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臀肌激活联合拔罐法对女大学生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胡梦雪 李红 +1 位作者 梁馨文 王雪 《中医康复》 2025年第3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臀肌激活联合拔罐法对女大学生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2023年3月~2023年5月在西安体育学院招募患有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女大学生共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8)和对照组(n=18),对照组采用臀肌激活训练,试... 目的:探讨臀肌激活联合拔罐法对女大学生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2023年3月~2023年5月在西安体育学院招募患有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女大学生共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8)和对照组(n=18),对照组采用臀肌激活训练,试验组采用臀肌激活联合拔罐法干预,两组均每周干预3次,共干预6周。记录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左右两侧臀大肌和臀中肌最大自主等长收缩时的均方根值及积分肌电值、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和腰椎关节活动度。结果:试验组干预后左右两侧臀大肌和臀中肌最大自主等长收缩的均方根值及积分肌电值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及JOA下腰痛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除前屈、后伸外,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活动度均有显著性提升(P<0.05),且左右侧屈、右侧旋转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臀肌激活联合拔罐法可以有效改善女大学生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疼痛症状,改善功能障碍和关节活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臀肌激活 拔罐法 女大学生 臀肌激活强度 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物理因子治疗寒湿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2
作者 包迎春 王永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72-075,共4页
探讨在寒湿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中,针刺联合物理因子治疗方案的实践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06月-2024年05月期间收治的寒湿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单一物理因子治疗、针刺联合物理因子治... 探讨在寒湿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中,针刺联合物理因子治疗方案的实践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06月-2024年05月期间收治的寒湿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单一物理因子治疗、针刺联合物理因子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变化和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100.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联合物理因子可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作用,促进寒湿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改善疼痛症状,提升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物理因子 寒湿型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肝健腰汤联合悬吊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肝肾亏虚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研究
3
作者 赵村辉 李道通 +3 位作者 廖继东 范亚朋 刘佳 张雅琪 《新中医》 2025年第6期51-56,共6页
目的:观察补肝健腰汤联合悬吊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肝肾亏虚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治疗的200例肝肾亏虚型慢性NLB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训... 目的:观察补肝健腰汤联合悬吊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肝肾亏虚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治疗的200例肝肾亏虚型慢性NLB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训练组各100例。训练组给予悬吊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联合组在训练组基础上给予补肝健腰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不同体位下(最大后伸位、最大前屈位)核心肌群平均频率(MNF)、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4.00%(94/100),高于训练组78.00%(78/100)(P<0.05)。2组主症、次症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主症、次症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训练组(P<0.05)。2组最大前屈位和最大后伸位时竖脊肌、多裂肌、腹直肌MNF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最大前屈位和最大后伸位时竖脊肌、多裂肌、腹直肌MNF值均高于训练组(P<0.05)。2组血清SOD、CA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血清SOD、CAT水平均高于训练组(P<0.05)。2组血清MD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血清MDA水平低于训练组(P<0.05)。2组OD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ODI、VAS评分均低于训练组(P<0.05)。结论:补肝健腰汤联合悬吊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肝肾亏虚型慢性NLBP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核心肌群功能,作用机制可能与缓解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肝肾亏虚证 补肝健 悬吊核心肌群训练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八髎穴齐刺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苏毅 王怀泽 +2 位作者 王超 熊应宗 朱俊琛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6期21-26,共6页
目的:观察八髎穴齐刺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红外偏振光采用振荡模式照射针刺部位,1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 目的:观察八髎穴齐刺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红外偏振光采用振荡模式照射针刺部位,1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八髎穴齐刺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5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腰腿部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采用指地距离(FFD)评价腰部主动前屈受限程度,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在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和FFD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评分降低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SF-36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以八髎穴齐刺针刺法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在缓解患者疼痛及改善腰部前屈活动方面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方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早期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八髎穴 齐刺法 红外偏振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手法配合电针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
5
作者 郭耀斌 张宇 +2 位作者 占茂林 吕子萌 邓新源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8期1402-1405,共4页
目的评价基于“筋骨并举”思想指导的腰椎手法配合电针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腰椎手法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评价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目的评价基于“筋骨并举”思想指导的腰椎手法配合电针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腰椎手法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评价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量表(JOABPEQ)、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指地距离(FFD)、Schober试验距离。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JOABPEQ、ODI的评分及FFD、Schober试验距离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更优(P<0.05)。结论基于“筋骨并举”思想指导的腰椎手法配合电针治疗能更加有效地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腰痛 筋骨并举 椎手法 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肯基手法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曹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9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麦肯基手法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9月咸宁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麦肯基手法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9月咸宁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核心肌群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麦肯基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功能、多裂肌横截面积、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静息时、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功能评分、多裂肌横截面积及生理、心理、环境、社交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时,应用麦肯基手法能更好地改善腰椎功能、腰椎曲度,缓解腰痛,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核心肌群训练 麦肯基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振热联合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部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林乾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7期186-188,共3页
目的探究磁振热联合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2月纳入的7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5),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进行治疗... 目的探究磁振热联合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2月纳入的7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5),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磁振热联合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进行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疼痛水平、腰部功能、焦虑抑郁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VA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罗兰-莫里斯残疾问卷(RMDQ)、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RMDQ、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磁振热联合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患者腰部疼痛度,改善患者腰部功能,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腰痛 磁振热 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 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椎旁肌结构改变的MRI定量评估 被引量:5
8
作者 李鑫娅 刘丹 +2 位作者 韦福利 袁铭婧 文瑶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9,共9页
目的 利用磁共振常规扫描及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定量评估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LBP)患者腰椎旁肌的结构改变,为临床诊治CNLBP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5月至2023... 目的 利用磁共振常规扫描及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定量评估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LBP)患者腰椎旁肌的结构改变,为临床诊治CNLBP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CNLBP患者45例(CNLBP组),同期招募健康志愿者28例(对照组),进行磁共振矢状位及轴位T2WI、DTI扫描,在L3/4、L4/5、L5/S1椎间盘中心层面的轴位T2WI及DTI图像上测得双侧多裂肌、竖脊肌功能横截面积(functional cross sectional area, FCSA)、脂肪浸润率(fatty infiltration rate, FIR)、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同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量表评估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分析CNLBP组与对照组之间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BMI)及双侧多裂肌、竖脊肌相对功能横截面积(relative functional cross sectional area, RFCSA)、FIR、FA及ADC值的差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性别、BMI及下腰痛与双侧多裂肌、竖脊肌FIR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检验VAS、ODI评分与双侧多裂肌、竖脊肌RFCSA、FIR、FA、ADC值的相关性。结果 CNLBP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CNLBP组双侧多裂肌、竖脊肌RFCSA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NLBP组双侧多裂肌、竖脊肌FIR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FIR呈正相关,BMI与FIR不具有相关性,女性、下腰痛患者更易发生脂肪浸润。Spearman检验结果显示,ODI评分与双侧多裂肌及竖脊肌RFCSA呈显著负相关(P<0.05),VAS、ODI评分均与双侧多裂肌及竖脊肌FIR呈显著正相关(P<0.05)。CNLBP组双侧多裂肌及竖脊肌FA值降低、ADC值增高,L3/4节段右侧多裂肌FA及L4/5、L5/S1节段双侧多裂肌FA值、ADC值,L4/5、L5/S1节段双侧竖脊肌FA值及L5/S1节段双侧竖脊肌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椎旁肌可出现肌肉萎缩、脂肪浸润增加及肌纤维结构的改变,多模态MRI技术可以观察和定量评估肌肉的结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腰痛 椎旁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式整脊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龙一飞 刘阳 林阁 《新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目的探讨美式整脊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2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为整脊组(40例)、联合组(39例)和常规组(41例)。每组患者均采用短波及超声波的常规治疗,整脊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美... 目的探讨美式整脊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2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为整脊组(40例)、联合组(39例)和常规组(41例)。每组患者均采用短波及超声波的常规治疗,整脊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美式整脊治疗,联合组则增加美式整脊及核心肌力训练。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数字评定量表(NRS)、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及棘突双侧温差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联合组患者的NRS、ODI和RMDQ评分及温差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分别为(2.06±0.63)分、(13.00±3.53)分、(6.25±1.20)分,且效果优于整脊组的(2.44±0.84)分、(17.11±4.41)分、(9.42±2.49)分与常规组的(4.03±0.82)分、(21.31±5.68)分、(11.09±2.7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美式整脊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美式整脊 核心肌力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松解疗法干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冉清智 李傲霜 +2 位作者 陈恒文 张剑梅 何本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451-2457,共7页
背景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已成为导致活动受限的常见病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肌筋膜组织的敏感性和紧绷性是慢性疼痛障碍的主要因素。肌筋膜松解疗法(MFR)主要通过缓解筋膜的紧张以减轻疼痛,但目前缺... 背景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已成为导致活动受限的常见病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肌筋膜组织的敏感性和紧绷性是慢性疼痛障碍的主要因素。肌筋膜松解疗法(MFR)主要通过缓解筋膜的紧张以减轻疼痛,但目前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目的观察MFR对非手术治疗的CNLBP的疗效。方法2022年在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招募了56例CNLB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MFR组患者接受MFR干预(腰腹部MFR干预),对照组(CG组)患者接受假MFR干预(相同部位假MFR干预),20 min/次,1次/周,干预4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关节活动度[腰椎前屈度(ALF)、腰椎后伸度(LR)、两侧腰椎旋转度(LSR)]、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6例受试者,其中失访8例,自动退出8例,最终完成随访40例,其中MFR组20例,CG组20例。两组患者干预前VAS评分、ADL评分、ODI评分、ALF、SAS评分、SDS评分、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FR组患者干预前LR、LSR小于CG组(P<0.05)。MFR组患者干预4周后VAS、ODI、SAS、SDS评分和TNF-α水平低于CG组,ADL评分高于CG组,ALF、LR、LSR大于CG组(P<0.05)。干预4周后MFR组患者VAS、ODI、SAS、SDS评分及TNF-α水平低于组内干预前,ADL评分高于组内干预前,ALF、LR、LSR大于组内干预前(P<0.05)。结论MFR可能改善CNLBP患者焦虑与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降低疼痛阈值,增加腰椎关节活动度,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肌筋膜松解疗法 物理治疗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振宇“五位一体”推拿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经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亮 张治博 +4 位作者 徐佳音 张振宇 王成远 胡芊 刘振兴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5期509-513,共5页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是临床常见病,在成年人群中有较高发病率。张振宇教授在临床工作中从肌筋膜(经筋)功能结构的角度出发,认为腰部经筋及其周围肌群(病损)稳定性下降与CNLBP密切相关,治疗当从整体出发,选取经过腰部的足三阳经筋...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是临床常见病,在成年人群中有较高发病率。张振宇教授在临床工作中从肌筋膜(经筋)功能结构的角度出发,认为腰部经筋及其周围肌群(病损)稳定性下降与CNLBP密切相关,治疗当从整体出发,选取经过腰部的足三阳经筋,核心入手,上下同调,腰腹调衡,形神同治,多因调平,运用“五位一体”推拿法结合自主锻炼,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肌筋膜经线 推拿治疗 经验 张振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筋推拿联合督脉灸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寒湿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晓宏 陆燕群 王胜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7期1218-1221,共4页
目的观察经筋推拿联合督脉灸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寒湿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筋推拿组、督脉灸组与结合组,每组40例。经筋推拿组采用经筋推拿治疗;督脉灸组采用督脉铺灸治疗;结合组采用先经筋推拿、后督脉铺灸的方法... 目的观察经筋推拿联合督脉灸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寒湿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筋推拿组、督脉灸组与结合组,每组40例。经筋推拿组采用经筋推拿治疗;督脉灸组采用督脉铺灸治疗;结合组采用先经筋推拿、后督脉铺灸的方法。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评分(RMDQ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结合组在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和3个月随访时,VAS评分和RMDQ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经筋推拿或督脉灸的治疗组。结论经筋推拿与督脉灸的联合应用在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寒湿证)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腰痛 寒湿型 经筋推拿 督脉灸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悬吊运动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观察
13
作者 杨薇 唐锦忠 +4 位作者 刘松涛 张如飞 唐静 叶勇 艾坤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00-605,共6页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悬吊运动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进行治疗的6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悬吊运动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进行治疗的6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悬吊运动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问卷(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中医症候积分、肌肉紧张度、生物力学特征、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74)、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RMDQ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两侧竖脊肌、多裂肌紧张度及腰背屈/伸比值(flexion/extension,F/E)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腰背伸状态下峰力矩(peak torque,PT)、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GQOL-74及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单纯针刺和针刺联合悬吊运动在治疗NLBP上均有一定的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竖脊肌、多裂肌主动活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针刺结合悬吊运动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腰痛 针刺 悬吊运动 视觉模拟评分 功能障碍问卷 中医症候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整体平衡正骨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39例临床观察
14
作者 岳涛 薛明新 +3 位作者 宋石龙 方云 沈莉莉 胡一丹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08-412,共5页
目的:观察腰椎整体平衡正骨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正骨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4月首次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NLBP患者39例,行腰椎整体平衡正骨治疗3周... 目的:观察腰椎整体平衡正骨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正骨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4月首次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NLBP患者39例,行腰椎整体平衡正骨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VAS)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及腰椎活动度检测,并且评估患者临床总疗效及3个月后的复发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周后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患者VAS评分、RMDQ评分均明显下降,腰椎活动度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为100%,愈显率为92.31%,临床疗效显著,痊愈率较高。治疗结束3个月随访,复发2例,经过短期治疗明显好转。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腰椎整体平衡正骨治疗对急性NLBP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且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正骨 椎整体平衡正骨 非特异性下腰痛 筋出槽 骨错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航 谭惠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2期170-173,共4页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是指排除特异性下腰痛和坐骨神经/根性疼痛综合征的疼痛综合征,且持续时间≥3个月,临床发病率高且逐渐年轻化。目前临床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还未有统...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是指排除特异性下腰痛和坐骨神经/根性疼痛综合征的疼痛综合征,且持续时间≥3个月,临床发病率高且逐渐年轻化。目前临床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还未有统一治疗方案。作者通过查阅文献,将近年来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中医药疗法 西医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肯基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栎菁 赵仙丽 赵小峰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6期168-172,共5页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指找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学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腰痛,具有高患病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麦肯基疗法是治疗NLBP的一种常用物理治疗方法,在2019年我国运动疗法治疗腰...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指找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学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腰痛,具有高患病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麦肯基疗法是治疗NLBP的一种常用物理治疗方法,在2019年我国运动疗法治疗腰痛的体育科学、康复科学和骨科领域等专家组专家共识中被推荐用于NLBP的治疗,证据等级为Ⅰ级。本文就麦肯基疗法在NLBP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并从缓解腰椎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增强躯干肌肉力量,提高功能性活动等方面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肯基疗法 非特异性下腰痛 椎功能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作模式调整理论的运动针灸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效果观察
17
作者 尉迎丽 程远东 +3 位作者 牟袁沁 王玉琴 唐流刚 刘太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1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动作模式调整理论的运动针灸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对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3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NLB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 目的探讨基于动作模式调整理论的运动针灸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对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3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NLB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腰椎骨盆节律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基于动作模式调整理论的运动针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DI、改良JOA评分、腰部肌电信号[肌肉伸展时最大肌电值与腰椎最大屈曲时肌电值的比值(EXT/MVF)、肌肉屈曲时最大肌电值与腰椎最大屈曲时肌电值的比值(FLEX/MVF)]、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3个月复发率。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VAS评分、ODI低于对照组,改良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竖脊、多裂肌表面EXT/MVF、FLEX/MV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动作模式调整理论的运动针灸对NLBP的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腰椎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且预后较好,不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腰痛 运动针灸 动作模式 功能障碍指数 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拉提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恐动症患者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18
作者 宋莹莹 邵丽芳 +3 位作者 姜云龙 吴海燕 唐丹婷 余云美 《护理管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242-246,共5页
目的评估普拉提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恐动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CINAHL、PubMed、Embase、Scopus、Spring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有关普... 目的评估普拉提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恐动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CINAHL、PubMed、Embase、Scopus、Spring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有关普拉提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恐动症患者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0月30日。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篇文献,共纳入7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垫上普拉提与对照组相比恐动症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72,95%CI(-1.24,-0.51),P=0.001],相比垫上普拉提,器械普拉提可以提供更快更好的效果[MD=-1.46,95%CI(-1.84,-0.91),P<0.001]。普拉提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MD=-4.95,95%CI(-6.43,-3.85),P<0.001]。普拉提组患者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常规组[MD=-3.05,95%CI(-3.84,-2.25),P<0.001]。结论在常规教育手册的基础上,进行普拉提疗法干预可以减轻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恐动症状,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患者发生功能障碍的风险,为恐动症患者的干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拉提疗法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恐动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肌群磁共振成像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理筋手法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辉 潘宝燕 +1 位作者 管然祺 亓立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67-72,共6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群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评估理筋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山东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14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均给予理筋手法治疗,采用椎旁肌群MRI影像学测定椎旁肌... 目的探讨椎旁肌群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评估理筋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山东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14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均给予理筋手法治疗,采用椎旁肌群MRI影像学测定椎旁肌相对横截面积(RCSA)和脂肪信号分数(FSF),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总RCSA和总FSF在理筋手法治疗效果中的评估价值。结果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评分(RMDQ)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共有34例治疗显效,52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75.44%;无效患者治疗前后多裂肌总RCSA差值和总FSF差值均低于有效患者(P<0.05),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竖脊肌总RCSA差值和总RCSA差值均低于有效患者(P<0.05);多裂肌总RCSA、多裂肌总FSF、竖脊肌总RCSA、竖脊肌总FSF评估理筋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7、0.834、0.804和0.760,敏感性分别为79.36%(95%CI:0.512,0.897)、82.69%(95%CI:0.517,0.952)、75.64%(95%CI:0.457,0.890)和70.21%(95%CI:0.403,0.847);特异性分别为71.25%(95%CI:0.413,0.857)、78.69%(95%CI:0.563,0.942)、70.25%(95%CI:0.410,0.820)和59.36%(95%CI:0.393,0.806)。结论椎旁肌群MRI影像学可用于定量评估理筋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对于指导临床医师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磁共振成像 椎旁肌群 理筋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腹部核心肌群训练结合深层肌肉刺激仪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吕亚希 庞争争 高春华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758-761,共4页
目的探究腰腹部核心肌群训练结合深层肌肉刺激仪(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NLBP患者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 目的探究腰腹部核心肌群训练结合深层肌肉刺激仪(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NLBP患者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两组CNLBP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与DMS治疗,观察组CNLBP患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腰腹部核心肌群训练,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指地间距(finger to floor distance,FFD)评定患者疼痛程度及腰部功能,并采用肌骨超声成像评定腰部多裂肌的横截面积。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及FFD长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多裂肌横截面积明显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及FFD长度均低于对照组,多裂肌横截面积大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腰腹部核心肌群训练结合DMS能有效缓解CNLBP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核心肌群训练 深层肌肉刺激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