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郭静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9期3208-3209,共2页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82例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简单随机化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螺内酯治疗,实验组予以螺内酯...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82例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简单随机化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螺内酯治疗,实验组予以螺内酯+培哚普利治疗。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较对照组78.05%高(P<0.05);两组LVEDD、LVEF、LVESD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LVEF较对照组高,LVEDD、LVESD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联合采用螺内酯、ACEI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螺内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培哚普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静脉取样的对侧抑制指数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亚型鉴定中的作用:一项回顾性分析
2
作者 韦超萍 潘亚锦 +8 位作者 黄靖 俞杰 韦利霞 李森 伍思颖 陈美兰 朱双贝 陈珊珊 李健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亚型的内在特征,以便在双侧肾上腺静脉采样(AVS)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完善PA的亚型诊断。方法本文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0月至2021年12月的PA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以双侧AVS为诊断...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亚型的内在特征,以便在双侧肾上腺静脉采样(AVS)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完善PA的亚型诊断。方法本文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0月至2021年12月的PA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以双侧AVS为诊断标准,将受试者分为两类:醛固酮腺瘤(APA)患者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患者。本研究通过对基线数据、肾上腺CT成像和AVS检查结果的整理,对各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比较,并评估肾上腺CT、对侧抑制指数(CSI)的诊断一致性,以及它们在PA分型中的综合应用。结果APA组患者的血钾、甘油三酯水平低于IHA组(P<0.05)。肾上腺CT与AVS的一致性在确定单侧腺瘤时达到60.17%,而单侧增生的一致性为30.69%。在单侧优势分泌的病例中存在对侧抑制(CSI<1)的比例为82.32%。左侧和右侧CSI<1与AVS结果的符合率为36.72%和46.96%。将肾上腺CT结果与CSI<1整合后,在亚型诊断方面与AVS的一致率达到70.59%。此外,将明显的醛固酮分泌和自发性低钾血症作为诊断标准可进一步提高准确性。结论当单侧AVS无法诊断PA时,通过肾上腺CT检测单侧腺瘤与对侧CSI<1的协同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PA亚型诊断的吻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醛固酮腺瘤 特发醛固酮增多 肾上腺静脉取样 肾上腺CT 对侧抑制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芳 任汉强 +2 位作者 沈晓波 马铭 万欢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8年第7期1302-1305,共4页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2例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20...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2例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20 mg螺内酯口服,一天3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4 mg培哚普利口服,一天1次。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心功能、血钾、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2%(23/31),较观察组[93.5%(29/31)]显著降低(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LVEF(左室射血分数)、血清钾浓度、6分钟步行距离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LVEDD、LVES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EF、血清钾浓度、6分钟步行距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31),观察组为12.9%(4/3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并有效降低血压,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培哚普利 螺内酯 联合用药
原文传递
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心脏损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谦 李汉忠 +3 位作者 周新福 周亚茹 朱文玲 曾正陪 《北京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研究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APA高醛固酮血症对心脏的损害,探讨临床治疗对策。方法收集156例APA和96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高血压病程、血浆醛固酮浓度、血钾浓度、肾素活性、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分析心脏损害与各指标的相... 目的研究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APA高醛固酮血症对心脏的损害,探讨临床治疗对策。方法收集156例APA和96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高血压病程、血浆醛固酮浓度、血钾浓度、肾素活性、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分析心脏损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PA组中150例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54例存在心电图异常,26例存在心动超声异常。而EH组96例中心电图异常12例,心动超声异常7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APA患者的心脏损害较为多见。结论高醛固酮血症是引起腺瘤型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心脏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 醛固酮增多 心脏损害 腺瘤原发醛固酮增多 临床分析 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电图异常 醛固酮 原发高血压 血钾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黄巧 陈江斌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诊断为腺瘤且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各患者就诊临床症状复杂,就诊科室不同,所有患者均伴有高血压,其中1、2、3级高血压分别为1例(6.25%... 目的探讨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诊断为腺瘤且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各患者就诊临床症状复杂,就诊科室不同,所有患者均伴有高血压,其中1、2、3级高血压分别为1例(6.25%)、2例(12.50%)、13例(81.25%)。伴有低血钾14例(87.50%),严重低血钾9例(56.25%),平均血钾浓度为(2.87±0.52)mmol/L。伴高血钠患者4例(25.00%),平均血钠浓度为(143.07±2.37)mmol/L。伴有血脂异常7例(43.75%),同时伴有高TC及高TG血症2例(12.50%),伴高TC患者3例(18.75%);高TG患者6例(36.77%)。肾上腺CT扫描对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阳性率较高。结论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主要表现为重度高血压伴低钾血症,相当部分患者伴有血脂异常;肾上腺CT扫描对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固酮增多 腺瘤 原发 肾上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例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红建 李南方 +6 位作者 欧阳玮 成秋燕 周克明 祖菲亚 王新玲 张德莲 常桂娟 《新疆医学》 2011年第3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伴有高血压,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者43例(93.48%),其中1、2、3级高血压分别为2.17%、17.39%、8... 目的探讨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伴有高血压,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者43例(93.48%),其中1、2、3级高血压分别为2.17%、17.39%、80.44%;伴肌无力、乏力或肢端麻木者23.52%。平均血钾浓度为(3.37±0.38)mmol/L,其中低钾血症者26例(56.52%);低血浆肾素活性者37例(80.43%),血浆醛固酮水平增高者38例(82.62%);肾上腺CT扫描对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阳性率为93.48%。结论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主要表现为重度高血压伴低肾素活性及高醛固酮血症,低钾血症的发生率少于60%;肾上腺CT扫描对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腺瘤 醛固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4例诊治体会
7
作者 高秀丽 曲伸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04-804,807,共2页
关键词 腺瘤原发醛固酮增多 诊断 治疗 实验室检查 CT B超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伴难治性高血压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病情况 被引量:9
8
作者 许卫国 李红梅 +4 位作者 宋丹丹 刘俊伟 张松 金文胜 李延兵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3400-3402,共3页
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难治性高血压人群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病率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06例2型糖尿病、服用不少于3种降压药物血压仍高于140/90 mmHg的患者进行筛查,检测肾素活性与醛固酮比值,如>30 ng/(mL.h),则进一步行静脉盐... 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难治性高血压人群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病率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06例2型糖尿病、服用不少于3种降压药物血压仍高于140/90 mmHg的患者进行筛查,检测肾素活性与醛固酮比值,如>30 ng/(mL.h),则进一步行静脉盐水试验,若醛固酮水平>10 ng/dL则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观察其发病率及临床特征。结果 36例肾素活性与醛固酮比值高于30 ng/(mL.h),16例经静脉盐水试验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组)。原醛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相比较,组间性别、年龄、病程、血压控制、服用药物数量及品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钾显著降低[(3.74±0.43)mmol/L vs(4.18±0.44)mmol/L,P<0.05],PAC水平显著增高[(18.86±8.54)ng/dL vs(12.15±6.78)ng/dL,P<0.01],PRA水平显著降低[(0.2±0.1)ng/mL vs(2.9±1.2)ng/mL,P<0.01],且肾素活性与醛固酮比值也显著增高[89(42,146)vs 18(6,33)ng/(mL.h),P<0.01]。结论原先性醛固酮增多症在2型糖尿病合并难治性高血压中发病率较高,应常规进行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糖尿病 难治高血压 原发醛固酮增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肾上腺腺瘤与增生的多种鉴别诊断方法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张炜 汤正义 +4 位作者 方文强 王卫庆 赵咏桔 胡仁明 宁光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评价多种临床试验方法对肾上腺腺瘤(APA)和增生(BA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在124例临床确诊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中进行体位激发试验(PST)、赛庚啶抑制试验、肾上腺静脉插管检查(VSA),并与影像学检查、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 目的评价多种临床试验方法对肾上腺腺瘤(APA)和增生(BA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在124例临床确诊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中进行体位激发试验(PST)、赛庚啶抑制试验、肾上腺静脉插管检查(VSA),并与影像学检查、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APA组的血钾显著低于BAH组(P<0.001),血、尿醛固酮则显著增高(P<0.05)。②PST:22例APA患者中,12例血醛固酮升幅>30%,7例升幅<30%,较试验前下降者有3例;7例BAH中有4例升幅>30%。③赛庚啶试验:BAH中反应者占69.2%(18/26例),APA中反应者占50.0%(20/40例)。④VSA:11例行VSA的APA患者中,9例APA插管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相符,另2例示醛固酮不呈一侧优势分泌;3例BAH插管结果均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符。结论PST及赛庚啶试验在APA及BAH中有相当一部分重叠,对两者的鉴别价值有限。影像学未能发现明显占位性病变者可进行VSA,如结果提示一侧病变则考虑手术治疗;如提示双侧病变,则予药物治疗,并进行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肾上腺腺瘤 肾上腺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肾上腺腺瘤与特醛术前鉴别诊断方法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炜 汤正义 +4 位作者 吴景程 张华 王卫庆 赵咏桔 宁光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对临床应用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肾上腺腺瘤和特醛术前鉴别诊断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在近 5年来临床确诊的 16 0例原醛症患者中进行体位激发试验、影像学检查 ,结果与肾上腺静脉插管采血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 目的 :对临床应用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肾上腺腺瘤和特醛术前鉴别诊断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在近 5年来临床确诊的 16 0例原醛症患者中进行体位激发试验、影像学检查 ,结果与肾上腺静脉插管采血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腺瘤患者血尿醛固酮、尿 pH高于特醛组 ,而血钾、血浆肾素活性则低。② 18例腺瘤及 2 6例特醛体位激发试验结果 :腺瘤患者中激发后血醛固酮较试验前上升者有 9例 ,下降者 9例 ;2 6例特醛患者激发后血醛固酮较基础值均升高。③ 9例腺瘤及 19例特醛行肾上腺静脉插管检查 ,符合率达 10 0 %。结论 :腺瘤患者生化异常程度较特醛患者明显。体位激发试验在腺瘤及特醛中有部分重叠 ,体位激发后血醛固酮升高者不能排除腺瘤 ,而血醛固酮下降者可确诊腺瘤。肾上腺静脉插管检查的准确率高 ,对于影像学未能发现明显占位性病变者须进行该检查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肾上腺腺瘤 特发醛固酮增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发横纹肌溶解症一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康健捷 苏佩珣 +2 位作者 邓兵梅 杨红军 王卓才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5期583-584,共2页
病例:患者为男性,40岁,因"双下肢乏力3年余,伴小腿肌肉萎缩2年"至我院就诊,为进一步诊治将患者收治入院. 询问病史,患者于3年余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乏力,其自觉步行速度稍下降,爬楼梯、跑步较前稍费力;但无双上肢乏力... 病例:患者为男性,40岁,因"双下肢乏力3年余,伴小腿肌肉萎缩2年"至我院就诊,为进一步诊治将患者收治入院. 询问病史,患者于3年余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乏力,其自觉步行速度稍下降,爬楼梯、跑步较前稍费力;但无双上肢乏力,无肢体麻木疼痛,无发热,无吞咽困难.2年余前,患者的双腿乏力加重,并出现小腿肌肉萎缩,遂至当地医院就诊,检测肌酸激酶为15000 U/L,因患者自觉肌无力症状轻微,拒绝进一步诊治. 本次入我院前近半年,患者步行半小时即感到迈步费力, 休息后下肢乏力稍微有好转. 询问病史,患者否认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病史;追问家族史,患者已婚,育有两女,均身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腺瘤原发醛固酮增多 横纹机溶解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在难治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进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12期1452-1453,共2页
80%高血压病患者经过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血压可以控制在满意水平,而其中约20%高血压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应用包括利尿剂在内的足量且合理联合的3种降压药物后,血压仍然在目标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4种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时... 80%高血压病患者经过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血压可以控制在满意水平,而其中约20%高血压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应用包括利尿剂在内的足量且合理联合的3种降压药物后,血压仍然在目标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4种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时,称为顽固性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与普通高血压患者相比更加可能是继发性高血压患者[1,2],更容易导致严重的靶器官损坏,因此,必须找到使血压升高的罪魁祸首,血压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其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病因之一[3],是肾上腺皮质病变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潴钠排钾、体液容量增加从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碱中毒、夜尿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高血压 2糖尿病 原发醛固酮增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肾上腺皮质腺瘤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一例
13
作者 王毅 张建华 陈晓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2,共1页
双侧肾上腺皮质腺瘤(APA)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临床罕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双侧 肾上腺皮质腺瘤 原发醛固酮增多 罕见 临床 A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450_(c17)mRNA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腺瘤及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14
作者 方玉江 臧美孚 +1 位作者 陈松森 狄旭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00年第5期30-33,共4页
为探讨细胞色素P-450 c17 -羟化酶(P-450 c17 )mRNA 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肾上腺皮质腺瘤(APA)及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采用 Northern Blot 法对7 例APA 组织,3 例结节样增生组织,7 例正常肾上腺组织,1 例腹壁骨骼肌组... 为探讨细胞色素P-450 c17 -羟化酶(P-450 c17 )mRNA 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肾上腺皮质腺瘤(APA)及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采用 Northern Blot 法对7 例APA 组织,3 例结节样增生组织,7 例正常肾上腺组织,1 例腹壁骨骼肌组织P-450 c17 mRNA 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450 c17 mRNA 在原醛APA组织与正常肾上腺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P-450 c17 mRNA 在原醛肾上腺皮质增生组织与正常肾上腺组织中的表达、在原醛APA 组织与原醛肾上腺皮质增生组织中的表达相似。提示P-450 c17 mRNA 在APA 组织中的表达降低很可能是原醛APA 组织分泌过多醛固酮(ALD)的分子生物学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肾上腺皮质腺瘤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腺瘤CT诊断
15
作者 马述盛 马欣 +1 位作者 黄砚玲 何芳显 《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1997年第3期173-174,共2页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CT检查,着重提出本病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诊断。材料和方法:本文43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男11例,女32例。年龄21~56岁,其中21~40岁占85%。均有高血压病史及低血钾。C...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CT检查,着重提出本病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诊断。材料和方法:本文43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男11例,女32例。年龄21~56岁,其中21~40岁占85%。均有高血压病史及低血钾。CT使用薄层扫描。结果:本组均为一侧单发腺瘤,体积较小(直径<2cm占81%)密度低而且均匀。增强效果差,且突出于肾上腺形成“柄征”。结论: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材料。CT检查主要是要确定肾上腺是否有肿瘤,以及定位定量诊断。CT对肾上腺皮质腺瘤诊断可靠,醛固酮腺瘤有其CT影像特点,故CT检查有助于临床不典型病例的诊断。薄层扫描,增强CT有利于小腺瘤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 原发 醛固酮增多 肾上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顽固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发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晓日 高东来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2期210-212,共3页
难治性高血压(refractory hypertension,RH)又称顽固性高血压,即给予至少3种足量降压药物(其中包括利尿剂)治疗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1mmHg=0.133kPa),糖尿病或肾脏病患者肌酐〉133μmol/L或尿微量蛋白排泄量(24h)〉3... 难治性高血压(refractory hypertension,RH)又称顽固性高血压,即给予至少3种足量降压药物(其中包括利尿剂)治疗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1mmHg=0.133kPa),糖尿病或肾脏病患者肌酐〉133μmol/L或尿微量蛋白排泄量(24h)〉300mg,血压仍高于130/80mm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合并2糖尿病 顽固高血压 原发醛固酮增多 hypertension 并发 难治高血压 尿微量蛋白 降压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来成军 金讯波 于潇 《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3期33-35,24,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本单位收治的11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肾上腺醛固酮瘤(APA)所致原醛症患者,接受腹腔镜患侧肾上腺切除手术前后... 目的探讨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本单位收治的11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肾上腺醛固酮瘤(APA)所致原醛症患者,接受腹腔镜患侧肾上腺切除手术前后醛固酮、血压、空腹血钾、空腹血糖的变化情况。结果醛固酮、血压、空腹血糖在术后明显下降,血钾水平明显上升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伴2型糖尿病的APA所致原醛症患者行腹腔镜患侧肾上腺切除手术后高血压、低血钾、高血糖得到纠正,可改善该类型患者胰岛素抵抗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治疗原发醛固酮增多合并2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切点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梁霞 王小静 +5 位作者 余文珮 何洪波 赵志钢 倪银星 祝之明 闫振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46-1149,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患者立卧位醛固酮、醛固酮/肾素比值(ratio of aldosterone/rennin,ARR)的诊断切点,提高PA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2006-2014年在我院诊断的PA患者45例及年龄相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患者立卧位醛固酮、醛固酮/肾素比值(ratio of aldosterone/rennin,ARR)的诊断切点,提高PA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2006-2014年在我院诊断的PA患者45例及年龄相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50例。PA患者均行病理诊断,其中34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肾上腺醛固酮腺瘤,11例为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均行血钾、24 h尿钾、立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节律、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等检测,计算ARR,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得到诊断PA立卧位醛固酮、ARR的最佳切点,评价不同指标诊断P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比较两种不同病理结果间醛固酮及ARR的差异。结果 PA组与EH组间性别、年龄和血压无明显差异,PA组肾素活性、血钾显著低于EH组,而醛固酮、ARR及24 h尿钾均显著高于EH组。诊断PA的立位醛固酮的最佳切点为0.221 ng/m L,敏感性(Sen)=0.561,特异性(Spe)=0.909;卧位醛固酮为0.175 ng/m L,Sen=0.829,Spe=0.795;立位ARR为19.5(ng·d L-1)/(ng·m L-1·h-1),Sen=0.878,Spe=0.955;卧位ARR为20.5(ng·d L-1)/(ng·m L-1·h-1),Sen=0.902,Spe=0.841。在PA组中肾上腺醛固酮腺瘤的ARR较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高,尤其立位ARR最为明显。结论立位醛固酮、ARR诊断PA的敏感性较卧位差,但特异性较强,所以临床对高血压患者行上述激素检查时应综合立卧位激素的检查结果,且其水平与病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醛固酮 醛固酮/肾素 诊断切点 肾上腺醛固酮腺瘤 肾上腺皮质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性肌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例
19
作者 戴斐君 褚建平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年第5期309-309,共1页
关键词 2糖尿病 甲亢肌病 原发醛固酮增多 并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被引量:4
20
作者 曾龙驿 穆攀伟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25-327,共3页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诊断 治疗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