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醉驾行为非犯罪化的治理风险及其防范 被引量:1
1
作者 袁韬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7-83,共7页
醉驾行为的非犯罪化固然有节约司法资源的成效,但也存在刑法震慑功能削弱、道路交通危险系数升高、司法认同感降低的治理风险,因此亟需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制度,避免醉驾行为非犯罪化引起的负面效应。研究认为:首先,对于被非犯罪化的醉... 醉驾行为的非犯罪化固然有节约司法资源的成效,但也存在刑法震慑功能削弱、道路交通危险系数升高、司法认同感降低的治理风险,因此亟需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制度,避免醉驾行为非犯罪化引起的负面效应。研究认为:首先,对于被非犯罪化的醉驾行为人,交管部门应构建驾驶记录报告制度,以实现对其驾驶行为的切实监管。另外,考虑到现实中仍会有部分醉驾者最终被定罪处罚,为了有效助力其回归社会,提倡构建前科消灭制度。其次,基于立体刑法学启示,寻求刑法与行政法联动,构建行刑衔接制度,优化醉驾日常的行政执法模式。最后,基于犯罪学视野下醉驾行为预防立场,探索构建醉驾情境、心理学与医学上的预防制度,以达到醉驾行为事前治理和源头治理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驾 危险驾驶罪 非犯罪化 风险防范 犯罪治理 犯罪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实上非犯罪化:语义、功能及限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晶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62,共5页
由于研究视域的局限以及认知理解的误区,事实上非犯罪化,这一借由刑事诉讼程序和制度的运行来实现非犯罪化的重要形式长期未能得到重视。事实上非犯罪化的提出和发展,不仅能够实现与犯罪化的良性互动,形成对犯罪化的事后制约,更能拓展... 由于研究视域的局限以及认知理解的误区,事实上非犯罪化,这一借由刑事诉讼程序和制度的运行来实现非犯罪化的重要形式长期未能得到重视。事实上非犯罪化的提出和发展,不仅能够实现与犯罪化的良性互动,形成对犯罪化的事后制约,更能拓展非犯罪化的实现空间,使得刑事司法的运行更趋理性和文明。为防止事实上非犯罪化适用的恣意和无序,参考国外立法例并结合我国司法实际,应当以宣告刑为标准进行犯罪轻重划分,将事实上犯罪化的适用范围主要限定为轻罪和微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上非犯罪化 法律上非犯罪化 功能 法定刑 宣告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黄京平 陈鹏展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3-139,共7页
从刑事政策的角度,将无被害人犯罪犯罪化与自由主义冲突,不利于合理划分刑法与道德的界线,违背刑法的谦抑性、法益保护等原则,所以应当将无被害人犯罪以非犯罪化。我国刑法虽然对无被害人犯罪一直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但是现行刑法中聚众... 从刑事政策的角度,将无被害人犯罪犯罪化与自由主义冲突,不利于合理划分刑法与道德的界线,违背刑法的谦抑性、法益保护等原则,所以应当将无被害人犯罪以非犯罪化。我国刑法虽然对无被害人犯罪一直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但是现行刑法中聚众淫乱罪和赌博罪等确有修订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被害人犯罪 非犯罪化 聚众淫乱罪 赌博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犯罪化、非刑罚化之理性分析——报应刑刑事政策视角的观察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守芬 韩永初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8-105,共8页
非犯罪化、非刑罚化是现代刑法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但是,关于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的合理性问题仍需进一步加以研究。过去,学者们往往从某些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角度,来论证使这些行为非犯罪化的合理性问题。本文认为,使一些行为非... 非犯罪化、非刑罚化是现代刑法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但是,关于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的合理性问题仍需进一步加以研究。过去,学者们往往从某些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角度,来论证使这些行为非犯罪化的合理性问题。本文认为,使一些行为非犯罪化的主要不是因为这些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而是因为刑法能否对这些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另外,有些学者认为报应刑理念是与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相冲突的,要实现犯罪化、非刑罚化必须放弃报应性理念。本文认为,非犯罪化、非刑罚化与报应刑理念并不冲突,用报应刑理念完全可以解释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的合理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犯罪化 刑罚 报应刑理念 犯罪行为 刑事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帮助行为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勇 王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0-66,共7页
信息网络时代,应当确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并轨运行的刑法理念,合理把握网络服务行为刑法规制的限度和范围。《刑法》第287条之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设立,与其说是"共犯正犯化",不如说是"从犯主犯化",即帮助行... 信息网络时代,应当确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并轨运行的刑法理念,合理把握网络服务行为刑法规制的限度和范围。《刑法》第287条之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设立,与其说是"共犯正犯化",不如说是"从犯主犯化",即帮助行为从"从犯"上升为"主犯",受到更为严重的刑法否定评价和刑罚处罚。该条第3款"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的规定,意味着"以刑定罪",在不同罪名之间形成刑罚轻重的层次。运用"二次违法性"和"共同犯罪脱离"的理论,可以实现网络帮助行为非犯罪化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帮助行为 犯罪 非犯罪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犯罪问题非犯罪化处理的程序机制 被引量:8
6
作者 汪建成 杨微波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42-47,共6页
犯罪问题非犯罪化处理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在实现保障人权和诉讼经济目标上具有重要价值。以非犯罪化思想观察我国的刑事诉讼,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适时建立全面系统化的犯罪问题非犯罪化处理的程序机制。具体来说... 犯罪问题非犯罪化处理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在实现保障人权和诉讼经济目标上具有重要价值。以非犯罪化思想观察我国的刑事诉讼,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适时建立全面系统化的犯罪问题非犯罪化处理的程序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扩大自诉案件的范围、建立审前调解制度、改革现行不起诉制度和建立暂缓起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犯罪化 程序机制 人权保障 诉讼经济 审前调解 暂缓起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刑法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述评与展望——以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概念解构为切入点 被引量:13
7
作者 卢建平 皮婧靖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17,共16页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既非此即彼又能共同发展。这一悖论存在的原因在于这两个概念内核的丰富性、复杂性,导致同样的表述下隐藏着多个层次的内涵,有必要将其明晰化。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概念可从多个维度解构,两者宏观上互斥,微观上共存,而无...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既非此即彼又能共同发展。这一悖论存在的原因在于这两个概念内核的丰富性、复杂性,导致同样的表述下隐藏着多个层次的内涵,有必要将其明晰化。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概念可从多个维度解构,两者宏观上互斥,微观上共存,而无论哪个层面均不存在二选一的问题。我国刑法发展的现实是既有犯罪化又有非犯罪化;既有罪质上的,又有罪量上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整体呈犯罪化趋势。这是社会发展内在需要驱动下的结果,不是刑法发展刻意追求的目标。对具体的犯罪化或非犯罪化举措的合理性评价应以刑法规制的必要性为依托;对一国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整体评价应同时考虑增量和存量。未来我国刑法发展将呈现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并行的趋势,一定时期内仍将主要体现为犯罪化,并应同步推进刑罚的轻缓化。这是法治化以及刑法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 非犯罪化 犯罪 刑法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犯罪化的概念界定 被引量:13
8
作者 贾学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3-98,共6页
国内外关于非犯罪化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立足于我国的刑事法制度,非犯罪化是指立法机关或者司法机关通过立法或者司法活动,将一直以来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不作为犯罪规定或者处理的制度或过程。非犯罪化可分为法律上的非犯罪化和事实上... 国内外关于非犯罪化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立足于我国的刑事法制度,非犯罪化是指立法机关或者司法机关通过立法或者司法活动,将一直以来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不作为犯罪规定或者处理的制度或过程。非犯罪化可分为法律上的非犯罪化和事实上的非犯罪化。法律上的非犯罪化又分为合法化、行政违法化、民事违法化和国家态度中立四种情况;事实上的非犯罪化又可分为追诉上的非犯罪化和审判上的非犯罪化。非犯罪化是与非刑罚化、非刑事化有所区别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犯罪化 刑罚 刑事 轻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价值与边界 被引量:9
9
作者 毛玲玲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33,共9页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都有其各自独立的价值。在立法的犯罪化趋势不可逆转之际,对某种危害性行为的入罪与设刑、定性与定量必须探寻最为适当的设置模式。目前在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进程中,我国刑法理论学说对于犯罪构成、刑法解释的方法等问...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都有其各自独立的价值。在立法的犯罪化趋势不可逆转之际,对某种危害性行为的入罪与设刑、定性与定量必须探寻最为适当的设置模式。目前在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进程中,我国刑法理论学说对于犯罪构成、刑法解释的方法等问题,可谓百花齐放、聚讼纷纭,亟需创建合理的司法技术规则,并以严密的推断及论证过程确立司法规则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 非犯罪化 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犯罪化视野下我国暂缓判决制度构建的再审视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岚 李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0-149,共10页
随着非犯罪化刑事政策影响的深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虽然暂缓判决制度在我国只有短暂的试行经历,但是有关暂缓判决制度入法的讨论却从未停止。暂缓判决制度和附条件不起诉、刑事和解制度一样... 随着非犯罪化刑事政策影响的深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虽然暂缓判决制度在我国只有短暂的试行经历,但是有关暂缓判决制度入法的讨论却从未停止。暂缓判决制度和附条件不起诉、刑事和解制度一样,彰显了我国刑事诉讼的非犯罪化价值,并且有利于帮助轻微犯罪的被告人积极悔改、复归社会。作为审判环节的非犯罪化手段,暂缓判决制度有着不可替代的诉讼价值与功能。推进暂缓判决制度的刑事立法,是完善我国非犯罪化刑事诉讼程序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犯罪化 暂缓判决制度 刑事诉讼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犯罪化的制度实现与风险控制——以侦查阶段为视角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晶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6-41,123,共7页
非犯罪化是指在刑事立法或者刑事司法过程中,将迄今为止作为犯罪加以处罚的行为不再视为犯罪或者不作为犯罪处理。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非犯罪化可以区分为法律上非犯罪化和事实上非犯罪化。鉴于未来我国犯罪圈的适度扩张,法律上非犯罪... 非犯罪化是指在刑事立法或者刑事司法过程中,将迄今为止作为犯罪加以处罚的行为不再视为犯罪或者不作为犯罪处理。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非犯罪化可以区分为法律上非犯罪化和事实上非犯罪化。鉴于未来我国犯罪圈的适度扩张,法律上非犯罪化将前景式微,而事实上非犯罪化则为刑事司法的应然选择。当前,我国侦查阶段非犯罪化的实现路径较为局限,从而导致了实践中非犯罪化的"超法规实现"。未来应当在侦查阶段赋予公安机关以微罪处理权,适度扩大非犯罪化的裁量空间,并通过保障刑事裁量的参与性、注重刑事裁量的说理性以及强化刑事裁量的救济性等方面有效控制侦查阶段非犯罪化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犯罪化 刑事裁量 微罪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权保障与刑法的非犯罪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文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80,共6页
尊重和保障人权既是一项宪法原则,也是刑事诉讼法的基本任务。中国刑法改革的方向是要侧重人权保障,而非犯罪化是其重要内容。刑法非犯罪化的主要根据包括:该行为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有其他更为有效的替代措施遏制该行为,运用刑罚... 尊重和保障人权既是一项宪法原则,也是刑事诉讼法的基本任务。中国刑法改革的方向是要侧重人权保障,而非犯罪化是其重要内容。刑法非犯罪化的主要根据包括:该行为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有其他更为有效的替代措施遏制该行为,运用刑罚制裁该行为违宪,运用刑罚制裁该行为会在定罪量刑时面临严重问题,运用刑罚制裁该行为达不到预期效果,运用刑罚制裁该行为所达到的效果与产生的弊端存在价值上的不均衡。刑法非犯罪化包括刑法总则内容的非犯罪化与刑法分则内容的非犯罪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保障 中国刑法 非犯罪化 宪政比例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医疗过程中促进死亡行为的非犯罪化刑法应对 被引量:3
13
作者 侯艳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148,共8页
对我国医疗过程中的促进死亡行为进行非犯罪化刑法应对,要格外注重死亡权之"基本人权"的性质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对我国医疗过程中促进死亡行为进行非犯罪化处理,不宜采取法律明文规定的方式,而应当采取设置超法规的要素并交... 对我国医疗过程中的促进死亡行为进行非犯罪化刑法应对,要格外注重死亡权之"基本人权"的性质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对我国医疗过程中促进死亡行为进行非犯罪化处理,不宜采取法律明文规定的方式,而应当采取设置超法规的要素并交由司法者进行过滤式甄别的方式。理性考量日本对所涉行为具有阻却刑事违法事由抑或具有阻却刑事责任事由的具体争议,结合我国"立法层面一律做犯罪化处理,而司法层面却部分做出罪化处理"的实际情况,我国医疗过程中促进死亡行为的非犯罪化刑法应对,宜坚持"以运用社会相当性理论阻却刑事违法为原则,以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阻却刑事责任为例外"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过程中的促进死亡行为 基本人权 非犯罪化 阻却刑事违法 阻却刑事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犯罪化思想及其借鉴 被引量:7
14
作者 游伟 谢锡美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04-110,共7页
非犯罪化思想的出现既有其哲学基础和现实土壤 ,也有其法律理论依据 ,其具体表现为刑法谦抑思想和刑罚辅助思想。它不仅是一种现代刑法观念的实现 ,其更深远的意义体现在世界各国的刑法立法、司法实践中。这一观念的旨趣与我国现行法律... 非犯罪化思想的出现既有其哲学基础和现实土壤 ,也有其法律理论依据 ,其具体表现为刑法谦抑思想和刑罚辅助思想。它不仅是一种现代刑法观念的实现 ,其更深远的意义体现在世界各国的刑法立法、司法实践中。这一观念的旨趣与我国现行法律和有关刑事政策思想相吻合。非犯罪化观念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意识形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犯罪化 刑法思想 刑事政策 刑法廉抑 刑法辅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乐死非犯罪化之解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来君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6年第4期111-115,共5页
非犯罪化代表了刑事政策的一个方向——缩小刑法的干预范围。安乐死非犯罪化是一种观念的更新。本文从安乐死非犯罪化的发展进程入手,以刑法的视角分析安乐死的非犯罪化问题,进而提出安乐死非犯罪化之条件限制和程序设计。
关键词 安乐死 刑法 非犯罪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肇事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思考 被引量:3
16
作者 沈玉忠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13-17,共5页
随着两极化刑事政策的提出,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已成为世界性潮流。通过对近年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解释的考量,交通肇事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趋势趋于明显,这反映了刑事立法与司法更加关注公共利益以及以人为本的刑法精神。针对醉酒驾车、... 随着两极化刑事政策的提出,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已成为世界性潮流。通过对近年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解释的考量,交通肇事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趋势趋于明显,这反映了刑事立法与司法更加关注公共利益以及以人为本的刑法精神。针对醉酒驾车、超速驾车等危险驾驶行为给社会公众带来巨大的危险,刑法是否有必要提前介入呢?基于刑法谦抑性的考虑以及自由与安全的平衡,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没有必要将危险驾驶行为犯罪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 犯罪 非犯罪化 危险驾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犯罪化思想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 被引量:14
17
作者 游伟 谢锡美 《犯罪研究》 2002年第3期2-7,共6页
非犯罪化问题的提出,曾引起西方学界的深切关注,并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刑法改革运动。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思想及其对中国法律改革的影响。本文侧重就这一思潮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刑事立法的进一步发... 非犯罪化问题的提出,曾引起西方学界的深切关注,并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刑法改革运动。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思想及其对中国法律改革的影响。本文侧重就这一思潮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刑事立法的进一步发展和抗制犯罪的刑事政策的调整,提供有关背景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犯罪化 刑事政策 中国法律 现实背景 刑事立法 刑法 中国 改革 理论基础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犯罪化的任务与非犯罪化的使命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谦信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08年第4期110-113,共4页
伴随着时代、民族、社会的变迁,根据公众根本利益的变化,社会危害性的标准随之改变,犯罪与非犯罪的立法评价也跟着改变。本文从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概念入手,探讨了新时期下我国刑法的犯罪化的任务和非犯罪化的使命,并指出未来刑法将循... 伴随着时代、民族、社会的变迁,根据公众根本利益的变化,社会危害性的标准随之改变,犯罪与非犯罪的立法评价也跟着改变。本文从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概念入手,探讨了新时期下我国刑法的犯罪化的任务和非犯罪化的使命,并指出未来刑法将循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双向思路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 犯罪 非犯罪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犯罪化的途径及我国的选择 被引量:5
19
作者 衣家奇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5年第6期63-68,共6页
非犯罪化是现代刑事政策发展的主题方向之一,它代表着刑法人道、刑法谦抑的当代价值追求。实现非犯罪化有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上的途径。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分析,我国在实践非犯罪化的政策上应以司法途径为主。
关键词 非犯罪化 犯罪 刑事政策 司法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坏生物多样性犯罪中的非犯罪化反思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志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51,共5页
随着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大量的野生珍贵物种被人工养殖、培育,许多天然生长的珍贵物种也存在本身珍贵程度的差异和区域分布特点,《刑法》第341条和第344条将破坏该类珍贵野生动植物种的行为统一直接上升为刑法打击局面,严厉的制裁措施... 随着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大量的野生珍贵物种被人工养殖、培育,许多天然生长的珍贵物种也存在本身珍贵程度的差异和区域分布特点,《刑法》第341条和第344条将破坏该类珍贵野生动植物种的行为统一直接上升为刑法打击局面,严厉的制裁措施不仅与当前经济发展导向相背离,也不利于野生动植物种真正保护,给实务部门造成很大困惑。本文以珍贵、濒危野生物种保护的目的为视角,结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从刑法规制和野生动植物种保护法设置两方面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和发反思,指出仅仅依靠严打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物种保护和林区稳定,实务部门在追诉破坏生物多样性犯罪行为时应注意非犯罪化处理的理性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 生物多样性 犯罪 非犯罪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