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评估T1期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清海 纪建磊 +9 位作者 李红 贺平丽 宋丽霞 赵阳 王洪阳 黄涛 孙晓霞 曹延炜 董震 石冰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2-629,共8页
目的评估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在评估T1期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MIBC)患者术后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T1期NMIBC患者215例,收集临床资料,随访并记录患者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情... 目的评估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在评估T1期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MIBC)患者术后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T1期NMIBC患者215例,收集临床资料,随访并记录患者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情况。作术前LMR与患者预后关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LMR的最佳分界值,将患者分为低LMR组(LMR<3.86,n=77)和高LMR组(LMR≥3.86,n=138);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LMR水平患者的累积DFS率和OS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DFS和OS的因素。结果215例T1期NMIBC患者随访2~92个月,DFS率为59.07%,OS率为65.12%。Kaplan-Meier曲线示,低LMR组患者累积DFS率(χ^2=4.784,P=0.029)与累积OS率(χ^2=7.146,P=0.008)均明显低于高LMR组。肿瘤大小≥3cm(HR=1.398,95%CI:1.042~1.875,P=0.025)、病理G3级(HR=1.266,95%CI:1.026~1.563,P=0.028)、LMR≥3.86(HR=2.347,95%CI:1.080~5.101,P=0.031)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DFS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3cm(HR=1.228,95%CI:1.015~1.484,P=0.034)、病理G3级(HR=1.366,95%CI:1.017~1.834,P=0.038)、LMR<3.86(HR=2.008,95%CI:1.052~3.832,P=0.035)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OS的独立因素。结论术前外周血LMR水平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低水平LMR患者术后的NMIBC进展风险与死亡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T1期 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TUR-BT术后吉西他滨膀胱热灌注化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金光 张凯忠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MIBC)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吉西他滨膀胱热灌注化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茂名市人民医院泌尿外一科接受TUR-BT手术的68例NMIB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将所...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MIBC)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吉西他滨膀胱热灌注化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茂名市人民医院泌尿外一科接受TUR-BT手术的68例NMIB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吉西他滨膀胱热灌注化疗,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随访1.5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状况、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47%,无复发生存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为(81.42±10.4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35±8.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西他滨膀胱热灌注化疗在NMIBC患者TUR-BT术后的应用能有效预防并减少患者术后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膀胱热灌注化疗 吉西他滨 表柔比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归液联合吉西他滨治疗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术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蒋斌 狄奇 +4 位作者 贺潇 蒋伟平 刘起立 杨华伟 蔡蔚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8期1275-1279,共5页
目的探讨马归液联合吉西他滨治疗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on-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湖南中... 目的探讨马归液联合吉西他滨治疗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on-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NMIBC患者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马归液联合吉西他滨治疗)33例,对照组(吉西他滨治疗)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复发率;6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前、术后3、6个月安全性评估及血清VEGF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率均比术后3个月低,观察组术后3、6个月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刺激症状、血尿、食欲不振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和发热的症状,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内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含量均低于正常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观察组血红蛋白含量均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前尿红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正常值;观察组尿红细胞含量在术后3、6个月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两组患者的尿红细胞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在术后6个月时尿红细胞含量达到正常水平。两组患者术前血清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VEGF水平在术后3、6个月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两组血清VEGF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NMIBC术后行马归液联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可降低NMIBC术后半年复发率,降低膀胱刺激征、血尿等不良反应,降低VEGF水平,抑制NMIBC复发及预防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 马归液 吉西他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膀胱刺激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2对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的影响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闯 黄洁夫 《华夏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87-90,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中BCL-2的表达情况,探讨BCL-2对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的影响及其预后。方法:收集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159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患者病理标本中BCL-2的表达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术后定期随访,对... 目的:通过检测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中BCL-2的表达情况,探讨BCL-2对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的影响及其预后。方法:收集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159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患者病理标本中BCL-2的表达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术后定期随访,对比分析BCL-2对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的影响及其预后。结果:BCL-2阳性组与BCL-2阴性组比较复发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48),进展情况无统计学意义(χ~2=2.707,P=0.100),未复发和未进展有统计学意义(χ~2=11.160,P=0.001)。两组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2,P=0.034)。结论:BCL-2阳性的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 BCL-2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热灌注化疗联合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魏俊峰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1年第8期1273-1274,共2页
目的探讨膀胱热灌注化疗联合经尿道电切术(TURBT)对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MIBC)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NMIBC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TURBT,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膀胱灌注化疗... 目的探讨膀胱热灌注化疗联合经尿道电切术(TURBT)对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MIBC)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NMIBC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TURBT,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膀胱灌注化疗,观察组采用膀胱热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治疗6周后的近期疗效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复发情况,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疾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采用膀胱热灌注化疗联合TURBT的近期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且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 膀胱热灌注化疗 经尿道电切术 不良反应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电切除早期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后患者发生膀胱痉挛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高岳 朱崴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6期1142-1144,共3页
目的分析经尿道电切除早期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后患者发生膀胱痉挛影响因素。方法依据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前瞻性选择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行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126例)。观察所有患者术... 目的分析经尿道电切除早期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后患者发生膀胱痉挛影响因素。方法依据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前瞻性选择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行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126例)。观察所有患者术后膀胱痉挛情况,将其痉挛组和未痉挛组。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经尿道电切除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术后发生膀胱痉挛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根据膀胱痉挛的诊断标准,发生膀胱痉挛的患者为45例(35.71%)。在单因素分析中,两组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肿瘤数量、术前是否尿路感染、手术时间、气囊注水量、腹压情况、引流管是否堵塞、导管刺激与焦虑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患者的肿瘤数量、术前尿路感染、引流管堵塞、发生导管刺激及焦虑是术后膀胱痉挛出现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患者的膀胱癌数量、术前尿路感染、引流管堵塞、导管刺激与焦虑是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术术后膀胱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积极干预,可减少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膀胱功能的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 经尿道电切除术 单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术后膀胱热灌注化疗与常温灌注化疗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刘清源 段小雨 +2 位作者 王灵点 陈军 丁德刚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2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行经尿道电切术后进行膀胱热灌注化疗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288例,根据膀胱灌注化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热灌注组134例和对照组154例,热灌注组于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后3d行丝裂霉...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行经尿道电切术后进行膀胱热灌注化疗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288例,根据膀胱灌注化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热灌注组134例和对照组154例,热灌注组于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后3d行丝裂霉素热灌注化疗4次,后改为常规膀胱灌注化疗;对照组于术后24h内应用丝裂霉素常规膀胱灌注化疗,观察2组灌注不良反应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热灌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36%)与对照组(29.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灌注组膀胱癌总复发率(24.63%)低于对照组(37.66%)(P<0.05)。结论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行经尿道电切术后行丝裂霉素膀胱热灌注化疗,可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 膀胱热灌注化疗 BR-TRG-Ⅰ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原文传递
表柔比星和羟喜树碱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任双全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24期113-114,共2页
膀胱癌是中国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临床上多将其分为非肌层浸润性、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 表柔比星 羟喜树碱 膀胱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及血清VEGF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龙 王健 +4 位作者 佟发春 翟成喜 刘昀瓒 邓仁强 王彬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1年第4期441-444,共4页
目的为探究吉西他滨(GEM)膀胱灌注治疗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血清VE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19年6月在玉溪市人民医院接受TURBt治疗的132例NMIBC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为探究吉西他滨(GEM)膀胱灌注治疗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血清VE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19年6月在玉溪市人民医院接受TURBt治疗的132例NMIBC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GEM组和吡柔比星组(THP组),每组均为66例。两组均行TURBt治疗,GEM组术后立即采取GEM膀胱灌注,THP组术后立即采取THP膀胱灌注。通过对比两组术后灌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随访1年,监测两组术后0.5年、1年的复发情形;分别在灌注前、灌注后0.5年及1年抽取4 m L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VEGF的水平。结果GEM组灌注后0.5年、1年复发率低于THP组,复发时间长于THP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灌注后0.5年、1年血清VEGF水平均低于灌注前,两组灌注后1年血清VEGF水平与灌注后0.5年水平相比,处于一个降低的趋势,但GEM组患者灌注后0.5年、1年血清VEGF均明显低于THP组,下降的趋势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M膀胱灌注治疗在NMIBC病人行TURBt后取得的临床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西他滨 吡柔比星 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 血清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