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被引量:4
1
作者 冯晓峰 陈金春 +3 位作者 黄建武 南忆 黄林芬 程永德 《现代实用医学》 2008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GDC栓塞治疗的1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126例中完全闭塞106例(110个),占84.13%:闭塞达90%以上19例(20个),占15.08%...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GDC栓塞治疗的1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126例中完全闭塞106例(110个),占84.13%:闭塞达90%以上19例(20个),占15.08%:死亡1例,占0.79%。共出现并发症22例,发生率为17.46%。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弹簧圈脱出4例,过度栓塞2例,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1例,载瘤动脉血栓形成4例,血管痉挛4例,术后穿刺点出血2例。结论准确测量瘤体、瘤颈的比值,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尽量做到致密栓塞,合理应用肝素和抗凝剂等综合措施,对有效地预防和减少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liequist膜不同处理方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
2
作者 陈斌 张冬子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10期1471-1473,1477,共4页
【目的】探讨Liliequist膜不同处理方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行... 【目的】探讨Liliequist膜不同处理方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术中打开Liliequist膜,对照组术中不打开Liliequist膜。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Rankin量表(m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86%(29/35),高于对照组的60.00%(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GCS、MoCA评分高于术前,mRS评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术前,HMGB1、VEGF水平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5/35),低于对照组的37.14%(1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中打开Liliequist膜有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预后,降低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科学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永昌 李少泉 +4 位作者 李连生 王占强 徐秀珍 杨明 白丽梅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2期229-231,共3页
【目的】 探讨进行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其早期临床评估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SAH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结局量表... 【目的】 探讨进行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其早期临床评估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SAH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32)和预后良好组(n=88),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以预后情况作为因变量,以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并赋值,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偏大,多发性动脉瘤患者更多,Fisher分级以及HuntHess分级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多发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是颅内动脉瘤性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259、1.353、1.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大、多发性动脉瘤以及HuntHess分级的SA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加大,临床要高度重视并针对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合并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方志成 周昌娥 +3 位作者 郑翔 刘伯毅 陈黎 黄云飞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962-964,共3页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并心肌损伤患者临床特点,探讨心肌损伤机制。方法:1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测定血浆肌钙蛋白I(cTnI)及脑型利钠肽水平(BNP),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心室壁运动及心功能状态,分析心肌损伤与动脉瘤出...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并心肌损伤患者临床特点,探讨心肌损伤机制。方法:1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测定血浆肌钙蛋白I(cTnI)及脑型利钠肽水平(BNP),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心室壁运动及心功能状态,分析心肌损伤与动脉瘤出血部位及神经功能缺失Hunt分级关系。结果:38例患者合并心肌损伤,24例心电图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所有心肌损伤患者3d内血浆肌钙蛋白I及脑型利钠肽明显升高(cTnI 3.12±0.89、BNP13410.26±57.94),28例患者心脏超声显示室间隔、左室心尖运动低平,左室射血分数(45.91±2.04%)低于正常患者,心腔扩大不明显。3d后心电图、影像学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开始恢复。心肌损伤与Hunt分级关系密切,与动脉瘤部位无关。结论:颅内动脉瘤易合并心肌损伤,呈可逆性特点,与神经功能缺失密切相关,机制可能与神经源性心肌顿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心肌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高菊华 高小平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0年第4期613-615,共3页
【目的】探讨与颅内动脉瘤(IA)破裂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IA患者资料,分为破裂IA(A组)和未破裂IA(B组),比较两组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血压、血糖、颅内血管粥样硬化... 【目的】探讨与颅内动脉瘤(IA)破裂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IA患者资料,分为破裂IA(A组)和未破裂IA(B组),比较两组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血压、血糖、颅内血管粥样硬化情况。【结果】位于大脑前、后交通动脉以及左侧椎动脉的动脉瘤在B组所占比例大;两组动脉瘤的平均直径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颅内血管粥样硬化可能为动脉瘤破裂的高危因素,而血糖对动脉瘤的破裂无明显影响。【结论】IA的破裂可能与动脉瘤的位置及患者的血压、颅内血管粥样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动脉瘤 破裂/病因学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梁培银 陈燕河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第22期3552-3554,共3页
目的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92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 目的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92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比较2组护理前后应激反应情况。结果 2组护理前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及血浆肾上腺素(A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得分及血浆AE、NE、D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减轻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行为疗法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栓塞 治疗性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开颅夹闭联合脑室穿刺治疗中高级别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谭钧城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3期349-351,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开颅夹闭联合脑室穿刺治疗中高级别颅内破裂的效果。方法选取62例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应用开颅夹闭联合脑室穿刺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仅应用开颅夹闭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1... 目的探讨急诊开颅夹闭联合脑室穿刺治疗中高级别颅内破裂的效果。方法选取62例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应用开颅夹闭联合脑室穿刺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仅应用开颅夹闭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术后恢复良好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而恢复差及死亡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随访中出现脑积水症状及行脑室/腰椎-腹腔分流术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夹闭联合脑室穿刺治疗中高级别颅内破裂效果可明显降低颅压,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提高术后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术 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急症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脑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机血管介入栓塞对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MCP-1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邵云 孙蓉 +2 位作者 浦毅 俞向荣 羊正祥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12期2371-2373,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本院治疗的80例脑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根据其不同治疗时机分为两组,入院72h内行...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本院治疗的80例脑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根据其不同治疗时机分为两组,入院72h内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的40例患者为早期组,入院72h后治疗的40例为晚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MCP-1的水平变化。【结果】早期组完全栓塞率为87.50%(35/40),显著高于晚期组的60.00%(24/40),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改良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高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早期组MBI评分高于,mRS评分低于晚期组(P〈0.05);早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4/40),显著低于晚期组的25.00%(10/40)(P〈0.05);两组治疗后MCP-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早期组显著低于晚期组(P〈0.05)。【结论】对脑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进行早期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能显著提升栓塞效果,显著降低MCP-1水平,提升生活能力,减轻脑组织损伤致的神经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学 趋化因子CCL2 栓塞 治疗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血管内治疗Ⅳ~Ⅴ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1例 被引量:6
9
作者 侯明山 武晓瑛 +2 位作者 许彦钢 杨军 蔺鹏桢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836-837,共2页
目的:总结Ⅳ~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超早期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Ⅳ~V级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在动脉瘤破裂来院6h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行腰大池引流治疗。结果:死亡3例(9.68... 目的:总结Ⅳ~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超早期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Ⅳ~V级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在动脉瘤破裂来院6h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行腰大池引流治疗。结果:死亡3例(9.68%),植物状态5例(16.13%),严重残疾6例(19.35%),中度残疾10例(32.26%),恢复良好7例(22.58%)。结论:超早期血管内栓塞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Hunt-Hess分级Ⅳ~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显著降低Ⅳ~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 血管内手术 早期医学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性SAH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双 骆静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3期558-560,共3页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我国年发生率为6~35.6/10万人,高发于芬兰和日本,好发于50—69岁人群,约占总发生率的67%。90%以上脑动脉瘤分布在脑基底动脉环...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我国年发生率为6~35.6/10万人,高发于芬兰和日本,好发于50—69岁人群,约占总发生率的67%。90%以上脑动脉瘤分布在脑基底动脉环附近,其中大多数位于颈动脉系统。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前不易被发现,一般出现SAH临床症状才被注意.随着多排螺旋CT及造影技术的更新,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和检出率不断提高,显微外科技术水平及手术辅助设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和更新,导致动脉瘤性SAH手术治疗效果亦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科学 预后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术和夹闭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雷勇前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2期339-34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和手术夹闭动脉瘤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夹闭组(n=62)和栓塞组...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和手术夹闭动脉瘤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夹闭组(n=62)和栓塞组(n=3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患者例数,监护时间,住院时间,症状性CVS发作情况。【结果】栓塞组患者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例数所占比例经砰检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监护时间、症状性CVS发生比例较夹闭组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较夹角术优越,在患者家属愿意及患者手术指征适合的情况下,建议优先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 治疗性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科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陵 王君宇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11期2207-2209,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aSA H后CVS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00例aSA 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未发生CVS的患者为对照组,以发生... 【目的】探讨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aSA H后CVS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00例aSA 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未发生CVS的患者为对照组,以发生CVS的患者为观察组,根据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导致aSAH患者发生CV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00例 aSAH 患者共有85例患者发生 CVS ,发生率为283.3%。同时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Fisher分级>2级及年龄>50岁均为导致aSA H患者发生CVS的危险因素( P <00.5)。【结论】CVS有较高的发病率,在aSAH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存在导致CVS发生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 血管痉挛 颅内/病因学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未破裂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余孝君 王爱民 柳四新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4期761-762,共2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未破裂动脉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科室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经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及经颅多普勒超声等筛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261例,依据TOAST分类标准,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超声、磁共...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未破裂动脉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科室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经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及经颅多普勒超声等筛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261例,依据TOAST分类标准,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扫描结果,将患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79例、脑动脉供血不足组87例、脑梗死组95例,对未检出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再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三组患者未破裂动脉瘤伴发情况,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未破裂动脉瘤的相关性。【结果】26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检出13例伴发未破裂动脉瘤,检出率为4.98%(13/261);其中脑梗死组中共有10例伴发未破裂动脉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中有1例,脑动脉供血不足组中有2例。13例伴发未破裂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M1段末端动脉瘤2例,颈动脉起始部位夹层动脉瘤2例,囊性动脉瘤1例。【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常伴发未破裂动脉瘤,其中以脑梗死伴发未破裂动脉瘤最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亦可伴发以小、中型动脉瘤为主的未破裂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并发症 脑缺血/放射摄影术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致反复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1例
14
作者 闫国平 刘安立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3期2578-2578,共1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眼科表现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邓娟 杨婷婷 贾秀华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1-544,共4页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眼科表现。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69例中有神经眼科表现的45例患者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6.21±16.11)岁。其中,50岁以上者32例,占71.11%。出现症状至就诊...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眼科表现。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69例中有神经眼科表现的45例患者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6.21±16.11)岁。其中,50岁以上者32例,占71.11%。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30min20年。其中,24h内就诊20例,占44.44%。均单独或联合行头颅CT、CT血管造影、MRI、MRI血管造影、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检查,以及视力、瞳孔光反射和眼球运动检查。回顾分析患者首发表现、神经眼科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有神经眼科表现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占同期颅内动脉瘤患者的26.63%。其中,以眼部症状、体征为首发表现者6例,占13.33%;以神经症状、体征首发表现者39例,占86.67%。有神经眼科表现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神经眼科症状主要为视力下降、复视、眼球胀痛,分别为10、4、2例,占22.22%、8.89%、4.44%。神经眼科体征中,瞳孔异常31例,占68.89%;眼球运动障碍16例,占35.56%;上睑下垂8例,占17.78%;眼球震颤2例,占4.44%;眼球突出1例,占2.22%;角膜反射消失1例,占2.22%。颅内动脉瘤破裂致颅内出血29例,占64.44%;未见颅内出血16例,占35.56%。伴或不伴颅内出血者神经眼科表现均以瞳孔异常、眼球运动障碍及视力下降最为常见。伴颅内出血者瞳孔异常发生率较不伴颅内出血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21,P=0.007)。瞳孔异常、视力下降者多见于颈内动脉瘤;跟球运动障碍则以颈内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常见。结论颅内动脉瘤神经眼科表现多样,以瞳孔异常、眼球运动障碍和视力下降最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瞳孔失调/病因学 动眼神经疾病/病因学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嗜铬细胞瘤麻醉1例分析
16
作者 杨娇楠 张云安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2324-2324,共1页
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嗜铬细胞瘤麻醉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46岁。身高155cm,体重78kg,肥胖,ASA分级ⅣE。术前主诉:突发性头痛伴呕吐20h,术前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左额出血破人脑室;右额腔隙性脑梗死,拟于急诊在... 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嗜铬细胞瘤麻醉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46岁。身高155cm,体重78kg,肥胖,ASA分级ⅣE。术前主诉:突发性头痛伴呕吐20h,术前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左额出血破人脑室;右额腔隙性脑梗死,拟于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高血压病史10a余,平素血压控制欠佳,入院时血压178/96mmHg。病房给予硝普钠降压复合冬眠,患者呈昏迷状态,呼之有反应,GCS评分4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嗜铬细胞瘤/并发症 麻醉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脑内血肿的诊治体会 被引量:1
17
作者 包福祥 沙龙贵 黄焕斌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的手术治疗时机和方法,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本院7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均在24h内直视下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3个月至9.5年随访无再出血症状...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的手术治疗时机和方法,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本院7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均在24h内直视下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3个月至9.5年随访无再出血症状发生。3个月后随访时进行GOS评分,5分58例,4分10例,3分7例,2分3例。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脑内血肿的患者早期采取显微手术,能有效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诊断/治疗 动脉瘤 破裂/并发症/诊断/治疗 血肿/病因学/诊断/治疗
原文传递
预防颅内动脉瘤出血63例的护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慧玲 苏颖 +3 位作者 王丹丹 宫姝喆 王旭 穆晓芳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7期4170-4170,共1页
目的为了减少和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的发生,保证手术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分析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2008-10-2010-10收治的6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资料以诱因和术前护理作为本文分析的重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护... 目的为了减少和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的发生,保证手术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分析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2008-10-2010-10收治的6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资料以诱因和术前护理作为本文分析的重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护理方法。结果术前6例再出血,诱因均为情绪异常,高血压,用力排便。结论做好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控制血压,指导合理饮食,卧床休息和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护理/并发症 脑出血/护理/病因学
原文传递
喉罩与气管插管用于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瘤栓塞术的比较.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占立 刘喜成 李亚丽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1065-1067,共3页
目的比较应用喉罩与气管插管通气对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瘤栓塞术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40例脑动脉栓塞术患者,ASA Ⅱ-Ⅲ级,均合并高血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气管插管通气组(T组)20... 目的比较应用喉罩与气管插管通气对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瘤栓塞术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40例脑动脉栓塞术患者,ASA Ⅱ-Ⅲ级,均合并高血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气管插管通气组(T组)20例,放置喉罩通气组(L组)20例,观察并记录患者入室时(T0)、插管(罩)前(T1)、插管(罩)后1 min(T2)、插管(罩)后5 min(T3)、拔管(罩)后即刻(T4)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记录两组患者插入气管导管或喉罩时丙泊酚及依托咪酯用量及拔管(罩)后呛咳、恶心呕吐、躁动、咽喉不适及尼卡地平的使用情况。结果 L组在T1时的HR、血浆NE浓度与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BP和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在T2、T3和T4时点SBP、DBP、HR、血浆NE浓度与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时L组在依托咪酯用量与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丙泊酚用量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拔管(罩)后呛咳、躁动、咽部不适发生及尼卡地平的使用高于L组(P〈0.05)。结论 喉罩比气管插管对合并有高血压患者行脑动脉栓塞术时的应激反应影响小,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诱导时用药量少,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少,用于此类患者的麻醉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面罩 插管法 气管内 高血压/并发症/外科学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外科学 栓塞 治疗性 血流动力学 应激
原文传递
单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眼部表现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毛俊峰 魏世辉 +1 位作者 陈长青 沈沉浮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6-377,共2页
后交通动脉瘤(PCOAA)在我国的颅内动脉瘤中所占的比率居第一位,许多患者有眼部表现,甚至首诊于眼科。但不少眼科医师对此认识不够充分,而颅内动脉瘤又是一种急症,有潜在致命风险。所以,正确认识PCOAA的瘤体特征及眼部表现具有重... 后交通动脉瘤(PCOAA)在我国的颅内动脉瘤中所占的比率居第一位,许多患者有眼部表现,甚至首诊于眼科。但不少眼科医师对此认识不够充分,而颅内动脉瘤又是一种急症,有潜在致命风险。所以,正确认识PCOAA的瘤体特征及眼部表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我们观察了一组单侧PCOAA患者的眼部表现,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诊断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视力 低/诊断 动眼神经疾病/诊断 蛛网 膜下腔出血/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