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A对颈动脉分叉处解剖形态与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席雨萌 范真真 +1 位作者 袁开林 董志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3-17,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技术在颈动脉分叉处解剖形态特点与该部位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颈部或头颈部CTA检查的118例(236侧血管)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分析颈动脉分叉处斑... 目的 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技术在颈动脉分叉处解剖形态特点与该部位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颈部或头颈部CTA检查的118例(236侧血管)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分析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根据颈动脉分叉处是否存在斑块将118例患者分为斑块组与无斑块组。CTA用于记录颈动脉分叉的TF-AHCB分型,测量颈动脉的几何参数(包括不同位置的管腔面积),监测斑块的性质(软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和斑块的位置,并分析颈动脉分叉的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 118例患者的236侧血管中,斑块组111侧,无斑块组125侧。在年龄、冠心病史与卒中史方面,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斑块组相比,斑块组颈内动脉膨大处(internal carotid sinus, ICS)血管截面面积更大(51.85 mm^(2) vs 47.54 mm^(2)),而两组间其他颈动脉几何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型组在颈内动脉近端、远端及ICS血管面积高于A型组及C型组。结论 CTA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测量并评估颈动脉分叉处的几何形态,深入分析颈动脉分叉血管与斑块形成之间的关联性,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工作提供有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 解剖 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部的三维CT血管成像解剖测量 被引量:8
2
作者 段少银 林长华 +2 位作者 荆晶 杨烈 林清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5期2735-2742,共8页
背景:解剖测量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可为临床影像学诊断与外科手术提供依据与参考。利用三维 CT 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很好的应用前景。目的:应用 64 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对颈动脉分叉部的形态结构进行测量,为... 背景:解剖测量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可为临床影像学诊断与外科手术提供依据与参考。利用三维 CT 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很好的应用前景。目的:应用 64 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对颈动脉分叉部的形态结构进行测量,为相关研究提供解剖基础。方法:查阅 2008 年 6 月至 2010 年 6 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行头颈部 64 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受检者的扫描图像,随机选取颈动脉分叉部无明显病变者 92 例。其中男 45 例,女 47 例;≤40 岁者40 例,> 40 岁者 52 例。利用其断面图像进行三维成像处理,获得满意的三维图像后,对颈动脉分叉部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与结论:三维图像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分叉部结构,实现其结构的单独和多结构、多方向观察及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受试者颈动脉分叉角为(43.5±12.3)°,颈总动脉远端内径(6.83±0.65) mm,颈内动脉膨大区近端内径(7.25±1.04) mm,颈内动脉膨大区最大内径(8.15±1.35) mm,颈内动脉膨大区远端内径(5.03± 0.55) mm,颈外动脉内径(4.22±0.60) mm。与≤40 岁组比较,>40 岁组颈动脉分叉角度、颈内动脉膨大区近端内径、颈内动脉膨大区最大内径、颈内动脉膨大区远端内径均明显粗大,颈外动脉内径明显细小(P < 0.05),而颈总动脉内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颈动脉分叉部各测量指标均显著细小(P < 0.05)。左、右侧组测量值比较,除颈动脉分叉角左侧明显大于右侧外,其他测量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三维 CT 可客观、准确测量颈动脉分叉部相关解剖值,具有个体化特征,可为相关应用解剖、疾病诊断及介入或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血管组织构建 颈动脉分叉 动脉 动脉 影像 解剖测量 三维C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例人体颈动脉分叉管血液动力学的数值对比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青 王炜哲 +3 位作者 万大伟 费智敏 刘应征 曹兆敏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319,共7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常常呈现出强烈的几何选择性特征,表明其几何形状对局部血液动力学特征影响很大。本研究采用Mimics软件对三例真实人体颈动脉分叉管的CT影像数据进行了图像处理,重建了三维几何模型。对三种不同出口流量分配比条件...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常常呈现出强烈的几何选择性特征,表明其几何形状对局部血液动力学特征影响很大。本研究采用Mimics软件对三例真实人体颈动脉分叉管的CT影像数据进行了图像处理,重建了三维几何模型。对三种不同出口流量分配比条件下的脉动血液流场进行了全三维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流量分配比和分叉管几何特征对局部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1)内外颈动脉血液流量分配比的变化对颈动脉分叉管内的血液动力学特征影响很大,但具体程度因颈动脉形状差异而不同;(2)颈动脉分叉角或颈动脉窦较大时,颈动脉分叉处流动比较紊乱,低速区和低壁面剪应力区面积较大,使得粥样硬化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 动脉粥样硬化 计算流体力学 血液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颈动脉分叉模型流场分布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4
作者 于风旭 邓明彬 +3 位作者 陈槐卿 石应康 廖斌 李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2336-2338,共3页
目的实现不同流速下人颈动脉分叉模型中流场分布的数值模拟。方法依据实验应用的人颈动脉分叉模型,采用Gambit软件建立了数值模拟应用的颈动脉分叉几何模型。应用FLUENT6.0软件分别计算不同流速下颈动脉分叉模型内血管壁面切应力分布。... 目的实现不同流速下人颈动脉分叉模型中流场分布的数值模拟。方法依据实验应用的人颈动脉分叉模型,采用Gambit软件建立了数值模拟应用的颈动脉分叉几何模型。应用FLUENT6.0软件分别计算不同流速下颈动脉分叉模型内血管壁面切应力分布。结果在人颈动脉分叉模型内的颈总动脉区域,无论流速如何改变,其切应力分布大致均匀。颈内动脉窦(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inus,ICAS)的外侧壁存在明显的低切应力区域,并且随着流速的增加,低切应力区域的范围明显减小。结论低血管壁面剪切应力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血流动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 剪切应力 动脉粥样硬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颈动脉分叉的TF-AHCB模型 被引量:16
5
作者 丁祖荣 王克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7-90,共4页
在研究了来自 74具中国人尸体的 1 48个颈动脉分叉标本后 ,建立了一个新的人颈动脉分叉平均模型 TF- AHCB,以取代 Bharadvaj等建立的传统的 Y- AHCB模型 .确定了新模型分叉管的归一化尺寸 ,讨论了其流体力学意义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 TF-AHCB模型 血流动力学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患者颈内动脉虹吸部钙化与颈动脉分叉处狭窄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碧英 郑永豫 +6 位作者 陈光辉 严金柱 张国来 曹代荣 游瑞雄 刘颖 佘德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8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CT平扫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内动脉虹吸部钙化与MSCTA显示颈动脉分叉处狭窄的关系。方法对84例同时行CT平扫及MSCTA检查的TIA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SCTA图将颈动脉分叉处狭窄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0-49%... 目的探讨CT平扫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内动脉虹吸部钙化与MSCTA显示颈动脉分叉处狭窄的关系。方法对84例同时行CT平扫及MSCTA检查的TIA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SCTA图将颈动脉分叉处狭窄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0-49%)、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100%)五种;根据平扫CT图将颈内动脉虹吸部钙化分为0-4级,0级为无钙化,1级为点状钙化,2级为(弧形钙化占管壁的范围)<90°,3级90-270°,4级>270°,0-1级为低级别钙化,2-4级为高级别钙化,分析虹吸部钙化、钙化形态与颈动脉分叉处狭窄的关系。结果 84例患者中,左侧、右侧及混合组狭窄发生率为43%、43%及58%;颈动脉虹吸部有钙化且钙化范围越大高度提示颈动脉分叉处狭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73%)和特异性(71%);虹吸部没有钙化的颈动脉较少发生中度或重度的狭窄,即狭窄程度超过50%(诊断特异度100%);虹吸部钙化无法有效预测颈动脉中度和重度狭窄,诊断敏感性为5.8%。结论虹吸部钙化及钙化范围可以作为TIA患者预测颈动脉分叉处狭窄的两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MSCTA 虹吸部 钙化 颈动脉分叉处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颈动脉分叉流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7
作者 聂永梅 陈槐卿 蒋文涛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实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模型中颈动脉分叉流场的模拟。方法本文通过建立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连续切片HE染色后采集图像,以OLYSIA软件测定了颈动脉分叉各处的管径以及斑块的面积、周长和高度,采用Gambit软件建立了兔... 目的实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模型中颈动脉分叉流场的模拟。方法本文通过建立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连续切片HE染色后采集图像,以OLYSIA软件测定了颈动脉分叉各处的管径以及斑块的面积、周长和高度,采用Gambit软件建立了兔颈动脉分叉的正常对照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几何模型。结果1)得到兔颈动脉分叉几何模型;2)以128 S-1下测定的血液表观粘度作为血液粘度,其对照组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血管壁面最低剪切应力分别为1.140 Pa0、.283 Pa,对照组的颈动脉分叉处血管壁面最低剪切应力是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的4.028倍。结论低血管壁面剪切应力,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血流动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颈动脉分叉 数值模拟 剪切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区解剖类型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CTA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学廷 潘为领 王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2期1781-1783,共3页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颈动脉分叉区(CCAB)解剖类型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08年在我院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的78例受检者的156侧图像。CT机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 16层螺旋CT机,扫描范围自主...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颈动脉分叉区(CCAB)解剖类型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08年在我院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的78例受检者的156侧图像。CT机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 16层螺旋CT机,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缘至颅底水平;对比剂使用碘海醇90~100ml,流速3ml/s;45例采用SURESTAR技术跟踪扫描,兴趣区设在主动脉弓,阈值120~160HU;33例采用经验值,扫描延迟时间设定为20s;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采用VR、MIP等。结果:CCAB形态中1型14侧,占8.97%;2型80侧,占51.2%;3型62侧,占39.7%。CCAB夹角大多数在21°~40°之间。78例受检者中,发现有斑块的血管43例、51处,其中:颈总动脉分叉处15处,颈总动脉11处,颈内动脉窦部17处,颈外动脉8处。43例斑块患者中累及47侧血管,其中:1型3侧,占6.38%;2型20侧,占42.55%;3型24侧,占51.06%。斑块在不同分叉角度的发生率:≤20°3侧,占6.38%;21°~50°18侧,占38.29%;≥51°26侧;占55.31%。结论:应用MSCTA可以准确评价CCAB的解剖,为进一步分析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 解剖类型 动脉粥样硬化 MSCTA atherosclerosis CAROTID artery type of relationship 动脉 血管造影 动脉 图像后处理技术 受检者 扫描范围 斑块 回顾性分析 硬化关系 血管成像 时间设定 多层螺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区域的神经血管解剖及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谭庆晶 秦超 +4 位作者 杨俊威 王天保 林浩海 张德敏 江志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通过对尸体标本的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为安全有效地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及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20例(40侧)无明确心、脑血管疾患的尸体解剖标本(男11例、女9例),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 目的通过对尸体标本的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为安全有效地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及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20例(40侧)无明确心、脑血管疾患的尸体解剖标本(男11例、女9例),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入路对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明确血管和神经的形态学及结构特点。结果颈总动脉分叉部形态可分为Ⅰ、Ⅱ、Ⅲ型,分别占比为10%、52.5%、37.5%。分叉位置以甲状软骨为界,左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高度在其上缘以上、平上缘和上缘以下的占比分别为55%、37.5%、7.5%;相较之下右侧分别为62.5%、27.5%、10%。男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内径均大于女性(P〈0.05);男性颈动脉分叉角度大于女性(P〈0.05)。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内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 5);左侧颈动脉分叉角度大于右侧(P〈0.05)。结论通过对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血管与神经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颈动脉分叉区域 动脉内膜剥脱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类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明玉 杨茹 +2 位作者 籍牛 李洪娥 周玲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75-478,共4页
探讨颈动脉分叉类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208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颈动脉分叉部解剖学结构分为直分叉、直弯分叉、弯分叉。结果显示208例患者中颈动脉直弯分叉占46.16%(192/416),其次为弯分叉27.88%(116/416)、直分叉2... 探讨颈动脉分叉类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208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颈动脉分叉部解剖学结构分为直分叉、直弯分叉、弯分叉。结果显示208例患者中颈动脉直弯分叉占46.16%(192/416),其次为弯分叉27.88%(116/416)、直分叉25.96%(108/416)。直分叉、弯分叉在右侧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左侧,直弯分叉在右侧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左侧(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中PSV、EDV、阻力指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PSV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心脏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分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直弯分叉、弯分叉(P<0.0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直弯分叉与弯分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颈动脉分叉类型能够对颈动脉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参数产生影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分叉类型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血流类型改变对MRA信号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光才 陈祖望 周康荣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34-236,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分叉(CCAB)血流类型改变对MRA信号的影响 ,提高对MRA图像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健康自愿者20名 ,行双侧CCABDuplexUS和2DTOFMRA对照研究 ,观察CCAB血流类型改变对MRA信号的影响。结果 :20例40个CCABDuplexUS均显示颈内... 目的 :探讨颈动脉分叉(CCAB)血流类型改变对MRA信号的影响 ,提高对MRA图像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健康自愿者20名 ,行双侧CCABDuplexUS和2DTOFMRA对照研究 ,观察CCAB血流类型改变对MRA信号的影响。结果 :20例40个CCABDuplexUS均显示颈内动脉窦后外侧有反向血流 ,2DTOFMRA示该部位血流信号较弱 ,且与颈总动脉分叉夹角成正比 ,在MIP重建图像上可形成狭窄的假象。结论 :了解正常成人颈总动脉分叉部血流类型改变对MRA图像的影响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解释血管病变的MRA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 血流类型 磁共振成像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角几何形态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CTA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何汇忱 周仕恩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4期36-38,共3页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颈动脉分叉角几何形态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在我院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的58例受检者。利用GEAW4.4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观察颈动脉分叉角类型,测量颈内...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颈动脉分叉角几何形态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在我院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的58例受检者。利用GEAW4.4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观察颈动脉分叉角类型,测量颈内动脉分叉角、颈外动脉分叉角、颈总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厚度。根据双侧颈内动脉斑块的有无对颈内动脉分叉角、颈外动脉分叉角、颈总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的大小及颈动脉分叉角类型分别进行分组,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及卡方检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颈内动脉分叉角分组中,T值为-1.244(P=0.219);颈外动脉分叉角分组中,T值为-0.027(P=0.978);颈总动脉分叉角分组中,T值为-0.186(P=0.853);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分组中,T值为-1.379(P=0.173)。对颈动脉角分叉类型分组进行卡方检验,χ2值为0.919(P=0.632)。各组检验P值均大于0.05。结论颈动脉分叉角几何形态与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的形成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 粥样硬化斑块 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谭庆晶 古联 +3 位作者 王天保 季兴 张德敏 江志滨 《广西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477-480,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检查86例(172侧)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总动脉(CCA)远心段至颈内动脉(ICA)起始部的血管形态、管腔结构,了解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并检测... 目的探讨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检查86例(172侧)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总动脉(CCA)远心段至颈内动脉(ICA)起始部的血管形态、管腔结构,了解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并检测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检测并比较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患者CCA、ICA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和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水平。结果 86例(172侧)患者中,颈动脉分叉呈直弯分叉型96侧(55.81%),弯分叉型58侧(33.72%),直分叉型18侧(10.47%),直弯分叉型构成比高于其他两种类型(P<0.05)。3种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患者CCA、ICA的PSV、EDV和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直弯分叉、弯分叉类型其PSVICA/PSVCCA明显高于直分叉(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HR、MAP、CVP和PCW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弯分叉的CI明显低于直分叉(P<0.05)。直分叉类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直弯分叉、弯分叉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可对颈动脉血流速度及动力学参数产生影响,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 血流动力学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部解剖学结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谭庆晶 季兴 《医学综述》 2016年第9期1723-1726,共4页
目前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且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故正确认识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了解其与局部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重视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治,可更好地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因数字化... 目前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且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故正确认识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了解其与局部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重视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治,可更好地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因数字化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为脑血管检查的"金指标",故利用其对颈动脉分叉部的解剖测量可为医学应用及临床研究提供解剖学基础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颈动脉分叉 解剖测量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颈动脉分叉MRA成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光才 陈祖望 周康荣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1999年第6期395-397,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成像参数及成像序列对MRA图像的影响。方法: 对7 名健康自愿者分别进行MRA检查,观察每一种主要成像参数改变及不同成像序列对MRA图像的影响。结果: 血流/组织信号对比随TR时间延长而降低; TE时间越长... 目的: 探讨不同成像参数及成像序列对MRA图像的影响。方法: 对7 名健康自愿者分别进行MRA检查,观察每一种主要成像参数改变及不同成像序列对MRA图像的影响。结果: 血流/组织信号对比随TR时间延长而降低; TE时间越长, 颈动脉分叉部血流信号减弱越明显; 射频偏转角越大, 血流/组织信号对比就越高, 但血管搏动伪影也越明显; 激励层面增厚可增加成像范围, 且可提高信噪比, 但空间分辨率下降。3DMRA空间分辨率比2DMRA高, 但成像范围受限,检查时间长。结论: 影响颈动脉分叉MRA成像的序列及参数较多, 恰当地选择成像参数和成像序列可提高MRA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 磁共振血流成像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动脉窦粥样斑块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江国伟 胡宇杲 +2 位作者 黄娅林 王克强 于彦铮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36-238,T012,共4页
对74例尸体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动脉窦粥样斑块的分布及斑块的程度进行了观察,并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加以对照。结果:①动脉粥样斑块多分布于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动脉窦的内侧壁和后壁;②根据动脉粥样斑块分布面积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四级。斑块... 对74例尸体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动脉窦粥样斑块的分布及斑块的程度进行了观察,并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加以对照。结果:①动脉粥样斑块多分布于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动脉窦的内侧壁和后壁;②根据动脉粥样斑块分布面积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四级。斑块病变程度右侧明显高于左侧,男性高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分叉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壁面剪切力与颈动脉分叉角度的计算流体力学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友余 王峰 邓雪飞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65-67,共3页
目的: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定量评价壁面剪切力与颈动脉分叉角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健康人和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不同颈动脉分叉角度的三维模型,利用ANSYS流体力学软件模拟血液流动情况。结果:颈动脉窦外侧壁的剪切力较其它位置低,其内... 目的: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定量评价壁面剪切力与颈动脉分叉角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健康人和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不同颈动脉分叉角度的三维模型,利用ANSYS流体力学软件模拟血液流动情况。结果:颈动脉窦外侧壁的剪切力较其它位置低,其内存在局部高剪切力区。随着颈动脉分叉角度的增加,高剪切力区的面积逐渐下降,其中在正常人群中下降更加明显。当颈动脉分叉角度在40°和50°时,剪切力下降的趋势最明显。结论:颈动脉分叉角度影响血管壁面剪切力,从而可能影响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 壁面剪切力 动脉狭窄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反搏辅助循环诱导颈动脉分叉血流及壁面切应力重分布的机制:基于临床测量及数值仿真的研究
18
作者 杜健航 罗斌 +1 位作者 王晖 彭俊萍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67-67,共1页
目的现代体外反搏(EECP)是由本团队自主研发的无创性辅助循环技术及装置。目前美国卒中学会(ASA)以Ⅱa级别将其纳入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推荐指南。前期研究表明,EECP对于缺血性脑神经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所诱导的大脑血流动力学响... 目的现代体外反搏(EECP)是由本团队自主研发的无创性辅助循环技术及装置。目前美国卒中学会(ASA)以Ⅱa级别将其纳入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推荐指南。前期研究表明,EECP对于缺血性脑神经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所诱导的大脑血流动力学响应是显著不同的,但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晰。本文推测,脑血流自动调节(CA)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循环 脑血流动力学 颈动脉分叉 脑血流自动调节 壁面切应力 无创性 缺血性脑卒中 体外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区域的神经血管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19
作者 谭庆晶 秦超 +3 位作者 王天保 杨俊威 张德敏 卢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44-1145,共2页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剧,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的首位死亡和致残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而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病总数的70%~80%。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剧,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的首位死亡和致残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而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病总数的70%~80%。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1]。大量研究发现,颈动脉分叉部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其中以颈动脉分叉部附近,颈内动脉起始处膨大2cm内最为常见,其次为颈总动脉[2],目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被临床上公认为治疗因颈动脉狭窄而诱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手段,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的“金标准”[3]。因此,进一步探究颈动脉分叉区域的神经、血管解剖关系对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完善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就我校(广西中医药大学)解剖实验室20例死前无明确心、脑血管疾病,共计40例尸体头部标本进行颈动脉分叉区域的神经、血管解剖测量,进而为医学应用及临床安全有效的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更加可靠的解剖学基础及参考资料,有利于减少术中血管与神经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 血管解剖 临床意义 神经 动脉内膜剥脱术 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 症状性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部血流改变对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影响
20
作者 文戈 张雪林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部血流改变 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