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冉 李加青 +4 位作者 李涛 曾婧 潘间英 丁小燕 唐仕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1-847,共7页
【目的】研究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SD-OCT)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经眼底检查、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造影确诊的连续PCV患者的SD-OCT图像进行分析,分析PCV在SD-OCT上的主要表现... 【目的】研究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SD-OCT)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经眼底检查、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造影确诊的连续PCV患者的SD-OCT图像进行分析,分析PCV在SD-OCT上的主要表现形式。【结果】共95例患者(106眼)纳入该研究,其中18眼(16.98%)出现广泛性出血性色素上皮层脱离(mhPED)伴或不伴视网膜下大出血(MSH),总范围大于12个视盘面积;在无mhPED/MSH的98眼中,78眼(79.59%)可见双线征,71眼(72.45%)见局限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42眼(42.86%)见拇指样隆起息肉病变,65眼(66.33%)见视网膜下积液,20眼(20.41%)见视网膜层间积液,29(29.59%)眼见局限性视网膜下出血。【结论】双线征、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下积液、拇指样息肉病灶以及视网膜下出血是PCV在SD-OCT上常见的5种表现形式,其中以双眼线征和色素上皮脱离最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双线征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特征观察
2
作者 王琴 周杰 +1 位作者 颜学梅 陈青山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57-859,862,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acut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itis,ARPE)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与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回顾... 目的观察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acut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itis,ARPE)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与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3例临床确诊的ARPE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FFA以及SD-OCT检查。分析ARPE患者FFA与OCT特征,依据SD-OCT检查结果提出ARPE的三种分型。结果13例均单眼发病,眼底可见黄斑区灰白色斑点灶,周围环绕黄白色脱色素晕环。FFA特征:早期可见黄斑区斑点状透见荧光灶,呈"葡萄簇"样;晚期2眼黄斑中心凹旁环形弱荧光灶,周围环形荧光素染色,呈"中黑外亮"特征。SD-OCT特征:8眼表现为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连接(inner/outer segment of photoreceptor,IS/OS)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间帽状高反射,IS/OS层连续;3眼表现为IS/OS层与RPE层间帽状高反射,伴RPE内层与IS/OS层连续性中断;2眼表现为RPE内层不均匀渗出,伴RPE内层与IS/OS层连续性中断。连续观察8周后10眼SD-OCT示RPE内层帽状高反射消退,中断的RPE内层与IS/OS层反射带恢复,3眼中断的RPE内层未恢复,但IS/OS层反射带恢复,受损的视力也得到恢复。结论 SDOCT能特征性显示ARPE患者的RPE内层损害与IS/OS层损害,对应FFA则为环形透见荧光环,FFA黄斑中央弱荧光则为OCT显示的RPE内层与IS/OS层渗出形成的帽状高反射。ARPE急性期视力下降与暂时性IS/OS层与RPE内层反射带连续性中断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 素血管造影术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动脉阻塞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3
作者 石兴东 刘增业 马诚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5期396-399,共4页
目的应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分析视网膜动脉阻塞(RAO)的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在我院确诊的RAO患者17例(17只眼)进行SD-OCT扫描,患者病程均在2周以内。SD-OCT扫描部位为黄斑区、后极部视网膜,测量距黄斑中心小凹直径... 目的应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分析视网膜动脉阻塞(RAO)的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在我院确诊的RAO患者17例(17只眼)进行SD-OCT扫描,患者病程均在2周以内。SD-OCT扫描部位为黄斑区、后极部视网膜,测量距黄斑中心小凹直径1500μm视网膜内层厚度(黄斑),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黄斑平均内层视网膜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SD-OCT可见阻塞视网膜动脉分布区域视网膜内层增厚、反射增强,光感受器暗区增宽(水肿),如累计黄斑区,可见黄斑中心凹弥漫性水肿或囊样水肿,其余部位视网膜SD-0CT图像正常。黄斑平均内层视网膜厚度与BCVA进行相关分析(r=-0.488,P=0.032)。结论SD-OCT可显示不同类型RAO发病各时期视网膜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准确地分辨出正常与病理的视网膜组织,并有助于评估患者视网膜血流情况,为诊断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黄斑平均内层视网膜厚度与BCVA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动脉阻塞 图像特征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底血管造影联合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诊断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价值
4
作者 张转新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4期152-153,共2页
目的:探讨联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与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价值。方法:从运城市眼科医院在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中选取56例(共65眼)患者为研... 目的:探讨联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与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价值。方法:从运城市眼科医院在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中选取56例(共65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这56例患者均进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联合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检查结束后,对比用这三种检查方法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性的准确性。结果: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性的准确率、误诊或漏诊率相比,P>0.05。与单一使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或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性的准确率、误诊或漏诊率相比,联用这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性的准确率均较高,误诊或漏诊率均较低,P<0.05。结论:联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与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血管造影技术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渗出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双眼脉络膜厚度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价值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晓凯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17年第2期213-214,共2页
目的评价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双眼脉络膜厚度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frequency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的价值。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8月,筛选本院眼... 目的评价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双眼脉络膜厚度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frequency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的价值。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8月,筛选本院眼科门诊收治的单眼慢性CSC患者62例,进行FD-OCT检查。结果病眼屈光度-球镜、脉络膜厚度高于健眼,最佳校正视力、中心凹神经上皮层低于健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眼最佳校正视力与年龄、病程无相关性,与中心凹神经上皮层(r=385)、脉络膜厚度(r=-0.298)呈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脉络膜厚度、0°、90°、180°处距中心凹1.5 mm脉络膜厚度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OCT检查慢性CSC患者脉络膜厚度,可反映脉络膜、视网膜代谢情况,分析疾病阶段,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双眼脉络膜厚度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联合超声检查诊断埋藏性视盘玻璃疣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静波 周历 《临床眼科杂志》 2016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联合超声检查对埋藏性视盘玻璃疣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SD-OCT对视盘进行横向扫描,采用超声检查观察视盘前有无强回声光团。结果通过SD-OCT联合超声检查诊断埋藏性视盘玻璃疣15例(27只眼),平均年龄25.... 目的探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联合超声检查对埋藏性视盘玻璃疣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SD-OCT对视盘进行横向扫描,采用超声检查观察视盘前有无强回声光团。结果通过SD-OCT联合超声检查诊断埋藏性视盘玻璃疣15例(27只眼),平均年龄25.6岁,其中12例为双眼发病(80.0%)。27只眼中,所有病灶均位于鼻侧视盘,其中23只眼为近视状态(85.2%),平均屈光度-3.6 DS。埋藏性视盘玻璃疣的SD-OCT特征为:视网膜外核层下方可见一个或多个圆形或类圆形的高反射信号的疣体,疣体上方的视网膜神经纤维高度隆起呈强反射光带;在连续扫描的数个层面上,均可以看到疣体。该病的眼球超声检查表现为:视盘前一个结节状的强回声光团,当增益降低至眼球正常结构消失时,强回声光团仍清晰可见。结论 SD-OCT联合超声检查可诊断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是值得推荐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盘玻璃疣 埋藏性 相干断层扫描 频域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OCT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与视力的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肖泽锋 晏世刚 +2 位作者 郭晶晶 陈建明 郭海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7-449,共3页
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对比分析28例(30眼)确诊并氉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 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对比分析28例(30眼)确诊并氉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转换成LogMAR视力)和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diameter of IS/OS absence,DIOA),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术后22眼黄斑裂孔闭合,裂孔封闭率为73.3%。术前LogMAR视力为0.99±0.37,术后12个月为0.75±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P<0.05)。术前DIOA为551~2900(1945.57±609.33)μm,术后12个月为412~2811(1357.07±772.67)μm,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手术前后LogMAR视力与DIOA之间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895、0.921,均为P<0.01)。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LogMAR视力与手术前后DIOA具有明显正相关性,DIOA是评估患者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相干断层扫描 特发性黄斑裂孔 感受器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不正儿童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的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翊 黄江 +5 位作者 肖建江 史慧民 周娴 曹霞 周强 王庆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99-1502,共4页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D-OCT)对屈光不正儿童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进行测量,探讨年龄、屈光度与视网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02/2017-02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D-OCT)对屈光不正儿童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进行测量,探讨年龄、屈光度与视网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02/2017-02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北院眼科门诊就诊的5~15岁屈光不正儿童96例192眼,应用SD-OCT设备对受检者视盘周围RNFL厚度和后极部视网膜厚度(posterior pole retinal thickness,PPRT),包括后极部20°范围内以视盘和黄斑连线为界,分为上方、下方、平均PPRT及距黄斑中心凹1mm视网膜厚度进行检测,并分析年龄、屈光度与PPRT及RNFL厚度的相关性。结果:SD-OCT检查示,本组病例距黄斑中心凹1mm视网膜厚度为252.72±13.87μm,平均PPRT为294.02±8.70μm,上方PPRT为294.53±9.11μm,下方PPRT为293.53±9.50μm,RNFL厚度为105.75±10.60μm。年龄与距黄斑中心凹1mm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屈光度与PPRT及RNFL厚度均呈正相关。结论:SD-OCT能够准确测量儿童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年龄、屈光度与视网膜厚度及RNFL厚度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儿童 后极部视网膜厚度 神经纤维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Henle纤维层频域OCT影像特征
9
作者 刘伟伟 陈文涛 +3 位作者 张博 李南 赵超 胡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41,共7页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Henle纤维层(HFL)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影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CSC患者35例35眼。其中男23例23眼,女12例12眼;年龄2...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Henle纤维层(HFL)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影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CSC患者35例35眼。其中男23例23眼,女12例12眼;年龄24~60岁,平均(41.14±8.19)岁;病程1 d~6个月。所有患者均应用SD-OCT对黄斑部进行水平单线扫描,分析和总结视网膜下液(SRF)区HFL的影像特征。结果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呈规则圆顶形脱离者26眼,SRF区HFL呈边界1型25眼,占96.15%;呈边界2型7眼,占26.92%;呈完全高反射型17眼,占65.38%。病程≤21 d 21眼,均呈边界1型,部分合并完全高反射型或边界2型;病程>21 d 5眼,均呈完全高反射型,部分合并边界1型或边界2型。其中鼻侧和颞侧脱离区基本对称15眼,6眼为水平位图像,两侧SRF区HFL均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3眼为鼻侧抬高位图像,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颞侧;6眼为颞侧抬高位图像,颞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鼻侧。鼻侧和颞侧脱离区不对称11眼,其中3眼为水平位图像,颞侧脱离范围均大于鼻侧,颞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鼻侧;4眼为鼻侧抬高位图像,3眼颞侧脱离范围大于鼻侧,两侧SRF区HFL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1眼鼻侧脱离范围大于颞侧,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高于颞侧;4眼为颞侧抬高位图像,3眼鼻侧脱离范围大于颞侧,两侧SRF区HFL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1眼鼻侧脱离范围和高度均大于颞侧,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高于颞侧。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呈不规则形脱离9眼,SRF区HFL呈边界1型7眼,占77.78%;呈边界2型5眼,占55.56%;呈完全高反射型6眼,占66.67%;呈低反射型4眼,占44.44%;呈模糊型2眼,占22.22%。其中7眼脱离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走行欠平滑,HFL表现类型随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走向的改变而改变;2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低平,抬高侧光反射信号略低于压低侧。结论CSC的SD-OCT图像中SRF区HFL主要呈边界1型和完全高反射型。HFL表现类型受OCT图像倾斜方位,病程,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的对称性、范围、高度和走向特征的影响而呈规律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Henle纤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视盘小凹的多模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乔芯蕊 周娜磊 +6 位作者 马景学 史俊芳 戴丽 刘影 李镱航 史金鑫 安建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89-996,共8页
目的通过多模影像学对先天性视盘小凹(ODPs)的特征进行全方位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病中心确诊为先天性ODPs的患者38例38眼,对其眼底照相、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红外... 目的通过多模影像学对先天性视盘小凹(ODPs)的特征进行全方位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病中心确诊为先天性ODPs的患者38例38眼,对其眼底照相、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红外成像、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影像学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眼底照相检查结果显示,38例先天性ODPs患者中32眼ODPs位于视盘颞侧或颞下方,4眼位于颞上方,2眼位于视盘中心,为圆形或类圆形灰白色凹陷;29例视盘小凹黄斑病变(ODP-M)患者乳斑间可见边界清或不清的暗红色隆起。SD-OCT检查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病变区域筛板结构不完整,为无组织反射的暗区,裂隙通向视神经深部;所有ODP-M患者的外核层均存在液体,其中27眼内核层存在液体,13眼神经节细胞层存在液体,4眼内界膜下存在液体;所有ODP-M患者中21眼存在外层视网膜劈裂,27眼存在神经上皮脱离;在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患者中,18眼神经上皮下可见点状高反射信号且椭圆体带反射信号减弱或缺失。红外成像显示,先天性ODPs患者视盘颞侧均存在圆形或类圆形低反射区域,ODP-M患者病变部位呈现低反射区域。眼底自发荧光检查显示,27例ODP-M患眼后极部存在与病变范围一致的低荧光区域,其中18眼低荧光区域中心存在颗粒状或片状高荧光区。FFA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的动脉期造影均呈现局限性低荧光状态,静脉期可见荧光素染料沿视盘颞侧外渗,造影晚期在视盘颞侧边缘形成边界不清的强荧光弧;27例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ODP-M患者造影晚期在黄斑病变区域呈高荧光,未见视盘颞侧渗漏的荧光素钠向黄斑区移动。ICGA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呈现局限性低荧光区;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27例ODP-M患眼病变区呈高荧光状态。结论多模影像学可实现先天性ODPs的早期诊断及病因分析,同时有助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案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盘小凹/先天性 视盘小凹黄斑病变 多模影像学分析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素眼底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神经损伤的CT后处理技术影像学特征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11
作者 皮海峰 韩高飞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960-962,共3页
目的探讨视神经损伤的CT后处理技术影像学特征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诊治的视神经损伤患者84例作为损伤组,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84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都给予CT与增强深部扫描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EDI SD-OCT)检查,记录C... 目的探讨视神经损伤的CT后处理技术影像学特征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诊治的视神经损伤患者84例作为损伤组,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84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都给予CT与增强深部扫描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EDI SD-OCT)检查,记录CT后处理技术影像学特征、脉络膜厚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损伤组的CT可视筛板面积及最大可视筛孔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损伤组的EDI SD-OCT SFCT、N1500、T1500、S1500、I1500脉络膜厚度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损伤组的等效球镜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视神经损伤患者的CT可视筛板面积、最大可视筛孔面积与EDI SD-OCT各位置脉络膜厚度、等效球镜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CT后处理技术可全面显示视神经损伤的影像学特征,EDI SD-OCT可精确测量脉络膜厚度,视神经损伤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与脉络膜厚度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损伤 CT后处理技术 脉络膜厚度 增强深部扫描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底伴有灰色病灶的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毛爱玲 周才喜 +2 位作者 魏炜 杨绍辉 冯娜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49-1053,共5页
目的观察眼底伴有灰色病灶的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光学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直接和间接检眼镜、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检查确诊... 目的观察眼底伴有灰色病灶的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光学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直接和间接检眼镜、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检查确诊的23例眼底伴有灰色病灶的急性CSC患者26只眼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彩色眼底像、FFA、ICGA、FD—OCT检查结果,重点观察灰色病灶在各种检查中的光学影像表现。结果FFA早期所有患眼的灰色病灶处均有1-3个不等的活动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渗漏点出现,后期病灶均呈强荧光着色;ICGA早期所有患眼的灰色病灶及其周围的脉络膜血管区域性充盈迟缓,呈斑片状弱荧光,且弱荧光灶内也有强荧光漏点出现,与FFA中RPE渗漏点相对应。其中,23只眼弱荧光灶内还有脉络膜血管扩张,呈条带状强荧光,占88.46%;5只眼伴有小叶状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呈斑片状强荧光,占15.39%。ICGA后期,灰色病灶处亦均呈强荧光着色。FD—OCT检查,所有患眼灰色病灶对应处神经上皮下脱离腔内有柱状、环形中高等光反射物质连接于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脱离(PED)灶之间。其中,5只眼有RPE局部断裂,占15.39%。结论眼底伴有灰色病灶的急性CSC有其独自的光学影像学特征,表现为:(1)FFA早期灰色病灶处有活动性RPE渗漏点出现,而后期呈强荧光染色;(2)ICGA早期灰色病灶处脉络膜血管表现为灌注不良或高灌注,后期亦呈强荧光染色;(3)FD—OCT显示灰色病灶处神经上皮下脱离腔内有中高等光反射物质分布,可伴有RPE局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素血管造影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诊断显像
原文传递
激光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下液吸收后视网膜微结构的变化
13
作者 王雨晴 张招德 +3 位作者 吴晶晶 黄翠婷 陈艳榕 蒋官森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时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完全吸收后视网膜微结构的变化及其与视力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激光光凝治疗后SRF完全...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时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完全吸收后视网膜微结构的变化及其与视力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激光光凝治疗后SRF完全吸收的CSC患者68例68只眼,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检查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检查。分析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中央凹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L)厚度、光感受器内节(inner section,IS)和外节(outer section,OS)厚度,中心凹下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的完整性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平滑性。结果与首次随访比较,末次随访时BCVA明显升高(P<0.05),与CFT、ONL厚度、IS厚度、OS厚度、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完整占比、RPE平滑占比明显升高(P<0.05)。首次随访和末次随访时,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完整、RPE平滑患者的BCVA较高(P<0.05)。末次随访时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完整性及RPE平滑性未恢复的患者BCVA未见明显升高(P>0.05)。随访前后视网膜微结构定量指标的减分值均与BCVA减分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对激光光凝治疗的CSC患者,SRF完全吸收后CFT、ONL厚度、IS厚度、OS厚度、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完整占比、RPE平滑占比明显升高,并且上述指标与视力改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视力
原文传递
应用频域3D-OCT观察白内障术后黄斑区结构改变
14
作者 戚俊凯 王志勇 张秀杰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6年第7期518-520,共3页
目的:观察白内障术后黄斑区结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8例(98眼)的术后视力、眼前段和眼底状况。术后1个月行3 D-OCT检查眼底。结果98眼均成功施行晶... 目的:观察白内障术后黄斑区结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8例(98眼)的术后视力、眼前段和眼底状况。术后1个月行3 D-OCT检查眼底。结果98眼均成功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术后1个月直接及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未发现明显的黄斑区异常改变,OCT测出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 CMT)平均为(209.28±25.16)μm,与同年龄正常人群平均厚度的(187.71±31.65)μm相比,前者有所增加,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9);视功能恢复不理想的患者,其OCT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的完整性欠佳及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 IS/OS)层的连续性中断,5眼黄斑前膜形成。结论无全身及眼部其他疾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1月黄斑区结构与正常人群相似,部分患者出现黄斑中心区RPE和IS/OS连续性和完整性的轻度变化,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晶状体超声乳化 晶状体 人工 视力 相干断层扫描 频域
原文传递
SD-OCT联合FFA诊断Stargardt病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影 安建斌 +4 位作者 周娜磊 马景学 史俊芳 戴丽 任韬冉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42-1345,共4页
目的 探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诊断Star-gardt病.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北医大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21例(42只眼)Stargardt病的SD-OCT和FFA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影... 目的 探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诊断Star-gardt病.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北医大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21例(42只眼)Stargardt病的SD-OCT和FFA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 Stargardt病双眼病变对称,不同病变时期FFA和SD-OCT表现不同的特征.早期:眼底黄斑区污秽,色素紊乱,少量黄色斑点;FFA呈横椭圆形斑驳状透见荧光;SD-OCT黄斑区IS/OS层反射信号减弱或缺失,其余各层基本正常.中期:眼底黄斑区横椭圆形轻度萎缩灶,周围黄色斑点;FFA呈横椭圆形斑驳状透见荧光;SD-OCT黄斑区IS/OS层、外核层反射信号缺失,外丛状层塌陷,视网膜变薄;晚期:眼底黄斑区金箔样反光,横椭圆形萎缩灶,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周围大量黄色斑点;FFA呈“靶环”状透见荧光,周围斑点状透见荧光;SD-OCT黄斑区IS/OS层、外核层、外丛状层反射信号缺失,RPE层反射信号条带明显变薄,脉络膜反射信号明显增强,黄斑全层萎缩.结论 SD-OCT联合FFA可以明确诊断Star-gardt病,SD-OCT有助于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眼底荧血管造影 STARGARDT病
原文传递
OCT与10MHz B型超声在玻璃体黄斑牵拉病变诊断对比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崔月先 安建斌 +4 位作者 马景学 周娜磊 蔡素贞 刘丽娅 刘影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8-741,共4页
目的对SD-OCT诊断明确的玻璃体黄斑牵拉性病变进行L0MHzB型超声检查,利用SD-OCT的诊断结果指导并探讨B型超声对该类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经SD-OCT检查确诊的玻璃体黄斑牵扎性病变60例60只眼,进行10MHzB型超声检查,分析总结该... 目的对SD-OCT诊断明确的玻璃体黄斑牵拉性病变进行L0MHzB型超声检查,利用SD-OCT的诊断结果指导并探讨B型超声对该类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经SD-OCT检查确诊的玻璃体黄斑牵扎性病变60例60只眼,进行10MHzB型超声检查,分析总结该类病变在B型超声的影像学特征。结果SD-OCT示玻璃体后脱离,黄斑受牵拉隆起,“山峰”样突人玻璃体腔;B型超声示“V”字形带状回声,“V”字尖端与黄斑相连.但突出于球壁。SD-OCT示玻璃体后脱离,黄斑受牵拉隆起,中心凹变平坦;B型超声示“一”字形带状回声,与球壁问有极窄的液性暗区,“一”字中央与黄斑相连。SD-OCT示玻璃体后脱离,黄斑受牵拉,但中心凹形态基本正常;B型超声示“一”字形带状回卢,与球壁问几乎没有液性暗区。结论SD-OCT能够明确诊断玻璃体黄斑牵拉性病变,10MHzB理超声对该类病变识别能力稍差,但仍有特征性表现,虽然传统的10MHzB型超声对上述病变分辨率低,但闪仪器价格低廉,且不受被检眼屈光问质的影响,因此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频域 B型超声 玻璃体黄斑牵拉 医学影像学检查
原文传递
出血性埋藏性视盘玻璃疣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安建斌 周娜磊 +4 位作者 史俊芳 刘影 戴丽 刘丽娅 马景学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02-1204,共3页
目的 探讨出血性埋藏性视盘玻璃疣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河北医大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38例伴有视盘表面出血、视网膜深层出血和(或)视网膜前(玻璃体)出血,经眼底照相、FFA、SD-OCT检查确诊的埋藏性视... 目的 探讨出血性埋藏性视盘玻璃疣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河北医大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38例伴有视盘表面出血、视网膜深层出血和(或)视网膜前(玻璃体)出血,经眼底照相、FFA、SD-OCT检查确诊的埋藏性视盘玻璃疣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38例患者均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遮挡等临床表现.38例患者均可见视盘表面和视盘鼻侧视网膜深层出血,其中8例还见视网膜前(玻璃体)出血.23例患者FFA表现为典型的视盘鼻侧晚期结节样高荧光.38例患者SD-OCT视盘鼻侧边缘均有团状中高反射信号,视网膜前及视盘表面出血呈高反射信号,视网膜深层出血呈出血性或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结论 出血性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患者出血可以位于视网膜前、视盘表面及视网膜深层等多个层次,SD-OCT联合眼底照相、FFA可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盘玻璃疣 眼底荧血管造影 相干断层扫描频域 医学影像学检查
原文传递
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的SD-OCT随访观察
18
作者 崔月先 周娜磊 +4 位作者 安建斌 马景学 史俊芳 戴丽 刘丽娅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年第9期991-994,共4页
目的 分析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VMT)随访观察资料,并探讨SD-OCT在该类病变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1年6月至2013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诊断明确的98例98只眼VM... 目的 分析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VMT)随访观察资料,并探讨SD-OCT在该类病变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1年6月至2013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诊断明确的98例98只眼VMT的SD-OCT影像进行分析研究,观察随访VMT眼玻璃体黄斑粘连的自然转归,并分析总结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结果 根据SD-OCT观察到的玻璃体对黄斑区视网膜的牵拉程度,黄斑区视网膜结构改变将VMT分为4级:Ⅰ级为玻璃体不全后脱离,黄斑区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黄斑结构无异常改变;Ⅱ级为玻璃体不全后脱离,黄斑存在小囊样改变,但中心凹形态基本正常;Ⅲ级为玻璃体不全后脱离,黄斑受牵拉向玻璃体腔隆起、劈裂、囊样改变,中心凹变平坦或隆起;Ⅳ级则为玻璃体不全后脱离,黄斑受宽带状高反射信号玻璃体后皮质牵拉高度隆起,"峰"样突入玻璃体腔,黄斑的正常组织结构完全破坏.Ⅰ级19只眼,Ⅱ级23只眼,Ⅲ级27只眼,Ⅳ级29只眼,初诊时Ⅰ级BCVA较其他组为好,随访12个月时4级VMT间玻璃体黄斑粘连解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OCT不仅能够明确诊断VMT,还可显示黄斑受牵拉程度及显微结构改变;VMT自然转归的SD-OCT随访观察更可为患者及眼科医生的临床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频域 玻璃体黄斑牵拉 医学影像检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