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居网络系统的物质化表象与非物质化逻辑
1
作者 浦欣成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1期1-1,共1页
人居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网络系统。最小的人居可追溯到个人通过建屋而居、适度改造周边环境并劳作而生,从而营造出的以“人-建筑-环境”为物质化要素的基本人居单元。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规模化的聚集将物质化要素扩充为“社群-聚落-自然... 人居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网络系统。最小的人居可追溯到个人通过建屋而居、适度改造周边环境并劳作而生,从而营造出的以“人-建筑-环境”为物质化要素的基本人居单元。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规模化的聚集将物质化要素扩充为“社群-聚落-自然”,同时社会聚居行为又催生了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非物质要素的关联。前者是显性的物质化表象;后者是隐性的非物质化逻辑。两者共同建构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机而整体的人居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化 网络系统 人居 物质要素 共同建构 整体的人 社群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化理念: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被引量:5
2
作者 郑玲 肖序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13,共3页
循环经济是当前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非物质化理念作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将有助于循环经济良性健康发展。本文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非物质化路径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非物质化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化与循环经济 被引量:4
3
作者 谢芳 李慧明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0-32,共3页
论述了非物质化与循环经济的关系。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一词通常广泛地用来表示产品所用材料重量减少的特性。“非物质”并不是指完全不使用物质及能源,而是指试图实现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和能源的高福利经济。非物质经济是实现... 论述了非物质化与循环经济的关系。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一词通常广泛地用来表示产品所用材料重量减少的特性。“非物质”并不是指完全不使用物质及能源,而是指试图实现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和能源的高福利经济。非物质经济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研究表明实现非物质化的途径有:转变过剩消费的观念、从产品生产到提供服务、生态设计、持久使用、集约使用、产品的易加工和修配、提高材料的技术含量以及采取替代材料。并指出非物质化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非物质化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败新动向:非物质化贿赂透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永忠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36-37,共2页
近期,关于“性贿赂”是否应该入罪的争论被广泛关注,表明腐败新动向给当前反腐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贿赂方式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从过去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为隐蔽性较强的性贿赂... 近期,关于“性贿赂”是否应该入罪的争论被广泛关注,表明腐败新动向给当前反腐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贿赂方式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从过去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为隐蔽性较强的性贿赂、信息贿赂、业绩贿赂、感情贿赂等非物质化贿赂。在一定程度上,非物质贿赂的腐蚀性,远非特定数额的财物所能企及,其社会危害性和持续性,甚至超过了财物贿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化 性贿赂 腐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透析 社会危害性 权钱交易 隐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化”与“可持续性”——让·努维尔的两个设计作品及设计理念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梁雪 安东 《新建筑》 2015年第1期83-87,共5页
通过分析和介绍2008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当代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瑞士卢塞恩文化与艺术中心和法国巴黎"地平线"办公楼,总结了努维尔所追求的"非物质化"特征及"可持续性"建筑的设计理念。这里... 通过分析和介绍2008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当代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瑞士卢塞恩文化与艺术中心和法国巴黎"地平线"办公楼,总结了努维尔所追求的"非物质化"特征及"可持续性"建筑的设计理念。这里的"非物质化"主要探讨某种建筑材料与降低建筑感知度之间的关系。努维尔试图通过玻璃和光线之间所形成的某种透明性和反射性效果,达到在城市中心区"缩小"建筑体量的目的。最后探索了努维尔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让·努维尔 卢赛恩文与艺术中心 巴黎“地平线”办公楼 非物质化 可持续性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资本主义非物质化趋势评述 被引量:1
6
作者 胡连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2-76,共5页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非物质化发展趋势。人们更加注重非物质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普遍接受物质需求合理化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完善自我、享受多彩人生。非物质化趋势的物质基础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达,直接原因是工业社会带...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非物质化发展趋势。人们更加注重非物质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普遍接受物质需求合理化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完善自我、享受多彩人生。非物质化趋势的物质基础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达,直接原因是工业社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非物质化趋势具有"解意识形态化"的"同质"性价值,对我们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化 当代资本主义 物质需求合理 生态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化趋势下书籍设计的情感化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新生 杨蕾蕾 《艺术科技》 2014年第4期344-344,共1页
书籍设计的情感化因素影响着人们阅读书籍的整体感受和综合印象,在未来的书籍设计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非物质趋势下书籍设计的情感化及情感化设计与受众关系的研究,从中找寻合理的情感化表达方向,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 非物质化 书籍设计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物质化和非物质化的可持续消费模式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海燕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8-40,共3页
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减物质化和非物质化作为其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伸和发展,将有助于转变资源与环境利用模式,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本文拟通过梳理减物质化和非... 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减物质化和非物质化作为其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伸和发展,将有助于转变资源与环境利用模式,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本文拟通过梳理减物质化和非物质相关理论,以资源、环境和经济为切入点剖析其存在的合理性,明确其运行机制,并据此探讨了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从源头控制、动机控制及末端控制三个维度来推进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加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 非物质化 可持续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无一物”——浅谈高技术条件下的非物质化趋势 被引量:1
9
作者 舒沐晖 《南方建筑》 2000年第4期85-88,共4页
从人文主义观出发 ,建筑应该是让人人都能够平等享受的现实的美 ,随着民主思想的普及 ,以前那种带有明显等级思想的高大厚重建筑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而科技的发展为那些由于经济因素而不得不高大的建筑提供了让它们变得轻盈起来... 从人文主义观出发 ,建筑应该是让人人都能够平等享受的现实的美 ,随着民主思想的普及 ,以前那种带有明显等级思想的高大厚重建筑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而科技的发展为那些由于经济因素而不得不高大的建筑提供了让它们变得轻盈起来的机会。非物质化趋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晚期现代主义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美学 高技术 人造景观 非物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购包装获取附加价值的非物质化设计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光晨 柯胜海 王松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从获取产品包装附加价值的角度出发,讨论网购包装获取附加价值的非物质化设计的策略。方法分析网购形式对包装设计的影响,将一般产品包装与网购包装的附加价值设计点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了符合网购包装特殊价值属性的设计策略。结... 目的从获取产品包装附加价值的角度出发,讨论网购包装获取附加价值的非物质化设计的策略。方法分析网购形式对包装设计的影响,将一般产品包装与网购包装的附加价值设计点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了符合网购包装特殊价值属性的设计策略。结论结合互联网购物的现实环境和物联网的应用基础,为网购包装寻找现实可行的拓展附加价值的设计方法,低碳环保的非物质化功能性设计策略为网购包装提供最具价值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装设计 网购包装 附加价值 非物质化 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蕴含在设计策划中的设计非物质化的倾向
11
作者 龚立君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8-70,共3页
设计是人根据自身的需要整理思路并设法使其实现的过程,既然是人自身的需求,那么理应既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设计在能够充分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将对精神的需求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这种倾向在建筑设计界非... 设计是人根据自身的需要整理思路并设法使其实现的过程,既然是人自身的需求,那么理应既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设计在能够充分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将对精神的需求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这种倾向在建筑设计界非常明显,许多投资商要求建筑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设计 设计策划 设计非物质化 传承 创作灵感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D艺术与非物质化设计
12
作者 易晓 郝健 《设计艺术》 2000年第4期15-15,共1页
网络时代风起云涌的文化交流并由此而诞生的新形态的知识,恰如节日夜空的烟火,不断变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目不暇接。新知识赋予人们以新的感受且带来新的结果,这种魅惑直接导致的是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生存的... 网络时代风起云涌的文化交流并由此而诞生的新形态的知识,恰如节日夜空的烟火,不断变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目不暇接。新知识赋予人们以新的感受且带来新的结果,这种魅惑直接导致的是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生存的人较之在一个专制、闭塞的氛围中成长要更为康健,耳濡目染的是浪淘过后依然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正如贡布里希爵士在《普通知识的传统》中所阐述的那样:“……人文科学肯定是从文化的传统和文化的普遍相关之物中得到他们的力量,他们的营养以及他们的存在理由。”尽管网络时代新知识形态的风云变幻,我们依旧可以甄别出那些本质上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内核。正是经由这类沟通的桥梁,渐渐构成一个完整而又不断拓展、不断丰满的文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化 设计 艺术 交流 传统 网络时代 知识形态 多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化转型已迫在眉睫——三议非物质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3
作者 陈佐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8年第1期45-50,共6页
当前我国严峻的生态危机和资源匮乏现状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我们必须摒弃发达国家走过并且正在走的以物质消耗和占有为考量标准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根据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现状尽快实... 当前我国严峻的生态危机和资源匮乏现状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我们必须摒弃发达国家走过并且正在走的以物质消耗和占有为考量标准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根据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现状尽快实施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化转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富裕、全面小康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应首先全面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综合素质,树立适度消费的新观念;提高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技术依存度;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从生产、消费源头乃至全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和控制资源的消耗,走非物质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经济发展 非物质化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化——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4
作者 陈佐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7年第3期153-156,共4页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是以物质化为基础和考量标准的社会发展史。五千年来,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间,由于人类的聪明才智在为满足自己无止境的物质享受过程中已把我们的生存环境破坏得千疮百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以及地球生...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是以物质化为基础和考量标准的社会发展史。五千年来,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间,由于人类的聪明才智在为满足自己无止境的物质享受过程中已把我们的生存环境破坏得千疮百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以及地球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如不及时改变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物质化为我们提供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非物质化要求人类改变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唯物质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而遵从以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需求为基础、提倡大力发展和提高社会保障、精神、文化享受为导向的非物质化取向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使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的索取与消耗低于地球的承载极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和地球生物圈的良性循环——即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化 人类社会 经济发展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化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化
15
作者 祝圣训 张洪 《世界环境》 1997年第4期21-22,共2页
非物质化是城市生态的重要部分,也是工业生态的重要部分。工业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核心内容。非物质化是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之环境和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之一。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通常广泛地用来表示工业成品所用材料重量和能量随时... 非物质化是城市生态的重要部分,也是工业生态的重要部分。工业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核心内容。非物质化是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之环境和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之一。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通常广泛地用来表示工业成品所用材料重量和能量随时间延伸而减少的特性。计算的基础是单位产品和单位 GDP(1美元的固定值)。从环境的观点出发,非物质化也可定义为单位工业产品和单位 GDP(1美元固定值)的废物产量。非物质化是工业生态经济研究的主要方面,是工业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更是如此。而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其材料的社会使用量还在增加。考虑到二十多亿人口,中国很重视非物质化,并势在必行。若干因素影响非物质化,它们是:产品质量;产品尺寸、复杂程度和加工及修配的容易程度;废物的生成和循环利用;生产成本;社会生活形态等。本文也分析了非物质化的社会推动力,如市场竞争,来自环保的巨大压力等。本文也给出了有关非物质的量度和推广的一些建议。总之,非物质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化 城市生态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物质化压力——再议非物质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6
作者 陈佐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7年第5期256-263,共8页
当前,由于人类无节制地追求高物质消费的生活方式,地球生态圈已被破坏得千疮百孔:森林加速消失、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地球持续变暖、自然灾害频发,最终导致人类乃至地球万物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日趋恶化,严重地威胁着地球... 当前,由于人类无节制地追求高物质消费的生活方式,地球生态圈已被破坏得千疮百孔:森林加速消失、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地球持续变暖、自然灾害频发,最终导致人类乃至地球万物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日趋恶化,严重地威胁着地球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惨痛的现实已让人类认识到以消耗和占有资源、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物质化发展道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继续走下去将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的不归路。同时,也认识到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调整、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与万物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与邻居(包括本国和邻国)和谐相处;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留下属于他们的、并足以让他们赖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物质资源。为此,从现在起,我们就必须改变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唯物质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而遵从以满足人类的基本物质需求为基础、大力发展和提高社会保障、精神、文化享受为导向的非物质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人类发展的现实已经从反面证明,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必将证明: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化之路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物质压力 非物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购商品包装获取附加值的非物质化设计
17
作者 刘琼 《上海包装》 2016年第2期25-27,共3页
在非物质化趋向下,包装不仅代表了一个承载商品的容器,更代表一种引导时尚的消费方式,一种价值取向。对网购商品包装附加值特性探讨,有助于设计师在包装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激发人们的需求,给消费者提供精神满足,也为以后的包装设计实... 在非物质化趋向下,包装不仅代表了一个承载商品的容器,更代表一种引导时尚的消费方式,一种价值取向。对网购商品包装附加值特性探讨,有助于设计师在包装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激发人们的需求,给消费者提供精神满足,也为以后的包装设计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包装 附加值 非物质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未来的非物质化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彦荣 伍立峰 马金木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7-58,77,共3页
2 1世纪是信息社会 ,非物质化的趋势和电脑技术的发展 ,将导致艺术手段、方法、过程等一系列的变化。面对未来 ,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对艺术设计的趋势进行研究 ,以便制定长远的计划 ,从而为信息时代的未来设计观念的形成做好准备。
关键词 非物质化设计 艺术设计 物质社会 信息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化经济与创新力同向驱动新时代经济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冰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7期21-24,共4页
非物质化经济与创新力相结合推动第三产业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非物质化经济以其第一、第二产业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充分发挥创新力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作用,使科学技术成为更易流动的生产... 非物质化经济与创新力相结合推动第三产业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非物质化经济以其第一、第二产业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充分发挥创新力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作用,使科学技术成为更易流动的生产力要素加速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一带一路"的地缘优势形成强大联动基础,为非物质化经济提供可持续发展力量,并与其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发展状态。"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化经济必然要实现中国化才能增强创新力,并同向为中国经济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化经济 创新力 “一带一路” 科学技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情激励”是发展性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非物质化手段
20
作者 方秀凤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第8期8-8,18,共2页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笔者和其他教师一样。习惯用严而有加的指令向学生硬性灌输,使学生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接授知识,致使思维僵化,形成惰性,学生失去了自然状态下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后来,从一些名师课堂那富有情感魅...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笔者和其他教师一样。习惯用严而有加的指令向学生硬性灌输,使学生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接授知识,致使思维僵化,形成惰性,学生失去了自然状态下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后来,从一些名师课堂那富有情感魅力的精彩导语、启发语、评价语中,却看到了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富有价值的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性课堂教学 非物质化 学生习惯 激励 言情 应试教育 行为反应 自然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