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病理性高度近视青少年患者患眼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特征研究
1
作者 郭春玲 王丽曌 +1 位作者 郑丹 唐强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262-1264,1268,共4页
目的探讨非病理性高度近视青少年患者患眼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的特征。方法选取铜川市人民医院自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112例(224眼)非病理性高度近视青少年患者纳入近视组,选取同期112例(224眼)健康青少年纳入健康组。比较... 目的探讨非病理性高度近视青少年患者患眼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的特征。方法选取铜川市人民医院自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112例(224眼)非病理性高度近视青少年患者纳入近视组,选取同期112例(224眼)健康青少年纳入健康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临床指标、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平均等效球镜度(MSE)及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根据MSE及AL将近视组患者分为高度亚组[73例(146眼);-9.0 D27 mm],比较高度亚组与超高亚组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采用二元Logistics方程分析各指标与不同程度非病理性高度近视的相关性。结果近视组MSE、眼压、裸眼视力低于健康组,AL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组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均显著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近视组患者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与MSE、眼压及裸眼视力呈正相关(P<0.05),与AL呈负相关(P<0.05)。超高亚组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均低于高度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与非病理性高度近视不同程度相关(P<0.05)。结论非病理性高度近视青少年患者患眼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异常下降,临床可根据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诊断患者高度近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高度近视 黄斑区 视网膜 血流灌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变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郑聪 伍海建 龚祎 《浙江创伤外科》 2019年第4期692-694,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非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屈光状态改变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高度近视及非高度近视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共60例,其中高度近视伴孔源性视... 目的研究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非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屈光状态改变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高度近视及非高度近视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共60例,其中高度近视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30例,设为A组,非高度近视伴孔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30例,设为B组。于术后6个月记录A组与B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并通过公式计算LogMAR视力,并与术前进行比较。于术后2个月、4个月、6个月记录并比较A组与B组患者的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结果A组与B组术后6个月LogMAR值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且A组与B组患者术后6个月LogMAR值无明显差异(P>0.05);屈光度方面,A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均向近视偏移(P<0.05),A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逐渐增加,越来越向近视偏移(P<0.05),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方面,A组术后各时间点眼轴长度值时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A组术后各时间点眼轴长度值呈逐渐增加趋势,且与同时间段的B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方面,A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曲率明显高于术前(P<0.05),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曲率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晶状体手术联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可以达到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向近视漂移,术后时间越长,漂移性越明显,且术后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均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非高度近视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