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基于随机对照研究下植骨与非植骨2种方式对上颌窦侧壁窦底抬高术后即刻种植的疗效差异。方法计算机不受限制地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数据库对比植骨与非植...目的系统评价基于随机对照研究下植骨与非植骨2种方式对上颌窦侧壁窦底抬高术后即刻种植的疗效差异。方法计算机不受限制地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数据库对比植骨与非植骨对上颌窦侧壁窦底抬高术后即刻种植疗效的临床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8月,文章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估,运用Review Man5.3软件对最终纳入文献的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种植体数共198枚,上颌窦例数170例。种植体脱落率非植骨组与植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RR=1.51,95%CI:0.32~7.81,P=0.610)。骨增量方面,非植骨组临床效果差于植骨组(SMD=-2.28,95%CI:-3.27~-0.85,P=0.002),二者相差2.28 mm。种植体稳定性方面,非植骨组与植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3,95%CI:-0.45~0.38,P=0.870)。结论对于上颌窦侧壁窦底抬高术后即刻种植术中,在骨增量方面植骨组优于非植骨组,在种植体脱落率与种植体稳定性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展开更多
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和临床资料在预测非血管化植骨(non-vascularized bone grafting,NVBG)保髋疗效中的价值,构建一种可视量化、有效的保髋决策方法。方法 纳入2009年6月—2019年6月接受NVBG进行保髋的153例(182髋)股骨头坏死(osteonec...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和临床资料在预测非血管化植骨(non-vascularized bone grafting,NVBG)保髋疗效中的价值,构建一种可视量化、有效的保髋决策方法。方法 纳入2009年6月—2019年6月接受NVBG进行保髋的153例(182髋)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患者,以7∶3比例划分训练集(130髋)和测试集(52髋),根据术后3年时的随访结果定义保髋成败。提取CT影像中感兴趣区的影像组学特征,根据降维后的影像组学特征及其系数的线性加权获得影像组学评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临床预测因子,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和综合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比较3种模型对保髋疗效的预测性能,评价指标包括曲线下面积、C-Index、敏感度、特异度和校准曲线等,采用列线图对最佳模型可视量化并通过决策曲线评估其临床效用。结果 术后3年随访时,保髋累积生存率达70.33%。术后是否继续接触致病因素和日本骨坏死研究会(JIC)分型是影响保髋疗效的临床预测因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降维所得的13个影像组学特征被用于构建Rad-scores。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综合模型预测术后1、2、3年保髋疗效的性能均优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P<0.05),预测值和实际观察值间具有良好一致性。基于综合模型所构建的列线图显示,较低的Rad-scores、术后不再接触致病因素和JIC分型中B型及C1型患者,术后1、2、3年股骨头生存概率较高。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模型的总净收益均高于单一预测因子的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可在较大概率阈值范围内带给患者更多净获益。结论 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资料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和列线图,是一种可视量化、有效的保髋决策方法,能在术前预测NVBG的保髋疗效,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和临床资料在预测非血管化植骨(non-vascularized bone grafting,NVBG)保髋疗效中的价值,构建一种可视量化、有效的保髋决策方法。方法 纳入2009年6月—2019年6月接受NVBG进行保髋的153例(182髋)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患者,以7∶3比例划分训练集(130髋)和测试集(52髋),根据术后3年时的随访结果定义保髋成败。提取CT影像中感兴趣区的影像组学特征,根据降维后的影像组学特征及其系数的线性加权获得影像组学评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临床预测因子,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和综合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比较3种模型对保髋疗效的预测性能,评价指标包括曲线下面积、C-Index、敏感度、特异度和校准曲线等,采用列线图对最佳模型可视量化并通过决策曲线评估其临床效用。结果 术后3年随访时,保髋累积生存率达70.33%。术后是否继续接触致病因素和日本骨坏死研究会(JIC)分型是影响保髋疗效的临床预测因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降维所得的13个影像组学特征被用于构建Rad-scores。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综合模型预测术后1、2、3年保髋疗效的性能均优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P<0.05),预测值和实际观察值间具有良好一致性。基于综合模型所构建的列线图显示,较低的Rad-scores、术后不再接触致病因素和JIC分型中B型及C1型患者,术后1、2、3年股骨头生存概率较高。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模型的总净收益均高于单一预测因子的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可在较大概率阈值范围内带给患者更多净获益。结论 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资料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和列线图,是一种可视量化、有效的保髋决策方法,能在术前预测NVBG的保髋疗效,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