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6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醚醚酮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腰椎非融合术中的应用
1
作者 刘涛 俞兴 +7 位作者 关健斌 杨永栋 赵赫 杨济洲 曲弋 王逢贤 赵丁岩 赵子义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676-683,共8页
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非融合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74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PEEK棒组和钛棒组。其中PEEK棒组34例,... 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非融合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74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PEEK棒组和钛棒组。其中PEEK棒组34例,男13例,女21例,年龄51~79(62.4±6.8)岁;L1-L3节段1例,L2-L4节段7例,L3-L5节段20例,L4-S1节段6例。钛棒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52~81(65.2±7.3)岁;L1-L3节段3例,L2-L4节段11例,L3-L5节段19例,L4-S1节段7例。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通过腰椎过伸过屈X线观察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22~34(26.8±5.6)个月。PEEK棒组手术时间(142.2±44.7)min和术中出血量(166.5±67.4)ml,低于钛棒组的(160.7±57.3)min和(212.8±85.4)ml(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EEK棒组和钛棒组患者腰痛VAS[(0.8±0.4)分vs(1.0±0.5)分]、腿痛VAS[(0.7±0.4)分vs(0.8±0.5)分]和ODI[(9.8±1.6)%vs(12.1±1.5)%],与术前[(5.8±1.1)分vs(6.0±1.1)分]、[(7.2±1.7)分vs(7.0±1.6)分]、[(68.5±8.9)%vs(66.3±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K棒组和钛棒组术后12个月ODI[(15.5±2.1)%vs(18.4±2.4)%]及末次随访[(9.8±1.6)%vs(12.1±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后均有下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EEK棒组腰椎整体活动度与同时期钛棒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固定节段活动度均有下降,PEEK棒组固定节段活动度由术前(9.5±4.6)°降至末次随访时的(4.1±1.9)°,钛棒组固定节段活动度由术前(9.8±4.3)°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上位椎间活动度均有增加,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上位椎间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周期内两组均无螺钉松动断裂。结论:PEEK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用于腰椎非融合手术,可保留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近期临床疗效不劣于同期钛棒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选择,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聚醚醚酮棒 非融合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融合技术是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一种选择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71-872,共2页
理想的脊柱内固定手术应该是在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的同时,恢复和保持手术节段术后稳定、减少或缓解邻近节段退变加剧。根据这个原则,Mulholland等提出了保留手术节段运动功能、控制其异常活动、改变病变节段椎间盘压力传导方式、维持... 理想的脊柱内固定手术应该是在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的同时,恢复和保持手术节段术后稳定、减少或缓解邻近节段退变加剧。根据这个原则,Mulholland等提出了保留手术节段运动功能、控制其异常活动、改变病变节段椎间盘压力传导方式、维持脊柱稳定性的非融合固定理念,动态内固定系统由此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融合技术 腰椎退变 脊柱内固定手术 邻近节段退变 疾病 治疗 椎间盘压力 非融合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探 被引量:28
3
作者 马向阳 杨进城 +9 位作者 尹庆水 夏虹 吴增晖 章凯 王建华 艾福志 许俊杰 王智运 邱锋 麦小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1-415,共5页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折复位不佳者3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观察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共置入直径3.5mm的寰椎、枢椎螺钉各16枚,其中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3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3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1枚、椎板螺钉固定5枚;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左、右旋转均约35°~55°,平均约45°。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颈椎左、右旋转均约50°~70°,平均约60°;随访6~12个月后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颈椎左、右旋转均约80°~90°,平均约85°。结论:对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齿状突骨折 新鲜骨折 钉棒固定 非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颈椎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侯振扬 徐耀增 +4 位作者 顾叶 周峰 钱忠来 姜为民 杨惠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4821-4824,共4页
背景:颈椎动态稳定器的解剖型设计与正常椎间盘应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特点,其动态性设计具有轴向顺应性以及震荡吸收功能,而前缘倒齿嵌入上下椎体可获得足够的轴向稳定性。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和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后颈椎... 背景:颈椎动态稳定器的解剖型设计与正常椎间盘应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特点,其动态性设计具有轴向顺应性以及震荡吸收功能,而前缘倒齿嵌入上下椎体可获得足够的轴向稳定性。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和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后颈椎相关生物力学指标变化。方法:将6具新鲜人C2~ C7颈段脊柱标本随机分为3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分别行C5、6前路减压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置入,C5、6前路减压单纯Cage融合内固定,C5、6前路减压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内固定。检测各组标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不同生理运动工况并施加2.0N·m纯力偶矩,颈椎标本C5~ 6上下邻近节段手术前后活动度大小。结果与结论:3种内固定后C5~ 6上下邻近节段较正常颈椎标本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关节活动度值均有所增加,且表现出良好的即时稳定性,但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组最接近正常值;3组间C5~ 6上下邻近节段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后对邻近节段椎体活动度无明显影响或影响甚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假体与其邻近椎体轴向应力,有效地维持颈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动态稳定器 颈椎 非融合 活动度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Coflex^(TM)与Wallis临床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刘斌 尹东 +6 位作者 王巧民 昌耘冰 詹世强 曾时兴 柯雨洪 王义生 肖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455-2458,共4页
目的评价并比较CoflexTM和Wallis棘突间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腰椎管狭窄同时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43例采用CoflexTM系统棘突间固定患者中单节段41例... 目的评价并比较CoflexTM和Wallis棘突间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腰椎管狭窄同时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43例采用CoflexTM系统棘突间固定患者中单节段41例,双节段2例;50例采用Wallis系统棘突间固定患者中单节段47例,双节段3例。分别采用下腰椎JOA评分系统、Oswestry残疾指数和VAS疼痛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近期疗效。结果 CoflexTM平均手术时间64.55min,平均术中失血量81.82ml;Wallis平均手术时间82.71min,平均术中失血量89.66ml。术后与术前比较,下腰椎JOA评分、Oswestry残疾指数、VAS疼痛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oflexTM与Wallis两种棘突间非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LEX WALLIS 非融合 棘突间固定 腰椎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非融合U型棘突间钛合金材料植入治疗早期腰椎间盘突出伴动态椎管狭窄的腰椎力学性能 被引量:17
6
作者 徐海栋 傅强 侯铁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2465-2469,共5页
背景:脊柱非融合技术是目前对于早期脊柱疾病进行干预的新技术,可以在保护脊柱运动功能的同时达到治疗患者病情的效果。U型棘突间钛合金材料植入物属于后路棘突间非融合新技术范畴,此方面的研究将是非融合技术的一个热点。目的:观察腰... 背景:脊柱非融合技术是目前对于早期脊柱疾病进行干预的新技术,可以在保护脊柱运动功能的同时达到治疗患者病情的效果。U型棘突间钛合金材料植入物属于后路棘突间非融合新技术范畴,此方面的研究将是非融合技术的一个热点。目的:观察腰椎后路动态腰椎管狭窄运动保留的非融合U型棘突间钛合金材料植入物的临床力学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6-06/2007-12上海长海医院骨科。对象:选择退变性椎间盘突出伴有动态椎管狭窄的患者28例,男23例,女5例,年龄41~58岁。方法:根据患者自愿的方式随机分为2组,单纯椎间盘摘除减压组(n=20):单纯椎间盘摘除减压术摘除责任节段椎间盘;材料植入物组(n=8):先摘除责任节段椎间盘后去除棘突间韧带,将2个翼状突起夹在头尾端棘突上,然后在棘突间植入U型棘突间钛合金材料植入物。主要观察指标:术后及随访测量责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保护度、椎管面积以及患者的腰椎JOA评分。结果:28例退变性椎间盘突出伴有动态椎管狭窄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材料植入物组植入U型钛合金材料后椎间隙高度保护度和平均椎管面积较单纯椎间盘摘除减压组明显增加(P<0.05)。患者腰椎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但是采用非融合技术材料植入物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单纯椎间盘摘除减压组(P<0.05)。结论:脊柱非融合U型棘突间钛合金材料植入物对于早期椎间盘突出伴有动态腰椎管狭窄患者的腰椎力学性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非融合 腰椎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溶栓酶基因的克隆及非融合性表达 被引量:6
7
作者 陈飞 李莉 +3 位作者 孟宪志 梁国栋 刘艳玲 吴红艳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61-963,共3页
目的 克隆和表达我国特有的双胸蚓属蚯蚓 (Lumbricusbimastus)体内一种具有纤溶活性的蛋白质。方法 通过蛋白质N 末端测序、引物设计及合成、RT PCR得其对应的cDNA ,随后构建了 pBV2 2 0 P3 0 重组质粒 ,在大肠杆菌DH5α中进行非融... 目的 克隆和表达我国特有的双胸蚓属蚯蚓 (Lumbricusbimastus)体内一种具有纤溶活性的蛋白质。方法 通过蛋白质N 末端测序、引物设计及合成、RT PCR得其对应的cDNA ,随后构建了 pBV2 2 0 P3 0 重组质粒 ,在大肠杆菌DH5α中进行非融合性表达 ,再经亲和色谱柱纯化复性 ,得到重组蚯蚓溶栓酶蛋白。结果 克隆cDNA全长 888bp ,编码含 2 4 2个氨基酸的成熟肽 ,SDS PAGE电泳显示分子量在 30× 10 3 左右 ,因此将其命名为P3 0 ,经活性测定 ,具有纤溶活性。结论 P3 0 为首次发现的新基因 ,在国际基因库的输入号为GenebankAF 10 96 4 8,并获得国家专利 ,专利号为 9810 2 2 5 7.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溶栓酶 基因克隆 非融合性表达 双胸蚓属 重组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mRNA翻译起始区的稳定性原核非融合表达HAb18GEF 被引量:9
8
作者 张思河 邢金良 +1 位作者 姚西英 陈志南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为在大肠杆菌中非融合表达肝癌相关抗原HAb18G胞外区片段 (HAb18GEF) ,将HAb18GEF基因的cDNA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 1a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 ,对重组的HAb18GEF pET2 1a +的mRNA翻译起始区 (TIR)的二级结构和密码子偏性同时进行预测。... 为在大肠杆菌中非融合表达肝癌相关抗原HAb18G胞外区片段 (HAb18GEF) ,将HAb18GEF基因的cDNA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 1a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 ,对重组的HAb18GEF pET2 1a +的mRNA翻译起始区 (TIR)的二级结构和密码子偏性同时进行预测。结果发现其存在稳定的茎环结构和许多稀有密码子。通过优化二级结构和优化密码子偏性二种策略分别来降低HAb18GEF pET2 1a +的mRNA翻译起始区 (TIR)的稳定性。在不改变氨基酸序列的前提下 ,利用密码子的简并性 ,通过非连续定点突变实现这两种优化。将突变前后的重组子经酶切鉴定和测序验证后 ,转化感受态JM10 9 DE3宿主菌后 ,随机挑菌 3 7℃下用IPTG诱导表达。SDS PAGE、间接ELISA、Westernblot和细胞分级分离法分析这些重组子的诱导表达情况。RNAdotblot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目的基因mRNA的量。结果证明 ,成功地构建了HAb18GEF pET2 1a +及其二种优化突变体。仅优化TIR区二级结构或仅优化TIR区密码子偏性均能实现HAb18GEF蛋白的非融合表达 ,而未优化的重组子不表达任何HAb18GEF。非融合表达产物在大肠杆菌中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高达 2 9 3 %。由于过表达和细胞渗漏 ,培养基和周质腔中也可检测到少许的HAb18GEF。优化二级结构和优化密码子偏性二种策略的HAb18GEF的非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NA 翻译起始区 非融合表达 HAbl8G胞外区 二级结构 密码子偏性 肝癌 粘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非融合与融合技术联合应用治疗颈椎病 被引量:4
9
作者 毛宁方 赵颖川 +6 位作者 倪海健 李明 王传锋 吴云刚 白玉树 朱晓东 石志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1-535,共5页
目的:评价颈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技术联合应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6月期间,采用前路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联合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目的:评价颈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技术联合应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6月期间,采用前路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联合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治疗28例颈椎病患者,手术涉及二个椎间隙19例,涉及三个椎间隙9例,置换和融合为相邻间隙24例,非相邻间隙4例。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和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定,按Odom标准评定治疗效果。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内固定及人工椎间盘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0~150min,平均85min;出血量50~300ml,平均18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呼吸困难,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步好转。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椎动脉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经过14~39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内置入物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时间在3~8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运动功能良好。术前JOA评分为10.3分,末次随访时为13.8分,平均改善率为52.2%;术前NDI评分为38.5分,末次随访时为22.3分,较术前显明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按Odom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优14例,良8例,尚可5例,差1例。结论:颈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技术联合应用可综合两种技术的优点,在彻底减压的同时,减可少固定融合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减压 融合 非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银环蛇毒素基因的克隆及其非融合型原核表达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延春 张乃生 +3 位作者 邓俊良 左之才 廖玉辉 欧阳红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3-469,共7页
根据文献报道α-银环蛇毒素的氨基酸序列推导出其DNA序列,设计并人工合成两两互补的14条寡核苷酸片段。经片段延伸、PCR、克隆,成功构建α-银环蛇毒素基因克隆质粒;质粒经XbaⅠ和EcoRⅠ双酶切回收后连接于表达载体pET28a(+)中,分别转化B... 根据文献报道α-银环蛇毒素的氨基酸序列推导出其DNA序列,设计并人工合成两两互补的14条寡核苷酸片段。经片段延伸、PCR、克隆,成功构建α-银环蛇毒素基因克隆质粒;质粒经XbaⅠ和EcoRⅠ双酶切回收后连接于表达载体pET28a(+)中,分别转化BL21(DE3)、BL21(DE3)Codon plus、BL21(DE3)plysS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Tris/tricine系统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已在大肠杆菌BL21(DE3)宿主菌中进行了非融合表达,其表达量占细菌总蛋白的11.98%,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同时对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其表达量可达16.28%。经Western blot分析,在大约8 kDa处出现明显的目的带,与预计蛋白分子量大小一致,说明表达产物与天然α-银环蛇毒素具有相似的免疫原性。表达产物纯化、复性后经动物毒性试验表明:表达的α-银环蛇毒素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小鼠腹腔注射其LD50约为1.28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银环蛇毒素 基因克隆 非融合原核表达 免疫原性 生物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早期退变性腰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姚庆强 王黎明 +4 位作者 蒋纯志 桂鉴超 徐燕 殷信道 姜闻博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建立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IPD)及腰椎L4、5节段有限元模型,对撑开器植入前后力学环境进行研究。方法腰椎行CT扫描,根据CT生成实体模型,与撑开器模型一起导入PATRAN生成有限元模型,施加中立位及后伸负荷分析椎间盘受力。结果中立位负... 目的建立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IPD)及腰椎L4、5节段有限元模型,对撑开器植入前后力学环境进行研究。方法腰椎行CT扫描,根据CT生成实体模型,与撑开器模型一起导入PATRAN生成有限元模型,施加中立位及后伸负荷分析椎间盘受力。结果中立位负荷时IPD受力小;后伸时IPD可分担椎间盘负荷,但L5椎弓根负荷增大。结论基于CT及CAD可建立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及腰椎的有限元模型,棘突间撑开器可分担后伸时椎间盘的负荷,但可能会增加L5椎弓根崩裂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图像 腰椎活动节段 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治疗颈椎病5例:非融合术后弹性动态固定效果随访 被引量:19
12
作者 侯振扬 徐耀增 +4 位作者 钱忠来 周峰 陈亮 姜为民 杨惠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5678-5681,共4页
背景: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是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目的:探讨颈椎动态稳定器在颈椎非融合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5例颈椎病患者(6个节段)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置入颈椎... 背景: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是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目的:探讨颈椎动态稳定器在颈椎非融合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5例颈椎病患者(6个节段)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置入颈椎动态稳定器进行非融合手术,术前及术后3d、3个月、6个月进行JOA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摄X射线平片观察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结果与结论:经1~6个月随访,JOA平均评分由术前8.5分升至术后15.4分;影像学复查未见颈椎动态稳定器移位、下沉,生理弧度良好,颈椎运动范围得到一定保持,无明显颈部僵硬和活动受限表现。提示颈椎动态稳定器一体化植入术后能获得弹性动态固定,并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非融合 颈椎动态稳定器DCI 置入 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义忠 刘宝平 +3 位作者 何强 范先东 李铁军 王锋宝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17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联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5月~2011年12月作者采用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及腰椎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症30例。术后患者获得平均19(6~50)个月的随访,采用... 目的探讨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联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5月~2011年12月作者采用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及腰椎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症30例。术后患者获得平均19(6~50)个月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患者手术后的治疗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VAS及ODI评定结果显示患者术后VAS及ODI分值改善优于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减压效果明显、固定可靠,有效减缓了相邻椎间盘退变,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滑脱症 融合固定 非融合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llis腰椎非融合系统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瑞 徐林 +1 位作者 张元智 俞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3期2287-2291,共5页
背景:目前Wallis非融合系统临床应用短期效果明显。目的:构建Wallis腰椎非融合系统有限元模型,分析Wallis腰椎非融合在腰椎不同生理运动情况下的应力分布。方法:选取8例腰椎间盘轻度退变的志愿者采用连续螺旋CT扫描,导入Materialise Mim... 背景:目前Wallis非融合系统临床应用短期效果明显。目的:构建Wallis腰椎非融合系统有限元模型,分析Wallis腰椎非融合在腰椎不同生理运动情况下的应力分布。方法:选取8例腰椎间盘轻度退变的志愿者采用连续螺旋CT扫描,导入Materialise Mimics10.01软件,三维重建L4~5椎体及椎间盘三维模型,与文献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在AutoCAD2009软件中建立Wallis系统模型,导入Materialise3-Matic4.3软件,将重建的Wallis模型按标准手术模式与腰椎模型拟合,导入Abaqus6.9软件,生成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分析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时Wallis腰椎非融合系统的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所建立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233438个单元,48174个节点;所建立的Wallis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11857个单元,3398个节点,将二者拟合,模型共有245295个单元,51572个节点,重建的三维模型可以精确地模拟Wallis非融合系统固定情况。通过应力云图显示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下Wallis系统的应力分布情况,此模型说明Wallis系统参与了腰椎不同方向的活动,与腰椎很好地匹配,顺应了腰椎的运动,位于上下棘突之间的部分应力较大,且与下位椎体棘突相接触部分的应力最高。说明应用CT扫描技术及Mimics软件能直接与Abaqus软件进行对接,并能根据CT值直接赋值使Wallis腰椎非融合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更加快捷和精确,Wallis棘突间撑开器植入后可分担椎间盘应力和小关节压力,Wallis系统本身和棘突应力升高,有棘突骨折及植入物疲劳性断裂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WALLIS 非融合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数字化骨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融合膜外型猪卵透明带-3β蛋白在原核系统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小佳 谢秋玲 +5 位作者 朱伟杰 孙奋勇 徐万祥 洪岸 李菁 吴健虹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59-262,299,共5页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去除了信号肽和跨膜区的膜外型猪卵透明带蛋白pZP3β。方法:设计适宜引物,采用PCR方法,在基因水平对膜外型pZP3β的翻译起始序列进行适当调整,获得的基因克隆入pET-3c载体,并进一步在大肠杆...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去除了信号肽和跨膜区的膜外型猪卵透明带蛋白pZP3β。方法:设计适宜引物,采用PCR方法,在基因水平对膜外型pZP3β的翻译起始序列进行适当调整,获得的基因克隆入pET-3c载体,并进一步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 pLysS中表达。结果:得到表达率约10%的非融合膜外型pZP3β蛋白的表达,并经Western-blot鉴定为目的蛋白。结论:外源蛋白在不改变氨基酸序列条件下,在基因水平的适当调整可以有效提高其表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融合 膜外型 猪卵透明带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OABPEQ对非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蒋毅 宋华伟 +1 位作者 王东 杨明连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10期815-817,共3页
目的分析日本骨科协会腰背痛调查问卷(JOABPEQ)对非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应用非融合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8例,在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随访,应用JOABPEQ调查问卷对腰痛、腰部功能... 目的分析日本骨科协会腰背痛调查问卷(JOABPEQ)对非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应用非融合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8例,在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随访,应用JOABPEQ调查问卷对腰痛、腰部功能、行走功能、社会生活及精神状态5个方面进行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术前JOABPEQ量表评分比较,术后6个月评分显著增高(P<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腰痛、腰部功能、行走功能及社会生活能力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心理状态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JOABPEQ调查问卷在多个方面能良好地表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病情转归,可以作为评价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效果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狭窄症 非融合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融合与非融合后相邻节段生物力学改变:2次手术率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忠海 侯树勋 +3 位作者 李利 唐家广 任东风 赵彦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2-647,共6页
背景:相邻近节段病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的一种长期并发症,在近些年逐渐受到重视,其发病原因主要有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大、椎间隙高度丢失、椎间盘内压过高等多方面因素。在实际临床中,颈椎非融合与融合手术相比,是否能有效降低相... 背景:相邻近节段病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的一种长期并发症,在近些年逐渐受到重视,其发病原因主要有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大、椎间隙高度丢失、椎间盘内压过高等多方面因素。在实际临床中,颈椎非融合与融合手术相比,是否能有效降低相邻近节段病的发生率,目前还没有明确定论。目的:系统评价颈椎融合和非融合治疗对相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Medline、Pub Med、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中关于比较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修复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比两种修复方法对相邻近节段病的影响,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为术后因相邻近节段病行二次手术。结果与结论:经过筛选,5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有1 60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因颈椎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785例,椎间盘置换817例。1 066例患者完成了所有随访,总随访率为66.54%,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患者494例,椎间盘置换患者572例,共有68例因相邻近节段病接受了二次手术,总二次手术率为6.38%(68/1 066),其中椎间盘置换后28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40例。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等级均较高,5篇文献评价等级均为A级,且异质性较小(I2=14%)。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非融合术后相邻近节段病的二次手术率低于融合手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OR=0.58,95%CI:0.35,0.96)。提示颈椎融合术后相邻近节段病的二次手术率高于非融合治疗,融合手术所造成的颈椎生物力学改变对相邻近节段病发生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相邻节段退变 颈椎 融合 非融合 生物力学 2次手术率 随机对照试验 结局指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明 勘武生 +1 位作者 李鹏 何大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5-457,共3页
目的评价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对3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减压术后应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 目的评价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对3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减压术后应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汉化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整个腰椎及动态固定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年,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45±1.71恢复至2.12±1.42(P<0.001);ODI由术前(76.50%±15.93%)恢复至(21.13%±17.24%)(P<0.001)。腰椎及动态固定节段ROM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例在术后3年发生螺钉松动,无临床症状。结论应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疗效满意,其能保留固定节段一定活动度,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减压 非融合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非融合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19
作者 郑应 谭明生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4期283-285,共3页
复习腰椎后路非融合固定系统的设计原理、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等相关文献,与传统的脊柱融合术相比,应用非融合系统可获得很好的疗效,并可以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关键词 腰椎 非融合固定系统 脊柱融合 动态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稳定性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策略——腰椎非融合内固定术 被引量:3
20
作者 曲扬 赵建武 +6 位作者 董荣鹏 王倩 康明阳 吴立杰 张志华 孙腾飞 吴晗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4520-4521,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非融合K-rod钉棒内固定手术系统治疗中老年稳定性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其优势。方法 34例中老年稳定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腰椎非融合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随访超过1年患者15例。术前、术后及1年随访期进行腰椎JOA评... 目的探讨腰椎非融合K-rod钉棒内固定手术系统治疗中老年稳定性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其优势。方法 34例中老年稳定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腰椎非融合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随访超过1年患者15例。术前、术后及1年随访期进行腰椎JOA评分,并计算患者症状改善率。结果 1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得以改善。2通过影像学资料测得手术节段及手术相邻节段术后稳定性良好。3部分患者术后1年的MRI检查中可见腰椎退行性变性好转趋势。4测量患者术后腰椎活动度,未见明显腰椎活动受限。结论腰椎非融合K-rod钉棒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手术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更轻、腰椎自身的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非融合 腰椎稳定性 相邻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