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塔城地区博物馆藏清顶戴花翎的科技分析与保护修复
1
作者 牛功青 《吐鲁番学研究》 2022年第2期147-152,156,共7页
塔城地区博物馆藏一件出土于塔城市左公祠遗址的清顶戴花翎,其特征与文献所记载的五品官吉服冠帽上顶戴花翎相符。顶戴花翎材质涉及有机质和无机质,保存现状较差,主要出现丝织物的污染、老化、残缺和断裂等及黄铜金属底座的瘤状物和锈... 塔城地区博物馆藏一件出土于塔城市左公祠遗址的清顶戴花翎,其特征与文献所记载的五品官吉服冠帽上顶戴花翎相符。顶戴花翎材质涉及有机质和无机质,保存现状较差,主要出现丝织物的污染、老化、残缺和断裂等及黄铜金属底座的瘤状物和锈蚀等病害。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且根据文物材质特征及病害特点主要采用物理方法对其进行保护修复,并采用展藏一体的嚢匣作为装具,从而达到保管和展览等各项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城地区博物馆 清代 顶戴花翎 五品吉服冠帽 保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西藏辅国公及“顶戴花翎”初探
2
作者 卓么杰布 《攀登(藏文版)》 2023年第4期41-51,共11页
西藏辅国公及“顶戴花翎”是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官员政治表现的肯定,也是西藏地方官员政治身份的重要象征。自1721年(康熙六十年)起,康熙封西藏地方官员隆布鼐为辅国公以来,爵位成为一种西藏社会重要的地位象征。随着清朝中央政府... 西藏辅国公及“顶戴花翎”是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官员政治表现的肯定,也是西藏地方官员政治身份的重要象征。自1721年(康熙六十年)起,康熙封西藏地方官员隆布鼐为辅国公以来,爵位成为一种西藏社会重要的地位象征。随着清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系进一步加强,清朝统治者先后将“亚谿”家族、噶锡巴家族及沙扎家族的主要成员封为辅国公,并赐予红宝石顶戴、珊瑚顶戴等宝石顶戴,以及孔雀花翎等等级象征饰品,这些饰品在西藏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象征意义。可见,西藏辅国公及“顶戴花翎”是清朝中央与西藏地方自上而下管理顺畅有效的表现,也反映出西藏地方对清朝中央政府自下而上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藏辅国公 顶戴花翎” 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顶戴花翎”
3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0年第4期21-21,共1页
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清代"顶戴"分两种,一种是凉帽,一种是暖帽。
关键词 顶戴 孔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顶戴花翎”
4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0年第4期24-24,共1页
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清代“顶戴”分两种,一种是凉帽,一种是暖帽。清代“花翎”也分两种,一是蓝... 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清代“顶戴”分两种,一种是凉帽,一种是暖帽。清代“花翎”也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戴 孔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军功顶戴考略 被引量:2
5
作者 吉辰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8-104,共7页
军功顶戴(简称军功)是清代顶戴中衍生出的一种特殊形式,用于奖励立有军功的军民。它肇始于乾隆末年对林爽文起义的镇压,在嘉庆年间建立起了比较全面的管理制度。而自道光朝后期以降,其颁发严重泛滥,不仅授予权下移,品级趋滥,数量膨胀,... 军功顶戴(简称军功)是清代顶戴中衍生出的一种特殊形式,用于奖励立有军功的军民。它肇始于乾隆末年对林爽文起义的镇压,在嘉庆年间建立起了比较全面的管理制度。而自道光朝后期以降,其颁发严重泛滥,不仅授予权下移,品级趋滥,数量膨胀,甚至被大量颁发给与军功无关的社会边缘群体。获得军功顶戴者在理论上有可能以此为基础获得武职,但一般仅为"顶戴荣身"。比起其他许多品位方面的奖励制度,它可谓是一种廉价的名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军功顶戴 名器 官阶制度
原文传递
“顶戴乌纱”的来龙去脉
6
作者 陈鲁南 《月读》 2015年第1期73-75,共3页
根据嬴政的要求,秦朝不仅皇帝服黑,官员的衣服也依旧是黑色。汉代承袭秦制,官服仍用黑色;但又因汉初的皇帝们崇尚火德,公卿们有时也穿红色。汉代的官员,无论级别高低,官服的式样都是相同的,区别是体现在他们佩戴的印绶上。皇帝和官员代... 根据嬴政的要求,秦朝不仅皇帝服黑,官员的衣服也依旧是黑色。汉代承袭秦制,官服仍用黑色;但又因汉初的皇帝们崇尚火德,公卿们有时也穿红色。汉代的官员,无论级别高低,官服的式样都是相同的,区别是体现在他们佩戴的印绶上。皇帝和官员代表的是强权,黑色的严肃、庄重意味因此而更胜。汉以后,官服开始变得多姿多彩,但黑色仍然被保留下来,并且在空间的位置上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德 顶戴 嬴政 于洪武 宋太祖赵匡胤 红缨帽 晋成帝 空间的 色入 宋明帝
原文传递
“顶戴经济”冷观察
7
作者 靳子 《检察风云》 2005年第1期10-10,共1页
关键词 腐败案 程维高 顶戴 监督制约机制 政商
原文传递
关于鲁迅五品顶戴的一些猜想
8
作者 张阳 《上海鲁迅研究》 2022年第1期68-79,共12页
20世纪7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系讲师细野浩二在查看讲道馆资料部所藏弘文学院有关史料时发现,鲁迅与张邦华、顾琅、伍崇学等人,系以“南洋矿路学堂毕业生奏奖五品顶戴”身份负笈东渡。①20世纪80年代,擅长史料考证的日本学者北冈正... 20世纪7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系讲师细野浩二在查看讲道馆资料部所藏弘文学院有关史料时发现,鲁迅与张邦华、顾琅、伍崇学等人,系以“南洋矿路学堂毕业生奏奖五品顶戴”身份负笈东渡。①20世纪80年代,擅长史料考证的日本学者北冈正子在进一步翻看比对日本外务省档案及弘文学院相关资料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鲁迅 弘文学院 日本外务省 史料考证 顶戴 北冈正子 文学系
原文传递
清代明蓝石顶冬朝冠形制考 被引量:5
9
作者 何远骏 刘瑞璞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8-93,共6页
清代朝冠寒暑易制、朝祭而御,为清代服制的正式礼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王朝独具满俗汉制特色的冠式。文章采用标本研究、结构分析与文献互证的方法,针对清代明蓝石顶冬朝冠标本的帽胎、顶戴形制进行测绘记录和图像文献考释。通过分析其... 清代朝冠寒暑易制、朝祭而御,为清代服制的正式礼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王朝独具满俗汉制特色的冠式。文章采用标本研究、结构分析与文献互证的方法,针对清代明蓝石顶冬朝冠标本的帽胎、顶戴形制进行测绘记录和图像文献考释。通过分析其冠帽结构及形制特征,阐释清代朝冠“由行至朝”的形制演变、功能转化及制度意涵。研究表明:冬朝冠作为清代礼帽,其结构形制是由早期骑射功用的户外帽式发展而来。顶戴规制为北方游牧民族共通之俗,发端于辽金,发迹于元明,系统化于清朝。清冬朝冠形制反映了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融合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承载了清朝封建王朝盛衰兴废的历史进程的服饰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朝冠 明蓝石 满俗汉制 顶戴制度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绍英日记(张勳復辟部份 上)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延玉 《紫禁城》 1991年第2期33-35,44,共4页
宣统九年(丁巳)五月十三日(宣统小朝廷记年,时为中华民国六年,即1917年7月1日)卯刻六点,张少轩(张勳)大帅率文武员弁进内,呈递请复辟奏折,并饬随员代拟上谕等件,见内阁官报。上召见张帅及文武随员毕,醇王爷亦到,遂阅所拟上谕,旋见张师... 宣统九年(丁巳)五月十三日(宣统小朝廷记年,时为中华民国六年,即1917年7月1日)卯刻六点,张少轩(张勳)大帅率文武员弁进内,呈递请复辟奏折,并饬随员代拟上谕等件,见内阁官报。上召见张帅及文武随员毕,醇王爷亦到,遂阅所拟上谕,旋见张师接洽一切,商定派张为议政大臣。办妥後上赏饭吃,在尚书房早餐。忆自(宣统)三年十二月廿五日辞位六载於兹,一朝光复旧业固为可喜,然而後患方殷,尤为可惧,不可不持敬慎危惧之态度也。事毕,王爷、张大帅等均散。予随同世中堂(世续,字伯轩,曾担任内阁学士、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耆大人(耆龄,字寿民,清末御前侍卫,头品顶戴,总管内务府大臣。著有《赐(?)斋日记》)在内住宿,此事于事前并未接张帅来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阁学士 总管内务府大臣 礼部尚书 方殷 工部侍郎 顶戴 御前侍卫 绍英 奏摺 寿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台一颗印,不及朱葆三签个字
11
作者 杨轶清 《浙江经济》 2013年第12期58-,共1页
老上海租界内原来有一条叫'朱葆三路'的马路(大致相当于如今溪口路),这是上海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第一条马路.而获此殊荣的朱葆三生前享有巨大社会声望,身后又备极哀荣.朱葆三长袖善舞,其精明又厚道的为人处世让盛气凌人的各国... 老上海租界内原来有一条叫'朱葆三路'的马路(大致相当于如今溪口路),这是上海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第一条马路.而获此殊荣的朱葆三生前享有巨大社会声望,身后又备极哀荣.朱葆三长袖善舞,其精明又厚道的为人处世让盛气凌人的各国驻上海领事也对他礼遇有加.朱葆三的人生很好的证明了做生意就是做人的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口 上海租界 顶戴 社会声望 真金 三路 四明银行 浙江实业银行 都督府 宁波旅沪同乡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藏族妇女饰品中的历史与文化
12
作者 程忠红 《海风》 2020年第1期51-53,共3页
一、珍珠冠(清)珍珠冠是西藏特有的一种女性冠饰。解放前,藏族世袭贵族妇女在盛大节日或出席重要庆典活动仪式时,会顶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头饰。珍珠冠通常高20cm,直径23cm左右,以木作胎,如纬笠式,冠内饰朱红漆后用布做内里... 一、珍珠冠(清)珍珠冠是西藏特有的一种女性冠饰。解放前,藏族世袭贵族妇女在盛大节日或出席重要庆典活动仪式时,会顶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头饰。珍珠冠通常高20cm,直径23cm左右,以木作胎,如纬笠式,冠内饰朱红漆后用布做内里,冠面周围由无数颗天然珍珠并点缀松石穿连布胎,尽显璀璨华贵。珍珠冠的造型与珍珠的布置恰好迎合了“圆”与“满”的创意,它们与藏传佛教中的“圆通”、“圆觉”思想和民间文化中的“圆满”意识有很大关系。金镶绿松石的冠顶犹如曼陀螺,这种顶戴形式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佛的佑护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珍珠 绿松石 藏族妇女 顶戴 饰品 头饰 民间文化 庆典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宜兰陈姓鉴湖堂及登瀛书院惜字亭 被引量:2
13
作者 施顺生 《闽台文化研究》 2010年第2期71-78,共8页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世居今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大坑鉴湖的陈计勃、陈计淑堂兄弟携眷带子渡海来台,始居台湾西北部的苗栗。道光三年(1823),为避漳泉械斗及土匪抢夺,来台第二代的陈敬暖率领堂兄弟举家翻山越岭,来到台湾东北部的宜...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世居今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大坑鉴湖的陈计勃、陈计淑堂兄弟携眷带子渡海来台,始居台湾西北部的苗栗。道光三年(1823),为避漳泉械斗及土匪抢夺,来台第二代的陈敬暖率领堂兄弟举家翻山越岭,来到台湾东北部的宜兰,开垦土地、经营商行。咸丰年间,第三代陈宣梓率子陈添寿帮助官府平定民乱,陈添寿官封五品顶戴。陈家声誉远播,事业扩展迅速。陈宣梓于是兴建宅院、宗祠"鉴湖堂",并设立家塾"登瀛书院",顿时人文鹊起,子孙屡中举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惜字亭 漳泉械斗 台湾宜兰 陈宣 开垦土地 福建省漳州市 宜兰市 顶戴 噶玛兰 忠顺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东北旗庄内部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刁书仁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67-72,共6页
本文认为,旗庄内部庄头由先前的管庄奴仆,通过讨垦闲荒盗典庄地,勒索丁佃,役使丁佃刨垦滋生余地,私吞赈银,谎报灾情等手段敛财致富,演变成独霸一方的地主;而旗庄内部的丁佃不堪忍受庄头的各种剥削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随着丁佃的反... 本文认为,旗庄内部庄头由先前的管庄奴仆,通过讨垦闲荒盗典庄地,勒索丁佃,役使丁佃刨垦滋生余地,私吞赈银,谎报灾情等手段敛财致富,演变成独霸一方的地主;而旗庄内部的丁佃不堪忍受庄头的各种剥削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随着丁佃的反抗斗争,皇室不得不放松对丁佃的人身束缚,丁佃的人身地位有所提高。旗庄内部结构的这种变化加速了旗庄农奴制生产关系向租佃制生产关系的转化,这种转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是进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抗斗争 管庄 清中叶 盛京户部 浮多 顶戴 小营盘 多罗贝勒 光绪会典 咨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绪癸巳科广东乡试史料(下) 被引量:2
15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4-72,共19页
关键词 光绪 会试 乡试 科举考试 科场条例 右副都御史 广东 房考官 广东巡抚 副主考 仪制司 钦此 监临 磨勘官 同考官 布政司 都察院 风宪衙门 顶戴 癸巳 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在文化上要自信自强——林凡访谈 被引量:1
16
《中国书画》 2003年第8期76-90,共15页
问:请介绍一下您学习书画的过程。答:我没有上过正规的美术院校,我在书画艺术上是自学为主,同时,也在工作和交游中,瞟学了不少东西。我出生在湖南益阳,从小就喜欢书画。我们家在当地可以算是书香门第,但往上数到曾祖父就是农民。祖父靠... 问:请介绍一下您学习书画的过程。答:我没有上过正规的美术院校,我在书画艺术上是自学为主,同时,也在工作和交游中,瞟学了不少东西。我出生在湖南益阳,从小就喜欢书画。我们家在当地可以算是书香门第,但往上数到曾祖父就是农民。祖父靠刻苦读书,得清末五品顶戴,成为当地的小绅士,但父亲过早去世,刚刚由祖父撑起来的家业就衰败了。虽然家无恒产,但家里藏书很多,所以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凡 上数 书画艺术 美术评论家 何海霞 青年画家 国画大师 顶戴 张大千 工笔人物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宝桢与李端棻
17
作者 陈钟浩 《贵州文史丛刊》 1986年第2期45-46,共2页
丁宝桢(1820—1886),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字稚潢,咸丰进士,曾任山东巡抚,治河有功。侯家林、贾庄两次大合龙,节费计数百万。督蜀时,奏改盐政,剔除中饱,百余万金,悉数交公。嗣奸商勾结,言官腾章奏劾,谣言纷兴,至派大员查办,初革职留任,... 丁宝桢(1820—1886),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字稚潢,咸丰进士,曾任山东巡抚,治河有功。侯家林、贾庄两次大合龙,节费计数百万。督蜀时,奏改盐政,剔除中饱,百余万金,悉数交公。嗣奸商勾结,言官腾章奏劾,谣言纷兴,至派大员查办,初革职留任,继以三品顶戴署理,再次以四品顶戴署理,次第降职,卒以舆论颇佳,朝中不予追究,始终倚畀。丁自奉甚薄,每食不逾四簋,平生嗜好,适与和峤相反,身后一棺萧然,家属几难自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宝桢 山东巡抚 顶戴 不予追究 载淳 盐政 章奏 侯家 平远 那拉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廷瑶《宦游纪略》所反映的晚清社会问题
18
作者 孙定朝 达林 《贵州文史丛刊》 1988年第3期51-56,共6页
高廷瑶,字青书,又字雪庐,贵州贵筑洪边里北衙(今贵阳市鸟当区新添寨北衙)人。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嘉庆五年(1800年),因“抚”平马场苗民反(一说广青苗),恩尝六品顶戴。嘉庆六年(1801年)大挑一等,奉旨加一等,以通判用。嘉庆七... 高廷瑶,字青书,又字雪庐,贵州贵筑洪边里北衙(今贵阳市鸟当区新添寨北衙)人。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嘉庆五年(1800年),因“抚”平马场苗民反(一说广青苗),恩尝六品顶戴。嘉庆六年(1801年)大挑一等,奉旨加一等,以通判用。嘉庆七年,选授安徽庐州,后历官安徽庐州凤阳通判,擢凤阳同知、平乐知府。调广东肇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社会 选授 通判 历官 顶戴 北衙 苗民 纪略 反抗斗争 广东肇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宦游纪略》所反映的晚清社会问题和高廷瑶的法律思想
19
作者 孙定朝 达琳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9-14,21,共7页
高廷瑶,字青书,又字雪庐,贵州贵筑洪边里北衙人(今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寨北衙)。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年)中举,曾四次赴京会考,均名落孙山。嘉庆五年(1800年),因“抚”平马场苗民反(一说广顺青苗),恩赏六品顶戴。次年大挑一等,奉旨加一等... 高廷瑶,字青书,又字雪庐,贵州贵筑洪边里北衙人(今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寨北衙)。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年)中举,曾四次赴京会考,均名落孙山。嘉庆五年(1800年),因“抚”平马场苗民反(一说广顺青苗),恩赏六品顶戴。次年大挑一等,奉旨加一等,以通判用。嘉庆七年,选授安徽庐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社会 选授 恩赏 历官 顶戴 北衙 通判 苗民 纪略 反抗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报刊史上的第一条电讯稿
20
作者 李征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9-39,共1页
我国第一家采用电讯稿的报刊是一八七二年在上海创刊的《申报》。当时《申报》在英国人美查等的主持下,出于竞争的需要,非常重视新闻稿件的采写。一八八一年七月,清政府在天津与上海之间开始架设大规模的电报线路——“南北洋电报干线... 我国第一家采用电讯稿的报刊是一八七二年在上海创刊的《申报》。当时《申报》在英国人美查等的主持下,出于竞争的需要,非常重视新闻稿件的采写。一八八一年七月,清政府在天津与上海之间开始架设大规模的电报线路——“南北洋电报干线”。这条线路从天津沿大运河而设,跨长江,过镇江,抵上海。它从两地同时开始施工,十一月十九日在山东境内汇合。同月二十八日竣工,十二月二十四日交付使用。这是当时我国最长的一条电报线路,全长三千余华里,它的建成为南北通讯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八八二年一月十六日,《申报》刊出了该报驻天津访员(记者)两天前发来的第一条电讯稿,内容是清朝皇帝光绪给欠解铜款的云南按察使衔侯补道台张承颐以“摘去顶戴”的处分。消息全文摘录了有关这一处分的“上谕”,是为我国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开始。《申报》在这一天还同时发表了编者的“按语”:“(一月十四日)十一点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报》 新闻稿件 美查 跨长江 这一天 顶戴 清朝皇帝 读者需要 二十四小时 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