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铁蛋白和25-羟维生素D与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及心脏代谢指数的相关性
1
作者 雷蕾 胡韵 +2 位作者 张笛 黄鑫宇 彭羽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3,共6页
目的探究血清铁蛋白(SF)、25-羟维生素D[25-(OH)D]与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及心脏代谢指数(CM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医院128例老年NAFLD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80例健康体检者资料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及... 目的探究血清铁蛋白(SF)、25-羟维生素D[25-(OH)D]与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及心脏代谢指数(CM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医院128例老年NAFLD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80例健康体检者资料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及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的血清Ferritin、25-(OH)D水平。根据是否形成颈动脉血管斑块将患者分为斑块组(n=36)和非斑块组(n=92)。比较两组临床资料,SF、25-(OH)D、CMI水平,分析影响老年NAFLD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多因素及血清Ferritin、25-(OH)D水平与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及CMI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S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F水平:脂肪肝组<脂肪性肝炎组<肝硬化组(P<0.05),25-(OH)D水平:脂肪肝组>脂肪性肝炎组>肝硬化组(P<0.05);斑块组BMI、合并糖尿病、高血脂、血清ALT、AST、LDL-C、SF、水平、FPG、FINS、HOMA-IR、CMI、NFS值显著高于非斑块组(P<0.05),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非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血清LDL-C、SF水平、CMI、NFS值升高是影响老年NAFLD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25-(OH)D水平升高为保护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F与NAFLD患者颈动脉斑块及CMI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清25-(OH)D水平与NAFLD患者颈动脉斑块及CMI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SF、25-(OH)D与NAFLD病情进展相关,且可能影响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及心脏代谢,可作为NAFLD患者血管病变的诊治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蛋白 25-羟维生素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颈部血管斑块 心脏代谢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对幽门螺杆菌与颈部血管斑块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白钰 高新明 马晓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50-952,共3页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对幽门螺杆菌与颈部血管斑块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合并Hp感染的患者随机分成中医组与对照组,中医组采用中药汤剂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对幽门螺杆菌与颈部血管斑块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合并Hp感染的患者随机分成中医组与对照组,中医组采用中药汤剂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三联抗疗法治疗,比较两组对Hp的根除率,治疗前后的颈部血管斑块厚度以及脂质代谢水平。结果:中医组治疗结束后对Hp的根除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1年内的Hp再感染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后,中医组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明显的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中医组的TC、TG、LDL-C和Hcy水平明显的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治疗Hp不仅对根除Hp效果显著,对改善脂质代谢,治疗颈动脉斑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汤剂 穴位敷贴 幽门螺旋杆菌 颈部血管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CTA影像学特点分析
3
作者 赵红英 杨国涛 《中国处方药》 2014年第5期28-30,共3页
目的应用MDCTA(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分析老年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性质及分布特点以及斑块分布特点与老年无症状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94例老年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A结果和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不同性质的血... 目的应用MDCTA(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分析老年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性质及分布特点以及斑块分布特点与老年无症状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94例老年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A结果和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不同性质的血管斑块容易发生的部位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老年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发生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斑块出现在颈内动脉颅内段较多,而非钙化斑块出现在颈总动脉较多。钙化斑块及非钙化斑块均对老年人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起重要作用。结论老年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积极行头颈部CTA检查可以及时、详尽的了解颈部血管斑块病变,分析患者梗死灶出现的致病机理,对临床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无症状脑梗死 颈部血管斑块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病人颈部血管斑块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马姗姗 王旭兰 +1 位作者 王群让 常凤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4期609-61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病人颈部血管斑块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382例,其中合并糖尿病185例,收集颈部血管B超和冠状动脉造影检...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病人颈部血管斑块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382例,其中合并糖尿病185例,收集颈部血管B超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析单纯急性冠脉综合征非糖尿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病人颈部血管斑块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非糖尿病病人及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病人冠状动脉狭窄>75%时颈部血管斑块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性不明显;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病人冠状动脉狭窄≤75%时颈部血管斑块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77,P<0.0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颈部血管斑块大小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糖尿病 冠状动脉 颈部血管斑块 狭窄程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斯匹林治疗颈部血管斑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志娟 费玉喜 宋学萍 《现代医院》 2016年第8期1133-1135,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和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6年3月在连州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颈部血管斑块的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规律服用阿托伐...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和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6年3月在连州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颈部血管斑块的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规律服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的分为联合治疗组(CB组),规律服用阿斯匹林患者分为(AS组),未服用或未规律服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患者分为(CR组)。对所有病例进行跟踪随访2年,分别在入组后1天、3个月、6个月、1年、2年进行颈部血管超声监测颈动脉内膜厚度,并记录2年中所有病例缺血性脑血管临床事件,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厚度及缺血性脑血管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最终入组127人,其中CB组42人、AS组45人,CR组40人。CB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在6个月、1年、2年时间点的改变明显优于AS组和CR组,CB组缺血性脑血管临床事件低于AS组和CR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斯匹林治疗颈部血管斑块疗效确切,并且能减少临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阿斯匹林 颈部血管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 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辐射力脉冲(ARFI)成像技术在评估颈部血管斑块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晔 李子彦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6期1587-1589,共3页
目的:对声辐射力脉冲(ARFI)成像技术在评估颈部血管斑块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于本院医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4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于我院检查的健康人群104例为对照组。两组均予以ARFI成像技术检查,测... 目的:对声辐射力脉冲(ARFI)成像技术在评估颈部血管斑块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于本院医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4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于我院检查的健康人群104例为对照组。两组均予以ARFI成像技术检查,测量记录斑块剪切波传播速度(SWV),观察两组斑块检出率,各类型斑块SWV均值,两组各类型斑块分布情况。结果:研究组共114人,检出有斑块的79例,共检出163个斑块,其中强回声36个、低回声51个、等回声31个、混合回声45个;对照组共104人,检出有斑块的28例,共检出59个斑块,其中强回声19个、低回声16个、等回声10个、混合回声14个;研究组斑块检出率为69.29%,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26.92%,两组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强回声、低回声、等回声及混合回声SWV均值两两间比较具可比性(P<0.05)。结论:ARFI成像技术对颈部血管斑块具较高评估价值,提高斑块检出率,可作为诊断颈部血管斑块的理想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血管斑块 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 评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彩色多普勒检测研究颈部血管斑块形成与年龄及左右侧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张淑芳 邓柏杨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第13期66-67,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上经彩色多普勒检测颈部血管斑块的形成是否与患者年龄及颈部左右侧有关。方法:通过随机抽取500例颈部血管斑块形成患者进行年龄分析,并比较斑块形成情况及其与左右侧的关系。结果:经过分析,年龄与患病率呈相关性,其中年龄... 目的:探讨临床上经彩色多普勒检测颈部血管斑块的形成是否与患者年龄及颈部左右侧有关。方法:通过随机抽取500例颈部血管斑块形成患者进行年龄分析,并比较斑块形成情况及其与左右侧的关系。结果:经过分析,年龄与患病率呈相关性,其中年龄≥60岁患者斑块形成较明显,且发现颈部血管患病率左侧较右侧多发。结论:经彩色多普勒检测,颈部斑块形成的患病率与年龄及其左右有关,年龄≥60岁为高危人群,且左侧较右侧多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血管斑块 彩色多普勒 年龄 左右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血管斑块面积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张海涛 陶涛 +2 位作者 岳建刚 贺成山 段世锋 《系统医学》 2022年第17期26-30,共5页
目的探究颈部血管斑块面积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5年9月-2019年9月期间武威市人民医院诊断为冠心病患者77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将其分为冠脉狭窄<50%组(对照组)397例及冠脉狭窄... 目的探究颈部血管斑块面积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5年9月-2019年9月期间武威市人民医院诊断为冠心病患者77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将其分为冠脉狭窄<50%组(对照组)397例及冠脉狭窄≥50%组(研究组)381例,统计分析两组基本信息特征、颈部血管斑块总面积大小、冠脉平均狭窄程度,并分析颈部血管斑块总面积与冠脉平均狭窄程度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体质指数、三酰甘油等相关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研究组颈部血管斑块总面积(29.48±40.85)mm^(2)大于对照组(17.64±40.0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5,P<0.05);③研究组颈部斑块总面积大小与其冠脉平均狭窄程度具有弱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冠脉狭窄程度≥50%的冠心病患者,其颈部血管斑块面积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弱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血管斑块 面积 冠脉狭窄程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丁荣椿 李琦 尹九元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2期99-100,共2页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的含量,研究此两种物质与患者颈部血管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为实验组;另外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38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体内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的含量,研究此两种物质与患者颈部血管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为实验组;另外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38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体内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体内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含量的相关系数γ值明显大于颈部血管斑块数量的相关系数γ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数目之间具有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急性脑梗死 颈部血管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颈部血管斑块病变临床效果分析
10
作者 庄文兵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11期110-111,共2页
目的研究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颈部血管斑块病变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工作,按照数字随机分方式将其划分成2组,命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有20例。对... 目的研究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颈部血管斑块病变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工作,按照数字随机分方式将其划分成2组,命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有20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盐酸川芎嗪治疗,实验组接受阿司匹林、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收缩期血流量、收缩期峰值流速。结果经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收缩期血流量、收缩期峰值流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老年糖尿病的过程中,采用阿司匹林、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方法,能够使患者颈部血管斑块病变显著减少,使其血管内的血流峰值速度与流量明显改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法舒地尔 老年糖尿病 颈部血管斑块病变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和颈部血管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徐建华 赵永贤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年第6期343-346,共4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脑小血管病颈部血管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新乡市封丘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筛查的432例脑小血管病颈部血管斑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cy水平不同,将Hcy正常的...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脑小血管病颈部血管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新乡市封丘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筛查的432例脑小血管病颈部血管斑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cy水平不同,将Hcy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高Hcy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高Hcy与脑小血管病颈部血管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基线资料比较显示:观察组颈部血管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烟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高血脂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高血脂与颈部血管斑块密切相关(P<0.05)。结论高Hcy脑小血管病人群中吸烟者或者高血脂者更容易出现颈部血管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Hcy) 脑小血管 颈部血管斑块 高血脂 吸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民族、体质指数、血脂、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古再丽阿依·阿不力孜 古丽巴哈尔·司马义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8期1060-1063,共4页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民族、年龄、体质指数(BMI)、血脂、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810例患者,根据13C-尿素呼气试验(UBT)或14C-UBT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Hp(+)组...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民族、年龄、体质指数(BMI)、血脂、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810例患者,根据13C-尿素呼气试验(UBT)或14C-UBT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Hp(+)组及Hp(-)组。分析Hp感染与性别、民族、年龄、BMI、血脂、颈部血管斑块形成是否存在联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p(+)组的少数民族、BMI≥25 kg/m2、甘油三酯>1.7 mmol/L和颈部血管形成斑块的比例大于H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将上述标作自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P=0.000,OR=3.468,95%CI:2.396~5.019)、BMI≥25 kg/m2(P=0.020,OR=1.426,95%CI:1.058~1.922)、甘油三酯>1.7 mmol/L(P=0.026,OR=1.424,95%CI:1.042~1.944)、颈部血管斑块形成(P=0.027,OR=1.467,95%CI:1.045~2.060)是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p感染在少数民族中易发,BMI升高、甘油三酯升高、颈部血管斑块形成是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少数民族 体质指数 甘油三酯 颈部血管斑块形成
原文传递
三七丹参胶囊联合叶黄素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颈部血管斑块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在鑫 姬润美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0年第9期1823-1826,共4页
目的研究三七丹参胶囊联合叶黄素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颈部血管斑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安康市中医医院的98例颈部血管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 目的研究三七丹参胶囊联合叶黄素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颈部血管斑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安康市中医医院的98例颈部血管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且口服叶黄素软胶囊,2粒/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三七丹参胶囊,3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Crouse斑块积分、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和不良心血管事件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1.63%,显著高于对照组为59.18%(P<0.05)。两组治疗后的心悸不安、头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唇甲紫绀、结代或脉涩积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Crouse斑块积分和IMT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Crouse斑块积分和IM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七丹参胶囊联合叶黄素软胶囊能明显减轻颈部血管斑块患者的症状,促进斑块面积的缩小,安全性高,且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丹参胶囊 叶黄素 阿托伐他汀 颈部血管斑块 Crouse斑块积分 血管内中膜厚度
原文传递
smi与超声造影成像对颈部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建文 张红雪 +1 位作者 白显树 王洪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10期4-6,共3页
颈部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是斑块发展的危险因素,会增加不稳定性,若未及时的发现和有效的控制,会导致颈动脉斑块的勃列,造成脑卒中时间的发生。因此,认识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发生原因和发生机制,研究smi与超声造影对颈部动脉斑块新生血管... 颈部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是斑块发展的危险因素,会增加不稳定性,若未及时的发现和有效的控制,会导致颈动脉斑块的勃列,造成脑卒中时间的发生。因此,认识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发生原因和发生机制,研究smi与超声造影对颈部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相关性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I 超声造影成像 动脉斑块新生血管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颈部血管斑块的疗效分析
15
作者 王艳玲 马媛媛 +2 位作者 刘义 米玉霞 丁建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16年第9期221-221,共1页
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颈部血管斑块的疗效。方法:选取来自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月颈部血管斑块患者83例。将上述83例颈部血管斑块患者随机分为I组41例和II组42例。I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II组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滴... 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颈部血管斑块的疗效。方法:选取来自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月颈部血管斑块患者83例。将上述83例颈部血管斑块患者随机分为I组41例和II组42例。I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II组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比较(1)颈部血管斑块控制率;(2)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结果:(1)II组较之I组颈部血管斑块控制率更高,P<0.05;(2)干预前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似,P>0.05;干预后II组较之I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颈部血管斑块的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善患者病情和预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银杏叶滴丸 颈部血管斑块 疗效
原文传递
颈部动脉3D TOF-MRA与心电门控颈部斑块扫描的成像技术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全红 康枫 +6 位作者 齐旭红 康群凤 于洋 陈世光 邵秋霖 刘炎 温智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年第6期38-40,共3页
目的分析3.0T MR3D TOF-MRA、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tse_9_db_t1_fs成像在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检查中的特点,探讨联合应用在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6月在我院行3.0TMR3D TOF-MRA、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ts... 目的分析3.0T MR3D TOF-MRA、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tse_9_db_t1_fs成像在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检查中的特点,探讨联合应用在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6月在我院行3.0TMR3D TOF-MRA、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tse_9_db_t1_fs成像的患者30例并对检查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在30例3D TOF-MRA检查中,A级25例,占83%;B级3例,占10%;C级2例,占7%。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中A级20例,占67%,B级6例,占20%;C级4例,占13%。结论 3D TOF-MRA技术可明确诊断绝大部分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但也存在的不足,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tse_9_db_t1_fs成像可明确诊断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对颈部3D TOF-MRA成像的有效补充,二者的合理应用及结合可以从多方面来诊断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弥补相互间的不足。其在颈部血管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无创伤性的、安全的、准确性高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时间飞跃法 心电门控 颈部血管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血管粥样斑块超声诊断早期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亮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12期111-112,共2页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粥样斑块超声诊断早期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诊治的18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组;同期抽取健康体检者180例,纳入健康组,借助颈部血管粥样斑块超声诊断的方式,对比各组颈动脉...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粥样斑块超声诊断早期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诊治的18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组;同期抽取健康体检者180例,纳入健康组,借助颈部血管粥样斑块超声诊断的方式,对比各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结果研究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91.67%,健康组则为78.89%,各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健康组颈总动脉内径、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均大于研究组,各数据对比有意义(P <0.05)。健康组左侧颈总动脉内径为(7.65±0.08)mm、左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为(5.38±0.06)mm;研究组则为(7.24±0.02)mm、(5.12±0.02)mm。结论和健康群体相比,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且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呈现狭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粥样斑块 超声诊断 早期 缺血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血管粥样斑块超声检查对老年缺血性脑病防治的意义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雨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31期138-139,共2页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粥样斑块超声检查对老年缺血性脑病防治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对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病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组,期选择86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象使用超声检查的结果。结果研究组软斑...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粥样斑块超声检查对老年缺血性脑病防治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对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病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组,期选择86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象使用超声检查的结果。结果研究组软斑、扁平斑和硬斑的检出率分别为34.69%、12.24%、20.41%,明显高于对照组2.33%、1.16%和1.16%(P <0.05);研究组左、右颈总动脉内径,和颈内颅动脉外段内径等指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较快的检出颈部血管粥样斑块的性质以及患者左右颈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等参数,为缺血性脑病患者的早期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病 血管粥样斑块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勉 姚涛 +3 位作者 曾真 余芬 鄢黎妮 肖丹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22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卒中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11-2014-11在我院治疗的248例卒中患者,将其分为脑血管病组和非脑血管病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比较2组患者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形态、回声特征、... 目的探讨卒中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11-2014-11在我院治疗的248例卒中患者,将其分为脑血管病组和非脑血管病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比较2组患者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形态、回声特征、分布及管腔有无狭窄或闭塞,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检查。结果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病组,2组均以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尤为多发。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硬化斑块以Ⅰ型和Ⅳ型为主,非脑血管病组以Ⅰ型和Ⅲ型为主。2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均以轻度狭窄为主,脑血管病组中度以上狭窄占22.86%,非脑血管病组占14.29%。非脑血管病组MoCA评分明显高于脑血管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脑卒中紧密相关,脑血管病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管动脉硬化斑块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探讨颈动脉斑块患者血管壁剪应力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廖姗 阮骊韬 《四川医学》 CAS 2019年第8期846-849,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人群的血管壁剪应力(wall shearstress,WSS)的分布特点及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12月期间在我科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存在斑块且血生化检查及病史资料完整者228例,按照有无冠心病(CHD)或脑梗...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人群的血管壁剪应力(wall shearstress,WSS)的分布特点及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12月期间在我科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存在斑块且血生化检查及病史资料完整者228例,按照有无冠心病(CHD)或脑梗分为两组:无冠心病和脑梗组,记为无病组;有冠心病或脑梗组,记为患病组。比较血管斑块处与其近端、远端的血管壁剪应力有无统计学差异。93例患病组(实验组)和135例无病组(对照组)行对比试验,分别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血管壁剪应力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影响。结果双侧颈动脉分叉斑块处的WSS明显低于其近端及远端的WSS,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TC(OR=0.19,95%CL为0.04~0.81,P<0.05)、脉压差(OR=1.10,95%CL为1.03~1.18,P<0.05)和LCCABIF前壁WSS值(OR=5.855,95%CL为1.007~34.053,P<0.05)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管壁剪应力的改变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LCCABIF前壁WSSa值或许可以作为前瞻性"指标物",对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进行早期预判,从而减少心脑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降低其致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 血管壁剪应力 颈部血管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