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燃室点火式汽油机稀薄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尹丛勃 申小雨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3,共7页
基于测试试验台架对被动预燃室增压直喷汽油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效率特性、燃烧特性、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3次喷射策略形成稀薄燃烧环境(过量空气系数为1.3),发动机转速为2800 r/min,2000 r/min。结果表明:同一转速条件... 基于测试试验台架对被动预燃室增压直喷汽油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效率特性、燃烧特性、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3次喷射策略形成稀薄燃烧环境(过量空气系数为1.3),发动机转速为2800 r/min,2000 r/min。结果表明:同一转速条件下,增压预燃室发动机在负荷增加时,有效热效率和有效机械效率呈上升趋势,但超过一定范围,有效热效率下降;CA10,CA50,CA75,CA90和最大爆震指数随负荷增大呈上升趋势,同时燃烧循环变动率也可以控制在0.35%以下;发动机转速为2800 r/min,较小负荷时的燃油消耗率最低可达242.1 g/(kW·h);NO_(x),HC和CO排放与发动机运行工况密切相关,随负荷增加呈现减少趋势,Soot排放可控制在0.13 m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燃室式烧室 汽油机 稀薄 油消耗率 排放 喷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燃室及喷射阀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洪杰 张明 +3 位作者 席鸿远 周松 任建军 莫杰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基于三维仿真软件Converge构建了船用低速双燃料发动机仿真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拟了不同预燃室通道和天然气喷射阀结构下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并分析了不同参数优化燃烧和降低排放的潜力.结果表明:对预燃室通道的研究中,适度增加... 基于三维仿真软件Converge构建了船用低速双燃料发动机仿真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拟了不同预燃室通道和天然气喷射阀结构下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并分析了不同参数优化燃烧和降低排放的潜力.结果表明:对预燃室通道的研究中,适度增加预燃室通道直径和长度均会促进引燃油着火,加快主燃室燃烧进程,但直径过大会增加NO_(x)排放,长度过长会抑制着火并增大点火能量损失;增加通道角度同样会加速燃烧,但当其与扫气角度一致时,角度越大,NO_(x)排放越高;对天然气喷射阀的研究中,降低阀门位置、增大喷射角度和减小阀门直径均会降低甲烷逃逸量;喷射角度对主燃室涡流比的影响较大,当喷射角度与扫气角度相反时,喷射角度越大,燃烧越快,NO_(x)排放越低;适度减小阀门直径可提高天然气射流速度,进而加速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料发动机 预燃 天然气喷射阀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燃室点火汽油机实验及仿真研究
3
作者 尹丛勃 王成彬 顾思然 《河北农机》 2024年第15期7-9,共3页
本文针对被动预燃室增压直喷汽油机的工作特性开展研究。建立了预燃室点火发动机三维仿真模型,结合发动机台架实验结果,采用仿真方法对不同工况下的进气、混合气形成、燃烧过程进行仿真研究。研究了主/预燃烧室在燃烧过程中TKE、空燃比... 本文针对被动预燃室增压直喷汽油机的工作特性开展研究。建立了预燃室点火发动机三维仿真模型,结合发动机台架实验结果,采用仿真方法对不同工况下的进气、混合气形成、燃烧过程进行仿真研究。研究了主/预燃烧室在燃烧过程中TKE、空燃比、温度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在增压预燃室发动机的高负荷条件下,平均爆震指数可以控制在2到3.4bar之间,COV可以控制在3%到3.5%之间。在IMEP从10bar到14bar的负载范围内,指示的热效率达到40%以上。预燃室发动机首先在预燃室形成火焰然后射流喷射到主燃烧室。TKE在上止点之前20度达到其最大值,然后迅速减小。使用三次喷射策略可以在点火时刻形成均匀的分层混合物。预燃室点火区域的燃空当量比为0.8~0.9,略高于0.75的平均燃空当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燃室点火 数值模拟 发动机负荷 烧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室结构对煤油预燃裂解气旋转爆轰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韩家祥 白桥栋 +2 位作者 邱晗 郑权 翁春生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37-2850,共14页
在固定来流条件下,改变旋转爆轰燃烧室宽度和出口阻塞比,实验研究上述结构对煤油预燃裂解气与空气旋转爆轰传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燃烧室宽度和出口宽度能够促进旋转爆轰波(Rotating Detonation Wave,RDW)的稳定自持传播,... 在固定来流条件下,改变旋转爆轰燃烧室宽度和出口阻塞比,实验研究上述结构对煤油预燃裂解气与空气旋转爆轰传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燃烧室宽度和出口宽度能够促进旋转爆轰波(Rotating Detonation Wave,RDW)的稳定自持传播,当燃烧室宽度为20 mm和26 mm,燃烧室出口宽度为4~8 mm时,煤油预燃裂解气和空气能够成功起爆并能稳定传播,增加燃烧室的宽度,RDW传播速度和稳定性均有提升;随着出口阻塞比增加,RDW传播模态经历了稳定单波模态、间断单波模态和双波同向模态,阻塞比的增加能提升燃烧室末端反射激波的强度,促进多波头的产生,RDW传播速度和压力随着阻塞比的增加,经历了升高后降低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油预燃裂解气 旋转爆轰 烧室结构 传播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煤粉预燃式强稳燃低氮燃烧器配风组织优化
5
作者 周旭 张瀚霖 +5 位作者 张锋 谭厚章 郑海国 刘一 林山虎 王学斌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3-51,共9页
煤粉预燃低氮燃烧技术可兼顾稳定燃烧与NO_(x)排放控制,在燃煤锅炉灵活性调峰稳燃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依托5 MW燃烧试验平台,研究一种带小型预燃室的高浓度煤粉预燃低氮燃烧器运行性能。通过CFD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一次风率、内外二次... 煤粉预燃低氮燃烧技术可兼顾稳定燃烧与NO_(x)排放控制,在燃煤锅炉灵活性调峰稳燃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依托5 MW燃烧试验平台,研究一种带小型预燃室的高浓度煤粉预燃低氮燃烧器运行性能。通过CFD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一次风率、内外二次风配风与分离式燃尽风(SOFA)对燃烧器燃烧性能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结合5 MW燃烧试验平台测试结果对燃烧模型进行验证验证,试验实际温度与数值计算结果的最大偏差为44℃,误差范围±3.3%,证明所选燃烧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一次风率是影响预燃室环形回流区的关键因素,过低或过高的一次风速会分别对稳燃能力与降氮能力产生影响,在约8.8%的一次风率条件下能够保证有充足的回流量,有利于煤粉着火和排放控制;升高内二次风率能卷吸更多炉膛内高温烟气,有利于煤粉燃尽,但炉膛内部高温氧化性气氛区域增加,会导致污染物排放有所升高,约为43.5%的内二次风率能兼顾稳燃与降氮效果;采取适当比率的SOFA替代外二次风,能使得燃烧区域的含氮化合物更易被还原,从而降低排放,在23%SOFA风率下出现明显的低氮效果,NO_(x)排放为72 mg/m^(3)(6%O_(2)),与0%SOFA风率相比减排约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燃低氮 烧器 配风优化 数值模拟 NO_(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容燃烧弹的单孔主动预燃室几何参数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刘人赫 刘逸晖 +2 位作者 缪新轲 邓俊 李理光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6,共8页
基于定容燃烧弹试验平台,采用燃烧可视化方法研究了预混式单孔主动预燃室的几何参数对预燃室点火特性的影响。在火焰发展初期的定压燃烧过程中,将从点火开始到火焰面积达到燃烧弹可视窗口面积一半所用的时间定义为初期火焰发展时间,作... 基于定容燃烧弹试验平台,采用燃烧可视化方法研究了预混式单孔主动预燃室的几何参数对预燃室点火特性的影响。在火焰发展初期的定压燃烧过程中,将从点火开始到火焰面积达到燃烧弹可视窗口面积一半所用的时间定义为初期火焰发展时间,作为衡量不同几何参数下主动预燃室点火效果的参考指标:在不同喷孔孔径(2.0~4.0 mm)、不同预燃室通道内径(3.0~5.5 mm)、不同下端开口角度(0°~75°)的试验条件下,初期火焰发展时间的最大差异分别为9.3 ms、6.8 ms、2.9 ms,最终得出3个几何参数对单孔主动预燃室点火效果的影响程度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喷孔孔径、预燃室通道内径、下端开口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预燃 定容烧弹 烧可视化 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预燃室燃料控制参数对汽油机稀燃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许秉鑫 缪新轲 +2 位作者 邓俊 王金秋 李理光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28-1632,共5页
预燃室点火系统可促进稀薄混合气燃烧,从而显著提高热效率。本文基于自行开发的主动预燃室及其燃料供给系统,在压缩比为16的发动机上分别测试了预混气体喷射压力和燃料占比对发动机稀燃边界下燃烧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9、0.14和... 预燃室点火系统可促进稀薄混合气燃烧,从而显著提高热效率。本文基于自行开发的主动预燃室及其燃料供给系统,在压缩比为16的发动机上分别测试了预混气体喷射压力和燃料占比对发动机稀燃边界下燃烧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9、0.14和0.09 MPa 3种预混气体喷射压力中,在0.09 MPa的喷射压力下可获得最高的平均指示压力和最短的着火延迟期和燃烧持续期,燃烧最稳定;当预混气体燃料占比从0.54%逐步增加到2.69%时,发动机的平均指示压力先增加后减少,并在占比1.61%处取得最大值,此时的燃烧最为稳定,着火延迟期和燃烧持续期均最短。主动预燃室可实现λ=1.8的稳定燃烧,指示热效率相比普通火花塞点火的32.9%提高到39.4%,相对提升了1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主动预燃 料控制参数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燃室结构参数对汽油机稀薄燃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泓 祁宏钟 +3 位作者 江枭枭 杜家坤 冶麟 张宗澜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3,共8页
基于研究型热力学单缸机研究了压缩比(CR)对预燃室射流点火汽油机超稀薄燃烧热效率的影响,探索了预燃室结构参数对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的作用规律.试验中选取发动机常见最低燃油消耗率工况(转速为2750 r/min、平均指示压力(IMEP)为1.05 MP... 基于研究型热力学单缸机研究了压缩比(CR)对预燃室射流点火汽油机超稀薄燃烧热效率的影响,探索了预燃室结构参数对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的作用规律.试验中选取发动机常见最低燃油消耗率工况(转速为2750 r/min、平均指示压力(IMEP)为1.05 MPa),通过调节进气量及循环喷油量改变过量空气系数(φa),结果表明:压缩比由12.48增大至16.40,相同过量空气系数对应的指示热效率(ITE)呈递增趋势,同时最佳指示热效率点对应的φa有所升高.当压缩比为12.48时,指示热效率峰值点对应的φa为1.8,指示热效率为47.1%;CR提升至16.40时,指示热效率峰值点对应的φa提升至2.8,对应的指示热效率提升至50.1%.此外,对比预燃室结构参数对燃烧过程影响可知,采用射流锥角为120°、喷孔面积为6.8 mm^(2)的直孔结构设计能更有效地提高缸内燃烧速率,有利于抑制爆震,在超稀薄模式下燃烧稳定性较优,并有利于降低未燃碳氢(UHC)、CO和NO_(x)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预燃 稀薄 压缩比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发动机预燃室射流点火装置的设计与研究
9
作者 常雪嵩 王晨曦 +3 位作者 于鹏飞 胡佳佳 马京卫 高定伟 《现代车用动力》 2024年第2期24-30,共7页
预燃室是一种狭长的燃烧室,经单孔或多孔喷射道与主燃烧室相连通。介绍了预燃室射流点火系统的作用,重点对预燃室射流点火装置结构、预燃室材料、预燃室仿真结果和装配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在发动机新机型的开发中为预燃室射流点火装置的... 预燃室是一种狭长的燃烧室,经单孔或多孔喷射道与主燃烧室相连通。介绍了预燃室射流点火系统的作用,重点对预燃室射流点火装置结构、预燃室材料、预燃室仿真结果和装配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在发动机新机型的开发中为预燃室射流点火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燃 射流点火装置 材料选择 仿真分析 装配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用天然气发动机的预燃室火花塞试验研究
10
作者 冯源 张超 林峰 《现代车用动力》 2024年第1期20-24,39,共6页
在新排放法规的严格要求下,采用预燃室的点火方式能够有效地优化天然气发动机的经济性和燃烧特性。通过怠速工况稳定性、外特性工况点火性能、中低负荷工况废气再循环(EGR)率容忍度等一系列试验,研究预燃室火花塞在天然气发动机上的燃... 在新排放法规的严格要求下,采用预燃室的点火方式能够有效地优化天然气发动机的经济性和燃烧特性。通过怠速工况稳定性、外特性工况点火性能、中低负荷工况废气再循环(EGR)率容忍度等一系列试验,研究预燃室火花塞在天然气发动机上的燃烧表现,确定了性能指标,与原机火花塞的燃烧表现进行对比,以便为后续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使用预燃室火花塞能够改善着火性能,优化发动机循环变动率,加快燃烧速率,减少爆震倾向,并且展现出降低气耗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发动机 预燃 火花塞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预燃室天然气发动机性能开发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仲 薛滋德 《机械工程师》 2024年第5期150-156,共7页
为了实现发动机在稀薄燃烧状态下的稳定运行,在某一台预燃室天然气发动机上进行了性能开发试验,对于影响发动机运行状态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范围性对比试验,并确定了最佳的主要技术参数配置。此天然气发动机采用进气道多点喷射、预燃... 为了实现发动机在稀薄燃烧状态下的稳定运行,在某一台预燃室天然气发动机上进行了性能开发试验,对于影响发动机运行状态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范围性对比试验,并确定了最佳的主要技术参数配置。此天然气发动机采用进气道多点喷射、预燃燃气电喷控制等技术,使发动机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先进的排放指标,并采用高效涡轮增压、高效两级中冷,合理地设计活塞和燃烧室,以控制发动机的排放,使排放达到现阶段IMO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燃 天然气发动机 性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预燃室燃烧策略对汽油机缸内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吕阳 冯上司 +2 位作者 雒晶 李兰 康哲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33-1642,1653,共11页
随着全球排放法规和节能政策日趋严格,汽油机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实现汽油机高效超低排放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预燃室湍流射流点火是提高汽油机热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本文通过耦合详细化学反应机理的三... 随着全球排放法规和节能政策日趋严格,汽油机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实现汽油机高效超低排放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预燃室湍流射流点火是提高汽油机热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本文通过耦合详细化学反应机理的三维流动仿真分析,系统研究了稀薄燃烧极限拓展和点火正时对热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被动预燃室相较于火花点火可以有效拓展稀燃极限,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在过量空气系数为1.5时,最高指示热效率为47.24%,相较于原机提高了11.89%;NOx和Soot较原机也相应减少29.27%和98.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被动预燃 烧策略 缸内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燃室参数对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燃烧过程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树生 白书战 +2 位作者 邢小伟 贾迎军 李国祥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76,共5页
在对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燃烧系统开发的过程中,设计了小容积预燃室加浅盆型主燃室的燃烧系统,之间通过8个直径2mm的均匀布置的通道连接,针对2种角度的布置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及试验分析。通过简化的甲烷反应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了主燃室内... 在对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燃烧系统开发的过程中,设计了小容积预燃室加浅盆型主燃室的燃烧系统,之间通过8个直径2mm的均匀布置的通道连接,针对2种角度的布置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及试验分析。通过简化的甲烷反应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了主燃室内的燃烧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大的连接通道夹角有利于加快燃烧室径向的火焰传播速度,但主燃室中心部位燃烧较慢;小夹角的方案则相反。单缸试验机上的试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并证明大夹角通道方案有较好的抗爆震性能和排放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发动机 预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发动机预燃室式燃烧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惠明 龚英利 +3 位作者 赵奎翰 刘雄 高建东 李宗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4-36,40,共4页
开发了火花点火天然气发动机预燃室式燃烧系统。该发动机通过采用新型的预燃室式燃烧系统 ,同时对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点火系统等进行改进设计 ,实现了两级点火和稀燃、速燃 ,大大提高了燃烧速度 ,从而改善了发动机的动力性 ,降低了... 开发了火花点火天然气发动机预燃室式燃烧系统。该发动机通过采用新型的预燃室式燃烧系统 ,同时对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点火系统等进行改进设计 ,实现了两级点火和稀燃、速燃 ,大大提高了燃烧速度 ,从而改善了发动机的动力性 ,降低了排气温度和排放量。试验结果表明 ,新的天然气发动机的动力性与原机基本相当 ,排气污染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发动机 预燃室式烧系统 火花点火 料供给系统 点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抑制预燃试验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志福 梁兴雨 +3 位作者 刘国庆 王志 杨万里 王建军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6-160,共5页
预燃是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上与普通爆震不同的异常燃烧模式,通过阐述预燃的特征,对比分析了预燃与常规爆震和正常燃烧的基本不同.通过初步分析预燃产生机理,指出了可能抑制预燃的主要手段,试验研究了冷却水温度、点火角、进气相位等对... 预燃是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上与普通爆震不同的异常燃烧模式,通过阐述预燃的特征,对比分析了预燃与常规爆震和正常燃烧的基本不同.通过初步分析预燃产生机理,指出了可能抑制预燃的主要手段,试验研究了冷却水温度、点火角、进气相位等对预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降低冷却水温度,优化进气相位,可以一定程度抑制预燃;提前点火角,发生轻微常规爆震,但未出现预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 缸内直喷 预燃 爆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氧预燃室高压缩尺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吴宝元 葛李虎 +1 位作者 谭永华 刘红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4-108,共5页
为满足液氧/煤油发动机推力大范围变化和预燃室要在大范围工况条件下工作的要求,采用带缩进长度和二次喷注的双组元离心式喷注单元,对富氧预燃室进行了高压缩尺试验研究。头部二次喷注孔为矩形和圆形、身部4种不同长度的6台试验件的试... 为满足液氧/煤油发动机推力大范围变化和预燃室要在大范围工况条件下工作的要求,采用带缩进长度和二次喷注的双组元离心式喷注单元,对富氧预燃室进行了高压缩尺试验研究。头部二次喷注孔为矩形和圆形、身部4种不同长度的6台试验件的试验结果表明,缩尺试验的最好温度均匀性≤50℃,燃气平均停留时间为10ms左右,矩形和圆形喷注方案的缩进室混合比分别小于20和24时可以避免产生低频不稳定燃烧。所得结论可用于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并对新型发动机的研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氧发动机 高压补火箭发动机 富氧推进剂 预燃 烧试验 缩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氧预燃室试验启动过程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汪小卫 金平 +1 位作者 俞南嘉 蔡国飙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119-2123,共5页
为开展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富氧预燃室试验研究,对其试验启动过程进行了设计,阐述了试验条件下的富氧预燃室启动过程的特点,选择了非传统的富燃点火启动模式.对该预燃室启动过程动态特性进行仿真研究和热试车试验,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良... 为开展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富氧预燃室试验研究,对其试验启动过程进行了设计,阐述了试验条件下的富氧预燃室启动过程的特点,选择了非传统的富燃点火启动模式.对该预燃室启动过程动态特性进行仿真研究和热试车试验,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多次试验结果表明在小流量富氧预燃室上应用富燃点火启动点火可靠性高、试验稳定可靠,无任何烧蚀现象.启动方案的研究和仿真为预燃室的试验打下基础,并为今后该类型发动机动态过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富氧预燃 启动过程 动态数学模型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火箭发动机层板式预燃室液氧发汗冷却热控制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伟强 陈启智 吴宝元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0-14,共5页
讨论了富氧预燃室液氧发汗冷却的分析计算方法。发汗流对燃气热流的阻隔分析采用Bartle-Leadon修正方法来完成,室壁温度分布和热穿透深度应用结构层板与发汗流存在温差的传热模型获得。讨论了发汗流压降和控制流道长度对... 讨论了富氧预燃室液氧发汗冷却的分析计算方法。发汗流对燃气热流的阻隔分析采用Bartle-Leadon修正方法来完成,室壁温度分布和热穿透深度应用结构层板与发汗流存在温差的传热模型获得。讨论了发汗流压降和控制流道长度对预燃室壁温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预燃 发汗冷却 热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氧预燃室初步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俞南嘉 蔡国飙 +3 位作者 张国舟 金平 汪小卫 李茂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34-838,共5页
为了研究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中富氧预燃室的点火以及燃烧特性,对点火方案和预燃室方案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多种预燃室结构形式和点火方式的比较,提出了适合于富氧预燃室初步试验要求的点火方案,研制了热表面谐振点火器并采用间接点火... 为了研究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中富氧预燃室的点火以及燃烧特性,对点火方案和预燃室方案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多种预燃室结构形式和点火方式的比较,提出了适合于富氧预燃室初步试验要求的点火方案,研制了热表面谐振点火器并采用间接点火方式研制了氢氧火炬点火器。点火器的试验结果表明氢氧火炬点火器能够多次可靠地点火并生成稳定的点火火炬。由于不受谐振产生条件的限制,氢气和氧气的流量和混合比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选择,生成点火火炬的温度范围也很宽。对确定的富氧预燃室方案进行了设计加工,经过三个阶段的热试车,富氧预燃室的关键参数均达到了设计要求,结构无烧蚀,工作可靠,完全可以满足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系统对富氧预燃室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流量补循环发动机 富氧预燃 点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焦在旋风预燃室内燃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蔡崧 杨亚军 +2 位作者 罗永刚 沈来宏 魏启东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11-1718,1728,共9页
研究工作着眼于利用石油焦作为燃油锅炉的替代燃料。内容包括 2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了石油焦的基本性能及其着火燃烧特性 ,以及为满足用户特殊要求而开发的旋风预燃室建立了热态试验装置 ,进行了燃烧石油焦粉的一系列试验 ;第二部分为... 研究工作着眼于利用石油焦作为燃油锅炉的替代燃料。内容包括 2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了石油焦的基本性能及其着火燃烧特性 ,以及为满足用户特殊要求而开发的旋风预燃室建立了热态试验装置 ,进行了燃烧石油焦粉的一系列试验 ;第二部分为在同一预燃室内对燃烧水 -石油焦浆进行的试验研究 ,研究了水 -焦浆流动特性合理配比以及水 -焦浆在燃烧室内的燃烧情况。并对燃烧室特性、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试验显示该预燃室能够在较低的预热空气温度下成功地燃烧石油焦粉 ,稍作改动后又能成功地燃烧水 -石油焦浆。试验结果对利用石油焦作为锅炉替代燃料具有参考价值。图 1 1表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锅炉 石油焦 着火烧特性 旋风预燃 水石油焦浆 配比 WP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