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BCT影像的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非植骨种植随访研究
1
作者 桑炜荣 包胜华 陈锐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7期1208-1211,共4页
目的通过CBCT影像观测,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中不置入骨替代材料同期种植的5年随访效果。方法选取从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本院因上颌后牙区缺失行种植手术的患者56例,采用经牙槽嵴顶提升上颌窦粘膜的术式,同期植入种植体,未置... 目的通过CBCT影像观测,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中不置入骨替代材料同期种植的5年随访效果。方法选取从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本院因上颌后牙区缺失行种植手术的患者56例,采用经牙槽嵴顶提升上颌窦粘膜的术式,同期植入种植体,未置入骨替代材料,6个月后行Ⅱ期手术、取模和上部冠修复,术后半年、1年、3年、5年随访观察种植体存留和使用情况,CBCT观测种植体周围和上颌窦内新生骨高度变化情况。结果56例患者完成上颌窦粘膜提升,在未置入骨替代材料情况下同期植入56枚种植体,术后6个月完成Ⅱ期手术和后期修复,术后6个月、1年、3年和5年随访,56枚种植体均良好行使功能,通过CBCT测量显示种植体进入上颌窦周围有显著的骨量生成,且新生骨量保持稳定。结论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在没有置入骨替代材料的情况下同期植入种植体也可以取得良好且长期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 非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非植骨伴同期种植疗效观察
2
作者 柯敏 陈露 吴琼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种植时,经牙槽嵴顶的上颌窦底提升术(以下简称上颌窦内提升术)非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修复上颌后牙缺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笔者科室行种植牙手术的24例接受上颌窦内提升非植骨术患者,...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种植时,经牙槽嵴顶的上颌窦底提升术(以下简称上颌窦内提升术)非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修复上颌后牙缺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笔者科室行种植牙手术的24例接受上颌窦内提升非植骨术患者,内提升高度2~4mm,平均高度3.2mm,同期植入种植体,共植入种植体30颗,随访观察。结果:一期手术半年后,经X线检查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常规行种植修复,经两年观察种植体无不良反应,行使功能良好。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手术创伤小,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对垂直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区牙齿缺失,上颌窦内提升后非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也能获得良好的种植骨结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提升 牙槽嵴顶 非植骨 同期 牙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植骨技术结合锁定钛板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詹旭 黄永梁 +1 位作者 张军 傅利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531-532,共2页
目的:观察锁定钛板结合非植骨手术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非植骨技术结合锁定钛板治疗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骨折36例(41足),采用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36例随访时间8-30个... 目的:观察锁定钛板结合非植骨手术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非植骨技术结合锁定钛板治疗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骨折36例(41足),采用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36例随访时间8-30个月,平均14个月,41足跟骨高度及宽度恢复良好,关节面复位满意;B?hler角和 Gissan角分别由术前的6.3°±9.2°、102.6°±12.11°恢复到术后的33.1°±6.5°和115.6°±12.2°;优15足,良19足,可5足,差2足,优良率为82.9%。结论:非植骨技术结合锁定钛板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内固定术 非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钛板非植骨手术在治疗Sanders2、3型跟骨骨折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方鸣 李日旺 陈璟昆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21期185-188,共4页
目的探讨锁定钛板非植骨手术在治疗Sanders 2、3型跟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6月我院接诊的50名采用锁定钛板非植骨手术治疗的Sanders 2、3型跟骨骨折的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 目的探讨锁定钛板非植骨手术在治疗Sanders 2、3型跟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6月我院接诊的50名采用锁定钛板非植骨手术治疗的Sanders 2、3型跟骨骨折的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实验组患者未行植骨复位后,行锁定钛板内固定医疗。对照组患者取自体骨植骨复位后,行锁定钛板内固定,随访12~1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bohler角、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患者的bohler角和Gissane角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的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60,P〈0.01)。结论锁定钛板非植骨手术在临床治疗Sanders 2、3型跟骨骨折中效果显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ers2型 锁定钛板 Sanders3型 非植骨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侧壁窦底抬高术后非植骨即刻种植的临床疗效:基于随机对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肖祎婷 张劲松 +1 位作者 李雅冬 程维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1201-1207,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基于随机对照研究下植骨与非植骨2种方式对上颌窦侧壁窦底抬高术后即刻种植的疗效差异。方法计算机不受限制地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数据库对比植骨与非植... 目的系统评价基于随机对照研究下植骨与非植骨2种方式对上颌窦侧壁窦底抬高术后即刻种植的疗效差异。方法计算机不受限制地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数据库对比植骨与非植骨对上颌窦侧壁窦底抬高术后即刻种植疗效的临床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8月,文章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估,运用Review Man5.3软件对最终纳入文献的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种植体数共198枚,上颌窦例数170例。种植体脱落率非植骨组与植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RR=1.51,95%CI:0.32~7.81,P=0.610)。骨增量方面,非植骨组临床效果差于植骨组(SMD=-2.28,95%CI:-3.27~-0.85,P=0.002),二者相差2.28 mm。种植体稳定性方面,非植骨组与植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3,95%CI:-0.45~0.38,P=0.870)。结论对于上颌窦侧壁窦底抬高术后即刻种植术中,在骨增量方面植骨组优于非植骨组,在种植体脱落率与种植体稳定性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 META分析 牙种 非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体与非血管化植骨块结合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光第 梁桂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8-309,314,I014,共4页
目的:探讨非血管化骨移植种植体与新骨结合情况。方法:用狗和国产羟基磷灰石涂层钛种植体进行实验。在髂骨缘和下颌骨下缘截取2cm×2cm的骨块,在肋骨切取长2cm的骨块,植入人工种植体后,将骨块回植原处。10个月后处... 目的:探讨非血管化骨移植种植体与新骨结合情况。方法:用狗和国产羟基磷灰石涂层钛种植体进行实验。在髂骨缘和下颌骨下缘截取2cm×2cm的骨块,在肋骨切取长2cm的骨块,植入人工种植体后,将骨块回植原处。10个月后处死动物,取出标本进行肉眼、X线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①实验组标本肉眼观察种植体无松动,X线检查无透射区,SEM检查种植体-骨界面密合良好;②包括对照组在内的少数标本界面部分区域有微隙。结论:种植体与非血管化植骨块之间可以实现骨性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化 羟基磷灰石 牙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的效果研究
7
作者 何艳召 田雪丽 +3 位作者 丁伯峰 苏全 朱志伟 史敏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1期165-166,共2页
目的:研究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的效果。方法:将平顶山市口腔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接受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手术后6、12、24个月种植体成功率,判定后上颌窦内骨增量与牙槽... 目的:研究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的效果。方法:将平顶山市口腔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接受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手术后6、12、24个月种植体成功率,判定后上颌窦内骨增量与牙槽嵴顶骨缺失情况,结合临床各项检查评价患者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种植术后6个月种植体成功率为97.9%、术后12个月种植体成功率为97.9%、术后24个月种植体成功率为96.9%。上颌窦内可见骨增量患者35例,骨丧失患者1例;牙槽嵴顶骨缺失可见增量患者14例,骨丧失6例。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并未造成严重并发症,只有2枚由于适应征选择不当种植体负载失败,另外2枚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穿通,患者患侧鼻腔发生少量出血。结论: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的效果可靠,具有操作简便、疗程短与创伤小等显著优势,临床上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提升牙种 上颌窦牙区 埋入式不手术口腔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钛板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存义 吴少泉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3期532-533,共2页
目的观察锁定钛板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Ⅳ型;艮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未行植骨,复位后单纯采用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青取自体髂骨... 目的观察锁定钛板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Ⅳ型;艮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未行植骨,复位后单纯采用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青取自体髂骨植骨填充缺损.复位后再实施锁定钛板内固定,随访6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住对术后患青足部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行锁定钛板非植骨手术患者的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86.7%,而行锁定钛板结合植骨手术患者的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73.3%.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钛板非植骨手术在治疗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骨折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ersⅢ型 SandersⅣ型 锁定钛板 非植骨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安令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A01期51-51,共1页
目的研究分析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80例胸腰段骨折的患者,按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例,对照组予以后路内固定非植骨融合治疗,观察组予以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目的研究分析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80例胸腰段骨折的患者,按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例,对照组予以后路内固定非植骨融合治疗,观察组予以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其椎体前缘压缩率、VAS 评分以及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椎体前缘压缩率、VAS 评分以及Cobb角和手术情况等方面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患者应用后路手术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恢复情况,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胸腰段 后路内固定非植骨融合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板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10
作者 文海昭 石少辉 +3 位作者 吴国平 李茂廷 曹三利 李海啸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8年第10期1171-1173,共3页
目的观察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术时,在非植骨情况下克氏针应用与否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Sanders Ⅲ~Ⅳ型87例(98足)跟骨骨折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是42例(46足)采用钛板加克氏针固定治疗,B组是45例... 目的观察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术时,在非植骨情况下克氏针应用与否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Sanders Ⅲ~Ⅳ型87例(98足)跟骨骨折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是42例(46足)采用钛板加克氏针固定治疗,B组是45例(52足)单纯采用钛板内固定治疗。另外选择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患者28例(32足)为对照组(C组)。测量术前及术后跟骨Bhler角、Gissane角。按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评分系统评分,比较各组术后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为骨性愈合。术后各组患者AOFA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482; P=0. 852)。结论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时,无论是否植骨及是否加用克氏针固定,对骨折功能恢复及皮肤浅表坏死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但对于非植骨的患者,加用克氏针固定能有效防止术后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角度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植骨 克氏针固定 Bohler角 Gissane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粉碎性骨折治疗临床分析
11
作者 贺正文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12期63-65,共3页
探究跟骨粉碎性骨折采用传统“L型”切口非植骨和改良跟骨外侧“L”型切口植骨治疗效果。方法: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30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收治时间为2019年6月-2021年6月,按照随机原则以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分配,每组15例,... 探究跟骨粉碎性骨折采用传统“L型”切口非植骨和改良跟骨外侧“L”型切口植骨治疗效果。方法: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30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收治时间为2019年6月-2021年6月,按照随机原则以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分配,每组15例,分别采用“L型”切口非植骨和改良跟骨外侧“L”型切口植骨治疗方法。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显著更高(P<0.05);术后两组Gissane角、Bohler角优于术前,相比较于对照组,研究组变化情况更明显(P<0.05);术后两组Fugl-Meyer评分显著更高于术前,研究组变化幅度相对更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在统计学方面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临床对于跟骨粉碎性骨折选择改良“L”型切口植骨治疗方法,其优良率和下肢功能大大提升,Gissane角、Bohler角水平明显改善,因此治疗效果比“L型”切口非植骨效果显著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碎性 “L型”切口非植骨 改良“L”型切口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性与非结构性植骨融合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3
12
作者 杜兴 欧云生 +2 位作者 朱勇 赵增辉 罗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3-409,共7页
目的比较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非结构性与结构性植骨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5年8月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结构性植骨26例(A组)、非结构性植骨35例(B组... 目的比较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非结构性与结构性植骨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5年8月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结构性植骨26例(A组)、非结构性植骨35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病变节段、合并椎旁脓肿者以及术前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病变节段Cobb角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明显低于A组(t=3.128,P=0.003)。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ESR、CRP、ASIA分级、并发症、病变节段Cobb角及其矫正率、丢失率以及植骨融合时间。结果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A组,但患者住院时间长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时间为(36.3±10.0)个月,明显长于B组的(18.4±4.2)个月(t=10.722,P=0.000)。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ESR及CRP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B组CRP显著高于A组(t=–2.947,P=0.005),ESR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ASIA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04,P=0.270)。A、B组术后分别有9、10例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4,P=0.614)。术后3 d时B组Cobb角明显大于A组(t=–2.861,P=0.006);末次随访时两组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2,P=0.230)。术后A组Cobb角矫正率及丢失率均大于B组,其中Cobb角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1,P=0.031)。两组植骨均融合,B组植骨融合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4,P=0.000)。结论非结构性植骨与结构性植骨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植骨融合时间短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后路清创 内固定 结构性 结构性
原文传递
非结构性植骨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进 刘浩 +3 位作者 李涛 龚全 曾建成 宋跃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9期906-909,共4页
目的 探讨椎间非结构性植骨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09—2010-09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并在前路减压完成后进行椎间非结构性植骨的3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资料。骨折脱位... 目的 探讨椎间非结构性植骨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09—2010-09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并在前路减压完成后进行椎间非结构性植骨的3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资料。骨折脱位节段:C3、42例,C4、54例,C5、68例,C6、715例,C7T17例,其中合并单侧关节突交锁11例、双侧关节突交锁13例及关节突骨折12例,AO分型B型17例,C型19例。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le分级:A级3例,B级6例,C级11例,D级9例,E级7例。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平均306.4(190-42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14.3(250-1 200)ml。36例获得平均34.2(6-60)个月的随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脱位完全复位、颈椎序列恢复。除1例A级患者病故外,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按Frankle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6例,D级9例,E级16例。术后并发声音嘶哑1例,脑脊液漏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无椎间隙塌陷、植骨颗粒进入椎管、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椎间非结构性植骨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中既便于后路复位,又能同时重建前中柱稳定性,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折脱位 结构性 前后路联合手术
原文传递
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范洪伟 邓春荣 +2 位作者 郭鑫 刘勇 宋善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5期510-512,共3页
目的探讨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2-01—2016-01诊治的60例腰椎结核,均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行手术治疗。30例采用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椎弓... 目的探讨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2-01—2016-01诊治的60例腰椎结核,均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行手术治疗。30例采用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椎体间结构性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3(1~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外周血免疫细胞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能缩短手术时间及植骨融合时间,明显缓解疼痛,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结核 结构性 结构性 椎弓根钉 内固定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一期后外侧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间非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占银 阿尖措 +2 位作者 郝岩 马继伟 贾生龙 《青海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间非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3例接受一期后外侧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间非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胸腰... 目的:探讨一期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间非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3例接受一期后外侧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间非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胸腰椎结核患者。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脊柱畸形改善(Cobb角)及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6.0~2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3±4.1)个月;手术时间(90~210)min,平均手术时间(163±55)min;术中出血量(200~1 200)mL,平均术中出血量(610±350)mL。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2例发生伤口浅表感染,无其他严重手术不良并发症。ASIA分级E级人数比例从术前49.5%(51/103)上升至术后1年84.5%(87/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ESR与CRP在术后1个月及1年均有明显下降(P <0.001)。脊柱后凸Cobb角从术前(56.1±12.4)°降低至术后1周(26.1±5.2)°,术后1个月(23.2±5.0)°及术后1年(19.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疼痛VAS评分从术前(8.0±2.2)分,下降至术后1周(5.0±1.3)分,术后1个月(3.2±1.2)分,术后1年下降至(2.1±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外侧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间非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该手术能有效校正脊柱畸形、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及患者结核中毒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椎间孔入路 病灶清除 椎间结构性融合 一期手术
原文传递
髓芯减压自体骨髓血移植联合非结构性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花龙 严坤 刘修信 《兵团医学》 2016年第4期22-25,共4页
目的:对于髓芯减压自体骨髓血移植联合非结构性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在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85例99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了髓芯减压自体骨髓血移植联合非结构性植骨治疗。术后随... 目的:对于髓芯减压自体骨髓血移植联合非结构性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在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85例99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了髓芯减压自体骨髓血移植联合非结构性植骨治疗。术后随访病人髋关节症状、影像学改变以及Harris评分。结果:85例共计99侧,其中双髋14例(28侧),单髋71例(71侧),64例获得随访(74侧),21例失访(25侧)。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较前好转者53侧,股骨头塌陷21侧,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进展,之后均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论髓芯减压自体骨髓血移植联合非结构性植骨手术难度较小,各级医院开展要求水平并不高,治疗费用低,出现术后并发症年限较晚,即使后期股骨头塌陷,仍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补救,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一种可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芯减压 自体髓血移 结构性块游离 头缺血性
原文传递
非结构性植骨结合锁定钢板支撑螺钉治疗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 被引量:2
17
作者 童杰 任国海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42-243,248,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非结构性植骨结合锁定钢板支撑螺钉治疗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6/2014-12月作者医院32例应用非结构性植骨结合锁定钢板支撑螺钉治疗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2~18个月,所... 目的探讨分析非结构性植骨结合锁定钢板支撑螺钉治疗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6/2014-12月作者医院32例应用非结构性植骨结合锁定钢板支撑螺钉治疗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2~18个月,所有病例均得到骨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断裂,螺钉切出等严重并发症,参照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Constant-Murley score,CMS)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78.2%。结论非结构性植骨结合锁定钢板支撑螺钉治疗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固定可靠,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 脆性 结构性 锁定钢板 支撑螺钉
原文传递
基于CT影像组学和临床资料可视量化评估非血管化植骨的保髋疗效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锌 陈浩 +4 位作者 薛鹏 席洪钟 何帅 孙光权 杜斌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46-855,共10页
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和临床资料在预测非血管化植骨(non-vascularized bone grafting,NVBG)保髋疗效中的价值,构建一种可视量化、有效的保髋决策方法。方法 纳入2009年6月—2019年6月接受NVBG进行保髋的153例(182髋)股骨头坏死(osteonec... 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和临床资料在预测非血管化植骨(non-vascularized bone grafting,NVBG)保髋疗效中的价值,构建一种可视量化、有效的保髋决策方法。方法 纳入2009年6月—2019年6月接受NVBG进行保髋的153例(182髋)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患者,以7∶3比例划分训练集(130髋)和测试集(52髋),根据术后3年时的随访结果定义保髋成败。提取CT影像中感兴趣区的影像组学特征,根据降维后的影像组学特征及其系数的线性加权获得影像组学评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临床预测因子,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和综合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比较3种模型对保髋疗效的预测性能,评价指标包括曲线下面积、C-Index、敏感度、特异度和校准曲线等,采用列线图对最佳模型可视量化并通过决策曲线评估其临床效用。结果 术后3年随访时,保髋累积生存率达70.33%。术后是否继续接触致病因素和日本骨坏死研究会(JIC)分型是影响保髋疗效的临床预测因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降维所得的13个影像组学特征被用于构建Rad-scores。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综合模型预测术后1、2、3年保髋疗效的性能均优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P<0.05),预测值和实际观察值间具有良好一致性。基于综合模型所构建的列线图显示,较低的Rad-scores、术后不再接触致病因素和JIC分型中B型及C1型患者,术后1、2、3年股骨头生存概率较高。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模型的总净收益均高于单一预测因子的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可在较大概率阈值范围内带给患者更多净获益。结论 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资料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和列线图,是一种可视量化、有效的保髋决策方法,能在术前预测NVBG的保髋疗效,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坏死 血管化 CT影像组学 可视量化 保髋疗效 列线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