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8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和DSA综合诊断
1
作者 唐一帆 《浙江预防医学》 2004年第4期72-72,76,共2页
关键词 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 CT MRI DSA 影像学诊断 先天性血管畸形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
2
作者 卓志平 王诚 +1 位作者 周焜 梁郸 《贵州医药》 CAS 2006年第6期541-542,共2页
关键词 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 影像学诊断 颅内海绵状血管 先天性血管畸形 内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二例
3
作者 诺拉 牛广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17-317,共1页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畸形病变中较罕见的一种,它可发生于脑内和脑外。我们遇到2例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其临床及CT表现均很特异,现报道如下。例1女,35岁。6年前因癫痫1年余在他院作CT检查,发现左鞍旁实质性占位,诊...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畸形病变中较罕见的一种,它可发生于脑内和脑外。我们遇到2例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其临床及CT表现均很特异,现报道如下。例1女,35岁。6年前因癫痫1年余在他院作CT检查,发现左鞍旁实质性占位,诊断为脑膜瘤,未手术。6年后渐出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 海绵状血管 CT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例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
4
作者 诺拉 牛广明 《内蒙古医学杂志》 1998年第5期319-319,共1页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属脑血管畸形的范畴,又是血管畸形病变中较罕见的一种,迄今尚未见CT诊断报道。在颅内它可发生于脑内和脑外。我们遇2例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其临床和CT表现均较特异,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2例颅内脑外...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属脑血管畸形的范畴,又是血管畸形病变中较罕见的一种,迄今尚未见CT诊断报道。在颅内它可发生于脑内和脑外。我们遇2例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其临床和CT表现均较特异,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2例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经手术病理证实,均行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 海绵状血管 诊断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3
5
作者 施宏伟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1期63-64,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情况,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经临床病理证实为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受MRI诊断,回顾性分析其... 目的:探讨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情况,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经临床病理证实为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受MRI诊断,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MRI诊断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结果:8例患者位于鞍旁4例,MRI信号为长T1长T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则为等低信号,增强后有显著强化表现;位于右侧脑室2例,均为均匀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位于第四脑室2例,均为混杂T1混杂T2信号,DWI为高信号但不均匀,增强后无强化表现。结论: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采取MRI诊断有自身的MRI特点,大部分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后有明显的强化表现,在临床鉴别诊断中应重点与脑膜瘤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颅内海绵状 核磁共振成像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6
作者 纪鹏奇 崔丽云 鄂宏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年第4期80-,共1页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颅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基因突变致儿童脑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7
作者 刘福惠 韩总明 +1 位作者 李明磊 吕祖芳 《中国临床医学》 2025年第1期135-139,共5页
回顾性分析1例7岁女性脑海绵状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因头痛1个月入院,头颅磁共振提示脑海绵状血管瘤,基因检测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基因存在致病性杂合突变c.456T>G(p.Tyr15... 回顾性分析1例7岁女性脑海绵状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因头痛1个月入院,头颅磁共振提示脑海绵状血管瘤,基因检测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基因存在致病性杂合突变c.456T>G(p.Tyr152Ter,61),父母该位点为野生型。患儿无癫痫发作、脑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给予保守治疗,门诊定期复查头颅磁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基因 头痛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颅神经损害症状首发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8
作者 蔡青 王首杰 +2 位作者 冯达云 秦怀洲 王举磊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94-196,201,共4页
目的探讨以颅神经损害症状首发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以颅神经损害症状首发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手术患者,观察、随访1年和疗效评定(NIHSS评分,mRS评分);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前... 目的探讨以颅神经损害症状首发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以颅神经损害症状首发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手术患者,观察、随访1年和疗效评定(NIHSS评分,mRS评分);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6、12个月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首次有症状性出血并位于脑干表面的海绵状血管瘤,尤其是有颅神经损害症状者,可根据病灶部位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采取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对预防再出血,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海绵状血管 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中窝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
9
作者 沈宏 余华 +2 位作者 刘伟国 胡未伟 祝向东 《浙江医学》 CAS 2002年第6期359-360,共2页
关键词 中窝 海绵状血管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与误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瑜 潘恒 +1 位作者 杨泽宏 石广滋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9年第3期311-316,共6页
目的分析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ECMs)的MRI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确诊ECMs患者的MRI表现,观察病变部位、信号特点,结合病理特点,进行误诊分析。结果本组9例病例中,多发病灶2例,即内听道... 目的分析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ECMs)的MRI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确诊ECMs患者的MRI表现,观察病变部位、信号特点,结合病理特点,进行误诊分析。结果本组9例病例中,多发病灶2例,即内听道并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单发病灶7例,其中病变位于海绵窦区3例,颅中窝、侧脑室后角、第四脑室、窦汇区各1例。周围组织水肿1例,无水肿8例。信号不均匀者5例,均匀者4例,以T1WI呈等信号、T2WI与FLAIR呈高信号为主,增强后早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同血管样强化。4例SWI呈等、低、高混杂信号,2例呈等信号。DWI呈稍低信号3例,1例呈等低混杂信号,ADC图呈稍高信号4例。MRS中Cho、NAA峰位于基线水平者3例,发现Lac1例。PWI提示低灌注1例。结论ECMs以T2WI、FLAIR高信号为主、常见“环铁征”、低灌注的脑组织外血管畸形病变,少见周围组织水肿。利用SWI、MRS及PWI等影像新技术,提高ECMs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磁共振表现 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误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层脑电图监测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丹化 吴哲褒 +3 位作者 吴近森 潘进钱 诸葛启钏 郑伟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6年第7期28-30,共3页
目的 探讨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继发癫痫患者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5年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继发癫痫患者15例,术中采用ECoG监测测定致痫灶的准确部位和范围来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结果... 目的 探讨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继发癫痫患者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5年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继发癫痫患者15例,术中采用ECoG监测测定致痫灶的准确部位和范围来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结果随访发现10例患者停药后1年以上无癫痫发作,4例以术前药量的1/4~1/3量即可控制,1例在药物控制下偶有癫痫发作。结论ECoG监测可发现肿瘤周边的癫痫棘波灶,并指导对癫痫棘波灶进行皮层电灼或多软膜下横切。对控制术后癫痫发作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 继发性癫痫 皮层电图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玛刀治疗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析
12
作者 耿明英 张子义 +2 位作者 程远 许民辉 沈光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344-1346,共3页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并总结伽玛刀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2年5月至2009年5月位于海绵窦旁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6例,采用直接伽玛刀治疗4例,开颅手术切除后伽玛刀治疗2例,平均有效照射剂量为12.9(11~16)...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并总结伽玛刀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2年5月至2009年5月位于海绵窦旁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6例,采用直接伽玛刀治疗4例,开颅手术切除后伽玛刀治疗2例,平均有效照射剂量为12.9(11~16)Gy,视神经接受剂量均小于9.0 Gy(2.4~9.0 Gy)。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至9年。结果治疗后5例症状改善,1例仍有复视。MRI显示病灶消失1例,缩小4例,无变化1例。结论对病灶难以手术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伽玛刀治疗 手术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合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5例临床分析
13
作者 张慧 吕厚元 +1 位作者 李柏乐 张心红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5期154-157,37,共5页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探讨妊娠合并CCM患者的围生期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15例妊娠合并CCM患者的病理资料。结...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探讨妊娠合并CCM患者的围生期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15例妊娠合并CCM患者的病理资料。结果15例患者共经历16次妊娠,均于孕前发现CCM。初始临床表现癫痫5例,突发头痛4例,因头痛发现脑出血1例,一过性晕厥1例,共济失调1例,无临床症状3例;以癫痫为临床表现的病例中,4例患者孕前手术或放疗后癫痫发作减轻或消失,1例孕前未治疗者孕期癫痫发作频繁,给予药物加量后未再发作;无孕期手术治疗者,无新发脑出血病例;孕足月阴道分娩3例,剖宫产11例,孕18周引产1例;产后突发癫痫持续状态1例,其余母儿健康。结论妊娠合并CCM需要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共同管理,妊娠可能增加癫痫发作风险;孕前应至神经外科行风险评估,孕期适时调整抗癫痫药物,分娩后仍要严密监测。分娩方式的选择需要产科、神经科、麻醉科及母胎医学组成的MDT团队共同讨论评估后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颅内海绵状血管 出血 癫痫 多学科团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MRI-SWI T1WI T2FLAIR增强序列检查特征比较观察
14
作者 冯天保 许超 陈真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125-1130,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MRI-SWI)、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初步诊断怀疑为颅内海绵状... 目的:探讨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MRI-SWI)、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初步诊断怀疑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完成了MRI检查,包括MRI-SWI、T1WI、T2WI、T2FLAIR检查,以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各种MRI检查方式对于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结果:MRI-SWI正确诊断97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77个,T1WI正确诊断7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21个,T2WI正确诊断77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32个,T2FLAIR正确诊断8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43个,MRI-SWI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高于T1WI、T2WI、T2FLAIR(χ^(2)=28.698、P<0.05,χ^(2)=22.299、P<0.05,χ^(2)=16.257、P<0.05);T2FLAIR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高于T1WI(χ^(2)=7.211、P<0.05);T1WI、T2WI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6、P>0.05);T2FLAIR、T2WI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2、P>0.05);T1WI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混杂信号(43.80%)、其次为低信号(30.58%);T2WI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混杂信号(49.24%),主要特征为病灶中央呈点状或网格状高信号,周围边缘低信号,称之为“铁环征”,其次为低信号(35.61%);T2FLAIR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类圆形或者圆形的混杂信号(58.33%),病灶内部显示为爆米花或者网格状,其次为低信号(34.09%);MRI-SWI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低信号(95.48%),主要显示病灶的周围含铁血黄素区域及瘤体,病灶周边及内部显示片状或点状低信号;T1WI、T2WI、T2FLAIR、MRI-SWI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74.23%、79.38%、84.54%、100%,特异度分别为85.71%、83.93%、78.57%、94.64%。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接受MRI检查的情况下,MRI-SWI序列较T1WI、T2WI、T2FLAIR序列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 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 磁共振T1加权成像 T2加权成像 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19
15
作者 王亮 张俊廷 +1 位作者 吴震 贾桂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39-141,共3页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为先天性血管异常,好发于脑桥,在神经外科疾病中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发生2次出血的概率较高,多于出血后表现出相对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前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中依据病变...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为先天性血管异常,好发于脑桥,在神经外科疾病中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发生2次出血的概率较高,多于出血后表现出相对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前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中依据病变部位采用适当的手术入路,尽量彻底地切除病变。神经影像学新技术为术者了解神经传导束的位置及走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肿 血管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初步临床经验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国良 张小鹏 +5 位作者 李天栋 林健 赵刚 公方和 戴学军 王伟民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73-1376,共4页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了解传导束(锥体束)受损或移位情况,指导手术入路。9例桥脑...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了解传导束(锥体束)受损或移位情况,指导手术入路。9例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经第四脑室底部手术摘除,3例累及中脑和桥脑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经颞下入路手术摘除,术中行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 12例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均作显微镜下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9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例神经功能缺失加重,但在术后2个月时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术后1年复查已明显改善。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平均随访(32.0±23.4)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定,其中5分(恢复良好)3例,4分(轻度病残)8例,2分(重度病残)1例,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尤其是反复出血者,易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前行MRI的DTI检查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适时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运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完全切除肿瘤,术后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显微科手术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荣伟 姜振锋 +5 位作者 袁绍纪 刘子生 孙希炎 朱伟杰 卢培刚 钟启胜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的进展。方法对我院连续收治的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灶位于额叶6例,额顶区皮层至室管膜下巨大病灶1例,顶叶功能区4例,岛叶基底节1例,颞后1例,一侧大脑脚3例,桥...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的进展。方法对我院连续收治的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灶位于额叶6例,额顶区皮层至室管膜下巨大病灶1例,顶叶功能区4例,岛叶基底节1例,颞后1例,一侧大脑脚3例,桥脑及桥脑臂9例,桥脑一延髓4例,延髓2例。病灶大小1~7cm,半球病灶采用最近的骨瓣开颅;脑干病灶采用4种手术入路:经幕下小脑上入路、经一侧颞枕小脑幕入路、桥小脑角入路、枕后正中入路。结果全切30例,次全切除1例。偏瘫5例术后4例肌力增加,1例无变化;癫痫4例3例术后1个月内无发作,1例有1次轻微发作;眩晕患者症状明显减轻,除1例术后新出现复视外,其余颅神经损害或减轻,或保持原状。病理结果:海绵状血管瘤。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可行的,早期手术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半球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46例报告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立华 徐如祥 +5 位作者 魏群 李运军 李文德 赵浩 高进宝 于斌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指征和技巧,以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近十年期间经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中脑海绵状血管瘤8例,间脑-中脑交界处1例,中脑-桥脑交界处2例...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指征和技巧,以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近十年期间经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中脑海绵状血管瘤8例,间脑-中脑交界处1例,中脑-桥脑交界处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29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4例,桥脑-延髓交界处2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引导手术,5例术中采用神经导航定位。结果肿瘤全切45例,1例次全切。术中见19例伴有明显的静脉畸形,予以保护。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2例,无明显变化21例,术后症状改善和稳定率为93.5%(43/46)。术后症状加重3例,出现复视、面瘫和肢体活动障碍加重各1例。2例经随访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仍有1例患者未恢复至术前状态。随访3~58个月,肿瘤全切的43例,42未见肿瘤增大,均未见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再出血,1例复发行伽玛刀治疗。无手术死亡。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指征和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安全和有效地切除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显微科手术 手术指征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下锁孔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附15例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国良 涂兰波 +4 位作者 蔡加宁 李天栋 何黎民 白红民 王伟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下锁孔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技巧及疗效。方法对15例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病人在神经导航下行锁孔开颅,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病灶。结果本组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均取得了显微镜下全切除。术中出血少,均...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下锁孔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技巧及疗效。方法对15例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病人在神经导航下行锁孔开颅,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病灶。结果本组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均取得了显微镜下全切除。术中出血少,均未输血。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脑深部病变,锁孔手术又是处理颅内病变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正确应用这两项技术,结合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技巧,可明显提高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 锁孔开 血管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显微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0例报告)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丛海 高宇飞 翟振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目的分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0例,病灶位于桥脑8例,延髓2例。6例桥脑、延髓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切除; 4例桥脑外侧和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 目的分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0例,病灶位于桥脑8例,延髓2例。6例桥脑、延髓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切除; 4例桥脑外侧和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结果病灶均镜下全切除,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4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在1周至3个月内恢复,1例患者术后因肺内感染死亡。患者术后随访3-58个月,复查MRI均未发现病灶复发,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在正确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显微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