力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探究食叶草的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食叶草中的总蛋白含量高达34.70 ... 为探究食叶草的开发应用价值,测定了食叶草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含量,并通过检测食叶草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还原力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探究食叶草的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食叶草中的总蛋白含量高达34.70 mg/100 mg(干重),必需氨基酸含量和药用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5%和65%,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超过68,表明食叶草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比活力分别为11.35 mg GAE/g(干重)、3.56 mg RE/g(干重)和15.24±3.40 U/mg pro;苹果酸和草酸是食叶草中最主要的有机酸(~89.24%);食叶草提取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465 mg/mL和0.066 mg/mL,当还原力(吸光值)达到0.5时的提取物浓度(IC_(0.5))为0.528 mg/mL,且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效果较好,体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活性。以上研究结果可丰富食叶草的科学研究,为其深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营养成分 活性成分 抗氧化活性 降血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叶草营养成分分析及对SD大鼠尿酸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昕桐 郭海云 +6 位作者 赵鑫燕 李研东 王雅楠 白云飞 高山 李丹丹 韩雪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47-52,共6页
以河北产食叶草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食叶草中矿物质、多糖、粗纤维、蛋白质、氨基酸、多酚和黄酮的含量,及对高尿酸SD大鼠尿酸水平干预的效果。结果显示,食叶草干物质中蛋白质(32.5%)、多糖(11.00 mg/g)、多酚(5.11 mg/g)、黄酮(18.30 m... 以河北产食叶草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食叶草中矿物质、多糖、粗纤维、蛋白质、氨基酸、多酚和黄酮的含量,及对高尿酸SD大鼠尿酸水平干预的效果。结果显示,食叶草干物质中蛋白质(32.5%)、多糖(11.00 mg/g)、多酚(5.11 mg/g)、黄酮(18.30 mg/g)、钾、钙、镁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氨基酸含量丰富且模式优良。食叶草高蛋白属性并未加重高尿酸模型大鼠尿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营养成分 SD大鼠 高尿酸血症 品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叶草多酚类物质的提取、精制工艺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左梦微 任顺成 王凤成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43,共8页
为探究食叶草多酚类物质的潜在价值,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食叶草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依次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对其进行富集和精制。结果表明:当提取温度39℃、料液比1∶33 g·mL^(-1)、提取液乙醇体积分数为... 为探究食叶草多酚类物质的潜在价值,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食叶草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依次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对其进行富集和精制。结果表明:当提取温度39℃、料液比1∶33 g·mL^(-1)、提取液乙醇体积分数为78%时,食叶草多酚类物质得率最高,达到(22.73±0.13)mg·g^(-1),提取液冻干后测得粗提物的多酚类物质纯度为7.20%±0.51%;通过对不同极性的大孔树脂进行筛选,发现AB-8型树脂吸附、解吸效果最好,采用该树脂对食叶草多酚类物质富集后,多酚类物质纯度达到34.28%±2.86%;进一步经过聚酰胺精制,用体积分数40%乙醇为洗脱液对其进行洗脱,多酚类物质纯度最高达到53.57%±4.31%,与粗提物相比,食叶草多酚类物质纯度提高了7.3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大孔吸附树脂和聚酰胺对食叶草多酚具有较好的富集、精制和粗分效果。本研究优化了食叶草多酚类物质提取工艺,有效实现多酚类物质的精制,为拓展食叶草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植物多酚 大孔树脂 聚酰胺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